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基礎 設計 製造工藝
原價:42.00元
作者:(日)電子信息通信學會 組編,岩田 穆,角南英夫,彭軍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030202789
字數:373000
頁碼:30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共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基礎設計篇,主要介紹VLSI的特徵及作用、VLSI的設計、邏輯電路、邏輯VLSI、半導體存儲器、模擬VLSI、VLSI的設計法與構成法、VLSI的實驗等;下篇為製造工藝篇,主要介紹集成工藝、平闆印刷、刻蝕、氧化、不純物導入、絕緣膜堆積、電極與配綫等。
本書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實用性強,既可供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發和設計人員及半導體生産單位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作為各院校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師的參考書。
目錄
上篇 基礎與設計
第1章 VLSl的特徵及任務
1.1 VLSl的概念與基本技術
1.1.1 VLSl的基本技術與發明
1.1.2 學科體係
1.2 VLSl的種類
1.2.1 按功能分類
1.2.2 按器件分類
1.3 半導體技術路綫圖
1.4 對係統的影響
1.4.1 計算機係統
1.4.2 通信網絡係統
1.4.3 數字傢電係統
第2章 VLSl的器件
2.1 VLSl的構成要素
2.2 MOS晶體管
2.2.1 MOS的基本構造
2.2.2 MOS的工作原理與工作區域
2.2.3 MOS的電流電壓特性
2.2.4 MOS的器件模型
2.2.5 MOS的等效電路模型
2.3 二極管
2.4 電阻
2.5 電容
2.6 電感
2.7 器件隔離
2.8 布綫
2.8.1 多層布綫
2.8.2 布綫電容
2.9 VLSl技術的比例縮小法則
第3章 邏輯電路
3.1 CMOS邏輯電路
3.1.1 倒相器
3.1.2 NAND門
3.1.3 NOR門
3.1.4 傳輸門
3.1.5 選擇器
3.1.6 異或門
3.1.7 CMOS復閤門
3.1.8 時鍾CMOS邏輯電路
3.1.9 動態CMOS邏輯電路
3.1.10 電流型邏輯電路
3.2 CMOS邏輯電路的工作速度
3.2.1 門延遲時間
3.2.2 布綫的延遲時間
3.3 CMOS邏輯電路的功率消耗
3.3.1 CMOS邏輯電路消耗功率的因素
3.3.2 CMOS-VLSl的功率消耗
3.4 控製電路
3.4.1 寄存器
3.4.2 同步係統
3.4.3 計數器
第4章 邏輯VLSl
4.1 數字運算電路
4.1.1 加法運算
4.1.2 減法電路
4.1.3 乘法運算
4.2 時鍾的發生與分配
……
第5章 半導體存儲器
第6章 模擬VLSI
第7章 無綫通信電路
第8章 VLSI的設計方法及構成方法
第9章 VLSI的測試
下篇 製造工藝
第10章 LSI的製造工藝及其課題
第11章 集成化工藝
第12章 平版印刷術
第13章 腐蝕
第14章 氧化
第15章 摻雜
第16章 澱積絕緣膜
第17章 電極和布綫
第18章 後工序——封裝
引用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對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基礎 設計 製造工藝》這本書,我最大的期望在於它能否在我腦海中構建齣一幅完整的芯片生産圖景。我是一名對製造業流程非常感興趣的觀察者,我經常思考,那些我們每天使用的電子産品,比如手機、電腦,它們的核心部件——集成電路,究竟是如何一步步“煉”齣來的。這本書的“製造工藝”部分,我尤其期待。我希望它能深入淺齣地解釋,從矽晶圓到最終封裝完成的芯片,中間經曆瞭哪些至關重要的步驟。比如,光刻技術是如何在微小的矽片上“雕刻”齣復雜的電路圖案的?蝕刻、沉積、摻雜這些過程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希望書中能有足夠詳細的圖解和流程示意,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這些微觀世界的精密操作。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在如此精密的製造過程中,會遇到哪些挑戰,需要剋服哪些技術難關,以及這些挑戰是如何被一步步解決的,這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智慧和創新。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製造”這一環節有更深刻的認識,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和工程挑戰,那麼它就非常有價值瞭。畢竟,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瞭最終的産品,卻很少去瞭解它們誕生的艱辛過程。
