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就其规模而言,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为激烈、人员伤亡*大的一场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双方在交锋中伤亡军人便达3000 多万,相当于美英法德在西线作战死伤总数的10 倍。虽然几十年间西方一直抨击苏联并贬低其战绩,甚至把苏军与纳粹并列。尽管苏联已经不存在,斯大林等领导人执政之误也不能掩饰,但尊重历史的人必须承认卫国战争的胜利,对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产生了巨大作用,苏联军民是战胜威胁全人类的*邪恶的法西斯势力主要的希望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散去60多年,军事迷们却从未停止对它的诱因、变化与结局及发生在各个战场的故事的追寻。著名军事专家徐焰将军从战争要素及战史发展的角度,专业客观的史学视角,重新品评了发生在苏德战场血雨腥风。本书既研究了上自克里姆林宫和“狼穴”中的决策,又生动展示了下至斯大林格勒巷战瓦砾堆和库尔斯克堑壕中士兵的搏斗,从多侧面、多角度、多视点做出描述,交织成一面历史的多棱镜,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全面客观的战争全景。历史图片与纪实油画的结合,从视觉上真实再现了战争场面,胜利与死亡,血腥与温存,绝望与坚定,无不一一呈现。
《铁血苏德》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东线战场上红色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残酷厮杀。从德国“巴巴萨罗”计划闪击苏联,势如破竹令苏联背水一战。到斯大林格勒大反击,苏联连续对德发动“十次打击”,并最终攻克柏林,取得卫国战争的*终胜利。5年的艰苦奋战被作者截取为十几个关键点,通过对点的重点描述和连接,贯穿起了整个苏德战场的主线,使作品精炼而有深度,是一部苏德战史“精读本”。作者以其特有的横向思维和深厚的专业积淀,将纷繁复杂的苏德战争加以梳理,使战争背后的那些有关主义、信仰、民族性格、统帅决策、综合国力等诸多要素清晰而明确。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经过“深加工”的通俗军事题材读物,兼顾了专业角度和阅读需求。在形式上,作者甄选3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及绘画艺术作品,真实再现战争年代的诸多细节,使作品内容外延得以拓展,信息量巨大。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少将。现兼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先后曾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延安干部学院等十几所院校的兼职教授;连续三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军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曾在沈阳军区边防部队任过战士、班长、宣传干事、副指导员。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军事院校工作,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中心、日本防卫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二十多年来单独撰写的学术著作已出版二十多部。有一些还被翻译成日、英文出版,有的著作还获全军科研一等奖、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还撰写过几十部电视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出,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并发表过一些书法和美术作品。
序言
01 “卍”字旗同红星旗必然走向对决
02 “巴巴罗沙”计划实施令苏军措手不及
03 列宁格勒、基辅的防御战都出现悲剧
04 成为“港口舰队”的苏联红海军
05 莫斯科会战成为卫国战争首座胜利里程碑
06 1942年春夏苏军又出现新败退
07 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挡住两路德军
08 斯大林格勒反攻胜利彻底扭转战局
09 贫困的苏联产出比德国更多的武器
10 苏联以游击战在德军后方开辟了“第二战场”
11 民心士气消长影响苏德战场形势转换
12 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交锋——库尔斯克会战
13 以持续反攻收复乌克兰
14 苏联空军转败为胜最终主宰天空
15 轮到苏军在白俄罗斯合围德军
16 横扫东南欧,再激战北极
17 苏军反攻直捣法西斯德国本土
18 取得战胜德国的最大荣誉——攻克柏林
尾声
每年5 月9 日,是苏联及其后继者俄罗斯最隆重的节日。在胜利日阅兵时的检阅惯例,都是由1945 年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那面红军第150师的军旗为前导,接着是由身着当年红军服装的战士高举着战争结束时10 个方面军的旗帜,以从北至南的顺序标明着当年那几千公里的漫长战线──芬兰- 卡累利阿方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第一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击败德国法西斯,是苏联和俄罗斯人民几十年如一日最引为自豪的胜利,同时史学家们也承认,“近现代史上没有一个国家为独立自由付出过如此重大的代价!”
