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和战争史

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和战争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恺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历史
  • 王权
  • 战争史
  • 中世纪
  • 近代早期
  • 政治史
  • 军事史
  • 不列颠
  • 历史
  • 王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120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20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争事典特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依照英国2010年土地所有权的登记资料,英国土地的三分之一,也就是2000万英亩在世袭贵族的名下。这些贵族一共有3.6万人,占英国人口的0.6%。他们的祖先大都可以追溯到1066年诺曼征服时“征服者”威廉麾下的骑士们。
  私生子出身、开创千年基业的“征服者”威廉究竟来自何方?
  金雀花王朝的奠基人亨利·安茹,为什么愿意迎娶一位年长其11岁、已有2个女儿的离婚女人?
  限制英国王权、被后世传颂的《大宪章》的签署是否真的标志着民主、共和?
  爱德华三世如何战胜自己的母亲——历史上著名的“毒后”伊莎贝拉,从而君临英伦?
  漫长的英法百年战争中,英王们到底是如何长期在战场上保持着优势的?
  残酷的玫瑰战争后,英国的王冠是如何戴在了亨利·都铎的头上?
  先后迎娶过6位妻子的亨利八世是否真是一个用情不专的渣男?
  有着悲怆童年、立志终身不嫁的伊丽莎白为何能够战胜诸多强敌,*终带领英国走出血腥、迷茫的黑暗时代?
  “护国公”克伦威尔究竟是民主的救星还是独裁的军阀?
  “光荣革命”到底是如何未流一滴血建立起延续至今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
  《冰与火之歌》里所有“权力的游戏”都可在本书找到历史原型……

内容简介

  《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和战争史》首次以战争和王权更迭为视角,全境式展现英伦三岛四百年间的风云变幻,由诸侯争雄至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的漫长历程。

