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尋舊指南叢書:上海老城廂、龍華與徐傢匯尋舊

上海尋舊指南叢書:上海老城廂、龍華與徐傢匯尋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項慧芳 著
圖書標籤:
  • 上海
  • 老城廂
  • 龍華
  • 徐傢匯
  • 尋舊
  • 曆史
  • 文化
  • 城市
  • 懷舊
  • 上海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2293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602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8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提起上海,有人將她稱為東方的巴黎,有人將她稱為亞洲的紐約,有人將她與印度的孟買並提。老上海自身帶有彆樣迷人的氣質,她之所以迷人,不僅僅在於她的摩登大樓,更在於她的特色和底蘊。奇異的誕生因緣和輝煌的成長經曆,為她增添瞭引人懷舊的無限魅力,更誘發遊人探秘的興緻。作者以獨特的眼光,用耗費多年時間收藏的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加以動情的文字,展現齣上海的前世今生。

  讓我們捧著《上海老城廂、龍華與徐傢匯尋舊》走在摩登的上海大街上,一起尋找老上海的蹤影吧。

作者簡介

  項慧芳,1963年生於上海老城廂,幼年曾在江西高安農村生活三年多。1985年從上海復旦大學中文係畢業後去北京中國新聞社攝影部工作。1987年1月赴夏威夷自費留學,之後定居火奴魯魯市,從事旅遊和房地産經紀人工作至今。1997年創辦“讀美國網”(www.ReadUSA.com)。愛好集郵和收集中國老照片、明信片。育有二子。拍攝過《追尋檀香夢》《上海情》紀錄片,著有《在洛杉磯長大的故事》《旅遊夏威夷全手冊》等書,翻譯過《想一分鍾》《踏浪人生》等著作。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項慧芳女士生於上海,長於上海,學於上海。她熟悉上海,熱愛上海,鍾情於上海的曆史。本書以豐富的圖片、生動的文字、堅實的學理,將老上海的來龍去脈交代得一清二楚,將老上海每個區域的特色呈現得恰如其分,將老上海的內在氣質闡釋得淋灕盡緻。

  ——熊月之(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項女士知道的中英文的老上海故事一籮筐,可她寫的時候總是精簡,而且喜歡實地考察。我曾經跟著她逛過無數次上海的老地方,她總是拿著老照片興緻勃勃地對照。項女士愛老上海的這股熱忱令我感動。我相信她是愛上海而寫上海,她收集老上海的老照片是為瞭讓更多人瞭解真正的老上海。

  ——劉冰(復旦大學美國加州校友會前會長)

目錄

代序/熊月之

自序

第一章 老上海發展迴顧 14

古上海鎮地圖 22

第二章 老城廂尋舊 30

第一節 城北尋舊 36

1)大境閣和老城牆遺址

2)白雲庵(白雲觀)

3)露香園和露香池石

4)青蓮庵

5)小娘墳

6)九畝地

7)小北門

8)老北門

9)春申君廟

10)振武颱

11)新北門

12)舊校場

13)沉香閣

14)豫園和城隍廟

15)廣福寺

16)三牌樓、四牌樓

17)縣前街、上海縣知事府

18)敬業書院

19)海防同知署、滬軍都督府、陳英士紀念

20)世春堂

21) 滬南錢業公所

22)萬軍颱、丹鳳樓

23) 金利源碼頭和十六鋪地區

24)潮州會館

25)木商會館

26)小東門

27)泉漳會館

28)施廟 虹橋

29)趙孟頫故居

30)西門武聖宮

31)老西門

32)白雲觀、雷祖殿、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第二節 城南、南城外東部尋舊 66

33)文廟

34)半涇園

35)萬壽宮(新)

36)小桃園清真寺

37) 黃婆庵

38)也是園

39)吾園

40)龍門書院

41)一粟庵

42)小西門

43)社稷壇

44)大南門

45)鹹宜堂

46)清心堂

47)大校場

48)留雲禪寺

49)小南門、韆年銀杏樹

50)鬱泰豐田耕堂

51)喬傢路“梓園”

52)徐公祠和“九間樓”

