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 破解死刑的密码

死刑犯 破解死刑的密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红文 著
图书标签:
  • 死刑
  • 刑罚
  • 犯罪心理
  • 法律
  • 社会问题
  • 推理
  • 悬疑
  • 纪实文学
  • 犯罪学
  • 监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46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54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个人犯罪,全世界都是同谋!
  谁有权利宽恕凶手?人道主义能否强人性所难?
  死刑存废,以谁之名?
  死刑公诉检察官:每个死刑犯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事死刑公诉十余年,和数十名死刑犯有过近距离接触。作者以亲自公诉的十个死刑犯的详细描述为依托,夹叙夹议,反映了作者对我国死刑问题的研精覃思。��
  本书以十个死刑犯的最后遗言为视点,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看死刑,以独特的视角试图破解我国死刑的密码,引导我国民众死刑观念的潜移默化,从而加快推进我国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熊红文,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第二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公诉类),第二届全国优秀公诉人。曾成功主诉四川省政协原主席李崇禧受贿案、江西上饶原地委书记王兴豹受贿案等大要案10余件。

内页插图

目录

64岁的死刑犯——死刑剥夺人最后的尊严 /1
全身被烧成焦炭状 /3
媳妇对婆婆的虐待 /4
“我只有采取这种办法” /5
期待可能性 /6
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 /8
“妈妈天天要我骂奶奶” /10
过于谨慎的起诉 /11
“严惩凶手” /12
婆媳对庭 /13
法庭辩论不是一场拳击赛 /15
被告人的血泪控诉 /17
一份重要的证据 /19
迟到的会议纪要 /20
双重残疾人的人生困境 /23
慎重的二审 /24
最后三点请求 /25
让死刑犯带着感激上路 /27
死刑执行何日走向文明 /29
泪眼模糊的庭长 /32
对法学教育的反思 /33
对照让·博尔泰案 /34
21岁的死刑犯
——死刑断送一切挽救的可能 /39
大学招待所里的男尸 /41
“因为我太爱他了” /41
8包“毒鼠强” /44
一个无望的电话 /46
双方同学的反映 /47
不负责任的媒体 /48
突改口供 /52
要她偿命 /53
三封家信 /54
当庭提出上诉 /58
留下一封遗书 /59
辅导员在哪里 /60
她还是个孩子 /62
抢劫2100元的死刑犯
——死刑滥用无助于维护社会治安 /65
独特的抢劫犯 /67
戒毒却不能重生 /68
最牵挂的人 /69
“我想我妈妈” /71
一个重刑主义者 /73
司者仁心 /75
死刑的最低限度标准 /76
带着一张照片上刑场 /79
刑场上的叩拜 /80
死刑最泛滥的罪名 /82
“严打”之痛 /83
滥杀无辜
——死刑制造更大的罪恶 /87
“11·11” /89
“打劫!趴下!” /90
六个“70后” /93
“两劳”人员 /94
“反正活得也没意思” /96
“已经开了杀戒” /99
“我想看看天底下有没有报应” /100
感觉第二天就会被抓 /102
正义必胜 /103
堪称伟大的审判 /108
电视直播庭审 /110
“我自愿捐献器官” /112
“给我孤儿寡母一条活路” /112
“你们有时间来送送我” /114
人性泯灭? /115
专家访谈 /118
民愤杀人 /120
撕裂更多幸福
——死刑掩盖了国家责任的缺席 /125
“我要掐死你” /127
15元现金和一件灯芯绒上衣 /129
“生活逼迫走上这条路” /130
“是不是我害了爸爸?” /132
又是一件灯芯绒上衣 /134
谁为死刑犯辩护 /136
“当时一念之差” /140
“为了养活家人” /142
“把毛线、大衣拿回去” /143
帕特里克·亨利绑架杀人案 /144
丧父之痛 /145
社会在哪里 /146
被害人“塑造”的犯罪——死刑成为司法妥协的恶果 /151
饱受欺凌的外地鱼贩 /153
举刀前思忖再三 /154
以运煤气为生 /155
不再一笔带过 /156
“亲耳听到他的判决” /157
“我选择了错误的做法” /158
当庭建议死缓 /161
“这是我的权力” /162
庭长的电话 /163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164
“不想惊动家里” /165
“刑事伙伴” /167
死刑的社会效果 /168
两命抵一命
——死刑让悲剧更加悲剧 /171
大学教师被杀 /173
“脑浆都敲出来了” /174
洗劫一空 /177
电视采访 /179
准备在十月份结婚 /181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182
寄往天堂的一封信 /184
两位母亲的泪水 /187
丧尽天良? /189
两被告人同获死刑 /191
两块护身符 /193
“一命抵一命”的审判困局 /195
“相对错杀”
——死刑种下仇恨司法的种子 /199
九年前突发的血案 /201
九年后收集的证据 /203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205
十年不解之仇 /207
“我不甘心” /208
我的辩护 /210
“我一直弃恶从善” /213
“要求快点杀掉” /214
“黎明就要来临” /215
艰难的判决 /217
“犯罪情节恶劣” /219
“让孩子学法律” /221
死刑犯的子女 /223
相对错杀 /225
死刑的不可逆转性 /227
死只是一种解脱
—— 死刑无法根除病变 /231
骇人听闻的灭门案 /233
最后的纠缠 /234
血腥屠杀 /236
“只求尽快处决我” /237
杀人日记 /238
“好好照顾儿子” /242
院长亲任审判长 /244
法官递给他一支烟 /245
“为了让杨慧莹难过” /247
拒绝苏醒的灵魂 /248
关于认罪与悔罪的辩论 /251
死不悔改? /252
双方均拒绝调解 /254
最后的谈话 /255
杀一不能儆百 /256
病变的组织或器官? /257
〖TP010.TIF;%130%130;S+5mm;Z1;Y-30mm,Y〗
[SD+40mm]
激情杀人
——死刑没有应有的威慑力 /261
“我杀了人” /263
“等一下叫你哭不出来” /263
“我不想杀你” /265
“一气之下” /266
“我脑子一片空白” /268
讨价还价 /270
“赔偿后有保命机会” /272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275
“天下哪有后悔药吃” /277
死刑犯的器官 /280
又见一个“李小毛” /282
激情杀人应区别对待 /284
破解死刑的密码
/287
死刑密码之一:
生命权利本位是废除死刑的根本理由 /288
死刑密码之二:
死刑的威慑力是个无法证明的神话 /290
死刑密码之三:
“杀人偿命”是死刑存在的思想根源 /295
死刑密码之四:
致罪系统是死刑犯罪的社会根源 /299
破解死刑密码之一:
倡导人性的宽容是实现废除死刑的根本途径 /304
破解死刑密码之二: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实现废除死刑的助推器 /309
破解死刑密码之三:
废除死缓制度是实现废除死刑的当务之急 /312
破解死刑密码之四:
设置终身监禁刑是废除死刑的最大保障 /316
后记 /321
再版后记 /323

