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書係·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

大夏書係·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木春 著
圖書標籤:
  • 傢庭教育
  • 民國教育
  • 人生哲理
  • 育兒
  • 名傢散文
  • 迴憶錄
  • 文化史
  • 大夏書係
  • 教育方法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570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3171
品牌:大夏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夏書係·名傢經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8
字數:210000
正文語種:中文(簡體)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是王木春老師繼《過去的課堂》《先生當年》後的又一全新著作。
閱讀此書,你可以去感受傢庭故事中的美好,領略傢庭教育背後的規律,豐富個人的教育智慧。
重溫良好的傢教傳統,就是細細思考好傢風的內涵,傳承好傢風,就是與智慧、美好、修養的邂逅。

推薦文章
早年的教育和環境 p.8-12
親愛的父親 p.51-54
我的自述 p.68-71
幼年的鄉村生活 p.198-200

內容簡介

《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精選瞭馮友蘭、林語堂、鬍適、陳鶴琴等民國名傢迴顧對自己一生影響至深的傢庭教育的文章,共分五捲:作傢捲、學者捲、教育傢捲、科學傢捲、藝術傢捲。傢庭教育是每個人人生第一課,是一生幸福的源泉。此書作者飽含深情迴憶父母的教育,是今天做父母的有益鏡鑒。

作者簡介

王木春,福建省特級教師,福建省中小學教學名師。長期從事教育隨筆寫作。近年緻力於民國教育文獻的研究和編撰。著有《先生當年——教育的陳年舊事》《身為教師——一個特級教師的反思》,主編《過去的課堂——民國名傢的教育迴憶》《為幸福的人生——民國名傢對話中小學生》《民國名傢談作文之道》等。現為福建省漳州市東山一中語文教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編選書稿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民國名傢的長輩,其教育理念既根植於中國的教育傳統,又富有新時代的氣息。某種角度說,他們更是一群具有現代眼光的人。這眼光,又決定瞭他們在教育子女時所采取的方法。
另外,名傢的長輩們在教育子女時,還注重培養子女的習慣、關注細節、注意身教等等,這些在名傢們的迴憶中,均有生動具體的記述。必須提醒一點:這些方法並非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事實上,任何教育方法,都離不開具體的人和環境。

——王木春

目錄

作傢捲
我的童年 冰 心 / 003
早年的教育和環境 陳衡哲 / 008
童 年 林語堂 / 013
買看不懂的書 鄭逸梅 / 018
我的母親 鄒韜奮 / 022
母親對我的教育 茅 盾 / 027
書塾與學堂 鬱達夫 / 031
傢塾讀書及自修 蘇雪林 / 034
我的母親 老 捨 / 038
我的幾個先生 巴 金 / 042
詩的根芽 臧剋傢 / 045
永遠的憧憬和追求 蕭 紅 / 049
親愛的父親 張允和 / 051
懷念祖母 馮亦代 / 055
偷 錢 吳祖光 / 058

學者捲
沒有父親的孩子 陳獨秀 / 063
我的自述 柳詒徵 / 068
九年的傢鄉教育 鬍 適 / 072
我的祖母 顧頡剛 / 080
我的父親 梁漱溟 / 086
先父對餘之幼年教誨 錢 穆 / 089
清末帝製時期 馮友蘭 / 093
我的初學時代 李 濟 / 097
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 硃光潛 / 101
母 教 羅爾綱 / 105
暮年自述 費孝通 / 111
學讀書 金剋木 / 114
一件影響我一生的小事 於光遠 / 118
父親對我的影響 周一良 / 123
傢世與父教 何炳棣 / 125
《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傳》楔子 周汝昌 / 130

教育傢捲
我的孩童時代與宇宙觀與傢教 馬相伯 / 139
自寫年譜 蔡元培 / 141
母 訓 黃炎培 / 143
一個苦學生的自述 馬君武 / 146
內庭趨侍記 陸費逵 / 152
傢庭影響 蔣夢麟 / 156
早期經驗與影響 晏陽初 / 160
我的童年 陳鶴琴 / 165
幼年生活 舒新城 / 169

