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

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惠伊深 著,唐石霞 口述
图书标签:
  • 溥杰
  • 末代皇帝
  • 爱新觉罗
  • 口述史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清朝
  • 皇室
  • 回忆录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5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5750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亲历者实录!有图!有真相!

溥仪看上了我,为何瑾太妃却让我嫁了溥杰?

北京饭店的舞会上,我因何机缘初识了张学良?

溥杰为何要帮我逃离土肥原贤二的追杀?

日本军界阻止溥杰投奔张学良的内幕是什么?

……dujia爆料,首度揭秘>>>>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口述历史佳作。

口述者唐石霞女士是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的原配夫人,是著名的珍妃及瑾妃的亲侄女,是末代皇后婉容和末代皇妃文绣的亲密朋友。她是清皇朝寿终正寝之时最后一批离开紫禁城皇宫的皇族成员。

这部口述历史详述了唐石霞和珍、瑾二妃的他塔拉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介绍了清宫内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特别揭示了日本军政上层在操办建立伪满洲国之际,迫使溥杰与她离婚并续娶日本贵族后裔嵯峨浩的阴谋,是为了将来在没有子嗣的溥仪下台后,伪满洲国的下任皇帝有日本血统,从而全面掌控中国。

此外,这部口述史还叙述了唐石霞在绘画、诗歌方面的较高成就及造诣,对其晚年在香港大学的任教生活进行了详细说明。书中所陈述的史实和独特经历,可为后人研究往昔历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作者简介

惠伊深

1939年生,北京人。中国语言文学资深导师,作家。196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年受聘为天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历史长篇小说《禁城夕阳》,语言文学丛书《字海拾趣》等。

作者记写的这部口述史,口述者是他的姨母唐石霞女士。


目录

代序 我的姨母是爱新觉罗·溥杰原配夫人

壹 权贵世家

普通话即“满大人”的官话/ 003

朝廷突然降旨:“大不敬”之罪/ 007

五姑母珍妃被慈禧杀害/ 015

溥仪生母自杀的内情/ 021

四姑母瑾太妃第一次请梅兰芳进宫唱戏/ 026

父亲与康有为同时逃离京城/ 029

四伯父成了甲午海战中的主战派/ 033

宫里老太妃成了祖母的“忘年之交”/ 039

贰 我在紫禁城

皇姑姑归省,那可是大事!/ 047

犹太富商哈同给祖母拜寿/ 055

皇帝夫妻的真实生活/ 061

我和婉容、文绣常去看“翠玉白菜”/ 070

慈禧推荐,宫中开始流行拍照/ 076

我拍了一张“大不敬”的照片/ 079

一声传膳指令,各宫同一时间开饭/ 088

祖母为太妃送来自家做的饭菜/ 094

叁 我与溥杰与张学良

我是爱新觉罗? 溥杰的原配夫人/ 103

溥仪看上了我,瑾太妃让我嫁了溥杰/ 108

溥杰帮我逃离日本特务的追杀/ 115

我少女追星般迷上了“民国四公子”/ 119

北京饭店的舞会上,有我有张学良/ 123

日本军界阻止溥杰投奔张学良的内幕/ 128

肆 我在香港的生活

土肥原派日本宪兵追杀我/ 137

张学良送了两颗炸弹给溥仪兄弟俩/ 143

偷天换日!川岛芳子护送婉容的大戏/ 146

争分夺秒!我从醇王府抢运珍宝/ 150

慈禧太后的御用女画师/ 154

瑾太妃带我进了乾隆爷的藏画禁地/ 160

最难风雨,故人来求小画/ 166

我在香港大学教了几十年的普通话/ 177

港督卫奕信曾是我的学生/ 184

附 唐石霞年谱


精彩书摘

>>>>溥仪对我颇有好感

溥仪筹办大婚“选妃”之时,我已亭亭玉立,有几位太妃曾把目光盯住了我,溥仪对我也曾颇有好感。就在这关键时刻,四姑母瑾太妃却大唱反调,在宫内郑重其事放出风声,她用了从来也没用过的贬斥字眼,说我“生性浮躁”,不合宜做妃子侍候皇帝,她指令要我嫁给溥杰,并说生辰八字已然测定完全相符。就这样,我避过了皇上选妃,被四姑母瑾太妃指婚,后来嫁予皇帝之弟溥杰。

>>>>我嫁给了溥杰

大约在八十年代中,溥杰曾在北京发表文章,谈到他与我结婚之事,大多是准确无误的,只是他说直到结婚之日,还不知道新娘什么模样,这是违反事实的。我同溥杰曾在宫中嬉戏玩耍不知多少次,他怎会不知道我的样子呢?……本世纪七十年代将尽的时候,由于一个特别的机遇,有朋友代为搭桥,我与溥杰又联系过一次。那时,我们俩都已过了古稀之年,我坦率地说了与他结婚的既幸运又悲哀的两种感受,他并没表示反对。

