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7):絲路城市走廊——構築“一帶一路”戰略主通道

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7):絲路城市走廊——構築“一帶一路”戰略主通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屠啓宇 著
圖書標籤:
  • 城市發展
  • 絲路城市
  • 一帶一路
  • 區域規劃
  • 城市規劃
  • 交通運輸
  • 經濟發展
  • 國際閤作
  • 中國發展
  • 報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222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904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際城市藍皮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頁數:400
字數:37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主報告部分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的中觀尺度(城市尺度)研究;分報告持續跟蹤全球40個代錶性城市,開展國際城市2.0評價,並配以近30個城市創新、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治理和空間發展的案例,以期對城市轉型升級的規律與態勢予以揭示。書中還新開闢瞭“金磚國傢城市”專欄,以期為不同層次城市提供更為全麵的鏡鑒。

作者簡介

屠啓宇,男,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後。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與華東師範大學雙聘教授,上海市規劃委員會社會經濟文化專業委員,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市創新型城市發展戰略研究中心”首席專傢。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秘書長、上海錦江國際酒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九屆全國青聯委員、全國社科青聯理事。主要研究方嚮:城市戰略規劃、城市創新體係、社會係統工程。
蘇寜,男,1977年1月齣生。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1995年-1999年,廈門大學曆史係,曆史學學士;1999年-2002年,廈門大學曆史係,世界史碩士;2002年-2005年,廈門大學曆史係,曆史學美國城市史方嚮博士;2006年-2008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理論經濟學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嚮:城市經濟、國際城市比較。承擔和參與的重要研究項目主要有:參與上海市、北京市“十二五”、上海市“十三五”、“2050戰略規劃”研究,北京市建設世界城市專項規劃研究、青島市國際城市建設戰略等重大決策谘詢課題,擔任2007-2009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專傢,2010年後世博國際資源研究項目專傢。2006年法國領事館“學者精英”項目赴法國裏昂訪學,2009年澳大利亞澳中理事會資助赴新南威爾士大學訪學,2013年歐盟資助作為“居裏學者”赴荷蘭萊頓大學閤作研究。
鄧智團,男,1979年6月生於四川省達縣。經濟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2005年華東師範大學獲得理學碩士學位,2008年於上海社會科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城市經濟。
李健,男,1977年3月齣生,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2008年7月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工作,同年12月被評為助理研究員,2011年被聘為副研究員。2012年,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工作。先後赴颱灣颱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美國猶他大學地理係及IPIA訪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嚮:城市經濟與空間規劃,近些年聚焦於全球生産網絡視角下的地方産業升級與高科技城市轉型研究。

目錄

Ⅰ 總報告
1 絲路城市走廊構築“一帶一路”戰略主通道
  【李 健 屠啓宇 林 蘭 陳斐然 楊傳開 春 燕】/001
  一“一帶一路”戰略與絲路城市走廊的崛起/003
  二東北亞(濛俄)“絲路城市”發展態勢/012
  三中東歐“絲路城市”發展態勢/021
  四地中海地區“絲路城市”發展態勢/035
2 全球化遭遇挫摺,國際城市升級能力分化加劇
  ——2017年國際城市2.0評價報告【鄧智團 於天旭 楊傳開 屠啓宇】/054

Ⅱ 城市創新篇
3 全球創新網絡中的知識策源地格局【李 健】/094
4 美國大都市區寬帶應用發展趨勢【蘇 寜】/103
5 歐洲城市創業體係建構新特點【肖黎春】/111

Ⅲ 城市經濟篇
6 促進城市共享經濟的發展之道【陶希東】/119
7 香港經濟的新睏境與未來展望【閆彥明】/127
8 倫敦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新動嚮【鄧智團】/139

Ⅳ 城市社會篇
9 發達國傢以建設包容城市消除經濟排斥【陶希東】/150
10 日本培育“都市型社區綜閤養老護理係統”【春 燕】/158
11 歐盟城市創新戰略聚焦“積極健康老齡化”【鬍蘇雲 李澤眾】/168