科學傢捲
從小得到的啓發 茅以升 / 175
四個春鞦 高士其 / 178
《與鳥兒一起飛翔》選 鄭作新 / 182
做一個像嶽飛那樣的人 王淦昌 / 188
八十述懷 吳大猷 / 192
我的童年 賈蘭坡 / 194
幼年的鄉村生活 錢偉長 / 198
《七彩的分光》選 王大珩 / 201
父親和我 楊振寜 / 207

藝術傢捲
從識字啓濛到初拾畫筆 齊白石 / 213
祖母的迴憶 梅蘭芳 / 218
母親的教誨 劉海粟 / 222
迴憶與懷念 林風眠 / 225
我的自傳 王朝聞 / 227
繪事話童年 關山月 / 231
入學前後 啓 功 / 235

精彩書摘

我的自述
柳詒徵

要曉得我的曆史,必須明瞭我傢族的遺傳,師友的熏習。我傢高祖春林公諱棽,是講理學的,著有《性理匯解附參》一書,我曾經將原稿影印。不講他的學說,單看他的書法,也可見得他氣象的醇和、修養的深厚瞭。我有一族祖賓叔公,是我父親的業師,他的年齡八十六歲,我生的第二年,他纔去世。他是專門講經學的,所著《榖梁大義述》,經王先謙刊在《續經解》中。我雖在繈褓之中,不能曉得他的言論風采,但我聽我外祖、我母親以及傢裏的人講起他那種古道,真是一個醇儒。他的兄弟翼南公,也講經學,著有《說文引經考異》,也有刻本。另外著的《尚書解詁》及駢散文,我曾得其手稿,印在圖書館年刊內,並抽印單行本。他的書法,尤為古雅。和賓叔公兩人均在《清史?儒林傳》內。我自幼就想學春林,賓叔、翼南三公的學問品行。


我母親鮑氏,是鎮江世族,最著名的有海門公諱皋、論山公諱之鍾、野雲公諱文逵,都有詩集行世。我外祖仲銘公諱上宗,是海門公的次子笙山公諱之鏞的孫子,淩鞦公諱迴的次子。笙山公也能詩能畫。淩鞦公是講理學而能辦事的,以舉人代鹽商齣官管事。我外祖得他的示範,也是講究品格,能處理事務。太平天國的時候,外傢避兵居東颱,窮苦已極。清同治年間,準許鄉試的秀纔販運本地的貨物到南京售賣,不收捐稅,以示優待士子,幫助考費。那時東颱的秀纔,個個人都販鹽到東颱去賣,許多船戶兜攬我外祖及伯舅濬卿公諱心詮兩個秀纔,坐他們的船,帶鹽到南京去賣。我外祖一概拒絕,說明他的父親是鹽商的管事,隻承認鹽商按照引地售鹽,還要重懲販私鹽的,他如何可以不按引地販私鹽(當時東颱的鹽,不能運到南京),雖然沒有考費,斷斷不能做這件事。後來許多人傳說東颱的秀纔不販私鹽的隻有三傢:一是丁紹周傢,二是王正濟傢,三是鮑傢。丁是京官,王是巨商,惟鮑最窮,就叫作富貴窮三傢。這件事傳到鎮江知府錢某知道,就聘請我外祖到鎮江辦善舉。我外祖秉公處事,剔除私弊,清理公産。據說他接辦普仁堂善舉的時候,所有地産房租,隻有三個經摺,他處理瞭十幾年,到年老告退,交與後人的地産房租經摺,有八十幾個。
我外祖酒量極好,每晚飲酒,和我母親及兩個舅舅談話,總是敘述海門、淪山、野雲諸公,及淩鞦公的詩文道德,以及地方許多名人的掌故。我自幼坐在外祖旁邊聽他談話,就得到不少的知識,一心隻想做一個人纔,不愧我柳、鮑二傢的先德。


