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润滑与密封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润滑与密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大先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设计
  • 机械工程
  • 润滑
  • 密封
  • 机械手册
  • 工程技术
  • 工业工程
  • 设计参考
  • 第六版
  • 单行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7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65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2
字数:11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累计130万套!内容丰富、实用便查。
.这是一部机械设计史上的功勋图书,历时五十载,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贡献已手册本身。
.这是一部引起轰动的工具书,1969年的初版是新中国首部大型机械设计工具书。目前修订至第六版,受到数机械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称颂。
.这是一部五十年与读者共同成长的图书,很多读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使用它,如今看到新版面世,仍然爱不释手,视它为一生事业中亲密、忠诚的伙伴。
.本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全国优*秀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共16分册,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各分册分别为《常用设计资料》 《机械制图·精度设计》 《常用机械工程材料》 《机构·结构设计》 《连接与紧固》 《轴及其连接》 《轴承》 《起重运输件·五金件》 《润滑与密封》 《弹簧》 《机械传动》 《减(变)速器·电机与电器》 《机械振动·机架设计》 《液压传动》 《液压控制》 《气压传动》。
本书为《润滑与密封》。主要介绍了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稀油集中润滑系统、干油集中润滑系统、油雾润滑、油气润滑)的原理、结构、设计计算和应用;稀油润滑装置的设计计算;润滑剂(常用润滑油、常用润滑脂、润滑剂添加剂、固体润滑剂等)的分类、特性、选用原则、质量指标、用途以及国内外牌号的对照;静密封、动密封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垫片密封、填料密封、油封密封、涨圈密封、迷宫密封、机械密封、螺旋密封的结构、设计、计算和应用等;密封件(油封皮圈、油封纸圈、圆橡胶、圆橡胶管密封、Z形橡胶油封、O形橡胶密封圈、旋转轴唇形密封圈、橡胶密封圈、同轴密封件、车恒德密封、气缸用密封、YX形密封圈)的结构形式、尺寸、应用,密封圈材料的性能要求等。
本书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1篇润滑与密封
第1章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11-3
1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的分类、润滑原理与应用11-3
2一般润滑件11-5
2.1油杯11-5
2.2油环11-7
2.3油枪11-7
2.4油标11-8
3集中润滑系统的分类和图形符号11-10
4稀油集中润滑系统11-13
4.1稀油集中润滑系统设计的任务和步骤11-13
4.1.1设计任务11-13
4.1.2设计步骤11-13
4.2稀油集中润滑系统的主要设备11-17
4.2.1润滑油泵及润滑油泵装置11-17
4.2.2稀油润滑装置11-28
4.2.3辅助装置及元件11-51
4.2.4润滑油箱11-68
5干油集中润滑系统11-72
5.1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分类及组成11-72
5.2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设计计算11-76
5.2.1润滑脂消耗量的计算11-76
5.2.2润滑脂泵的选择计算11-76
5.2.3系统工作压力的确定11-77
5.2.4滚动轴承润滑脂消耗量估算方法11-78
5.3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主要设备11-80
5.3.1润滑脂泵及装置11-80
5.3.2分配器与喷射阀11-92
5.3.3其他辅助装置及元件11-103
5.4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管路附件11-110
5.4.1配管材料11-110
5.4.2管路附件11-110
6油雾润滑11-125
6.1油雾润滑工作原理、系统及装置11-125
6.1.1工作原理11-125
6.1.2油雾润滑系统和装置11-125
6.2油雾润滑系统的设计和计算11-126
6.2.1各摩擦副所需的油雾量11-126
6.2.2凝缩嘴尺寸的选择11-128
6.2.3管道尺寸的选择11-128
6.2.4空气和油的消耗量11-129
6.2.5发生器的选择11-129
6.2.6润滑油的选择11-129
6.2.7凝缩嘴的布置方法11-130
7油气润滑11-132
7.1油气润滑工作原理、系统及装置11-132
7.1.1油气润滑装置(摘自JB/ZQ 4711—2006)11-133
7.1.2油气润滑装置(摘自JB/ZQ 4738—2006)11-135
