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

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洪兴,姜希猛等 著
图书标签:
  • 绿色建筑
  • 可再生能源
  • 建筑工程
  • 可持续发展
  • 能源效率
  • 环保建筑
  • 建筑技术
  • 节能减排
  • 生态建筑
  • 绿色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168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849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32
字数:57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该书是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内容特色:前瞻性——迄今我国绿色建筑系统性研究很不够,本书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实用性——我国绿色建筑处于起步阶段,本书对我国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彩色印刷,视读效果好。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论述了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其光明前景。全书主要论述了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等方面的节能技术和相关实例,具体按墙体、幕墙、门窗、屋面、楼地面等分别加以论述;同时还对绿色建筑节能评估体系、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与实例进行了重点叙述和系统讲解,充分体现了建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料及环保,注重室内空气质量的深刻内涵,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作者简介

杨洪兴,教授。于1982年和1995年分别获得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暖通空调专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机械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屋宇设备工程学系,博士生导师、可再生能源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建筑节能和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研究,先后在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15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5部专业著作,2016年被评为全球土木类高被引研究学者之一。在建筑物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获得多项国际和地区奖项,特别是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光伏建筑墙体和窗户的纳米涂层技术、太阳能和风能互补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和空调节能技术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建树。
姜希猛,博士。2000年毕业于日本国立北见工业大学系统工学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四川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研究领域:太阳能集热技术、光伏发电系统及检测、BIPV、燃料电池电极板、金属废弃物制氢技术、透明隔热材料和气凝胶产品开发。先后在日本主持课题4项、日本企业课题2项;获得日本发明专利2项、美国专利2项;主编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3项;在知名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目录

