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尺寸工程技术

汽车尺寸工程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渡 刘永清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工程
  • 汽车设计
  • 尺寸工程
  • 技术测量
  • CAD/CAM
  • 汽车制造
  • 汽车工艺
  • 汽车零部件
  • 工程技术
  • 工业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66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32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汽车技术创新与研发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尺寸工程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围绕达成汽车尺寸目标,介绍了汽车尺寸工程技术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以及尺寸工程技术在汽车开发过程实战中的一些工具和方法,重点介绍了GD&T;设计要领,汽车产品尺寸链计算方法,汽车尺寸工程评价体系,汽车投产过程中的尺寸管控和尺寸制造集成等内容,向读者呈现了汽车产品开发涉及到的尺寸精度控制的一系列过程的系统方法。本书可以为汽车制造所涉及的整车设计及制造、零部件设计及制造和工装设计及制造方面的读者提供广泛的知识交叉和管理交叉,启发各自专业知识交叉学习、促进各自专业的技术完善和进步。本书采用基本技能培养和实战演练相结合方式进行编写,适用于从事汽车产品开发及相关零部件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亦可供大专院校采用教学。

目录


前言
第1章尺寸工程概论1
1.1尺寸工程的概念1
1.2尺寸工程的主要内容及流程4
1.2.1尺寸工程的主要内容4
1.2.2尺寸工程的工作流程5
1.3尺寸工程的作用7
第2章汽车尺寸工程目标设定9
2.1整车感知质量10
2.1.1产品外观DTS感知质量11
2.1.2产品性能DTS感知质量15
2.2DTS设定16
2.2.1产品外观DTS设定16
2.2.2产品性能尺寸目标设定20
2.2.3DTS设定依据22
2.3目标公差校核及分解23
2.3.1目标公差校核23
2.3.2目标公差分解25
本章小结28
第3章几何公差在汽车尺寸工程中的应用29
3.1几何公差概述29
3.1.1零件的几何要素及分类30
3.1.2几何公差的特征项目和符号31
3.1.3几何公差和几何公差带33
3.2基准34
3.3形状公差与形状公差带40
3.4方向与位置公差及其公差带43
3.4.1方向公差与方向公差带43
3.4.2位置公差与位置公差带47
3.5复合公差53
3.6最大实体原则54
3.7GD&T;在汽车开发中的应用55
3.7.1汽车GD&T;常用表达方式和设计原则55
3.7.2GD&T;设计应用57
本章小结69
第4章汽车装配尺寸链基础70
4.1尺寸链基础知识70
4.1.1尺寸链的基本概念70
4.1.2用极值法计算尺寸链74
4.1.3概率法计算尺寸链的基础知识81
4.1.4其他公差分析计算方法——蒙特卡罗法88
4.1.5常见公差分布类型90
4.2汽车行业尺寸链计算常用公式及工具95
4.2.1一维尺寸链计算基础知识及工具95
4.2.2二维尺寸链计算基础知识96
4.2.3典型汽车一维尺寸链模型库98
4.3车身焊接装配尺寸链计算108
4.4内外饰装配尺寸链计算122
4.5三维公差仿真分析技术126
4.5.1软件介绍127
4.5.2基于刚体装配偏差的三维仿真分析技术128
4.5.3基于有限元柔性装配偏差的三维仿真分析技术132
本章小结142
第5章汽车尺寸同步工程143
5.1造型设计中尺寸同步工程的应用145
5.2车身结构设计中尺寸同步工程的应用148
5.3工艺设计中尺寸同步工程的应用161
本章小结167
第6章尺寸模块化设计方法168
6.1汽车模块化演变简述168
6.1.1模块化设计基础168
6.1.2汽车模块化设计的演变170
6.2白车身功能尺寸172
6.2.1早期的白车身功能尺寸173
6.2.2白车身功能尺寸的最新发展174
6.3汽车尺寸模块化简述178
6.3.1尺寸工程设计的背景及现状178
6.3.2尺寸模块化的定义及优势180
6.3.3尺寸模块化设计原则181
6.4整车尺寸模块划分184
6.4.1整车尺寸功能属性184
6.4.2尺寸模块的划分187
6.5尺寸模块化设计188
6.5.1系统级尺寸模块化设计189
6.5.2总成级尺寸模块化设计197
6.5.3零部件级尺寸模块化设计199
6.5.4尺寸模块控制策略优化200
6.6尺寸模块化案例203
6.6.1前悬架四轮定位之系统级尺寸模块化203
6.6.2前悬架四轮定位之总成级尺寸模块化211
6.6.3前悬架四轮定位之零部件级尺寸模块化215
6.6.4尺寸模块公差分析验证219
本章小结223
第7章汽车尺寸工程质量控制工具与评价方法224
7.1汽车尺寸工程质量控制工具224
7.1.1测量系统分析(MSA)225
7.1.2统计过程控制(SPC)229
7.2汽车尺寸工程评价方法233
7.2.1汽车尺寸工程评价方法分类234
7.2.2汽车尺寸工程评价流程234
7.2.3汽车尺寸工程评价方法235
7.2.4汽车尺寸工程评价方法的应用249
本章小结258
第8章尺寸控制及投产制造集成259
8.1尺寸测量文件制定260
8.1.1整车测量点文件制定262
8.1.2白车身测量点文件制定263
8.1.3零部件测量点文件制定266
8.1.4功能尺寸测量文件268
8.2尺寸测量规划269
8.2.1基础测量工具270
8.2.2检具273
8.2.3三坐标测量机279
8.2.4白光测量机与激光在线测量机286
8.2.5零部件匹配夹具290
8.2.6内外饰综合检具293
8.2.7开口检具294
8.3投产阶段尺寸管理与集成295
8.3.1零部件验收296
8.3.2工装夹具验收303
8.3.3尺寸匹配304
8.4尺寸质量数据管理314
本章小结320
第9章汽车尺寸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322
9.1尺寸工程的发展趋势322
9.2新技术应用324
9.2.1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324
9.2.2尺寸公差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327
9.2.3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的应用329
9.2.4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329
9.2.5大数据平台技术的应用331
9.3尺寸工程如何应对工业4.0334
附录336
附录A常规计量控制图汇总表336
附录B常规计数控制图汇总表337
附录C过程能力指数计算公式337
附录D尺寸工程常用术语338
附录E引用英文和希腊字母名称及其解释339
参考文献340