作者简介

  赵恺,江苏苏州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寒窗十载,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自知无才经邦济世,唯能以相关理论谋一温饱而已。大学时代,无其他嗜好,只爱出没于图书馆中,故虽未到而立之年,已是书虫一只。专好于近代历史,常自诩略有小成,现出版有《一言难尽:全元历史现场》《军国凶兽:日本战史》《猛禽崛起:美国战史》《军部当国》等历史科普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楔子
冰与火之歌
鹰旗下的阴影
群鸦的盛宴
第一章 金雀花开
维京之灾——龙头战舰阴影下的盎格鲁-撒克逊诸国
列王纷争——诺曼征服前围绕英格兰的政治博弈
铁骑纵横——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格兰的征服之旅
上帝之名——十字军东征和“红颜祸水”埃莉诺
狮心兄弟——理查一世和约翰治下的金雀花王朝
第二章 百年纷争
少主中兴——“最伟大的骑士”威廉·马歇尔和亨利三世的人生
勇敢的心——“长腿”爱德华和华莱士之间的江湖恩怨
消长之间——百年战争前的英、法两国政治困局
骑士挽歌——大视野下的英法百年战争(上)
暴政肆虐——大视野下的英法百年战争(下)
第三章 都铎王朝
圣女之谜——圣女贞德的传说和真相与英法百年战争的终结
玫瑰战争——群岛的分裂和再统一
真实童话——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和英国的宗教改革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女王的崛起
纵横大洋——英国海权时代的曙光和都铎王朝的终结(上)
第四章 王权兴衰
无敌舰队——英国海权时代的曙光和都铎王朝的终结(下)
火药阴谋——斯图亚特王朝的草创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萌芽
兵连祸结——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和隔岸观火的英格兰
名将对垒——三十年战争的丹麦阶段和查理一世的执政危机
王旗陨落——古斯塔夫军事改革和三十年战争的终结
第五章 弑君之斧
内战爆发——查理一世与议会的冲突和苏格兰叛乱
模范铁军——克伦威尔的崛起和英国内战的逆转
护国公——克伦威尔征服不列颠群岛和对外扩张
大狂欢——王政复辟与英荷战争
大同盟——光荣革命和英国介入欧洲纷争的序幕
后记 辉煌与沉寂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以亨利七世之名统治英国的亨利·都铎之所以能够终结长期以来的乱世,与其说着他有着独特的政治见解,不如说约克王朝留给了他一系列惨痛的教训。一方面,针对玫瑰战争中不断有王室旁系觊觎大宝的局面,他大肆屠戮约克派的后裔。以至于最终心怀不满的约克派只能抱着“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心理抬出了身份不明的沃里克伯爵后裔和新任约克公爵(爱德华四世的次子)。另一方面,有鉴于自己与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伊丽莎白联姻的成功经验,亨利七世异常热衷于与欧洲王室联姻。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此时已经率先迈入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帝国。
  15世纪末期的西班牙刚刚结束了长达七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同样通过政治联姻建立起新兴政权的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1452—1516年)和伊莎贝拉女王(Isabella I of Castile,1451—1504年)在忙于征服北非和美洲新大陆的同时,也对法国在亚平宁半岛的扩张很警惕。1495年,法王查理八世(Charles VIII of France,1470—1498年)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攻占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Naples)。意大利各城邦随即组建以罗马教廷为首的“神圣同盟”,西班牙旋即加入。此时,亨利七世向西班牙王室求婚,伊莎贝拉女王当即许诺将自己的小女儿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1485—1536年)许配给亨利七世的长子亚瑟(Arthur,Prince of Wales,1486—1502年)。1501年,英格兰与西班牙正式联姻,但这段王子公主的童话仅仅维系了不到5个月便因男主角离奇死亡而告终。
  为了不令这段政治婚姻就此破产,亨利七世一边将儿媳妇凯瑟琳软禁在伦敦,一边要求自己的次子亨利八世(Henry VIII of England,1491—1547年)接手其兄的遗孀。这种“小叔纳嫂”在当时的欧洲等同于乱伦,好在罗马教廷此时迫切需要西班牙和英格兰联手阻击法国的南下,因此在凯瑟琳宣布第一次婚姻并未圆房后,便以教宗训令形式认可凯瑟琳在第一任丈夫死后14个月改嫁比她小6岁的亨利八世。不过,这桩婚事不仅很快因英格兰与西班牙外交关系的冷淡而恶化,也彻底扭曲了亨利八世的人生观、爱情观、宗教观。
  亨利七世一手操办的另一桩自鸣得意却遗祸无穷的政治联姻,是将其长女玛格丽特(Margaret Tudor,1489—1541年)嫁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James IV of Scotland,1473—1513年)。他满心欢意,以为此举将有效缓和两国之间长期的对峙关系,但1513年英国以保护教皇为名介入意大利战争时,出于国家利益考量,詹姆斯四世还是毫不犹豫站在了自己小舅子亨利八世的对立面。事实证明,长期远离西欧文明中心的苏格兰军队已经无法跟上战神进化的脚步,兵力略胜于对手的苏格兰军队兵败诺森伯兰郡的弗洛登(Flodden)平原,包括詹姆斯四世在的上万苏格兰人战死疆场,而英格兰仅损失了1000人。
  詹姆斯四世死后,身为王后的玛格丽特通过改嫁苏格兰实力派而成为摄政王,将自己的亲生儿子——苏格兰王位的合法继承人詹姆斯五世(James V of Scotland,1512—1542年)软禁。1528年,在苏格兰贵族阶层的一致呼吁下,詹姆斯五世终于从被软禁了15岁的爱丁堡(Edinburgh)中走出,从母亲手中接过了权杖。值得一提的是,玛格丽特摄政期间对自己的母国始终保持着警惕和距离,反倒延续了苏格兰王室长期以来与法国结盟的外交政策。詹姆斯五世虽然先后迎娶了两位公主,但在1542年因霍乱去世时,膝下只有一个仍在襁褓中的女儿,她就是苏格兰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王——玛丽一世(Mary,Queen of Scots,1542—1587年)。
  玛丽一世的舅老爷——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此时早已对苏格兰垂涎三尺。他先是强迫苏格兰王室为6个月的女王与她血统上的表舅——英格兰王子爱德华六世(Edward VI of England,1537—1553年)订婚,随即又出兵北犯,试图将未成年的玛丽一世劫持到伦敦。从军事角度上来看,亨利八世代号“粗暴求婚”的奇袭行动堪称经典。但从政治角度上看却是一步臭棋。为了避免玛丽一世落入英国人手中,她来自法国的母亲向自己的母国求援,在法国陆军和舰队的保护下,玛丽一世前往巴黎避难,并正式与英国王室解除婚约,改嫁法国王子弗朗索瓦二世(Francis II of France,1544—1560年)。
  亨利八世为何如此急于求成?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法国在1525年帕维亚战役(Battle of Pavia)遭遇西班牙的重创后,亨利八世想抓住这一机会解决苏格兰问题。但也有心理学家指出,亨利八世有意将玛丽一世纳入自己的后宫。笔者认为,亨利八世虽然风流,但似乎还不至于如此下流,何况向苏格兰发起求婚时,他正和自己的第六任妻子凯瑟琳·帕尔(Catherine Parr,1512—1548年)打得火热。
  由于凯瑟琳曾和哥哥亚瑟有过短暂的婚姻,因此,亨利八世向罗马教廷提出离婚的主要理由是叔嫂通婚不吉,甚至表示自己每晚抱着凯瑟琳王后都有罪恶感,但这一说法显然无法解释他婚后头十年与凯瑟琳王后连生六胎的事实。真正令亨利八世对这段婚姻失去兴趣的原因,一是年长他6岁的凯瑟琳王后日益年老色衰,一是夫妻俩产下的6个子女仅有老五玛丽公主(Mary I of England,1516—1558年)没有夭折。因此,在正式提出离婚诉求之前,亨利八世便已经在宫廷里寻花问柳,他最初勾搭的对象便有王后身边的侍从女官——安妮·博林(Anne Boleyn,1501—1536年)。
  ……

