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

大夏书系·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木春 著
图书标签:
  • 家庭教育
  • 民国教育
  • 人生哲理
  • 育儿
  • 名家散文
  • 回忆录
  • 文化史
  • 大夏书系
  • 教育方法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70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3171
品牌:大夏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夏书系·名家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是王木春老师继《过去的课堂》《先生当年》后的又一全新著作。
阅读此书,你可以去感受家庭故事中的美好,领略家庭教育背后的规律,丰富个人的教育智慧。
重温良好的家教传统,就是细细思考好家风的内涵,传承好家风,就是与智慧、美好、修养的邂逅。

推荐文章
早年的教育和环境 p.8-12
亲爱的父亲 p.51-54
我的自述 p.68-71
幼年的乡村生活 p.198-200

内容简介

《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精选了冯友兰、林语堂、胡适、陈鹤琴等民国名家回顾对自己一生影响至深的家庭教育的文章,共分五卷:作家卷、学者卷、教育家卷、科学家卷、艺术家卷。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人生第一课,是一生幸福的源泉。此书作者饱含深情回忆父母的教育,是今天做父母的有益镜鉴。

作者简介

王木春,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长期从事教育随笔写作。近年致力于民国教育文献的研究和编撰。著有《先生当年——教育的陈年旧事》《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主编《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为幸福的人生——民国名家对话中小学生》《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等。现为福建省漳州市东山一中语文教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编选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民国名家的长辈,其教育理念既根植于中国的教育传统,又富有新时代的气息。某种角度说,他们更是一群具有现代眼光的人。这眼光,又决定了他们在教育子女时所采取的方法。
另外,名家的长辈们在教育子女时,还注重培养子女的习惯、关注细节、注意身教等等,这些在名家们的回忆中,均有生动具体的记述。必须提醒一点:这些方法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事实上,任何教育方法,都离不开具体的人和环境。

——王木春

目录

作家卷
我的童年 冰 心 / 003
早年的教育和环境 陈衡哲 / 008
童 年 林语堂 / 013
买看不懂的书 郑逸梅 / 018
我的母亲 邹韬奋 / 022
母亲对我的教育 茅 盾 / 027
书塾与学堂 郁达夫 / 031
家塾读书及自修 苏雪林 / 034
我的母亲 老 舍 / 038
我的几个先生 巴 金 / 042
诗的根芽 臧克家 / 045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萧 红 / 049
亲爱的父亲 张允和 / 051
怀念祖母 冯亦代 / 055
偷 钱 吴祖光 / 058

学者卷
没有父亲的孩子 陈独秀 / 063
我的自述 柳诒徵 / 068
九年的家乡教育 胡 适 / 072
我的祖母 顾颉刚 / 080
我的父亲 梁漱溟 / 086
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 钱 穆 / 089
清末帝制时期 冯友兰 / 093
我的初学时代 李 济 / 097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朱光潜 / 101
母 教 罗尔纲 / 105
暮年自述 费孝通 / 111
学读书 金克木 / 114
一件影响我一生的小事 于光远 / 118
父亲对我的影响 周一良 / 123
家世与父教 何炳棣 / 125
《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楔子 周汝昌 / 130

教育家卷
我的孩童时代与宇宙观与家教 马相伯 / 139
自写年谱 蔡元培 / 141
母 训 黄炎培 / 143
一个苦学生的自述 马君武 / 146
内庭趋侍记 陆费逵 / 152
家庭影响 蒋梦麟 / 156
早期经验与影响 晏阳初 / 160
我的童年 陈鹤琴 / 165
幼年生活 舒新城 / 169

科学家卷
从小得到的启发 茅以升 / 175
四个春秋 高士其 / 178
《与鸟儿一起飞翔》选 郑作新 / 182
做一个像岳飞那样的人 王淦昌 / 188
八十述怀 吴大猷 / 192
我的童年 贾兰坡 / 194
幼年的乡村生活 钱伟长 / 198
《七彩的分光》选 王大珩 / 201
父亲和我 杨振宁 / 207

