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

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喻梦哲 著
图书标签:
  • 晋东南
  • 五代
  • 建筑史
  • 营造法式
  • 建筑技术
  • 历史建筑
  • 博士论文
  • 古代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97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12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士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6
字数:4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晋城两市域内遗存有大量五代、宋、金早期木构建筑,其保存之完好、数量之丰富、类型之多样、分布之密集、样式之典型,在国内均罕见,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座宝库。近年来,学界对这一地区建筑遗产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为作者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期间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改编而成,主要关注于该地区早期木构建筑中与《营造法式》间存在特定技术关联性的构造特征与样式做法,希冀借由该地区的大量案例,探索《营造法式》编纂发行后对华北地区营造实践的影响情况。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与对象选择
1.1.2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1.2 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1.3.2 全书框架及逻辑线索
1.4 史地背景
1.4.1 晋东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1.4.2 晋东南地区的建置沿革
1.4.3 晋东南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
1.4.4 晋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
1.4.5 晋东南地区的宗教流派及民间信仰

第2章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建筑的构架体系
2.1 本章 引言
2.1.1 以构架的分类及分布作为本研究起点的必然性
2.1.2 中国传统木构架分类问题的研究综述
2.2 殿堂构架的发展与衰微
2.2.1 殿堂构架演化的外部表征——铺作层
2.2.2 厅堂化——五代、辽、宋时期北方殿堂构架的主流发展趋势
2.2.3 殿堂构架厅堂化的表现及其评价
2.2.4 殿堂构架在南方的传播及其在地化的特点
2.3 《营造法式》成书前后厅堂构架的发展情况
2.3.1 前法武时期的北方厅堂原生性问题
2.3.2 连架式厅堂与井字式厅堂的地域属性
2.3.3 《营造法式》的成书与北方厅堂的展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建筑的构造类型
3.1 本章 引言
3.1.1 以构造节点的分类比较作为本研究知识背景的必要性
3.1.2 有关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建筑构造类型问题的研究综述
3.1.3 样本案例的选择依据及分类标准
3.2 宗教差异与殿宇平面构成
3.2.1 佛坛庄严与后内柱间版壁设置
3.2.2 前廊开敞与祠观神龛布置
3.3 梁架做法及其分类
3.3.1 梁架分类的考察指标及案例统计情况
3.3.2 典型的构造节点类型
3.3.3 晋东南遗构梁架做法与周边地区同期实例的比较
3.4 铺作做法及其分类
3.4.1 铺作分类的考察指标及案例统计情况
3.4.2 晋东南遗构的铺作做法与周边地区传统做法及《营造法式》制度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建筑的构件样式
4.1 本章 引言
4.1.1 以样式研究作为《营造法式》传播线索的适切性
4.1.2 晋东南地区木构建筑构件样式问题的研究综述
4.2 耍头拟昂问题
4.2.1 耍头斜出拟昂的构造意义
4.2.2 耍头的拟昂化与六铺作的缺失
4.2.3 梁袱构造的改变与耍头拟昂化的推进
4.2.4 昂状耍头在补间铺作上挑平樟节点中的构造表现
4.2.5 昂状耍头的演化方向——昂形耍头、假昂与插昂
4.3 照壁构成的类型及关联构件的样式变迁
4.3.1 前廊开敞传统与前照壁处理方式的时代和地域性展开
4.3.2 晋东南地区遗构中照壁相关构件的典型样式及其变迁情况
4.4 扶壁棋组合的变化规律
4.4.1 晋东南五代、宋、金扶壁棋演变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定位
4.4.2 半棋替木及先枋后棋现象
4.4.3 扶壁棋上部虚悬的构造解释及牛脊椿的可能施用位置
4.4.4 扶壁棋的隐刻规律及常用棋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与《营造法式》相关的几个专题
5.1 本章 引言
5.2 串的普及与襻间的退化
5.2.1 《营造法式》体系下的顺身构件及其层次性
5.2.2 顺袱串在南北方的不同演化轨迹
5.2.3 隔承构件的演变与顺身串的普及
5.2.4 襻间与串的共存与消长
5.3 角梁平置与结角做法的归一
5.3.1 大角梁法、隐角梁法及隐衬角袱法各自的时代与地域性展开
5.3.2 晋东南及周边地区木构角梁做法的类型统计
5.3.3 构造简化趋势及《营造法式》在隐角梁法盛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5.4 樽、柱(丁袱)错缝现象及其调整方法
5.4.1 樟、柱(丁袱)错缝的本质及其伴生现象
5.4.2 樟、柱错缝前提下的椽长调整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建筑的尺度构成规律
6.1 本章 引言
6.2 尺度构成的基本单元及组合模式
6.2.1 整数尺制的适用对象及其内涵
6.2.2 材分模数制的应用时段及判定标准
6.2.3 扩大模数与屋宇基本比例
6.2.4 比例常数在大木作设计中的应用与层次性
6.3 晋东南五代、宋、金木构的平面尺度构成规律
6.3.1 柱网平面的基本单位
6.3.2 柱网实例汇总及分类
6.4 晋东南五代、宋、金木构的椽架尺度设计规律
6.4.1 分制或尺制——椽长设计的单位问题
6.4.2 椽长实例汇总及分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回顾与展望
7.2 南北方技术互动下的《营造法式》与晋东南五代、宋、金遗构
7.3 结语

附录A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佛教殿宇及道教神祠的空间配置模式
附录B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木构建筑的梁架做法分类