前言/序言

  17世纪中叶至17世纪后半叶,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在西欧,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正雄心勃勃地要成为“太阳王”。而在世界的另一端,遥远的东方,两个东北亚的陆上强权,正围绕着黑龙江流域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物产,在林海雪原和白山黑水间进行着旷日持久的较量和拉锯。它们一个是仅用了数十年就征服了大半个西伯利亚的沙皇俄国;另一个则是同样仅用数十年就崛起于东北地区并最终入主中原的满清帝国。这也就是《龙与熊的较量——17世纪黑龙江畔的中俄战争》一文所要讲述的。
  在600年前的捷克,曾经爆发过一场超大型农民战争——胡斯战争,当时除北欧诸国外,其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因此其又被称为“第一次全欧战争”。这场从1419年持续到1434年的战争,是欧洲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决定性事件,也敲响了十字军运动的丧钟。战争中,火器的使用、战术的革新让欧洲的军事艺术开始发生巨变。而战争结束后,欧洲王权被进一步削弱,宗教改革的脚步逐渐临近整个西欧,欧洲开始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若想了解这其中的具体历程与事件,还请一览《五败十字军骑士的车堡——胡斯战争与15世纪捷克宗教改革简史》。
  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正式称帝,国号大夏。西夏由此建立。这是党项人在西北长达数百年盘踞经营的结果,也标志着北宋王朝自太宗以来西北战略的失败。《白高初兴傲宋辽——党项人的西夏立国记》一文将抛开所谓宋廷“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及“怯懦惧战”等简单批判性言论,从党项民族的发展历史入手,探究北宋早期西北战略失败的真正原因,从而透视党项人崛起的真实历程。