7.2油气混合器及油气分配器11-137
7.2.1QHQ型油气混合器(摘自JB/ZQ 4707—2006)11-137
7.2.2AHQ型双线油气混合器11-138
7.2.3MHQ型单线油气混合器11-138
7.2.4AJS型、JS型油气分配器(摘自JB/ZQ 4749—2006)11-139
7.3专用油气润滑装置11-140
7.3.1油气喷射润滑装置(摘自JB/ZQ 4732—2006)11-140
7.3.2链条喷射润滑装置11-141
7.3.3行车轨道润滑装置(摘自JB/ZQ 4736—2006)11-142
第2章稀油润滑装置的设计计算11-143
1概述11-143
2稀油润滑与液压传动在技术性能、参数计算方面的差异和特点11-143
3稀油润滑装置的设计计算11-147
3.1稀油润滑装置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11-147
3.2稀油润滑系统技术性能参数的关系和有关计算11-148
3.2.1稀油润滑系统简图及参数标示11-148
3.2.2装置供油量及泵的台数11-148
3.2.3装置泄油量11-149
3.2.4供油压力的确定及多供应支管时压力的调整11-149
3.2.5从泵口至供油口的最大压降11-150
3.2.6润滑油泵功率计算11-151
3.2.7过滤器的压降特性11-152
3.3高低压稀油润滑装置结构参数、自动控制和系列实例11-153
3.3.1结构参数的合理确定11-154
3.3.2自动控制和安全技术11-155
3.3.3部分系列实例11-158
第3章润滑剂11-171
1润滑剂选用的一般原则11-171
1.1润滑剂的基本类型11-171
1.2润滑剂选用的一般原则11-171
2常用润滑油11-173
2.1润滑油的主要质量指标11-173
2.1.1黏度11-173
2.1.2润滑油的其他质量指标11-182
2.2常用润滑油的牌号、性能及应用11-185
2.2.1润滑油的分类11-185
2.2.2常用润滑油的牌号、性能及应用11-186
3常用润滑脂11-197
3.1润滑脂的组成及主要质量指标11-197
3.1.1润滑脂的组成11-197
3.1.2润滑脂的主要质量指标11-197
3.2润滑脂的分类11-198
3.3常用润滑脂的性质与用途11-199
4润滑剂添加剂11-203
5合成润滑剂11-205
5.1合成润滑剂的分类11-206
5.2合成润滑剂的应用11-206
6固体润滑剂11-208
6.1固体润滑剂的分类11-208
6.2固体润滑剂的作用和特点11-208
6.2.1可代替润滑油脂11-208
6.2.2增强或改善润滑油脂的性能11-208
6.2.3运行条件苛刻的场合11-209
6.2.4环境条件很恶劣的场合11-209
6.2.5环境条件很洁净的场合11-209
6.2.6无需维护保养的场合11-209
6.3常用固体润滑剂的使用方法和特性11-210
6.3.1固体润滑剂的使用方法11-210
6.3.2粉状固体润滑剂特性11-210
6.3.3膏状固体润滑剂特性11-211
7润滑油的换油指标、代用和掺配方法11-213
7.1常用润滑油的换油指标11-213
7.2润滑油代用的一般原则11-213
7.3润滑油的掺配方法11-213
8国内外液压工作介质和润滑油、脂的牌号对照11-216
8.1国内外液压工作介质产品对照11-216
8.2国内外润滑油、脂品种对照11-225
第4章密封11-252
1静密封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1-252
2动密封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1-254
3垫片密封11-258
3.1常用垫片类型与应用11-258
3.2管道法兰垫片选择11-260
4填料密封11-261
4.1毛毡密封11-261
4.2软填料动密封11-262
4.3软填料密封计算11-266
5油封密封11-268
5.1结构型式及特点11-268
5.2油封密封的设计11-269
5.3油封摩擦功率的计算11-273
6涨圈密封11-274
7迷宫密封11-275
8机械密封11-276
8.1接触式机械密封工作原理11-276
8.2常用机械密封分类及适用范围11-277
8.3机械密封的选用11-280
8.4常用机械密封材料11-284
8.5机械密封的计算11-289
8.6机械密封结构设计11-293
8.7波纹管式机械密封11-295
8.7.1波纹管式机械密封型式11-295
8.7.2波纹管式机械密封端面比压计算11-296
8.8非接触式机械密封11-297
8.8.1非接触式机械密封与接触式机械密封比较11-297
8.8.2流体静压式机械密封11-298
8.8.3流体动压式机械密封11-299
8.8.4干气密封11-301
8.9釜用机械密封11-307
8.10机械密封辅助系统11-310
8.10.1泵用机械密封的冷却方式和要求11-310
8.10.2泵用机械密封冲洗系统11-312
8.10.3釜用机械密封润滑和冷却系统11-321
8.11杂质过滤和分离11-324
8.12机械密封标准11-325
8.12.1机械密封技术条件(摘自JB/T 4127.1—2013)11-325
8.12.2机械密封用O形橡胶密封圈(摘自JB/T 7757.2—2006)11-326
8.12.3机械密封用氟塑料全包覆橡胶O形圈(摘自JB/T 10706—2007)11-329
8.12.4焊接金属波纹管机械密封(摘自JB/T 8723—2008)11-333
8.12.5泵用机械密封(摘自JB/T 1472—2011)11-338
8.12.6耐酸泵用机械密封(摘自JB/T 7372—2011)11-345
8.12.7耐碱泵用机械密封(摘自JB/T 7371—2011)11-350
9螺旋密封11-353
9.1螺旋密封方式、特点及应用11-353
9.2螺旋密封设计要点11-354
9.3矩形螺纹的螺旋密封计算11-355
第5章密封件11-360
1油封皮圈、油封纸圈11-360
2圆橡胶、圆橡胶管密封(摘自JB/ZQ 4609—2006)11-360
3毡圈油封11-361
4Z形橡胶油封(摘自JB/ZQ 4075—2006)11-362
5O形橡胶密封圈11-364
