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文集:偏爱原始性 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

贡布里希文集:偏爱原始性 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小京 著,[英] E.H.贡布里希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文学史
  • 趣味史
  • 西方艺术
  • 西方文学
  • 贡布里希
  • 文化史
  • 艺术理论
  • 思想史
  • 审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15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11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部来自世上*杰出的美术史家之一的著作,不论在个人观点的表达上,还是在文献的简选上,都给趣味史和心理学提供了深刻而富有启示的洞见。

内容简介

  《偏爱原始性》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例如“原始的”作品,在道德上和审美上要优于后来变得柔弱、颓废的作品。贡布里希将这种观念追溯到古典时代,既把它与西塞罗关于放纵感官会导致厌恶的观察联系起来,又把它与艺术发展像生命体一样会生长、会成熟、会腐败以致死亡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比喻联系起来。一代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更偏爱早期风格所具有的力量、高贵和真诚,而厌恶精致的风格,因为它以腐败和俗气诉诸人们的感官。《偏爱原始性》总结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思索,他论证严密,旁征博引,讨论了相关作者、批评家和艺术家在塑造和改变这些观念时所起的作用。

作者简介

  贡布里希教授,恩斯特爵士,功勋团成员(O.M),高级英帝国爵士(C.B.E)。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从1959年起,担任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及院长,直至1976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第16版,1995年),《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第6版,2002年),《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1979年)。还出版有论文集,“文艺复兴艺术研究”四卷,第一卷《规范与形式》(1966年)、第二卷《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1972年)、第三卷《阿佩莱斯的遗产》(1976年)、第四卷《老大师新解》(1986年),《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1963年),《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1982年),《敬献集——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者》(1984年),《我们时代的话题——20世纪的艺术与学术问题》(1991年),以及《艺术史反思录》(1987年),《偏爱原始性——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2002年)。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艺术史家是文明的代言人 / 7
前言 偏爱原始性 / 23
第一章 柏拉图的偏爱 / 27
插曲:进步还是衰落? / 50
第二章 崇高的崛起 / 56
第三章 前拉斐尔派的理想 / 97
第四章 寻求精神性 / 148
第五章 形式价值的解放 / 185
插曲:新世界和新神话 / 203
第六章 二十世纪 / 208
倒退的诱惑 I / 238
倒退的诱惑 II / 244
第七章 原始性:于意云何? / 269
附录 古物的研究 / 296
注释 / 299
索引 / 306
图片版权 / 317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贡布里希文集:偏爱原始性 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但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具体内容。 --- 《视觉的革命:从古典到现代的图像叙事变迁》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艾德里安·霍奇森]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新视野艺术研究出版社] ISBN:[虚构ISBN,例如:978-1-23456-789-0] 字数:约 450,000 字 装帧:精装,配有大量高清艺术品插图与文献照片 主题:艺术史、视觉文化研究、符号学、图像传播学 --- 内容提要: 《视觉的革命:从古典到现代的图像叙事变迁》是一部宏大且深入的视觉文化史著作,它摒弃了传统的纯粹风格演变叙事模式,转而聚焦于“图像如何被制造、被观看、以及如何承载和塑造特定的社会意义”这一核心问题。本书跨越了从古希腊的雕塑实践到数字时代的屏幕美学,系统梳理了西方世界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图像作为一种关键的社会媒介所经历的深刻转变。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图像的“有效性”或“力量”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与特定的技术条件、观看体制以及哲学认知紧密交织。作者以精湛的学术功底和极富洞察力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图像在权力结构、宗教信仰、商业运作以及个人身份构建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结构与核心章节概览: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转折点或关键的视觉范式。 第一部:具身性与在场感的消解(公元前 5 世纪至中世纪早期) 本部分探讨了古典雕塑与早期基督教艺术在处理“真实再现”与“精神象征”之间的张力。作者细致考察了罗马写实主义如何逐渐被拜占庭圣像画的扁平化、程式化所取代。重点分析了中世纪“可见世界”被置于“神圣秩序”之下的视觉逻辑,探讨了手抄本插图和教堂壁画如何服务于教义的传播,以及“光线”和“空间”在宗教叙事中的符号学意义。 第二部:透视法的诞生与世界的理性化(文艺复兴盛期)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 15 世纪意大利,科学透视法(单点透视)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图像的认知基础。作者认为,透视法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宣言,它将观看者置于图像叙事不可动摇的中心位置。通过对阿尔伯蒂、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等人的文本研究,本书探讨了“发明”与“发现”在这一时期的视觉政治学中的角色。 