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第3版)

建筑结构(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鼎久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结构
  • 结构力学
  • 混凝土结构
  • 钢结构
  • 建筑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筑设计
  • 结构分析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7816
版次:3
商品编码:1205091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工程结构的发展动态,并按新颁布实施的相关规范编写的教材。全书共十三章以及附录。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基本计算原则、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受扭构件承载力、轴向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及裂缝宽度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设计、多层框架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房屋抗震设计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章节所需用附表。每章均配有内容提要、小结。本书除可作为建筑类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材外,还可作为建筑类其他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以及供从事土建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论1
0. 1建筑结构的一般概念及各类结构的特点1
0. 2各类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4
0. 3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任务和学习方法5
本章小结6
复习题6
第1章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7
内容提要7
1. 1钢筋7
1. 2混凝土11
1. 3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锚固及钢筋的连接19
本章小结22
复习题22
第2章混凝土结构基本计算原则23
内容提要23
2. 1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和极限状态23
2. 2结构上的作用与作用效应24
2. 3结构抗力Rd26
2. 4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27
2. 5混凝土结构耐久性33
2.6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36
2.7既有结构设计原则37
本章小结38
复习题38
第3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40
内容提要40
3. 1概述40
3. 2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力性能试验43
3. 3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原则47
3. 4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50
3. 5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57
3. 6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64
本章小结73
复习题74
目录
第4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77
内容提要77
4. 1概述77
4. 2斜截面破坏的主要形态78
4. 3影响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80
4. 4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及适用范围81
4. 5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步骤和方法83
4. 6纵向钢筋的截断和弯起89
本章小结94
复习题94
第5章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承载力96
内容提要96
5. 1概述96
5. 2纯扭构件的破坏特征和承载力计算97
5. 3弯剪扭构件的破坏形式和承载力计算100
本章小结105
复习题105
第6章钢筋混凝土轴向受力构件承载力106
内容提要106
6. 1概述106
6. 2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107
6. 3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113
6. 4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131
6. 5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132
本章小结135复习题135
第7章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及裂缝宽度验算137
内容提要137
7. 1概述137
7. 2裂缝宽度验算138
7. 3受弯构件变形验算146
本章小结150
复习题151
第8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152
内容提要152
8. 1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152
8. 2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的一般规定159
8. 3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应力分析165
8. 4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计算和验算173
8. 5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基本构造要求178
本章小结183
复习题183
第9章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设计185
内容提要185
9. 1概述185
9. 2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188
9. 3整体式双向板肋梁楼盖217
9. 4楼梯和雨篷225
本章小结234
复习题235
第10章多层和高层混凝土结构237
内容提要237
10. 1多层和高层结构的分类237
10.2框架结构的布置238
10.3框架结构内力与水平位移的近似计算方法240
10.4多层框架内力组合256
10.5框架结构构件设计258
10.6框架结构柱下基础261
10.7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概述269
10.8变形缝的设置277
本章小结278
复习题278
第11章砌体结构280
内容提要280
11. 1概述280
11. 2砌体材料及力学性能281
11. 3无筋砌体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288
11. 4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292
11. 5其他构件的承载力计算299
11. 6混合结构房屋墙、柱的设计300
11. 7过梁、圈梁和构造柱317
本章小结323
复习题324
第12章钢结构325
内容提要325
12. 1钢结构的材料325
12. 2钢结构的连接333
12. 3轴心受力构件356
12. 4受弯构件361
本章小结371
复习题371
第13章房屋抗震设计基础知识373
内容提要373
13. 1概述373
13. 2地震作用的计算379
13. 3结构抗震验算385
13. 4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与抗震构造387