5.1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尺寸及公差(摘自GB/T 3452.1—2005)11-364
5.2液压、气动用O形圈径向密封沟槽尺寸(摘自GB/T 3452.3—2005)11-368
5.2.1液压活塞动密封沟槽尺寸11-368
5.2.2气动活塞动密封沟槽尺寸11-370
5.2.3液压、气动活塞静密封沟槽尺寸11-373
5.2.4液压活塞杆动密封沟槽尺寸11-379
5.2.5气动活塞杆动密封沟槽尺寸11-381
5.2.6液压、气动活塞杆静密封沟槽尺寸11-383
5.3O形圈轴向密封沟槽尺寸(摘自GB/T 3452.3—2005)11-389
5.3.1受内部压力的轴向密封沟槽尺寸11-389
5.3.2受外部压力的轴向密封沟槽尺寸11-390
5.4沟槽和配合偶件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摘自GB/T 3452.3—2005)11-391
5.5O形橡胶密封圈用挡圈11-392
6密封元件为弹性体材料的旋转轴唇形密封圈(摘自GB/T 13871.1—2007)11-392
7密封元件为热塑性材料的旋转轴唇形密封圈(摘自GB/T 21283.1—2007)11-394
7.1密封圈类型11-394
7.2密封圈基本尺寸11-395
7.3密封圈尺寸标识代码及标注说明11-396
7.4密封圈的技术文件11-396
8单向密封橡胶密封圈(摘自GB/T 10708.1—2000)11-398
8.1单向密封橡胶密封圈结构型式及使用条件11-398
8.2活塞杆用短型(L1)密封沟槽及Y形圈尺寸11-398
8.3活塞用短型(L1)密封沟槽及Y形圈尺寸11-399
8.4活塞杆用中型(L2)密封沟槽及Y形圈、蕾形圈尺寸11-401
8.5活塞用中型(L2)密封沟槽及Y形圈、蕾形圈尺寸11-404
8.6活塞杆用长型(L3)密封沟槽及V形圈、压环和塑料支撑环的尺寸11-406
8.7活塞用长型(L3)密封沟槽及V形圈、压环和弹性密封圈尺寸11-407
9VD形橡胶密封圈(摘自JB/T 6994—2007)11-409
10双向密封橡胶密封圈(摘自GB/T 10708.2—2000)11-412
11往复运动用橡胶防尘密封圈 (摘自GB/T 10708.3—2000)11-415
11.1A型防尘圈11-415
11.2B型防尘圈11-416
11.3C型防尘圈11-417
12同轴密封件(摘自GB/T 15242.1—1994)11-418
12.1活塞杆密封用阶梯形同轴密封件11-418
12.2活塞密封用方形同轴密封件11-420
13车恒德(西安车氏)密封11-422
13.1密封类型、使用条件及选择要点11-422
13.2密封材料11-425
13.3直角滑环式组合密封尺寸11-426
13.4脚形滑环式组合密封尺寸11-427
13.5齿形滑环式组合密封尺寸11-428
13.6C形滑环式组合密封尺寸11-430
13.7帽形滑环式组合密封尺寸11-431
13.8低摩擦齿形滑环式组合密封尺寸11-432
13.9重载齿形滑环式组合密封尺寸11-434
13.10耐高压J形滑环式组合密封尺寸11-435
13.11车恒德防尘密封尺寸11-437
14气缸用密封圈(摘自JB/T 6657—1993)11-438
14.1气缸活塞密封用QY型密封圈11-438
14.2气缸活塞杆密封用QY型密封圈11-439
14.3气缸活塞杆用J型防尘圈11-440
14.4气缸用QH型外露骨架橡胶缓冲密封圈11-441
15YX形密封圈11-442
15.1孔用YX形密封圈(摘自JB/ZQ 4264—2006)11-442
15.2轴用YX形密封圈(摘自JB/ZQ 4265—2006)11-446
16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密封用支承环(摘自GB/T 15242.2—1994)11-449
16.1液压缸活塞杆密封用支承环11-449
16.2液压缸活塞密封用支承环11-451
17密封圈材料11-454
17.1普通液压系统用O形橡胶密封圈材料(摘自HG/T 2579—2008)11-454
17.2真空用O形橡胶圈材料(摘自HG/T 2333—2009)11-454
17.3耐高温润滑油O形圈材料(摘自HG/T 2021—2004)11-455
17.4耐酸碱橡胶密封件材料(摘自HG/T 2181—2009)11-455
17.5往复运动橡胶密封圈材料(摘自HG/T 2810—2008)11-456
17.6旋转轴唇形密封圈橡胶材料(摘自HG/T 2811—2009)11-457
18管法兰用非金属平垫片11-457
18.1公称压力用PN标记的管法兰用垫片的型式与尺寸(摘自GB/T 9126—2008)11-457
18.1.1全平面管法兰(FF型)用垫片的型式与尺寸11-457
18.1.2突面管法兰(RF型)用垫片的型式与尺寸11-459
18.1.3凹凸面管法兰(MF型)和榫槽面管法兰(TG型)用垫片的型式与尺寸11-460
18.2公称压力用Class标记的管法兰用垫片的型式与尺寸(摘自GB/T 9126—2008)11-461
18.2.1全平面管法兰(FF型)和突面管法兰(RF型)用垫片的型式与尺寸11-461
18.2.2凹凸面管法兰(MF型)和榫槽面管法兰(TG型)用垫片的型式与尺寸11-462
18.3管法兰用非金属平垫片技术条件(摘自GB/T 9129—2003)11-463
19钢制管法兰用金属环垫(摘自GB/T 9128—2003)11-463
20管法兰用缠绕式垫片11-467
20.1缠绕式垫片型式、代号及标记(摘自GB/T 4622.1—2009)11-467
20.2管法兰用缠绕式垫片尺寸(摘自GB/T 4622.2—2008)11-468
20.2.1公称压力用PN标记的法兰用垫片尺寸11-468
20.2.2公称压力用Class标记的法兰用垫片尺寸11-472
21管法兰用非金属聚四氟乙烯包覆垫片(摘自GB/T 13404—2008)11-475
21.1公称压力用PN标记的管法兰用垫片尺寸11-475
21.2公称压力用Class标记的管法兰用垫片尺寸11-476
21.3聚四氟乙烯包覆垫片的性能11-476
22管法兰用金属包覆垫片(摘自GB/T 15601—2013)11-477
23U形内骨架橡胶密封圈(摘自JB/T 6997—2007)11-479
参考文献11-482