艺术家卷
从识字启蒙到初拾画笔 齐白石 / 213
祖母的回忆 梅兰芳 / 218
母亲的教诲 刘海粟 / 222
回忆与怀念 林风眠 / 225
我的自传 王朝闻 / 227
绘事话童年 关山月 / 231
入学前后 启 功 / 235

精彩书摘

我的自述
柳诒徵

要晓得我的历史,必须明瞭我家族的遗传,师友的熏习。我家高祖春林公讳棽,是讲理学的,著有《性理汇解附参》一书,我曾经将原稿影印。不讲他的学说,单看他的书法,也可见得他气象的醇和、修养的深厚了。我有一族祖宾叔公,是我父亲的业师,他的年龄八十六岁,我生的第二年,他才去世。他是专门讲经学的,所著《谷梁大义述》,经王先谦刊在《续经解》中。我虽在襁褓之中,不能晓得他的言论风采,但我听我外祖、我母亲以及家里的人讲起他那种古道,真是一个醇儒。他的兄弟翼南公,也讲经学,著有《说文引经考异》,也有刻本。另外著的《尚书解诂》及骈散文,我曾得其手稿,印在图书馆年刊内,并抽印单行本。他的书法,尤为古雅。和宾叔公两人均在《清史?儒林传》内。我自幼就想学春林,宾叔、翼南三公的学问品行。


我母亲鲍氏,是镇江世族,最著名的有海门公讳皋、论山公讳之钟、野云公讳文逵,都有诗集行世。我外祖仲铭公讳上宗,是海门公的次子笙山公讳之镛的孙子,凌秋公讳迴的次子。笙山公也能诗能画。凌秋公是讲理学而能办事的,以举人代盐商出官管事。我外祖得他的示范,也是讲究品格,能处理事务。太平天国的时候,外家避兵居东台,穷苦已极。清同治年间,准许乡试的秀才贩运本地的货物到南京售卖,不收捐税,以示优待士子,帮助考费。那时东台的秀才,个个人都贩盐到东台去卖,许多船户兜揽我外祖及伯舅濬卿公讳心诠两个秀才,坐他们的船,带盐到南京去卖。我外祖一概拒绝,说明他的父亲是盐商的管事,只承认盐商按照引地售盐,还要重惩贩私盐的,他如何可以不按引地贩私盐(当时东台的盐,不能运到南京),虽然没有考费,断断不能做这件事。后来许多人传说东台的秀才不贩私盐的只有三家:一是丁绍周家,二是王正济家,三是鲍家。丁是京官,王是巨商,惟鲍最穷,就叫作富贵穷三家。这件事传到镇江知府钱某知道,就聘请我外祖到镇江办善举。我外祖秉公处事,剔除私弊,清理公产。据说他接办普仁堂善举的时候,所有地产房租,只有三个经折,他处理了十几年,到年老告退,交与后人的地产房租经折,有八十几个。
我外祖酒量极好,每晚饮酒,和我母亲及两个舅舅谈话,总是叙述海门、沦山、野云诸公,及凌秋公的诗文道德,以及地方许多名人的掌故。我自幼坐在外祖旁边听他谈话,就得到不少的知识,一心只想做一个人才,不愧我柳、鲍二家的先德。


