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建筑史
  • 近代建筑
  • 建筑史
  • 民国建筑
  • 建筑现代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科学
  • 历史
  • 文化
  • 多元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936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683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1
字数:7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主要内容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城市和建筑的现代化探索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具体包括帝制终结和国家权力重建过程中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和中国建筑业与建筑学的现代化。前者涉及的地区有北洋政府的政治中心北京、国民党人主持建设的广州,奉系军阀经营的东北,以及其他主要地方势力和外国势力的中心所在。后者则体现在土木工学和建筑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出现、建筑留学、多层次和多渠道办学、中国土木工程师、建筑师和营造厂专业组织的建立与1936年中国建筑博览会的开办,以及专业期刊与大众媒体对建筑发展的促进。这些内容反映了民国早期中国各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化探索,也展现了中国建筑科学在外来影响下逐渐形成并逐渐成熟的过程。

作者简介

  赖德霖,1962年生,1992年获(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美术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建筑与城市。曾与王浩娱等合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2006)。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2007)、《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2012)、《走进建筑走进建筑史——赖德霖自选集》(2012)、《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2016)。
  
  伍江,1960年生.198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7年攻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并担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代表性著作有《上海百年建筑史》(1997年初版,2008年第二版)、《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2008)等。
  
  徐苏斌,1962年生,1992年获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五章 帝制终结和国家权力重建过程中的中国城市与建筑(1912-1927年)
第一节 北洋时期的北京
一、京都市政公所与北洋政府时期北京的城市发展与管理体制变革(1912-1928年)
二、北洋时期北京建筑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与广州
一、革命纪念物
二、拆城筑路与市政改良
三、骑楼城市与骑楼建筑
四、现代中国风格的创建与重塑城市空间的努力
第三节 奉系军阀与东三省:沈阳
一、沈阳建筑近代化的政治背景和经济条件
二、沈阳近代的城市区域
三、老城区——传统堡垒中的建筑蜕变
四、从张氏帅府看沈阳近代建筑的演进
五、商埠地——多元殖民势力的分享区
第四节 西南地区重庆和贵阳的现代化
一、四川军阀主政时期重庆的市政建设实践
二、20世纪前期的贵阳
第五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武汉
一、工商业的恢复
二、民间自治团体资助的建设
三、民族工商业建筑
四、西方列强的“文化租界”
五、武汉居住建筑发展概略
第六节 清末与民国初年地方自治时期的杭州(1896-1927年)
一、日本租界与通商场建设(1896年)
二、伴随着铁路开通的城内近代化改造(1906-1909年)
三、清末咨议局“拟就旗营空地兴辟市场草案”(1909年)
四、建设湖滨新市场(1914年)
五、西湖环湖马路与博览会建设(1920年代)
第七节 厦门和漳州的现代化发展
一、厦门(1920-1930年代)
二、漳州近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三、闽南商业街道改造与骑楼建设
第八节 民间建筑的现代表达
一、海外华侨与闽南侨乡近代化
二、广东五邑侨乡与民间建筑的现代表达
第九节 外国租界和租借地的发展
一、成熟期的汉口租界(1900-1938年)
二、哈尔滨近代建筑艺术特色(后期)
三、天津九国租界的发展(1912-1927年)
四、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第六章 中国建筑业与建筑学的现代化(1905-1937年)
第一节 中国现代土木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建筑技术学科的现代化
一、伴随中国现代化而迅速发展的土木工程教育
二、土木工学教育实例
三、中国现代土木工学教育对建筑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建筑留学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的滥觞
一、中国建筑留学
二、中国高等建筑教育的滥觞
第三节 多层次、多渠道建筑办学局面的形成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
一、多层次、多渠道建筑办学局面的形成
二、外国在华所办建筑教育——以“俄式”教学为主导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建筑教育为例
第四节 美国对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影响
……
索引
参考文献
主编及作者简介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系列研究的第二卷,聚焦于1912年至1949年这一中国历史上剧烈变革的民国时期,深入剖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中国各地出现的多元化建筑探索,以及在此过程中中国建筑科学所取得的初步发展。 第一章:时代背景下的建筑浪潮 本章首先回顾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宏大历史背景,分析了这一政治转型如何为建筑领域的思想解放和形式创新打开了通道。我们探讨了西方思潮的涌入,包括民主、共和、科学、进步等观念如何被建筑师和知识分子吸收,并转化为对本土建筑实践的新思考。在此基础上,本章详细梳理了民国早期,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城乡差异、工业化进程的初步启动、交通网络的拓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都对建筑的功能、形式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章节也关注了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化,如教育的普及、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取向和理念传播。 第二章:区域建筑的多元探索 民国时期的中国,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特色鲜明,这也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本章将分别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深入剖析: 上海:东方大都会的摩登转型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上海的建筑在西方风格的影响下,呈现出惊人的活力和多样性。本章重点考察了上海滩涌现的众多西式公寓、银行、商务楼、俱乐部、电影院以及公用建筑。我们不仅分析了装饰艺术(Art Deco)、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等流行风格的广泛应用,更关注了上海建筑师如何借鉴和融合西方技术,以及在适应本地气候、生活习惯和商业需求方面的独特实践。章节将通过对具体建筑案例的细致解读,展现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都会”的建筑风貌,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建筑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 北京:古都的现代与传统之辩 北京作为曾经的帝都,在政治地位和文化象征意义上都与上海有所不同。本章将探讨北京在民国时期如何处理“古都”身份与“现代化”需求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我们考察了为适应新的国家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文化场馆而建造的许多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例如一些大学的校舍、科学馆、以及早期的博物馆。另一方面,本章也将关注那些在传统建筑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和创新,以及一些建筑师试图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努力。对中南海、北海等皇家园林的改造,以及对部分传统民居的再利用,也为理解北京的城市肌理和建筑变迁提供了重要视角。 广州与南京:南方与内陆的地域回应 本章还将视角投向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广州和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广州地区,受到东南亚气候和文化的影响,建筑在吸收西方风格的同时,也保留了较强的地域特色,例如骑楼、洋楼与传统民居的结合。我们考察了广州在商业建筑、教育建筑以及新兴住宅开发方面的特点。