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

可穿戴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凯特·哈特曼(KateHartman) 著,冀臻 译
图书标签:
  • 可穿戴设备
  • 可穿戴电子
  • 嵌入式系统
  • 硬件设计
  • 软件开发
  • 传感器技术
  • 低功耗设计
  • 物联网
  • 电子工程
  • 创新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2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202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数字匠人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可穿戴电子学:设计、原型与穿戴你的交互式服装》一书是写给那些有兴趣在身体上创造交互式接口或系统的读者的。书中崭新的可穿戴电子学技术可谓正对制作爱好者们的胃口。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制作交互式电子电路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和技术,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衣服或其他人体可穿戴的物件。本书图文并茂,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可穿戴设备的具体实现过程。书中实例驱动,包含大量实际项目案例,详细讲解可穿戴设备由概念到原型的整个过程,便于读者参考实现自己的项目。

目录

译者序
前 言
第1章 电路1
1.1 电路基础2
1.1.1 欧姆定律4
1.1.2 理解电阻6
1.1.3 串联和并联8
1.1.4 确定极性9
1.1.5 使用万用表10
1.1.6 关于电路的更多信息12
1.2 构建电路12
1.2.1 鳄鱼夹电路14
1.2.2 导线电路15
1.2.3 线路板电路19
1.2.4 面包板电路23
1.2.5 导电螺纹线电路26
1.2.6 导电布电路32
1.2.7 优点及缺点34
1.3 结论35
第2章 导电材料37
2.1 传统导体38
2.1.1 鳄鱼夹38
2.1.2 导线38
2.1.3 线路板40
2.1.4 面包板40
2.2 导电螺纹线41
2.2.1 导电螺纹线的特性42
2.2.2 使用导电螺纹线43
2.2.3 导电螺纹线的类型44
2.3 导电布45
2.3.1 导电布的特性45
2.3.2 使用导电布47
2.3.3 导电布的类型47
2.4 其他导电材料49
2.4.1 导电棉纱49
2.4.2 导电纤维49
2.4.3 导电毛毡49
2.4.4 导电带50
2.4.5 导电布胶带51
2.4.6 导电钩和毛圈搭扣51
2.4.7 导电涂料51
2.4.8 日常用品52
2.5 选择导电材料53
2.6 实验:可穿戴电路54
2.7 下一步是什么54
第3章 开关55
3.1 理解开关56
3.1.1 刀与掷56
3.1.2 开关的类型57
3.2 现成的开关58
3.2.1 触觉按钮58
3.2.2 自锁按钮59
3.2.3 拨动开关59
3.2.4 滑动开关59
3.2.5 微动开关60
3.2.6 倾斜开关60
3.3 自己制作开关61
3.3.1 三明治开关61
3.3.2 接触开关63
3.3.3 桥接开关66
3.3.4 挤压开关66
3.3.5 其他DIY开关67
3.4 实验:社交开关67
3.5 结论68
第4章 电子织物套件69
4.1 LilyPad70
4.1.1 模块71
4.1.2 实验:使用Twinkle73
4.1.3 实验:使用Tiny74
4.2 Flora75
4.3 Aniomagic76
4.3.1 模块76
4.3.2 实验:使用Sparkle77
4.4 更多思考80
第5章 穿戴上你的电子设备81
5.1 为什么要穿戴82
5.2 为什么能穿戴82
5.2.1 舒适性82
5.2.2 耐用性84
5.2.3 可用性86
5.2.4 美观性86
5.3 设计一个可穿戴设备87
5.3.1 选择一种样式87
5.3.2 选择材料91
5.3.3 选择器件91
5.3.4 创建布局91
5.3.5 重复设计93
5.4 实验:8小时可穿戴93
第6章 微控制器95
6.1 硬件96
6.2 软件99
6.3 Hello World103
6.4 数字输出106
6.4.1 电路106
6.4.2 代码108
6.4.3 供电108
6.4.4 实验:莫尔斯电码消息109
6.5 数字输入110
6.5.1 电路110
6.5.2 代码111
6.5.3 实验:按钮作为控制器113
6.6 模拟输入114
6.6.1 电路115
6.6.2 代码115
6.6.3 实验:传感器作为开关117
6.7 模拟输出117
6.7.1 电路118
6.7.2 代码118
6.7.3 实验:感知系统119
6.8 下一步是什么120
第7章 传感器121
7.1 使用传感器122
7.1.1 了解传感器122
7.1.2 分压电路124
7.1.3 使用I2C通信125
7.2 使用传感器数据126
7.2.1 阈值126
7.2.2 映射129
7.2.3 校准131
7.2.4 约束132
7.2.5 平滑133
7.2.6 实验:Wooo!衬衣134
7.3 感知什么135
7.3.1 弯曲136
7.3.2 压力137
7.3.3 拉伸139
7.3.4 移动、方向和位置140
7.3.5 心率以及其他142
7.3.6 近距145
7.3.7 光照147
7.3.8 色彩148
7.3.9 声音149
7.3.10 温度150
7.3.11 自己制作传感器153
7.3.12 实验:感知身体155
7.4 其他传感器156
第8章 执行器157
8.1 光158
8.1.1 基本的LED158
8.1.2 可寻址LED162
8.1.3 光纤166
8.1.4 电致发光材料171
8.1.5 实验:安全,可见175
8.2 声音175
8.2.1 蜂鸣器175
8.2.2 扬声器177
8.2.3 音频文件181
8.2.4 实验:可穿戴乐器185
8.3 动起来185
8.3.1 振动马达186
8.3.2 伺服电机187
8.3.3 减速电机191
8.3.4 实验:振动、转动或者晃动201
8.4 温度201
8.4.1 风扇202
8.4.2 加热器203
8.4.3 实验:这儿越来越热了203
8.5 结论204
第9章 无线收发205
9.1 蓝牙206
9.2 你好,XBee215
9.2.1 配置XBee215
9.2.2 实验:XBee与Arduino222
9.2.3 实验:XBee Direct Mode227
9.3 其他无线通信选择230
9.4 展望230
附录A 工具231
附录B 电池238
附录C 资源244
附录D 其他巧妙的物品249
附录E 选择微控制器256