我自幼從母親讀《四書》《五經》《孝經》《爾雅》《周禮》,以及古文、《古詩源》、唐詩。天天要背誦。自七歲至十五六歲,逐日念生書、背熟書,止有臘月廿日以後,正月半前放學,可以自由看書、抄書、遊戲。其餘讀書之日,白天明起即背書,各書背不完,不能吃早粥。我的書讀得越多,越念不熟,背書的時間越長。直到我十五歲大病之後,我母親怕我夭亡,讀書的課程纔減輕瞭。彼時我雖讀瞭許多書,也不知道如何講解,更不知道如何講求經學;偶然看看《綱鑒易知錄》或《四庫簡明目錄》,也不知如何講求史學及目錄學。但我聽見本地有許多人傢有什麼書,我就要想法藉來看或抄;所以自十六七歲起,嚮鎮江各傢藉抄《禦纂七經》中的三《禮》一部書,過錄惠定宇、張皋文批的《漢書》等,也都是莫明其妙。我父親的學生陳善餘(慶年)聽見我很好學,時常找我去談論。我就從他得到許多講學問的門徑。陳氏的朋友趙申甫先生(勛禾)也賞識我,常和我談鎮江的掌故,以及清朝許多學者的故事。我在廿歲前後,最得此二先生之力。到瞭廿三歲,陳善餘介紹我到南京編譯書局,受業於江陰繆藝鳳先生門下,我就由此常在外鄉,在鎮江的時候很少。幾十年間見到清季及民國許多碩學名人。自己雖然根柢淺薄,也隨時跟著若乾人前進。陳善餘最深於史學,勸我不要專攻詞章,因此我也就不大很做詩和駢文。陳的誌願是講學不做官,我也就隻願講學不做官。在譯書局和常熟宗受於(嘉祿)同事,聽他常講桐城老輩講學問文章的方法,也就漸窺散文的門徑。那時譯書局在南京中正街(今白下路)祁門會館,和義寜陳伯嚴先生(三立)對門,時常親炙,粗聞其詩古文緒論。陳戚通州範肯堂先生(當世)常遊金陵。寓居陳傢,我也常請教他。同時通州名人張季直先生(謇)做文正書院山長時,我應過一迴考試,他就賞識我。後來他因有人請他做一部書的序,他托繆先生找一個人代做,繆先生叫我代做,他看瞭也稱很好,所以我常去拜見他。及至辦南通學堂,張先生擔任過一次監督,更和我是賓主瞭,張先生辦南通學堂,要請我到通州教書,範先生也力勸我,我因在繆先生門下,待我極好,我不忍離開繆先生,婉言辭卻。但因到通州之便,與江易園先生(謙)相晤,江先生告我以“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我為之極端傾倒。後來江先生任高等師範學校校長,請我教國文。我更常聽到江先生許多名論,可惜他因病辭職,在校時間不久,否則他的人格感化,造成南高學風,真是瞭不得的。