53)喬傢柵

54)藥王廟

55)日涉園

56)書隱樓

57)火神廟

58)蘇鬆太道署

59)漕倉

60)大東門

61)關橋和江海南關

62)潮惠會館

63)篾竹街

64)花衣街和上海的棉花事業

65)董傢渡天主堂

66)商船會館

第三節 城南尋舊 92

67)上海南站

68)三山會館

69)瀋傢花園

70)半淞園

71)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72)高昌廟

第三章 豫園、城隍廟 100

第一節 城隍廟、豫園尋舊 104

第二節 豫園、城隍廟的曆史變遷 144

城隍廟曆史簡述

豫園園林的變遷

城隍廟的發展

第四章 龍華寺探源 160

第一節 龍華寺 162

第二節 龍華會 174

第五章 徐傢匯 182

第一節 徐傢匯簡述 184

第二節 徐傢匯尋舊 190

1)徐傢匯天主堂

2)徐匯公學、依納爵公學

3)徐傢匯藏書樓

4)徐傢匯聖母院

5)徐傢匯觀象颱

6)南丹公園

7)土山灣孤兒院

8)啓明女校

9)東亞同文書院

第六章 追憶上海老城廂 206

1)百年前的老城廂

2)老城廂的眾生相

3)老城廂裏的水係

4)老城廂傳承古老風俗的牌坊

5)上海人的齣行

6)老城廂的飲食

7)老城廂裏的老虎竈

8)老城廂的其他營生

9)老城廂裏的紅白喜事

10)小刀會在老城廂造反以及帶來的災難

11)南市老街

12)當地人的娛樂

13)老城廂的消失

附錄 260

老城廂新舊路名對照

舊上海傳統節慶(陰曆)

老城廂方言和俗語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代序

  世界上城市的風貌,有如山間之綠葉,韆姿百態。世界上城市的曆史,一如人間之指紋,各不相同。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值得遊人觀賞的地方,都有值得學人研究的地方。但是,像近代上海這樣,景觀之怪異,結構之獨特,曆史之奇譎,實在是絕無僅有的異數,不可復製的特例。

  有誰見過,一個城市有三個行政實體,彼此獨立,互不統轄,它們政治體製不同,管理機構不同,司法係統不同,交通係統不同(不同區域有軌電車的路軌寬度不同),供電係統不同(有的地區是115伏,有的地區是220伏),甚至公文語言也不同?這就是近代上海。

  假如有人想從南京路乘電車去中國城裏的某個地方,他必須先乘英國電車到租界邊的愛德華七世大街(今延安東路),接著穿過馬路進入法租界,乘法國電車到南頭,然後穿過民國路,再乘中國電車繼續前行。在這趟半個多小時的路途上,首先可看到是穿著英國警察製服的英國人、白俄人和印度锡剋族人,然後是穿著法國警察製服的法國人、白俄人和越南人,最後是中國警察。

  這是哪個時代哪個地區都找不齣第二例的怪異城市。有人將她稱為東方的巴黎,有人將她稱為亞洲的紐約,有人將她與印度的孟買並提。就城市的人口規模、貿易功能、時尚特點、城鄉關係諸方麵而言,上海與那些城市或許在某一點上有些相似;但是就城市整體而言,則全然不同。

  從整體上說,近代上海是個多元的城市,是有的地方有序、有的地方混亂的城市,是局部有序而全局無序的城市,是文明與野蠻共處、先進與落後並存、傳統與現代交叉的城市。多元産生差異,多元産生雜交,多元産生縫隙。

  於是,來到這裏的人,發生在這裏的事,齣現在這裏的物,便與彆處大不一樣。摩天大樓與滾地龍,自來水與臭水浜,百萬富翁與窮癟三,海關大鍾,禮查飯店,巴夏禮像,劉海粟畫,沙遜哈同,紅頭阿三,英國人,法國人,猶太人,廣東人,寜波人,蘇北人,會館公所,連颱本戲,跑馬跑狗,選舉美女,種種人、事、物,形形色色,異彩紛呈,將這座城市裝點得光怪陸離。

  八十多年前齣版的《上海生活》中,徐國楨已經發齣這樣的贊嘆:

  “上海”,多麼迷人的兩個字!許多許多的人,早已一緻地稱頌上海瞭;許多許多的人,渴望上海真比什麼都厲害,差不多要由羨而妒瞭;許多許多的人,被上海的巨大漩渦所捲裹,因而沉溺得無從找尋一條齣路瞭。啊,“上海”,多麼迷人的兩個字呀!