精彩书摘

  《汽车尺寸工程技术》:
  2)反计算(设计计算)。已知封闭环的公称尺寸和极限偏差及各组成环的公称尺寸,求各组成环的公差和极限偏差。反计算的目的是,根据总的技术要求来确定各组成环的上、下极限偏差,即属于设计工作方面的问题,也可理解为解决公差的分配问题。
  3)中间计算(工艺尺寸计算)。已知封闭环及某些组成环的公称尺寸和极限偏差,求某一组成环的公称尺寸和极限偏差。中间计算多属于工艺尺寸计算方面的问题,如制定工序公差等。
  正确地运用尺寸链理论,可以合理地确定零部件相关尺寸的公差和极限偏差,使之用最经济的方法达到已定的技术要求。
  (2)尺寸链的计算方法尺寸链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极值法(完全互换法,又称最坏法)。极值法是从尺寸链各环的极值出发来进行计算的,能够完全保证互换性。应用此法不用考虑实际尺寸的分布情况,装配时,全部产品的组成环都不需挑选或改变其大小和位置,装入后即能达到封闭环的公差要求。
  2)概率法(大数互换法,又称统计法)。概率法是根据各组成环尺寸分布情况,按统计公差公式进行计算的。应用此法装配时,绝大多数产品的组成环不需要挑选或改变其大小和位置,装入后即能达到封闭环的公差要求。概率法是以一定置信概率为依据,本章规定各环都趋向正态分布,置信概率为99.73%。采用此法应有适当的工艺措施,排除个别产品超出公差范围或极限偏差。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当装配精度要求很高,应用上述方法难以达到或不经济时,还常常采用分组互换法、修配补偿法和调整补偿法。《汽车尺寸工程技术》重点介绍极值法和概率法。
  ……