Ⅴ 城市文化篇
12 英國城市以創新設計引領未來發展【鬍蘇雲 田思禹】/177
13 墨西哥城建設學習型城市經驗啓示【肖黎春】/190
14 新加坡“文藝復興城市”戰略15年迴顧【林 蘭 索名一】/198

Ⅵ 城市生態篇
15 國際城市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原則舉措【林 蘭】/207
16 巨型城市以水資源管理應對氣候變化【肖黎春】/216
17 荷蘭善用環境稅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李 健】/228

Ⅶ 城市治理篇
18 荷蘭蘭斯塔德多中心城市群區域閤作特徵【李 娜】/240
19 印度大都市區的內外部治理特徵【帕薩?穆霍帕迪亞】/252
20 英國以“區域振興計劃”促進城市間平衡發展【閆彥明】/262

Ⅷ 城市空間篇
21 倫敦金融城的辦公場所與工作方式變革【陶希東】/272
22 裏約熱內盧貧民窟治理中的社會力量作用【楊傳開】/282
23 巴黎大區建設“田園型全球城市”的經驗與啓示【薛艷傑】/294

Ⅸ 金磚國傢城市專輯
24 聖保羅大都市區在巴西城市體係中的地位與作用
  【卡佐·納卡諾 雷納托·辛巴裏斯塔】/310
25 莫斯科及俄聯邦城市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亞曆山大·普贊諾夫 菲德爾·庫德亞夫斯耶夫】/318
26 德裏及印度城市治理的睏境與挑戰【帕特裏剋·海勒】/325
27 約翰內斯堡以城市治理推進韌性與可持續發展【菲利普·哈裏森】/337

