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福院士傳記

姚紹福院士傳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麯臣,徐春雁 著,《中國航天院士傳記叢書》總編委會 編
圖書標籤:
  • 姚紹福
  • 院士
  • 傳記
  • 科學
  • 工程
  • 中國科學
  • 人物
  • 科技史
  • 教育
  • 成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宇航齣版社
ISBN:978751591163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258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2
字數:28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姚紹福院士傳記》描寫瞭姚紹福院士幾十年的成長、奮鬥過程,體現瞭他一生“技術報國、航天強國”的追求,弘揚瞭姚院士勤學篤行、博采眾長、百摺不撓、勇往直前、精益嚴謹、明察善斷的特質,是學習和熟悉飛航事業發展曆史的**讀本,也是展現航天精神的文化財富。

作者簡介

  麯臣,工程師。1970年6月參加工作,1978年7月調入七機部,1988年8月畢業於中央黨校。曾先後任職飛航型號導彈總裝廠宣傳處長、分廠廠長、黨支部書記、黨辦主任等。長期從事企業管理和思想文化研究與實際工作。參與瞭飛航技術研究院編撰的《飛航之魂》一書的寫作,參與瞭國傢航天局組織編撰的《中國航天文化》一書的寫作;曾發錶30餘篇論文,多篇獲奬;在多傢省部級以上新聞媒體發錶幾百篇新聞作品,其中發錶通訊幾十篇,連續2次獲得《中國航天報》年度“新聞十佳”。參與瞭《劉興洲院士紀念文集》《中國飛航50年紀念文集》等編輯工作。2001年至2014年任飛航導彈總裝廠《星航時訊》總編。
  
  徐春雁,2005年畢業於集寜師範學院教育係,2007年就職於愛海圖書公司,任文學編輯。策劃《當代世界傑齣政治人物叢書》《小故事大道理》《當代世界傑齣政治人物叢書》等一係列文學圖書和《永遠的八一軍旗》《兩片海》等曆史文學圖書,在《百花園》《散文(人物版)》及《散文選刊》發錶數十篇各類散文作品。

目錄

第一章 少年立誌當自強
1.桃源天下名
2.祈福順一生
3.心中有理想

第二章 如願以償入湖大
1.人生轉摺點
2.孜孜求新知
3.土改受鍛煉
4.斬將過“三關”

第三章 留學蘇聯學電氣
1.奔赴莫斯科
2.寒窗錐刺股
3.激發報國情
4.獲得全優生

第四章 祖國召喚入航天
1.神秘新天地
2.建航天機構
3.聚天下英纔
4.入列航天兵

第五章 空中利劍鎮海疆
1.初露尖尖角
2.發端“起傢彈”
3.擔當新型號
4.焦慮中思考
5.研製艱辛路
6.空艦填空白

第六章 自主研發“小二黑”
1.跟蹤新技術
2.“小”字闖新路
3.動力亦先行
4.何懼攻關難
5.分係統研製
6.要“使敵人怕”
7.劉總長拍闆
8.感天動地歌
9.研製性試驗
10.浴火中重生
11.浪濤為之舞

第七章 海闊任憑蛟龍躍
1.海峽驟風雲
2.調整新方案
3.打造“強國芯”
4.研發“韆裏眼”
5.難熬的日子
6.獻上“強國彈”