前言/序言

  中国汽车工业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特别是基础制造技术十分薄弱。汽车尺寸工程技术在国外发展已十分成熟,但引入国内的时间却不过短短十年,真正将尺寸工程技术尝试着应用于汽车开发过程的年头更是屈指可数。这几年,随着各大国内主机厂对尺寸工程技术越来越重视,尺寸工程技术成了汽车开发工作中必备的技术之一。为了响应企业需求,一些高校也已经开始开展与尺寸工程技术相关的课程。然而,在国内却找不到一本与尺寸工程技术相关的专业书籍,这使得很多从事汽车产品及零部件开发的工程师不知道如何学习这项技术。本书就是专门针对汽车行业而编写的一本适合汽车产品开发、相关零部件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的尺寸工程技术的专业书籍。

  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介绍了汽车尺寸工程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工作流程;第2章重点介绍了尺寸感知质量以及尺寸目标的设定方法;第3章介绍了几何尺寸与公差(GD&T;)的基础知识,以及GD&T;在汽车尺寸工程中的应用;第4章介绍了汽车装配尺寸链基础知识和三维公差仿真分析技术;第5章介绍了汽车尺寸同步工程在汽车开发中的应用;第6章从尺寸功能属性入手,提出了整车尺寸模块化设计方法;第7章介绍了汽车尺寸工程质量控制工具与评价方法;第8章从尺寸测量及投产阶段的尺寸管理等内容入手,介绍了汽车产品尺寸控制及投产制造集成;第9章展望了汽车尺寸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应对工业4��0等内容。

  本书提出的“尺寸感知指数”的新概念和评价方法,是对传统主观感知质量评价方法的优化,可将实物阶段的主观评价转化成设计阶段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制造阶段尺寸缺陷的发生。同时,本书还首次提出了“尺寸模块化”这一概念和方法,该方法可促进尺寸控制策略的统一和标准化,大大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这将是尺寸工程技术进一步提升的发展趋势。

  中国品牌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为汽车尺寸工程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在国内最初从事这一领域的人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此,谨以此书献给为中国品牌汽车不断奋斗的汽车尺寸工程技术的从业者和相关专业的同仁们,同时希望此书能够对国内汽车尺寸工程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国内汽车尺寸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本书由曹渡、刘永清主编,周智汉、谭鹏副主编。第1、9章由谭鹏编写;第2章由粟铮、谭鹏、王扬昊编写;第3章由赵金东编写;第4章由周智汉编写;第5章由王伟编写;第6章由宋华、张博编写;第7章由黄娟、粟铮编写;第8章由梁昌明、边振华编写;全书由谭鹏统稿,曹渡、刘永清、周智汉定稿。

  感谢以下人员对本书编写过程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是:蒋国平、刘世明、范清林、许亚东、高涛、耿杰、韩飞、周维、凌鸿伟、周汉章、任锋利、许浩然、周媛媛、张强、雷园园、温凯、王燕梅、肖波、杨孝乐、丁涛、王亮等。

  本书借鉴了大量业内从事尺寸工程技术相关领域专家的发言、报告、软件培训等相关资料,在此对他们表示特别感谢。

  由于企业技术机密的限制和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够深入和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共同探讨,一起进步。

  《汽车尺寸工程技术》编写组汽车尺寸工程技术

  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比重为19��8%,超越美国的19��6%,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家的强大要靠实体经济支撑,工业是立国之本。自2009年起,中国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不但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作用,而且将对全球汽车业未来的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自“十二五”以来,中国汽车产业进入“高保有量、低增速”的新常态,这对中国品牌汽车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面对市场第一的优势地位和品牌、技术、人才的相对弱势之间的巨大反差,中国品牌汽车与国际品牌汽车在定位和价格上大量重叠,竞争开始短兵相接,“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在汽车市场将越来越明显,这对中国车企无疑是巨大的挑战。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重要战略,这必将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全面走向转型升级的健康道路。