第1章 绿色建筑发展概况1
1.1 绿色建筑基本概念1
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2
1.2.1 绿化指标3
1.2.2 生态文化指标5
1.2.3 水资源指标6
1.2.4 能耗指标8
1.2.5 场地选择指标11
1.2.6 场地排放指标12
1.2.7 微气候环境指标14
1.2.8 材料指标15
1.2.9 室内环境指标17
1.2.10 管理指标25
1.2.11 创新设计指标26
1.3 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发展及现状27
1.3.1 国外主要绿色建筑标准发展及现状27
1.3.2 国内主要绿色建筑标准发展及现状35
本章小结45
第2章 绿色建筑与节能46
2.1 建筑能源利用46
2.1.1 概述46
2.1.2 美国建筑能源利用47
2.1.3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筑能源利用48
2.1.4 我国内地建筑能源利用49
2.1.5 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分析51
2.2 被动式节能技术52
2.2.1 概述52
2.2.2 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54
2.2.3 节能窗技术60
2.2.4 遮阳61
2.2.5 采光技术63
2.2.6 通风技术和设备66
2.2.7 被动式采暖技术67
2.2.8 建筑热质与相变材料67
2.2.9 被动式节能建筑范例68
2.3 主动式节能技术71
2.3.1 概述71
2.3.2 高能效建筑能源设备与系统71
2.3.3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与优化运行策略76
本章小结78
第3章 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79
3.1 全球能源资源概况79
3.1.1 能源分类79
3.1.2 能源储量79
3.1.3 能源生产和消费80
3.1.4 能源价格82
3.1.5 能源和碳排放84
3.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85
3.2.1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85
3.2.2 可再生能源种类87
3.3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概述103
3.3.1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104
3.3.2 地热能在建筑中的应用106
3.3.3 风能在建筑中的应用107
3.3.4 生物质能在建筑中的应用108
3.3.5 场外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110
本章小结112
第4章 绿色建筑与纳米技术115
4.1 纳米技术的绿色建筑应用概述115
4.1.1 绿色建筑115
4.1.2 纳米技术117
4.1.3 纳米技术与绿色建筑118
4.2 隔热节能玻璃119
4.2.1 真空玻璃119
4.2.2 镀膜玻璃123
4.2.3 变色玻璃128
4.3 自清洁涂料135
4.3.1 超疏水自清洁涂料136
4.3.2 超亲水自清洁涂料139
4.3.3 自清洁涂料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141
4.4 隔热涂料143
4.4.1 阻隔性隔热涂料144
4.4.2 反射隔热涂料145
4.4.3 辐射隔热涂料145
4.4.4 其他隔热涂料146
4.4.5 隔热涂料的发展现状及展望146
4.5 石材防水剂148
4.5.1 石材防水剂的原理151
4.5.2 石材防水剂的发展现状153
4.5.3 石材防水剂的未来走向155
4.6 光触媒156
4.6.1 光触媒反应机理156
4.6.2 光触媒特性156
4.6.3 光触媒的功效157
4.6.4 光触媒的发展现状及展望158
本章小结159
第5章 绿色建筑与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162
5.1 太阳能利用与绿色建筑162
5.2 太阳能光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163
5.2.1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163
5.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展165
5.2.3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简介166
5.2.4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分类与应用168
5.2.5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主要部件170
5.2.6 光伏建筑的基本要求172
5.2.7 光伏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步骤174
5.2.8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发展现状175
5.2.9 香港理工大学可再生能源小组在绿色光伏建筑方面的研究178
5.2.10 光伏建筑应用前景、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83
5.3 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184
5.3.1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在建筑上的应用.184
5.3.2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类型185
5.3.3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技术的应用187
5.3.4 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IPV/T)系统现状分析187
5.4 太阳能综合利用与绿色建筑一体化的设计188
5.5 典型应用案例188
5.5.1 香港理工大学李兆基楼光伏屋顶工程实例188
5.5.2 香港嘉道理农场光伏屋顶工程实例194
5.6 典型案例经济性分析和环境效益分析199
5.6.1 典型案例的经济性分析199
5.6.2 典型案例的环境效益分析201
本章小结204
第6章 绿色建筑与太阳能制冷技术206
6.1 太阳能制冷技术原理概述206
6.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207
6.2.1 单效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208
6.2.2 双效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209
6.2.3 双级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210
6.2.4 双循环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212
6.2.5 三效/多效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213
6.3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213
6.3.1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原理214
6.3.2 吸附剂�勃参�附质工质对的选择215
6.3.3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优点和缺点216
6.4 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系统217
6.4.1 太阳能液体除湿217
6.4.2 太阳能固体除湿225
6.4.3 建筑应用经济性分析227
6.5 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制冷系统231
6.5.1 喷射器231
6.5.2 工作介质231
6.5.3 基本的蒸汽喷射式制冷循环232
6.5.4 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制冷系统233
6.6 光电半导体制冷235
6.7 太阳能制冷技术建筑应用案例分析235
6.7.1 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应用235
6.7.2 太阳能吸附式空调系统243
6.7.3 太阳能除湿空调系统245
本章小结247
第7章 绿色建筑与微型风力发电技术250
7.1 技术原理概述250
7.1.1 风资源简介250
7.1.2 风力发电技术概述255
7.1.3 建筑环境中的风能特点261
7.1.4 建筑环境中风能利用262
7.2 绿色建筑中风力发电技术264
7.2.1 建筑环境中的风能利用研究现状264
7.2.2 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风能的可行性分析及增强方法研究266
7.2.3 建筑用风电技术经济性和节能减排效果分析277
7.2.4 建筑用风力发电可行性因素分析281
7.3 绿色建筑微型风力发电技术应用案例282
7.3.1 巴林世贸中心282
7.3.2 珠江大厦285
7.3.3 伦敦.Strata(斯特拉塔)大厦287
本章小结288
第8章 绿色建筑与微型水力发电技术290
8.1 建筑给排水系统及水力发电技术概述290
8.1.1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概述290
8.1.2 水力发电技术293
8.1.3 水轮机常见的工作参数及选型297
8.2 建筑给水系统水力发电298
8.2.1 建筑给水系统的组成298
8.2.2 建筑给水系统发电潜力303
8.2.3 建筑给水系统发电研究309
8.2.4 建筑给水系统发电设备设计311
8.3 建筑排水系统水力发电315
8.3.1 建筑排水系统的组成315
8.3.2 建筑排水系统发电潜力317
8.3.3 建筑排水系统发电研究318
8.4 建筑冷却塔水力能量回收319
8.5 建筑雨水系统水力发电320
8.5.1 雨水发电系统构成320
8.5.2 雨水系统发电应用案例321
本章小结322
第9章 绿色建筑与地源热泵技术324
9.1 地源热泵概述324
9.1.1 基本概念324
9.1.2 发展历史325
9.1.3 系统分类326
9.1.4 应用前提条件328
9.1.5 主机的分类328
9.1.6 竖直地埋管的形式329
9.1.7 技术优势330
9.1.8 应用于绿色建筑的意义332
9.2 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335
9.2.1 设计内容概览335
9.2.2 U形管参数及连接337
9.2.3 地热换热器的得热量和释热量337
9.2.4 循环液的相关参数338
9.2.5 地下介质的热物性测试338
9.2.6 地热换热器的换热率及长度339
9.2.7 热泵主机的空间340
9.2.8 地热换热器的优化340
9.2.9 地热换热器常用的数学模型344
9.3 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工艺346
9.3.1 施工前的工作346
9.3.2 钻孔的施工348
9.3.3 地埋管的工艺349
9.3.4 U形管的压力试验351
9.3.5 回填封孔352
9.3.6 管道的处理352
9.4 地源热泵技术的建筑应用分析353
9.4.1 节能效果分析353
9.4.2 经济性分析354
9.4.3 实用性分析356
9.4.4 推广因素和发展成果357
9.5 绿色建筑应用案例358
9.5.1 系统工作流程图358
9.5.2 供热空调工程359
9.5.3 生活热水工程364
本章小结366
第10章 绿色建筑与热回收技术369
10.1 热管技术369
10.1.1 热管技术原理369
10.1.2 热管发展历史及现状371
10.1.3 热回收技术节能经济效益分析374
10.2 热电技术375
10.2.1 热电技术原理375
10.2.2 热电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377
10.2.3 热电技术用于废水余热回收的节能效益分析381
10.2.4 热电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案例384
10.3 复合冷凝热回收技术385
10.3.1 复合冷凝热回收技术原理385
10.3.2 复合冷凝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387
10.3.3 冷凝热回收技术节能经济效益分析389
10.4 转轮式全热回收技术392
10.4.1 转轮式全热回收技术原理392
10.4.2 转轮全热回收技术进展398
10.4.3 转轮全热回收技术节能及经济效益分析399
10.4.4 转轮全热回收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案例404
10.5 膜式全热回收技术404
10.5.1 膜式全热回收技术原理404
10.5.2 膜式全热回收技术进展406
10.5.3 膜式全热交换器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411
本章小结412
第11章 我国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前景展望416
11.1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416
11.2 绿色建筑评估软件416
11.3 节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应用417
11.4 绿色环保建材418
11.5 绿色建筑监管419

