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回忆录(套装上中下册)

茅盾回忆录(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茅盾,韦韬 著
图书标签:
  • 茅盾
  • 回忆录
  • 文学回忆
  • 名人传记
  • 近现代史
  • 文化
  • 传记
  • 文学
  • 旧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390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698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60
套装数量:3
字数:12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茅盾1896—1981年整个人生的完整呈现,由茅盾自撰的《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韦韬等著的《父亲茅盾的晚年生活》合成,并根据新史料和韦韬记述进行了全面修订,是迄今为止*完整的茅盾传记。其中,茅盾1896—1949年的生活为人熟悉,但1949年之后的生活尤其是1966年茅盾卸职回家后的16年,由本书*一次全面呈现。本书还配有由茅盾之子韦韬提供的200多幅珍贵图片。书前扉页另配有茅盾生前*喜欢的印章,以及亲笔题名。

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1921年,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等职务。1964年被免去文化部部长职务。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以及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等。另有《茅盾全集》40卷集问世。

目录

简要目录
序 /
我的家庭与亲人 /
童年 /
学生时代 /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
我的婚姻 /
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 /
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 /
一九二二年的文学论战 /
文学与政治的交错 /
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 /
中山舰事件前后 /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 /
创作生涯的开始 /
亡命生活 /
“左联”前期 /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
《春蚕》《林家铺子》及农村题材的作品 /
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及其它 /
多事而活跃的岁月 /
一九三四年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 /
一九三五年记事 /
“左联”的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 /
抗战前夕的文学活动 /
烽火连天的日子 /
在香港编《文艺阵地》 /
从东南海滨到西北高原 /
新疆风雨(上) /
新疆风雨(下) /
延安行 /
在抗战逆流中 /
战斗的一九四一年 /
桂林春秋 /
雾重庆的生活 /
走在民主运动的行列中 /
抗战胜利后的奔波 /
访问苏联?迎接新中国 /
风暴前夕 /
红卫兵抄家 /
大串联 /
沉默也是抗议 /
含饴弄孙 /
痛失患难与共的老伴 /
消沉中思念亲人 /
与旧体诗词的“姻缘” /
圆梦 /
锻炼 中秋节 游公园 /
“批林批孔” /
搬家 /
谣言四起的一年 /
丙辰清明 /
“大地震” /
“拨乱反正” /
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 /
写回忆录(上) /
写回忆录(下) /
“杂家”的负荷 /
最后的日子 /
后记 /