13. 5多层砌体房屋结构的抗震措施394
本章小结399
复习题399
附录400
参考文献427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反映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规程的修订内容,符合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需对本书进行相应的修订,使其内容更密切结合我国的工程实际。
  本书此次修订,力求文字简练,深入浅出。结合专业的特点,既正确深入地讲述不同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又翔实全面地介绍相关设计方法,在清晰讲述基本概念和计算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介绍计算及设计方法的应用。每章均设有内容提要、小结和复习题,以方便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的第1、2版出版后,被多所高等院校选用,作者也收集了一些使用反馈意见,为继承前两版的优点和风格特色,此次仍由上一版编写人员负责对相关章节进行修订。
  本书的再版得到了编者所在单位和机械工业出版社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及扬州大学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也对书后所列参考文献和引用相关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鉴于本书所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加之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或误漏之处,深望使用本书的广大师生和其他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以便今后修改完善。
  编者第2版前言第2版前言本书第1版于2005年出版,后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和院校的欢迎,几年内多次重印。
  2010年起,《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等相关规范进行了重新修订和颁布实施。为了反映建筑工程学科的进展、动态,结合建筑类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我们根据本书第1版在一些高等院校的使用反馈信息进行了修订。第2版修订力求做到从专业特点出发,精简文字,全面反映新规范的相关内容,在清晰讲述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介绍工程中实用的计算方法并引用适量的工程实例。为便于教学,每章还配有章节提要、章节小结以及思考题与习题。
  为了延续第1版的风格特色,此次修订沿用第1版的编写班底,由杨鼎久任主编,许瑞萍、邹小静任副主编,周氐教授和袁建力教授任主审。
  本书得到了扬州大学出版基金的资助,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编者所在单位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第2版的修订,参考、引用了众多文献资料,在此也向相关作者谨表谢意。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疏漏之处,我们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希望有关院校及时反馈本书第2版的使用情况及意见,以便进行进一步完善。
  编者第1版前言第1版前言本书是根据建筑类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和最新颁布的相关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等编写的。
  本书编写时力求讲清概念和介绍实用的计算方法,书中配有大量典型的例题和习题,作为教材使用时,教学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选用。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扬州大学杨鼎久(绪论、第1~3章和附录)、邹小静(第4章、第6章)、朱海宁(第5章、第12章);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许瑞萍(第7章、第11章);黑龙江工程学院曹剑平(第8~9章);长春工程学院袁志仁(第10章、第13章)。本书由杨鼎久任主编,许瑞萍、邹小静任副主编,周氐教授和袁建力教授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借鉴了其他优秀教材、专著和文献资料,在此一并向相关作者致谢。
  本书得到了扬州大学出版基金资助,在此谨表谢意。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加之成书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我们诚恳地希望使用本书的读者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修改完善。
  本书配有相关教学课件,如有需要请与主编或本书编辑联系。主编联系方式:ydjyz@163�眂om。
  编者
  序随着21世纪我国建设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经济的全球化大发展和我国加入WTO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对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而这种扩大又主要体现在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上。这使得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将原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等专业进行整合后,设置的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和较大专业覆盖面的新专业。应该说,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还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
  为了能更有利于推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了一套该专业的系列教材。鉴于该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以及近年来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快速发展,本套教材本着“概念准确、基础扎实、突出应用、淡化过程”的编写原则,力求做到既能够符合现阶段该专业教学大纲、专业方向设置及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又可满足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需要。
  本套教材是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的融合性工程管理专业是个多学科的复合型专业,根据国家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本套教材按照该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四个平台课程的结构体系方案,即土木工程技术平台课程及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专业平台课程来规划配套。编写时注意不同的平台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不仅有利于形成全面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专业背景的院校开办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