胜利者虽不受审,却应正视自身损失
世人往往是以最后成败论英雄。1949 年12 月毛泽东首次访苏与斯大林见面时就提起以往的历史旧怨。热情的主人只以一句话便终止了对过去是非的探讨──胜利者是不受审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
斯大林说这句话自然有特殊的考虑,却反映出当年苏联历史研究中盛行的一种思维模式,即对复杂的事务只强调概念化的政治评定,重定性分析而不注重定量分析,以简单的宣传需要代替了科学研究。
在苏德战争中,苏联以死亡2660 万人(俄罗斯《消息报》1998 年6 月25日的数字)、负伤2000 余万人的数字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最多的国家。
苏军的损失远大于对手,但这与苏联当年关于自身强大、指导英明的宣传不符,因而长期避而不谈或故意缩小数字。1946年1 月苏联在战后统计人口时因混乱的户籍还未整理,概略算出死亡1500 万人,包括军人750 万。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举时宣布战争中共死亡700 万人。1956 年,苏联批判了斯大林,赫鲁晓夫给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中首次承认战时死亡2000 万人,随后苏联却又恢复了歌功掩过的习惯避而不谈具体损失。苏联解体前提倡“公开化”,通过详细查证档案进行统计,于1991 年6 月22 日纪念战争50 周年时由国防部长亚佐夫宣布了军人因战事死亡688 万(加上被俘后遇害者共死亡866 万人),再加上平民的牺牲,全国军民死亡共计2700 万人的数字。
德国进攻苏联时,综合国力并不占优势,在西线同英国的战争还未结束。以德国二号人物戈林为首的一大批军政官员都建议在打败英国前不要再开辟东线战场, 希特勒说服他们的一句名言却是:“苏维埃政权不过是一个摇摇欲倒的破房子,只要向它的门上狠踢一脚,整个社会制度的房子就会倒下来。”
这个恶魔敢于进攻苏联,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虑,认为经过农业集体化、“大清洗”已使苏维埃政权失去下层拥护,同时军队元气大伤已没有多少战斗力。
战争初期苏军的大败,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体制的弊病造成。僵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方式,加上刚因“大清洗”的内耗失去多数指挥人员,苏军兵力和兵器虽多却屡战屡败。更严重的是有上百万身强力壮、拥有武器的军人举手向敌投降当俘虏,这更要从政治原因上解释。幸好斯大林及时调整了内外政策,加上德国要奴役和消灭俄罗斯民族的暴行唤起苏联各族人民抛弃前嫌团结奋战的热情。苏联的全部人力和民力都动员起来,又得到美英的100 亿美元援助(数量只占苏联战费的6%却有许多重要物资),还以大量鲜血作为学费掌握了战争技巧,最终打败了称为“世界头强”的德国陆军。
人们可以想象一下,若是纳粹对苏作战获胜,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也能夺取远东再压向中国关内,英美只能向法西斯阵营妥协,整个世界可能进入不知多少年的黑暗时代。罗斯福、丘吉尔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把意识形态上的敌手苏联当作盟友援助。
苏联战胜纳粹造福人类,胜利却掩盖了体制弊病
苏德战争的胜利者是苏联,斯大林时代就以“一俊遮百丑”的方式大谈胜利辉煌。后来俄罗斯人也承认,实际这场战争是一次惨胜。据卫国战争中的第一副统帅朱可夫回忆,胜利时斯大林曾感叹说:“在我们国内很难找到有哪一个家庭没有失去亲人!”