精彩书摘

  大约我进商务印书馆的第一年阳历十二月底,我回家过春节,母亲郑重地问我:“你有女朋友么?”我答没有。母亲然后说:“女家又来催了,我打算明年春节前后给你办喜事。”以前母亲曾把为什么我在五岁时就与孔家定了亲的原因告诉过我。
  原来沈家和孔家是世交。我的祖父和我妻的祖父孔繁林本就认识。孔家几代在乌镇开蜡烛坊和纸马店(这是专售香烛、锡箔、黄表等迷信用品的店),到孔繁林时,孔家还修了一座小巧精致的花园——孔家花园(但孔繁林的儿子,即我妻的父亲却是个败家子,这在后面还要讲到)。我的祖父常到钱隆盛南货店买东西,和店一九一八年茅盾母亲和孔德沚摄于乌镇家中。
  主隔着柜台闲谈。钱家是我的四叔祖的亲戚;四叔祖的续弦是钱店主(好像名为春江)的妹子,只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凯崧),不久就因病逝世。我们大家庭未分家以前,我的母亲和这钱氏婶娘很要好,彼时我只四岁,崧(我该叫他叔叔)五岁。钱隆盛南货店是镇上唯一的货色齐全的南货店,卖香蕈、木耳、虾米、海参、燕窝我的婚姻、鱼翅,以及各种干果、花生米、瓜子等。此店在东栅,离我家(观前街)不远。孔繁林也常到钱隆盛买东西,碰巧我的祖父也在那里时,两人就交谈多时。当我五岁的时候,初夏的一天,祖父抱了我出去,又到钱隆盛,隔着柜台正和钱春江闲谈,孔繁林也抱了他的孙女来了。祖父和孔繁林谈话之时,钱春江看着一对小儿女,说长说短,忽然说:你们两家定了亲罢,本是世交,亦且门当户对。祖父和孔繁林都笑了,两人都同意。祖父回家将此事对父亲说了,父亲也同意;但当父亲把此事对母亲说时,母亲却不同意。母亲说:两边都小,长大时是好是歹,谁能预料。父亲却以为正因女方年纪小,定了亲,我们可以做主,要女方不缠足、要读书。父亲又说,他自己在和陈家定亲以前,媒人曾持孔繁林的女儿的庚帖来说亲,不料请镇上有名的星相家排八字,竟说女的克夫,因此不成。那时,父亲已中了秀才,对方也十六七岁了。不料那女儿听说自己命中克夫,觉得永远嫁不出去了,心头悒结,不久成病,终于逝世。父亲为此,觉得欠了一笔债似的,所以不愿拒绝这次的婚姻。母亲说,如果这次排八字又是相克,那怎么办?父亲说,此事由我做主,排八字不对头,也要定亲。母亲不再争了。祖父请钱春江为媒,把亲事定下。女家送来庚帖,祖父仍请那个有名的星相家排八字,竟是大吉。后来(我结婚后)才知道孔家因上次的经验教训,把各房的女儿的八字都改过了。当时孔家也是个大家庭,共有六房之多。
  既已定亲,父亲就请媒人告知孔家,不要缠足,要教女孩识字。不料孔家(即我的岳父、岳母)很守旧,不听我们的话,已经缠足半年的女孩儿还是继续缠,幸而寄居在他家帮助料理家务的大姨(即我的岳母的姊姊,已寡,岳母多病,全靠着这姊姊照料家务)看见小女孩缠足后哭哭啼啼,就背着我的岳母,给她解掉缠足的布条,这都在晚间;但第二天我的岳母看见布条都解掉,还以为是女儿自己解的,又给缠上。如此几次,大姨只好承认是自己给解开布条的,又说:男家早就说过不要缠足,为什么我们还要缠。姊妹二人吵了一阵,我的岳母赌气说不管了,却又说,不要缠足是男家长辈的意思,女婿五六岁,谁知道将来长大时要不要缠足的老婆。但从此竟不管女儿缠足的事。不过,虽然从此不缠,但究已缠过半年,脚背骨虽未折断,却已微弯,与天足有别。以上这些事,都是结婚以后,新娘子自己说,我和母亲才知道的。
  ……