選自柳曾符、柳佳編《劬堂學記》,上海:上海書店齣版社,2002.09。

前言/序言

重溫良好的傢教傳統·自序


民國是中國近代以來最激烈動蕩的時期,也是名傢輩齣的一個大時代。名傢的集體湧現,是曆史、時運、傢庭與個人“眾緣聚閤”的産物,然而,在我看來,傢庭教育——作為每個人的“人生第一課”,其作用始終是舉足輕重的。在《鬍適四十自述》中,他說:“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瞭九年,受瞭她的極大深刻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隻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就離開她瞭,在這廣漠的人海裏獨自混瞭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瞭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瞭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在鬍適一生的處世態度中,傢庭教育給他刻下的印痕清晰可見。
傢庭的影響,猶如胎記,伴隨人的終生。一個人的健康成長,究竟需要怎樣的傢庭教育?或者說,究竟是什麼構成良好的傢庭教育?我從書中56位民國名傢的親身經曆中,提煉齣以下四個方麵的特徵,試著解答這一問題。
一是,好傢風的熏陶濡染。傢風,不是教科書,不是課堂,也不是父母時刻的耳提麵命,更不是揮舞的棍棒,但它卻像空氣一樣,具有強大而持久的滲透力,影響力往往勝過其他有形的教育手段。史學傢柳詒徵齣身於書香門第,高祖、叔祖等都是飽學之士,外祖父鮑傢也是鎮江世族。外祖父好飲酒講故事,每晚飲酒,就和子女們閑聊傢族先輩的陳年舊事與詩文道德,以及當地許多名人的掌故。幼時的柳詒徵,坐在外祖旁邊聽他談話,得到不少知識,並立誌“做一個人纔,不愧我柳、鮑二傢的先德”。柳詒徵後來成為一代史學大傢,和早年的傢庭熏陶息息相關。
普通人傢也有好傢風。科學傢錢偉長幼年傢境清苦,但每逢寒暑假,父親和叔父們相繼迴傢,便一起“舞文弄墨”,下棋和演奏音樂,“一到晚飯後,每天有一小時的音樂活動,父親善琵琶和笙,四叔善簫,六叔好笛,八叔拉一手好二鬍”。錢偉長說自己“就在琴棋書畫的文化環境中受盡瞭華夏文化的陶冶”。長大後,錢偉長沒有走上文史或藝術之路,但其樂融融的傢庭氛圍以及長輩們的好榜樣,也是一種教育,啓迪他“懂得要潔身自好,刻苦自勵,胸懷坦蕩,積極求知,安貧正派”。
二是,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孔子說:“弟子,入則孝,齣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可見,凡事先學做人,乃中國韆年的古訓。考古學傢賈蘭坡小時傢境殷實,但母親要求他的穿戴不能與其他孩子有區彆,“隻比彆的孩子多件內褂和內褲,外錶仍是粗布衣褲”。彆傢的孩子在玩的時候都背著扒簍,邊玩邊拾柴,母親也讓他背一個,不在乎拾多少柴,就是不能比彆人傢的小孩有特殊感。母親的教導影響瞭賈蘭坡一生的為人原則:“對待他人,不管職位高低,都能一視同仁。”
如何待人是做人的一個方麵,可僅有它是不夠的,還要做“大寫的人”。齊白石小時候,傢鄉附近來瞭官員,大傢趨之若鶩去圍觀,唯獨齊白石頗為不屑,不願前往湊熱鬧,旁人很不理解,母親卻贊揚他“有誌氣!”抗戰期間,北平淪陷,早已齣名的齊白石為對付日寇及漢奸的索畫,貼齣“畫不賣與官傢”的公告,謝絕見客。這種氣節,源自當年母親的影響。
劉海粟的母親知書達禮,是清末文學傢洪亮吉的小孫女。母親多次講祖父洪亮吉和詩人黃仲則生死不渝的友情故事,然後說:“士必先器識而後文藝。……無品而藝稍高,如揚素……終為人品所纍,為人不齒。對貧苦朋友要處處關心……隻圖自己錦衣玉食、脅肩諂笑於權貴之門,趨奉惟恐不及,忘卻生靈塗炭、同胞輾轉溝壑者,最可恥。”母親這番教導,作用深遠,八十多年後,劉海粟在迴憶中寫道:“我的足跡也到過日本、印尼……見過很多學者、藝術傢、政治傢、科學傢,讀過古今中外很多格言。惟有母親這段誓言,深深地刻在心上,每當大的考驗壓到肩上時,這聲音就特彆洪亮、親切。”
今天有些傢長,唯分數是求,罔顧子女的做人訓練,甚至從小灌輸一套“世故”哲學,不由令人感慨。
三是,思想開明,見識高遠。子女是傢長的影子。傢長的思想格局,常常限定著孩子的一生——能走多遠。作傢張允和的父親張冀牖是一位教育傢,愛書成癖,中外書籍都有。上世紀二十年代左右,他為瞭讓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接觸新思想,接受新生活,開始辦瞭幼兒園,接著創辦蘇州樂益女中。他給幾個女兒取名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名字都帶兩條腿”,希望她們不要像那個時代被禁錮在傢裏的普通女子,而是能邁開雙腿,走嚮社會。在他的培養下,四個女兒都各有成就,成為著名的“閤肥四姐妹”。曆史學傢顧頡剛的祖母張氏,文化不高,在教育孫子方麵卻極有眼光。辛亥革命前後,富裕的蘇州人大多養尊處優、滿足現狀,不肯遠離本地嚮外發展。張氏卻與眾不同,她鼓勵顧頡剛去外麵見世麵,理由是:“男孩子是該讓他齣齣遠門的。”張冀牖身為教育傢,他的眼界開闊是可以理解的,而作為普通傢庭婦女的張氏,竟有著高於同時代人的見識,不得不令人颳目相看。
在編選書稿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民國名傢的長輩,其教育理念既根植於中國的教育傳統,又富有新時代的氣息。某種角度說,他們更是一群具有現代眼光的人。這眼光,又決定瞭他們在教育子女時所采取的方法。
四是,尊重天性。曆史學傢周一良的父親是著名實業傢,又愛搜集文物字畫等等。這種嗜好與修養,使子女們從小耳濡目染。但是,父親對於子女的專業選擇一概不加乾涉,任由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去發展,十個子女竟都從事於文史、科學、技術、教育等領域的工作,沒一個去搞實業。年輕時的梁漱溟非常有個性和主見,他一陣子想從事革命,一陣子要當和尚,父親梁濟一概任由他,讓他走自己的路。正是這種“不乾涉”“任由他”,成全瞭周一良和梁漱溟,因此梁漱溟說:“就在他(父親)不乾涉之中,成就瞭我的自學。”今天,一些傢長喜歡把個人意願強加於子女的頭上,以至造成瞭教育上的“錯位”乃至釀成悲劇,其原因是傢長的自私與專製,又跟他們教育方法上存在誤區有關。對此,周一良的父親和梁漱溟的父親的做法尤其值得藉鑒。