前言/序言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著名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的“生态建筑”理念衍生而来。其后的50多年间,绿色建筑的概念和相应的评估系统已经覆盖包括美国、英国、欧盟、中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绿色建筑作为解决地球上日益严峻环境问题挑战的一种有效方式,旨在保证人们在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人工环境基础上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建筑作为一种综合性理念,要求设计者、施工者、使用者和维护管理人员等充分考虑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对场地、能源、材料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室内环境、施工和运行的优化管理等各方面影响因素。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指出绿色建筑在考虑以上因素之外,还应该重视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以便因地制宜地推进绿色建筑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目前,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已经覆盖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评估的商业建筑项目近75 000个。相比之下,我国绿色建筑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仅2008—2015年间,全国已认证项目总计3 979个。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 775项,占总数的94��9%;运行标识项目204项,占总数的5��1%。
“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亿m2,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9��9亿m2,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4 450万m2。稳步推广绿色建材,对建材工业绿色制造、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推广等重点任务作出部署,启动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
节能是绿色建筑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量成本的主要来源。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体现为:充分利用建筑所在环境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在尽量不用或少用常规能源的条件下,创造出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室内环境。具体来说,绿色建筑节能是通过优化建筑规划设计、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提高建筑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法实现的,而其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由于成本较高,部分技术应用普遍性较小,将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可再生能源小组为迎接这一挑战,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包括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太阳能制冷、地源热泵空调、空调余热回收、微型风力水力发电、环保建材等在内的各种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旨在从多个层面全方位、大幅度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室内环境品质。
本书图文并茂,强调实用,内容涵盖了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国内外发展状况、建筑节能技术、环保建材和各种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从基本原理、设计方法、施工方法、节能效果、经济适用性分析等方面结合实际建筑案例对每种技术和材料进行详细讲解、说明和验证,内容丰富翔实,旨在让读者对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有更加系统直观的认识,配合国家相关立法起到促进、宣传和科普的功效。
本书除署名作者外,参加编著的还有汪远昊博士、陈曦先生、崔明现博士。杨洪兴教授领导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小组成员罗伊默、高晓霞、余颖、刘迪、郭晓东、王蒙、张文科、钟洪、马涛等人也参与了资料收集和部分编著工作。此外,特别感谢深圳孔雀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相关技术说明和产品图片。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积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普及,为我国建筑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 序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建筑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更是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建筑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日益凸显。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资源枯竭等问题,无不警示着我们,亟需一场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全球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绿色建筑,并非仅仅是“环保”二字的简单叠加,它是一个涵盖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理念,从选址、设计、建造、运营到拆除,都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升建筑使用者的健康和福祉。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而可再生能源,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则是实现绿色建筑理想的重要支撑。将可再生能源技术深度融入建筑设计和运行,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建筑的能耗,还能有效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安全贡献关键力量。 本书,正是基于对当下建筑行业面临挑战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绿色建筑的发展脉络、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并重点阐释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策略与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梳理与呈现,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每一位关注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详实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指南。 第一章:绿色建筑的时代溯源与核心理念 本章将追溯绿色建筑思想的起源,从古代朴素的生态智慧,到近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再到如今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我们将深入解析绿色建筑的核心内涵,包括但不限于: 资源节约: 强调在建筑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水资源利用等环节的效率提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环境友好: 关注建筑对土地、水体、大气、生物多样性等周边环境的影响,力求最小化破坏,甚至实现环境的修复与提升。 能源高效: 重点探讨通过被动式设计、高效围护结构、智能控制系统等手段,大幅度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室内环境健康: 关注建筑内部空气质量、采光、通风、隔音、热舒适度等要素,为使用者创造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全生命周期评估: 强调从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到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直至最终的拆除与回收,全面评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将梳理国内外主要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如LEED、BREEAM、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剖析其评价维度、等级划分及其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标准的解读,读者将能更清晰地理解绿色建筑的实践路径和评价标准。 第二章: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与设计策略 绿色建筑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设计策略。