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第3版)

建築結構(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鼎久 著
圖書標籤:
  • 建築結構
  • 結構力學
  • 混凝土結構
  • 鋼結構
  • 建築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築設計
  • 結構分析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37816
版次:3
商品編碼:12050916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根據工程管理專業“建築結構”課程的教學要求,結閤工程結構的發展動態,並按新頒布實施的相關規範編寫的教材。全書共十三章以及附錄。主要內容包括:緒論、鋼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學性能、混凝土結構基本計算原則、受彎構件正截麵承載力、受彎構件斜截麵承載力、受扭構件承載力、軸嚮受力構件承載力計算、鋼筋混凝土構件變形及裂縫寬度的驗算、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基本概念、鋼筋混凝土現澆樓蓋設計、多層框架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和房屋抗震設計基礎知識,以及相關章節所需用附錶。每章均配有內容提要、小結。本書除可作為建築類工程管理專業的教材外,還可作為建築類其他專業的教學參考書以及供從事土建工程技術的專業人員學習、參考。

目錄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緒論1
0. 1建築結構的一般概念及各類結構的特點1
0. 2各類結構在工程中的應用4
0. 3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任務和學習方法5
本章小結6
復習題6
第1章鋼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學性能7
內容提要7
1. 1鋼筋7
1. 2混凝土11
1. 3鋼筋與混凝土的黏結、錨固及鋼筋的連接19
本章小結22
復習題22
第2章混凝土結構基本計算原則23
內容提要23
2. 1建築結構的功能要求和極限狀態23
2. 2結構上的作用與作用效應24
2. 3結構抗力Rd26
2. 4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27
2. 5混凝土結構耐久性33
2.6防連續倒塌設計原則36
2.7既有結構設計原則37
本章小結38
復習題38
第3章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正截麵承載力40
內容提要40
3. 1概述40
3. 2受彎構件正截麵受力性能試驗43
3. 3受彎構件正截麵承載力計算的基本原則47
3. 4單筋矩形截麵受彎構件正截麵承載力計算50
3. 5雙筋矩形截麵受彎構件正截麵承載力計算57
3. 6T形截麵受彎構件正截麵承載力計算64
本章小結73
復習題74
目錄
第4章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斜截麵承載力77
內容提要77
4. 1概述77
4. 2斜截麵破壞的主要形態78
4. 3影響斜截麵受剪承載力的主要因素80
4. 4斜截麵受剪承載力計算公式及適用範圍81
4. 5斜截麵受剪承載力的計算步驟和方法83
4. 6縱嚮鋼筋的截斷和彎起89
本章小結94
復習題94
第5章鋼筋混凝土受扭構件承載力96
內容提要96
5. 1概述96
5. 2純扭構件的破壞特徵和承載力計算97
5. 3彎剪扭構件的破壞形式和承載力計算100
本章小結105
復習題105
第6章鋼筋混凝土軸嚮受力構件承載力106
內容提要106
6. 1概述106
6. 2軸心受壓構件正截麵承載力計算107
6. 3偏心受壓構件正截麵承載力計算113
6. 4偏心受壓構件斜截麵受剪承載力計算131
6. 5受拉構件承載力計算132
本章小結135復習題135
第7章鋼筋混凝土構件變形及裂縫寬度驗算137
內容提要137
7. 1概述137
7. 2裂縫寬度驗算138
7. 3受彎構件變形驗算146
本章小結150
復習題151
第8章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基本概念152
內容提要152
8. 1預應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152
8. 2預應力混凝土構件設計的一般規定159
8. 3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構件的應力分析165
8. 4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構件的計算和驗算173
8. 5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基本構造要求178
本章小結183
復習題183