第三部:媒介的扩散与观看的民主化(巴洛克与启蒙运动) 随着铜版画、蚀刻版画等复制技术的发展,图像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本章探讨了巴洛克艺术如何利用戏剧性的光影(明暗对比法)和运动感来动员观众的情感,服务于宗教改革后的精神巩固和绝对君主的权力展示。此外,启蒙运动时期,版画和风俗画的兴起如何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日常生活、科学观察和非精英主题的关注,预示着“图像消费”时代的到来。 第四部:机械复制时代的冲击(19 世纪:摄影术与大众媒介的萌芽) 本书的这一部分重点分析了摄影术的出现对既有视觉再现体系的颠覆性影响。摄影术挑战了绘画作为“真实记录者”的垄断地位,迫使艺术家们寻找新的表达领域。作者详细考察了早期新闻摄影、科学记录图像以及新兴的商业广告图像如何重塑公众对“事实”和“美学价值”的判断。本章也探讨了浪漫主义晚期对瞬间、非清晰图像的偏爱,作为对日益机械化世界的反拨。 第五部:流动的叙事与非线性结构(20 世纪初期现代主义的突破) 现代主义的兴起被视为对传统“窗口”式视觉观念的彻底决裂。本书详细分析了立体主义如何解构三维空间,表现主义如何扭曲形体以表达内在心理状态,以及超现实主义如何利用潜意识的图像逻辑来挑战既有的理性秩序。作者着重论述了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时间性的艺术形式,如何开创了完全不同于静态绘画的叙事可能性。 第六部:屏幕、数据与无处不在的图像(后现代与当代视觉文化)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当代。作者考察了电视、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如何使图像从“有形的对象”转变为“流动的代码”。本章探讨了图像的超饱和状态、“奇观社会”的形成,以及信息图像(如数据可视化、卫星图像)如何构建了我们对全球事务的认知框架。本书在这一部分总结了图像的“具身性”如何进一步被“超文本性”所取代,以及数字技术对“作者身份”和“原创性”概念的侵蚀与重塑。 学术价值与特色: 《视觉的革命》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作者娴熟地运用了符号学、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并结合了艺术史的经典案例,构建了一套分析图像变迁的完整方法论框架。 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本书并非简单地将技术进步视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唯一动力,而是探讨了图像技术与社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回路。 2. 观看主体性的动态考察: 区别于将观看者视为被动接受者的传统观点,本书持续追踪不同历史时期中,“观看”这一行为本身是如何被文化和技术塑造的。 3. 丰富的个案分析: 书中穿插了大量对具体作品(从卡拉瓦乔的布景到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手法,从维米尔的光线处理到沃霍尔的丝网印刷)的细致解读,使抽象的理论论述具有坚实的图像基础。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艺术史、视觉文化、传播学、哲学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研究生及高阶本科生。它也是博物馆策展人、设计师以及希望深入理解当代图像泛滥现象的普通读者不可多得的理论指南。它不仅教导读者“看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导读者“如何思考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思维框架,才能将“趣味”——这个极其主观和流动的概念——系统地纳入到一部严肃的艺术史分析之中。这本书的标题直指这个核心难题,仿佛在邀请我们抛开那些僵硬的、教条式的评判标准,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审美倾向。我预想作者会极其细腻地梳理从古典到现代,审美偏好是如何像潮汐一样涨落的,特别是对那些“不合时宜”的艺术表达,是如何在特定历史节点获得短暂的、甚至是被遗忘的青睐的。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偏爱原始性”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风格描述层面,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它应该能提供一种全新的工具,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好品味”,可能在一百年后就会沦为笑柄,而那些曾经被视为粗糙或野蛮的作品,反而被奉为圭臬。这种对历史相对性的深刻洞察,才是阅读此类著作的真正乐趣所在。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所暗示的跨学科视野去的。艺术史与文学史的交叉研究,从来都是最具启发性的领域之一。我猜想,在探讨“原始性”的趣味演变过程中,作者定然会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叙事手法的回归,以及对异域文化(可能是所谓的“蛮族”文化)的早期反应。这种横向的比较,能极大地拓展我们对“趣味”边界的理解。例如,文学中对“自然人”的理想化,与绘画中对早期技法粗粝感的推崇,是否有着共通的心理根源?如果这本书能够构建起一个强健的关联网络,清晰地展示出审美偏好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共振现象,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著作,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审美本能的深度心理学报告。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是阅读体验中不可或缺的张力来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硬壳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幅抽象的图样,就透露出一种深沉而又充满探索意味的艺术气息。我猜想作者在选择这些视觉元素时,一定是深思熟虑过的,它仿佛在向读者暗示,接下来的旅程将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探险,而非泛泛而谈的常识罗列。那种对“原始性”的执着强调,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拒绝被现代主义过度修正的、更接近本源的艺术观察视角。我特别关注排版,字体选择得非常典雅,间距处理得当,即便是大段的理论阐述,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涉及复杂美学史观的书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光是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已经感受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关怀,这绝对不是那种随随便便装订上市的平庸之作,它散发着一种值得珍藏的气质。