  汽车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从原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零件制造偏差,工装设备的稳定性,装配的一致性和重复性,物流过程中的变形,环境温度、湿度等对汽车零部件尺寸的影响都会导致汽车产品最终的尺寸质量。据统计,汽车产品70%以上的质量问题都是由于尺寸超差造成的,而高品质的产品更离不开尺寸的精准。长安汽车一直将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长安汽车的质量不断提升,部分车型已接近或达到合资品牌汽车的水平,销售量也节节攀升。2001年,长安告别了引进产品国产化,进入自主开发阶段,经历了从结构设计、造型设计到性能设计三个阶段,目前正在进入品质设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长安尺寸工程部门对长安汽车品质的提升功不可没。正是尺寸工程技术的引入,长安汽车产品的外观品质和整车性能品质才得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

  世界历史上三次“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印证了“制造业强则国家强”,制造业对促进国家经济繁荣的巨大作用无可替代。长安汽车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代表,应肩负起“中国制造2025”战略新的使命,对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长安汽车尺寸工程部门的工程师们,将多年积累下来的研究成果和项目经验,汇集成了中国第一本尺寸工程技术的专业书籍——《汽车尺寸工程技术》,并公开出版与同行分享,旨与更多的为中国制造奋斗的同仁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进步。希望以我们的微薄之力,共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朱华荣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汽车尺寸工程技术



