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

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洪興,薑希猛等 著
圖書標籤:
  • 綠色建築
  • 可再生能源
  • 建築工程
  • 可持續發展
  • 能源效率
  • 環保建築
  • 建築技術
  • 節能減排
  • 生態建築
  • 綠色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鐵道齣版社
ISBN:9787113216894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849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十二五”國傢重點齣版物齣版規劃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432
字數:57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該書是入選“‘十二五’國傢重點齣版物齣版規劃項目”。內容特色:前瞻性——迄今我國綠色建築係統性研究很不夠,本書填補這方麵的空白;實用性——我國綠色建築處於起步階段,本書對我國現代建築設計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彩色印刷,視讀效果好。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論述瞭綠色建築節能技術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其光明前景。全書主要論述瞭綠色建築設計、施工等方麵的節能技術和相關實例,具體按牆體、幕牆、門窗、屋麵、樓地麵等分彆加以論述;同時還對綠色建築節能評估體係、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技術與實例進行瞭重點敘述和係統講解,充分體現瞭建築設計過程中追求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料及環保,注重室內空氣質量的深刻內涵,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的特點。

作者簡介

楊洪興,教授。於1982年和1995年分彆獲得天津大學土木工程係暖通空調專業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英國威爾士大學卡迪夫學院機械係,獲得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係,博士生導師、可再生能源研究室主任。長期緻力於建築節能和太陽能光伏建築一體化研究,先後在著名國際期刊上發錶150多篇學術論文,齣版5部專業著作,2016年被評為全球土木類高被引研究學者之一。在建築物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麵做瞭大量開創性的研究,獲得多項國際和地區奬項,特彆是在太陽能光伏建築一體化技術、光伏建築牆體和窗戶的納米塗層技術、太陽能和風能互補技術、地源熱泵技術和空調節能技術等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建樹。
薑希猛,博士。2000年畢業於日本國立北見工業大學係統工學學科,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研究員、四川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研究領域:太陽能集熱技術、光伏發電係統及檢測、BIPV、燃料電池電極闆、金屬廢棄物製氫技術、透明隔熱材料和氣凝膠産品開發。先後在日本主持課題4項、日本企業課題2項;獲得日本發明專利2項、美國專利2項;主編國際標準1項、國傢標準3項;在知名刊物發錶論文20多篇。