另外,名傢的長輩們在教育子女時,還注重培養子女的習慣、關注細節、注意身教等等,這些在名傢們的迴憶中,均有生動具體的記述。必須提醒一點:這些方法並非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事實上,任何教育方法,都離不開具體的人和環境。我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是去感受傢庭故事中的美好,領悟傢庭教育背後的規律,豐富個人的教育智慧,而不是把其中的某個方法當成教條,或亦步亦趨,或邯鄲學步。
王木春
2017年1月5日於福建東山島
大夏書係·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 一、 時代背景:風雨飄搖中的傢庭堡壘 民國,一個承載著轉型與陣痛的時代。舊的秩序正在崩解,新的思想湧動四起。在這場席捲而來的洪流中,傢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也孕育著新的希望。那些身處時代前沿的民國名傢,他們既是時代的弄潮兒,也是傢庭的守護者。在動蕩的時局中,他們如何維係傢風,如何傳承文化,如何塑造下一代的品格與視野,成為瞭一段段寶貴的曆史印記。 《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並非一本枯燥的說教手冊,而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閃耀的個體,他們如何用最質樸也最深刻的方式,為自己的子女鋪就人生的基石。本書收錄的,是民國時期那些蜚聲文壇、學術界,乃至政治舞颱的大傢們,他們關於傢庭教育的親身經曆與深刻感悟。這些迴憶,穿越時空的阻隔,依然散發著溫暖的光芒,指引著我們思考何為真正的教育,何為真正的傳承。 二、 名傢風采:智慧與溫情的交織 本書的魅力,首先在於其作者群體。我們熟悉的魯迅、鬍適、蔡元培、冰心、林語堂、錢鍾書、楊絳等等,這些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個時代的文化高度。然而,在本書中,他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文化巨匠,而是迴歸到最平凡也最動人的角色——父親、母親、長輩。他們筆下的文字,卸下瞭宏大的敘事,流露齣的是對子女最深沉的愛,以及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所付齣的心力與智慧。 例如,也許我們印象中的魯迅,是那個筆鋒犀利的鬥士,但在本書中,我們會看到他溫柔的一麵,如何用獨特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世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鬍適,這位提倡白話文的學者,他在傢庭教育中,是否也貫徹著自由、民主的思想?冰心女士,以其細膩的情感描繪著童真,她在自己的傢庭中,又如何守護這份純粹,並將其傳遞給下一代? 本書的作者們,他們的教育理念並非韆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摺射齣他們的人生哲學和時代背景。有重視傳統文化熏陶的,有強調科學精神與理性思考的,也有推崇人格獨立與自由發展的。但貫穿其中的,是對子女品德塑造的高度重視,對子女人格獨立的殷切期望,以及對子女求知欲的悉心嗬護。 三、 教育之道:傳統與創新的融匯 民國時期的傢庭教育,並非簡單的照搬舊製,也不是盲目效仿西方。而是在吸收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的新思潮,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本書中的名傢們,他們的教育方式,正是這種融匯的生動體現。 重德育為先: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品德的培養始終是傢庭教育的核心。這些名傢們,無一例外地強調誠實、善良、孝敬、友愛等基本道德準則的培養。他們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以及潛移默化的引導,讓子女懂得做人的道理。比如,對子女進行關於責任感、同情心、尊重他人的教育,這些看似樸素的道理,在名傢們的筆下,被賦予瞭深刻的時代意義。 啓心智為重: 在追求知識解放的時代,啓迪子女的心智,培養其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成為瞭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嚮。他們鼓勵子女閱讀,接觸不同的思想,提齣自己的疑問。而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子女去探索、去發現、去理解。這種教育方式,正是為瞭讓子女能夠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世界,成為有思想、有主見的人。 勤閱讀與廣泛涉獵: 名傢們深知閱讀的力量。在他們的迴憶中,書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為子女購置書籍,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也以身作則,營造瞭濃厚的書香氛圍。這種對閱讀的推崇,並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學科,而是鼓勵子女廣泛涉獵,對文學、曆史、科學、藝術等領域都有所瞭解,以拓寬視野,豐富人生。 重視生活實踐與人格養成: 傢庭教育的落腳點,最終要體現在子女的生活實踐中。名傢們在迴憶中,也提及瞭如何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培養子女的自理能力、勤儉節約的習慣,以及麵對挫摺的勇氣。他們或許會講述如何讓孩子參與傢務,如何引導孩子認識社會,如何幫助孩子剋服學習或生活中的睏難。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們看到瞭教育最真實的麵貌。 傢庭的文化氛圍: 名傢們所處的傢庭,本身就擁有獨特的文化氛圍。這種氛圍,可能來自於傢庭成員之間的談話,來自於日常的文化活動,來自於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也來自於對知識的尊重。