前言/序言

  我祈求生命、理解、仁慈、友好以及体谅所有人类的无限慈悲。
  我祈求我们能用仁慈去征服残酷,能用爱去征服仇恨。
  我祈求将来,我祈求着那么一个时刻,仇恨和残酷不再控制着人们的心灵。当通过推理、判断、理解和信念,我们知道了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挽救的时候,怜悯就是人类最高境界的品质。
  ——美国著名刑事辩护律师克拉伦斯·丹诺
  作者简介
  熊红文,1974年生,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检委会专职委员,江西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武汉大学刑法学硕士。全国检察机关教育培训讲师团成员,全国检察机关公诉技能实训班教员,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法律硕士指导教师、兼职教授
  。
  第二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公诉类),第二届全国优秀公诉人(第一名),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中国政法大学“第一届十大杰出校友”。荣获全国检察机关应用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主讲课程荣获全国检察教育培训精品课程。成功主诉四川省政协原主席李崇禧受贿案、江西省上饶原地委书记王兴豹受贿案等大要案10余件,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10次。
  出版个人专著《公诉实战技巧》《死刑密码——以十个死刑犯为视角》《优秀公诉人是怎样炼成的——从公诉技巧到公诉理念》《公诉人如何思考》《刑法观点集成精释精解》,在《人民检察》等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
  正义网法律博客专栏博主,获评“2010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博主”“2014年度影响力博主”“2015年度影响力博主”,文章获评“2011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博文”。