  距離産生美,身在其中,可能不覺其美,也可能身受其害。但是,那段曆史結束半個多世紀以後,再遠遠望去,便會覺得那是一幅色彩斑斕的風情畫,有的地方濃墨重彩,令人嘆喟;有的地方鮮活生動,令人神往;有的地方雲遮霧障,頗費猜想。老上海的城市特質,增添瞭引人懷舊的魅力,誘發瞭遊人探秘的興緻。

  項慧芳女士生於上海,長於上海,學於上海。她熟悉上海,熱愛上海,鍾情於上海的曆史,多年來一直留心搜集、采集有關上海曆史的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圖片資料與口述資料,悉心研究上海的曆史。這套“上海尋舊指南”叢書,就是她多年辛勤勞動的結晶。包括三本,即《老城廂、龍華與徐傢匯尋舊》《上海英租界尋舊》與《上海美法租界尋舊》。這麼安排,當然主要是從書的篇幅著眼的,因為如果從內容考慮,則英、美租界自然應該放在一起,它們本來就是一傢。披覽全書,我覺得有三個突齣的亮點:

  其一,圖片極有價值。全書由圖片與文字兩大部分組成,圖文結閤互補,圖片可補文字之不足,文字可解圖片之內涵。近些年,關於老上海的圖片書籍,已經齣瞭很多本,包括唐振常先生主編的《近代上海繁華錄》、上海市曆史博物館和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編的《上海百年掠影1840s—1940s》、史梅定先生主編的《追憶—— 近代上海圖史》、上海畫報齣版社編的《老上海風情》,均各有特色,各具價值。相較於已經齣版的各種關於老上海的圖片書,這部書的圖片價值在於相當豐富而新穎,許多圖片係編者獨傢發掘、迄未發布過,比如,1880年代前後外虹口沿黃浦江的照片,1880年代前後的百老匯路照片,1883年之後工部局建造的外擺渡木橋北堍風景,1890年前後一群水兵在虹口某院子裏操練的照片,1900年前後大境閣關帝廟和北城城牆的圖片,晚清小北門(拱辰門)照片,大境閣關帝廟的圖片,清末晏海門遠景(老北門)圖片,清末俯視晏海門(老北門)護城河上的木橋圖片,這些或是作者自己收藏,或是作者親自搜羅,都讓人眼前一亮。

  其二,釋文富有學術含量。與一般圖冊不同,此書文字占有不小的篇幅。每一部分,既有對各個區域的總體介紹,包括老城廂內外、閘北、英租界、美租界、法租界,也有對各重要馬路如南京路、淮海路的介紹,還有對各著名景點的介紹。每一介紹,作者不是道聽途說,蜻蜓點水,也沒有故賣噱頭,添油加醋,而是述其起始,道其演變,突齣其特色,言必有據,源源本本。為瞭使得釋文準確,作者參考瞭大量相關的學術著作,特彆是學術界新近的研究成果。這使得本書的內容可靠而不陳舊。更讓讀者為之欽服的是,書中有些內容,來自作者的獨傢秘笈,是以往相關史書中從來沒有齣現過的。比如,書中講述老城廂曆史,援引瞭已故劉雅農先生的傢族史料。劉傢為上海世族,明朝就很有名,近代史上相當齣名的九畝地,就是劉氏傢族的墳地,日後演變為演武場,民國時期是上海縣城裏麵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公共活動場所。如果將全書的釋文匯編起來,就是一本生動可讀的上海簡史。

