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林晓东,[新加坡] 陈荣幸 著,徐晖,周巍 译
图书标签:
  • 车载网络
  • Ad hoc网络
  • 安全性
  • 隐私保护
  • 无线通信
  • VANET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车辆安全
  • 移动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67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537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汽车先进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汽车电子技术人员
  Unlike any other book in this area,this book provides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security issues,making this book a must read for anyone working with or study security measures.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关注VANE中的消息认证和隐私问题,我们首先描述了VANE中安全和隐私问题的概述,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第2章描述了VANET中不同设备之间(OBU和RSU)之间通信的安全和隐私需求。本书确定了合适的密码原语,并设计了安全和隐私保护协议,该协议融合了群签名和基于标识(ID)的签名来满足为车载通信的安全性和私密性要求。

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缩略语 第1章概述1 1.1背景1 1.2专用短程通信(DSRC)和车辆 自组织网络(VANET)2 1.2.1专用短程通信(DSRC)2 1.2.2车辆自组织网络(VANET)3 1.2.3VANET的特点5 1.3安全和隐私威胁6 1.4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7 1.5挑战和展望8 1.5.1VANET中有条件的 隐私保护8 1.5.2VANET中有效撤销的认证9 1.6标准化和相关的活动9 1.7安全原语11 1.8本书概要15 参考文献15 第2章GSIS:基于群签名和基于 ID签名的安全和隐私 保护协议18 2.1概述18 2.2预备知识和背景介绍19 2.2.1群签名19 2.2.2双线性对和基于 身份的加密19 2.2.3威胁模型20 2.2.4安全需求20 2.3安全和保护隐私协议21 2.3.1面临的问题21 2.3.2系统设置23 2.3.3OBU之间的安全协议24 2.3.4RSU和OBU之间的 安全协议32 2.4性能评估34 2.4.1流量负荷的影响36 2.4.2加密签名验证延迟的影响37 2.4.3成员撤销和跟踪效率39 2.5结论40 参考文献40 第3章ECPP:高效、有条件的 隐私保护协议43 3.1概述43 3.2系统模型和面临的问题44 3.2.1系统模型44 3.2.2设计目标45 3.3ECPP协议46 3.3.1系统初始化46 3.3.2OBU短时匿名密钥生成48 3.3.3OBU安全消息发送52 3.3.4OBU快速跟踪算法54 3.4有条件隐私保护分析55 3.5性能分析56 3.5.1OBU存储开销56 3.5.2OBU验证计算开销57 3.5.3TA进行OBU跟踪的 计算复杂度58 3.6结论59 参考文献59 第4章位置隐私的假名 改变策略61 4.1概述61 4.2问题定义63 4.2.1网络模型63 4.2.2威胁模型64 4.2.3位置隐私保护需求64 4.3位置隐私的PCS策略64 4.3.1PCS策略的KPSD模型65 4.3.2针对位置隐私的匿名 集分析68 4.3.3PCS策略的灵活性分析73 4.4性能评估74 4.5结论76 参考文献77 目录●●●●●●●●●●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第5章RSU辅助消息认证79 5.1概述79 5.2系统模型和预备知识80 5.2.1系统模型81 5.2.2假设81 5.2.3问题描述82 5.2.4安全目标83 5.3RSU辅助的消息认证方案83 5.3.1概述83 5.3.2RSU和车辆之间的双向认证和 密钥协商84 5.3.3哈希聚合85 5.3.4确认86 5.3.5隐私扩展86 5.4性能评估88 5.4.1消息丢失率88 5.4.2消息时延89 5.4.3通信开销90 5.5安全分析91 5.6结论92 参考文献93 第6章基于TESLA的广播 认证94 6.1概述94 6.2高效安全的车辆通信方案95 6.2.1预备知识95 6.2.2系统模式96 6.2.3建议的TSVC方案97 6.2.4支持不可否认性的 增强TSVC方案102 6.2.5讨论106 6.3安全分析111 6.4性能评估112 6.4.1车辆移动速度的影响114 6.4.2车辆密度的影响115 6.5结论116 参考文献116 第7章分布式合作消息认证119 7.1概述119 7.2问题描述120 7.2.1网络模型120 7.2.2安全模型120 7.3基本合作认证方案121 7.4安全合作认证方案123 7.4.1用于实现公平的证据和 令牌123 7.4.2认证证明126 7.4.3方案的流程128 7.5安全性分析128 7.5.1链接性攻击128 7.5.2没有认证成果的搭便 车攻击128 7.5.3用假认证成果的搭便 车攻击129 7.6性能评估129 7.6.1仿真设置129 7.6.2仿真结果130 7.7结论131 参考文献132 第8章上下文感知的合作认证133 8.1概述133 8.2VANET中的可信消息135 8.3系统模型和设计目标138 8.3.1网络模型138 8.3.2攻击模型139 8.3.3设计目标139 8.4预备知识139 8.4.1配对技术139 8.4.2聚合签名和批量验证139 8.5AEMAT方案140 8.5.1系统设置140 8.5.2注册140 8.5.3SER生成和广播141 8.5.4SER机会转发141 8.5.5SER聚合认证142 8.5.6SER聚合可信144 8.6安全讨论146 8.6.1共谋攻击146 8.6.2证人隐私保护147 8.7性能评估147 8.7.1传输开销147 8.7.2计算开销147 8.8结论148 参考文献148 第9章基于移动预测的快速 认证切换150 9.1概述150 9.2车联网架构151 9.3基于移动预测的快速切换 认证方案152 9.3.1多层感知分类器152 9.3.2建议的认证方案154 9.4安全性分析159 9.4.1重放攻击159 9.4.2前向安全159 9.5性能评估159 9.6结论161 参考文献161