前言/序言

  前 言  关于本书“女王”—一款肌肉触发式的动力学织物,社交人体实验室创作身体是我们与外界交互的主要接口。那些穿戴在身体上的交互式系统可以和人亲密接触,或者位于显眼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就在你的脸上。它们放置在紧贴着皮肤的部位或者衣服里面,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它们就是身体的一部分。这些特性使可穿戴电子技术成为令人兴奋、充满挑战性而又鼓舞人心的工作领域。   从某个层面来说,本书确实是围绕如何制作可穿戴电子产品展开讲解。书中介绍了在创建交互式电子电路,并且把这些电路嵌入到衣服和其他可以穿着的物品上时所必需的工具、材料和技术。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本书向你提出追问:“下一步是什么?”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可穿戴技术刚刚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技术存在于我们的手腕和眼镜上,监测着我们的活动,把我们带入虚拟的世界。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它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显露出来。   本书邀请你加入这场对话:讨论关于可穿戴技术以及基于人体的技术的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想做什么?我们应该避免什么?在过去的10~15年里,一些随身的技术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未来十年中,我们可以期待穿戴在人体上和放置在衣服里面的技术在发展中取得的巨大进步。现在正是提出问题和表达见解的大好时机。本书将有望帮助你开始这一旅程。   本书为谁而写本书写给那些想要卷起袖子,制作一些可穿戴电子产品的人。包括学生、研究人员、创客、电子制作爱好者、时装设计师、工程师、工业设计师、开发人员、服装爱好者、艺术家和织物专家。   两类人适合阅读本书:   1)你已经了解一些知识。这个知识的范围比较宽泛。也许你曾经在实验室用Arduino让一个LED闪烁过;也许你经营着一家设计公司,为博物馆生产大批量结实的交互式装置,而现在有个客户要求你做出一个可穿戴的原型。无论哪种情况,你所了解的知识已经足够让你对所处的领域有所认知。本书会帮你基于现有的认知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甚至还会带你进入一些始料未及的领域!   2)谈起电子技术和编程的时候,你有些不知所云。也许你是一个时装设计师,意识到人与服装的交互性应该引起你的特别关注;也许你是一位社会学家,正在开发一套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包含一些穿戴在人体上面的传感器;也许你是一位艺术家,最近对自我跟踪情有独钟。不论哪种情形,你都有可能对书中的很多内容闻所未闻。如果是属于这一类,我建议你:勇敢一点!对新事物有陌生感,或者刚开始难以理解,这都没关系。本书可能是你了解一系列新鲜事物的敲门砖,而这些事物你甚至都没意识到要学习。坚持下来—它真的很有趣!   需要了解什么本书涵盖了制作可穿戴电子产品所需的大部分基础知识,但是这是在假定你已经熟悉焊接和基本手工缝制的前提下。如果不了解这些技能,请查看附录C,从中可以学到更多。利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可以实现书中的大部分例子,但我鼓励你两种都学。   本书如何组织本书将会带你踏上旅途。从电路的基础知识出发,终点是制作交互式无线可穿戴设备。从中你会学习材料、微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以及这些东西如何融入可穿戴电子产品中。以下是各章概要。   第1章 电路本章介绍了电路的基础知识,接着展示了搭建同一个电路的6种不同方法,每种方法使用了不同的导电材料。   第2章 导电材料这一章将深入介绍用于构建电路的导电材料。   第3章 开关开、关以及更多!本章概述了开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自己制作开关。   第4章 电子织物套件本章概述了用于可穿戴电子项目的各种电子织物套件。   第5章 穿戴上你的电子设备制作电路是一回事,把电路穿在身上却是另一回事。本章分析了设计可穿戴电子产品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第6章 微控制器电路的“大脑”来自这里。这一章介绍了利用微控制器搭建并运行电路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第7章 传感器微控制器靠传感器“倾听”物理世界。本章介绍了使用传感器数据的基本知识,同时列举了应用于可穿戴环境下的各式各样的传感器。   第8章 执行器执行器—驱动事物!从发光到发声,再到动作,本章将介绍应用在可穿戴电子设计中的执行器。   第9章 无线收发是时候摆脱束缚了!本章介绍无线通信的3种方法,这样你的项目就可以不受线缆的束缚进行数据收发。   附录A 工具提供了电子学和缝纫的工具概览,这些工具在你的工作室、创作室或实验室里可能会用到。   附录B 电池加电!你能够在这里找到为可穿戴电子项目选择电池的细节。   附录C 资源想多学点吗?这里有一个资源列表,从中你可以了解到超出本书范围的知识。   附录D 其他巧妙的物品列出了一些可能有助于完成可穿戴产品制作的材料和工艺。   附录E 选择微控制器这是一个更为全面的用于可穿戴电子项目的微控制器选项列表。   关于标题本书确实涵盖了如何制作可以穿戴的电子产品。更广泛来讲,它提供了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构建电子项目的方法,其中涉及的工具和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织物、挂毯、玩具,甚至更多!
