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人:艺术来自何处及原因何在 [Homo Aestheticus]

审美的人:艺术来自何处及原因何在 [Homo Aestheticu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埃伦·迪萨纳亚克 著,周宪,高建平 编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审美学
  • 文化人类学
  • 艺术哲学
  • 艺术理论
  • 人类学
  • 文化研究
  • 艺术与社会
  • 审美经验
  • 艺术起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93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3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世纪美学译丛
外文名称:Homo Aestheticu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一反传统美学对审美与艺术的见解,努力从人,从人的生物学与生理学角度来研究审美问题。作者抓住了三个问题,即个人与文化依照其实践以及崇拜体系而不同,人的生物性与人对文化遗产的接受,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人所特有的对新异性的追求。本书改为于考察审美和艺术与人的生理需要之间的关系,打破过去灵与肉,身体与精神的分隔状态,意在批判那种的大写字母A开头的“高等艺术”,从而形成所谓“后现代化主义”的对艺术的看法。

作者简介

  埃伦·迪萨纳亚克,加拿大艾伯塔大学艺术学院、美国印第安纳的鲍尔州立大学和西澳大利亚大学的访问教授。她曾在多个地方任教和讲学,包括纽约市社会研究新学校、巴布亚新几内亚国立艺术学校和斯里兰卡佩勒代尼耶大学。目前,她是华盛顿大学沃尔特·蔡平·辛普森(Walter Chapin Simpson)人文科学中心的学者。她的另外两部著作是《艺术为了什么?》和《艺术与亲密:艺术如何发端》。

精彩书评

  ★迪萨纳亚克认为艺术对人类的进化性适应极为重要,审美能力是每个人基本的心理成分。在她看来,艺术直接与宗教活动的起源以及出生、死亡、过渡和超过的庆典联系在一起。凭借自己在斯里兰卡、尼日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经验,她举出绘画、歌舞和戏剧的实例,以演示使参与者把握和强化对其认知世界非常重要的那些事物的行为。
  ——《出版家周刊》
  
  ★这是有关艺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和在未来中的地位的一篇意义深远的论文,博学而富有生气。
  ——霍华德·加德纳,哈佛大学
  
  ★埃伦·迪萨纳亚克的书是我迄今读到的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浅薄的悲观主义的*有力回答。
  ——肯尼斯·贝克,《旧金山新闻》
  