評分作為一名對科技史和産業發展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基礎 設計 製造工藝》這個書名,讓我看到瞭瞭解現代科技演進脈絡的可能。我更關注的是“基礎”和“製造工藝”之間的關聯,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推動瞭集成電路産業的蓬勃發展。我希望這本書能從集成電路的最基本概念講起,比如半導體的物理特性,PN結的工作原理,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這樣的基本器件是如何工作的。在理解瞭這些最基礎的原理之後,我希望能夠看到,這些基礎知識是如何被應用到更復雜的集成電路設計和製造中的。尤其是“製造工藝”這部分,我期待它能展示齣集成電路製造技術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進步的,例如從早期幾微米的工藝到現在納米級彆的工藝,這種巨大的飛躍背後有哪些關鍵的技術突破?書中有沒有提及摩爾定律?它又是如何被一次次地“實現”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瞭解到,集成電路産業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科學理論基礎和持續的技術創新之上。如果它能為我梳理齣這條技術演進的清晰脈絡,那麼這本書對我而言將非常有意義。
評分拿到這本《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基礎 設計 製造工藝》時,我原本是抱著一種好奇心,想看看這本書能否為我這個非專業人士勾勒齣一個清晰的集成電路世界。我並非在電子工程領域深耕多年的技術專傢,但對科技的進步總是充滿著求知欲。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厚重的篇幅,這讓我隱隱感到一絲挑戰,但也激發瞭我深入探索的決心。我希望這本書能用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為我介紹集成電路究竟是如何從無到有,如何被設計齣來,又如何通過復雜的工藝流程最終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芯片。我期待能瞭解到芯片設計的核心理念,比如那些看起來密密麻麻的電路圖背後蘊含的邏輯和原理,以及在製造過程中,那些納米級彆的精密操作是如何實現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中理解,為什麼集成電路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它的每一次迭代又帶來瞭怎樣的變革。這本書的命名非常直觀,涵蓋瞭“基礎”、“設計”和“製造工藝”這三個關鍵環節,這讓我對它能夠提供係統性知識充滿信心。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枯燥的技術名詞,而是能通過生動的比喻、清晰的圖示,甚至是一些曆史發展的小故事,來幫助我建立起對這個復雜領域的整體認知。畢竟,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理解“是什麼”和“為什麼”往往比掌握“怎麼做”更重要,而這本書的標題,恰恰給瞭我這樣的期待。
評分我是一名對計算機科學和硬件原理充滿好奇心的愛好者,《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基礎 設計 製造工藝》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我一直對信息技術的發展感到驚嘆,而集成電路無疑是這一切的基石。我的興趣點更多地在於“設計”這個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一個集成電路的設計師是如何思考的?當他們麵對一個功能需求時,是如何將其轉化為具體的電路結構和邏輯門?這本書能否讓我對數字邏輯、時序分析、電路布局布綫這些概念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我期待它能用相對易懂的方式,介紹集成電路設計過程中所采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工具,比如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從想法到芯片”的這個設計過程有一個宏觀的把握,理解其中涉及到的各種權衡和優化。同時,我也會關注書中是否能夠解釋不同類型的集成電路,例如CPU、GPU、FPGA等,它們在設計理念和應用上有什麼區彆。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點燃我對於集成電路設計藝術的好奇心,讓我明白,每一個閃爍著微光的芯片背後,都凝聚著無數設計師的智慧和創造力。
評分我的背景是材料科學,對微觀世界的物質特性和加工過程有著天然的關注點。《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基礎 設計 製造工藝》中的“製造工藝”部分,是我最想深入瞭解的內容。我希望這本書能從材料的角度,闡述集成電路製造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關鍵材料,比如高純度的矽、各種金屬薄膜、光刻膠等等。書中能否詳細介紹這些材料的特性,以及它們在不同製造環節中的作用?例如,不同摻雜劑如何影響半導體的導電性能?光刻膠的感光原理是什麼?金屬蒸鍍和濺射技術又有何區彆?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在如此微小的尺度下,材料的宏觀性質和微觀結構是如何相互影響的,以及如何通過精確控製材料的性能來達到設計要求。此外,我也想瞭解,在製造過程中,哪些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潔淨度)對最終産品的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關於集成電路製造材料和工藝的詳盡視角,讓我能夠將材料科學的知識與電子工程的實際應用聯係起來,那麼它將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