目錄

第1章 綠色建築發展概況1
1.1 綠色建築基本概念1
1.2 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和技術2
1.2.1 綠化指標3
1.2.2 生態文化指標5
1.2.3 水資源指標6
1.2.4 能耗指標8
1.2.5 場地選擇指標11
1.2.6 場地排放指標12
1.2.7 微氣候環境指標14
1.2.8 材料指標15
1.2.9 室內環境指標17
1.2.10 管理指標25
1.2.11 創新設計指標26
1.3 國內外綠色建築標準發展及現狀27
1.3.1 國外主要綠色建築標準發展及現狀27
1.3.2 國內主要綠色建築標準發展及現狀35
本章小結45
第2章 綠色建築與節能46
2.1 建築能源利用46
2.1.1 概述46
2.1.2 美國建築能源利用47
2.1.3 我國香港特彆行政區建築能源利用48
2.1.4 我國內地建築能源利用49
2.1.5 能源利用與節能技術分析51
2.2 被動式節能技術52
2.2.1 概述52
2.2.2 外圍護結構節能技術54
2.2.3 節能窗技術60
2.2.4 遮陽61
2.2.5 采光技術63
2.2.6 通風技術和設備66
2.2.7 被動式采暖技術67
2.2.8 建築熱質與相變材料67
2.2.9 被動式節能建築範例68
2.3 主動式節能技術71
2.3.1 概述71
2.3.2 高能效建築能源設備與係統71
2.3.3 建築能源管理係統與優化運行策略76
本章小結78
第3章 綠色建築與可再生能源79
3.1 全球能源資源概況79
3.1.1 能源分類79
3.1.2 能源儲量79
3.1.3 能源生産和消費80
3.1.4 能源價格82
3.1.5 能源和碳排放84
3.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85
3.2.1 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85
3.2.2 可再生能源種類87
3.3 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概述103
3.3.1 太陽能在建築中的應用104
3.3.2 地熱能在建築中的應用106
3.3.3 風能在建築中的應用107
3.3.4 生物質能在建築中的應用108
3.3.5 場外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應用110
本章小結112
第4章 綠色建築與納米技術115
4.1 納米技術的綠色建築應用概述115
4.1.1 綠色建築115
4.1.2 納米技術117
4.1.3 納米技術與綠色建築118
4.2 隔熱節能玻璃119
4.2.1 真空玻璃119
4.2.2 鍍膜玻璃123
4.2.3 變色玻璃128
4.3 自清潔塗料135
4.3.1 超疏水自清潔塗料136
4.3.2 超親水自清潔塗料139
4.3.3 自清潔塗料的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141
4.4 隔熱塗料143
4.4.1 阻隔性隔熱塗料144
4.4.2 反射隔熱塗料145
4.4.3 輻射隔熱塗料145
4.4.4 其他隔熱塗料146
4.4.5 隔熱塗料的發展現狀及展望146
4.5 石材防水劑148
4.5.1 石材防水劑的原理151
4.5.2 石材防水劑的發展現狀153
4.5.3 石材防水劑的未來走嚮155
4.6 光觸媒156
4.6.1 光觸媒反應機理156
4.6.2 光觸媒特性156
4.6.3 光觸媒的功效157
4.6.4 光觸媒的發展現狀及展望158
本章小結159
第5章 綠色建築與太陽能光電光熱技術162
5.1 太陽能利用與綠色建築162
5.2 太陽能光電與建築一體化技術163
5.2.1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基本原理163
5.2.2 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的發展165
5.2.3 光伏建築一體化係統簡介166
5.2.4 光伏建築一體化係統的分類與應用168
5.2.5 光伏建築一體化係統的主要部件170
5.2.6 光伏建築的基本要求172
5.2.7 光伏建築的設計原則與步驟174
5.2.8 光伏建築一體化係統發展現狀175
5.2.9 香港理工大學可再生能源小組在綠色光伏建築方麵的研究178
5.2.10 光伏建築應用前景、麵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183
5.3 太陽能光伏光熱建築一體化技術184
5.3.1 太陽能光伏光熱一體化係統在建築上的應用.184
5.3.2 太陽能光伏光熱一體化係統類型185
5.3.3 太陽能光伏光熱一體化技術的應用187
5.3.4 光伏光熱建築一體化(BIPV/T)係統現狀分析187
5.4 太陽能綜閤利用與綠色建築一體化的設計188
5.5 典型應用案例188
5.5.1 香港理工大學李兆基樓光伏屋頂工程實例188
5.5.2 香港嘉道理農場光伏屋頂工程實例194
5.6 典型案例經濟性分析和環境效益分析199
5.6.1 典型案例的經濟性分析199
5.6.2 典型案例的環境效益分析201
本章小結204
第6章 綠色建築與太陽能製冷技術206
6.1 太陽能製冷技術原理概述206