第9章鋼筋混凝土現澆樓蓋設計185
內容提要185
9. 1概述185
9. 2整體式單嚮闆肋梁樓蓋188
9. 3整體式雙嚮闆肋梁樓蓋217
9. 4樓梯和雨篷225
本章小結234
復習題235
第10章多層和高層混凝土結構237
內容提要237
10. 1多層和高層結構的分類237
10.2框架結構的布置238
10.3框架結構內力與水平位移的近似計算方法240
10.4多層框架內力組閤256
10.5框架結構構件設計258
10.6框架結構柱下基礎261
10.7高層混凝土結構設計概述269
10.8變形縫的設置277
本章小結278
復習題278
第11章砌體結構280
內容提要280
11. 1概述280
11. 2砌體材料及力學性能281
11. 3無筋砌體受壓構件承載力計算288
11. 4砌體的局部受壓承載力計算292
11. 5其他構件的承載力計算299
11. 6混閤結構房屋牆、柱的設計300
11. 7過梁、圈梁和構造柱317
本章小結323
復習題324
第12章鋼結構325
內容提要325
12. 1鋼結構的材料325
12. 2鋼結構的連接333
12. 3軸心受力構件356
12. 4受彎構件361
本章小結371
復習題371
第13章房屋抗震設計基礎知識373
內容提要373
13. 1概述373
13. 2地震作用的計算379
13. 3結構抗震驗算385
13. 4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計與抗震構造387
13. 5多層砌體房屋結構的抗震措施394
本章小結399
復習題399
附錄400
參考文獻427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為瞭更好地適應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反映國傢相關標準、規範規程的修訂內容,符閤工程管理等相關專業人纔的培養要求,需對本書進行相應的修訂,使其內容更密切結閤我國的工程實際。
  本書此次修訂,力求文字簡練,深入淺齣。結閤專業的特點,既正確深入地講述不同結構構件的受力性能,又翔實全麵地介紹相關設計方法,在清晰講述基本概念和計算原理的基礎上,通過工程實例,介紹計算及設計方法的應用。每章均設有內容提要、小結和復習題,以方便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
  本書的第1、2版齣版後,被多所高等院校選用,作者也收集瞭一些使用反饋意見,為繼承前兩版的優點和風格特色,此次仍由上一版編寫人員負責對相關章節進行修訂。
  本書的再版得到瞭編者所在單位和機械工業齣版社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幫助,及揚州大學齣版基金的資助,在此一並緻以誠摯的謝意。同時也對書後所列參考文獻和引用相關資料的作者錶示衷心的感謝。
  鑒於本書所涉及的範圍廣、內容多,加之編者的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妥或誤漏之處,深望使用本書的廣大師生和其他讀者給予批評和指正,以便今後修改完善。
  編者第2版前言第2版前言本書第1版於2005年齣版,後被評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本書齣版後受到廣大讀者和院校的歡迎,幾年內多次重印。
  2010年起,《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2010)、《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50011—2010)、《砌體結構設計規範》(GB50003—2011)、《建築結構荷載規範》(GB50009—2012)等相關規範進行瞭重新修訂和頒布實施。為瞭反映建築工程學科的進展、動態,結閤建築類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大綱要求,我們根據本書第1版在一些高等院校的使用反饋信息進行瞭修訂。第2版修訂力求做到從專業特點齣發,精簡文字,全麵反映新規範的相關內容,在清晰講述概念和原理的基礎上,介紹工程中實用的計算方法並引用適量的工程實例。為便於教學,每章還配有章節提要、章節小結以及思考題與習題。
  為瞭延續第1版的風格特色,此次修訂沿用第1版的編寫班底,由楊鼎久任主編,許瑞萍、鄒小靜任副主編,周氐教授和袁建力教授任主審。
  本書得到瞭揚州大學齣版基金的資助,在編寫過程中還得到瞭編者所在單位和機械工業齣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緻謝。
  本書第2版的修訂,參考、引用瞭眾多文獻資料,在此也嚮相關作者謹錶謝意。
  限於編者的水平,書中難免有不妥疏漏之處,我們懇請讀者批評指正。希望有關院校及時反饋本書第2版的使用情況及意見,以便進行進一步完善。
  編者第1版前言第1版前言本書是根據建築類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大綱要求和最新頒布的相關規範——《建築結構荷載規範》(GB50009—200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2002)、《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50011—2001)、《砌體結構設計規範》(GB50003—2001)、《鋼結構設計規範》(GB50017—2003)和《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50007—2002)等編寫的。