  (2)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因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是在国内外工程建设、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等领域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同时可能是在政府、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所以本套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全面地覆盖了不同行业工作实践中需要掌握的各方面知识,同时在组织和设计上也考虑了与相邻学科有关课程的关联与衔接。
  (3)内容的实用性教材编写遵循教学规律,避免大量理论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可操作性和工程实践性,特别是紧密结合了工程建设领域实行的工程项目管理注册制的内容,与执业人员注册资格培训的要求相吻合,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独立的案例练习,学生能够在建筑施工管理、工程项目评价、项目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工程建设法规等专业领域获得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训练。
  (4)教材的创新性与时效性本套教材及时地反映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更新,将本学科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同时在法规、相关政策等方面与最新的国家法律法规保持一致。
  我们相信,本套系列教材的出版将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及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高等院校专业教育资源和机械工业出版社专业的教材出版平台的深入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空间织锦:解析建筑的骨骼与灵魂》 一、 引言:超越砖石的对话 建筑,远不止是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更是人类智慧、审美与历史的凝结。当我们仰望雄伟的摩天大楼,或是漫步于古老的城墙之下,真正打动我们的,往往是其背后那份对物质形态的精准掌控,以及由此传递出的力量、秩序与韵律。这本书,正是为了探索这份“掌控”的奥秘而生——它并非堆砌冰冷的公式与图表,而是邀请您走进建筑结构的心脏地带,去理解那些看不见的支撑如何塑造可见的辉煌,去感受材料在力的作用下所谱写的无声乐章。 我们将剥离装饰的华彩,深入探究支撑起一切的“骨骼”——结构体系。从最基础的受力原理到最前沿的工程实践,我们将以一种兼具科学严谨与人文关怀的视角,揭示建筑如何在重力、风力、地震等看不见的力量的挑战下,依然巍然屹立。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力学与材料的探索,更是一次关于空间、形式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度对话。 二、 第一部分:力的低语——建筑结构的基石 在开始这段探索之旅前,我们必须先聆听力的低语。如同生命离不开血液的循环,建筑也离不开力的传递与平衡。本部分将为您勾勒出力的基本概念在建筑语境下的具体体现。 1.1 力的本质与建筑中的应用: 我们将从牛顿力学最基本的概念出发,解释什么是力、力矩,以及它们在建筑构件上的作用。想象一下,您在推开一扇沉重的门,门轴就是支点,您的力臂有多长,门扇的重量有多大,这些都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在建筑中,每一根梁、每一根柱,乃至每一块砖石,都在无时无刻不承受着来自上方的荷载,以及水平方向的风压或地震力。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外部荷载的来源、分类(如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等),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建筑结构之上。理解这些,是理解整个结构体系运作的基础。 1.2 应力与应变:材料的内在回应: 当外力作用在材料上时,材料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外力的作用,这就是应力。同时,材料也会发生形状或尺寸的变化,这就是应变。我们将深入探讨各种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砖石等,在承受应力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行为。例如,混凝土在受压时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但在受拉时却相对脆弱;钢材则是一种具有良好延展性的材料,能够承受较大的拉力和压强。我们将引入应力-应变曲线的概念,分析材料的弹性极限、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等关键指标,以及它们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理解应力与应变,意味着我们开始理解材料如何“感知”并“回应”力的作用。 1.3 结构体系的分类与基本原理: 建筑结构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其形态、材料和受力特点,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体系。我们将为您介绍几种最主要的结构体系,包括: 框架结构: 由梁和柱组成的骨架,能够承受水平和竖向荷载。我们会分析其节点连接方式(刚接、铰接)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砌体结构: 由砖、石等块材砌筑而成,依靠自身重量和块材间的咬合来抵抗荷载。我们将探讨其厚度、构造措施以及对地震的敏感性。 桁架结构: 由一系列杆件组成的三角形或多边形单元,受力均匀,适用于大跨度空间。我们会解析其杆件的受压与受拉特性。 薄壳结构: 利用曲面自身的几何形状来抵抗外力,以极少的材料实现大空间。我们将展现其轻盈而强大的构造之美。 索膜结构: 利用柔性材料(如钢索、膜材)的张力来支撑,创造出流线型的现代建筑形态。我们将解释其预应力的重要性。 空间网格结构: 由三维杆件组成的网状结构,轻巧而坚固,适用于大型公共建筑。 我们会逐一解析这些体系的基本工作原理,说明它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空间组织和连接方式,将外部荷载有效地传递到基础,最终消散于大地。 三、 第二部分:塑形的力量——材料的智慧与工艺的革新 结构不仅仅是力的游戏,更是材料与工艺的交响曲。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运用精湛的工艺,能够极大地提升建筑的性能、美观度和经济性。本部分将带领您深入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结构中的应用,以及工艺创新如何推动建筑发展的边界。 2.1 传统建筑材料的魅力与局限: 我们将回顾历史,探讨那些承载了人类文明的传统建筑材料,如夯土、木材、石材、砖瓦等。我们会深入分析它们的物理特性、化学稳定性、耐久性以及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方式。例如,古代中国建筑中对木材的精妙运用,欧洲哥特式教堂中石材的力学智慧,都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得以展现。当然,我们也会客观地指出它们在现代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等方面的局限性,为理解现代材料的出现奠定基础。 2.2 现代建筑材料的革新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系列性能优异的现代建筑材料应运而生,它们极大地拓展了建筑设计的可能性。 混凝土家族: 从普通混凝土到钢筋混凝土,再到各种高性能混凝土(如高强混凝土、轻质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我们将解析混凝土的组成、配比对性能的影响,以及钢筋如何在混凝土中协同工作,共同承受拉、压应力。 钢铁的力量: 结构钢材以其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延展性和易于加工的特点,成为现代高层建筑和桥梁的宠儿。我们会探讨不同型号的钢材及其应用范围,以及焊接、螺栓连接等工艺的重要性。 