本章将聚焦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要素: 被动式设计: 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如太阳辐射、自然通风、场地布局等,在不依赖主动式设备的情况下,实现建筑的节能和舒适。我们将详细介绍朝向优化、遮阳设计、自然采光、穿堂风效应等被动式设计手法。 高性能围护结构: 分析墙体、屋顶、门窗等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气密性、隔音性等对建筑能耗和舒适度的重要影响。介绍新型保温材料、高性能门窗系统、绿色屋顶等技术。 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BMS): 阐述BMS在优化建筑能源使用、提升运行效率、监测环境参数、保障使用安全等方面的作用。介绍智能照明、智能温控、智能安防等系统。 绿色建材与施工: 探讨可再生、可回收、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建材的种类、特性及应用。介绍预制化建造、装配式建筑等绿色施工技术,以及如何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音和废弃物。 水资源管理: 介绍雨水收集与利用、中水回用、节水器具等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实现节水灌溉。 第三章: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太阳能篇 太阳能作为最普遍、最易获得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潜力巨大。本章将详细阐述太阳能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各项应用: 光伏发电系统(PV): 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 介绍BIPV作为建筑构件(如屋顶、幕墙、遮阳等)与光伏发电功能相结合的模式,及其在美观性、功能性与发电效率上的优势。 独立式光伏系统: 探讨屋顶、地面等独立式光伏阵列为建筑供电的模式,及其系统构成、安装要求和并网/离网运行方式。 光伏发电系统的选型与设计: 讲解影响光伏发电效率的因素(如日照、倾角、方位角、阴影等),以及如何根据建筑负荷需求进行系统容量的计算和设备选型。 光伏与建筑储能结合: 介绍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在光伏系统中的作用,如何实现电力的存储与按需释放,提升供电稳定性与自给率。 太阳能光热利用: 太阳能热水器: 介绍平板型、真空管型等太阳能集热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生活热水、采暖等方面的应用。 太阳能采暖与制冷: 探讨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为建筑提供采暖热源,以及太阳能驱动的吸收式制冷、吸附式制冷等技术在夏季降温中的应用。 太阳能干燥与通风: 介绍如何利用太阳能进行自然通风和建筑内部的干燥处理。 第四章: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风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篇 除了太阳能,其他可再生能源形式同样可以为绿色建筑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风能利用: 小型风力发电机: 介绍小型风力发电机在建筑屋顶、阳台等位置的应用,以及其在为建筑提供辅助电力方面的潜力。 风能与建筑的协同设计: 探讨如何通过建筑形态设计,利用风的动能实现自然通风、降低风载或产生风力发电效益。 地热能利用: 浅层地热能系统: 详细介绍地源热泵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土壤源、水源、空调冷却塔等,及其在建筑供暖、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方面的巨大节能潜力。 地热能系统设计与安装要点: 探讨地埋管的布置方式、系统效率的计算、以及与建筑热负荷的匹配。 生物质能利用: 生物质燃料在供暖与发电中的应用: 介绍利用农林废弃物、生活垃圾等生物质燃料进行燃烧供热或发电,以及其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前景。 沼气利用: 探讨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烹饪、供暖或发电。 生物质能的应用限制与考量: 分析生物质能的收集、储存、运输以及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等问题。 第五章: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建筑的融合策略与实践案例 将可再生能源技术有效地融入绿色建筑,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本章将探讨多能源互补、智能化整合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成功典范。 多能源互补系统: 介绍如何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结合使用,以克服单一能源的间歇性、不稳定性问题,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 智能化能源管理与优化: 能源互联网与微电网: 探讨构建建筑内部或社区级别的微电网,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与公共电网的互动,以及用户侧的能源管理。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能源优化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预测和优化,实现最经济、最环保的能源调度。 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对策: 探讨在实际项目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经济、政策、社会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国内外成功实践案例分析: 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项目,深入剖析其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的具体措施、技术选择、效果评估以及获得的经济与环境效益。通过这些案例,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第六章: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法规与发展趋势 推动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离不开政策法规的引导和支持。本章将审视当前政策环境,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家与地方政策导向: 分析各国政府在推动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出台的政策、法规、补贴机制、强制性标准等。 绿色金融与投资: 探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金融工具如何支持绿色建筑项目,以及投资回报的可行性分析。 未来发展趋势: 预测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在技术创新、成本下降、市场接受度提升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例如,零能耗建筑(NZEB)、近零能耗建筑、甚至能源正效益建筑(E+) 的发展;新型储能技术的突破;智能电网的普及;以及建筑与能源系统的高度集成化。 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展望: 结合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城市化进程等宏观背景,重申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在构建可持续未来中的核心价值与重要意义。 结语 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是一条通往可持续未来的必由之路。本书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知识框架,希望能激发更多关于如何建造更健康、更环保、更节能建筑的思考与行动。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创新、坚定的实践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建筑新时代必将到来。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能够获得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题目就暗示了其核心在于“绿色”与“可持续”,但“绿色”的具体含义,以及如何将其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是我非常想要弄清楚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被动式设计原则,比如如何通过优化建筑朝向、窗户设计、遮阳系统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主动式能源系统的依赖。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面,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技术的研究,包括其设计、安装、发电效率以及与建筑立面的融合美学。此外,书中是否会讨论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小型风力发电机、以及建筑供冷供热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和技术要点?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看待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在成本上的对比,以及长期来看,绿色建筑的经济性是否能够抵消初期投入的增加?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将现有建筑转化为更具可持续性的绿色建筑,这对于老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

