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是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杨春贵教授主编的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内容的浓缩和重点难点的提炼,增加了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对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介绍,比较详细地介绍和评述了西方社会科学界较有影响的几大学术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第四部分是延伸阅读与思考问题,内容包括一些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相关的经典著作和其他一些名著的摘录、一些相关方法论问题的研究状况概括、经典著作与方法论代表著作的简介以及案例讨论和思考。
作者简介
吴育林,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兼任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秘书长,广东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哲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会基金以及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7项,参与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主编学术著作一部,参与编写各类学术著作6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户晓坤,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当代意义研究、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广东省等社科基金5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树立问题意识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一)社会系统的主要构成
(二)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四、社会过程研究方法l
(一)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五、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六、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一)真理与价值_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三)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四)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七、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世界视野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重点、难点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四)具体性原则
(五)发展性原则
二、实践方法及其科学运用
(一)什么是实践方法
(二)正确运用实践方法的基本要求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系统方法
(一)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提出
(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社会系统理论
(四)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四、社会基本矛盾与利益、阶级、阶层方法
(一)什么是利益和利益分析方法
(二)利益与社会认识
(三)利益分析方法的指导作用
(四)利益分析方法与中国现阶段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分析
五、历史主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一)历史主义及其方法论
(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内涵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六、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一)社会主体的内涵
(二)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七、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史观视阈与世界历史理论
(二)世界历史的含义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四)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审视“中国道路”
八、如何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
(二)反实证主义
(三)马克斯·韦伯的理解方法论
(四)批判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五)正确评价和对待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三部分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前沿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主义方法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
(二)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主题
(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方法论特点
(四)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评价
二、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研究方法论
(一)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埃尔斯特的理性选择论
(三)科恩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
(四)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
三、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经典实证主义
(二)逻辑经验主义运动
(三)工具实证主义
(四)后实证主义
(五)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及其特征
四、结构主义的社会研究方法论
(一)结构主义概况
(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三)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
(四)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五)对结构主义社会研究方法论的评价
第四部分 延伸阅读与问题思考
一、经典著作与名著摘录
(一)经典著作摘录
(二)方法论名著摘录
二、相关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动态
(一)阶级与阶层问题及其方法论的研究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方法论的研究
(三)科学预见方法的研究
三、经典著作与方法论代表著作简介
(一)经典著作
(二)方法论代表著作
四、案例讨论与思考
(一)案例讨论
(二)思考题
五、阅读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导读》:
(三)马克斯·韦伯的理解方法论
源于新康德主义的狄尔泰和李凯尔特,马克斯·韦伯理解主义方法论学说解释学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因此,马克斯,韦伯将社会学的任务规定为试图对社会行动作出解释性理解,并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导致人们行动的内在意义,它强调人类行为中那种使人类能唯独进入创造性领域的性质,认为人们应该从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发,研究人类对社会现象作出的解释以及赋予它们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还原于自然规律的水平。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马克斯·韦伯理解主义研究方法的基本思想在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得到了阐述。这部由包括《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研究》 《社会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价值无涉”的意义》等三篇论文在内构成的著作内含价值关联、移情理解、价值中立、理想类型四个方面的方法论内容。
所谓价值关联,是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选择总是不能离开研究者的主观意向性。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化现象,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而不是评价)那些“实在”的文化现象。在复杂多样的社会文化现象中选定研究对象的依据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价值关联(主观个别性)。
所谓移情理解,是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受个体主观意识驱使的个体的社会行动,因为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所有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是作为主体的人行动的结果,所以对社会事物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主体的行动的研究,而对这种行动作出恰当的解释和理解,最正当的方法是“神入”(移情),亦即设身处地地去把握被研究者行动的原因。