前言/序言

  目前,道路安全受到了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工业界和学术界在减轻交通事故影响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无线技术的发展给道路安全和交通管理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多数车辆都配备了无线通信设备。该设备称为车载单元(OBU),可以和其他车辆、路侧设备(RSU)进行通信。   OBU和RSU形成的自组织网络称为车辆ad hoc网络(VANET),通过车车通信实现的应用(如紧急制动警告)可以提高道路安全和效率,以及提高驾驶经验。新技术的采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由新技术带来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如果我们在广泛部署这种网络之前不考虑安全和隐私问题,那么VANET吸引人的特点将不可避免地承担更高的滥用风险。   VANET作为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网络)的一种特殊实现方式,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和应用。首先,节点(车辆和RSU)之间的连接经常是短暂的和一次性的事件;在有限的时间内,两车之间在传输范围内或者经过几跳保持连接,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车联网的网络拓扑结构是高度动态的。此外,VANET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可能包括数以百万计的节点(在道路上的车辆和RSU),使得VANET在保证安全性和隐私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消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保护与用户相关的隐私信息,如驾驶人姓名、车牌号码、车型和行驶路线等信息。现有的通信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研究和解决方案没有考虑车联网相关的伸缩性和通信开销,因此不能有效地应用于VANET。消息验证是确保信息可靠性的常用工具,但它在VANET中面临巨大挑战,当车辆收到大量的信息时,传统的认证机制可能产生车辆无法负担的计算开销,并且有可能给时间要求严格的应用(如事故预警)带来不可接受的延时。另一个挑战是通信的隐私保护,如不应该被未经授权的第三者获得车辆的身份、位置和移动轨迹等隐私信息。在本书中,匿名消息认证的概念是将信息的真实性和私密性进行了融合。   本书主要关注VANET中的消息认证和隐私问题,我们首先描述了VANET中安全和隐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   第2章描述了VANET中不同设备(OBU和RSU)之间通信的安全和隐私需求。本书确定了最合适的密码原语,并设计了安全和隐私保护协议。该协议融合了群签名和基于标识(ID)的签名来满足车载通信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要求。   第3章进一步描述了VANET的隐私保护,即如何有效地应对日益严重的撤销列表而实现有条件的可追溯。在OBU和RSU之间采用基于on-the-fly short-term的匿名密钥生成技术,本书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条件隐私保护协议,其特点是通过提供有条件的隐私保护,提高OBU存储最小化的匿名密钥和安全信息快速验证的工作效率。   前言●●●●●●●●●●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第4章讨论了VANET中位置隐私的假名改变策略,即使一个OBU持有大量VANET假名,如果假名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改变,则位置隐私仍然受到侵犯。为了使汽车实现高层次的位置隐私,本书提出了一个高效的在聚集点进行假名改变的策略。其中,聚集点是指许多车辆临时聚集的地方。   随后,本书采用协作的方法应对复杂的匿名消息验证挑战。在VANET中,匿名消息认证协作可以被定义为车辆和RSU一起工作以确保接收信息的完整性,以及验证消息确实是从合法用户发出。协作可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车辆和RSU或只在车辆之间采用协作的方式。根据组内车辆和RSU角色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协作方式,例如,VANET中资源丰富的RSU通常被视为可信实体,因为这种RSU一般由政府或服务提供商部署,它们的位置是固定的。这种情况下VANET可以利用RSU的资源和固定位置的优势实现消息验证,通过允许资源丰富的和值得信赖的RSU在消息验证过程中作为主要的处理角色,RSU可以协助车辆验证它们收到的信息。   对于VANET早期常见的只有车辆之间协作(由于缺少RSU)的情况,车辆可以按照自己的计算能力验证一定比例的消息并报告检测到的任何无效的消息。当各单元一起工作时,不必要的消息认证和验证也可以被最小化。此外,可以根据车载网络中传送的消息内容决定是否进行协作,例如所有车辆通信网络应用中在特定的区域传播紧急消息是最重要的,向附近的车辆快速地传播紧急状态和本地警告消息可以防止发生二次事故,尤其是在能见度不好的条件下(例如大雾的情况)对车辆的安全驾驶很有帮助。在大多数情况下,VANET以多跳传输的方式实现紧急消息的传播,特别是在安装较少RSU的郊区。在紧急情况下,同一地区的多个感测车辆可以检测到相同的公共事件,因此充分利用紧急事件交叉验证的特点可能成为提升VANET整体安全级别的方法。通过收集证人的反馈来交叉验证紧急事件的方法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投票机制。该机制最初用于检测在没有任何集中安全授权的分布式自组织网络中行为不端的节点。这种协作往往适用于处理特殊类型的消息,如紧急消息,并且该机制可以移植到VANET中,以提高突发事件认证的整体安全性。   本书将VANET协作认证机制分为四类:RSU辅助认证(第5章)、基于TESLA的认证(第6章)、分布式协作认证(第7章)和上下文感知协作认证(第8章)。