南京作为新的首都,在城市规划和国家级建筑建设上,展现了更为系统和宏大的现代建筑实践。本章将分析南京的政府大楼、议会堂、文化机构以及纪念性建筑,探讨其在空间布局、建筑体量和象征意义上的现代转型,以及在早期城市规划理念中的体现。 其他地区:多元发展的缩影 除了上述重点区域,本章还将触及一些其他地区,如天津、哈尔滨、青岛、武汉等地,简要介绍这些城市在民国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的建筑面貌和发展路径,力图勾勒出民国早期中国建筑发展“多元探索”的全景图。 第三章:建筑科学的萌芽与发展 本章将聚焦于民国时期中国建筑科学的初步发展,探讨在西方建筑科学理论和实践传入的同时,中国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如何进行本土化的学习、研究和应用。 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与西学东渐 本章首先考察了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通过对早期建筑系科的设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介绍,我们能看到西方建筑理论、结构力学、材料学、城市规划等知识是如何被引入中国,并成为新一代建筑人才培养的基础。对留学归国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贡献,以及他们在中国建筑界扮演的角色,也将进行详细阐述。 结构与材料的革新 随着西方先进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的引入,中国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章将深入探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民国建筑中的应用,分析其带来的建筑形式的可能性,以及在抗震、防火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章节也将关注传统建筑材料(如砖、木)在新技术条件下的运用,以及一些新型建筑材料(如玻璃、金属)的出现。对一些标志性建筑的结构分析,将直观展现建筑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测量、绘图与规划技术的进步 本章还将关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测量、绘图及规划技术的进步。西方现代测量仪器和制图方法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建筑设计的精度和效率。同时,早期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实践也开始在中国萌芽,本章将探讨一些初步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实施情况,以及它们对建筑布局和城市形态的影响。 对中国传统建筑科学的再认识 在学习西方建筑科学的同时,本章也关注了民国时期部分学者对中国传统建筑科学的再认识和初步研究。这包括对古代建筑技术的文献整理、对传统营造法式的理解,以及对传统建筑结构体系的分析。这种对本土建筑智慧的回归,为日后中国建筑科学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风格的融合与创新的探索 民国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风格的多元化和融合。本章将对几个关键的风格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折衷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盛行 在民国早期,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元素和装饰手法融为一体,以满足不同功能和审美需求。本章将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折衷主义在银行、海关、邮局、公共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新古典主义风格也因其庄重、典雅的特质,在一些重要的政府建筑和教育建筑中得到体现。 装饰艺术(Art Deco)的风潮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装饰艺术风格席卷全球,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本章将详细介绍装饰艺术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南京等地的传播和演变。我们将分析其几何化的装饰、大胆的色彩运用以及流畅的线条特点,如何在公寓、电影院、百货公司等建筑类型中得到体现,以及中国建筑师如何对其进行本土化诠释。 现代主义思潮的初步涌现 尽管大规模的现代主义建筑尚未成熟,但本章将关注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建筑界的初步涌现。这包括一些建筑师开始尝试简洁的造型、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以及对地域性表现的关注。一些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以及一些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住宅,开始显露出对功能至上、形式简洁的追求。 “中国风”的尝试与演变 在西方风格大量涌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股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思潮。本章将考察那些在建筑造型、屋顶形式、装饰纹样等方面融入中国传统意蕴的建筑,分析其创作理念、表现手法以及取得的成效。这种“中国风”的探索,既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表达,也是对建筑形式创新的尝试。 第五章:建筑与社会变迁的互动 本章将从更广阔的社会史角度,审视民国时期建筑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城市规划与空间秩序的重塑 民国时期,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城市和旧城改造中,城市规划的理念开始得到初步的实践。本章将分析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探讨其对城市道路网、公共空间、建筑布局的影响,以及这些规划如何试图重塑现代城市的空间秩序。 建筑与阶级、消费文化的关联 本章将探讨不同类型的建筑如何反映和塑造当时的社会阶级结构和消费文化。例如,西式公寓的出现如何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外籍人士的居住需求;大型百货公司、电影院、咖啡馆的兴建,又如何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和消费时尚的载体。 建筑作为国家形象的构建 在国民政府时期,一些宏大的国家级建筑的兴建,旨在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和民族自豪感。本章将分析这些建筑在政治象征意义、历史叙事以及国家认同构建中的作用。 建筑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除了物质属性,本章还将关注民国建筑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例如,教会建筑、学校建筑、医院建筑在传播西方思想、教育、医疗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一些公共建筑如何成为社会交往、文化活动的场所。 结论: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一书,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国各地建筑实践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建筑科学发展的初步考察,力图展现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多元探索面貌。本书认为,民国时期是中国建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正是这种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各地差异中进行的多元尝试,为中国现代建筑的真正兴盛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和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建筑是理解那个时期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最直观的载体。《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建筑发展全貌的探求。书中“多元探索”和“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这两个关键词,让我看到了它试图描绘一幅更加丰富、更具地域特色的近代建筑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民国时期中国不同地区,无论是沿海的都会,还是内陆的城镇,其现代化进程中建筑所呈现出的多元面貌的深入分析。作者的笔触细腻,能够捕捉到不同地域在建筑风格、材料运用、空间布局上的细微差异,以及它们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背景。例如,书中对一些城市中西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并存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本土化改造来适应中国社会的需求,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建筑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令我赞赏的是,书中对“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一部分的阐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引进,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学者和工程师如何在实践中,将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逐步构建起中国自己的建筑科学体系。

