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经济法则的性质、经济学法则与实现、经济科学的意义等。
目录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章 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引言
2.经济学的“唯物主义”定义
3.经济学的“稀缺”定义
4.经济学与交换经济
5.“唯物主义”定义与“稀缺”定义之比较
第二章 目的与手段
1.引言
2.经济学与目的
3.经济学与美学
4.经济学与技术
5.经济理论与经济史
6.唯物史观
第三章 经济“量”的相对性
1.稀缺的意义
2.经济货物的概念
3.“具体化不当谬误
4.经济统计的意义
5.时间序列的意义
6.“生产一分配”与“均衡分析
第四章 经济法则的性质
1.引言
2.经济分析的基础
3.经济规律与“历史的相对性
4.经济学与心理学
5.理性行为假设
6.经济人的神话
7.静力学与动力学
第五章 经济学法则与现实
1.作为科学的经济学
2.供给与需求的统计“规律
3.制度学派的“数量经济学
4.经验研究的作用
5.经济规律的必然性
6.经济规律的局限性
7.建立经济发展理论的可能性
第六章 经济科学的意义
1.引言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均衡理论的中立性
4.经济学与伦理学
5.经济科学的意义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3.经济规律与“历史的相对性"
诚然,如前所述,要把这些命题应用于较为复杂的情况,需要作大量辅助性的假设,例如需要对市场状况、交易人数、法律情况、买卖双方最低的理性程度等等作出假设。由此而得到的推论的一致性,永远取决于其逻辑的一致性。能否用它们解释某一具体情况,取决于该具体情况下是否存在着所假设的那些因素。竞争或垄断理论能否运用于某一具体情况,是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正像运用自然科学的主要原理时那样,运用经济学原理时也得仔细对研究对象的性质作一番考察。我们并未假设那许许多多种竞争或垄断条件必然永远存在。但是,虽然应该认识到当我们的理论变得愈来愈复杂时,需要作多少辅助性假设,可同样应该认识到,我们所依据的主要假设具有多么广泛的适用范围。前面已指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存在着产生经济现象的那些条件,我们的主要假设便是适用的。
可以说,作了上述考察之后,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流行于欧洲大陆的那种观点的荒谬性。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则实质上具有“历史的相对性”,它们只是在某些历史条件下才是有效的,超越了这些历史条件便无法用它们分析社会现象。这种观点是一种危险的误解。只有在完全曲解词义,使人产生完全的误解的情况下,这种观点才表面上讲得通。诚然,要卓有成效地运用较为一般的经济学命题,就得补充以一系列辅助性的假设,这些假设得自于考察具有历史相对性的材料。的确,若不这样做,就会犯严重的错误。但如果说我们的主要假设在这种意义上具有历史的相对性,那就错了。固然,它们依据于经验,它们与现实相关联。但这是普遍性程度极高的经验,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相对性假设毫不沾边。没有人会真正怀疑以下假设的普遍适用性,如:存在着相对估价尺度,存在着不同的生产要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未来不确定性,尽管关于它们究竟处于何种逻辑地位的问题尚有争论的余地。而且,无论是谁,只要真正考察过根据这种假设所能得到的那种推论,都不会怀疑依据这种假设从事研究的有用性。只有未认识到这一点而又太关注于辅助性假设的人才会认为,经济学规律要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它们纯粹是历史性的,等等。如果这种观点仅仅意味着,我们必须认识到,运用一般分析时要作大量普遍性程度较低的辅助性假设,在运用一般性理论解释某一具体情况时,要先弄清事实,那么这很好,也很有益处。教师看到好学生过分陶醉于纯理论时,会赞同上述观点。甚至可以承认,在这一限度之内,优秀的历史学家对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所作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像在著名的方法论大论战中那样,把这种观点解释为,得自于一般分析的主要结论与其具体应用一样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政治经济学法则只适用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初期的英国,如此等等,那么这种观点显然就会把人完全引入歧途。在某种意义上也许可以说,所有科学知识都具有历史的相对性。也许在另一星球上,科学知识全都没有用处。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需要创造一新的术语来表示通常所谓的历史相对性。普通经济学的知识也是如此。