《文学的群星: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群像录》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诸多重量级作家的生平、创作历程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作家的个人回忆,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学发展画卷。书中详尽考察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到抗战时期的烽火文学,再至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阶段文学思潮的流变。 第一卷:新文化的黎明与探索(约1900-1930年代初) 本卷深入剖析了白话文运动兴起背后的思想根源与社会背景。重点介绍了推动这场变革的先驱们,他们如何在旧传统的藩篱中艰难开辟新的文学道路。书中细致描摹了早期小说、新诗和戏剧的风格演变,探讨了“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石及其在实践中的曲折。 鲁迅与“民族魂”的塑造: 重点分析了鲁迅先生的杂文艺术,如何以匕首般的笔触直指社会弊病。书中不仅梳理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如《呐喊》《彷徨》的创作心路,更着重于他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论战与思想交锋,展现其作为新文化旗手的复杂性与孤独感。 新感觉派与现代都市书写: 深入探讨了“新感觉派”的兴起,分析了施蛰存、穆时英等作家如何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如意识流、多重视角,融入对都市畸形心理和边缘人物的描摹之中,揭示了都市文明下人性的异化。 早期戏剧的复兴: 概述了在欧洲戏剧思潮影响下,中国话剧如何从“五四”的启蒙阶段,逐步发展到反映阶级矛盾的社会剧,探讨了田汉、洪深等人在舞台艺术革新中的贡献。 第二卷:战火中的笔墨与沉思(约1930年代中-1940年代) 本卷聚焦于民族危亡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及其文学创作的转向。在日寇侵华的背景下,文学的主题从对社会内部矛盾的揭露,转向了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左翼文学的崛起与流亡文学: 详述了左翼作家联盟的建立与解散,分析了他们在左翼文化运动中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困境。同时,书中也记录了在上海沦陷后,一批作家辗转香港、重庆等地,坚持抗战文学创作的历程,探讨了“流亡文学”所蕴含的文化乡愁与民族气节。 现实主义的深化: 探讨了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写实主义在西南边陲地区的独特呈现。通过对其湘西系列作品的分析,展现了中国传统田园诗意与现代文明冲突下的生命张力,以及他对人性本真之美的坚守。 散文随笔的黄金时代: 本卷对这一时期散文大家群像进行了细致描摹,如朱自清、梁实秋、周作人等,他们以精湛的文字功底,记录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情感、文化品味和对日常生活的哲思,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不可逾越的高峰。 第三卷:新时代的建设与探索(约1949年以后) 本卷转向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图景,着重分析了新的政治语境下,作家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指导下所进行的创作实践与思想调整。 十七年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详细梳理了1949年至1966年间,小说、报告文学等体裁的主要成就。重点分析了反映工农生活、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以及作家们在集体主义叙事框架下对个体经验的挖掘与平衡。 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本卷特别设置篇幅,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历程。通过多位作家的经历侧写,展示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期内心的挣扎、对艺术本真的坚守与对历史的复杂情怀。 文化遗产的整理与回归: 探讨了在新的文化政策下,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与整理工作,展现了文学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之间的复杂张力。 结语:跨越世纪的文学回响 全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它并非是简单的人物传记合集,而是通过对不同代际、不同流派作家的群像刻画,试图揭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召唤、如何塑造民族精神、以及其艺术遗产如何持续影响当代文化生态的深刻命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深入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百科式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茅盾回忆录》(上、中、下册),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的回忆,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的个人史诗。茅盾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将自己的人生跌宕起伏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年代。他笔下的文字,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将个人的经历描绘得淋漓尽致,又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以一种亲历者的姿态娓娓道来。 从上册追溯至少年时代,茅盾先生便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家庭、对社会、对知识的启蒙,都细致入微。那些 formative years 的点滴,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埋下,最终孕育出他日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中册部分,更是展现了他投身革命洪流,与中国共产党一同经历的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他所参与的斗争,所经历的磨难,所怀揣的理想,都深深地烙印在字里行间,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又不禁为那个时代的先驱者们扼腕叹息。下册则将目光聚焦在解放后,他依旧保持着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虽然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其笔尖下流淌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从未停歇。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茅盾先生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并非一个旁观者,而是身处历史漩涡之中,用自己的生命去书写时代篇章。阅读他的回忆录,就像在和一位智者对话,他分享的不仅是个人经历,更是关于人性、关于理想、关于时代变迁的深刻洞见。那些描写他与同时代文人墨客交往的片段,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文学界的风貌,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艺术的交流。 而且,茅盾先生的文笔功底着实令人赞叹。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内心感受,用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出来,既有文学的美感,又不失史料的厚重感。即使是描绘一些个人的情感波折,也同样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与真诚。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茅盾先生,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和思想家。 总而言之,《茅盾回忆录》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巨著。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茅盾先生本人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扇窗口,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时代精神的深刻启示录。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敬佩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过的前辈们。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涌动,那是历史的回响,也是生命的赞歌。

评分

捧读《茅盾回忆录》(上、中、下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亲历了茅盾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他以一种极其坦诚和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成长、思考、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娓娓道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与深刻性并存,既有个人情感的细腻流露,又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从他童年时期对旧式教育的抵触,到少年时期接触进步思想的兴奋,再到青年时期投身革命的激情,茅盾先生的人生轨迹,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他所经历的时代,充满了变革与冲突,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那个时代的苦难与辉煌。上册中,他对家庭环境的描绘,对早期阅读的追溯,都为理解他日后的思想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中册更是本书的重头戏,茅盾先生详细回顾了他参与革命斗争的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那些生死攸关的抉择,都让他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不仅描绘了宏大的历史场景,更展现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渺小与伟大。他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同志情谊的珍视,以及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下册则将视角转向了解放后的岁月,茅盾先生依然保持着对社会和文学的热忱。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历程,以及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即使在相对平静的时期,他依然保持着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创作的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茅盾回忆录》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茅盾先生的人生,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部不朽的传奇。这本书,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绝佳读本,也是感悟人生、坚定理想的宝贵财富。