对于每类机制,本书引入了相应的消息认证协议,同时还对这些协议的安全性、效率和效益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对车辆通信消息的安全认证来说,协作认证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有效的方式。   由于车辆的移动,车辆可以在路旁部署的RSU之间漫游。最后一章讨论了在VANET中实现无缝移动的挑战。通过考虑车载通信网络的一些固有特性如可预见的车辆移动,介绍了一种基于移动预测的无缝认证方案,实现快速认证,减少认证延迟时间。   本书主要介绍了我们对VANET中匿名消息验证的研究结果,并且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研究及VANET中安全和隐私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们要感谢很多人的帮助,他们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研究工作水平。特别是,我们要感谢下述研究人员,他们与我们一起为本书所描述的这个令人兴奋的研究课题努力:Prof.Xue min(Sherman)Shen,Prof.Pin-HanHo,Prof.HaojinZhu,Dr.ChenxiZhang,XiaotingSun,Dr.XiaoyuWang,Dr.XiaohuiLiang,Dr.TomH.Luan,和Dr.XuLi。与他们之间的讨论和合作为这本书打下了基础。此外,还要感谢IEEE允许我们使用IEEE-版权作品。   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Xiaodong Lin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ongxing Lu   在提供更多的连接已经成为车辆智能化重要标志的大趋势下,随着更多车辆接口的开放和更多接入方式的引入,车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一书对车辆自组织网络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本书涵盖了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和车辆工程等学科的知识,专业程度较高,其出版对我国车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汽车性能的提高,汽车行驶速度也相应加快,加之汽车数量增加以及交通运输日益繁忙,汽车事故增多所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汽车的行车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虽然汽车行业已经采用各种方法来保证驾驶人的安全,但是如何避免事故发生才是未来车辆安全的讨论重点。可以预见,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将成为未来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重点和趋势。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研究车联网技术在汽车主动安全性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欧美等国家已经基于802��11a协议开发出了专用短距通信(DSRC),即802��11p协议,而我国企业主导的LTE-V标准也已经在3GPP成功立项,2016年9月将推出V2V版本。   从目前车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提供更多的连接已经成为车辆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随着更多车辆接口的开放和更多接入方式的引入,车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这本书对车辆自组织网络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该书的出版对我国车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为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由大唐无线移动创新中心车联网产品线的徐晖和周巍负责翻译,前言、1~5章由徐晖负责翻译,6~9章由周巍负责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本书涵盖了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和车辆工程等学科的知识,专业程度较高,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写作风格,但是由于自身的水平有限,在翻译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悉心指正。   译者
《云原生环境下Kubernetes应用的高可用与容灾策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蓬勃发展的云原生浪潮中,以Kubernetes为核心的容器编排平台在保障应用高可用性及实现有效容灾方面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与应对之道。随着企业业务越来越依赖于微服务架构和容器化部署,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云原生环境中构建稳定可靠、故障隔离、快速恢复的应用系统,成为技术实践中的重中之重。 全书围绕“高可用”和“容灾”两大核心主题展开,逐层剖析了Kubernetes集群自身的健壮性建设、上层应用服务的可靠性设计、以及针对各类潜在故障的预防与恢复机制。 第一部分:Kubernetes集群的高可用基础 本部分首先从Kubernetes集群的底层架构入手,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具备高可用性的控制平面。