我自幼从母亲读《四书》《五经》《孝经》《尔雅》《周礼》,以及古文、《古诗源》、唐诗。天天要背诵。自七岁至十五六岁,逐日念生书、背熟书,止有腊月廿日以后,正月半前放学,可以自由看书、抄书、游戏。其余读书之日,白天明起即背书,各书背不完,不能吃早粥。我的书读得越多,越念不熟,背书的时间越长。直到我十五岁大病之后,我母亲怕我夭亡,读书的课程才减轻了。彼时我虽读了许多书,也不知道如何讲解,更不知道如何讲求经学;偶然看看《纲鉴易知录》或《四库简明目录》,也不知如何讲求史学及目录学。但我听见本地有许多人家有什么书,我就要想法借来看或抄;所以自十六七岁起,向镇江各家借抄《御纂七经》中的三《礼》一部书,过录惠定宇、张皋文批的《汉书》等,也都是莫明其妙。我父亲的学生陈善余(庆年)听见我很好学,时常找我去谈论。我就从他得到许多讲学问的门径。陈氏的朋友赵申甫先生(勋禾)也赏识我,常和我谈镇江的掌故,以及清朝许多学者的故事。我在廿岁前后,最得此二先生之力。到了廿三岁,陈善余介绍我到南京编译书局,受业于江阴缪艺凤先生门下,我就由此常在外乡,在镇江的时候很少。几十年间见到清季及民国许多硕学名人。自己虽然根柢浅薄,也随时跟着若干人前进。陈善余最深于史学,劝我不要专攻词章,因此我也就不大很做诗和骈文。陈的志愿是讲学不做官,我也就只愿讲学不做官。在译书局和常熟宗受于(嘉禄)同事,听他常讲桐城老辈讲学问文章的方法,也就渐窥散文的门径。那时译书局在南京中正街(今白下路)祁门会馆,和义宁陈伯严先生(三立)对门,时常亲炙,粗闻其诗古文绪论。陈戚通州范肯堂先生(当世)常游金陵。寓居陈家,我也常请教他。同时通州名人张季直先生(謇)做文正书院山长时,我应过一回考试,他就赏识我。后来他因有人请他做一部书的序,他托缪先生找一个人代做,缪先生叫我代做,他看了也称很好,所以我常去拜见他。及至办南通学堂,张先生担任过一次监督,更和我是宾主了,张先生办南通学堂,要请我到通州教书,范先生也力劝我,我因在缪先生门下,待我极好,我不忍离开缪先生,婉言辞却。但因到通州之便,与江易园先生(谦)相晤,江先生告我以“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我为之极端倾倒。后来江先生任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请我教国文。我更常听到江先生许多名论,可惜他因病辞职,在校时间不久,否则他的人格感化,造成南高学风,真是了不得的。