  本書編寫時力求講清概念和介紹實用的計算方法,書中配有大量典型的例題和習題,作為教材使用時,教學內容可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選用。
  參加本書編寫的有:揚州大學楊鼎久(緒論、第1~3章和附錄)、鄒小靜(第4章、第6章)、硃海寜(第5章、第12章);浙江大學寜波理工學院許瑞萍(第7章、第11章);黑龍江工程學院曹劍平(第8~9章);長春工程學院袁誌仁(第10章、第13章)。本書由楊鼎久任主編,許瑞萍、鄒小靜任副主編,周氐教授和袁建力教授主審。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藉鑒瞭其他優秀教材、專著和文獻資料,在此一並嚮相關作者緻謝。
  本書得到瞭揚州大學齣版基金資助,在此謹錶謝意。
  由於編者的水平有限,加之成書時間倉促,書中難免存在不妥之處,我們誠懇地希望使用本書的讀者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以便修改完善。
  本書配有相關教學課件,如有需要請與主編或本書編輯聯係。主編聯係方式:ydjyz@163�眂om。
  編者
  序隨著21世紀我國建設進程的加快,特彆是經濟的全球化大發展和我國加入WTO以來,工程建設領域對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閤型高級管理人纔的需求逐漸擴大,而這種擴大又主要體現在對應用型人纔的需求上。這使得高校工程管理專業人纔的教育培養麵臨新的挑戰與機遇。
  工程管理專業是教育部將原本科專業目錄中的建築管理工程、國際工程管理、投資與工程造價管理、房地産經營管理(部分)等專業進行整閤後,設置的一個具有較強綜閤性和較大專業覆蓋麵的新專業。應該說,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還需要不斷改革與完善。
  為瞭能更有利於推動工程管理專業教育的發展及專業人纔的培養,機械工業齣版社組織編寫瞭一套該專業的係列教材。鑒於該學科的綜閤性、交叉性以及近年來工程管理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快速發展,本套教材本著“概念準確、基礎紮實、突齣應用、淡化過程”的編寫原則,力求做到既能夠符閤現階段該專業教學大綱、專業方嚮設置及課程結構體係改革的基本要求,又可滿足目前我國工程管理專業培養應用型人纔目標的需要。
  本套教材是在總結以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的,主要突齣以下幾個特點:
  (1)專業的融閤性工程管理專業是個多學科的復閤型專業,根據國傢提齣的“寬口徑、厚基礎”的高等教育辦學思想,本套教材按照該專業指導委員會製定的四個平颱課程的結構體係方案,即土木工程技術平颱課程及管理學、經濟學和法律專業平颱課程來規劃配套。編寫時注意不同的平颱課程之間的交叉、融閤,不僅有利於形成全麵完整的教學體係,同時可以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專業背景的院校開辦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需要。
  (2)知識的係統性、完整性因為工程管理專業人纔是在國內外工程建設、房地産、投資與金融等領域從事相關管理工作,同時可能是在政府、教學和科研單位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復閤型高級工程管理人纔,所以本套教材所包含的知識點較全麵地覆蓋瞭不同行業工作實踐中需要掌握的各方麵知識,同時在組織和設計上也考慮瞭與相鄰學科有關課程的關聯與銜接。
  (3)內容的實用性教材編寫遵循教學規律,避免大量理論問題的分析和討論,提高可操作性和工程實踐性,特彆是緊密結閤瞭工程建設領域實行的工程項目管理注冊製的內容,與執業人員注冊資格培訓的要求相吻閤,並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和獨立的案例練習,學生能夠在建築施工管理、工程項目評價、項目招標投標、工程監理、工程建設法規等專業領域獲得係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和基本訓練。
  (4)教材的創新性與時效性本套教材及時地反映工程管理理論與實踐知識的更新,將本學科最新的技術、標準和規範納入教學內容,同時在法規、相關政策等方麵與最新的國傢法律法規保持一緻。
  我們相信,本套係列教材的齣版將對工程管理專業教育的發展及高素質的復閤型工程管理人纔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高等院校專業教育資源和機械工業齣版社專業的教材齣版平颱的深入結閤,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奠定基礎。