这包括对etcd集群的冗余部署、高可用API Server的配置、Controller Manager和Scheduler的副本部署等关键组件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探讨了Worker节点的高可用性设计,例如利用Node Anti-Affinity确保关键Pod不会调度到同一物理节点,以及通过Node Health Check机制自动隔离故障节点,保障业务Pod的平滑迁移。此外,还详细介绍了Kubernetes的网络高可用性,包括对Service LoadBalancer的策略选择、Ingress Controller的冗余部署与健康检查,以及DNS服务的容错设计。 第二部分:Kubernetes上应用服务的高可用设计 在夯实集群基础后,本书将重点转向应用层面。首先,深入分析了Kubernetes的ReplicaSet、Deployment和StatefulSet等控制器在实现应用实例冗余和自动伸缩方面的作用。书中提供了详细的配置指导和最佳实践,演示如何通过合理设置副本数量、滚动更新策略、就绪探针(Readiness Probe)和存活探针(Liveness Probe),来确保应用的持续可用性和无中断升级。 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状态化应用(如数据库、缓存)在高可用场景下的部署与管理。通过StatefulSet控制器,结合PersistentVolumeClaim(PVC)和StorageClass,探讨了数据持久化与高可用存储方案的整合,包括对分布式存储系统(如Ceph, Rook)在Kubernetes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Operator模式简化复杂有状态服务的管理和高可用部署。 第三部分:Kubernetes环境下的容灾策略与实践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亮点之一,着重于构建一套全面且行之有效的容灾体系。 数据备份与恢复: 详细讲解了Kubernetes环境下数据备份的最佳实践,包括使用Velero(原Heptio Ark)等工具对Kubernetes资源和应用数据进行统一备份,以及针对不同存储类型的备份策略(如文件系统备份、卷快照等)。书中还提供了详细的备份恢复流程演练,以及验证备份数据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方法。 多区域/多可用区容灾: 深入分析了如何在跨区域或跨可用区部署Kubernetes集群以实现地理级别的容灾。本书详细阐述了集群联邦(Cluster Federation)的原理与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灰度发布、蓝绿部署等策略,将流量逐步切换到备用区域,从而在主区域发生大规模故障时,实现业务的平滑迁移和快速恢复。 故障注入与混沌工程: 为了主动发现和修复潜在的薄弱环节,本书详细介绍了故障注入(Fault Injection)技术和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的概念与实践。通过使用Litmus Chaos等工具,在生产或预生产环境中模拟各种异常场景(如网络延迟、Pod驱逐、节点宕机),提前暴露系统的脆弱性,并指导读者如何改进系统的容错能力。 灾难恢复(DR)计划的制定与演练: 本书强调了制定清晰、可执行的灾难恢复计划的重要性。从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和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的定义出发,指导读者根据业务需求,制定分层级的容灾策略,并进行定期的容灾演练,以确保在真实灾难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恢复业务。 第四部分:安全性与性能的协同 在高可用与容灾的建设过程中,安全性与性能同样不可忽视。本书在讨论容灾策略的同时,也兼顾了安全性考量,例如如何安全地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如何管理跨区域部署的访问控制策略等。同时,书中也融入了性能优化的建议,例如通过合理的资源配额(Resource Quotas)和限界(LimitRanges)来保障关键应用的性能稳定性,以及如何利用Kubernetes的监控与告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的性能瓶颈。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于Kubernetes运维工程师、平台工程师、DevOps工程师、云原生架构师以及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如何在云原生环境中构建高可用、可容灾的Kubernetes应用系统的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性地掌握Kubernetes高可用与容灾的关键技术和实践方法,从而为企业构建更加健壮、可靠的云原生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交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辆车都是一个移动的节点,它们之间需要实时地进行信息交互,以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出行。然而,正如任何通信网络一样,安全和隐私是其生命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车载Ad hoc网络所面临的独特安全挑战,比如节点的高速移动、网络的动态拓扑、以及车载设备本身的资源限制。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潜在的攻击场景,从窃听和篡改数据到恶意节点注入和拒绝服务攻击,并对这些攻击的原理和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我更看重的是书中能够提供的创新性解决方案。例如,在隐私保护方面,我希望看到关于差分隐私、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案例,以及如何设计既能满足信息共享需求,又能最大程度保护用户隐私的通信协议和数据管理策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关键技术领域的机会。