新型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以其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在一些特殊结构的建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简要介绍它们的特性与应用前景。 2.3 连接与节点:结构的生命线: 任何一个复杂的结构,都是由无数个小的构件通过节点连接而成的。节点的连接方式直接影响着结构的整体性能、稳定性和耐久性。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焊接与螺栓连接: 在钢结构中,焊接能够形成连续的整体,而螺栓连接则便于拆卸和施工。我们会讨论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选择。 钢筋的连接: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搭接、机械连接等技术,是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关键。 砌体结构的灰缝与砂浆: 灰缝的密实度、砂浆的强度,对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将通过图示和案例,生动地展示这些连接的构造细节,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在结构工程中的体现。 四、 第三部分:空间的回响——设计中的结构智慧 结构不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它更是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优秀的结构设计,能够与建筑的造型、功能、文化内涵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空间体验。本部分将探讨结构如何影响空间形态,以及设计师如何在满足力学要求的同时,实现艺术的表达。 3.1 结构与形式的对话: 结构形态与建筑形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结构体系天然地适合创造特定的空间形态,例如,拱券结构适合创造优雅的曲线空间,桁架结构适合实现大跨度的无柱空间,而索膜结构则可以塑造出飘逸灵动的建筑外衣。我们会分析一些经典建筑案例,展示结构如何成为建筑形式的驱动力,或者说,形式如何启发了结构的设计。 3.2 空间形态的解放:大跨度与高层建筑的挑战: 随着建筑功能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大跨度空间(如体育场馆、展览中心)和超高层建筑(如摩天大楼)的设计成为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我们将探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结构工程师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运用创新的结构体系、先进的材料和精密的计算方法来克服这些困难。例如,如何设计能够承受巨大风压的巨型结构,如何保证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如何实现大跨度空间内的采光和通风等。 3.3 结构作为视觉元素: 在许多现代建筑中,结构本身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元素来对待。暴露的梁、柱、桁架、索链等,不再是隐藏在幕墙后的支撑,而是成为建筑立面和室内空间的亮点。我们会分析一些将结构“外露”或“艺术化”的建筑作品,探讨设计师如何通过对结构构件的尺寸、形式、色彩、肌理的处理,赋予结构以美学价值,使其成为建筑不可或缺的艺术组成部分。 3.4 结构与可持续性: 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考量。结构设计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结构体系、选择环保材料、提高构件的效率等方式,来减少建筑的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例如,采用轻质高强的材料以减少材料用量,设计易于拆卸和回收的结构,利用结构来实现自然通风和采光等。 五、 第四部分:生命的延续——结构的安全与耐久 建筑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建成时的壮丽,更在于其能够长久地陪伴人类。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是建筑生命延续的根本保障。本部分将聚焦于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维护与性能保证。 4.1 结构的安全评估与可靠性: 任何结构都必须满足严格的安全标准。我们将介绍结构安全的概念,包括承载能力、稳定性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分析。我们会讨论结构设计中的安全系数,以及如何通过可靠性理论来量化结构的可靠程度。 4.2 结构的老化与损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结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老化和损伤,如材料的腐蚀、疲劳,以及环境因素(潮湿、冻融循环)等。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损伤的机理,以及它们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4.3 结构监测与加固技术: 为了保障结构的长期安全,定期的监测和必要的加固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各种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如应变片、位移传感器、振动监测等),以及常用的结构加固方法,如粘贴碳纤维、外包钢、增设支撑等。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结构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延长其使用寿命。 4.4 极端事件下的结构表现: 建筑结构必须能够抵御各种极端事件的冲击,如强震、强风、火灾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极端事件对结构可能造成的破坏,以及在设计和施工中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例如,抗震设计中的隔震、消能减震技术,防火设计中的耐火材料和防火分隔等。 六、 结语:结构之美,永恒之光 “空间织锦:解析建筑的骨骼与灵魂”,这本书的旅程即将抵达终点,但关于建筑结构的探索却永无止境。结构,作为建筑的骨骼,支撑起的是物质的存在;而灵魂,则赋予了它生命与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您能够超越对表象的关注,深入理解建筑的内在逻辑,体会结构之美所蕴含的严谨、智慧与艺术。 从力的传递到材料的选取,从工艺的创新到空间的塑造,再到安全与耐久的保障,结构的每一个环节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愿这本书能成为您探索建筑世界的一盏明灯,让您在未来的每一次仰望,都能看到那份超越砖石的、永恒的结构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建筑结构(第3版)》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工程小白来说,简直是一本“天书”。然而,正是这本“天书”,却一点点地打开了我对建筑世界的新认知。我是一名刚刚踏入建筑行业的小职员,对结构力学一窍不通。这本书的厚度就足以让我望而却步,但抱着学习的态度,我还是硬着头皮开始阅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基本荷载”的讲解,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什么是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以及它们对结构的影响。