《空間織錦:解析建築的骨骼與靈魂》 一、 引言:超越磚石的對話 建築,遠不止是遮風擋雨的物理空間,更是人類智慧、審美與曆史的凝結。當我們仰望雄偉的摩天大樓,或是漫步於古老的城牆之下,真正打動我們的,往往是其背後那份對物質形態的精準掌控,以及由此傳遞齣的力量、秩序與韻律。這本書,正是為瞭探索這份“掌控”的奧秘而生——它並非堆砌冰冷的公式與圖錶,而是邀請您走進建築結構的心髒地帶,去理解那些看不見的支撐如何塑造可見的輝煌,去感受材料在力的作用下所譜寫的無聲樂章。 我們將剝離裝飾的華彩,深入探究支撐起一切的“骨骼”——結構體係。從最基礎的受力原理到最前沿的工程實踐,我們將以一種兼具科學嚴謹與人文關懷的視角,揭示建築如何在重力、風力、地震等看不見的力量的挑戰下,依然巍然屹立。這不僅是一次關於力學與材料的探索,更是一次關於空間、形式與人類生存環境的深度對話。 二、 第一部分:力的低語——建築結構的基石 在開始這段探索之旅前,我們必須先聆聽力的低語。如同生命離不開血液的循環,建築也離不開力的傳遞與平衡。本部分將為您勾勒齣力的基本概念在建築語境下的具體體現。 1.1 力的本質與建築中的應用: 我們將從牛頓力學最基本的概念齣發,解釋什麼是力、力矩,以及它們在建築構件上的作用。想象一下,您在推開一扇沉重的門,門軸就是支點,您的力臂有多長,門扇的重量有多大,這些都構成瞭一個簡單的力學模型。在建築中,每一根梁、每一根柱,乃至每一塊磚石,都在無時無刻不承受著來自上方的荷載,以及水平方嚮的風壓或地震力。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些外部荷載的來源、分類(如恒荷載、活荷載、風荷載、雪荷載、地震作用等),以及它們如何作用於建築結構之上。理解這些,是理解整個結構體係運作的基礎。 1.2 應力與應變:材料的內在迴應: 當外力作用在材料上時,材料內部會産生一種抵抗外力的作用,這就是應力。同時,材料也會發生形狀或尺寸的變化,這就是應變。我們將深入探討各種建築材料,如混凝土、鋼材、木材、磚石等,在承受應力時所錶現齣的獨特行為。例如,混凝土在受壓時錶現齣良好的性能,但在受拉時卻相對脆弱;鋼材則是一種具有良好延展性的材料,能夠承受較大的拉力和壓強。我們將引入應力-應變麯綫的概念,分析材料的彈性極限、屈服強度、抗拉強度、抗壓強度等關鍵指標,以及它們在結構設計中的重要性。理解應力與應變,意味著我們開始理解材料如何“感知”並“迴應”力的作用。 1.3 結構體係的分類與基本原理: 建築結構並非韆篇一律,而是根據其形態、材料和受力特點,演化齣瞭多種多樣的體係。我們將為您介紹幾種最主要的結構體係,包括: 框架結構: 由梁和柱組成的骨架,能夠承受水平和竪嚮荷載。我們會分析其節點連接方式(剛接、鉸接)對整體穩定性的影響。 砌體結構: 由磚、石等塊材砌築而成,依靠自身重量和塊材間的咬閤來抵抗荷載。我們將探討其厚度、構造措施以及對地震的敏感性。 桁架結構: 由一係列杆件組成的三角形或多邊形單元,受力均勻,適用於大跨度空間。我們會解析其杆件的受壓與受拉特性。 薄殼結構: 利用麯麵自身的幾何形狀來抵抗外力,以極少的材料實現大空間。我們將展現其輕盈而強大的構造之美。 索膜結構: 利用柔性材料(如鋼索、膜材)的張力來支撐,創造齣流綫型的現代建築形態。我們將解釋其預應力的重要性。 空間網格結構: 由三維杆件組成的網狀結構,輕巧而堅固,適用於大型公共建築。 我們會逐一解析這些體係的基本工作原理,說明它們是如何通過不同的空間組織和連接方式,將外部荷載有效地傳遞到基礎,最終消散於大地。 三、 第二部分:塑形的力量——材料的智慧與工藝的革新 結構不僅僅是力的遊戲,更是材料與工藝的交響麯。選擇閤適的材料,並運用精湛的工藝,能夠極大地提升建築的性能、美觀度和經濟性。本部分將帶領您深入瞭解建築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結構中的應用,以及工藝創新如何推動建築發展的邊界。 2.1 傳統建築材料的魅力與局限: 我們將迴顧曆史,探討那些承載瞭人類文明的傳統建築材料,如夯土、木材、石材、磚瓦等。我們會深入分析它們的物理特性、化學穩定性、耐久性以及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應用方式。例如,古代中國建築中對木材的精妙運用,歐洲哥特式教堂中石材的力學智慧,都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得以展現。當然,我們也會客觀地指齣它們在現代高層建築、大跨度空間等方麵的局限性,為理解現代材料的齣現奠定基礎。 2.2 現代建築材料的革新與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一係列性能優異的現代建築材料應運而生,它們極大地拓展瞭建築設計的可能性。 混凝土傢族: 從普通混凝土到鋼筋混凝土,再到各種高性能混凝土(如高強混凝土、輕質混凝土、自密實混凝土),我們將解析混凝土的組成、配比對性能的影響,以及鋼筋如何在混凝土中協同工作,共同承受拉、壓應力。 鋼鐵的力量: 結構鋼材以其高強度、高韌性、良好的延展性和易於加工的特點,成為現代高層建築和橋梁的寵兒。我們會探討不同型號的鋼材及其應用範圍,以及焊接、螺栓連接等工藝的重要性。 新型復閤材料: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FRP)、碳縴維等復閤材料,以其輕質高強、耐腐蝕等優異性能,在一些特殊結構的建造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將簡要介紹它們的特性與應用前景。 2.3 連接與節點:結構的生命綫: 任何一個復雜的結構,都是由無數個小的構件通過節點連接而成的。節點的連接方式直接影響著結構的整體性能、穩定性和耐久性。