评分

我对“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这个主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原因在于我深知随着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旦安全防线被攻破,其潜在的破坏力远超我们想象。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何保证车辆之间的通信不被恶意拦截或篡改?如何确保敏感的驾驶数据和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从而避免身份盗窃、精准追踪甚至敲诈勒索?我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梳理出车载Ad hoc网络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从网络层面的脆弱性到应用层面的漏洞,做到面面俱到。我想象中,这本书的章节会详细解析不同类型的攻击,例如数据包窃听、恶意节点注入、定位欺骗等等,并对每一种攻击的原理、影响和防御方法进行深入剖析。而隐私保护方面,我更倾向于看到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零知识证明在身份验证中的应用,或者联邦学习在保护用户数据隐私方面的潜力。这本书如果能够将这些前沿技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辅以清晰的图示和具体的算法描述,那将是我非常乐意深入研读的。

评分

“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车辆之间的通信将成为常态,而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也日益严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在安全性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针对车载Ad hoc网络设计的各种安全机制,例如基于信任模型的访问控制,能够抵御节点恶意行为的异常检测系统,以及适用于动态网络的加密和认证协议。同时,我也关注在资源受限且通信环境复杂的车载场景下,如何实现这些安全机制的高效部署和运行。在隐私保护方面,我更倾向于看到一些能够兼顾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通过数据聚合、差分隐私或者零知识证明等技术,在不泄露用户具体身份和敏感信息的前提下,实现有价值的数据共享,从而推动智能交通的发展。这本书的出现,相信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评分

当我看到“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书来解决这个重要的问题了!”。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车辆之间的通信变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而随之而来的安全和隐私风险也愈发凸显。我一直在思考,当车辆能够彼此“对话”,共享信息时,我们如何才能确保这些信息不被篡改、不被窃听,不被滥用?这本书我期望能够系统地解答这些疑问。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车载Ad hoc网络的通信模型、拓扑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挑战。例如,针对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如何设计能够抵抗延迟和丢包的加密算法?如何保证节点身份的真实性和通信内容的完整性?在隐私保护方面,我尤其关注如何平衡车辆信息共享以提升交通效率和保护个人隐私。例如,当车辆分享其位置信息以避免碰撞时,如何防止这些信息被用于追踪个人行踪?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前沿的隐私保护技术,比如同态加密、安全多方计算,甚至是以隐私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来指导我们构建一个既安全又尊重隐私的车载网络。