《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前沿性。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例如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健康等,与实际的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相结合的。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具体部署方式,例如太阳能光热、光伏一体化、风能发电(包括小型风力发电机和建筑风道设计)、地热能利用(如地源热泵)等,并且能够分析它们的优劣势、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书中是否会提供关于建筑能源模拟和性能评估的方法论,以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量化绿色建筑的能效表现?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涉及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管理,例如如何通过智能控制系统优化能源的生产、储存和消耗,实现建筑能源的最高效利用。此外,书中是否会探讨绿色建筑在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通过绿色建筑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

这本书《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和实践绿色建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论,包括如何进行场地分析、气候分析,以及如何将这些分析结果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设计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我迫切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技术与建筑进行有效整合的。例如,是否会深入探讨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美学、结构和发电效率方面的挑战与机遇?书中是否会涉及建筑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系统,以及如何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工作,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绿色建筑在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水资源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贡献。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和市场激励措施的介绍,以帮助理解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外部环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淡雅的绿色搭配简洁的字体,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环保的氛围。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打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承诺着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从书名《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就能窥见其内容涵盖的广度,但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又有着怎样的深度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且复杂的议题,拆解成易于理解的篇章,并且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其中的奥秘。这本书是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能为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案例分析和技术指导?我尤其关注它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的具体细节,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建筑中的集成方式,是否存在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能够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书中对于绿色建材的选择和应用,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是否能帮助读者区分真正的绿色建材和那些徒有其名的“绿色”产品?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政策法规、市场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剖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能够启发我思考个人在推动这一进程中的潜在价值。