Abstract/355
Contents/357

前言/序言

2016國際城市十大關注

一 “人居三”大會通過《新城市議程》,“包容、緊湊、可持續發展”成為未來20年城市發展主題
2016年10月17~20日,第三屆聯閤國住房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大會(簡稱“人居三”大會)在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召開。聯閤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開幕式緻辭中指齣,“無序的城市發展導緻許多人生活在不穩定環境中,……我們的城市必須緻力於消除貧睏,並保護每個居民的基本人權”。大會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上萬名官員、學者、公益組織人士和普通市民舉辦瞭17個大類的近百場活動。“人居三”大會重點討論社會融閤與公平、城市治理、空間發展、城市經濟、城市生態與環境、城市住房與基本服務等六大議題,並通過《新城市議程》。《新城市議程》確立“包容、緊湊、可持續發展”為今後20年世界城市發展的目標和主題,錶明瞭人類改變過去規劃、投資、開發、治理城市和人居環境路徑的決心,可持續的城市發展和人居環境是未來全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新城市議程》倡導通過建立城市治理的創新框架和有效規劃、管理城市空間開發效率,實現包容、和諧、消除貧睏的城市可持續發展,促進環境可持續性以及城市發展的可復原性,使人人共享城市發展與機會。
二 “脫歐”緻英國與歐盟單一市場關係生變,歐洲城市經濟版圖演替預期加強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並最終選擇脫離歐盟,歐洲一體化進程遭遇重大打擊,選擇“單飛”的英國也前景未蔔。英國人民選擇脫歐的主要原因是一體化框架下來自歐洲大陸的移民和國際難民對英國勞動力市場的衝擊。英國脫歐將對來自歐盟其他成員國的勞動力的流動進行限製。同時,歐盟單一市場四大自由流通領域的其他三項(商品、服務、資本)也很可能嚮英國關閉大門。英國城市經濟,特彆是集聚於主要城市的專業服務業,是英國在歐盟單一市場中的競爭力優勢所在,失去單一市場製度所給予的便利性,將直接導緻英國城市經濟受挫,進而導緻歐洲城市經濟版圖的整體演替。目前,盡管脫歐進程還沒有實質性啓動,但英鎊匯率已纍計下跌逾20%,開始削弱倫敦在全球和歐洲的影響力。而倫敦作為跨國公司全球總部和歐洲總部首選地的地位和走嚮也有待觀察。
三 人民幣加入SDR,中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麵臨重大機遇
2016年10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人民幣正式加入SDR(特彆提款權)貨幣籃子。人民幣入籃後權重為10.92%,美元、歐元、日元、英鎊權重分彆為41.73%、30.93%、8.33%、8.09%。由此,人民幣超過日元與英鎊成為SDR中第三大儲備貨幣。人民幣加入SDR將推動國際上對人民幣資産配置需求的增加,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這些都將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帶來重大機遇。本幣國際化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條件,其有助於金融市場的國際化、規模化與功能提升,有助於金融機構在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業務創新,有助於以本幣計價的資金在國際市場的流通並規避匯率風險。作為人民幣加入SDR最大的潛在受益者,北京、上海、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麵承擔著重要功能,北京作為金融決策中心與清算中心將進一步提升其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影響力,上海作為金融要素市場的集聚中心與人民幣業務創新中心將在國際化方麵邁齣重要一步,香港作為最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將獲得進一步發展機遇。2016年,北京、上海相繼啓動製定麵嚮2030年、2040年的城市發展新願景規劃,這將有助於中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四 “一帶一路”建設從藍圖謀劃進入節點運營階段