前言/序言

《机械设计手册》自1969年第一版出版发行以来,已经修订了五次,累计销售量130万套,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内影响力强、销售量大的机械设计工具书。作为国家级的重点科技图书,《机械设计手册》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3年获化工部优秀科技图书奖,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3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2015年,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实用性、可靠性和创新性的最佳结合,协助广大机械设计人员开发出更好更新的产品,适应市场和生产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机械设计手册》一贯坚持、不懈努力的最高宗旨。
《机械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第五版出版发行至今已有8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多次邀请机械方面的专家、学者座谈,倾听他们对第六版修订的建议,并深入设计院所、工厂和矿山的第一线,向广大设计工作者了解《手册》的应用情况和意见,及时发现、收集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和新问题,多方位、多渠道跟踪、收集国内外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改进和丰富《手册》的内容,使《手册》更具鲜活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机械设计人员自主创新的能力,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手册》第六版的具体修订情况如下。
一、在提高产品开发、创新设计方面
1.新增第5篇“机械产品结构设计”,提出了常用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的12条常用准则,供产品设计人员参考。
2.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增加了机械产品设计的巧(新)例与错例等内容。
3.第11篇“润滑与密封”增加了稀有润滑装置的设计计算内容,以适应润滑新产品开发、设计的需要。
4.第15篇“齿轮传动”进一步完善了符合ISO国际标准的渐开线圆柱齿轮设计,非零变位锥齿轮设计,点线啮合传动设计,多点啮合柔性传动设计等内容,例如增加了符合ISO标准的渐开线齿轮几何计算及算例,更新了齿轮精度等。
5.第23篇“气压传动”增加了模块化电/气混合驱动技术、气动系统节能等内容。
二、在为新产品开发、老产品改造创新,提供新型元器件和新材料方面
1.介绍了相关节能技术及产品,例如增加了气动系统的节能技术和产品、节能电机等。
2.各篇介绍了许多新型的机械零部件,包括一些新型的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带减速器的电机、起重运输零部件、液压元件和辅件、气动元件等,这些产品均具有技术先进、节能等特点。
3.新材料方面,增加或完善了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镁及镁合金等内容,这些合金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以及材料回收率高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高铁、计算机、通信元件、电子产品、纺织和印刷等行业。
三、在贯彻推广标准化工作方面
1.所有产品、材料和工艺均采用新标准资料,如材料、各种机械零部件、液压和气动元件等全部更新了技术标准和产品。
2.为满足机械产品通用化、国际化的需要,遵照立足国家标准、面向国际标准的原则来收录内容,如第15篇“齿轮传动”更新并完善了符合ISO标准的渐开线齿轮设计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在前几版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借《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出版之际,再次向参加每版编写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给我们提供大力支持和热忱帮助的单位和各界朋友们!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调研工作不够全面,修订中难免存在疏漏和缺点,恳请广大读者继续给予批评指正。