选自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09。

前言/序言

重温良好的家教传统·自序


民国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激烈动荡的时期,也是名家辈出的一个大时代。名家的集体涌现,是历史、时运、家庭与个人“众缘聚合”的产物,然而,在我看来,家庭教育——作为每个人的“人生第一课”,其作用始终是举足轻重的。在《胡适四十自述》中,他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在胡适一生的处世态度中,家庭教育给他刻下的印痕清晰可见。
家庭的影响,犹如胎记,伴随人的终生。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究竟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或者说,究竟是什么构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从书中56位民国名家的亲身经历中,提炼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试着解答这一问题。
一是,好家风的熏陶濡染。家风,不是教科书,不是课堂,也不是父母时刻的耳提面命,更不是挥舞的棍棒,但它却像空气一样,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渗透力,影响力往往胜过其他有形的教育手段。史学家柳诒徵出身于书香门第,高祖、叔祖等都是饱学之士,外祖父鲍家也是镇江世族。外祖父好饮酒讲故事,每晚饮酒,就和子女们闲聊家族先辈的陈年旧事与诗文道德,以及当地许多名人的掌故。幼时的柳诒徵,坐在外祖旁边听他谈话,得到不少知识,并立志“做一个人才,不愧我柳、鲍二家的先德”。柳诒徵后来成为一代史学大家,和早年的家庭熏陶息息相关。
普通人家也有好家风。科学家钱伟长幼年家境清苦,但每逢寒暑假,父亲和叔父们相继回家,便一起“舞文弄墨”,下棋和演奏音乐,“一到晚饭后,每天有一小时的音乐活动,父亲善琵琶和笙,四叔善箫,六叔好笛,八叔拉一手好二胡”。钱伟长说自己“就在琴棋书画的文化环境中受尽了华夏文化的陶冶”。长大后,钱伟长没有走上文史或艺术之路,但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以及长辈们的好榜样,也是一种教育,启迪他“懂得要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
二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凡事先学做人,乃中国千年的古训。考古学家贾兰坡小时家境殷实,但母亲要求他的穿戴不能与其他孩子有区别,“只比别的孩子多件内褂和内裤,外表仍是粗布衣裤”。别家的孩子在玩的时候都背着扒篓,边玩边拾柴,母亲也让他背一个,不在乎拾多少柴,就是不能比别人家的小孩有特殊感。母亲的教导影响了贾兰坡一生的为人原则:“对待他人,不管职位高低,都能一视同仁。”
如何待人是做人的一个方面,可仅有它是不够的,还要做“大写的人”。齐白石小时候,家乡附近来了官员,大家趋之若鹜去围观,唯独齐白石颇为不屑,不愿前往凑热闹,旁人很不理解,母亲却赞扬他“有志气!”抗战期间,北平沦陷,早已出名的齐白石为对付日寇及汉奸的索画,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公告,谢绝见客。这种气节,源自当年母亲的影响。
刘海粟的母亲知书达礼,是清末文学家洪亮吉的小孙女。母亲多次讲祖父洪亮吉和诗人黄仲则生死不渝的友情故事,然后说:“士必先器识而后文艺。……无品而艺稍高,如扬素……终为人品所累,为人不齿。对贫苦朋友要处处关心……只图自己锦衣玉食、胁肩谄笑于权贵之门,趋奉惟恐不及,忘却生灵涂炭、同胞辗转沟壑者,最可耻。”母亲这番教导,作用深远,八十多年后,刘海粟在回忆中写道:“我的足迹也到过日本、印尼……见过很多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读过古今中外很多格言。惟有母亲这段誓言,深深地刻在心上,每当大的考验压到肩上时,这声音就特别洪亮、亲切。”
今天有些家长,唯分数是求,罔顾子女的做人训练,甚至从小灌输一套“世故”哲学,不由令人感慨。
三是,思想开明,见识高远。子女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思想格局,常常限定着孩子的一生——能走多远。作家张允和的父亲张冀牖是一位教育家,爱书成癖,中外书籍都有。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他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接触新思想,接受新生活,开始办了幼儿园,接着创办苏州乐益女中。他给几个女儿取名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名字都带两条腿”,希望她们不要像那个时代被禁锢在家里的普通女子,而是能迈开双腿,走向社会。在他的培养下,四个女儿都各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历史学家顾颉刚的祖母张氏,文化不高,在教育孙子方面却极有眼光。辛亥革命前后,富裕的苏州人大多养尊处优、满足现状,不肯远离本地向外发展。张氏却与众不同,她鼓励顾颉刚去外面见世面,理由是:“男孩子是该让他出出远门的。”张冀牖身为教育家,他的眼界开阔是可以理解的,而作为普通家庭妇女的张氏,竟有着高于同时代人的见识,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在编选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民国名家的长辈,其教育理念既根植于中国的教育传统,又富有新时代的气息。某种角度说,他们更是一群具有现代眼光的人。这眼光,又决定了他们在教育子女时所采取的方法。
四是,尊重天性。历史学家周一良的父亲是著名实业家,又爱搜集文物字画等等。这种嗜好与修养,使子女们从小耳濡目染。但是,父亲对于子女的专业选择一概不加干涉,任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十个子女竟都从事于文史、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工作,没一个去搞实业。年轻时的梁漱溟非常有个性和主见,他一阵子想从事革命,一阵子要当和尚,父亲梁济一概任由他,让他走自己的路。正是这种“不干涉”“任由他”,成全了周一良和梁漱溟,因此梁漱溟说:“就在他(父亲)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今天,一些家长喜欢把个人意愿强加于子女的头上,以至造成了教育上的“错位”乃至酿成悲剧,其原因是家长的自私与专制,又跟他们教育方法上存在误区有关。对此,周一良的父亲和梁漱溟的父亲的做法尤其值得借鉴。
另外,名家的长辈们在教育子女时,还注重培养子女的习惯、关注细节、注意身教等等,这些在名家们的回忆中,均有生动具体的记述。必须提醒一点:这些方法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事实上,任何教育方法,都离不开具体的人和环境。我希望,读者阅读这本书,是去感受家庭故事中的美好,领悟家庭教育背后的规律,丰富个人的教育智慧,而不是把其中的某个方法当成教条,或亦步亦趋,或邯郸学步。
王木春
2017年1月5日于福建东山岛
大夏书系·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 一、 时代背景:风雨飘摇中的家庭堡垒 民国,一个承载着转型与阵痛的时代。旧的秩序正在崩解,新的思想涌动四起。在这场席卷而来的洪流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也孕育着新的希望。那些身处时代前沿的民国名家,他们既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家庭的守护者。在动荡的时局中,他们如何维系家风,如何传承文化,如何塑造下一代的品格与视野,成为了一段段宝贵的历史印记。 《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的个体,他们如何用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方式,为自己的子女铺就人生的基石。本书收录的,是民国时期那些蜚声文坛、学术界,乃至政治舞台的大家们,他们关于家庭教育的亲身经历与深刻感悟。这些回忆,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散发着温暖的光芒,指引着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教育,何为真正的传承。 二、 名家风采:智慧与温情的交织 本书的魅力,首先在于其作者群体。我们熟悉的鲁迅、胡适、蔡元培、冰心、林语堂、钱钟书、杨绛等等,这些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度。然而,在本书中,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化巨匠,而是回归到最平凡也最动人的角色——父亲、母亲、长辈。他们笔下的文字,卸下了宏大的叙事,流露出的是对子女最深沉的爱,以及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心力与智慧。 例如,也许我们印象中的鲁迅,是那个笔锋犀利的斗士,但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他温柔的一面,如何用独特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胡适,这位提倡白话文的学者,他在家庭教育中,是否也贯彻着自由、民主的思想?