……
前言/序言
本书第一版已脱销一些时日,可显然仍有人求购。于是借出版商决定重印的机会,我就便作一些修正和改进,自当初写作此书以来我的感受似乎也要求这么做。
作这种修订时,我并未感到有必要根本改变我的基本论点。公开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本书第6章的一个论点之上,我在这一章否认比较个人之间的效用在科学上是正当的。对这一点或其他论点,我丝毫不想固执己见,但恐怕现在我仍未被完全说服。我坚持认为,汇总或比较不同个人的不同满足,涉及的是对价值的判断,而不是对事实的判断,我还认为,价值判断超出了实证科学的研究范围。批评者发表的意见并未使我相信这一论点是错误的。所以,我原封不动地阐述这一论点的那一节,只作了少许补充,意在说得更清楚明了。但愿批评我的人(其中有些人似乎认为我是好斗之徒)不要把这看作是对他们抱有敌意,藐视他们。我请他们相信,我绝非对我的所有观点都确信不疑。但尽管一些批判者喜欢把这一命题和另一些众所周知的命题称为“罗宾斯经济学”,可它实际上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在我之前,就已有一些大权威提出了这个论点,这使我坚信,至少在这一点上,我自己的见解并未把我引入歧途。
另一方面,许多批评者根据我在这方面的论证,推导出了一些我应第一个站出来加以驳斥的实践准则。有人认为,因为我力图吧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截然分开,力图把经济学与道德哲学截然分开,所以我就是在鼓吹经济学家不关心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所有事情或活动。有人认为——尽管积极活动在人们的心目中恐怕已很臭——我主张经济学家只应板着面孔,审慎地诊断所有可能的行动方针具有的含义,绝不应参与制定处理事务的方法。我的朋友林德利·弗雷泽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们应如何要求经济学家》的文章中,甚至敦促我要更加富有社会同情心。既然如此多的人误解了我,我便不能不认为我没有把话说清楚。但对此我要予以辩解,我确确实实没有这样的意思,而且尽力强调了这一点。在第5章第6节的一个脚注中,我曾指出,“我所主张的是,表述方式要更为精确,思考范围不要过于狭窄”,接下来我指出,经济学家很可能像社会学家那样享有很大的优势。在第6章第4节,我进一步说:“所有这一切并不是说经济学家不应就伦理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如同主张植物学不是美学,并不等于说植物学家不应对花园的设计有自己的看法。相反,我们企盼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长期而广泛的思考,因为只有这样,在需要他们解决问题时,他们才能对各种既定的目的作出评价。”我能补充的仅仅是,我完全同意弗雷泽的看法,经济学家若仅仅是经济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碰巧不是天才(谁要是认为自己是天才,那才愚蠢呢),便是个可怜虫。我也同意,经济学本身并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我同意,由于这一原因,仅仅包含经济学的教育是很不完善的教育。
思想的边界:探索人类知识体系的结构与未来 一部超越学科藩篱的宏大叙事,剖析当代知识世界的内在逻辑与潜在危机。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学科的深度挖掘,而是以一种鸟瞰的视角,审视我们赖以理解世界的知识框架本身的构造、演变及其面临的挑战。它旨在引导读者跳出日常研究的细枝末节,进入对“知识本身”的哲学性反思。 引言:碎片化时代的整体焦虑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掌握了海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然而,这种积累是否等同于真正的理解?本书开篇即提出一个深刻的疑问:当我们用越来越精密的工具切分现实时,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整体图景的把握能力?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当代学术界和思想界弥漫的一种“整体焦虑”——知识的专业化和细分化,虽然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却也无意中筑起了壁垒,阻碍了跨学科的对话与创新。本书的基调由此奠定:重建对话的桥梁,探寻不同知识领域之间潜在的共振点。 第一部分:知识的古老根源与现代分化 本书首先回溯了人类认知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整体观”到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考察知识是如何逐渐被切割、归类并最终固化为现代学科体系的。 1. 