2016年11月13日,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舉行開航典禮,這不僅標誌著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進入瞭全麵實施階段,也錶明“一帶一路”倡議從綱領性藍圖謀劃階段進入標誌性節點運營階段。與之同步,“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建設也穩步推進。這些走廊主要以沿綫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産業園區為閤作平颱,以新興航運物流節點作為連接樞紐,形成瞭以點帶麵的發展格局。以瓜達爾港為代錶,“一帶一路”沿綫的一批港口、能源、園區等樞紐性區域建設已逐漸進入加速階段,這些新興節點位於新興發展區域的關鍵位置,是所在國傢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具備通過城市化成長為要素樞紐和發展“增長極”的重要潛力。在全球化遭遇英國脫歐、美國當選總統宣布將退齣TPP等嚴重危機之際,這些新興樞紐的開發開放,將有助於世界的欠發達區域形成新的城市節點,形成新的網絡力量,從廣度和深度上重構世界城市網絡,為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五 夏季奧運會首次在南美城市舉辦,公眾對大事件認可度持續下降
2016年8月5~21日,第31屆夏季奧林匹剋運動會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這是奧運會首次在南美洲、第二次在發展中國傢舉行,具有標誌性意義。為籌辦此屆奧運會,巴西政府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環境衛生、公共安全、貧民窟治理等方麵進行瞭大規模投入,對推動裏約城市建設具有深遠意義。然而,2009年裏約獲得奧運會舉辦權以來,反對承辦奧運會聲音一直不斷,奧運會開幕日當天,即有大批巴西民眾走上街頭聚集遊行,不滿政府花費數十億美元舉辦奧運會。在裏約奧運之前,也有諸多城市的居民對舉辦奧運會等大型活動予以抵製,斯德哥爾摩市和奧斯陸市都因為民眾支持率過低放棄申請舉辦2022年鼕奧會,波士頓市則因市民反對而放棄申辦2024年夏季奧林匹剋運動會。從曆史經驗來看,承辦大型活動往往會有助於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對城市經濟産生提振作用。但承辦大型活動往往也會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財力,一些城市曾因承辦奧運會而背上債務。裏約奧運會所以受到抵製,固然與巴西近年來經濟嚴重衰退有密切關係,但與其開支龐大也不無聯係。因此,政府在希望藉助大型活動提振城市經濟、推動城市復興時,不能“任性”,還需綜閤考量成本和收益,全麵推動城市建設。
六 全球電子數據流量跨越“澤”字節門檻,城市獲得前所未有的洞察能力
思科公司《2015~2020年度可視化網絡指數預測》報告顯示,2016年末,全球綫上和綫下的數據量首次超過1澤字節(英文簡稱ZB,1澤字節等於1180591620717411303424字節,大約等於1萬億GB)。2016年成為“澤”字節元年,互聯網傳輸的數據量進入“澤字節時代”。澤字節時代的來臨對未來城市發展將産生深遠的影響,具有良好通信基礎設施和通信能力的城市有可能獲得飛躍式增長。一方麵,城市中人與人、機構與組織之間的聯係將更加緊密,信息像空氣一樣圍繞在人們周圍,各行各業都可能成為數據産業,智慧産業將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另一方麵,澤字節時代龐大的數據量將幫助城市獲得前所未有的洞察能力,通過大數據處理,城市更像一個會思考、能感知的有機體,能做齣更加閤理和高效的決策,從而實現智慧城市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澤字節時代的來臨也對城市信息傳輸和處理能力提齣瞭更高的要求。對於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較弱的城市而言,需要投入建設更多的寬帶基礎設施和信息裝備,並且需要相應的信息整閤能力,纔可能帶來城市相關技術和産業的繁榮;此外,滾雪球般增長的數據也可能增加城市決策成本,城市將有可能成為信息垃圾場。
七 恐襲事件頻發導緻城市安全形勢嚴峻,對城市發展造成深遠影響
2016年全球反恐形勢愈加嚴峻,從非洲、西亞、歐洲到北美,不僅受襲城市數量在增加,而且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城市反復遭襲。襲擊形式也呈現有組織的恐怖活動和“獨狼式”襲擊並行的態勢。反恐安全保障已從非常措施轉變為城市運行的常態化安排。各國政府不得不在主要城市或城市主要功能區改造基礎設施、升級安保措施、全方位加強防範。然而,單純加強安保是否能給予城市居民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尚待考察。另外,恐襲事件在社會、經濟、空間諸多層麵對城市發展帶來重大衝擊。社會層麵,少數族裔、邊緣人群更難以和主流社會實現融閤,不同宗教、不同階層如何實現和而不同、和睦共處仍需要積極探索,這也給城市文明走嚮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經濟層麵,隨著資本市場避險需求的加大,一些城市産業投資和人員流失,進一步帶來更高失業率和稅收減少,從而引發新矛盾;空間層麵,人員密集、活動頻繁的公共空間、商業區遭受負麵影響最大,進而在城市轉型、升級方麵帶來不確定性。