  ★《审美的人》提供了大量独创的和批评性的思考。它将激活和刺激专家、研究者和普通读者。
  ——《美国人类学家》

目录

中译本序
1995年版前言
初版前言
鸣谢
第1章 导论:为什么要物种中心主义?
第2章 生物学与艺术:感觉良好的含义
第3章 艺术的核心:使其特殊
第4章 Dromena或“做了的事情”:调和文化与自然
第5章 作为强化手段的艺术
第6章 “移情理论”的再思考:审美反应的心理生物学
第7章 书写抹去艺术了吗?
注释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图版鸣谢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审美的人:艺术来自何处及原因何在》:
  行为学和情绪
  如果身体与灵魂的二元性是西方哲学的一项错误的遗产,那么,认知与情绪在学院心理学中的划分(为了研究的目的)也是大量混乱的根源。尽管现在很多心理学家都接受情绪和认知在即使不是所有也是绝大多数实例中都是不可分的这种观点(参看谢勒和埃克曼,1984),但是,如凯瑟琳-卢茨(1988)在对密克罗尼西亚的伊法卢克人的“日常情绪”的研究中所指出,情绪问题在一般美国人的流行态度中相对于理性思维来说常常是被贬低的,并且把它当成一个“心理健康”问题或者是一种女性的、动物的或哺乳动物的特征,而不是当成人类特有的、智力的和社会的适应。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每一种心理状态都有认知的、感觉的、动机的和情绪的维度,如果其中的一个方面要牺牲其他方面才能加以考虑,那么这一状态就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当然,对现代生物学思想来说,一种感觉或身体反应并不比一种观念、一种知觉、一种记忆或一种思维更是或者更不是身体性的。对颜色、形状或过程的一种“心理的”或“情绪的”评价,是由一些生理化学的和神经生理学的活动构成的。
  因此,思考绝大多数经验的最好也最全面的方式就是认识到它们同时是知觉的、认识的、情绪的和操作性的。思维和感觉具有情绪的伴生物;情绪和感觉是心理活动;思维和情绪常常是由感觉引起的;很多感觉、思维和情绪预含或导致了动作。“生气”或“爱”不只是无缘无故的感情:它们描述了在感官上被感觉到的、在心理上已被注册和评价的一个契机或情境。“嫉妒”或“恐惧”是与我们的思维、感觉、愿望和渴求不可分割的一些情绪生存状态,这是针对产生这些状态的那些细目和契机来说的。它们更多地不是个别成分变成的一种混合体,而是由一些成分产生的独特色彩或混合香味。克劳斯·谢勒(1984,311)用一个万花筒的类比来解释微妙的情绪,其构件或向面在一个特定情形下会显示出独特的布局。在本章前面的部分中,为了使人们相信“身体”在我们的艺术经验中和“灵魂”一样重要,我通过分离和过分强调“情绪”或者是体验艺术的可以感觉到的“身体”方面而犯了我刚才提出警告的那种错误。我是故意这么做的,但并不是为了倡导一种简单的美学享乐主义,像表面看起来可能会是的那样。说起强烈的“情绪”,对一位行为学家来说,一种(也是知觉的和观念作用的)经验的能够被身体感觉到的肯定的或否定的性质,是这个经验或经验类型的进化论含义的一个线索。我们不关心的东西,我们既不会注意它,也不会记住它,这是不证自明的(阿姆斯特朗,1982)。情绪在生物学上是适应性的,它帮助我们评价和应付我们的环境,并且让我们知道彼此可能做什么(图比和科斯米迪,1990)。
  如果某种东西——在这里的问题中就是艺术——(在情绪上)让人强烈地感到愉快和吸引因而被人尊重并且被积极追求,那么,这种情感状态就暗示出,它肯定以某种方式对生物性生存有积极的贡献。因为大自然保证我们做生存必需之事的众多方式之一,就是使它们感觉良好。
  ……
《审美的人:艺术来自何处及原因何在》 一部关于人类本质、创造力源泉与艺术永恒魅力的深刻探索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艺术始终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光芒,它以万千姿态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触及我们最深沉的情感,并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身的存在。但你是否曾停下脚步,认真思考过:艺术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它对我们如此重要,乃至成为构成“人”这一概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审美的人:艺术来自何处及原因何在》正是带着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展开了一场穿越历史、跨越学科界限的宏大求索。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进行梳理,也不是对某些具体艺术流派进行解读。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艺术诞生的更深层土壤——人类的心灵、社会结构以及我们与周遭世界的互动模式。作者以一种兼具哲学深度与人文关怀的视角,试图揭示艺术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奇迹,而是根植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欲望与认知方式的自然延伸。 第一部分:心灵的幽深处——个体潜意识与创造的冲动 一切艺术的起点,或许都在于那片幽深的心灵。本书将深入探究人类意识的运作机制,特别是那些潜藏在日常理性之下的情感、想象与直觉。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作者将引申出艺术创作如何成为个体表达内心冲突、释放压抑情感,以及与内在自我对话的独特途径。 我们会看到,童年时期的游戏、梦境的奇幻,甚至是不经意的涂鸦,都可能孕育着艺术的萌芽。那些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感受,那些对未知世界的隐秘好奇,那些对美的强烈渴望,都通过艺术的形式找到了出口。作者将引用心理学研究、儿童发展案例,以及艺术家们的创作自述,来阐释艺术如何成为人类情感与潜意识的“必要”表达。这种表达,不仅仅是为了宣泄,更是为了理解、整合,以及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完整。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人类固有的“游戏性”对艺术起源的影响。我们为何会在生存压力之外,依然投入大量精力于非功利性的创造活动?这种玩耍式的探索,其背后是否隐藏着一种进化的优势?作者将论证,正是这种好奇、实验与“无用之用”的精神,使得人类不断突破思维的局限,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形式与意义。 第二部分:社会的共振——文化、仪式与集体想象 艺术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它深深植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从远古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的公共艺术,艺术总是与人类的集体生活紧密相连。本书将考察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多重角色: 仪式与信仰的载体: 在早期人类社会,艺术常常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不可分割。神灵的形象、祖先的传说、宇宙的秩序,都需要通过歌声、舞蹈、图腾、雕塑等艺术形式来具象化,以维系社会凝聚力,并传递文化价值。作者将追溯古代文明的艺术遗迹,分析它们如何服务于社会功能,反映当时的信仰体系与道德观念。 身份与归属感的塑造: 艺术作品,无论是旗帜、徽章、民谣还是节日庆典,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个体的身份认同,并强化社群成员之间的归属感。我们通过参与和欣赏特定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所属的群体,并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 社会批判与变革的工具: 艺术从来不仅仅是赞美和记录,它更是洞察社会弊病、提出质疑、甚至煽动变革的强大力量。