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与战争史——一段波澜壮阔的千年史诗 英伦三岛,自古以来便是一片饱经风雨的土地,其上王权的更迭,战火的洗礼,谱写了欧洲历史上最为辉煌也最为残酷的篇章之一。从古罗马人的铁蹄踏碎凯尔特人的抵抗,到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的七国时代,再到诺曼征服之后逐步形成的强大王国,以及后来百年战争、玫瑰战争等一系列血腥冲突,《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与战争史》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深入探究不列颠王权是如何在战火中崛起、巩固、扩张,又在内斗与外患中跌宕起伏。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力图揭示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王权的合法性来自何处?战争如何塑造了不列颠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身披王袍的君王们,他们又是如何平衡权力、驾驭臣属、抵御外敌,并最终将一块块碎片拼接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不列颠? 第一篇:奠基与纷争——蛮荒时代的权力雏形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神秘的古代不列颠。这里是凯尔特人古老的家园,部落间的纷争与自然环境的挑战塑造了最初的社会形态。罗马人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秩序与文明,但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冲突。罗马帝国西撤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迁徙和征服,彻底改变了不列颠的政治版图。七个独立的王国——诺森布里亚、麦西亚、威塞克斯、埃塞克斯、苏塞克斯、肯特和东盎格利亚——在长期的征伐与联盟中,孕育着统一的萌芽。 这一时期,王权的象征意义和实际效力都显得尤为重要。王权往往与军事首领的地位紧密相连,权力基础是部落的忠诚和战场上的胜利。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传入,为王权赋予了神圣的色彩,成为统治者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然而,王位的继承问题也常常引发血腥的内斗,王国之间的零和博弈,也注定了这个时代的脆弱与动荡。本书将深入分析各王国之间的权力动态,探讨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们如何运用武力、联姻、宗教以及早期法律体系来巩固其统治,并为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 第二篇:统一与扩张——维京浪潮下的王国重塑 当盎格鲁-撒克逊的七国时代初具雏形,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维京人,从北方海域涌来,将不列颠再次卷入战火。丹人的入侵,一度摧毁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王国,将英格兰置于危险的边缘。然而,正是面对这场灭顶之灾,威塞克斯王国在阿尔弗雷德大帝的领导下,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智慧。他不仅成功抵御了维京人的进攻,更开始着手建立一支更为强大的军队,发展海军,改进城市防御,并大力推动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阿尔弗雷德的努力,为不列颠的统一拉开了序幕。他的继承者们,如埃塞斯坦,最终完成了英格兰的统一,建立起一个相对强大的王国。这一时期,王权的核心要素开始发生转变,从单纯的军事领导力,逐渐演变为对整个国家的行政管理、司法体系以及财政收入的控制。维京人虽然带来了破坏,但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军事技术,并促使不列颠各民族加速融合,为日后更强大的国家机器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本书将详细描绘阿尔弗雷德大帝的改革,以及英格兰统一过程中所经历的重大战役和政治博弈。 第三篇:征服与变革——诺曼王朝的铁腕统治 1066年,黑斯廷斯战役,是改变不列颠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威廉公爵率领的诺曼军队,击败了英格兰的哈罗德二世,开启了诺曼王朝的统治。这次征服,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诺曼人带来了新的语言、新的法律体系(封建制度)、新的建筑风格,以及一种更为集权式的统治理念。 诺曼征服之后,英格兰王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威廉一世通过建立“末日审判书”,详细记录了全国的土地和财产,为王室征税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诺曼贵族,但同时又保留了对这些领主的绝对控制权,从而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坐大。诺曼王朝的君主们,也通过不断对外扩张,巩固了其在不列颠岛屿上的地位,并开始向法国大陆投射影响力。本书将深入剖析诺曼征服的战略意义、其对英格兰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诺曼国王们如何运用新的统治手段来巩固和扩张王权。 第四篇:挑战与演变——从金雀花王朝到都铎王朝的权力博弈 诺曼王朝之后,金雀花王朝的君主们,如亨利二世、狮心王理查、约翰国王等,将英格兰的王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教会、贵族以及外部势力的严峻挑战。约翰国王的失误,导致了《大宪章》的签订,这是限制王权、保障贵族权利的重要一步,也是现代议会制度的雏形。 然而,随后的英格兰国王们,并未放弃对绝对权力的追求。百年战争的爆发,更是将英格兰推向了对外战争的浪潮,这既是王权扩张的体现,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并引发了国内的动荡。与此同时,国内的贵族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内部的权力斗争从未停息。玫瑰战争的爆发,更是将英格兰的王室家族分裂成两个阵营,血洗了无数贵族家族,最终以都铎王朝的建立而告终。 都铎王朝的君主们,尤其是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以其强有力的统治,重新塑造了英格兰的政治格局。他们通过宗教改革,将教会置于王权之下,极大地增强了王室的权威和财富。同时,他们也积极发展海军,对外扩张,奠定了英格兰成为海上强国的基石。本书将详细展现这一时期王权的挑战与演变,包括《大宪章》的诞生,百年战争的战略、战术及其对王权的影响,以及玫瑰战争的血腥内幕和都铎王朝的崛起。 第五篇:权力的代价——不列颠王权与战争的血泪交织 《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与战争史》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国王们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史诗,一部关于权力的代价的深刻反思。我们看到,为了争夺王位,无数生命被牺牲;为了巩固统治,国王们不惜发动对外战争,将国家卷入无休止的冲突。每一次王位的更迭,每一次领土的扩张,都伴随着鲜血与泪水。 本书将不仅仅聚焦于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重大战役,更将关注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习俗的冲击。我们将探讨为何不列颠的王权如此钟情于战争?战争在不列颠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如何塑造了不列颠的民族性格和国家认同?从刀剑与盾牌,到火炮与战舰,战争形态的演变,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王权的性质和运作方式? 《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与战争史》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千年画卷。它将揭示不列颠王权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大,又在无数次挑战与变革中,逐渐演变成现代国家的雏形。这是一部关于野心、勇气、阴谋、背叛,以及无数在历史舞台上闪耀或被埋没的英雄与凡人的史诗。通过对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的深入解读,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不列颠乃至整个欧洲历史的演进脉络,以及权力与战争之间永恒而残酷的共生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欧洲中世纪和近代的军事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剖析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及其背后社会动因的作品。《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和战争史》这个书名,直接击中了我的关注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那些著名的战役,比如百年战争、玫瑰战争等等,而是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它们对当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文化观念产生的具体影响。我期待作者能够详细阐述不同时期不列颠军队的构成、武器装备的演变、指挥官的战略思想,以及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真实经历。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将军事历史与政治史紧密结合,探讨战争如何影响王权的巩固与衰落,又如何推动或阻碍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王权”这个词,让我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为了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殊死搏斗,以及王权在面对内外部挑战时是如何演变的。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能兼顾微观的细节描述,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宏大历史叙事与细致入微的个别事件相结合的著作情有独钟。一本好的历史书,不应只是枯燥的年代记,而应是能够将读者带入那个时代的鲜活画卷。《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和战争史》的书名,就暗示着它有可能做到这一点。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是讲述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之间权力更迭的宏观图景,更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例如某个国王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艰难决定的,某个战役是如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某个贵族家族的命运是如何与王权紧密相连的。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史料,生动地描绘出那个时代的人物群像,他们的野心、他们的忠诚、他们的背叛,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的标题“染血的王冠”更是充满了象征意义,它暗示着王权的获取和维持往往伴随着牺牲和斗争,这让我对书中将要呈现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充满了期待,也希望能从中看到普通人在这些宏大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和命运。