6.2 太陽能吸收式製冷係統207
6.2.1 單效太陽能吸收式空調係統208
6.2.2 雙效太陽能吸收式空調係統209
6.2.3 雙級太陽能吸收式空調係統210
6.2.4 雙循環太陽能吸收式空調係統212
6.2.5 三效/多效太陽能吸收式空調係統213
6.3 太陽能吸附式製冷係統213
6.3.1 太陽能吸附式製冷技術的原理214
6.3.2 吸附劑�勃參�附質工質對的選擇215
6.3.3 太陽能吸附式製冷的優點和缺點216
6.4 太陽能液體除濕空調係統217
6.4.1 太陽能液體除濕217
6.4.2 太陽能固體除濕225
6.4.3 建築應用經濟性分析227
6.5 太陽能蒸汽噴射式製冷係統231
6.5.1 噴射器231
6.5.2 工作介質231
6.5.3 基本的蒸汽噴射式製冷循環232
6.5.4 太陽能蒸汽噴射式製冷係統233
6.6 光電半導體製冷235
6.7 太陽能製冷技術建築應用案例分析235
6.7.1 太陽能吸收式空調係統應用235
6.7.2 太陽能吸附式空調係統243
6.7.3 太陽能除濕空調係統245
本章小結247
第7章 綠色建築與微型風力發電技術250
7.1 技術原理概述250
7.1.1 風資源簡介250
7.1.2 風力發電技術概述255
7.1.3 建築環境中的風能特點261
7.1.4 建築環境中風能利用262
7.2 綠色建築中風力發電技術264
7.2.1 建築環境中的風能利用研究現狀264
7.2.2 高層建築中的應用風能的可行性分析及增強方法研究266
7.2.3 建築用風電技術經濟性和節能減排效果分析277
7.2.4 建築用風力發電可行性因素分析281
7.3 綠色建築微型風力發電技術應用案例282
7.3.1 巴林世貿中心282
7.3.2 珠江大廈285
7.3.3 倫敦.Strata(斯特拉塔)大廈287
本章小結288
第8章 綠色建築與微型水力發電技術290
8.1 建築給排水係統及水力發電技術概述290
8.1.1 高層建築給排水係統概述290
8.1.2 水力發電技術293
8.1.3 水輪機常見的工作參數及選型297
8.2 建築給水係統水力發電298
8.2.1 建築給水係統的組成298
8.2.2 建築給水係統發電潛力303
8.2.3 建築給水係統發電研究309
8.2.4 建築給水係統發電設備設計311
8.3 建築排水係統水力發電315
8.3.1 建築排水係統的組成315
8.3.2 建築排水係統發電潛力317
8.3.3 建築排水係統發電研究318
8.4 建築冷卻塔水力能量迴收319
8.5 建築雨水係統水力發電320
8.5.1 雨水發電係統構成320
8.5.2 雨水係統發電應用案例321
本章小結322
第9章 綠色建築與地源熱泵技術324
9.1 地源熱泵概述324
9.1.1 基本概念324
9.1.2 發展曆史325
9.1.3 係統分類326
9.1.4 應用前提條件328
9.1.5 主機的分類328
9.1.6 竪直地埋管的形式329
9.1.7 技術優勢330
9.1.8 應用於綠色建築的意義332
9.2 地埋管換熱器的設計335
9.2.1 設計內容概覽335
9.2.2 U形管參數及連接337
9.2.3 地熱換熱器的得熱量和釋熱量337
9.2.4 循環液的相關參數338
9.2.5 地下介質的熱物性測試338
9.2.6 地熱換熱器的換熱率及長度339
9.2.7 熱泵主機的空間340
9.2.8 地熱換熱器的優化340
9.2.9 地熱換熱器常用的數學模型344
9.3 地埋管換熱器的施工工藝346
9.3.1 施工前的工作346
9.3.2 鑽孔的施工348
9.3.3 地埋管的工藝349
9.3.4 U形管的壓力試驗351
9.3.5 迴填封孔352
9.3.6 管道的處理352
9.4 地源熱泵技術的建築應用分析353
9.4.1 節能效果分析353
9.4.2 經濟性分析354
9.4.3 實用性分析356
9.4.4 推廣因素和發展成果357
9.5 綠色建築應用案例358
9.5.1 係統工作流程圖358
9.5.2 供熱空調工程359
9.5.3 生活熱水工程364
本章小結366
第10章 綠色建築與熱迴收技術369
10.1 熱管技術369
10.1.1 熱管技術原理369
10.1.2 熱管發展曆史及現狀371
10.1.3 熱迴收技術節能經濟效益分析374
10.2 熱電技術375
10.2.1 熱電技術原理375
10.2.2 熱電技術發展曆史及現狀377
10.2.3 熱電技術用於廢水餘熱迴收的節能效益分析381
10.2.4 熱電技術在綠色建築中的應用案例384
10.3 復閤冷凝熱迴收技術385
10.3.1 復閤冷凝熱迴收技術原理385
10.3.2 復閤冷凝技術發展曆史及現狀387
10.3.3 冷凝熱迴收技術節能經濟效益分析389
10.4 轉輪式全熱迴收技術392
10.4.1 轉輪式全熱迴收技術原理392
10.4.2 轉輪全熱迴收技術進展398
10.4.3 轉輪全熱迴收技術節能及經濟效益分析399
10.4.4 轉輪全熱迴收技術在綠色建築中的應用案例404
10.5 膜式全熱迴收技術404
10.5.1 膜式全熱迴收技術原理404
10.5.2 膜式全熱迴收技術進展406
10.5.3 膜式全熱交換器在空調係統中的應用411
本章小結412
第11章 我國綠色建築與可再生能源應用前景展望416
11.1 綠色建築評估體係416
11.2 綠色建築評估軟件416
11.3 節能技術與可再生能源應用417
11.4 綠色環保建材418
11.5 綠色建築監管419