主编
《现代机械传动技术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前沿、核心原理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全书共分为十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且深入的机械传动知识体系,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再到实际工程案例的各个层面。 第一章 机械传动系统概述 本章首先回顾了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分类,强调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现代机械传动系统设计的核心理念,包括高效率、低能耗、智能化、环保化以及模块化等发展趋势。通过分析不同传动方式的优缺点,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 齿轮传动的设计与优化 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形式。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类齿轮(如直齿轮、斜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等)的结构特点、几何参数计算以及强度设计方法。重点讲解了齿轮传动误差的分析与控制、齿面接触强度与弯曲强度校核的关键步骤,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了齿轮材料选择、热处理工艺以及润滑对传动性能的影响。此外,本章还介绍了齿轮传动优化的先进技术,如齿廓修形、变位齿轮设计等,以提高传动精度和承载能力。 第三章 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带传动和链传动因其结构简单、传动平稳、成本较低等优点,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章系统介绍了三角带、同步带、V带等各类带传动的选型、设计计算方法,包括带的张紧力、寿命预测、联结方式等。同时,深入分析了链传动的类型(如滚子链、齿形链等)、结构特点、选型原则和安装调试要点。本章还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讨论了带传动和链传动在克服中心距限制、实现大传动比以及对振动冲击的吸收等方面的特点和局限性。 第四章 轴与联结件的设计与校核 轴是传递转矩和承受载荷的关键零件。本章详细介绍了轴的类型、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原则,重点讲解了轴的强度(弯曲、扭转、组合应力)和刚度(挠度、倾角)的计算与校核方法。特别强调了临界转速的分析和避免,以及轴的疲劳寿命设计。联结件,如键、销、螺纹联接等,作为轴与轮毂、轴与轴之间的重要连接方式,本章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各类联结件的结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和强度校核,确保了传动系统的可靠性。 第五章 轴承的选用与失效分析 轴承是支撑旋转件、减小摩擦的关键部件。本章系统介绍了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类型、结构、性能特点以及适用范围。重点讲解了轴承的寿命计算(基于瑞利公式)、载荷计算,并给出了详细的轴承选型指南。此外,本章深入分析了轴承的常见失效模式,如疲劳点蚀、磨损、烧损、腐蚀等,并探讨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诊断诊断方法,以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第六章 润滑与密封技术在机械传动中的作用 润滑是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生命线,而密封则是防止润滑剂流失、污染物侵入的关键。本章详细阐述了润滑的基本原理,包括润滑机理、润滑剂的分类与选择(油、脂、固体润滑剂等)、润滑方式(飞溅润滑、压力润滑、循环润滑等)及其在不同传动机构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润滑对减少磨损、降低摩擦、散热、防锈等方面的作用。接着,深入介绍了各种密封结构与类型,如油封、填料密封、机械密封等,分析了它们的适用条件、设计原则、安装要求以及失效分析,强调了合理选择和使用润滑与密封技术对延长机械设备寿命、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第七章 变速与调速技术 变速与调速是实现机械设备功能多样化和适应不同工况的关键。本章介绍了机械变速器(如齿轮变速器、无级变速器)、液力传动变速器以及电气调速等多种变速与调速方式。详细讲解了各种变速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以及在不同应用领域(如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的选型依据。此外,本章还探讨了现代电子调速技术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如变频器、伺服系统等,以及它们在提高控制精度、实现智能化控制方面的优势。 第八章 传动系统的可靠性与寿命设计 可靠性是衡量机械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章介绍了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可靠性指标(如失效率、平均无故障时间、可靠度等)以及可靠性设计方法。重点讲解了传动系统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以及基于可靠性指标的寿命设计和预测。本章还探讨了试验验证、故障诊断与维修在提高传动系统可靠性中的作用。 第九章 传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及时有效地诊断和维修传动系统故障,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本章介绍了传动系统常见的故障现象、产生原因及其诊断方法。详细讲解了振动分析、噪声分析、油液分析、温度监测等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同时,提供了针对不同类型传动部件(如齿轮、轴承、联轴器等)的维修和更换指南,强调了预防性维护和状态监测在减少故障发生、降低维修成本中的重要性。 第十章 现代机械传动技术发展趋势与前沿研究 本章展望了机械传动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微型化、轻量化、柔性化、智能化、绿色化等。重点介绍了新型传动材料(如高性能合金、复合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如3D打印、精密加工)在传动部件制造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智能传动系统、人机共融传动、生物仿生传动等前沿研究领域,以及它们在推动机械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中的潜力。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适合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等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高校学生以及对机械传动技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润滑与密封》,就像收到了一份厚礼,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力量。