作者还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辅助说明,比如把楼板比作一张桌子,把梁比作书架的横梁,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我曾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力矩”这个概念,起初我总是混淆它和“力”的区别,但通过书中详细的图解和计算示例,我终于明白了力矩是如何影响结构的,以及它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但我相信,随着我阅读的深入,我一定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对《建筑结构(第3版)》的评价,可以用“厚重且深刻”来概括。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学习资料,而是真正潜心打磨出来的精品。作者在叙述理论时,总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应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结构体系的案例分析,它们让我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不同结构形式的优缺点。比如,在讲解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时,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力学性能,还对比了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场景和经济性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生来说,非常有价值。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的结构失效案例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们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诫我们,结构的安全性是多么重要。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也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我常常会反复阅读其中关于节点设计和连接构造的部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是决定结构安全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结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更是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是安全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评分

购买《建筑结构(第3版)》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职称评审的要求,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书。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预判是错误的。这本书虽然篇幅巨大,内容详实,但其叙述方式却出人意料地清晰易懂。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将原本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而生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荷载组合和内力分析的章节,它们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讲解了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荷载情况,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方法。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其中的“荷载效应组合”部分,这对于理解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不同材料的性能分析,如钢材、混凝土、木材等,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包括它们的强度、刚度、延性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耐久性。我尤其对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部分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建筑结构的寿命并不仅仅取决于设计,更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特性以及施工和养护的细节。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过程异常艰辛,但登顶后的风景却无比壮丽。我承认,一开始是被它的名气所吸引,大家都说这是建筑结构领域的“圣经”,抱着学习的态度购入。然而,事实证明,“圣经”也不是那么容易啃的。《建筑结构(第3版)》的内容之丰富,知识体系之庞大,让我自愧不如。书中涉及的力学原理,从最基础的牛顿定律到复杂的有限元分析,几乎是面面俱到。我最头疼的是那些繁复的数学推导,常常需要拿出纸笔,一步一步跟着演算,才能勉强理解其中的逻辑。尤其是在学习梁的挠度和位移计算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抽象的数学海洋,每一次的积分和微分都像是海浪,拍打着我的认知边界。但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每当攻克一个难题,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训练一种思维方式——严谨、逻辑、细致。它让我学会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全面地审视一个结构。虽然过程中充满了挫败感,但每一次的坚持,都让我离理解建筑结构的核心更近一步。我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的“磨刀石”,它让我变得更加坚韧,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建筑结构(第3版)》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拓展,更是一种对工程伦理的深刻反思。我是一名年轻的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这本书的出现,恰好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结构优化设计”的章节,它让我认识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者在这一章节中,给出了多种优化算法的介绍,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我曾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其中的“拓扑优化”方法,这让我看到了结构设计的新方向。此外,书中对于“结构健康监测”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建筑的生命周期并不仅仅止于竣工,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有效的监测手段,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结构的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本书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不仅仅是空间的塑造者,更是安全的守护者。

评分