《智能传感与交互系统:原理、技术与应用》 引言 在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与周围世界的交互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手机、智能手表到更广泛的智慧家居、自动驾驶,无处不在的智能设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收集、处理和响应我们周遭的环境和我们的需求。而这一切变革的基石,在于能够感知世界并与我们进行自然、高效交互的智能传感与交互系统。 本书《智能传感与交互系统:原理、技术与应用》并非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硬件设备开发,而是深入探讨构建这些智能系统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将带领读者穿越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人机交互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系统集成等多个关键领域,揭示智能系统如何从感知环境到理解意图,再到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完整链路。本书的宗旨是为有志于在这一前沿领域深耕的工程师、研究人员、产品经理以及对未来科技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习平台。 第一部分:智能传感的基石——感知世界的多元途径 本部分将着重阐述支撑智能系统感知能力的各类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智能系统的“眼睛”和“耳朵”,它们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转化为可供系统处理的电信号。我们将详细剖析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原理、特性、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感知手段。 物理量传感器: 触觉与压力传感器: 探讨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等多种触觉和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它们如何响应形变,以及在机器人抓取、人机界面、健康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我们将分析其灵敏度、响应时间、非线性等关键参数。 力传感器与应变片: 深入讲解应变片的粘贴原理、电桥电路配置以及力传感器的设计思路,例如用于称重、工业自动化、运动分析等。 加速度计与陀螺仪: 剖析MEMS(微机电系统)加速度计的工作机制,理解其如何测量线性加速度,以及陀螺仪如何测量角速度。我们将讨论它们的集成应用(IMU)在姿态估计、运动跟踪、导航系统中的重要性。 磁力计: 介绍霍尔效应传感器和磁阻传感器,讲解它们如何检测磁场强度和方向,以及在电子罗盘、定位系统中的作用。 温度传感器: 覆盖热敏电阻、热电偶、红外温度传感器等多种技术,分析它们的测温范围、精度、响应速度,以及在环境监测、工业控制、医疗健康等方面的应用。 湿度传感器: 探讨电容式、电阻式湿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其在气象监测、智能家居、食品保鲜等场景下的重要性。 光学与成像传感器: CMOS与CCD图像传感器: 深入解析这两种主流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光电转换、电荷收集、信号读出等过程。我们将对比它们的性能差异,以及在数码相机、安防监控、机器视觉等领域的应用。 红外与热成像传感器: 讲解红外辐射的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红外探测器(如热释电红外、非制冷红外阵列)的工作方式。探讨其在夜视、安防、工业检测、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距离传感器: 介绍超声波测距、激光测距(TOF、LiDAR)等技术,分析它们的测距原理、精度、测程,以及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工业自动化中的关键作用。 光谱传感器: 讲解如何通过分析不同波长的光来识别物质特性,以及其在食品质量检测、环境监测、医药分析等领域的潜力。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 涵盖半导体型、电化学型、光学型气体传感器,分析它们如何检测特定气体(如CO、CO2、VOCs)的浓度,以及在环境监测、工业安全、智能家居(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应用。 pH传感器与离子选择性电极: 讲解电化学原理在溶液成分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在水质监测、生物化学研究、医疗诊断中的重要性。 生物分子传感器: 介绍基于抗体、酶、DNA等生物识别元件的传感器技术,例如葡萄糖传感器、生物标记物检测器,探讨其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新兴传感器技术: 柔性与可穿戴传感器: 探讨利用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等开发柔性、可拉伸的传感器,以及它们在智能服装、皮肤贴片、柔性显示等领域的革命性潜力。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 分析如何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以提升感知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鲁棒性,例如通过融合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来实现更精准的场景理解。 第二部分:智能交互的桥梁——信息处理与意图理解 感知到的原始数据需要经过精细的处理才能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并最终实现与用户的自然交互。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信号处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以及人机交互设计的核心技术。 信号处理基础: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讲解信号的采样、量化、编码等基本概念,以及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 滤波技术: 介绍低通、高通、带通、陷波等滤波器,分析它们在去除噪声、提取有用信息中的作用。 傅里叶变换与频域分析: 讲解如何将时域信号转换到频域,分析信号的频率成分,以及在音频、振动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时频分析技术: 介绍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等,分析它们在处理非稳态信号时的优势。 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 特征工程: 讲解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例如统计特征、纹理特征、时序特征等。 