我是一名刚刚踏入机械设计领域的研究生,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我一直感到有些迷茫。尤其是在润滑和密封这两个看似基础但又极其关键的方面,我常常觉得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实践经验更是缺乏。在学习过程中,我接触过一些关于机械原理的教材,但往往过于泛泛,难以满足我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需求。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这一块空白。我迫切地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的润滑和密封技术知识框架。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各种润滑剂的分类、性能测试方法、以及在不同温度、压力、速度等工况下的应用指南。同时,我也期待它能深入讲解各种密封形式,如 O 型圈、油封、机械密封等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选材依据、设计计算以及安装调试要点。这本书的“第六版”更让我感到欣慰,这意味着它凝聚了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革新,能够为我提供最前沿、最可靠的知识。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将这本书作为我的主要学习资料,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并将书中的内容与我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相互印证、融会贯通。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将能够更自信地面对未来的设计任务,为开发出更可靠、更高效的机械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拿到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润滑与密封》的时候,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我是一名在流体机械行业工作的技术顾问,我们日常接触的泵、阀、压缩机等设备,其核心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的润滑和密封系统。在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我常常会遇到各种关于润滑剂选择、密封材料匹配以及故障诊断的问题。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解答这些难题的参考书,而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的理想之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流体在不同工况下的润滑机理,以及如何根据介质特性、工作压力、温度等因素,科学地选择润滑剂类型和润滑方式。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深入讲解各种密封结构,如填料密封、机械密封、唇形密封等的原理、设计要点、安装规范以及寿命预测方法,帮助我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第六版”版本,也意味着它一定蕴含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最新的技术进展,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非常有信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工作之余,将这本书作为我的“移动知识库”,随时查阅,并将其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咨询建议,帮助更多客户提升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润滑与密封》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充满知识的力量感。我是一名在工程机械行业工作的技术主管,我们所设计的设备,往往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长时间运行,对润滑和密封的要求极高。在我看来,润滑和密封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油”和“挡水”,而是决定设备能否稳定运行、寿命长短的关键技术。市面上关于机械设计的内容很多,但能够像这本书这样,把润滑和密封单独拎出来,进行如此详尽的阐述,实属难得。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润滑方式,如飞溅润滑、压力润滑、油雾润滑等,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和技术要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关于高性能密封材料的详细介绍,包括它们在耐磨性、耐腐蚀性、耐高温性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工况条件进行科学选型。这本书的“第六版”也让我觉得非常放心,这意味着它一定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并且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我打算在接下来的工作之余,将这本书当作一本“工具书”来使用,遇到具体的设计难题时,就翻阅它,希望能从中找到最科学、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我设计出更可靠、更耐久的工程机械产品。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润滑与密封》这本书时,它厚实的纸张和朴实的封面,就传递出一种踏实可靠的专业感。我是一名在模具制造行业工作的工程师,我们深知,一旦模具在运行时出现润滑不良导致的卡滞,或者密封失效引起泄露,轻则影响生产效率,重则可能造成模具的严重损坏,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润滑和密封技术的深入理解,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虽然我接触过一些通用的机械设计书籍,但它们在润滑和密封方面的讲解往往不够深入和具体,难以满足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复杂需求。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我非常渴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润滑剂的粘度、极压性能、抗氧化性等关键指标,以及它们在高速、重载、高温等极端工况下的适用性。同时,我也希望它能详尽阐述各种密封件的设计准则,包括接触密封、非接触密封的原理、结构形式、材料选择以及寿命预测方法。这本书的“第六版”版本,也让我相信它一定包含了最新、最实用的行业知识和技术发展。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将这本书作为我的重点学习材料,深入研究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将所学知识与我的模具设计实践相结合,希望能不断优化我的设计方案,提升模具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评分