《迷雾中的低语:古老文明的密码学探秘》 ——探寻失落语言的结构与逻辑,重构人类思维的演变轨迹 一、 引言:被遗忘的符号世界 人类文明的璀璨光辉,往往深藏于那些已被时间侵蚀、被世人遗忘的符号体系之中。我们习惯于用现代的语言和逻辑去解读过去,却常常忽略了,在文字诞生之前,或者在文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之时,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通过独特的符号系统进行交流、记录历史、甚至构建世界观的? 《迷雾中的低语》并非一部关于现代密码学的技术手册,它是一次深沉的、跨越数千年的考古之旅,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形态各异的“非文字”或“前文字”的符号系统。本书将带您深入巴比伦的泥板档案深处,凝视玛雅象形文字的复杂结构,触摸线性文字A的未解之谜,并尝试破译那些仅存于沙漠岩壁上的岩画信息。 我们的核心论点是:每一个古老的符号体系,无论其是否演化为成熟的文字,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模型和一种与自然、与神祇对话的特定“密码”。破解这些“密码”,不仅仅是翻译,更是重建一个失落的思维宇宙。 二、 第一篇章:泥土与火焰——两河流域的楔形符号结构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了人类最早的定居文明。在这里,泥土不再仅仅是耕种的介质,它成为了信息载体。本书将详细解析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Cuneiform)。 2.1 音节与语素的交织: 楔形文字的复杂性在于其“多功能性”——同一个符号可以代表一个音节、一个完整的词汇(语素),或作为限定词指示其后的名词类别。我们将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工具,结合考古学证据,剖析苏美尔人如何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符号集内,构建出描述复杂政治、宗教和经济活动的精确系统。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这种表意与表音的混合模式,对后世文字发展产生了何种结构性的影响? 2.2 法律与星象的编码: 汉谟拉比法典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汇编,它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技术性编码”。每一条律令的措辞、符号的选择,都体现了当时的权力结构。此外,我们将探讨古代天文学家如何利用楔形符号记录行星轨迹,以及这些记录中的周期性规律,是否暗含了某种更深层的数学或哲学“密码”。 三、 第二篇章:石与血——中美洲的图像叙事体系 跨越重洋,我们抵达中美洲的雨林深处,考察玛雅文明的“视觉代码”。玛雅文字,作为唯一发展成熟的美洲本土文字体系,其魅力在于其高度的图像化和复杂的历法关联。 3.1 历法的数学密码: 玛雅人的“长纪历”和“神历”是本书分析的重点。我们不再停留在对日期转换的机械描述上,而是深入探究二十进制计数法、零的概念在他们认知中的地位。这些历法系统本身,就是一套用数字和符号构建的宇宙时间轴,一个关于起始、循环和终结的宏大“程序代码”。 3.2 神祇、王权与铭文的互动: 玛雅的石碑(Stelae)铭文往往是王权加冕、战争胜利的宣告。本书将解构这些铭文中的图像学元素:羽蛇神的翅膀、祭祀仪式的场景、以及特定神祇名称的音译符号。我们试图揭示,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通过雕刻的媒介,信息是如何被“加密”以确保其神圣性和排他性的。 四、 第三篇章:未竟的对话——线性文字A与克里特岛的迷思 如果说楔形文字和玛雅文字是已知的密码,那么爱琴海文明的线性文字A(Linear A)则是一扇紧锁的大门。它代表着米诺斯文明的辉煌,却至今无法被成功破译。 4.1 符号的视觉特征与内在结构: 通过对比其后继者线性文字B(已被破译为古希腊语的一种早期形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符号的演变路径。然而,A的语言基础尚未确定(可能是米诺斯语,或更古老的语言)。本书将侧重于分析线性文字A的语料库特征:符号的频率分布、组合规律,以及它们在陶器、泥板上的出现环境(如“清单”还是“叙事”)。 4.2 宗教与贸易的线索: 泥板上反复出现的特定符号组合,暗示了其与宗教祭祀、财产清点的高度关联。我们将探讨那些被认为代表“谷物”“油”或特定神祇的符号,尝试构建一个基于经济活动的词汇表,即便我们无法确定其发音,也能勾勒出米诺斯人生活的侧面。这是一种基于“功能”而非“语义”的破译尝试。 五、 结语:重建思维的“算法” 《迷雾中的低语》旨在揭示,人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为了应对生存、记录历史、构建信仰所发展出的符号系统,本质上都是解决特定问题的“算法”。它们是我们祖先的思维结构在外部世界的投射。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一套严谨的、跨学科的分析工具,鼓励读者从“符号的结构”而非“词汇的意义”出发,去倾听那些跨越时空的、来自古老文明深处的低语。通过对这些失落密码的探寻,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心智的普适性和多样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死刑相关的画面:冰冷的手铐,沉重的法槌,以及那些等待执行的生命。但“破解死刑的密码”这几个字,又让我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力量。它不像是要为死刑犯辩护,也不是在歌颂法律的严厉,而更像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一种试图解开某个复杂难题的决心。这让我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充满了好奇,是冷峻的分析,还是激情的控诉?是严谨的学术探讨,还是充满故事性的叙述?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通过深入剖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死刑案件,来揭示制度运行中的盲点和矛盾。或许还会追溯死刑制度的历史渊源,探讨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从而找到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作者对于“破解”的独特见解,这种“破解”或许并非意味着废除死刑,而是指出如何能够更公正、更人道地对待死刑,或者如何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亦或是如何从根本上减少需要判处死刑的犯罪。它像是一道谜题,等待着我去探索,去理解,去思考。