轴心时代的智慧遗产 作者细致梳理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分类”如何为后世的知识划分奠定了基础。重点分析了“思辨”与“实证”这两种基本认知模式的张力,并指出,早期思想家们试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解释宇宙、道德与社会。 2. 现代科学的“大分流” 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知识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里程碑。本书详细考察了牛顿物理学的成功如何催生了还原论的思维范式,即将复杂现象简化为基本要素来解释。这种方法论上的胜利,虽然推动了工程技术的发展,却也导致了对现象学和整体性研究的忽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三大知识板块的正式形成,及其之间日益加深的“方法论鸿沟”,是本书着重剖析的一章。 3. 学科边界的僵化与“知识的孤岛” 书中描绘了一幅当代学术地图:每一座学科“岛屿”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标准和价值体系。作者通过对多所顶尖研究机构的观察,揭示了这种专业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术语的异化、研究成果的不可通约性,以及对“边缘地带”的共同探索机会的错失。 第二部分:理论模型的局限性与有效性边界 知识的表达往往依赖于理论模型,这些模型是理解世界的强大工具,但它们也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本部分集中探讨了模型在不同尺度和复杂度下的适用性问题。 1. 数学语言的普适性神话 作者对数学在当代科学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辩证的审视。一方面,数学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精确性和逻辑一致性;另一方面,当面对高度非线性的、涌现性的、或涉及人类主观经验的领域时,纯粹的量化模型是否会丢失关键信息?书中通过对复杂系统理论和混沌现象的分析,展示了传统分析范式在处理“不可预测性”时的困境。 2. 经验的质性与量化的张力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中,如何平衡精确测量与深刻洞察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实证主义方法在捕捉人类情感、文化意义和历史偶然性时所遭遇的挑战,以及解释学、现象学等方法为补充量化不足所做的努力。这不是一场关于“谁更科学”的争论,而是关于“何种工具最适合特定对象”的务实探讨。 3. 模拟与现实的距离 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虚拟实验”和“数字孪生”成为新的研究前沿。然而,本书提醒读者,模拟永远是现实的简化和抽象。如何评估一个复杂的模拟模型的保真度?在模型输出的“真理”与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怎样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三部分:知识的伦理维度与社会责任 知识的生产并非价值中立的行为。本部分将视野转向知识与权力、知识与社会福祉的关系,探讨在知识体系重构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承担的伦理责任。 1. 技术理性对价值判断的规训 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技术理性——即以效率和可操作性为最高标准的思维模式——如何逐渐渗透到所有知识领域,甚至侵蚀了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自主性。当“能做到”取代了“应该做”成为判断标准时,知识的导向性便发生了危险的偏移。 2. 知识的“可见性”与“隐形性” 在当代,某些知识因其易于量化、易于商业化或符合主流叙事而被大力推广(可见性);而另一些长期、基础性或具有颠覆性的研究则可能被边缘化(隐形性)。本书分析了资助机制、学术评价体系如何无意识地强化了这种“可见性偏见”,从而塑造了我们对“重要知识”的集体认知。 3. 迈向知识的整合视野 本书的终极目标并非批判,而是指引方向。作者主张,未来的知识探索需要一种“新综合”(Neo-Synthesis),这要求研究者不仅精通自己的领域,更要培养跨界对话的能力,拥抱知识的模糊性、复杂性和内在的价值取向。这需要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鼓励好奇心而非单纯的服从,鼓励提问而非仅是回答标准答案。 《思想的边界》是一部对当下知识状态的深刻诊断书,它邀请所有心怀求知之欲的人,共同参与到这场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构建未来知识图景的严肃对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