监督学习算法: 详细介绍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包括深度学习)等分类和回归算法,分析它们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无监督学习算法: 讲解聚类(K-means, DBSCAN)、降维(PCA, t-SNE)等算法,用于发现数据中的隐藏结构。 时间序列分析: 介绍ARIMA、LSTM等模型,用于分析和预测具有时间依赖性的数据,如传感器读数。 人机交互(HCI)原理与技术: 交互设计原则: 讲解可用性、用户体验、反馈机制、容错性等关键设计原则。 多模态交互: 探讨如何整合语音、手势、触控、眼动等多种输入方式,实现更自然、更直观的人机交互。 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NLP): 介绍语音信号的声学模型、语言模型,以及NLP中的文本理解、意图识别、对话管理等技术。 手势识别与计算机视觉: 讲解如何利用摄像头和计算机视觉算法识别用户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实现非接触式交互。 触觉反馈与情感计算: 探讨如何通过震动、纹理等方式提供触觉反馈,以及如何通过分析用户的情感状态来调整交互方式。 上下文感知与个性化: 情境感知: 讲解如何利用传感器数据和用户行为推断用户当前所处的环境、活动状态和需求。 个性化推荐与自适应系统: 分析如何基于用户历史数据和情境信息,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体验。 第三部分:智能系统的集成与应用——构建未来的数字世界 在本部分,我们将视角转向如何将前面讨论的传感和交互技术有效地集成起来,构建完整的智能系统,并探讨这些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系统架构与集成: 嵌入式系统设计: 讲解微控制器、处理器、内存等嵌入式硬件的选择与设计,以及实时操作系统(RTOS)在其中的作用。 通信协议与网络: 介绍IoT通信协议(如MQTT, CoAP)、短距离无线通信(如Bluetooth, Wi-Fi, Zigbee)以及蜂窝网络(如4G, 5G)在设备间通信和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 分析数据处理的部署模式,何时在设备端(边缘)进行实时处理,何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大规模分析。 数据管理与安全: 探讨传感器数据的存储、管理、清洗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典型应用场景剖析: 智慧家居: 智能照明、智能温控、安防监控、家电互联等,如何通过传感器和交互系统提升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智能健康与可穿戴设备: 连续健康监测(心率、血氧、睡眠)、运动追踪、个性化健康指导,以及远程医疗的可能性。 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在环境感知中的作用,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的实现。 工业自动化与物联网(IIoT): 生产线监测、设备预测性维护、仓储管理,如何通过传感器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智能城市: 交通流量管理、环境监测、公共安全、智能停车等,如何利用传感器网络构建更高效、更宜居的城市。 人机协作机器人: 机器人如何通过感知与人类协同工作,例如在制造、物流、服务等领域。 未来展望与挑战: AI与传感器深度融合: 探讨AI算法如何进一步提升传感器的感知能力和系统的智能水平。 可持续性与能源效率: 讨论低功耗传感器和能源采集技术在物联网设备中的重要性。 数据隐私与伦理问题: 深入探讨在广泛收集用户数据的同时,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应对伦理挑战。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分析不同厂商、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所面临的挑战。 结论 《智能传感与交互系统:原理、技术与应用》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智能系统构建的全局性认识。我们不仅仅关注硬件的堆砌,更强调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巧妙的设计思路和高效的系统集成。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为他们投身于创造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通过掌握本书所阐述的核心知识,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流行的智能设备是如何工作的,更能为未来新型智能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产品形态和材料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在“工业设计”这一块的表现,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可穿戴电子产品不仅仅是电子元件的组合,更是时尚与科技的完美融合。这本书在这方面的阐述,让我看到了设计师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兼顾美学、舒适度和功能性的。它深入探讨了不同材料的特性,比如硅胶、皮革、金属以及一些新型的柔性材料,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产品的佩戴感受和耐用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人体工学设计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曲线设计,而是基于对人体骨骼结构和运动规律的深刻理解。比如,如何设计出能贴合手腕曲线,同时又不会造成压迫感的腕带。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产品的可定制性和模块化设计,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可穿戴设备在个性化方面的巨大潜力,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由组合不同的功能模块和外观配件。