评分

拿到《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能够为我解答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建筑的疑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绿色建筑的核心原则,例如如何通过优化建筑朝向、窗户设计、自然通风等“被动式”设计策略,来降低建筑对能源的依赖。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面,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小型风力发电、以及地源热泵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在美学和功能上的融合。此外,书中是否会讨论建筑能源储存系统的应用,以及如何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结合,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和峰谷削峰?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绿色建筑的实际案例分析,包括不同类型建筑(如住宅、办公楼、公共建筑)的应用情况,以及它们在节能、减排、以及提升居住舒适度方面的成效。

评分

《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这本书给我一种踏实而可靠的感觉,仿佛里面蕴藏着许多实实在在的知识和经验。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绿色建筑材料的探讨,特别是对于那些新型、环保、低能耗的材料,作者是如何进行介绍和评价的?例如,关于高性能保温材料、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构件、以及能够净化空气的内墙涂料等,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它们的性能、生产工艺、应用范围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面,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讲解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选择最适合的能源解决方案,并且详细阐述这些解决方案的技术细节、经济可行性和维护成本。例如,对于寒冷地区如何有效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对于沿海地区如何最大化利用风能和潮汐能,书中是否有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支撑?我还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讨论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管理,比如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建筑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从而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分析,比如通过节能减排能够节省多少运营成本,以及绿色建筑在市场上的价值提升潜力?

评分

《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这本书,从书名就足以吸引我深入探究。我渴望了解书中是如何阐述绿色建筑的深层含义,不仅仅停留在节约能源层面,而是涵盖了对人体健康、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友好性。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面,我尤其对书中如何介绍和分析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集成化应用感到好奇。例如,是否会详细讲解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屋顶、外墙的结合方式,以及如何优化发电效率和降低安装成本?对于风能,书中是否会探讨小型风力发电机在城市环境中的适用性,或者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引导风能的利用?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建筑地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安装要求以及其在供暖和制冷方面的优势。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绿色建筑经济可行性的分析,例如通过节能减排能够节省多少运营成本,以及绿色建筑在市场上的附加值。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帮助我理解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评分

拿到《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传递出一种非常专业且前瞻性的视野。翻阅目录,我被其中涉及的章节标题深深吸引,比如“被动式设计策略的精髓”、“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光伏一体化建筑的技术挑战与机遇”等等,这些标题都预示着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想了解的是,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建筑物理学原理,如热传导、自然通风、采光优化等,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且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原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各种能源形式的互补性和集成性,例如如何有效地将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建筑能源储存系统相结合,以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和优化调度。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建筑能源审计、生命周期评估等方法,以量化绿色建筑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国际上最新的绿色建筑案例分析,特别是那些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或特殊功能建筑中成功应用的典范,从中学习其设计理念、技术创新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这本书是否有助于我理解绿色建筑的认证体系,如LEED、BREEAM等,以及这些体系在推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评分

拿到《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这本书,我立即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性和对未来的憧憬。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例如如何通过被动式设计策略,如优化建筑朝向、围护结构设计、自然通风和采光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依赖。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系统、小型风力发电机、地热能利用(地源热泵)等,以及它们如何与建筑主体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能源解决方案。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技术的最新发展,包括其美学设计、安装技术、发电效率以及与其他建筑材料的兼容性。书中是否会涵盖关于建筑能源效率评级体系的介绍,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体系来衡量和认证绿色建筑的性能?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绿色建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设计考量,以及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对建筑能效的影响。

评分

《绿色建筑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和材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指南。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如如何通过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高性能的围护结构来创造舒适且健康的室内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需求。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我尤其关注书中如何将各种能源技术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式、效率优化以及与建筑外观的协调性;小型风力发电机的选型和安装注意事项;以及地热能利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可行性。书中是否会探讨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调度?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例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效益比较,以及绿色建筑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