附录C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木构建筑的铺作配置情况
附录D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木构建筑的铺作属性
附录E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木构建筑的铺作构件样式
附录F 现存主要早期木构及砖石仿木构中的扶壁棋类型
参考文献
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的时代脉络与《营造法式》的深远影响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时期建筑的发展演变,并着重分析这一时期官方建筑典籍《营造法式》对当地建筑实践产生的深刻影响。通过对大量现存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梳理与理论分析,本书试图勾勒出晋东南建筑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鲜明时代特征、地域特色以及技术层面的创新与传承,同时揭示《营造法式》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建筑规范,如何在实践中被理解、吸收、转化,并最终融入并塑造了当地的建筑风貌。 第一章:五代时期晋东南建筑的萌芽与区域特色 五代时期,中国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但地方性的建筑传统却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得以延续和发展。晋东南地区,作为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建筑特点。本章将首先梳理五代时期晋东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建筑活动的开展。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存世的五代时期建筑遗存,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阐释其在平面布局、单体造型、结构体系、装饰手法等方面的初步特征。例如,早期佛寺、道观以及官署、民居的遗址或相关文献记载,将成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建筑技艺水平和审美取向的重要依据。我们将关注其建筑体量、空间组织、屋顶形式、斗栱结构的初步运用,以及材料选择和施工技艺的特点。 同时,本章还将初步探讨晋东南五代建筑与同期其他区域建筑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其是否受到周边地区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自身独特的地域性元素在何时、如何开始显现。这将为理解宋代建筑的承袭与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章:宋代建筑在晋东南的拓展与深化 宋代是中国建筑技术和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营造法式》的出台标志着建筑走向标准化、规范化。《营造法式》的颁布,不仅对当时的官方建筑产生了直接指导作用,也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民间建筑的建造。本章将重点研究宋代建筑在晋东南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在历史背景方面,我们将分析宋代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为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后,本章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宋代建筑实例,如寺庙、塔、石窟、城墙、桥梁以及部分官署民居,从建筑的总体规划、群体组合、单体建筑设计、结构构件、装饰艺术等方面,详细剖析其宋代建筑的典型特征。 重点将放在宋代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多样性与功能性,例如寺庙的“伽蓝七堂”制,宫殿、官署的院落式组合,以及民居的“四合院”等。在单体建筑方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屋顶形式的演变,如歇山、悬山、硬山等的使用,斗栱结构的精巧与复杂化,以及梁架体系的成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章将着重分析《营造法式》在晋东南地区宋代建筑中的体现。通过比对建筑实例的设计尺寸、构件比例、施工工艺等,来考察《营造法式》的条文在实际建造中的应用程度。这包括其对木构架的模数化设计、材料等级的划分、施工工序的规范以及不同等级建筑的营造要求。我们将分析《营造法式》是直接被严格遵循,还是在地域实践中有所调整和变通。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宋代建筑的装饰艺术,包括彩绘、雕刻、壁画等,以及其在晋东南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这些装饰如何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第三章:金代建筑在晋东南的地域化转型与《营造法式》的后续影响 金代政权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方的政治格局,但其建筑发展仍然延续了宋代的某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变化。晋东南地区在金代建筑上也展现出其独特的地域化转型。本章将探讨金代建筑在晋东南地区的发展,并进一步考察《营造法式》的后续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金代初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对建筑活动的潜在影响。随后,本章将深入研究金代在晋东南地区留下的建筑遗存,如佛寺、道观、砖塔以及少量民居。我们将从这些实例中,提炼出金代建筑在平面布局、建筑形制、结构体系、装饰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相较于宋代,金代建筑可能在某些方面呈现出更为朴实、粗犷的风格,或者在某些构件的处理上有所简化。本章将对此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探讨金代建筑如何继承宋代传统,又如何在地域环境中融入新的元素,形成自身的特色。例如,一些金代佛寺可能在平面布局上延续了宋代的模式,但在屋顶坡度、斗栱造型、墙体砌筑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营造法式》在金代建筑中的延续作用。尽管《营造法式》成书于北宋,但其标准化、规范化的思想和技术体系,很可能通过师徒传承、工匠流动等方式,在金代建筑实践中继续发挥指导作用。我们将分析金代建筑中是否仍然能看到《营造法式》的影子,例如在构件的模数化处理、施工的规范化等方面。