拿到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润滑与密封》,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里面肯定干货满满。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学习,但光是从它的命名和分量上,我就能预感到它将在我日后的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是一名在设备维护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平日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转和故障排除。在日常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与润滑剂失效、密封件老化漏油等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生产事故。因此,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权威、详尽的书籍,能够系统地解答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并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这本书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各种润滑剂的特性、适用范围以及选择方法,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根据设备工况选择最合适的润滑剂,从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深入讲解不同类型的密封结构,包括它们的原理、设计要点、安装注意事项以及常见失效模式,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密封相关的技术问题。这本书的“第六版”也让我觉得很踏实,这说明它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下最新的技术和行业标准。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工作之余,逐章逐节地学习这本书,并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我实际工作中的案例相结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坚信,这本手册将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驾驭那些复杂精密的机械设备。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光是厚重感和封面上朴实无华的字体,就足以让我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功力。我一直对机械原理的细微之处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实际工程中,那些看似不起眼但至关重要的润滑和密封技术,往往是决定设备寿命和性能的关键。市面上关于机械设计的书籍不少,但能像这样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却不多见。我曾多次在项目开发中遇到与润滑剂选择、密封件设计相关的问题,那时候才深切体会到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系统地理解不同工况下润滑剂的性能指标,掌握不同密封结构的优缺点,甚至能够触类旁通,在面对新的设计挑战时,能够更有信心地做出选择。我知道,这本书的版次更新迭代,意味着它一定吸收了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经验。第六版,这个数字本身就代表着时间的沉淀和技术的进步。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机械设计中的“润滑”与“密封”这两个核心环节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即使是目录,也足以引发我无尽的遐想,那些章节标题,仿佛是开启宝藏的钥匙,等待我去探索。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利用业余时间,一点一点地去啃读这本书,将书中的知识与我过去的工作经验进行对比和融合,看看能否从中提炼出一些更具指导意义的原则和方法。我坚信,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传承,是作者将其一生所学浓缩成精华,传递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我非常看好这本书,因为它所聚焦的领域,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任何一个忽略了润滑和密封的机械设计,都可能埋下失败的隐患。