评分

这本书名“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恰好触及了我近期关注的焦点。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离不开车辆之间的信息交互,而这种交互一旦涉及安全和隐私问题,其影响将是深远的。我设想这本书会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车载Ad hoc网络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比如数据篡改、节点欺骗、信息泄露等,并对这些威胁的产生机制进行详细阐述。同时,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可能涉及到密码学、网络安全、分布式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例如,如何在资源受限的车载环境中实现高效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如何设计能够抵御恶意节点的安全路由协议?在隐私保护方面,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创新的方法,比如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来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可信的车载数据共享平台,或者如何通过差分隐私技术来保护用户的出行轨迹信息。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理解和应对当前及未来车载Ad hoc网络所面临的安全和隐私挑战,无疑将提供宝贵的指导。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填补了当前智能交通领域一个非常关键的空白。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但往往忽略了潜藏的风险。车载Ad hoc网络,这个让汽车能够“对话”的黑科技,其安全和隐私问题绝对不容小觑。想象一下,一个能够让所有车辆都获得实时路况信息、交通信号灯状态甚至行人检测信息的系统,如果被恶意控制,那将是一场灾难。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安全防护框架。这可能包括对通信链路的加密,对通信内容的完整性校验,以及对参与通信节点的身份进行严格的认证。在隐私保护方面,我尤其关心的是如何平衡信息共享和个人隐私。例如,为了实现更智能的交通调度,车辆需要分享位置、速度等信息,但如何确保这些信息不会被用来追踪特定个人,或者被第三方滥用,是 livro 必须探讨的重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差分隐私技术、匿名化技术,甚至是去中心化的身份管理方案,来解决这些难题。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问题导向”的感觉,我期待它能直击痛点,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与隐私保护”,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和科技感。我一直在关注智能交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让车辆之间互相通信、协同工作的技术,它们 promises 带来更安全、更高效的出行体验。然而,正如任何新兴技术一样,随之而来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也让人不得不警惕。想象一下,如果车辆的网络被黑客入侵,后果不堪设想:交通信号灯失控、车辆信息被窃取、甚至车辆本身被远程操控。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些潜在的威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那将是对我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述几种常见的攻击方式,比如拒绝服务攻击、中间人攻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攻击来破坏车载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关于隐私保护的部分,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策略,例如如何 anonymize 车辆的位置信息、如何防止个人驾驶习惯被过度收集和分析,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值得信赖的通信环境。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直击我作为一名技术爱好者对未来交通发展的核心关切。我一直对物联网(IoT)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而车载Ad hoc网络无疑是IoT在交通领域最前沿的应用之一。然而,如同所有连接设备一样,安全和隐私始终是绕不开的痛点。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构建安全可信的车载Ad hoc网络所需的技术和策略。在我看来,这不仅包括对通信协议本身的加固,比如使用更安全的加密算法和认证机制,还应该涵盖对网络架构的设计,以增强网络的鲁棒性和抗攻击能力。例如,如何设计能够抵御节点失效和恶意攻击的分布式安全管理机制?如何建立一个高效且可扩展的密钥管理系统?此外,隐私保护方面,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用户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共享。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检测异常行为和潜在的攻击,同时也会讨论如何在数据共享过程中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比如通过数据脱敏、差分隐私保护技术或者基于属性的加密。这本书的出现,预示着作者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

我个人对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技术非常关注,而“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这个主题,正是这个领域中最具挑战性和关键性的部分。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车载Ad hoc网络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漏洞和隐私泄露风险。例如,车辆之间的数据交换如果不安全,可能会导致交通信息被篡改,进而引发交通事故;如果个人驾驶数据被滥用,则可能侵犯用户隐私。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安全防护体系。这可能包括对通信链路的端到端加密,对数据内容的完整性校验,以及对网络节点的身份认证。在隐私保护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先进的隐私增强技术,比如如何在不暴露用户具体身份的情况下,进行位置共享或交通数据分析。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用户可控的数据管理模型?这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够满足我对这些问题的求知欲。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就已经勾勒出它可能包含的内容。车载Ad hoc网络,简而言之就是车辆之间自发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的特点是动态性强、节点移动速度快、网络拓扑变化频繁。这些特性本身就给安全和隐私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猜想书中一定会讨论到现有的安全协议,例如TLS/SSL,在车载Ad hoc网络中的适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我会期待它能提出一些专门针对车载环境的安全机制,比如基于身份认证和授权的访问控制、安全路由协议的设计,以及抵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的策略。对于隐私保护,我希望书中能探讨如何在保证通信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这可能涉及到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先进技术在车载网络中的应用。此外,我也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到数据安全,比如存储在车辆内部或云端的用户数据如何被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滥用。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可能包含一些实际部署的案例和经验分享,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关注实际应用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