八 氣候協議進入落實和行動階段,關鍵在於對城市低碳發展的有效激勵
2016年11月18日聯閤國第22次締約方大會通過《馬拉喀什行動宣言》,宣言重申瞭對《巴黎協定》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支持,強調各方應做齣最大政治承諾,以行動落實協定內容。這種落實和行動的關鍵在於城市化地域低碳發展的資金技術支持和能力建設。城市低碳發展涉及空間結構、工業減排、交通體係、建築能效等諸多領域,也可分成技術-製度-管理等多個層次,這既需要長期的戰略規劃,也需要短期的精細行動。盡管一些領先型城市已逐步有瞭自己的低碳規劃、戰略框架和行動路綫,然而絕大多數城市尤其發展中國傢城市仍需要國傢和私營部門的實際支持。其中,既包括法律授權也包括多渠道融資,更包括信息收集等基礎性工作。盡管國際社會,包括發展機構、城市網絡、多邊銀行,通過城市間的知識分享和技術轉讓加速升級城市低碳發展戰略,然而與巨大的需求相比仍遠遠不夠。由此在美國等國參與積極性可能銳減的大背景下,城市層麵更有必要通過最佳實踐、示範項目展現在氣候變化領域的治理和技術雙重領導力。
九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揭示美國地域及城鄉發展鮮明鴻溝,亟須密切觀察其對未來國際産業分工和世界城市體係的影響
2016年11月8日,美國總統選舉揭曉,共和黨人唐納德·特朗普戰勝民主黨人希拉裏·剋林頓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選舉結果顛覆主流輿論和判斷,引起美國和國際社會極大震動。特朗普鮮明的反全球化立場和大選投票結果地圖錶明美國沿海與內地、城市與鄉村、世界主義精英與鄉土氛圍濃厚的藍領社會之間存在鮮明的鴻溝。這一切主要源自全球化造成的國際分工空間重組,世界城市體係和城市産業結構的劇烈變動。美國長期緻力於推動以金融業為核心的全球化,製造業大量遷移至發展中國傢,製造業城市尤其中部“鐵銹地帶”陷入發展陷阱,大量工人失業,為反全球化和民粹主義情緒提供瞭深厚土壤。隨著特朗普將貿易保護、移民限製、企業低稅率、退齣TPP等諸多政策付諸實踐,同時重啓以能源、基礎設施等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美國城市産業結構和經濟地圖可能再次發生變化。這也可能對發展中國傢的工業化、城市化帶來些許負麵影響。世界城市體係是否還是發達國傢的生産性服務業和發展中國傢的大規模製造業所塑造的等級製,需要進一步觀察。
十 G20峰會在中國杭州成功召開,預示更多新興市場城市崛起走嚮世界前颱
2016年9月4~5日,二十國集團(G20)第11次峰會在杭州市舉行,這是G20峰會第一次在中國舉辦。峰會主題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這次杭州峰會,是近年來中國主辦的級彆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峰會,為全球所矚目。杭州以美麗的西湖自然風光以及獨特的文化底蘊給世界留下瞭難以遺忘的印象。峰會後的杭州力主貫徹G20精神,建設世界名城,引領新型世界經濟的發展。杭州峰會後,中國成都舉辦瞭第三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厄瓜多爾基多舉辦瞭聯閤國“人居三”大會,秘魯利馬舉辦瞭APEC峰會,濛古烏蘭巴托舉辦瞭亞歐峰會,2017年則有廈門金磚國傢首腦會議和廣州《財富》全球論壇。國際性會議大量在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區域召開的趨勢錶明,又一批新興市場城市,正在積極發揮自身特色,並整體崛起走嚮世界前颱。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創作的圖書簡介,內容聚焦於國際城市發展,但不涉及“一帶一路”或絲路城市走廊的主題。 --- 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7):全球城市化進程中的治理創新與韌性構建 圖書信息: 書名: 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7) 主題焦點: 全球城市化進程中的治理創新與韌性構建 齣版年份: 2017年(假設) --- 導言:新一輪全球城市格局的挑戰與機遇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全球城市化進程進入瞭一個更為復雜和精細化的階段。世界主要城市群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更是氣候變化、社會不平等、公共服務壓力以及技術顛覆等多重挑戰的集中地。本報告聚焦於2017年前後全球城市界麵臨的核心議題:如何在快速擴張和深度整閤的背景下,實現可持續、包容和具有前瞻性的城市治理與發展。 《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7)》超越瞭傳統的經濟地理分析框架,深入探討瞭城市在麵對全球性壓力時,如何通過製度創新、技術賦能以及社會動員來增強自身的適應性與韌性。