评分

这本书《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润滑与密封》拿到手中,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和内容上的厚重。我是一名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工作的研发工程师,我们深知,在极端的高温、高压、高速的工况下,润滑和密封技术的重要性不亚于核心的燃烧和涡轮技术。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权威、详尽的著作,来系统地指导我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市面上关于航空发动机的资料很多,但专门针对润滑和密封进行深入剖析的书籍却不多见,这本单行本的出现,无疑给了我巨大的惊喜。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讲解各种高性能润滑剂的配方构成、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它们在不同飞行阶段的润滑机理。同时,我也希望能详细了解各种先进密封技术,如迷宫密封、浮环密封、金属密封等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失效分析方法。这本书的“第六版”也让我对它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充满信心,相信它能够为我提供最先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我计划将这本书作为我未来一段时间的学习重点,反复研读,并将其中的知识应用于我的项目研发中,希望能为提升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和性能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润滑与密封》时,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我立刻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底蕴。我是一名在高校从事机械设计教学多年的教师,我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对润滑和密封这两个看似基础但又极其重要的概念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时,更是显得力不从心。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全面、深入地讲解润滑和密封原理的书籍,来辅助我的教学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学习资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的福音。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各种润滑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摩擦副上的润滑机理。同时,我也希望它能详尽地介绍各种密封件的设计理论,包括应力分析、材料力学性能以及失效模式,并提供丰富的工程实例,帮助我的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工程设计。这本书的“第六版”也意味着它一定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内容更加贴近最新的教学需求和行业发展。我计划将这本书作为我未来教学的核心参考资料,并推荐给我的学生们,希望能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润滑和密封技术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润滑与密封》这本书时,它的厚度和封面带来的专业感立刻吸引了我。我是一名在汽车制造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发动机、变速箱、液压系统等核心部件的润滑和密封技术,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性能和寿命。虽然我接触过一些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但在润滑和密封这两个具体而重要的领域,我总觉得存在知识的断层,很多时候只能依靠经验来判断,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所期盼的。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各种润滑油和润滑脂的性能指标、选择依据,以及它们在不同温度、压力、速度下的行为表现。同时,我也对各种密封件,如油封、O型圈、机械密封等的设计原理、材料选择、安装工艺以及失效分析非常感兴趣。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部件,在整个机械系统中扮演着多么至关重要的角色。第六版的出版,也意味着它所包含的信息是经过时间检验和不断更新的,这让我对其内容的可靠性非常有信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工作时间里,将这本书作为我的重点学习对象,深入研究其中的每一个章节,并尝试将其中的知识点与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更优方案,提升我工作的专业度和效率。

评分

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单行本·润滑与密封》在我手中,感觉就像一本沉甸甸的宝藏,充满了未被发掘的知识。我是一名拥有多年经验的机械工程师,虽然接触过很多机械设计方面的书籍,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却屈指可数。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要么过于浅显,缺乏深度。而这本专注于润滑与密封的单行本,让我看到了希望。在我过去的工作中,润滑和密封问题常常是设备故障的“重灾区”。无论是轴承的早期磨损,还是液压系统的漏油,很多时候都与润滑不良或密封失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这些问题的书籍,提供一套科学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不同工况下润滑剂的选用原则,以及各种润滑方式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各种密封件的选型、设计、安装和维护要点,包括如何根据工作压力、温度、介质腐蚀性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密封材料和结构形式。这本书的“第六版”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新颖性和权威性充满信心,相信它能够涵盖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最佳实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工作之余,将这本书作为我的“案头必备”,随时翻阅,并将其中的知识应用到我的实际项目中,相信它一定会帮助我解决更多棘手的技术难题,提升我设计的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评分

东西一般吧,毕竟价格在这

评分

专业书籍,内容不错,有价值。

评分

很专业的书,质量很好,印刷好,纸张也好。每次都要赞下京东的物流,太棒了。

评分

书本很好,正版。内容字迹清晰。

评分

书不错,是正版,印刷质量好!

评分

适合机械人员查阅

评分

专业书籍,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

质量不错,内容丰富……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啊错不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