评分

初次接触《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我便被它深邃的题目所吸引。本书的副标题“多元探索”和“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预示着它将带我们深入民国初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去探寻中国建筑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求变革与发展。我被书中对民国早期中国各地建筑现代化进程的细致梳理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几个大城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地域,展现了不同地区在接受西方建筑理念和技术时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从北方的改良式西洋建筑,到南方的装饰艺术风格,再到一些地区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巧妙运用,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活力与创造力。书中对建筑材料、结构体系以及空间功能的分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变迁紧密相连,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尤为重要的是,书中关于“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一部分的论述,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建筑界在那个时期,如何在中国本土的实践中,借鉴和发展西方建筑科学理论,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科学体系。这种对中国建筑科学自主发展脉络的梳理,对于理解中国建筑现代化之路的艰辛与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阅读《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这本书的副标题“多元探索”和“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它预示着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变革的建筑世界。书中对民国时期中国各地现代化进程中建筑形态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域在吸收外来建筑文化时所展现出的不同路径和特色。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可能并不为人熟知的地区建筑案例的挖掘和梳理,这些案例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近代建筑史的认知,更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生根发芽的多样性。书中关于“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建筑界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是如何在西方科学理论的指引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的。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的引进,而是着重分析了中国学者和工程师如何将这些理论与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科学体系。我从中看到了中国建筑界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艰难探索,以及他们所取得的宝贵成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冰冷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时代画卷,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期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的生动景象。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特别是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充满了好奇,《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那个时期建筑发展的深入了解的渴望。这本书的“多元探索”和“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这两个关键词,就预示了它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或某种风格的考察,而是试图展现出那个时代建筑发展的全景图。我非常喜欢书中对民国时期中国各地现代化建筑的具体案例分析,从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到中小城镇的悄然变革,都有详尽的描述。作者不仅仅是描述建筑的外观,更深入探讨了这些建筑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动因。例如,书中对一些教会学校、医院、银行等公共建筑的分析,它们如何成为现代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居住理念和城市格局,都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一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学界和工程界的努力。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学者如何在西方建筑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和实践。从结构力学、材料科学到城市规划,都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界在追赶世界潮流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书中对一些早期建筑教育的介绍,以及一些重要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实践,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建筑精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示了建筑的外在形态,更揭示了其内在的精神和发展逻辑。

