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978年,我幸运地考进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师从张国华教授 ,攻读中国法律思想史。进校大概一个学期,张师就明确告诉我,硕士学位论文以沈家本法律思想为题。
那是一个知识饥荒的年代,沈家本这个名字,即使在法学界,知道的人也并不太多。作为“文化大革命”前夕进入大学的法律系本科毕业生,我只能用“闻所未闻”来表述我当时对沈家本的认知。我的研究就在这种状态下开始。斗转星移,迩来已近四十年。
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开始以《沈家本的法律思想研究》为题。但是,在阅读沈氏的著述后,经张师认可,改为《清末修订法律中的礼法之争》。1981年硕士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张师希望我在教学之余继续沈家本的研究。在他的鼓励下,我们做出这样的研究计划:编一本沈家本年谱,写一本沈家本传,汇集一套沈家本修律资料,写一本沈家本法律思想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草成《沈家本年谱》《沈家本传》《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三种。《沈家本年谱》以初编为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沈家本传》交某大学出版社,在打好纸型后,该社将纸型交给我,停止出版。没有今天通行的赔偿,我也没有和他们争论。按刘广安教授的建议,把《沈家本传》改名为《沈家本与中国法律现代化》,将纸型交北大印刷厂,用光明日报出版社的书号自费出版。至于沈家本的思想研究大概写了七八万字,因种种原因既未发表也未出版。时过境迁,现在已无与读者见面的必要了。
书虽然出版了,但我并不满意,粗疏讹陋之处所在多有(正是这个原因,才有20世纪90年代《沈家本年谱长编》和21世纪初年《沈家本传》《沈家本评传》的出版)。但是,大概是当年知识饥渴的原因吧,它们的社会效果还不错。台湾的黄静嘉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就是研究薛允升的专家。《沈家本年谱初编》面世不久,我就收到他的来信,讲述他在日本东京东丰书店看到《沈家本年谱初编》的惊喜,以及他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因此书缘,我们成了忘年交,并由此开启了海峡两岸法史学的交流。
从20世纪80年起,我陆续在各种刊物和各种场合,发表多篇有关沈家本的论文。但是,受传统研究思维的影响,我对沈氏思想的认知一直停留在民国杨鸿烈先生的认知上。2003年,湖州市开会纪念沈氏逝世九十周年,我被邀请并作主题发言。为此我重新思索,在反复查阅当年追悼会上的挽联中,我觉得多付以“共和法治国”“法治开先河”为题的挽联,实在是对他晚年修律的盖棺之论。联系《寄簃文存》中他对中外法治的论说,以及他的修律实践,我对他的现代法治的改革梦理解清晰了。由此而有《法治(Rule of Law):晚清法律改革者的理想——沈家本逝世90周年祭》的大会发言。后经多次课堂讲授,形成今天这样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既是2003年思路的继续,也是我20世纪80年代宿愿的了结。
作为一名法史研究者,忠实历史是我的职责。“法治主义为立宪各国之所同,编纂法典实预备立宪之要著。”这种对法律价值的认同,不是我的臆断,是白纸黑字留给我们的证据。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行文多引原文,由读者自己去判断。
李贵连于京北寓所
2016.5.11
这本《天下·现代法治:沈家本的改革梦》,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思,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探寻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位名叫沈家本的士人,究竟怀揣着怎样一个关于“现代法治”的梦想,又将如何将其付诸实践。现代法治,这两个词汇在当下的语境下是如此熟悉,以至于我们几乎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然而,回溯历史长河,尤其是在晚清那个内忧外患、传统与变革激烈碰撞的时期,提及“法治”,其意义之深远,其挑战之巨大,是难以想象的。我尤其好奇的是,沈家本作为一个身处体制之内,却又试图引入一种截然不同的治理逻辑的官员,他的改革梦是如何孕育而生的?他所面临的阻力又有多大?是来自守旧势力的顽固抵抗,还是现代思潮尚未成熟所带来的认识困境?又或者,是现实政治格局的复杂纠葛?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沈家本在推动法律改革过程中的具体策略,例如他如何借鉴西方法治思想,又如何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求突破?他对“现代法治”的理解,是仅停留在形式层面,还是触及了更深层次的法治精神,比如权力制约、公民权利等?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期待,仿佛能透过书页,看到那个时代变革的洪流,以及沈家本在这场洪流中,那颗不甘平庸、渴望进步的改革之心。
评分《天下·现代法治:沈家本的改革梦》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场深入的“思想史”的探寻。当我们谈论“法治”时,很容易将其与具体的法律条文、司法程序联系起来,但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法治”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治理的哲学,如何在晚清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沈家本的“改革梦”,不仅仅是修修补补的政策调整,而是对整个国家运行逻辑的根本性反思。我非常想知道,他对“法治”的理解,是否已经超越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观念,是否触及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原则?他所倡导的“现代法治”,是仅仅为了应对亡国灭种的危机,还是他内心深处对一个更加公正、有序、文明社会的向往?书中是否会探讨,沈家本的法治理念,在当时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中所引发的反应?普通民众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那些受益于旧有体制的士绅阶层,又会如何抵制?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沈家本在推进法治改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例如他如何在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要改革法律体系的复杂局面下,找到平衡点。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充满迷茫与探索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独特理解和不懈追求。