本期報告集閤瞭來自全球頂尖城市研究機構和規劃實務部門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為城市決策者、規劃師、投資者及學術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具備操作性的分析工具與案例參考。 第一部分:城市治理的範式轉型——從管理到協同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當代城市治理結構正在經曆的深刻變革。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已難以應對跨部門、跨層級、跨主體參與的復雜城市問題。 1. 公私夥伴關係(PPP)的演進與治理風險: 報告詳細評估瞭全球範圍內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外包中PPP模式的實際效益。重點分析瞭新興經濟體在引入私營部門資本時所麵臨的法律框架不健全、監管能力不足以及潛在的社會公平風險。報告提齣瞭一套針對“弱監管”環境下的PPP項目風險評估與社會效益最大化模型。 2. 參與式規劃與數字民主的實踐: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城市規劃不再是少數專傢的專屬領域。本章考察瞭“數字公民參與平颱”、“眾包式城市數據收集”等新型治理工具在歐洲和北美城市的試點情況。探討瞭如何有效平衡技術帶來的便捷性與“數字鴻溝”對城市民主參與的潛在負麵影響,強調瞭構建“包容性數字治理”的必要性。 3. 區域一體化治理的張力: 麵對跨越行政邊界的交通擁堵、水資源管理和空氣汙染問題,區域協同治理成為必然趨勢。報告以北美五大都市圈和歐洲的魯爾區為案例,分析瞭在缺乏統一政治權威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軟法”、“協商機製”和“共同目標設定”來化解行政層級間的利益衝突,實現有效的跨界資源整閤。 第二部分:韌性城市構建——應對衝擊與持續發展 “韌性”(Resilience)成為2017年前後城市發展話語中的關鍵詞。本部分聚焦於城市如何係統性地評估、預防並從災害、經濟衰退和社會動蕩中迅速恢復的能力。 1. 氣候變化與基礎設施的適應性設計: 報告選取瞭海平麵上升風險較高的亞洲沿海城市(如孟買、雅加達的案例研究),探討瞭基於生態係統的(EbA)防禦策略與“灰色基礎設施”加固的結閤。重點分析瞭城市防洪、能源係統的分布式部署,以及在極端天氣事件下保障關鍵服務(水、電、通訊)不中斷的應急預案體係。 2. 社會經濟韌性與包容性增長: 城市經濟結構的單一化是重要的脆弱性來源。本章通過對底特律和巴塞羅那的轉型經驗的對比研究,強調瞭通過“創新生態係統培育”、“技能再培訓”和“支持中小微企業集群化”來增強城市經濟抵禦全球市場波動的能力。特彆關注瞭如何通過保障性住房政策和可負擔的交通係統,防止經濟發展帶來的“紳士化”和底層群體的被排斥。 3. 公共衛生安全與城市規劃的聯動: 針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本部分探討瞭城市規劃在控製傳染病傳播中的作用。研究瞭街道寬度、綠地覆蓋率、公共空間設計對人流密度和空氣質量的影響,並提齣瞭在城市設計中嵌入“健康指標”的評估框架。 第三部分:技術賦能與城市數據空間重塑 本部分探討瞭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運營效率、空間布局和居民生活質量帶來的顛覆性影響。 1. 智能交通係統的優化與挑戰: 報告評估瞭全球主要城市在部署“自適應交通信號控製係統”、“共享齣行平颱集成”方麵的進展。討論瞭數據孤島問題如何阻礙瞭真正意義上的智能交通係統的形成,並提齣瞭建立統一城市數據交換平颱的政策建議。 2. 城市空間的數據可視化與決策支持: 詳細介紹瞭地理信息係統(GIS)與城市規劃決策的深度融閤。通過對新加坡和赫爾辛基的“數字孿生”項目的分析,展示瞭如何利用實時數據流模擬政策乾預的效果,實現規劃決策的迭代優化和風險預判。 3. 數據倫理與城市隱私保護: 隨著傳感器和監控設備的普及,城市數據的采集規模空前龐大。報告嚴肅討論瞭城市數據治理中的隱私權、數據主權和算法偏見問題,呼籲建立具有約束力的“城市數據使用倫理準則”,確保技術發展服務於公共利益,而非加劇社會監控。 結論:麵嚮“韌性與智能”的未來城市藍圖 《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7)》總結認為,全球城市發展正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單純追求經濟體量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城市的競爭力將主要取決於其治理的智慧性、基礎設施的適應性以及社會係統的包容性。本報告的分析錶明,成功的城市將是那些能夠主動擁抱復雜性,通過跨界協同,持續進行製度和技術創新的城市。報告最後對未來十年城市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十大關鍵治理難題提齣瞭研究展望。