冰心女士,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着童真,她在自己的家庭中,又如何守护这份纯粹,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 本书的作者们,他们的教育理念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折射出他们的人生哲学和时代背景。有重视传统文化熏陶的,有强调科学精神与理性思考的,也有推崇人格独立与自由发展的。但贯穿其中的,是对子女品德塑造的高度重视,对子女人格独立的殷切期望,以及对子女求知欲的悉心呵护。 三、 教育之道:传统与创新的融汇 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并非简单的照搬旧制,也不是盲目效仿西方。而是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的新思潮,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本书中的名家们,他们的教育方式,正是这种融汇的生动体现。 重德育为先: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品德的培养始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这些名家们,无一例外地强调诚实、善良、孝敬、友爱等基本道德准则的培养。他们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以及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子女懂得做人的道理。比如,对子女进行关于责任感、同情心、尊重他人的教育,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在名家们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意义。 启心智为重: 在追求知识解放的时代,启迪子女的心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向。他们鼓励子女阅读,接触不同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子女去探索、去发现、去理解。这种教育方式,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世界,成为有思想、有主见的人。 勤阅读与广泛涉猎: 名家们深知阅读的力量。在他们的回忆中,书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为子女购置书籍,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也以身作则,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这种对阅读的推崇,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鼓励子女广泛涉猎,对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领域都有所了解,以拓宽视野,丰富人生。 重视生活实践与人格养成: 家庭教育的落脚点,最终要体现在子女的生活实践中。名家们在回忆中,也提及了如何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勤俭节约的习惯,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他们或许会讲述如何让孩子参与家务,如何引导孩子认识社会,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真实的面貌。 家庭的文化氛围: 名家们所处的家庭,本身就拥有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可能来自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来自于日常的文化活动,来自于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也来自于对知识的尊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子女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中的回忆,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氛围的精髓。 四、 传承与启示:跨越时空的教育智慧 《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之所以能够吸引当代的读者,在于其所蕴含的教育智慧,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如何教育子女的困惑。而民国名家们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本书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而不仅仅是“教书”。它关乎品德的塑造,关乎人格的健全,关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名家们的故事,让我们反思,我们给予子女的,是否是他们最需要的? 言传身教的力量: 名家们的回忆,无不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他们自身的行为,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在面对子女时,是如何展现他们的品格与智慧的。这提醒我们,教育始于自我,父母的成长,是子女最好的起点。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帮助子女建立辨别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当务之急。民国名家们对子女思想启蒙的重视,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路径。鼓励提问、接触多元观点、引导理性分析,这些方法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珍视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家庭的温暖和力量显得尤为珍贵。名家们的回忆,描绘了一个个充满爱与智慧的家庭图景。他们懂得在忙碌中抽出时间陪伴子女,在困境中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家庭的凝聚力,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 教育的长期性与耐心: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耕耘。名家们的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本书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教育,是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是耐心灌溉,静待花开。 五、 结语:一份温暖的指引 《大夏书系·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是一份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人文关怀的礼物。它以真挚的情感、鲜活的细节,为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家庭教育的独特风貌。翻开本书,你将不仅仅是阅读故事,更是与一群时代的智者对话,与他们的人生智慧产生共鸣。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传承、关于爱与责任的书。它将带领我们重新审视家庭的意义,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并在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回忆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之道。它是一份温暖的指引,为每一位在教育路上探索的父母,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变革和碰撞的时代,社会思潮涌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而在这背后,一个个家庭的教育方式,无疑对这些风云人物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一直对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被孕育的感到好奇,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什么样的父母言传身教,塑造了他们的格局和品格?这本书的名字《人生第一课》恰好点燃了我的兴趣,它暗示着家庭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开端。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民国名家,他们是如何在琐碎日常中,为子女播下智慧的种子,如何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一生最好的榜样。我想看到那些温情脉脉的家庭场景,那些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的教育哲理,它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成就了那些闪耀历史的人物。