《车辆空气动力学设计与性能优化》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汽车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旨在为汽车工程师、设计师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参考。书中详细阐述了气流如何与车辆表面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影响车辆的性能,包括燃油经济性、操控稳定性、噪音控制和冷却效率等关键指标。 第一部分: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从流体力学最基本的原理出发,介绍空气动力学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背景。我们将回顾牛顿流体动力学、伯努利原理、连续性方程等基本概念,并着重讲解这些原理在分析汽车外部气流时的实际意义。本书将详细介绍层流和湍流的特性,以及它们在汽车周围流动中的表现。此外,还将深入分析边界层理论,包括其形成、发展以及对车辆表面阻力的影响。读者将学习到如何理解和计算压力分布、剪切应力以及升力和阻力的来源。 第二部分: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分析 本部分将聚焦于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具体评估方法和关键参数。我们将详细介绍风洞试验的原理、方法、设备以及数据处理技术,这是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中最核心的实验手段之一。读者将了解如何设计和执行有效的风洞试验,并如何解读风洞试验数据以指导设计优化。同时,本书还将介绍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在汽车空气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我们将探讨不同的CFD数值方法、网格生成技术以及湍流模型选择,并展示如何利用CFD模拟预测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例如阻力系数(Cd)、升力系数(Cl)以及侧向力系数(Cy)。 第三部分:空气动力学设计要素与优化策略 本部分将深入研究影响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关键设计要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我们将逐一分析车身造型(如前保险杠、引擎盖、车顶线、后扰流板)、车轮和轮胎、底盘、后视镜以及车身缝隙等部件对气流的影响。本书将提供详尽的设计指南,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这些要素来降低空气阻力,提升下压力,减少升力,以及改善车辆的稳定性。 车身造型: 重点讲解流线型设计的原则,如何通过优化车身曲面和细节设计来引导气流,减少分离和涡流。例如,车头钝角和锐角设计对气流分离的影响,车顶排水槽的设计对风噪的控制作用,以及后部扩散器对减少尾部升力的效果。 车轮与轮胎: 分析车轮造型(如轮毂盖、辐条设计)和轮胎花纹对空气阻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降低车轮区域的扰动。 底盘设计: 阐述平坦化底盘、车身裙边以及底盘扰流板在减少空气阻力、提高下压力和改善侧向稳定性方面的作用。 其他细节: 探讨后视镜的流线型设计、门把手的设计、车窗的密封以及车身缝隙的处理如何影响整体空气动力学性能。 第四部分:空气动力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空气动力学性能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车辆的各项关键性能指标。 燃油经济性: 详细分析空气阻力在高速行驶时成为主要的能量消耗源,并展示如何通过降低空气阻力来显著提高燃油效率。 操控稳定性: 重点阐述升力、下压力和侧向力如何影响车辆的抓地力、过弯能力以及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例如,适当的下压力能够提高轮胎的接地压力,从而增强车辆的操控极限。 噪音控制: 深入分析风噪的产生机理,包括表面摩擦噪声、分离流动噪声和涡流噪声,并介绍如何通过空气动力学设计来降低这些噪声,提升驾乘舒适性。 冷却系统效率: 讲解空气动力学设计如何影响发动机舱和制动系统的冷却效果,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进气口和排气口设计来提高冷却效率。 第五部分: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展望汽车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将介绍主动空气动力学控制技术,例如可变翼片、空气动力学襟翼等,以及它们在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方面的潜力。此外,还将探讨仿生学在汽车空气动力学设计中的应用,如模仿鸟类或鱼类翅膀的结构来优化气流。最后,本书还将对智能材料、数字孪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汽车空气动力学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汽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汽车研发工程师、空气动力学工程师、整车集成工程师、造型设计师,以及对汽车空气动力学感兴趣的爱好者。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汽车空气动力学设计的重要性,掌握评估和优化车辆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方法,并为设计出更高效、更稳定、更舒适的未来汽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汽车的制造工艺和生产流程充满好奇的人。我常常会想,一台如此复杂的机械设备,究竟是如何从一堆钢铁和零件,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流畅的汽车的。这本书,为我揭开了汽车制造的神秘面纱。它详细地介绍了汽车制造的各个关键环节,从冲压、焊接、喷涂,到总装,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精密的工艺和先进的技术。书中关于车身冲压的章节,让我了解到如何通过复杂的模具和巨大的压力,将一块平整的钢板塑造成具有复杂曲面的车身覆盖件。关于焊接,它介绍了机器人焊接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焊接点来保证车身的整体刚性和安全性。我特别喜欢关于喷涂工艺的描述,它解释了多层喷涂如何赋予车身亮丽的色彩和卓越的防腐蚀能力。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总装线上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包括机器人安装零部件、AGV(自动导引车)的物料配送,以及MES(制造执行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监控和管理。它让我看到了现代汽车制造是如何通过高度的自动化和精密的流程控制,来保证每一辆汽车都能达到严格的质量标准。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汽车是怎么造出来的”,更是让我对现代制造业的先进水平和严谨态度有了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汽车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是衡量一辆汽车品质的重要标准,也是用户最关心的因素之一。我希望了解,汽车是如何通过工程技术的设计,来保证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低故障率的。这本书,为我揭示了汽车可靠性工程的方方面面。它详细介绍了材料选择和性能测试的重要性,例如如何选择具有高强度、耐磨损和抗腐蚀性的金属材料和工程塑料,以及如何通过各种严格的测试来评估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书中关于寿命预测和故障分析的章节,让我了解到工程师如何通过统计学方法和仿真技术,来预测零部件的寿命,并提前识别潜在的故障隐患。我被书中关于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的描述所吸引,它强调了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出厂,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控,以确保产品的可靠性。书中还提到了售后服务和用户反馈在提升汽车可靠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形成了一个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这本书让我明白,汽车的可靠性,不是偶然,而是通过系统性的工程设计、精密的制造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优化的结果,而这背后凝聚着工程师们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评分

