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对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6个国家的调查,率先指出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民众价值观的重大代际转变,从而开辟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即“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型的研究领域。英格尔哈特认为,这一价值观转型是一场更为广泛的文化转型的组成部分,而且这场文化转型正在逐步改造这些社会的政治生态。该书运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民众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以及人均受教育水平直接相关的。在那些不发达的国家,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是压倒性的需求,很少有较高层次的需求。而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里,由于二战之后的经济繁荣和持久和平,经济安全已经被年轻一代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年轻一代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强调自我表达与个人自由。对此现象,英格尔哈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专有术语——“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这一专有术语后来成为英格尔哈特较为重要的研究主题。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1934-),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大师级的政治学家,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洛温斯坦(Lowenstein )讲座教授和社会研究所研究教授,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圣彼得堡)比较社会研究实验室负责人之一,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社会与政治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国务院与欧盟顾问,并获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到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日本、韩国、台湾、巴西、尼日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主要从事民主、民主化和人权研究,具体研究领域涉及比较政府与政治、政治发展和政治心理学。他曾帮助创建了欧洲晴雨表调查,并领导了世界价值观调查,涉及占世界人口近90%的97个国家的代表性样本。主要代表作有:《静悄悄的革命》、《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和《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后两者都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翻译出版)。
译者:叶娟丽,政治学博士,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兼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公共预算研究。代表性著作有《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代表性译著有:《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爱伦?鲁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翻译出版),《繁荣的治理之道》(布鲁斯?布恩诺?德?梅斯奎塔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翻译出版),《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与公民权(1890-1928年)》(乔纳森?卡恩著,格致出版社2008年翻译出版)。
西方民众的价值已由过于强调物质福利和人身安全(physical security),转为强调生活质量。这一转变的原因与意义是复杂的,但其基本原则却很简单:人们倾向于更加关注即时的需求或威胁而不是那些遥远的非威胁的事物。因此,对美的渴求或多或少是广泛的,但处于饥饿中的人更愿意去寻找食物而不是美的享受。今天,优越的经济安全支撑着西方社会空前规模的人口,经济和人身安全仍然非常重要,但与过去相比,其相对优先性大大降低。
我们假设,同样显著的变动也发生在政治技能分布中。大量民众对理解和参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具有越来越大的兴趣。当然,民众通过投票和其他方式在国内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来已久。目前的变动使他们在政策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并开始参与到反对“精英主导(elite-directed)” 的“精英挑战(elite-challenging)”活动中。精英主导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大量精英通过固定组织,如政党、劳工组织、宗教机构等等,来取得群众的支持。而政治中新的“精英挑战”形式却使民众在制定特定政策过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在两个或多个决策者中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一变化的最重要原因是,(P4)在民众中比以前更加广泛地分布着潜在的反精英。
变动的两种进程互相强化。我们相信,价值变动的一个方面是等级制权力、爱国主义和宗教等的合法性的降低,而这导致对制度的信任度降低。同时,新价值的政治表达受制于精英与群众政治技能平衡的变化。某些基本的价值和技能看起来正以一种渐进的但根深蒂固的方式在发生着变化。毫无疑问,在特定的阶段,会有一些反趋势来减缓甚至逆转变化的这种进程。但是,这些重要的发展性的变化是先进工业社会发生的结构改变的结果,除非这些社会的根本特征发生变化,否则这一趋势不会改变。
本书主要集中关注这方面的变化,朝向两个方面,即向后或者向前。向后沿着因果链追溯这些变化的根源,或者向前试图分析这些变化的后果。我们的分析从制度层面到个人层面,如此反复。它从特定社会的事件开始,转而到它对人们所想的影响,最后考察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事件对一个社会产生的后果。个人的价值与技能是图表的中心,也是本书的主要关注点,因为人们对此知之甚少。当然,我们也决不会忽视个人所生活其中的结构。如果我们忽视了特定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那不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们不重要,它们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对某些特定社会的此类杰出研究已经大量出版,本书只求补充它们,以更加深入了解西方政治中相对开发不够的领域。我们集中讨论的是存在于个体当中的一些事件,而这最适宜于通过调查数据来测量。但我们还要追寻社会整体的变化原因,我们对这些事件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更感兴趣。个人与制度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
如果大多数人民持有某种价值,他们的政治制度就会自动地采取反映他们价值的政策。这部分地取决于这些人民的政治技能如何。而且,它至少同样取决于特定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得到的,不是由人民所想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一个强势政党或者几个竞争性政党,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新闻舆论是自由的还是受监控的,以及大量其他制度性因素。总之,它取决于他们国家的政治结构。
价值与技能的变化看起来似乎在先进工业社会或多或少地广泛存在,但政治制度并非如此。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各不相同。我们每个阶段的分析都必须涉及国家的政治结构,我们会经常提及它,因为它能够促进或者阻止价值和技能对政治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分析中有三个而非两个重要变量,价值、技能和结构。我们相信,这三类变量主要地决定着政治变迁的路径。