评分

坦白说,我对“文集”这个形式本身就抱有一种特殊的敬意。通常而言,文集意味着对特定议题的长期、多角度的耕耘与聚焦,而非一次性的、为求全面而拼凑的论述。这意味着读者有幸目睹一位思想者在其研究生涯中,对同一主题如何进行螺旋式的深入挖掘和自我修正。因此,我非常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捕捉到作者思想的迭代痕迹——早期的论点是否在后续的文章中得到了强化、修正,甚至是彻底的推翻?这种内部的对话和自我辩证,是文集最迷人的地方。它揭示了知识生产的真实过程: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布满岔路和回环的迷宫。如果这些文章能够共同织就一张细密而富有弹性的网,将“偏爱原始性”这一主题的不同侧面牢牢捕获,那么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重要参照物,随时可供我回头查阅和思索。

评分

从文字风格上看,我希望作者的笔触能够保持一种兼具学者深度与散文家灵动性的平衡。我期待看到那种对艺术史料信手拈来的驾驭能力,但又不至于陷入晦涩的术语泥淖。那种对西方艺术史脉络的宏大叙事,必须建立在对个体作品细致入微的解读之上。例如,当谈及某个中世纪雕塑的“原始”力量时,我希望作者能具体描绘出那种力量是如何通过材料、比例和表情传递出来的,而不是空泛地赞美其“淳朴”。如果能穿插一些作者本人的真诚困惑和批判性反思,那就更好了,因为真正的学术对话,往往是从“我不确定”开始的。这种开放性的探索精神,远比给出标准答案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感觉到自己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并肩前行,共同面对艺术史上的重重迷雾。

评分

《偏爱原始性》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例如“原始的”作品,在道德上和审美上要优于后来变得柔弱、颓废的作品

评分

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

评分

纯学术辩证啊,看起来有时候会走神,书棒棒的

评分

內容豐富,深刻广博,译筆老道,堪稱經典,值得擁有。

评分

好!(此评价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却淋漓尽致的描述出了买家内心对产品深深的热爱之情,完美的诠释了千言万语只归一个字的至高文学层次,突显了买家那非同小可的文学功底,真可谓意境深远,乃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评价,再加上回复以感叹号收尾,更是为整个评价添上点睛之笔,在照应全文的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灵魂深处的共鸣,可以说,有了这个感叹号后,整个评价在层次上又提升到了别一个更高的层次,其精妙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超级后悔双十一没有买齐但书本身是很好的还有京东的袋子超级好评

评分

贡爵士的书还是可以的

评分

顺便说一下,这本书的封面不是不错的,不过只是金玉其外而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