评分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它承诺带我们走进民国早期那个充满变革与活力的建筑世界。书中“多元探索”和“各地现代化”这两个核心概念,让我看到了它试图打破以往对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单一视角,而是呈现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实际的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民国时期中国不同地域,例如北方、南方、沿海、内陆等地的建筑现代化进程的细致考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建筑风格视为舶来品,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风格在中国本土的传播、演变以及与传统建筑的融合过程,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书中对建筑材料、结构体系以及空间布局的分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紧密相连,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历史的温度。更令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关于“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的论述,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西方科学技术的介绍,而是着重揭示了中国学者和工程师如何在实践中,将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逐步构建起中国自己的建筑科学体系。

评分

第一眼看到《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微忐忑的心情翻开它的。我一直对近代中国这段转型时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建筑作为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具象载体,更是吸引着我。这本书的副标题“多元探索”和“现代化”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这预示着它不仅仅是关于风格的罗列,更是对背后深层原因和发展脉络的追溯。翻阅几页,作者对民国早期各地建筑风格的细致梳理,比如在上海滩的西式洋行与中式里弄如何巧妙共存,又比如在一些内陆城市,传统的建筑形式如何吸收外来元素进行改良,都让我眼前一亮。那些关于建筑材料的革新,砖石结构的普及,以及钢筋混凝土的引入,不再是枯燥的技术名词,而是被赋予了时代的生命力,它们如何改变了城市的风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作者娓娓道来,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一部分的阐述,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西方科学理论的引进,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这些理论与中国本土的建筑实践相结合,如何开始进行系统的测量、设计和施工研究,这对于理解中国建筑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其内在逻辑和挑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地方性建筑实践的考察,那些可能并不为人熟知的案例,却真实地反映了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地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在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拿到《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觉得,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精神最直观的体现。这本书的副标题,特别是“多元探索”和“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让我看到了它试图打破以往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局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地域和更丰富的实践。书中对于不同地区,如北方、南方、沿海、内陆,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书中对一些南方城镇受西方装饰艺术影响,出现的带有巴洛克或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的细致分析,以及北方城市中,如何在中式传统建筑框架下,融入一些实用性的西式构件,都展现了那个时代建筑发展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一部分。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入,而是着重于探讨中国学者和工程师如何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本土的材料、技术和气候条件,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建筑界在那个艰难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书中对一些早期建筑机构、学术组织以及重要建筑师的介绍,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奠定基础的。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建筑史,更是一部思想史、技术史和社会史的缩影。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承诺带领我们走进一段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历史时期。书中“多元探索”和“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这两个关键词,预示着我们将看到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地域特色的近代建筑图景。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梳理民国早期中国各地现代化建筑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书中对上海、天津、广州等大都市的建筑风格变迁,以及对内陆一些省份,如山西、四川等地,传统建筑如何吸收外来元素并进行改良的生动描述,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建筑发展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作者的笔触细腻,能够捕捉到不同地域在建筑风格、材料运用、空间布局上的细微差异,以及它们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背景。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一部分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学者和工程师如何在实践中,将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逐步构建起中国自己的建筑科学体系。

评分

《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深入探索民国早期中国建筑世界的丰富多样。书中“多元探索”的副标题,精准地概括了那个时代建筑发展的特点,而“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则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了更广阔的地域空间。我被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例如北方工业城镇与南方商业都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建筑所呈现出的差异化特征的细致描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建筑风格生搬硬套到中国语境,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域在接受、改造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时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书中对一些经典建筑案例的剖析,如新旧建筑风格的交融,装饰艺术的运用,以及空间功能的演变,都为我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近代建筑图景。此外,书中关于“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一章节,让我看到了中国建筑界在那个转型时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作者并没有停留于对西方技术的简单介绍,而是着重揭示了中国学者和工程师如何在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如气候、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科学体系。

评分

翻开《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多元探索 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及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我立刻被书中那份深沉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本书的“多元探索”和“民国早期各地的现代化”这两个关键词,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叙事空间,它将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置于一个更为宏观和细致的视野下进行审视。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各地现代化”这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精细和深入。书中对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大都市的建筑风格变迁,以及对内陆一些省份,例如山西、四川等地,传统建筑如何与现代元素进行碰撞与融合的生动描述,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建筑发展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书中对建筑材料、结构体系以及空间布局的分析,不再是枯燥的技术性探讨,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紧密相连,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历史的温度。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这一部分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来”,而是深刻剖析了中国本土的建筑学界和工程界,如何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积极开展本土化的研究和实践。这种对中国建筑科学自主发展脉络的梳理,对于理解中国建筑现代化之路的艰辛与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