评分

这次的购书体验真的太棒了,当我收到这本《大夏书系·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时,就被它的封面设计深深吸引。沉稳的色彩,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却又充满人文气息的民国时代。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的质感也很舒服,纸张不愧是大夏书系出品,印刷清晰,排版疏朗,阅读起来毫无负担。我尤其喜欢它那种淡淡的墨香,让翻阅的过程也变成了一种享受。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从装帧和整体风格来看,我就能预感到这本书会是一次充满智慧和温情的精神之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人物,他们在家教方面是如何倾注心血,又是如何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学习那些跨越时代的宝贵经验,为自己的人生理念增添更多色彩。

评分

拿到这本《大夏书系·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的时候,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瞬间将我拉进了一种宁静而怀旧的氛围。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那个时代涌现了太多伟大的灵魂,他们的思想和成就至今仍影响着我们。这本书的主题“人生第一课”非常打动我,它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为一个人的人生奠定基础。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那些民国名家,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年代,在他们的家庭中,教育他们的子女的。我期待看到那些温暖的、充满智慧的家庭故事,学习那些跨越时空的育儿理念,也许,在他们的经历中,我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教育和陪伴下一代的启发。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尤其是关于人生哲学和成长历程的。在浏览书店时,《大夏书系·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种召唤,召唤着我去探索人生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课——家庭教育。民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却异常浓厚,涌现了无数的大家。我很好奇,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大家们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的?他们又从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学到了什么?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名家故事,而是会深入探讨家庭教育中的那些永恒的主题,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如何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足。我期待能从中汲取养分,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人物传记和教育心理学都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大夏书系·人生第一课:民国名家忆家庭教育》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科学家、政治家等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充满敬意,并且常常思考,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塑造了他们卓越的才华和坚韧的品格。这本书的主题——家庭教育,正是连接了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些大家们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视角和实践经验。我想看到他们是如何在繁重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事业之余,平衡家庭生活,如何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这不仅仅是关于教育方法,更是关于人生的智慧,关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为孩子构建一个温暖而充满启迪的精神家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