我們將詳細分析不同連接方式的特點: 焊接與螺栓連接: 在鋼結構中,焊接能夠形成連續的整體,而螺栓連接則便於拆卸和施工。我們會討論它們的優缺點以及在不同情況下的選擇。 鋼筋的連接: 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搭接、機械連接等技術,是保證結構整體性的關鍵。 砌體結構的灰縫與砂漿: 灰縫的密實度、砂漿的強度,對砌體結構的承載能力至關重要。 我們將通過圖示和案例,生動地展示這些連接的構造細節,強調“細節決定成敗”在結構工程中的體現。 四、 第三部分:空間的迴響——設計中的結構智慧 結構不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它更是建築藝術的錶現形式之一。優秀的結構設計,能夠與建築的造型、功能、文化內涵完美融閤,形成獨特的空間體驗。本部分將探討結構如何影響空間形態,以及設計師如何在滿足力學要求的同時,實現藝術的錶達。 3.1 結構與形式的對話: 結構形態與建築形式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些結構體係天然地適閤創造特定的空間形態,例如,拱券結構適閤創造優雅的麯綫空間,桁架結構適閤實現大跨度的無柱空間,而索膜結構則可以塑造齣飄逸靈動的建築外衣。我們會分析一些經典建築案例,展示結構如何成為建築形式的驅動力,或者說,形式如何啓發瞭結構的設計。 3.2 空間形態的解放:大跨度與高層建築的挑戰: 隨著建築功能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大跨度空間(如體育場館、展覽中心)和超高層建築(如摩天大樓)的設計成為現代建築的重要課題。我們將探討為瞭實現這些目標,結構工程師們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運用創新的結構體係、先進的材料和精密的計算方法來剋服這些睏難。例如,如何設計能夠承受巨大風壓的巨型結構,如何保證高層建築的抗震性能,如何實現大跨度空間內的采光和通風等。 3.3 結構作為視覺元素: 在許多現代建築中,結構本身被作為一種重要的視覺元素來對待。暴露的梁、柱、桁架、索鏈等,不再是隱藏在幕牆後的支撐,而是成為建築立麵和室內空間的亮點。我們會分析一些將結構“外露”或“藝術化”的建築作品,探討設計師如何通過對結構構件的尺寸、形式、色彩、肌理的處理,賦予結構以美學價值,使其成為建築不可或缺的藝術組成部分。 3.4 結構與可持續性: 在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建築設計的重要考量。結構設計同樣需要遵循這一原則。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優化結構體係、選擇環保材料、提高構件的效率等方式,來減少建築的能耗和對環境的影響。例如,采用輕質高強的材料以減少材料用量,設計易於拆卸和迴收的結構,利用結構來實現自然通風和采光等。 五、 第四部分:生命的延續——結構的安全與耐久 建築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其建成時的壯麗,更在於其能夠長久地陪伴人類。結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是建築生命延續的根本保障。本部分將聚焦於結構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的安全維護與性能保證。 4.1 結構的安全評估與可靠性: 任何結構都必須滿足嚴格的安全標準。我們將介紹結構安全的概念,包括承載能力、穩定性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分析。我們會討論結構設計中的安全係數,以及如何通過可靠性理論來量化結構的可靠程度。 4.2 結構的老化與損傷: 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結構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老化和損傷,如材料的腐蝕、疲勞,以及環境因素(潮濕、凍融循環)等。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損傷的機理,以及它們對結構性能的影響。 4.3 結構監測與加固技術: 為瞭保障結構的長期安全,定期的監測和必要的加固至關重要。我們將介紹各種結構健康監測技術(如應變片、位移傳感器、振動監測等),以及常用的結構加固方法,如粘貼碳縴維、外包鋼、增設支撐等。這些技術能夠幫助我們瞭解結構的“健康狀況”,並及時采取措施,延長其使用壽命。 4.4 極端事件下的結構錶現: 建築結構必須能夠抵禦各種極端事件的衝擊,如強震、強風、火災等。我們將分析這些極端事件對結構可能造成的破壞,以及在設計和施工中應采取的應對措施。例如,抗震設計中的隔震、消能減震技術,防火設計中的耐火材料和防火分隔等。 六、 結語:結構之美,永恒之光 “空間織錦:解析建築的骨骼與靈魂”,這本書的旅程即將抵達終點,但關於建築結構的探索卻永無止境。結構,作為建築的骨骼,支撐起的是物質的存在;而靈魂,則賦予瞭它生命與意義。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您能夠超越對錶象的關注,深入理解建築的內在邏輯,體會結構之美所蘊含的嚴謹、智慧與藝術。 從力的傳遞到材料的選取,從工藝的創新到空間的塑造,再到安全與耐久的保障,結構的每一個環節都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願這本書能成為您探索建築世界的一盞明燈,讓您在未來的每一次仰望,都能看到那份超越磚石的、永恒的結構之美。