从讽刺漫画到政治歌谣,从反战戏剧到行为艺术,本书将分析艺术如何成为个体与集体表达不满、挑战权威、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媒介。 美学标准的演变与传承: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对“美”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本书将探讨这些美学标准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教育、模仿和批评等方式代代相传,又如何在不断地碰撞与融合中演变。 第三部分:感官的奇迹——视觉、听觉、触觉与体验的生成 艺术的魅力,离不开我们敏锐的感官体验。本书将深入探讨艺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触类旁通的整体感官系统,从而引发深刻的审美反应。 视觉艺术的魔力: 从色彩的搭配、线条的勾勒、光影的运用,到构图的安排、空间的营造,绘画、雕塑、建筑等视觉艺术是如何直接触动我们的视觉神经,引发情绪波动,并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本书将结合视觉心理学、色彩理论,分析艺术家们如何巧妙地运用视觉元素,引导观者的注意力,唤起特定的联想与感受。 音乐的无形力量: 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乐以其独特的抽象性,绕过语言的障碍,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本书将探讨音乐为何能够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唤起记忆,甚至改变生理状态。从古典音乐的结构之美,到现代流行音乐的情感共鸣,我们将理解音乐作为一种跨越文化与时代的艺术形式,是如何触及我们最原始的情感回应。 文学的想象边界: 文字的排列组合,如何能够构建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场景,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本书将分析文学作品如何通过语言的精妙运用,唤醒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得以“看见”不存在的世界,“体验”他人的生命,并从中获得智慧与启迪。 表演与身体的艺术: 戏剧、舞蹈、电影等表演艺术,则将艺术体验提升至一种全身心的投入。通过演员的肢体、声音、表情,以及舞台的布景、灯光,观众被邀请进入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审美空间。本书将探讨这些艺术形式如何通过节奏、张力、共情等机制,将观者带入故事情节,引发强烈的代入感与情感共振。 第四部分:意义的追寻——艺术与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超越感官的愉悦,艺术最终指向的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对存在困境的解答。本书将探讨艺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寻求精神慰藉的独特方式: 对美的追求: “美”究竟是什么?是客观的比例与和谐,还是主观的情感投射?本书将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对“美”的理解,以及人类为何会不懈地追求美,并将这种追求体现在艺术之中。这种追求,或许是对混乱世界的一种秩序化尝试,是对生命短暂的一种永恒化表达。 对真理的探索: 艺术并非总是提供直接的答案,但它常常以一种隐喻、象征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事物的本质,去探索那些难以言说的真理。从哲学家的思辨到诗人的感悟,本书将展现艺术如何成为一种独特的认识论工具,帮助我们理解自身与宇宙的关系。 对情感的疗愈: 在面对苦难、失落、孤独时,艺术往往能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无论是聆听一首哀伤的歌曲,还是阅读一段感人的文字,艺术都能提供共鸣,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并从中获得面对困境的力量。 对未来的展望: 艺术也常常是我们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构想与期盼。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超越现实的可能性,并激励我们为之奋斗。从乌托邦的描绘到反思性的警示,艺术始终在提醒我们,生命充满无限可能。 结语:审美的人,永恒的创造者 《审美的人:艺术来自何处及原因何在》并非要给艺术下一个绝对的定义,也无意于将复杂的艺术现象简单化。相反,它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反思的旅程。通过对人类心灵、社会文化、感官体验以及生存意义的深入剖析,本书试图揭示艺术之于人类的不可替代性。 我们是“审美的人”,这不仅仅意味着我们能够感知美、欣赏美,更意味着我们生来就具备创造美、表达美、并从中获得生存意义的能力。艺术,便是这种人类本质最生动、最深刻的体现。它源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冲动,生长于我们共同生活的土壤,以最直接的方式触动我们的感官,并最终引领我们走向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 这本书,将为所有对艺术充满好奇,对人类自身充满探索欲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艺术的起源,体悟艺术的力量,并重新认识作为“审美的人”的我们,究竟为何而存在,又为何而创造。它将让你在每一次与艺术的相遇时,都多一份深刻的理解和由衷的赞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克制感。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术语,反而用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直击要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某些关键概念的重新定义所震撼。例如,他对“模仿”与“创造”之间界限的模糊处理,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艺术创新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创新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既有模式的一种精心“误读”或“延伸”。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使得全书的论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当代议题的关照。它促使我反思,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美”的消费和创造,是否正在回归或偏离其最初的审美逻辑?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个人化,充满了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但绝非晦涩难懂。他擅长使用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反问,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框架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追求形式之上的愉悦?”这绝非一本简单的艺术史或艺术理论著作,它更像是一部探讨人类心智如何发展出复杂情感和创造力的“元叙事”。我感觉作者的目光始终聚焦在那个最核心的问题上:在生存压力面前,审美是如何站稳脚跟并最终演化为主导力量的?这种对根源的执着追问,让全书充满了张力。对于那些长期关注人类学和认知科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整合视角,它不是在告诉我“什么”是艺术,而是在拆解“如何”成为一个能够感知和创造美的事物。