……
我拿到《静悄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与政治方式》这本书时,脑海中便充满了各种猜想。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挑战了我过去对“革命”一词的固有认知。我一直认为革命必然是伴随着剧烈的冲突和显性的动荡,但“静悄悄”这个词则暗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力量,一种更加隐蔽、更加深刻的变革。我推测,本书或许在深入剖析西方社会中,民众个体价值观的细微变化是如何逐渐累积,并最终引发政治层面的深刻转型。这些价值的变化,可能源于教育的普及、信息的流动、全球化的影响,或是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反思。而这些内在的价值动因,又如何转化为外在的“政治方式”的改变呢?我非常好奇,本书是否会探讨,当民众对某些议题的看法发生改变时,他们会如何以新的方式参与到公共领域。是选择更积极的社会倡导?是构建新的社群联系?还是通过消费选择来表达政治立场?我渴望在书中找到答案,了解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如何在不打破现有秩序的情况下,悄然重塑西方社会的政治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觉,书名《静悄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与政治方式》更是引人遐想。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革命”这个词有着刻板的印象,总联想到轰轰烈烈的街头抗议,激烈的言语冲突,以及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然而,本书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试图揭示一种更为微妙,却同样具有颠覆性的力量——“静悄悄的革命”。作者似乎在探寻一种非暴力、非传统的变革路径,它可能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体现在个体价值观念的悄然转变,以及民众参与政治方式的细微演变。我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在不惊扰社会秩序的情况下,引发深层次的变革?这种“静悄悄”的方式,是否比传统的革命更为持久,更为根本?我对书中所探讨的“西方民众”的价值变动尤其感兴趣,因为西方社会历来被认为是现代化的先行者,其价值体系的任何变动都可能预示着全球趋势。是消费主义的蔓延?是社群主义的复兴?是对于身份认同的重新定义?抑或是对传统权威的集体质疑?这些都在我脑海中不断盘旋。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这些抽象的“价值变动”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具象化的,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政治格局的。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些关于社会运动和公民参与的书籍,但《静悄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与政治方式》这本书提出的概念——“静悄悄的革命”,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关于民主进程的书籍那样,聚焦于选举制度的改革、政党政治的运作,或是宏大的意识形态斗争。相反,我揣测本书着力点在于那些不易察觉但却至关重要的变化:个体价值观的日常演变,以及这些微妙变化如何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进而重塑民众参与政治的方式。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探讨,当人们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渠道,甚至是社交互动模式发生改变时,他们对“政治”的理解和参与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型。这种转型可能并非通过激烈的抗议活动,而是通过更分散、更常态化的方式,比如通过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对特定议题的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审判,甚至是选择与特定价值观相符的商品或服务。我对于书中所提出的“政治方式”的变化尤其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一种去中心化的政治参与?一种基于社群的,而非基于政党的政治行动?抑或是对信息透明度和决策参与度的一种更高要求?我期待书中能为我们展现这些“静悄悄”的变革是如何悄然改变西方社会的政治生态的。
评分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与政治方式》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政治”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范畴,主要与政府、立法、选举等宏观层面相关。然而,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颠覆性的视角:政治的变革,可能并非总是伴随着雷鸣闪电,而是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我猜测,本书深入探讨的“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或许是指那些根植于个体内心,又逐渐扩散开来的思想和信念的转变。这些价值的变动,很可能体现在对传统权威的审视,对多元化社会的接纳,对环境责任的日益重视,以及对个人权利边界的重新界定。而这些价值的变动,又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政治方式”呢?我非常好奇,本书是否会阐述,当民众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后,他们参与政治的门槛和形式也会随之调整。例如,是否会有更多的人开始通过非传统渠道表达诉求,例如参与网络请愿、抵制不良企业、支持独立媒体,或者积极参与社区自治项目?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这些“静悄悄”的变革如何深刻地改变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参与图景,以及普通民众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从《静悄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与政治方式》这个书名来看,我预感这本书会为我们揭示一种与传统叙事截然不同的社会变革模式。我总是容易将“革命”与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联系起来,而“静悄悄”这个词则暗示了一种更为内敛、更为持久的转型过程。我猜测,本书的作者可能在探讨,西方社会中的民众,其内在的价值体系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的。这种价值的变动,可能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公正的理解,对个人自由与集体责任的权衡,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关系的思考。而当这些价值发生演变时,民众与政治互动的方式也必然会随之调整。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如何在不惊动主流政治舞台的情况下,悄然改变民众的政治参与模式的。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加注重个体选择和社群行动的政治实践?是否意味着对信息传播和意见形成的新的依赖?抑或是对传统政治精英的某种集体疏离?我对书中所描绘的这种“无声的”变革力量感到由衷的好奇。
评分挺好看的一本书
评分描写西方社会的思潮运动,不作过多描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你想要知道什么又想自己揣摩些什么东西,思想的东西不由言说。
评分描写西方社会的思潮运动,不作过多描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你想要知道什么又想自己揣摩些什么东西,思想的东西不由言说。
评分社会的构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评分好书一本,买来慢慢读!
评分挺好看的一本书
评分喜欢的书和作者,应该不错
评分以前看过日译本的,这次看中译本的,应该还不错。
评分社会的构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