第八章 譜寫銳意創新篇
1.“把脈”定方嚮
2.研製新方式
3.創新“金點子”
4.外貿新模式
5.開拓新市場
6.傳揚中國名
7.引進新技術
8.管理新變革

第九章 喜結連理並蒂花
1.鴻雁傳真情
2.歸來初相識
3.情投意更濃
4.生活賢內助
5.此情暖人間

第十章 一片丹心獻飛航
1.超越自我
2.根深葉茂
3.勇於擔當
4.人格如金
5.自有雅興
6.晚霞如虹
7.鼕日餘暉
姚紹福大事年錶
姚紹福主要論著目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的圖書《姚紹福院士傳記》量身打造的、不包含原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巍巍昆侖:一位地質學傢的史詩徵程》 引言:大地深處的呼喚 在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每一座山脈的隆起,每一條河流的蜿蜒,都鎸刻著地球的秘密。然而,要真正解讀這些沉默的岩石語言,需要非凡的智慧、堅韌的毅力以及對自然近乎虔誠的敬畏之心。 本書帶領讀者走進的,是陳立群教授波瀾壯闊的一生。他不是一位舞颱上的聚光燈焦點,而是一位常年與野外風沙、深邃礦井和復雜地質構造為伴的“大地之子”。陳立群教授的一生,是新中國地質科學從蹣跚學步到走嚮世界前沿的縮影,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資源勘探事業的生動寫照。 第一部:青澀的拓荒者——求學與啓濛(1945-1968) 故事的開端,定格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陳立群齣生於江南水鄉的一個書香門第,父母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為一名教書育人的學者。然而,少年陳立群的心卻被課本中描繪的宏大地質圖景深深吸引。 求學之路的抉擇: 本書細緻描繪瞭陳立群如何在戰後物資匱乏的背景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國內頂尖地質學院的情景。他的求學階段,恰逢國傢工業化建設的起步期,地質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他的導師,正是當時國內地質學界的泰鬥——張文遠教授。張教授的治學嚴謹與科學理想,如同一把火炬,點燃瞭陳立群心中對科學的無限熱情。 我們看到瞭青年陳立群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進行野外實習,如何剋服對未知的恐懼,徒手攀爬陡峭的岩壁,用手中的錘子和羅盤丈量大地。書中收錄瞭他早期的實習筆記,那些工整的素描和詳盡的描述,無不展現齣他超越同齡人的敏銳觀察力和紮實的基礎功底。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這段時期,陳立群經曆瞭思想上的洗禮與重塑。他不再滿足於書本知識的搬運,而是渴望將理論應用於實際。他第一次深入西南地區參與區域普查工作,麵對的是茫茫人煙稀少的戈壁和高原。在那裏,他學會瞭如何與當地的礦工和老嚮導交流,理解瞭地質工作絕不僅僅是繪圖和采樣,更是與人、與環境的深度對話。他如何剋服初次野外作業的孤獨感和對未知地質現象的睏惑,並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中,首次獨立識彆齣重要的礦化帶的早期標誌,為他後續的學術生涯埋下瞭重要的伏筆。 第二部:鐵錘與羅盤——奠基與探索(1969-1990) 曆史的洪流將陳立群推入瞭中國地質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正當許多人選擇保守退守時,陳立群卻選擇逆流而上,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最艱苦、最被忽視的地區——華北剋拉通的深部結構研究。 挑戰與突破: 本書重點敘述瞭陳立群參與的“七五”國傢重點科研項目,該項目旨在探尋華北地區深層能源和礦産資源的潛力。這一階段的工作充滿瞭風險與爭議。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某特定區域儲量有限,但陳立群基於其對區域構造運動的獨到理解,堅持認為存在尚未被發現的巨大富集帶。 書中詳述瞭他如何設計一套全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案,結閤磁法、重力和深穿透地震勘探技術,對一個被認為“乾涸”的盆地進行瞭地毯式的掃描。書中穿插瞭大量他與團隊成員深夜在簡陋的營地裏,圍著油燈爭論地震波形圖的場景。最終,他的理論得到瞭驗證,一次重大的隱伏金礦床的發現,不僅為國傢帶來瞭可觀的經濟效益,更重塑瞭學界對該地區地質演化的認識。 科學思想的升華: 這一階段的陳立群,完成瞭從“找礦人”到“地質理論傢”的轉變。他開始關注地質過程的時間尺度和空間異構性。他提齣的“多鏇迴疊加成礦模式”,巧妙地解釋瞭復雜構造背景下礦床的形成機製,這一理論體係被國際同行譽為是“對區域構造地質學的重大貢獻”。書中不僅分析瞭他的主要學術論文,更深入探討瞭這些理論是如何在艱苦的野外實踐中一步步打磨而成,充滿瞭科學傢的樸素與偉大。 第三部:薪火相傳——桃李不言與國際視野(1991至今) 隨著國傢科研實力的增強,陳立群教授迎來瞭他學術生涯的黃金時期,但也承擔起瞭培養下一代地質科學傢的重任。 教育傢的情懷: 陳立群教授的課堂,絕非枯燥的理論灌輸。本書記錄瞭他如何將最新的野外發現帶迴教室,如何引導學生質疑權威、勇於探索。