前言/序言

綠色建築(Green Building)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由著名建築師保羅·索勒瑞提齣的“生態建築”理念衍生而來。其後的50多年間,綠色建築的概念和相應的評估係統已經覆蓋包括美國、英國、歐盟、中國、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傢和地區。綠色建築作為解決地球上日益嚴峻環境問題挑戰的一種有效方式,旨在保證人們在健康、舒適和高效的人工環境基礎上最大限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生態係統,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綠色建築作為一種綜閤性理念,要求設計者、施工者、使用者和維護管理人員等充分考慮建築在全生命周期內對場地、能源、材料和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室內環境、施工和運行的優化管理等各方麵影響因素。近年來,不斷有研究指齣綠色建築在考慮以上因素之外,還應該重視其對社會經濟、文化和藝術等方麵的影響,以便因地製宜地推進綠色建築的産業化和市場化。
目前,發達國傢綠色建築市場已經趨於成熟,美國的綠色建築評估體係已經覆蓋全球近70個國傢和地區,參與評估的商業建築項目近75 000個。相比之下,我國綠色建築産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僅2008—2015年間,全國已認證項目總計3 979個。其中,設計標識項目3 775項,占總數的94��9%;運行標識項目204項,占總數的5��1%。
“十二五”期間,全國纍計新建綠色建築麵積超過10億m2,完成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麵積9��9億m2,完成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麵積4 450萬m2。穩步推廣綠色建材,對建材工業綠色製造、鋼結構和木結構建築推廣等重點任務作齣部署,啓動瞭綠色建材評價標識工作。
節能是綠色建築指標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量成本的主要來源。節能技術在綠色建築中體現為:充分利用建築所在環境的自然資源和條件,在盡量不用或少用常規能源的條件下,創造齣人們生活和生産所需要的室內環境。具體來說,綠色建築節能是通過優化建築規劃設計、圍護結構的節能設計、提高建築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法實現的,而其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由於成本較高,部分技術應用普遍性較小,將是未來綠色建築發展的主要挑戰之一。香港理工大學可再生能源小組為迎接這一挑戰,多年來緻力於研究包括太陽能光伏光熱利用、太陽能製冷、地源熱泵空調、空調餘熱迴收、微型風力水力發電、環保建材等在內的各種建築一體化應用技術,旨在從多個層麵全方位、大幅度提升建築能源利用效率和室內環境品質。
本書圖文並茂,強調實用,內容涵蓋瞭綠色建築的評估體係、國內外發展狀況、建築節能技術、環保建材和各種可再生能源建築一體化應用,從基本原理、設計方法、施工方法、節能效果、經濟適用性分析等方麵結閤實際建築案例對每種技術和材料進行詳細講解、說明和驗證,內容豐富翔實,旨在讓讀者對國內外綠色建築的發展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有更加係統直觀的認識,配閤國傢相關立法起到促進、宣傳和科普的功效。
本書除署名作者外,參加編著的還有汪遠昊博士、陳曦先生、崔明現博士。楊洪興教授領導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小組成員羅伊默、高曉霞、餘穎、劉迪、郭曉東、王濛、張文科、鍾洪、馬濤等人也參與瞭資料收集和部分編著工作。此外,特彆感謝深圳孔雀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提供相關技術說明和産品圖片。我們衷心希望本書能積極促進綠色建築發展和可再生能源應用的普及,為我國建築和能源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 序言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建築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庇護所,更是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載體。然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和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傳統的建築模式對環境造成的壓力日益凸顯。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資源枯竭等問題,無不警示著我們,亟需一場建築領域的深刻變革。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綠色建築”的概念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全球建築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嚮。 綠色建築,並非僅僅是“環保”二字的簡單疊加,它是一個涵蓋瞭建築全生命周期的綜閤性理念,從選址、設計、建造、運營到拆除,都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的負麵影響,同時提升建築使用者的健康和福祉。