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子女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書中的迴憶,恰恰捕捉到瞭這種氛圍的精髓。 四、 傳承與啓示:跨越時空的教育智慧 《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之所以能夠吸引當代的讀者,在於其所蘊含的教育智慧,具有跨越時空的生命力。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依然麵臨著如何教育子女的睏惑。而民國名傢們的經驗,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迴歸教育的本質: 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本書提醒我們,教育的本質在於“育人”,而不僅僅是“教書”。它關乎品德的塑造,關乎人格的健全,關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名傢們的故事,讓我們反思,我們給予子女的,是否是他們最需要的? 言傳身教的力量: 名傢們的迴憶,無不強調父母的榜樣作用。他們自身的行為,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量。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偉大的思想傢、文學傢,在麵對子女時,是如何展現他們的品格與智慧的。這提醒我們,教育始於自我,父母的成長,是子女最好的起點。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麵對海量的信息,如何幫助子女建立辨彆能力,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是當務之急。民國名傢們對子女思想啓濛的重視,為我們提供瞭有效的路徑。鼓勵提問、接觸多元觀點、引導理性分析,這些方法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 珍視傢庭的溫暖與力量: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傢庭的溫暖和力量顯得尤為珍貴。名傢們的迴憶,描繪瞭一個個充滿愛與智慧的傢庭圖景。他們懂得在忙碌中抽齣時間陪伴子女,在睏境中給予支持和鼓勵。這種傢庭的凝聚力,是子女健康成長的堅實後盾。 教育的長期性與耐心: 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緻的耕耘。名傢們的教育,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潤物無聲的過程。本書讓我們體會到,真正的教育,是與孩子一同成長的過程,是耐心灌溉,靜待花開。 五、 結語:一份溫暖的指引 《大夏書係·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是一份承載著厚重曆史與人文關懷的禮物。它以真摯的情感、鮮活的細節,為我們展現瞭民國時期傢庭教育的獨特風貌。翻開本書,你將不僅僅是閱讀故事,更是與一群時代的智者對話,與他們的人生智慧産生共鳴。 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傢庭教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關於傳承、關於愛與責任的書。它將帶領我們重新審視傢庭的意義,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並在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迴憶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教育之道。它是一份溫暖的指引,為每一位在教育路上探索的父母,都提供瞭深刻的啓示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的購書體驗真的太棒瞭,當我收到這本《大夏書係·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時,就被它的封麵設計深深吸引。沉穩的色彩,帶著曆史的厚重感,仿佛瞬間把我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卻又充滿人文氣息的民國時代。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的質感也很舒服,紙張不愧是大夏書係齣品,印刷清晰,排版疏朗,閱讀起來毫無負擔。我尤其喜歡它那種淡淡的墨香,讓翻閱的過程也變成瞭一種享受。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從裝幀和整體風格來看,我就能預感到這本書會是一次充滿智慧和溫情的精神之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風華絕代的民國人物,他們在傢教方麵是如何傾注心血,又是如何塑造瞭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學習那些跨越時代的寶貴經驗,為自己的人生理念增添更多色彩。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人物傳記和教育心理學都頗感興趣的讀者,這本《大夏書係·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文人墨客、科學傢、政治傢等各個領域的精英人物充滿敬意,並且常常思考,是什麼樣的成長環境,特彆是傢庭環境,塑造瞭他們卓越的纔華和堅韌的品格。這本書的主題——傢庭教育,正是連接瞭這兩者之間的橋梁。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那些大傢們在傢庭教育中的獨特視角和實踐經驗。我想看到他們是如何在繁重的社會責任和個人事業之餘,平衡傢庭生活,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這不僅僅是關於教育方法,更是關於人生的智慧,關於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為孩子構建一個溫暖而充滿啓迪的精神傢園。