書中收錄瞭他對幾位著名學生的訪談片段,他們共同迴憶瞭在陳教授指導下,如何從稚嫩走嚮成熟。他要求學生們必須在畢業前獨立完成一項有創新性的野外課題,並親自陪同他們進入人跡罕至的區域,親身示範何為科學精神。他的教育理念核心是:“地質學永遠屬於大地,你必須把腳印留在她身上。” 麵嚮世界的對話: 進入新世紀,陳立群教授將目光投嚮瞭全球地質學的前沿動態。他積極參與國際閤作項目,特彆是與歐亞大陸闆塊邊緣的對比研究。書中詳細描述瞭他與德國、俄羅斯等國科學傢的艱難談判、思維碰撞,以及最終促成多項跨國聯閤考察的幕後故事。他如何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以堅實的中國數據和創新的理論視角,為中國地質學贏得瞭應有的尊重。 晚年的堅守: 即便年事已高,陳立群教授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科研熱情。他沒有選擇安享晚年,而是將精力投入到地質遺産保護和科普教育中。他緻力於將那些他發現的、具有世界級研究價值的野外露頭,納入國傢級地質公園的保護範疇,確保這些“天然教科書”能夠世代流傳。 結語:沉靜的力量 《巍巍昆侖:一位地質學傢的史詩徵程》並非僅僅記錄瞭一個傑齣科學傢的履曆。它是一部關於奉獻、關於探索、關於科學理想如何與國傢命運緊密結閤的史詩。陳立群教授的一生,如同一塊曆經億萬年構造擠壓而形成的堅硬岩石,沉默、堅韌,卻蘊含著支撐起整個文明的磅礴力量。 翻開此書,你將觸摸到大地的脈搏,感受科學精神穿透時代風雨的恒久光芒。 --- 推薦閱讀人群: 對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特彆是地質學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 地質學、資源勘探、地球物理等相關專業的學生與研究人員。 渴望瞭解科學傢如何在艱苦環境中保持理想與熱情的讀者。 所有對“探索未知”這一人類本能懷有敬畏之心的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讀完之後,我的心頭久久不能平靜,仿佛經曆瞭一場跨越時代的思想洗禮。作者在描繪這位傑齣人物的生平時,展現齣一種近乎史詩般的宏大敘事。他不僅僅是在記錄一個人的生平軌跡,更是在勾勒齣一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科技事業波瀾壯闊的縮影。那些關於科研攻關的艱辛曆程、那些麵對重重睏難時的堅韌不拔,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瞬間,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人性光輝。比如,對主人公在某個關鍵時刻如何權衡利弊、做齣抉擇的細膩描寫,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偉大科學傢內心世界的復雜與深邃。整本書的語言風格沉穩而富有張力,像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時而激昂澎湃,時而寜靜深遠,引導著讀者跟隨主人公的腳步,一同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傢國情懷與學術抱負。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那種純粹的求知精神所震撼,深刻體會到“為國為民”的真正含義,這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而是融入到每一次實驗、每一次思考中的具體行動。這種傳記的價值,遠超齣瞭個人生平的範疇,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近現代科技發展脈絡的絕佳窗口,讓人肅然起敬。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老教授在曆史的走廊裏慢步細談,語調平和,但每句話都擲地有聲,信息密度極高。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清晰,它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清晰地劃分齣不同階段的學術貢獻和人生裏程碑,但樹乾——也就是貫穿始終的精神內核——始終牢牢紮根於對真理的無限敬畏和對國傢建設的無限熱忱之中。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一些關鍵曆史背景的梳理,這使得人物的決策和行動都有瞭堅實的時代坐標。我能清晰地看到,在那個物資匱乏、信息閉塞的年代,他是如何憑藉超凡的智慧和堅韌的毅力,硬生生地開闢齣一條屬於中國的技術道路。書中對於他組織團隊、培養人纔的描寫,更是充滿瞭啓發性。它告訴我們,個人的成就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偉大,在於你能否點燃更多人的火炬。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曆經沉澱後的樸素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能以最直白的敘述,直擊讀者的內心深處,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思考良久。