这位最高统帅本人失去了长子雅柯夫,最高苏维埃主席加里宁的儿子、政治局委员赫鲁晓夫的长子、寄居苏联的西班牙共产党领袖黎巴露丽的独生子等,都牺牲于惨烈的战争中。
思想僵化、迷信盛行,这是当年苏联的顽症(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前的重要政治弊端)。反映在历史研究中,就是盛行的一种思维模式,即对复杂的事务只强调概念化的政治评定,重定性分析而不注重定量分析,以简单宣传需要代替了科学研究。
卫国战争时苏联拥有进行正义战争的精神优势,在武器装备数量、质量上也不逊于敌人,战争初期却出现大败,这就不能不反思一下战争准备和指挥的失误,以及作为其根源的斯大林体制造成的灾难。不过战后的苏联对卫国战争采取形而上学的片面总结,只言胜而忌败,对斯大林进行批判时也只限于肃反政策,对经济政治体制上的弊病讳疾忌医,这自然阻碍了国家的改革,也不能实行开放。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人,长期以僵化的观念看待卫国战争,不相信能有持久和平,国家建设的目标不是追求努力改善民生而是准备打大仗,举国成了“大兵工厂”。这种畸形发展必然要以计划经济来保持,成本利润核算、节约资源、力求精巧等现代经济观念在苏联长期不存在,国家自然无法保持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痼疾也无法以改革来解决,最终导致积重难返,国家无法以改革自我完善。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人们对眼花缭乱的苏联局势意外突变而震惊时,再回首卫国战争初期惊人的大败绩时,似乎也能从中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
拿到《铁血苏德》这本书,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对那个时代的苏德两国之间的较量,一直有着强烈的关注。我常常思考,是什么样的信念,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这两个国家的军队在漫长的战线上进行如此残酷的厮杀?是意识形态的对立?是生存空间的争夺?还是领导者们的野心?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场战争的深层根源,以及它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战争的多个侧面,不仅仅是冰冷的战报和战术分析,更应该包含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选择,他们的爱恨情仇,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那个铁与血交织的年代,去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推着前进的人物,以及那些为和平付出巨大代价的普通人。
评分我是一名对军事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尤其关注二战东线战场。《铁血苏德》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对于苏德之间的战争,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探究欲,从战争的起因,到战役的进程,再到双方战略战术的演变,我都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书中是否会详细剖析巴巴罗萨行动的战略失误?库尔斯克会战的转折意义又该如何解读?书中关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描写,是否能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绝望与顽强?我更希望作者能够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双方士兵在战场上的真实生活,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战争的看法。不仅仅是宏大的战略层面,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往往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这本书,我希望能它能够提供给我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冲突之一。
评分《铁血苏德》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硝烟弥漫、充满悲壮色彩的年代。我一直对人类历史上那些决定性的冲突非常着迷,尤其是苏德之间的这场史诗般的较量。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会着重描绘宏大的战略层面,还是会深入挖掘基层士兵的真实体验?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那些可能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比如,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刻,双方的决策者是如何权衡利弊的?普通士兵在残酷的战场上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他们的家庭生活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去感受战争的残酷,去思考人类的命运。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牺牲,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评分这本《铁血苏德》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厚重的装帧预示着内容的分量。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凭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我就能预感到这是一部关于那个残酷年代的史诗。我常常被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所吸引,尤其是在谈论两大巨头的对抗时,总能激起我内心深处对战争的思考。苏德战争,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沉重的历史印记,是20世纪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冲突之一。我想象着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钢铁洪流的对决,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类所爆发出的意志力和牺牲精神。每一场战役,每一次战略的博弈,都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较量,更是意识形态、国家意志以及民族生存的终极考验。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更多关于这场战争的细节,那些教科书上可能一笔带过,但却真正塑造了历史走向的瞬间。它会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如何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又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评分我对《铁血苏德》这本书的期待,源自于我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强烈好奇。苏德战争,作为二战中最为惨烈的一条战线,其背后蕴含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一直让我深感震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战役的描述,而是能更深入地探讨这场战争是如何改变了双方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书中是否会细致地分析双方的军事工业实力、兵员素质以及战略指挥的得失?我更关注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普通民众是如何在战争的阴影下生存和奋斗的。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思想变化,他们的牺牲与坚持,这些细节往往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出历史的厚重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场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它对人类历史进程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评分好
评分非常好看实用的一本书,以后还会来的
评分东西很不错是正版的好评
评分不错值得购买的一本书了解了苏德战事
评分该书综合分析能力很强。
评分非常好看实用的一本书,以后还会来的
评分好极了,非常棒的图书,值得一看。
评分图文并茂,徐焰的书一直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