评分

《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这个书名,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对社会深度议题的求知欲。死刑,这个词汇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重量,关乎生命、正义、人权以及社会的良知。而“破解密码”的说法,则让我觉得这本书绝非泛泛之辈。它暗示着作者不仅仅是要陈述事实,更要深入探究死刑制度背后的复杂逻辑,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关键点,甚至是提出一种颠覆性的解决思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死刑存在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它对社会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或许作者会从历史的长河中,从不同国家的实践中,甚至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解读死刑的“密码”。这种“破解”的姿态,让我感受到一种积极的探索精神,不只是停留于现状的抱怨,而是试图找到改变的可能性。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次对死刑制度的全面“体检”,并试图给出“对症下药”的良方。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我一直对一些具有争议性且深刻的社会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死刑无疑是其中最令人触动和思考的一个。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对死刑制度的浅尝辄止,更像是要深入骨髓地去解析其背后的逻辑、历史渊源、伦理困境以及可能存在的“破解”之道。这种“破解”的说法,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在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或许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案例,或者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死刑的存废问题。我特别好奇,这个“密码”究竟是什么?是法律条文的漏洞?是人性的弱点?还是社会结构的问题?是作者提出的某种颠覆性的解决方案,还是对整个体系的深刻反思?这种探索式的表述,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踏上这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探险。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死刑的论述,更像是一把钥匙,用来开启我们对正义、惩罚、以及人类文明边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它的出现,无疑为那些渴望深入了解社会复杂议题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评分

我最近对一些关于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的议题特别感兴趣,而《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这个标题,无疑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死刑的书名,而是带有强烈的探索和解谜意味。“破解死刑的密码”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要揭示的是死刑制度背后不为人知的运作机制,或者是一些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我非常好奇,作者会用什么样的“密码本”来解读死刑?是统计数据?是法律条文?是历史案例?还是某种哲学思考?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非常深入和批判性的方式,来审视死刑的必要性、公正性以及执行过程中的潜在问题。那种“破解”的决心,让我觉得作者并非是要简单地否定死刑,而是希望通过深刻的分析,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它,甚至找到更优化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次智识上的冒险,带领读者一同去探索那些关于生命、惩罚和正义的终极问题。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触及社会灵魂深处的话题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这个名字,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在我看来,死刑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它更是一个深刻的伦理、哲学乃至宗教层面的拷问。这个标题里的“破解”二字,则更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和探究的动力。它暗示着,这本书或许并非简单地罗列关于死刑的争论,而是试图挖掘出隐藏在制度背后的深层逻辑,甚至是找到某种能够改变现状、消解困境的突破口。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带来一些出人意料的观点,也许是通过剖析一些标志性的死刑案例,也许是通过追踪死刑制度的演变轨迹,又或者是通过引入一些跨学科的视角,例如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人权理论。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提供了最终的答案,而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信奉的公平与正义的本质。那种“破解”的姿态,让我感觉作者并非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进行批判,而是怀揣着一种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渴望,去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