我是一个对汽车的声学特性和音响系统非常敏感的人。我常常觉得,在车里聆听音乐,就像是在一个小型的移动音乐厅,而优秀的音响系统能够极大地提升我的驾乘体验。这本书,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里面有专门的章节,深入探讨了汽车的声学设计和音响系统的集成。它解释了什么是 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车身结构、隔音材料和密封性来降低外界噪声对车内环境的干扰。我被书中关于音响系统设计的描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音响的品牌和型号,而是从声学原理出发,解释了扬声器的布局、功放的功率、数字信号处理(DSP)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车内空间进行声学调校,以实现最佳的音质效果。书中还提到了主动降噪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反向声波来抵消车内产生的噪音。我从中了解到,一个优秀的汽车音响系统,是声学工程、电子工程和软件工程协同作用的产物,而不仅仅是几个喇叭的堆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汽车的设计,不仅仅是关于视觉和触觉,更是关于听觉的享受,而这背后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技术和工程智慧。

评分

我一直认为,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是工程技术与美学设计完美结合的产物。我常常在街上看到一些造型独特、线条流畅的汽车,就会忍不住驻足欣赏,好奇它们的设计灵感究竟来源于何处。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揭示了汽车设计的奥秘。书中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详细介绍了汽车的外观设计流程,从最初的概念草图、数字建模,到后期的模型制作和风洞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创意和严谨。它解释了什么是“设计语言”,以及不同品牌如何通过统一的设计元素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我被书中关于造型比例、线条运用、曲面过渡以及灯光设计的论述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汽车应该长什么样子”,更是深入分析了“为什么汽车要长成这个样子”,以及这些设计如何与空气动力学、人机工程学以及用户体验相融合。书中还探讨了内饰设计的理念,包括材质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空间的布局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都旨在为驾乘者营造一个舒适、便捷、具有科技感的驾乘环境。我从中看到了设计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完美地平衡,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本书让我对汽车的“颜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观,而是看到了背后蕴含的精妙设计理念和工程智慧。

评分

我是一个对未来科技充满憧憬的人,尤其关注汽车行业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进展。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现在的电动汽车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以及自动驾驶能力上能有如此大的提升,而传统的燃油车在动力输出和操控感受上也越来越接近电动车的表现。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汽车科技前沿的大门。书中对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如电池技术(包括不同化学成分的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电机驱动技术(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等)、电控系统以及能量回收系统,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它不仅解释了这些技术是如何工作的,更分析了它们在提升汽车性能、降低能耗和环保方面的作用。更让我兴奋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它从传感器技术(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高精地图、决策规划算法到执行控制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自动驾驶的实现原理和技术挑战。我被书中关于 V2X(车联网)技术以及其在未来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作用的讨论所深深吸引。它描绘了一个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出行未来,让我对汽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这本书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汽车工业正如何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而这些变革的背后,是无数工程师们在技术创新道路上的不懈探索。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被它的封面所吸引的。那是一幅非常精美的汽车剖面图,细节丰富得令人惊叹,各种管道、线路、发动机部件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些冰冷的金属和柔软的橡胶。我本身对机械构造就有着莫名的喜爱,尤其对汽车这样复杂的机械系统更是充满了好奇。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图文并茂,而且文字解释清晰易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抓住重点。书中对汽车各个部分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从车身结构、底盘悬挂,到发动机、变速箱,再到电子控制系统,几乎涵盖了汽车的每一个角落。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类型汽车的设计理念的阐述,比如跑车追求极致的空气动力学和轻量化,SUV则强调通过性和舒适性的平衡,这些差异化的设计思路让我对汽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汽车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分析了那些具有里程Харacteristic的车型的设计亮点和技术突破,这让我感觉不像是单纯地在学习技术,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汽车设计之旅。我花了很长时间沉浸其中,常常因为一个细节的巧妙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也因为一些技术的创新而对汽车工程师的智慧感到敬畏。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向我讲述着汽车工业的奥秘,让我对这个我一直以来都充满热情的领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汽车的安全性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发生碰撞事故时,车辆的结构设计和安全配置能够为乘员提供怎样的保护。我阅读过不少关于汽车安全碰撞测试的报道,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安全气囊和安全带的原理,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里面有专门的章节深入探讨了汽车的被动安全设计,从车身溃缩区的设计理念,到高强度钢的使用,再到车内乘员保护系统的集成,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我被书中关于碰撞模拟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在安全设计中的应用的描述所吸引。它展示了工程师如何利用先进的软件工具,模拟各种复杂的碰撞场景,并根据模拟结果不断优化车辆结构,以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部署时机和保护范围,以及安全带预紧器和限力器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主动安全系统,例如 ABS(防抱死刹车系统)、ESP(电子稳定程序)以及更先进的 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并且分析了这些系统是如何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在危险发生前介入,从而避免或减轻事故的发生。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如何让汽车更安全”,更是揭示了“汽车是如何通过工程技术来保障安全的”。我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对现代汽车工业在保障生命安全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深感敬佩。