评分

读完《茅盾回忆录》(套装上中下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套书不仅仅是茅盾先生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幅描绘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壮丽画卷,而茅盾先生,正是这幅画卷中最为耀眼的一笔。他以极其真挚而深刻的笔触,回顾了自己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位蜚声文坛的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非凡历程。 上册的开篇,便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家庭的兴衰,一个孩子的成长。那些对童年记忆的描绘,充满了温情与时代烙印,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随后,他笔锋一转,开始讲述自己接触新思潮,阅读进步书籍,并逐渐确立自己革命人生方向的过程。这个转变的曲折与必然,都在他的叙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中册的部分,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中国革命最激烈的时期。茅盾先生坦诚地记录了自己参与的各种革命活动,以及在白色恐怖下的艰难斗争。他对革命战友的深情怀念,对牺牲同志的沉痛悼念,都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革命者们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他并没有神化自己,而是以一种极其客观的态度,审视着自己在那段历史中的位置和作用。 下册,则将目光投向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茅盾先生依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和文化事业中。他记录了自己在新时期的工作,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思考。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展现了一个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感,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茅盾回忆录》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感悟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其中每一个个体命运的沉浮。它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信仰、关于奉献的恢弘史诗。

评分

这套《茅盾回忆录》(上、中、下册)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一位文学巨匠生平的了解。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以及在这变迁中,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彷徨、挣扎与抉择。茅盾先生的叙述,并非一味地罗列事实,而是充满了对过往的深情回望与深刻反思。他坦诚地剖析了自己的思想演变,从早期受到西方思潮影响,到最终找到自己的革命道路,这个过程的艰辛与曲折,都被他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 尤其是在阅读中册部分时,我被深深吸引。那些关于他在革命队伍中经历的斗争、在白色恐怖下的潜伏、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都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笔下的同志情谊,战友的牺牲,以及在极端困境中依旧不灭的希望,都让我感动不已。这不仅仅是一本个人回忆录,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上册的童年回忆,虽然篇幅不长,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个时代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对年轻心灵的启迪,都为茅盾先生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下册则将目光投向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活跃在文化战线,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对文学创作的探索,都从未停止。 我特别欣赏茅盾先生在回忆中展现的谦逊与自省。他从不回避自己曾经的错误和迷茫,反而将其作为人生经历的一部分,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这种诚恳的态度,使得他的回忆录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读他的书,仿佛能够听到一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无数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总而言之,这套《茅盾回忆录》是一部非常厚重且充满力量的作品。它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茅盾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是历史的沉淀,是人生的感悟。它以一种极其细腻而又宏大的笔触,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

评分

《茅盾回忆录》(上、中、下册)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茅盾先生的叙述,不像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如同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促膝长谈,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以及他所经历的那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从上册关于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回忆,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启蒙的艰难。他笔下的家庭变迁,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早期对社会不公的观察,都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深刻的社会批判者埋下了伏笔。 中册部分,则将读者的思绪完全带入了革命的洪流之中。茅盾先生毫不避讳地讲述了自己参与革命的曲折经历,包括他所经历的危险、所受的磨难,以及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他对理想的执着,对人民的深情,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不屈精神,都让我深受感染。他所描绘的那些人物,那些事件,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光辉。 下册的叙述,则将目光聚焦在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先生依然保持着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敏感与担当,继续在文学和文化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变化,以及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即使是在相对平静的年代,他依然没有停止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种持续的求索精神,令人敬佩。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茅盾先生在回忆中展现出的那种朴实与真诚。他没有刻意拔高自己,也没有回避自己的缺点和失误,而是以一种极其客观的态度,审视着自己的过去。这种坦诚,使得他的回忆录更具价值和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茅盾,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革命者和思想家。 总的来说,《茅盾回忆录》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文学瑰宝。它不仅仅是茅盾先生个人的回忆,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茅盾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伟大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