所谓“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是指社会科学研究者一旦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性选定了研究的问题,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应该遵从他所发现的客观事实与资料的指引,客观地分析所面对的事实材料,同时必须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是事实领域,所要作出的是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马克斯·韦伯认为,科学的任务不是提出实践活动的模式和理想,而是提供客观知识,向人们揭示那些“事实上存在的一类无条件有效的认识”;它得出的对社会政策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意见,是无偏见的科学论证后的客观结论,它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准确地证明他们能做什么。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读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社会学方法论教材。它是一场思想的探索之旅,一次对我们理解和改造社会之根本逻辑的深度追问。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具有启发性的框架,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深刻地重塑了社会科学的视角,以及其独特的方法论如何成为分析和解读复杂社会现象的有力工具。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动的世界,社会结构、经济关系、政治格局以及文化思潮都在持续演变。如何才能拨开迷雾,洞悉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如何才能超越表面现象,触及社会现实的本质?面对这些宏大且紧迫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套独具洞察力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视角。本书将带您走进这场思想的殿堂,探寻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并思考它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 全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与历史脉络 在深入探讨方法论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建立对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的扎实认知。本部分将首先回顾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阐释其与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等哲学传统的渊源,从而理解其思想的源头活水。我们将重点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关键理论支柱: 唯物史观: 这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将深入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剖析,读者将理解社会变迁并非偶然,而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必然结果。我们将辨析“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的舞台”的传统史观,转而理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性。 剩余价值理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剥削的秘密。我们将详细阐释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形式以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过程。这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作机制的深刻剖析,也是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的重要钥匙。 阶级分析理论: 马克思主义将阶级视为理解社会结构和冲突的关键。我们将探讨阶级的形成、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不同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利益和斗争。本书将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深入讨论阶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阶级概念的演变和应用。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基于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使命。我们将探讨革命的动力、形式以及目标,并反思历史上的实践经验。 通过对这些理论基石的梳理,读者将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为其后续的方法论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独特视角与核心原则 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后,本部分将着重展现其独特而强大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并非一套僵化的公式,而是一种动态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旨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核心原则: 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它将辩证法从“头朝上”的观念世界拉回到“脚踏实地”的现实世界。我们将重点阐释“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并展示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来分析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例如,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如何用“对立统一”来理解社会变革中的进步与保守力量的博弈,如何用“量变质变”来分析社会积累性变化如何最终引发根本性的制度转型。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如何将唯物史观的理论原则转化为具体的社会研究方法?本部分将详细解答。我们将探讨如何从社会经济结构出发,分析政治、法律、文化、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变迁。我们将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内在逻辑,但同时也会辩证地看待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将深入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指导我们进行社会调查、理论建构和社会改造。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研究者如何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整体性与联系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反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社会现象,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整体性。我们将学习如何将社会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如何分析不同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包括如何理解社会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与冲突,以及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批判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在于其批判性。它不满足于描述和解释现实,更致力于揭示现实中的矛盾、不公和压迫。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解蔽”那些被遮蔽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如何对现有社会制度和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质疑。 历史研究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我们将探讨其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对历史进程的阶段划分、以及对历史趋势的预测。本书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并非宿命论,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当代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与挑战 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理之后,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其在不同社会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从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到微观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依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流动、劳动分工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异化、社会冲突等概念的深刻洞察,至今仍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资源。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其理论来分析当代社会的社会分层、贫富差距、城市化问题以及社会不平等的代际传递。 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 国家、权力、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等概念,是理解政治运作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政治权力结构、政治意识形态的生成与传播,以及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 在文化研究与哲学领域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文化生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探讨,对文化研究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其理论来分析大众文化、消费主义以及人的“异化”状态。 当代挑战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现实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资本主义形态、全球化进程、科技革命等都带来了新的课题。本书将客观地讨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面对这些新挑战时所遇到的困境,例如对后现代思潮的回应,对非经济因素的分析,以及如何克服教条主义的倾向。同时,我们也将强调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的自我革新能力,以及它在发展出新的理论和分析工具方面的潜力。 作为一种批判性工具的意义: 本书将重申,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作为一种深刻的批判性工具。它不仅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力量。通过学习和运用,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不公正性,并为构建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本书的语言力求清晰、流畅,避免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并辅以大量的经典案例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 建立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的系统认知。 掌握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 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和解读当今世界的复杂社会现象。 培养一种深刻的批判性思维,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 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本导读,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蒙,一次对理解和改造我们所处世界的新尝试。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挑战与启迪的思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