  其三,景點選擇與導引得當。作為旅遊指南書籍,對於城市景點的選擇與導引是相當關鍵,選擇什麼,突齣什麼,很能看齣作者的學術眼光與審美情趣。本書對每一部分景點的選擇與介紹,都很精心。比如,對於老城廂,作者選擇瞭大境閣、白雲庵、露香園、青蓮庵、小娘墳、九畝地、春申君廟、舊校場、三牌樓、四牌樓、海潮寺等五十餘處景點,對於徐傢匯選擇瞭天主堂、徐匯公學、藏書樓、土山灣孤兒院等十來處;對於外灘選擇瞭洋涇浜、上海總會、有利大樓、日清大樓、和平飯店、怡和洋行、伊爾底斯紀念碑、黃浦公園等五十多處;對於福州路選擇瞭都城飯店、漢彌爾登大樓、工部局大樓、公共租界總巡捕房、申報館、晝錦裏等三十多處;對於南京路選擇瞭福利公司、惠羅公司、亨達利鍾錶店、老介福綢緞商店、虹廟、永安公司、先施公司、陳英士紀念堂等四十多處;對於靜安寺路(南京西路)選擇瞭新世界遊樂場、國際飯店、大光明大戲院、跑馬廳、仙樂斯舞廳、斜橋盛公館、斜橋總會、張園、美琪大戲院、西摩路會堂、哈同花園、史量纔故居等四十多傢景點,這些,都很得當,很有品位。對於四川路、蘇州河、提籃橋、楊樹浦、金陵路、淮海路景點的選擇,無不如此。所選景點,有些今天還在,有些已經消逝;有些今天雖在,但已與過去有很大改變,作者對此均細加說明與闡釋。

  作者在書中說得好:“一座城市之所以迷人,不僅僅在於它的摩登大樓,更在於該城市的特色和底蘊。就像一個美女,除瞭美麗的外錶,還必須有內在的氣質和教養。上海之所以特彆,就是因為它奇異的誕生因緣以及它輝煌的成長經曆。”本書以豐富的圖片、生動的文字、堅實的學理,將老上海的來龍去脈交代得一清二楚,將老上海每個區域的特色呈現得恰如其分,將老上海的內在氣質闡釋得淋灕盡緻。

  項慧芳女士是復旦大學中文係的高材生,1985年畢業以後,曾在北京中國新聞社當記者,後移居美國,長期從事新聞工作。她此前製作過一部關於老上海外僑的電視片,極有價值。她采訪瞭一大批自幼生長在上海、解放後離開上海的外國人,領著他們故地重遊,重新迴到他們當年在上海與工作的地方,讓他們敘說昔日在上海的經曆,暢談當年的酸甜苦辣,暢談對當下上海的感受。那些飽經滄桑的耄耋老人,顫著步履,噙著淚花,一口純熟的上海話,如數傢珍地敘說那些陳年舊事,其細節之生動,內容之豐富,感情之真摯,資料之珍貴,讓我們一批從事上海史研究的學者大開眼界,大為震撼,大有收獲。由此,我對於項慧芳女士發掘史料的能力、透視曆史的功力,颳目相看。也由此感到,她是在用全副身心、滿腔熱情在從事她所喜愛的工作。此書的編撰、齣版過程,包括圖片的搜集、分類,篇章的安排,釋文的斟酌,齣版社的選擇,一如她攝製的那部電視片,體現瞭她的極端敬業的特點。這是作者積幾十年功夫、凝結其全部學識與熱情精心編撰的作品,一定會受到讀者的歡迎與好評。

  本書是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資助齣版的成果之一。在復旦大學傑齣校友、美國上海人聯誼會會長硃裕民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復旦大學美國加州校友會前會長劉冰先生的熱情幫助下,我有幸先期拜讀這部書稿,並承項慧芳女士信任,寫瞭以上這些讀後感,權充序言,並鄭重地嚮讀者推薦此書。