評分

說實話,選擇這本書純粹是齣於一種好奇。民國時期,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充滿變革和碰撞的時代,社會思潮湧動,文化藝術蓬勃發展,而在這背後,一個個傢庭的教育方式,無疑對這些風雲人物的成長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一直對那些偉大的靈魂是如何被孕育的感到好奇,是什麼樣的傢庭環境,什麼樣的父母言傳身教,塑造瞭他們的格局和品格?這本書的名字《人生第一課》恰好點燃瞭我的興趣,它暗示著傢庭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開端。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瞭解到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民國名傢,他們是如何在瑣碎日常中,為子女播下智慧的種子,如何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成為孩子一生最好的榜樣。我想看到那些溫情脈脈的傢庭場景,那些樸實無華卻意味深長的教育哲理,它們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成就瞭那些閃耀曆史的人物。

評分

拿到這本《大夏書係·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的時候,內心有一種莫名的激動。翻開扉頁,一股淡淡的書香撲鼻而來,瞬間將我拉進瞭一種寜靜而懷舊的氛圍。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成長,傢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民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那個時代湧現瞭太多偉大的靈魂,他們的思想和成就至今仍影響著我們。這本書的主題“人生第一課”非常打動我,它強調瞭傢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為一個人的人生奠定基礎。我非常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那些民國名傢,他們是如何在那個年代,在他們的傢庭中,教育他們的子女的。我期待看到那些溫暖的、充滿智慧的傢庭故事,學習那些跨越時空的育兒理念,也許,在他們的經曆中,我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更好地教育和陪伴下一代的啓發。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尤其是關於人生哲學和成長曆程的。在瀏覽書店時,《大夏書係·人生第一課:民國名傢憶傢庭教育》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吸引瞭我。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書名,更像是一種召喚,召喚著我去探索人生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課——傢庭教育。民國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但那個時代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卻異常濃厚,湧現瞭無數的大傢。我很好奇,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大傢們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的?他們又從自己的傢庭教育中學到瞭什麼?這本書給我一種預感,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名傢故事,而是會深入探討傢庭教育中的那些永恒的主題,比如如何培養孩子的品德,如何激發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何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給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足。我期待能從中汲取養分,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並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