用戶評價

評分

《建築結構(第3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工程嚴謹性的深刻認識。我是一名在建築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平時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係統地學習理論知識。這次購入這本書,主要是想迴顧和鞏固一下基礎。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內容雖然嚴謹,但卻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很多教科書那樣晦澀難懂。作者的語言非常精練,邏輯清晰,而且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來解釋抽象的概念。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結構可靠度”的章節,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設計的本質——如何讓建築在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依然能夠保持安全和穩定。書中詳細闡述瞭概率論在結構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來量化結構的可靠性。這對於我理解風險管理和工程決策非常有啓發。我還花瞭大量時間研究書中關於“結構抗震設計”的部分,它不僅介紹瞭各種抗震措施,還深入分析瞭地震作用下結構的響應機製,讓我對如何應對地震這一自然災害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它能夠幫助我不斷提升專業技能,更好地服務於工程實踐。

評分

《建築結構(第3版)》這本書,對於我這個工程小白來說,簡直是一本“天書”。然而,正是這本“天書”,卻一點點地打開瞭我對建築世界的新認知。我是一名剛剛踏入建築行業的小職員,對結構力學一竅不通。這本書的厚度就足以讓我望而卻步,但抱著學習的態度,我還是硬著頭皮開始閱讀。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基本荷載”的講解,它用非常直觀的方式,解釋瞭什麼是恒荷載、活荷載、風荷載、雪荷載等,以及它們對結構的影響。作者還用瞭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來輔助說明,比如把樓闆比作一張桌子,把梁比作書架的橫梁,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我曾經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去理解“力矩”這個概念,起初我總是混淆它和“力”的區彆,但通過書中詳細的圖解和計算示例,我終於明白瞭力矩是如何影響結構的,以及它在結構設計中的重要性。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懂這本書,但我相信,隨著我閱讀的深入,我一定能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為我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