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我一直认为,可穿戴电子产品这个领域,技术门槛相当高,涉及到很多我不太熟悉的专业知识。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非常平易近人。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会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比如,在介绍传感器技术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一堆技术参数,而是通过讲述一个智能手环如何感知用户的运动,进而转化为数据,这个过程娓娓道来,让我瞬间就明白了传感器在可穿戴设备中的重要性。另外,书中对于用户体验的设计,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探讨。它不仅仅关注产品的技术性能,更强调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情感化设计”的章节,作者通过分析用户在佩戴智能设备时的心理需求,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产品设计决策的。这让我明白,好的可穿戴产品,不仅仅是功能的堆砌,更是对用户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个简洁的“可穿戴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几个字,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那些能融入生活的科技产品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们是未来的钥匙。我一直幻想,未来是不是人人都能拥有一个智能手表,不仅仅是看时间,还能监测身体状况,甚至能根据我的情绪推荐音乐。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些冰冷的硬件和复杂的代码,更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未来生活方式的大门。我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力量,才能将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变成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广阔和前沿的领域,提炼出最核心的设计理念和开发流程的。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突破性的技术,比如柔性屏幕的实现,或者更加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并对这个充满潜力的行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可穿戴设备的生物传感技术非常感兴趣,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小小的手环或者手表,是如何精确地测量心率、血氧,甚至睡眠质量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太让我惊喜了。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主流的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例如,它详细解释了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为什么它能被广泛应用于心率监测。同时,书中也提到了更前沿的技术,比如微流控传感器在汗液分析方面的潜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对这些传感器在实际开发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功耗、精度以及信号干扰等问题,提出了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实现精准的健康监测,背后有着多么精密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软件与算法”部分,让我彻底打开了对可穿戴设备“智慧”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可穿戴设备的智能体现在于其内置的各种APP和功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智能”——那些隐藏在设备背后,驱动一切的算法。书中详细介绍了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机器学习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比如,它是如何通过算法来识别用户的运动模式,从而区分跑步、骑行等不同活动。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来预测用户的健康风险,或者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和健康建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境感知”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解释了设备如何通过分析多源数据(比如位置信息、运动数据、环境信息等),来理解用户当前所处的情境,并据此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这本书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交互背后,是多么复杂的算法在默默工作,而正是这些算法,赋予了可穿戴设备真正的“智慧”。

评分

不错

评分

这次书的品相稍微差点儿。

评分

这次书的品相稍微差点儿。

评分

书收到了,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书收到了,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这次书的品相稍微差点儿。

评分

书收到了,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书收到了,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这次书的品相稍微差点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