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金代建筑是否出现了一些超越《营造法式》的创新,或者是在《营造法式》基础上进行的地域化调整。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金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演变,分析其是否受到宋代装饰风格的影响,以及在哪些方面形成了金代的独特风格。例如,砖雕、石刻等在金代建筑中的运用,以及其艺术表现力。 第四章:《营造法式》的核心思想与晋东南建筑实践的互动 本章将脱离具体的朝代演变,而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营造法式》的核心思想,并将其与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时期建筑的实践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分析。 首先,我们将详细解析《营造法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在建筑设计、材料选用、构件制作、施工组织、工程预算等方面的规定。重点将剖析《营造法式》所倡导的“法度”、“模数”、“等级”等核心理念,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方法。 接着,我们将回顾前三章的案例分析,重新审视晋东南地区的建筑实践。我们将系统地分析《营造法式》的哪些思想在这些建筑中得到了体现,以及体现的程度和方式。例如: 模数化设计与构件的标准化: 《营造法式》强调使用“材”作为基本模数单位,来统一建筑的尺寸和比例。《营造法式》的分析将帮助我们理解,晋东南地区的建筑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这一原则,以及是否存在因地制宜的调整。 等级制度与建筑类型: 《营造法式》根据建筑的等级和用途,规定了不同的营造标准。《营造法式》的解读将帮助我们分析,晋东南地区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殿、寺庙、官署、民居等,在建造上是否遵循了《营造法式》的等级划分。 施工技术的规范化: 《营造法式》对木构架的连接方式、斗栱的构成、屋顶的坡度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营造法式》的分析将帮助我们理解,晋东南地区的工匠在建造过程中,是否参照了《营造法式》中的技术规范,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 材料的运用与工艺: 《营造法式》对不同等级建筑的材料有明确的规定,并对施工工艺提出了要求。《营造法式》的分析将帮助我们考察,晋东南地区的建筑在材料选择和工艺运用上,是否与《营造法式》保持一致,或者存在因地域资源而产生的差异。 同时,本章也将探讨《营造法式》在晋东南地区建筑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地域性材料的限制、地方工匠的习惯技艺、经济条件的差异等,都可能导致《营造法式》的“照搬照抄”难以实现。我们将分析,晋东南地区的建筑师和工匠是如何在《营造法式》的框架下,发挥创造性,将理论转化为适应地方实际的建筑实践。 第五章: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的地域特色与《营造法式》的转化 本章将是全书的总结与升华,我们将聚焦于晋东南地区建筑的独特地域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营造法式》是如何在这一特定地域环境中被转化和吸收的。 首先,我们将梳理晋东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当地的建筑风格。例如,晋东南地区可能存在的特定地质条件对建筑基础的要求,或气候特点对屋顶形式和墙体材料的影响。同时,当地的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审美偏好,也可能在建筑的布局、装饰等方面留下深刻印记。 接着,我们将回顾前几章的分析,提炼出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时期建筑的共性与个性。在共性方面,我们将指出其在结构体系、基本构件等方面可能与全国性的建筑潮流相呼应,这很大程度上可能得益于《营造法式》等典籍的推广。在个性方面,我们将重点挖掘那些独属于晋东南地区的建筑特征,例如: 独特的平面布局模式: 是否存在不同于标准“四合院”的院落组合方式? 特殊的屋顶形式与坡度: 是否有适应当地气候的独特屋顶设计? 创新的斗栱构件与结构连接: 是否在《营造法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或创新? 别具一格的装饰艺术: 地方性的题材、纹样、色彩运用等。 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是否大量使用了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如石材、砖材的独特运用方式? 在深入分析这些地域特色之后,本章将重点考察《营造法式》在晋东南地区的转化过程。我们将区分“遵循”、“参照”与“创新”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遵循: 在某些建筑中,《营造法式》的规定可能被严格遵守,体现了其权威性和指导性。 参照: 在更多的建筑中,《营造法式》可能被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工匠在理解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创新: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适应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或审美需求,建筑师和工匠可能会在《营造法式》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技术和艺术。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建筑实例,来印证《营造法式》与晋东南地区建筑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我们会分析某个寺庙的斗栱结构,是否完全按照《营造法式》的图样建造,还是在尺寸、用料上有地域性的调整。又或者,某个民居的院落布局,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同时,是否融入了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空间观念。 最后,本章将总结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的价值,以及《营造法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次具体实践的深入探索,也是对一部重要建筑典籍在地域性传播与转化过程的细致解读,为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域多样性与普适性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和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对于古代建筑的兴趣,更多是停留在外观的美感和历史的传说上。