评分

作为一名对英国历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被那些交织着权力纷争、政治博弈和连绵战火的时代所吸引。《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和战争史》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此类主题的浓厚兴趣。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不列颠历史上那些关于王位继承、权力争夺以及统治者如何通过军事手段巩固或扩张自身权力的故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那些关键的历史时刻,例如王朝的更迭、重要战役的起因与结果,以及这些事件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够揭示隐藏在“染血的王冠”背后的真实含义,是那些为了王位而付出的巨大代价,还是那些在权力斗争中牺牲的生命。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冷冰冰的史实陈列,更能展现出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决策过程,让我能够更生动地理解那些塑造了英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并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评分

在看到《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和战争史》的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一直对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历史着迷,从亚瑟王的传说到都铎王朝的兴衰,再到大英帝国的崛起,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名恰好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几个主题:王权、战争,以及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不列颠。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塑造了英国乃至世界格局的关键时刻。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王权”这个概念,是仅仅描述权力斗争,还是会深入探讨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而“战争史”部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列举战役和英雄人物,更能展现战争对社会结构、人民生活以及国家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充满了血腥、荣耀与失落的史诗,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那些属于不列颠的过去。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深入剖析政治权力如何与军事冲突相互作用的书籍有着特别的偏好。《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和战争史》这个书名,就预示着它可能会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视角来审视不列颠历史上的权力结构和军事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国王们的统治历史,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王权是如何通过军事力量来确立、维持和扩张的,以及军事冲突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甚至颠覆王权的稳定。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具体战役的细致分析,以及这些战役如何不仅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政治角力、经济利益和国家命运的集中体现。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探讨王权本身在战争年代的演变,例如君主如何通过改革军队、调整战略来应对挑战,以及贵族阶层和军事领袖在权力格局中的作用。如果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宏观又微观,既有历史深度又不失叙事吸引力的方式来呈现不列颠王权与战争史,那么它必将是一部令人难忘的作品。

评分

好书,期待已久,是入门级的科普,欧洲复杂的亲属关系要是有图能画清楚会非常方便理解,书的封面封装感觉容易起泡

评分

昨天下班才收到,一次买了好多书,还没拆包装。

评分

插图很多,纸张装帧都令人满意,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评分

书没烂,辛苦快递小哥了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对了解英国历史非常有用。

评分

赵恺,江苏苏州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寒窗十载,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自知无才经邦济世,唯能以相关理论谋一温饱而已。大学时代,无其他嗜好,只爱出没于图书馆中,故虽未到而立之年,已是书虫一只。专好于近代历史,常自诩略有小成,现出版有《一言难尽:全元历史现场》《军国凶兽:日本战史》《猛禽崛起:美国战史》《军部当国》等历史科普读物。

评分

染血的王冠:不列颠王权和战争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