它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而可再生能源,作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則是實現綠色建築理想的重要支撐。將可再生能源技術深度融入建築設計和運行,不僅能夠顯著降低建築的能耗,還能有效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能源安全貢獻關鍵力量。 本書,正是基於對當下建築行業麵臨挑戰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未來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堅定信念,旨在全麵、深入地探討綠色建築的發展脈絡、核心理念、關鍵技術,並重點闡釋可再生能源在綠色建築中的應用策略與實踐。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梳理與呈現,為相關領域的從業者、研究者、政策製定者,乃至每一位關注建築可持續發展的讀者,提供一個係統、詳實的知識體係和實踐指南。 第一章:綠色建築的時代溯源與核心理念 本章將追溯綠色建築思想的起源,從古代樸素的生態智慧,到近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再到如今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共識。我們將深入解析綠色建築的核心內涵,包括但不限於: 資源節約: 強調在建築材料選擇、施工工藝、水資源利用等環節的效率提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環境友好: 關注建築對土地、水體、大氣、生物多樣性等周邊環境的影響,力求最小化破壞,甚至實現環境的修復與提升。 能源高效: 重點探討通過被動式設計、高效圍護結構、智能控製係統等手段,大幅度降低建築運行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室內環境健康: 關注建築內部空氣質量、采光、通風、隔音、熱舒適度等要素,為使用者創造健康、舒適、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空間。 全生命周期評估: 強調從原材料的開采、運輸,到建築的建造、使用、維護,直至最終的拆除與迴收,全麵評估建築對環境的影響。 我們將梳理國內外主要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和認證體係,如LEED、BREEAM、中國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等,剖析其評價維度、等級劃分及其在推動綠色建築發展中的作用。通過對這些標準的解讀,讀者將能更清晰地理解綠色建築的實踐路徑和評價標準。 第二章:綠色建築的關鍵技術與設計策略 綠色建築的實現離不開一係列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的設計策略。本章將聚焦於推動綠色建築發展的關鍵要素: 被動式設計: 深入探討如何利用自然條件,如太陽輻射、自然通風、場地布局等,在不依賴主動式設備的情況下,實現建築的節能和舒適。我們將詳細介紹朝嚮優化、遮陽設計、自然采光、穿堂風效應等被動式設計手法。 高性能圍護結構: 分析牆體、屋頂、門窗等建築外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氣密性、隔音性等對建築能耗和舒適度的重要影響。介紹新型保溫材料、高性能門窗係統、綠色屋頂等技術。 智能化建築管理係統(BMS): 闡述BMS在優化建築能源使用、提升運行效率、監測環境參數、保障使用安全等方麵的作用。介紹智能照明、智能溫控、智能安防等係統。 綠色建材與施工: 探討可再生、可迴收、低能耗、低汙染的綠色建材的種類、特性及應用。介紹預製化建造、裝配式建築等綠色施工技術,以及如何減少施工過程中的揚塵、噪音和廢棄物。 水資源管理: 介紹雨水收集與利用、中水迴用、節水器具等技術,以及如何通過景觀設計實現節水灌溉。 第三章:可再生能源在綠色建築中的應用——太陽能篇 太陽能作為最普遍、最易獲得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綠色建築中的應用潛力巨大。本章將詳細闡述太陽能技術在建築領域的各項應用: 光伏發電係統(PV): 建築一體化光伏(BIPV): 介紹BIPV作為建築構件(如屋頂、幕牆、遮陽等)與光伏發電功能相結閤的模式,及其在美觀性、功能性與發電效率上的優勢。 獨立式光伏係統: 探討屋頂、地麵等獨立式光伏陣列為建築供電的模式,及其係統構成、安裝要求和並網/離網運行方式。 光伏發電係統的選型與設計: 講解影響光伏發電效率的因素(如日照、傾角、方位角、陰影等),以及如何根據建築負荷需求進行係統容量的計算和設備選型。 光伏與建築儲能結閤: 介紹儲能技術(如電池儲能)在光伏係統中的作用,如何實現電力的存儲與按需釋放,提升供電穩定性與自給率。 太陽能光熱利用: 太陽能熱水器: 介紹平闆型、真空管型等太陽能集熱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生活熱水、采暖等方麵的應用。 太陽能采暖與製冷: 探討利用太陽能集熱器為建築提供采暖熱源,以及太陽能驅動的吸收式製冷、吸附式製冷等技術在夏季降溫中的應用。 太陽能乾燥與通風: 介紹如何利用太陽能進行自然通風和建築內部的乾燥處理。 第四章:可再生能源在綠色建築中的應用——風能、地熱能及生物質能篇 除瞭太陽能,其他可再生能源形式同樣可以為綠色建築提供清潔能源解決方案。 風能利用: 小型風力發電機: 介紹小型風力發電機在建築屋頂、陽颱等位置的應用,以及其在為建築提供輔助電力方麵的潛力。 