然而,当我接触到《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这部著作后,我才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更是凝聚了时代精神、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的大型艺术品。晋东南地区,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但本书将目光聚焦于这片土地上五代、宋、金时期的建筑,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宝贵建筑实例,了解它们在不同时期的演变痕迹,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营造法式》这部国之瑰宝引入其中,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探索方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营造法式》究竟是如何指导和规范古代建筑的建造,它所包含的那些精密的图纸、严谨的规范、以及丰富的施工技艺,是如何被运用到晋东南地区的建筑实践中去的。这不仅仅是对建筑技艺的探究,更是对中国古代工程管理、技术传播、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入研究。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中原地区宏伟宫殿和寺庙的泛泛而谈,更应该深入到各个地域,去探寻那些散落在民间、默默无闻但却同样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这本书,正好抓住了这一点。晋东南地区,在五代、宋、金这几个朝代,其建筑发展究竟有何独特性?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关于当地建筑的真实面貌,了解它们是如何在历史变迁中发展演变,又如何体现出地域特色。而《营造法式》作为一部高度标准化、系统化的建筑技术典籍,它在晋东南地区的实践情况,无疑是本书的核心看点之一。它是否被完全照搬,还是在当地的物质条件和文化习惯影响下,产生了哪些变通?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将宏观的建筑理论与微观的地域实践相结合,为我们呈现一幅更为丰富和立体的中国古代建筑画卷,让我有机会去理解,那些古老的建筑是如何在不同的土地上,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美学深深着迷,但往往在阅读文献时,会觉得宏观的历史叙述之下,缺少了一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例。《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这样的一个缺憾。晋东南地区,在五代、宋、金这几个动荡而又充满文化交融的时期,究竟留下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具体的建筑测绘图、清晰的建筑照片,以及作者对于这些建筑在历史、技术、艺术等方面的详细分析。而《营造法式》,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葵花宝典”,它在晋东南地区的实践情况如何?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是在地域化的过程中有所变通?这本书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它能够将宏观的建筑规范与微观的地域实践相结合,从而勾勒出更为生动和具体的建筑历史图景,让我有机会去窥探古人在特定环境下,如何运用智慧和技艺,建造出既满足实用需求,又具备独特审美价值的建筑。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建筑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又在技术上不断革新的时期。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晋东南这片土地,在五代、宋、金这几个朝代,究竟留下了怎样令人惊叹的建筑遗产?而《营造法式》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百科全书”的伟大著作,又在这片土地的建筑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尘封的历史细节,去理解古人的智慧与匠心。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社会、技术、文化的重要窗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残存的古建筑,如同一座座沉默的史书,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我更希望能透过对《营造法式》的解读,窥见古代工匠们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精湛的技艺传承,感受那种对材料、结构、空间乃至整体美学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建筑史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那些历经千年却依然矗立的建筑奇迹的好奇。《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建筑深入了解的渴望。晋东南,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地区,其五代、宋、金时期的建筑,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关于当地建筑的详细考证,包括它们的结构体系、材料选择、空间布局,甚至是装饰细节。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营造法式》这部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引入研究视野,这让我对本书的研究深度和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营造法式》的条文是如何在晋东南地区的具体建筑实践中得到体现的?是否存在一些因地制宜的调整和创新?这不仅是对建筑技术的探索,更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深刻洞察。