用戶評價

評分

要真正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深遠影響,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宏大敘事的層麵,而需要深入到構成其肌理的基石——城市。《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7):絲路城市走廊——構築“一帶一路”戰略主通道》這本書,正是一次對這一基石進行的極其詳盡而富有洞見的勘探。它並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報道方式,而是通過對“絲路城市走廊”這一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展現瞭沿綫城市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多元角色和發展潛力。我尤其欣賞的是,報告在描繪這些城市轉型升級的同時,也觸及瞭它們在文化融閤、政策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麵所麵臨的挑戰。這種多角度、多層次的審視,使得報告的內容更加豐富而真實。它讓我看到,“一帶一路”並非簡單的交通綫路延伸,而是通過連接一個個城市,實現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文化觀念的深度交流以及區域閤作模式的創新。這本書不僅為我打開瞭理解“一帶一路”的新視角,更讓我對未來城市間的聯動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是一本非常有前瞻性和啓發性的著作!作為一名對全球化進程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我一直期待著能夠有一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內涵及其對沿綫城市發展的影響。《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7):絲路城市走廊——構築“一帶一路”戰略主通道》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報告的分析框架十分嚴謹,將“絲路城市走廊”視為一個動態發展的係統,而非孤立的城市集閤。它不僅關注瞭東亞、中亞、西亞等傳統區域的城市,還深入探討瞭南亞、東南亞以及歐洲部分城市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角色演變。我特彆注意到,報告對城市在承擔“戰略主通道”功能時所涉及的經濟、文化、政策、社會等多個維度的互動關係進行瞭深入剖析,這對於理解“一帶一路”的復雜性和係統性至關重要。書中引用的數據翔實可靠,論證邏輯清晰,為學術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參考。同時,報告對於未來可能齣現的挑戰和潛在的閤作模式的探討,也極具啓發性,能夠引導學界和政策製定者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規劃。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我通常認為這類“報告”會充斥著大量的圖錶和晦澀的專業術語,閱讀體驗可能不會太好。然而,《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7):絲路城市走廊——構築“一帶一路”戰略主通道》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復雜的國際關係和經濟理論融入到對具體城市的分析之中。我最欣賞的是,報告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挖掘這些城市背後的發展邏輯和戰略意義。例如,書中對一些並非傢喻戶曉的內陸城市如何憑藉其區位優勢和政策扶持,成為新的物流樞紐和産業集群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它讓我意識到,中國提齣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關於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更是一場深刻的區域發展重塑。通過對“絲路城市走廊”的細緻梳理,報告揭示瞭這些城市如何通過産業升級、科技創新和對外開放,積極融入全球經濟體係,並為“一帶一路”的建設貢獻著不可或缺的力量。這種從城市視角齣發的解讀,讓我對“一帶一路”的理解更加立體和生動,也更加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巨大潛力和深遠影響。

評分

這本書實在令人大開眼界!作為一名對城市發展和地緣政治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關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進展。而《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7):絲路城市走廊——構築“一帶一路”戰略主通道》這本書,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僅僅是一份枯燥的數據報告,更像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細緻入微地描繪瞭沿綫城市如何成為連接東方與西方的經濟、文化動脈。我尤其被書中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各個關鍵節點城市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從古代的輝煌到現代的轉型,報告都給齣瞭翔實的案例和獨到的見解。它讓我看到瞭,那些曾經的貿易集散地,如今是如何憑藉著新的戰略定位,在“一帶一路”的宏大敘事中煥發新生。作者們並沒有止步於對這些城市現狀的描述,而是進一步探討瞭它們在構築“一帶一路”戰略主通道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可能麵臨的挑戰和機遇。讀完後,我對“一帶一路”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具體到一個個鮮活的城市,一個個生動的經濟走廊。它讓我深刻認識到,城市,纔是連接國傢、促進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載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將宏觀的戰略意圖,轉化為微觀的城市實踐,讓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時代發展的脈搏。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宏大的國際戰略,最好是從具體的案例入手。《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7):絲路城市走廊——構築“一帶一路”戰略主通道》這本書,正是這樣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它沒有空泛地談論“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而是將目光聚焦在“絲路城市走廊”這一關鍵概念上。這就像是把“一帶一路”這個龐大的概念,拆解成瞭一串串具體而有力的珍珠項鏈,而每一顆珍珠,就是沿綫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報告詳盡地闡述瞭這些城市是如何從曆史的沉澱中走齣來,如何抓住“一帶一路”帶來的新機遇,成為連接亞歐大陸的經濟動脈。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新興”節點城市的分析,它們可能在過去並不那麼顯眼,但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的視角,讓我對“一帶一路”的現實意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是一份報告,更是一次關於城市未來發展的生動敘事,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倡議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激發新的活力和閤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