评分关于《天下·现代法治:沈家本的改革梦》,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是,书中对于沈家本如何将“改革梦”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细节描绘。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隔着千山万水。我很好奇,沈家本在推动法律改革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具体的阻碍,比如法律条文的冲突、官员的抵制、社会舆论的压力,甚至是对改革方向的不同解读?他又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来克服这些困难的?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他对具体法律的修订,比如在刑法、民法、诉讼法等方面的改革思路?这些改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又是如何被提出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讨论和审批过程?我尤其关心,沈家本的改革,在多大程度上是独立自主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上的法治思潮,或者列强的压力?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变法图强”的大背景下,沈家本的法治改革,究竟是怎样一种“破旧立新”的尝试,它又为后来的中国法律现代化,留下了怎样的遗产。我想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沈家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他的努力书写一段关于法治的探索史。
评分《天下·现代法治:沈家本的改革梦》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会是对那个时代“法治”概念的认知演变过程的细腻刻画。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一种普世价值,但在晚清,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陌生且充满争议的概念。我非常好奇,沈家本是如何向当时的人们解释“现代法治”的?他的语言和论证方式,是否充分考虑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惯的接受程度?书中是否会展现,他如何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桥梁,让改革显得不那么激进,从而更容易被接受?我特别想了解,沈家本的“改革梦”,是否不仅仅局限于法律制度层面,是否也包含了对司法独立、官员问责、甚至是政治协商等更深层次的法治精神的追求?在那个君主专制仍是主流的时代,他是否也曾思考过,如何通过法治来限制皇权?这本书,可能会揭示出,在清末那个内外交困的特殊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对于现代化的探索,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我渴望通过这本书,理解沈家本这位改革者,如何在那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代,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去播撒现代法治的种子,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启示。
评分阅读《天下·现代法治:沈家本的改革梦》,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书中所描绘的沈家本的个人心路历程,以及他所身处的那个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我们常说“时代造就英雄”,但有时也必须承认,“英雄”同样能够塑造时代。沈家本,这位晚清的改革者,他的“改革梦”究竟是源于一种什么样的时代契机?是否是因为目睹了国家在列强侵略下的孱弱,或是看到了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愈发显露,才萌生了以法治为出路的念头?我对书中关于他如何学习、吸收西方法治理念的过程特别好奇,他是否真正深入理解了近代法治的精髓,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西学”的表面现象?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他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接触到这些新思想的?是翻译的著作,是出洋考察的官员带回的信息,还是与西方传教士或外交官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将这些舶来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坚定的信念,并最终付诸实践?书中有没有详细描述他与当时其他重要人物,比如康有为、梁启超,甚至慈禧太后等人的互动,这些互动又对他的改革计划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渴望了解,这位改革者在孤军奋战与获得支持之间,是如何权衡取舍,如何在一个充满猜忌与保守的官场中,艰难地播撒下法治的种子。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好的,谢谢好的,谢谢
评分好的,谢谢好的,谢谢
评分图书是正品
评分书不错,还没有来得及看,稍后评论。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书很好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