風能與建築的協同設計: 探討如何通過建築形態設計,利用風的動能實現自然通風、降低風載或産生風力發電效益。 地熱能利用: 淺層地熱能係統: 詳細介紹地源熱泵技術的工作原理,包括土壤源、水源、空調冷卻塔等,及其在建築供暖、製冷和提供生活熱水方麵的巨大節能潛力。 地熱能係統設計與安裝要點: 探討地埋管的布置方式、係統效率的計算、以及與建築熱負荷的匹配。 生物質能利用: 生物質燃料在供暖與發電中的應用: 介紹利用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等生物質燃料進行燃燒供熱或發電,以及其在綠色建築中的應用前景。 沼氣利用: 探討通過厭氧發酵産生沼氣,用於烹飪、供暖或發電。 生物質能的應用限製與考量: 分析生物質能的收集、儲存、運輸以及燃燒産生的汙染物排放等問題。 第五章:可再生能源與綠色建築的融閤策略與實踐案例 將可再生能源技術有效地融入綠色建築,需要係統性的規劃和精心的設計。本章將探討多能源互補、智能化整閤以及實際應用中的成功典範。 多能源互補係統: 介紹如何將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結閤使用,以剋服單一能源的間歇性、不穩定性問題,提高能源供應的可靠性。 智能化能源管理與優化: 能源互聯網與微電網: 探討構建建築內部或社區級彆的微電網,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納、與公共電網的互動,以及用戶側的能源管理。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能源優化中的應用: 介紹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對建築能源消耗進行預測和優化,實現最經濟、最環保的能源調度。 實際應用中的挑戰與對策: 探討在實際項目中可能遇到的技術、經濟、政策、社會接受度等方麵的挑戰,並提齣相應的解決方案。 國內外成功實踐案例分析: 精選具有代錶性的綠色建築項目,深入剖析其在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麵的具體措施、技術選擇、效果評估以及獲得的經濟與環境效益。通過這些案例,為讀者提供可藉鑒的成功經驗。 第六章:綠色建築與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法規與發展趨勢 推動綠色建築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離不開政策法規的引導和支持。本章將審視當前政策環境,並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嚮。 國傢與地方政策導嚮: 分析各國政府在推動綠色建築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麵齣颱的政策、法規、補貼機製、強製性標準等。 綠色金融與投資: 探討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金融工具如何支持綠色建築項目,以及投資迴報的可行性分析。 未來發展趨勢: 預測綠色建築和可再生能源在技術創新、成本下降、市場接受度提升等方麵的發展趨勢。例如,零能耗建築(NZEB)、近零能耗建築、甚至能源正效益建築(E+) 的發展;新型儲能技術的突破;智能電網的普及;以及建築與能源係統的高度集成化。 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展望: 結閤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城市化進程等宏觀背景,重申綠色建築和可再生能源在構建可持續未來中的核心價值與重要意義。 結語 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是一條通往可持續未來的必由之路。本書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麵、深入、實用的知識框架,希望能激發更多關於如何建造更健康、更環保、更節能建築的思考與行動。我們相信,通過持續的創新、堅定的實踐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個更加綠色、低碳、可持續的建築新時代必將到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能夠獲得關於綠色建築設計理念的深刻理解。這本書的題目就暗示瞭其核心在於“綠色”與“可持續”,但“綠色”的具體含義,以及如何將其貫穿於建築設計的全過程,是我非常想要弄清楚的。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被動式設計原則,比如如何通過優化建築朝嚮、窗戶設計、遮陽係統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主動式能源係統的依賴。在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方麵,我非常關注書中對於建築一體化光伏(BIPV)技術的研究,包括其設計、安裝、發電效率以及與建築立麵的融閤美學。此外,書中是否會討論如太陽能熱水係統、小型風力發電機、以及建築供冷供熱係統與可再生能源的結閤,並提供一些實際應用中的成功案例和技術要點?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如何看待綠色建築與傳統建築在成本上的對比,以及長期來看,綠色建築的經濟性是否能夠抵消初期投入的增加?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到建築的適應性改造,將現有建築轉化為更具可持續性的綠色建築,這對於老舊建築的更新改造具有重要意義。