《建築結構(第3版)》這本書,我對它真是又愛又恨,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復雜的情感糾葛。初次翻開它,就被那厚重的紙張和密密麻麻的公式嚇到瞭,心中暗想,這下可有的啃瞭。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其嚴謹的邏輯和深邃的理論所吸引。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扇通往建築力學奧秘的大門,帶領我一步步探索結構的奧秘。尤其是關於荷載分析和結構材料性能的部分,雖然枯燥,但內容卻異常詳實,幾乎涵蓋瞭所有我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細節。從基礎的靜力分析到復雜的動力響應,再到最新的抗震設計理念,作者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我常常會在深夜裏,藉著一盞昏黃的颱燈,反復推敲書中的每一個公式,試圖理解它們背後所蘊含的物理原理。有時候,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可能決定瞭整個建築的生死存亡。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建造”的指南,更是關於“為何如此建造”的解釋。它讓我明白,每一個梁、每一個柱、每一個連接,都經過瞭無數次精密的計算和驗證,都承載著設計師的智慧和對安全的承諾。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建築的理解上瞭一個新的颱階,不再僅僅是看到錶麵的美觀,更能洞察其內在的骨骼和筋脈,體會到結構之美。

評分

《建築結構(第3版)》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拓展,更是一種對工程倫理的深刻反思。我是一名年輕的建築師,在設計過程中,我常常會遇到一些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這本書的齣現,恰好為我提供瞭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撐。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結構優化設計”的章節,它讓我認識到,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過閤理的結構形式和材料選擇,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作者在這一章節中,給齣瞭多種優化算法的介紹,並結閤實際工程案例進行瞭詳細的講解。我曾經花費瞭大量時間去研究其中的“拓撲優化”方法,這讓我看到瞭結構設計的新方嚮。此外,書中對於“結構健康監測”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意識到,建築的生命周期並不僅僅止於竣工,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通過有效的監測手段,我們可以及時發現結構的潛在問題,並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延長建築的使用壽命,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這本書讓我明白,作為一名建築師,我們不僅僅是空間的塑造者,更是安全的守護者。

評分

如果說建築是骨肉,那麼《建築結構(第3版)》就是這骨肉的“神經係統”。這本書的編寫,堪稱是教科書級彆的嚴謹。作者在講解每一個理論知識點時,都力求追根溯源,不僅給齣結論,更會闡述過程,讓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應力集中”現象的分析。它通過復雜的數學模型,揭示瞭在結構構件幾何形狀突變處,應力會發生集中的現象,並提齣瞭多種避免應力集中的設計方法。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很小的設計細節,也可能對結構的整體性能産生重大的影響。我曾經花瞭很長時間去研究書中關於“疲勞分析”的內容,它讓我明白瞭,即使是能夠承受巨大靜荷載的材料,在反復加載的情況下,也可能發生疲勞破壞。這對於我理解橋梁、飛機等承受周期性荷載的結構的設計至關重要。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結構工程師的智慧,他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計算者,更是風險的評估者和安全的守護者。這本書讓我對“精確”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充滿瞭期待。

評分

購買《建築結構(第3版)》這本書,純粹是因為職稱評審的要求,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書。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預判是錯誤的。這本書雖然篇幅巨大,內容詳實,但其敘述方式卻齣人意料地清晰易懂。作者運用瞭大量的圖示和錶格,將原本復雜的理論變得直觀而生動。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荷載組閤和內力分析的章節,它們以一種非常係統的方式,講解瞭如何應對各種復雜的荷載情況,並給齣瞭詳細的計算方法。我曾經花瞭很長時間去研究其中的“荷載效應組閤”部分,這對於理解結構在不同工況下的受力狀態至關重要。此外,書中對於不同材料的性能分析,如鋼材、混凝土、木材等,也進行瞭非常詳盡的闡述,包括它們的強度、剛度、延性以及在不同環境下的耐久性。我尤其對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部分印象深刻,它讓我意識到,建築結構的壽命並不僅僅取決於設計,更取決於材料本身的特性以及施工和養護的細節。這本書讓我對建築結構的理解,從“是什麼”上升到瞭“為什麼”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評分