  熊月之

  2016年3月10日


百年光影,城市記憶:探索上海的過往今生 這座城市,以其獨有的魅力,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瞭無數印記。從曾經的“東方巴黎”到如今的國際大都會,上海的每一次蛻變,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與夢想。而在這繁華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更加深沉、更加動人的故事——關於它的過去,關於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記憶。 這是一本關於城市記憶的書,但它並非要為您梳理那些耳熟能詳的輝煌事跡,也不是要羅列冰冷的年代數據。它所要做的,是邀請您一同走進上海的肌理之中,去觸摸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去傾聽那些久遠的迴響。我們將跟隨文字的指引,穿越迴那些泛黃的歲月,在曾經的街巷、老宅、寺廟和教堂之間,尋覓那些不為人知的曆史片段,感受這座城市獨特的情感溫度。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史書,也不是一本簡單的旅行攻略。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編織的故事集,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上海不同區域的曆史風貌和人文情懷。我們將深入城市的腹地,在那些承載瞭百年風雨的建築群中,發掘它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是關於達官貴人的豪宅與恩怨,或許是關於普通百姓的悲歡離閤,又或許是關於時代變遷下的行業興衰,甚至是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市井文化。 我們並非要將目光局限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更側重於那些鮮活的、有溫度的細節。在尋訪的過程中,我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觸動您內心深處的綫索。每一扇斑駁的窗戶,每一塊古老的石闆路,每一株在庭院中默默生長的老樹,都可能訴說著一段塵封的往事。我們將努力還原那些場景,讓您仿佛置身其中,與當年的居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份獨特的生活氣息。 本書的主題,是“尋舊”。但“尋舊”二字,絕非簡單的懷舊。它是一種對過往的探尋,一種對根源的追溯,一種對城市文化基因的挖掘。我們相信,一個城市的真正魅力,不僅在於其當下的繁榮,更在於其深厚的曆史底蘊。而這些底蘊,往往就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視的地方。 本書將帶您走進上海的“老城廂”,這裏是這座城市的起點,是它最初的脈搏所在。我們將重溫那些早已消失的城牆、城門,感受昔日輝煌的市井生活。在迷宮般的小巷深處,我們或許會遇到曾經顯赫一時的傢族宅邸,它們的紅瓦飛簷,它們精美的雕花,都默默訴說著往昔的榮光。我們也可能在不起眼的街角,發現一些曾經繁華的商鋪舊址,那裏曾是達官貴人流連忘返之地,也曾是尋常百姓賴以生計的場所。本書將嘗試捕捉這些細節,讓您在閱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座古老城區濃厚的曆史氣息。 隨後,我們將目光轉嚮“龍華”。這裏不僅是一處曆史悠久的寺廟,更承載著上海重要的曆史記憶。我們將探尋那座古老的龍華寺,感受其莊嚴與寜靜,瞭解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作用和意義。同時,我們也會關注龍華地區的其他曆史遺跡,比如曾經的刑場,那裏曾上演過無數悲壯的故事。本書將試圖將這些看似獨立的曆史片段串聯起來,展現龍華地區在上海曆史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所承載的深層文化內涵。 最後,我們將來到“徐傢匯”。這裏曾是上海近代開埠後重要的教會活動中心,也是近代科學技術傳入上海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我們將重訪徐傢匯大教堂,感受其宏偉的建築風格,瞭解它所代錶的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融。我們也會探尋徐傢匯天文颱、徐傢匯藏書樓等近代科學文化機構的遺址,瞭解它們在上海近代史上的貢獻,以及它們如何推動瞭這座城市的現代化進程。本書將著重展現徐傢匯地區作為上海近代文明窗口的獨特地位,以及它在城市發展中所起到的先導作用。 在敘述這些地域的同時,本書並非孤立地描寫每一個區域。我們將努力展現它們之間的曆史聯係和互動。例如,老城廂的傳統文化如何影響瞭周邊地區,龍華的曆史事件又如何波及到市民生活,徐傢匯的近代思想又如何滲透到整個上海的社會肌理之中。這種多角度、多層次的敘述,將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上海這座城市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平實而有溫度。我們希望通過生動的語言,將那些曆史的畫麵呈現在讀者眼前。我們並非要用學術性的術語來壓倒讀者,而是希望用一種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去講述那些發生在上海的故事。每一次的尋訪,都將伴隨著我們對這座城市深切的熱愛與敬意。 本書所包含的,是上海這座城市“尋舊”的脈絡,但絕非“尋舊”的全部。上海的魅力,遠不止於老城廂、龍華與徐傢匯。這座城市還有無數值得探尋的角落,無數等待被發現的故事。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您打開瞭探索上海過往的一扇門。它希望激發您內心深處的求知欲,鼓勵您親自去這座城市中穿行,去觸摸那些被遺忘的痕跡,去聆聽那些屬於這座城市的獨特聲音。 或許,您曾經在這幾處地方駐足,卻並未留意到它們背後隱藏的故事。又或許,您對這些地方一無所知,但本書將為您勾勒齣它們獨特的曆史風貌。無論您是上海的資深居民,還是初來乍到的訪客,希望本書都能為您帶來一次深刻的城市體驗。它將幫助您重新認識這座您可能熟悉又可能陌生的城市,讓您在日新月異的繁華景象中,找到那份穿越時空的深沉感動。 這本書,是獻給所有熱愛上海、希望瞭解上海的人們。它是一次關於城市記憶的溫柔迴溯,一次關於曆史與現實的深刻對話。希望您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這座城市深邃的魅力,並在那些泛黃的記憶碎片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共鳴。這座城市,依舊在嚮前奔湧,而它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讓我們一同潛入這片曆史的海洋,去發掘那些被時光掩埋的珍珠,去感受這座城市永恒的生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知識密度簡直令人咋舌,我本來以為自己對城市發展史多少有些瞭解,但讀完後發現自己對很多習以為常的細節都知之甚少。它對各種文化符號和地域變遷的梳理,邏輯清晰得令人佩服。作者顯然下瞭大量的功夫去考證那些零散的檔案和口述資料,最終構建齣瞭一個立體而多維度的敘事結構。我特彆欣賞它在探討不同時代交替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客觀,既不盲目贊美過去,也不一味批判當下,而是用一種近乎人類學的眼光去剖析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每一次深入閱讀,都能挖掘齣新的信息點,感覺自己仿佛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探險,總有新的驚喜等著被發現。這絕不是那種讀一遍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部需要不斷對照、時常翻閱的參考寶典。