評分

《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內容的嚴謹性和前沿性。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將綠色建築的核心理念,例如節能、節水、節材、環保、健康等,與實際的建築設計、施工和運營相結閤的。在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各種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建築中的具體部署方式,例如太陽能光熱、光伏一體化、風能發電(包括小型風力發電機和建築風道設計)、地熱能利用(如地源熱泵)等,並且能夠分析它們的優劣勢、適用範圍以及相關的技術難點和解決方案。書中是否會提供關於建築能源模擬和性能評估的方法論,以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量化綠色建築的能效錶現?我更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涉及綠色建築的智能化管理,例如如何通過智能控製係統優化能源的生産、儲存和消耗,實現建築能源的最高效利用。此外,書中是否會探討綠色建築在城市更新和鄉村建設中的應用潛力,以及如何通過綠色建築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評分

《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技術和材料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未來生活方式的指南。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綠色建築的設計理念,如如何通過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以及高性能的圍護結構來創造舒適且健康的室內環境,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能源的需求。在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麵,我尤其關注書中如何將各種能源技術融入建築設計之中,例如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的安裝方式、效率優化以及與建築外觀的協調性;小型風力發電機的選型和安裝注意事項;以及地熱能利用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可行性。書中是否會探討建築能源管理係統(BEMS)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智能化技術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調度?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綠色建築的經濟效益分析,例如在建築全生命周期內的成本效益比較,以及綠色建築對房地産價值的影響。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淡雅的綠色搭配簡潔的字體,立刻讓人感受到一種清新、環保的氛圍。我拿到書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所打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承諾著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未來。從書名《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就能窺見其內容涵蓋的廣度,但具體到每一章每一節,又有著怎樣的深度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宏大且復雜的議題,拆解成易於理解的篇章,並且能夠深入淺齣地闡述其中的奧秘。這本書是否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是能為我們提供切實可行的案例分析和技術指導?我尤其關注它在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麵的具體細節,比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在建築中的集成方式,是否存在一些創新的解決方案,能夠突破現有技術的瓶頸,進一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書中對於綠色建材的選擇和應用,又有哪些獨到的見解?是否能幫助讀者區分真正的綠色建材和那些徒有其名的“綠色”産品?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政策法規、市場趨勢以及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度剖析,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綠色建築和可再生能源在當前社會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能夠啓發我思考個人在推動這一進程中的潛在價值。

評分

拿到《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它傳遞齣一種非常專業且前瞻性的視野。翻閱目錄,我被其中涉及的章節標題深深吸引,比如“被動式設計策略的精髓”、“智能能源管理係統在綠色建築中的應用”、“光伏一體化建築的技術挑戰與機遇”等等,這些標題都預示著書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我尤其想瞭解的是,作者是如何將復雜的建築物理學原理,如熱傳導、自然通風、采光優化等,用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並且能夠詳細闡述這些原理如何轉化為實際的綠色建築設計方案。在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各種能源形式的互補性和集成性,例如如何有效地將分布式光伏發電與建築能源儲存係統相結閤,以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和優化調度。書中是否會涉及到建築能源審計、生命周期評估等方法,以量化綠色建築的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國際上最新的綠色建築案例分析,特彆是那些在極端氣候條件下或特殊功能建築中成功應用的典範,從中學習其設計理念、技術創新以及麵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這本書是否有助於我理解綠色建築的認證體係,如LEED、BREEAM等,以及這些體係在推動行業發展中的作用?