坦白說,《建築結構(第3版)》這本書,我一開始是因為它的“大名”而購買的,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它背後所蘊含的“匠心”。這本書的編寫,絕非一蹴而就,而是傾注瞭作者多年的心血和智慧。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概念的講解方式,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公式,而是會追溯每一個公式的由來,解釋其背後的物理意義。例如,在講解“彈性模量”時,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公式,而是先通過拉伸試驗的實驗現象,引齣應力和應變的關係,然後纔推導齣彈性模量的概念。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讓我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我記得我曾經花瞭一個下午的時間,反復研究書中關於“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的對比分析,這讓我深刻理解瞭材料在不同應力水平下的行為差異,也為我日後的材料選擇提供瞭重要的參考。此外,書中關於“施工變形”的章節,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之前總是忽略瞭施工過程中可能産生的變形,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形,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對結構的整體穩定性産生嚴重影響。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工程學,是需要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的。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過程異常艱辛,但登頂後的風景卻無比壯麗。我承認,一開始是被它的名氣所吸引,大傢都說這是建築結構領域的“聖經”,抱著學習的態度購入。然而,事實證明,“聖經”也不是那麼容易啃的。《建築結構(第3版)》的內容之豐富,知識體係之龐大,讓我自愧不如。書中涉及的力學原理,從最基礎的牛頓定律到復雜的有限元分析,幾乎是麵麵俱到。我最頭疼的是那些繁復的數學推導,常常需要拿齣紙筆,一步一步跟著演算,纔能勉強理解其中的邏輯。尤其是在學習梁的撓度和位移計算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抽象的數學海洋,每一次的積分和微分都像是海浪,拍打著我的認知邊界。但正是這種挑戰,激發瞭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每當攻剋一個難題,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在訓練一種思維方式——嚴謹、邏輯、細緻。它讓我學會瞭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全麵地審視一個結構。雖然過程中充滿瞭挫敗感,但每一次的堅持,都讓我離理解建築結構的核心更近一步。我可以說,這本書是我的“磨刀石”,它讓我變得更加堅韌,也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充滿瞭信心。

評分

初次接觸《建築結構(第3版)》,我被它龐大的知識體係所震撼,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它嚴謹的邏輯和精妙的理論所吸引。書中對每一個概念的闡述都力求精確,對每一個公式的推導都嚴謹細緻。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動力響應分析”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結構在地震、風等動力荷載作用下的復雜行為。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動力分析方法,如模態分析、時程分析等,並結閤實際工程案例進行瞭深入的講解。我曾經花瞭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反復研讀瞭關於“隔震與減震技術”的章節,這讓我對如何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能有瞭全新的認識。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教材,更是一本實踐指南。書中提供的計算方法和設計原則,可以直接應用於工程實踐。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結構失效案例的分析,這些案例的深刻教訓,讓我對結構的安全性有瞭更深的敬畏。這本書讓我明白,建築結構的設計,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緊密結閤,纔能設計齣安全、可靠、經濟的建築。

評分

我對《建築結構(第3版)》的評價,可以用“厚重且深刻”來概括。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快餐式”的學習資料,而是真正潛心打磨齣來的精品。作者在敘述理論時,總是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應用。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各種結構體係的案例分析,它們讓我能夠將抽象的理論與實際工程相結閤,更好地理解不同結構形式的優缺點。比如,在講解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時,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它們的力學性能,還對比瞭它們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場景和經濟性分析,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學生來說,非常有價值。書中對於一些經典的結構失效案例的分析,也讓我印象深刻,它們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誡我們,結構的安全性是多麼重要。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教學方式,大大降低瞭學習門檻,也提高瞭我的學習興趣。我常常會反復閱讀其中關於節點設計和連接構造的部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往往是決定結構安全的關鍵。這本書讓我明白,建築結構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公式,更是工程師智慧的結晶,是安全與美學的完美結閤。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