评分

合上书卷时,我感到一种难得的心灵充实感,这不仅来自于知识的增长,更来自于思维模式的更新。这本书的叙事脉络非常清晰,它像一条由不同河流汇集而成的宏伟江河,最终奔流入海。作者没有给出任何武断的终极答案,而是构建了一个极具弹性的分析框架,允许读者在其中填充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我尤其欣赏其对“审美体验”本身作为一种生物性回报机制的阐释,这为理解为什么某些形式能带来持久愉悦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对于那些渴望超越表面现象,探究艺术现象背后“为什么”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的重要参考。它不仅解答了困惑,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去观察和欣赏周围世界的方式。

评分

初读此书,便被它那层层剥茧的叙事结构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人类文明的深邃迷宫。他并没有将艺术视为高高在上的圣殿,而是将其还原为人性中最本真、最原始的需求。那种对“美”的探寻,贯穿于我们与环境的互动、工具的制造,乃至社会结构的演变之中。书中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都能挖掘出其背后蕴含的审美驱动力。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他巧妙地将生物学、人类学乃至心理学的发现融入对艺术起源的探讨,使得整个论述逻辑严密,又不失文采。读完之后,我对自己过去对艺术的理解产生了一种近乎颠覆性的认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如今看来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与“美”之间的微妙关系。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佳,引人入胜,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发现之旅。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它摒弃了传统美学中那种对流派、风格的罗列和评判,转而探讨驱动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作者的论证过程充满了严谨的推理和对大量历史材料的精妙梳理,这使得观点极具说服力。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功能性与非功能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这打破了许多人对“实用”与“纯艺术”的二元对立。书中对早期人类遗迹中装饰性元素的分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仿佛能看到远古先民在冰冷洞穴中,为了那一抹不必要的色彩而付出的心血。这种对人类“浪费性”创造力的赞美,正是本书最动人心魄之处。它让人意识到,艺术的诞生,也许就是人类彻底脱离纯粹动物性的标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