如果说建筑是骨肉,那么《建筑结构(第3版)》就是这骨肉的“神经系统”。这本书的编写,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理论知识点时,都力求追根溯源,不仅给出结论,更会阐述过程,让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应力集中”现象的分析。它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揭示了在结构构件几何形状突变处,应力会发生集中的现象,并提出了多种避免应力集中的设计方法。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很小的设计细节,也可能对结构的整体性能产生重大的影响。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疲劳分析”的内容,它让我明白了,即使是能够承受巨大静荷载的材料,在反复加载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疲劳破坏。这对于我理解桥梁、飞机等承受周期性荷载的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结构工程师的智慧,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者,更是风险的评估者和安全的守护者。这本书让我对“精确”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初次接触《建筑结构(第3版)》,我被它庞大的知识体系所震撼,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它严谨的逻辑和精妙的理论所吸引。书中对每一个概念的阐述都力求精确,对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严谨细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动力响应分析”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结构在地震、风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复杂行为。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动力分析方法,如模态分析、时程分析等,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我曾经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反复研读了关于“隔震与减震技术”的章节,这让我对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是一本实践指南。书中提供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原则,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结构失效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的深刻教训,让我对结构的安全性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结构的设计,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设计出安全、可靠、经济的建筑。

评分

《建筑结构(第3版)》这本书,我对它真是又爱又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初次翻开它,就被那厚重的纸张和密密麻麻的公式吓到了,心中暗想,这下可有的啃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理论所吸引。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通往建筑力学奥秘的大门,带领我一步步探索结构的奥秘。尤其是关于荷载分析和结构材料性能的部分,虽然枯燥,但内容却异常详实,几乎涵盖了所有我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细节。从基础的静力分析到复杂的动力响应,再到最新的抗震设计理念,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常常会在深夜里,借着一盏昏黄的台灯,反复推敲书中的每一个公式,试图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原理。有时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可能决定了整个建筑的生死存亡。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建造”的指南,更是关于“为何如此建造”的解释。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梁、每一个柱、每一个连接,都经过了无数次精密的计算和验证,都承载着设计师的智慧和对安全的承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美观,更能洞察其内在的骨骼和筋脉,体会到结构之美。

评分

坦白说,《建筑结构(第3版)》这本书,我一开始是因为它的“大名”而购买的,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匠心”。这本书的编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倾注了作者多年的心血和智慧。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概念的讲解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会追溯每一个公式的由来,解释其背后的物理意义。例如,在讲解“弹性模量”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先通过拉伸试验的实验现象,引出应力和应变的关系,然后才推导出弹性模量的概念。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我记得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反复研究书中关于“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对比分析,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材料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行为差异,也为我日后的材料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书中关于“施工变形”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是忽略了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形,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形,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工程学,是需要对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的。

评分

《建筑结构(第3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工程严谨性的深刻认识。我是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这次购入这本书,主要是想回顾和巩固一下基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严谨,但却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教科书那样晦涩难懂。作者的语言非常精练,逻辑清晰,而且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概念。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结构可靠度”的章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设计的本质——如何让建筑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依然能够保持安全和稳定。书中详细阐述了概率论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量化结构的可靠性。这对于我理解风险管理和工程决策非常有启发。我还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书中关于“结构抗震设计”的部分,它不仅介绍了各种抗震措施,还深入分析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机制,让我对如何应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能够帮助我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