评分

我一直对汽车的能源消耗和环保问题非常关注,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当下。我希望了解汽车行业在降低排放、提高燃能效率以及推广可持续能源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它系统地梳理了传统燃油车的能源效率提升技术,包括发动机的优化设计、变速箱的改进、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以及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提升。同时,它也详细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阐述了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的技术原理、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书中关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介绍,让我明白了电池的充放电管理、热管理以及寿命管理对于电动汽车性能和安全的重要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解释了氢能的获取、储存和利用的挑战,也展望了其在未来交通领域的重要作用。这本书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汽车工业在迈向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工程师们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评分

作为一名汽车爱好者,我一直对汽车的性能表现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是在动力输出、操控性和驾驶乐趣方面。我曾经尝试过改装我的爱车,也阅读过不少关于发动机调校、悬挂升级的文章,但总感觉缺少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指导。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这个空白。书中对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不同排量和气缸布局的发动机特性、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技术的应用,都有非常深入的分析。我从中了解了进气、燃烧、排气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这些环节来提升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传动系统,包括手动变速箱、自动变速箱(AT, CVT, DCT等)以及电驱动桥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与发动机协同工作,将动力高效地传递到车轮。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底盘调校和悬挂系统设计的章节,它解释了不同类型的悬挂(如麦弗逊、多连杆)如何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弹簧、减震器和防倾杆等部件来优化车辆的动态表现。书中还探讨了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如何影响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汽车性能,是发动机、传动系统、底盘和车身设计协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部件的简单升级。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解决一个困扰了我许久的用车问题。我的车开久了,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如新车的时候那么顺畅,尤其是在过减速带或者崎岖路面时,总会传来一些细微的异响,让我很是烦恼。我尝试过一些网上的 DIY 教程,但效果甚微,感觉很多操作都过于笼统,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找到了这本书,希望能在里面找到一些关于汽车底盘、悬挂系统或者车身密封方面的知识,也许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翻开书页,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广泛和深入。它不仅仅局限于我最初想要了解的那些零散的知识点,而是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从材料科学、结构力学到人机工程学,几乎所有与汽车设计相关的领域都涉及到了。书中关于车身刚性、声学设计以及 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的章节,让我茅塞顿开。我这才了解到,原来那些看似微小的异响,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结构共振或者材料疲劳问题。书中详细地解释了不同材料的特性如何影响车身的减震和隔音效果,以及设计师如何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结构来降低重量和成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空气动力学对车辆性能和油耗的影响的论述,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数据分析,我才明白为什么一些高端车型会拥有如此流畅而奇异的外形,原来这背后蕴含着如此精妙的物理原理。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解决我的用车问题,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至少对问题根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学到了一些评估和判断车辆性能的方法。

评分

还不错,质量很好!和书店差不多

评分

非常实用的一本书!!!!!

评分

可以

评分

学海无涯苦作舟,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还在学习

评分

看了一遍这本书,讲解的十分到位,全是干货。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很好的一部书,已推荐给身边的同事

评分

很不错,对于新手小白来说书的内容言简意赅,易于理解。刚涉足NVH,对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