评分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总是在宏大叙事中进行,例如宏伟的宫殿、精美的园林,但往往忽略了一些更具地方特色、更贴近民生的建筑类型。《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晋东南这样一个相对具体的地理区域,并且选择了五代、宋、金这样三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承转意义的时期,这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和期待。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晋东南地区在这几个朝代所留存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寺庙、塔等建筑实例。它们的外观、结构、材料等方面,是否展现出与中原地区或其他地域显著不同的特点?而《营造法式》作为一部集大成的建筑技术文献,它在晋东南地区的实践情况如何?是得到了广泛应用,还是在特定环境下有所调整?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够将宏观的建筑规范与微观的地域实践相结合,从而勾勒出更为生动和具体的建筑历史图景,让我有机会去窥探古人在特定环境下,如何运用智慧和技艺,建造出既满足实用需求,又具备独特审美价值的建筑。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矗立的古老建筑充满敬意,它们不仅仅是石头和木头的组合,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活化石。《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一个重要盲点——地域性与技术标准的结合。晋东南地区,在五代、宋、金这三个朝代,虽然经历了政治格局的变动,但其建筑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与《营造法式》这部划时代著作的关联,无疑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关于晋东南地区,在这段时期内,具体有哪些建筑遗存,它们在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是否体现出不同于当时其他区域的特色?而《营造法式》这部宝贵的古代建筑技术文献,又是如何被当时的工匠所理解和应用的?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能够通过对具体建筑案例的分析,来验证和阐释《营造法式》的适用性、局限性,以及在地域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异。这对我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如何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历史风雨,依然矗立的建筑遗存,都抱有一种深深的着迷。当我看到《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这本书的书名时,内心就涌起一股探索的冲动。晋东南,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地理区域,再加上五代、宋、金这几个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朝代,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好奇的是,在这段动荡而又充满文化交流的时期,晋东南地区的建筑,究竟留下了哪些珍贵的遗产?它们在建筑风格、技术工艺、材料运用等方面,有哪些独特的表现?而《营造法式》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圣经”的巨著,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被理解、被实践、甚至是被传承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精美的建筑图片,详实的测绘数据,以及作者对《营造法式》条文在具体建筑实践中的深刻解读。这不仅是对建筑形式的描绘,更是对古代工匠智慧的致敬,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热爱,源于对那些沉默的古老遗迹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匠心的景仰。当我偶然发现《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晋东南这片土地,在五代、宋、金这几个历史时期,究竟孕育了怎样的建筑文化?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古老建筑,它们在结构、材料、空间布局等方面,是否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而《营造法式》,这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被理解、被传承、被应用的?这本书的价值,无疑在于它能够将一个特定地域的建筑实践,与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技术文献紧密结合,从而为我们呈现一幅更为精细、更为真实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图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建筑理念,感受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在不同地域的土地上,开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迷恋,由来已久,但总觉得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中,一些地域性的、细致入微的建筑发展脉络,往往容易被忽略。这本《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博士论丛》,正是填补了我心中这样的一个空白。晋东南,一个听起来就充满古朴气息的名字,加上五代、宋、金这样一个跨越了动荡与繁荣的特殊历史时期,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研究价值。我非常好奇,在这几个朝代,晋东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是否存在一些独特的地域性建筑元素?是否受到当时其他地区,特别是宋朝作为文化中心的建筑思潮影响?而《营造法式》,这部影响了中国建筑史数百年之久的经典,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它是如何被理解、被实践、甚至是被改造的?本书能够将这两者紧密结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深入剖析特定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技术、艺术风格以及文化内涵。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古老建筑的精确测绘图、详实的考证资料,以及对《营造法式》条文在实际应用中的解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