評分

拿到《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這本書,我立即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專業性和對未來的憧憬。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綠色建築的設計原則,例如如何通過被動式設計策略,如優化建築朝嚮、圍護結構設計、自然通風和采光等,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築對能源的依賴。在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麵,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各種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建築中的集成應用,如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水係統、小型風力發電機、地熱能利用(地源熱泵)等,以及它們如何與建築主體相結閤,形成一體化的能源解決方案。我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建築一體化光伏(BIPV)技術的最新發展,包括其美學設計、安裝技術、發電效率以及與其他建築材料的兼容性。書中是否會涵蓋關於建築能源效率評級體係的介紹,以及如何通過這些體係來衡量和認證綠色建築的性能?我更希望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綠色建築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設計考量,以及如何應對極端天氣對建築能效的影響。

評分

《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這本書,從書名就足以吸引我深入探究。我渴望瞭解書中是如何闡述綠色建築的深層含義,不僅僅停留在節約能源層麵,而是涵蓋瞭對人體健康、室內環境質量、以及對整個生態係統的友好性。在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方麵,我尤其對書中如何介紹和分析各種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建築中的集成化應用感到好奇。例如,是否會詳細講解太陽能光伏發電與建築屋頂、外牆的結閤方式,以及如何優化發電效率和降低安裝成本?對於風能,書中是否會探討小型風力發電機在城市環境中的適用性,或者如何通過建築設計引導風能的利用?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建築地源熱泵係統的工作原理、安裝要求以及其在供暖和製冷方麵的優勢。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綠色建築經濟可行性的分析,例如通過節能減排能夠節省多少運營成本,以及綠色建築在市場上的附加值。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幫助我理解綠色建築的未來發展趨勢。

評分

這本書《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給我的感覺是它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框架,來理解和實踐綠色建築。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綠色建築的設計方法論,包括如何進行場地分析、氣候分析,以及如何將這些分析結果轉化為具體的建築設計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在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麵,我迫切想瞭解書中是如何將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技術與建築進行有效整閤的。例如,是否會深入探討建築一體化光伏(BIPV)在不同建築類型中的應用,以及其在美學、結構和發電效率方麵的挑戰與機遇?書中是否會涉及建築儲能技術,如電池儲能係統,以及如何與可再生能源發電協同工作,實現能源的穩定供應?我好奇書中是否會討論綠色建築在城市熱島效應緩解、水資源管理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麵的貢獻。此外,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綠色建築政策法規和市場激勵措施的介紹,以幫助理解推動綠色建築發展的外部環境。

評分

拿到《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它能夠為我解答一係列關於可持續建築的疑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綠色建築的核心原則,例如如何通過優化建築朝嚮、窗戶設計、自然通風等“被動式”設計策略,來降低建築對能源的依賴。在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方麵,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各種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建築中的集成應用,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集熱、小型風力發電、以及地源熱泵等。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建築一體化光伏(BIPV)技術的最新進展,以及其在美學和功能上的融閤。此外,書中是否會討論建築能源儲存係統的應用,以及如何與可再生能源發電相結閤,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和峰榖削峰?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綠色建築的實際案例分析,包括不同類型建築(如住宅、辦公樓、公共建築)的應用情況,以及它們在節能、減排、以及提升居住舒適度方麵的成效。

評分

《綠色建築發展與可再生能源應用》這本書給我一種踏實而可靠的感覺,仿佛裏麵蘊藏著許多實實在在的知識和經驗。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綠色建築材料的探討,特彆是對於那些新型、環保、低能耗的材料,作者是如何進行介紹和評價的?例如,關於高性能保溫材料、可迴收利用的建築構件、以及能夠淨化空氣的內牆塗料等,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它們的性能、生産工藝、應用範圍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在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方麵,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講解如何根據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選擇最適閤的能源解決方案,並且詳細闡述這些解決方案的技術細節、經濟可行性和維護成本。例如,對於寒冷地區如何有效利用地熱能進行供暖,對於沿海地區如何最大化利用風能和潮汐能,書中是否有具體的案例和數據支撐?我還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討論綠色建築的智能化管理,比如如何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對建築能源消耗的實時監控和智能調控,從而進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這本書是否會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綠色建築經濟效益的分析,比如通過節能減排能夠節省多少運營成本,以及綠色建築在市場上的價值提升潛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