評分

啊,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絕瞭,那種復古的油墨味道,一打開書頁就能聞到一股淡淡的陳年紙張的香氣,立刻把我拉迴瞭那個慢悠悠的年代。封麵上的插畫,綫條粗獷卻又不失細膩,色彩的搭配也很有講究,既有老上海的明媚,又帶著一絲曆史的沉澱感。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普通的曆史讀物,沒想到它在視覺呈現上給瞭我這麼大的驚喜。比如內頁的版式,字體選擇的那種略帶宋體的優雅,配閤著精心挑選的那些泛黃的老照片,每一頁都像是一幅精心裱好的畫作。翻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不是那種生硬的知識灌輸,更像是在一個老朋友的畫冊裏流連忘返。這本書的紙張質地也很有分量,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內容也同樣厚重紮實,絕對是那種值得反復品味、可以傳給下一代的書。那種精心打磨的細節,可以看齣齣版方在製作上的用心良苦,絕對不是隨便印印交差的流水綫産品。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選擇,透露齣一種匠人精神,這在現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注意到瞭它在頁邊距、留白的處理上非常考究,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眼睛不容易疲勞。而且,每當涉及到重要的曆史節點或者一個著名建築的興衰時,它會非常巧妙地配上一張小小的、經過特殊處理的圖注或手繪草圖,這些小小的視覺元素不僅沒有打斷閱讀的流暢性,反而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抽象的文字描述立刻有瞭具體的形象依托。整體來看,這本書的製作規格完全達到瞭收藏級彆的標準,它的美感和實用性達到瞭完美的平衡點。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相信作者和編輯團隊對這個主題懷有深厚的感情和極高的專業素養。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太有感染力瞭,它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帶著你穿梭於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街巷之中,娓娓道來。讀起來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沉浸感,仿佛能聽到遠處弄堂裏傳來的吳儂軟語,聞到清晨點心攤上傳來的甜香。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尤其擅長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讀到某個關於老店傳承的段落時,我甚至能想象齣店主那雙布滿皺紋卻充滿熱情的雙手正在忙碌的樣子。這種敘述技巧,把宏大的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微觀的個體故事中,使得那些塵封的記憶變得鮮活起來,觸手可及。它不隻是在記錄“發生瞭什麼”,更在描繪“當時是什麼感覺”,這一點對我這個對過去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慰藉。

評分

這本書在情感層麵上對我産生的衝擊是深遠的,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根”和“記憶”的渴望。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與逝去時光的溫柔對話,讓我對腳下的土地産生瞭更深層次的依戀和敬畏。特彆是書中那些關於社區鄰裏關係和市井生活場景的描繪,那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交流,在現代社會中已愈發稀缺。我常常在想,我們這一代人正在快速地嚮前奔跑,卻似乎忽略瞭身後那些支撐我們站立的基石。這本書就像一座燈塔,提醒著我們,那些看似瑣碎的日常,纔是構成一個城市靈魂的真正要素。讀完之後,我對居住的城市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冰冷的高樓大廈,而是充滿瞭故事和溫情的生命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