評分

這部傳記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傳達齣的那種“時間感”和“使命感”。作者似乎擁有將讀者瞬間拉迴到特定曆史情境中的魔力。當我們讀到那些關鍵的科學突破點時,我們能感受到那種伴隨著巨大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緊張感;而當我們看到他晚年依然筆耕不輟、心係科研的場景時,又會油然而生一種對生命無限可能性的敬畏。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老道,它既有宏觀的曆史縱深感,又能瞬間聚焦到某次會議上的隻言片語,這種切換處理得遊刃有餘。它不是簡單的生平記錄,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遺産的解碼書。通過這本書,我深刻理解瞭“坐冷闆凳”的真正含義——那是一種超越短期利益得失,隻為追求科學真理的崇高境界。閱讀體驗是連貫而充實的,它沒有冗餘的段落,每一個章節都仿佛是構建這一宏偉精神大廈不可或缺的一塊磚石。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拓寬瞭,對“奉獻”二字有瞭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它不再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鮮活的生命實踐。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讀起來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魔力。作者沒有采用那種流水賬式的編年體記錄,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時期的重大事件穿插敘述,形成一種立體化的曆史畫捲。初讀時,我會被那些早期艱苦卓絕的求學經曆所吸引,感受那種篳路藍縷的艱難;緊接著,筆鋒一轉,又迅速切入到他參與的重大工程項目之中,那種緊張的氛圍和高度的專業性描述,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決策的重量。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作者在處理專業內容時,保持瞭高度的學術嚴謹性,同時又用極富感染力的文字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轉化為普通讀者也能理解的深刻洞見。這種平衡處理,實屬不易。每一次讀到關於他如何打破常規、提齣創新性理論的段落,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琢磨。這哪裏是一本傳記,分明是一部生動的科技發展史教科書,隻不過它是由一個人的生命經曆串聯起來的。全書散發著一種理性而又充滿激情的基調,讓人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心靈也受到瞭強烈的觸動和鼓舞。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閱讀這類人物傳記抱持著一絲審慎的態度,擔心會陷入對英雄的過度神化之中。然而,這本書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作者的筆觸極為剋製和真實,他毫不避諱地展現瞭主人公作為個體所經曆的掙紮、彷徨乃至是偶爾的挫敗。正是這些“不完美”的側麵,使得這個人物形象變得無比豐滿和可信。我特彆喜歡作者穿插的那些看似瑣碎的日常片段,比如他對傢庭生活的態度、對後輩學子的教誨方式,這些細節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立體、有溫度的靈魂,而非一個高高在上的符號。通過這些描寫,我得以領悟到,偉大的成就往往建立在堅韌的意誌和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之上。書中對於他如何平衡國傢需求與個人學術興趣的描述,尤其發人深省。它揭示瞭一種深刻的職業倫理:真正的科學傢,其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論文和專利上,更在於他如何將自己的智慧融入到民族復興的洪流之中。這種對人性深度的挖掘,讓整部作品的厚度和廣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