>>>>初见张学良

那天傍晚,舞场的侍应把我和溥杰带到张学良预定的包厢时,我们一眼认出了恭候在那儿的张少帅,他本人比报纸照片上的形象更英武洒脱,只是谦恭有礼中流露出些许武将的生硬表情。张学良起身相迎,从他坐处走到我们身边只十几步路,前后包厢的客人呼啦一下都站起身,有人向他施礼,有人鼓掌招呼,众星捧月似的。

>>>>被土肥原贤二追杀

当时,大特务土肥原贤二命令日本宪兵,追到北京找我,他们的计划是逼我立刻签署离婚书,否则,即使把我打死,也要硬拉着我的手摁上手印,达到制造出堂而皇之的正式离婚文件的目的。但是,偏偏是溥杰预先密告了我,我在宪兵到我家前已经逃出家门,使日本人扑了空,他们竟然荒唐地逼我的两个弟弟,要他俩在我与溥杰离婚文件上签了字。


前言/序言


《紫禁城里的岁月流金:清末宫廷的温情与挣扎》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的历史人物的个人传记,而是以一个清代宫廷内部亲历者的细腻视角,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晚清至民国初年宫廷生活的全景画卷。作者以其独到的观察力和令人信服的记忆力,带领读者穿梭于森严的宫墙之内,探究那些被历史叙事常常忽略的、渗透在日常仪式、情感纠葛和权力暗流中的真实景象。 第一部分:礼仪与日常的雕琢——深宫的“温度” 本书伊始,作者首先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清宫生活的“基本面貌”。这不仅仅是对繁复礼仪的记录,更是对礼仪背后心理状态的剖析。从每日清晨的请安到深夜的休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问候都遵循着既定的规制。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不同等级的妃嫔、命妇们如何在这些规矩的框架下,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描绘宫廷的“生活哲学”。例如,对膳食制度的描写,并非简单地罗列菜肴名称,而是探讨了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下菜单的更迭,以及这些饮食习惯如何反映着皇室成员的健康状况和政治气氛。作者特别强调了“节令”在宫廷生活中的重要性——从春节的祭祀到中元的盂兰盆会,每一个节日的准备工作都牵动着庞大的人力物力,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微妙的权力博弈,被作者一一揭示。 第二部分:女性的命运与角力——墙内的情感博弈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对后宫女性群像的刻画。这些生活在金丝笼中的女性,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抱负与失落,构成了深宫中最具张力的部分。作者以旁观者清的姿态,记录了不同派系之间的微妙关系。例如,某位受宠的嫔妃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平衡家族利益,而另一位地位尊贵的太妃又如何通过对礼制的坚守来巩固自己的权威。 书中并未回避宫廷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但这些冲突往往不是戏剧性的争斗,而是隐藏在日常琐事中的“温和的暴力”。一针一线上的差异、一次请安时迟疑的脚步、乃至对某件古玩的偏爱,都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导火索。作者尤其细腻地捕捉了女性在生育和养育皇嗣方面的压力与情感投入。那些流产的隐痛、对子女前途的期盼与恐惧,构成了她们复杂人性中最柔软的一面。 第三部分:时代的巨变与宫廷的“失语” 随着历史的推进,本书的笔触逐渐转向晚清“庚子之乱”前后,宫廷对外界变化的反应与挣扎。作者记录了当西方思潮和新事物逐渐渗透到宫墙边缘时,宫廷内部产生的“失语”状态。一些老臣坚持着祖制不可破,而另一些有见识的年轻一辈则开始感到不安和迷惘。 书中描绘了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复杂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权力斗争,更包含了个人情感上的疏离与依赖。作者以亲历者的角度,还原了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发生的侧面场景,揭示了决策者在巨大压力下所展现出的犹豫、固执乃至无奈。例如,在涉及对外条约签订的某个关键时刻,宫中不同派系是如何通过非正式渠道交换意见的,以及这些意见最终是如何被“过滤”和“扭曲”的。 第四部分:从帝制到共和——最后的尊严与退场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清朝覆灭前后宫廷的巨大变动。作者细致地记录了“宣统退位”那一刻的氛围。那是一种混合了庄严、悲凉与解脱的复杂情感。皇室成员们如何接受身份的转变,如何努力保留最后的体面与尊严,成为了叙事的核心。 作者详尽记录了退位后的“优待条件”是如何在实践中被执行和变通的。宫内的人员如何从昔日的“主子”变成了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前朝遗老”。书中描述了他们如何学习使用新的电器,如何面对外界的窥探和报道,以及他们对于“故国”怀有的复杂情结——有怀念,也有对新生活的谨慎尝试。 结语:人性的回响 最终,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宫廷记录,成为了一部关于“人”在特定历史架构下如何生存、如何适应、如何坚守或放弃的故事。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使那些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温情、他们的无可奈何,都在这紫禁城的岁月流金中留下了深刻的回响。本书为后世研究清代宫廷的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从帝制向共和过渡时期的贵族心态,提供了极为珍贵且充满温度的第一手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复杂而深远的,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传统社会结构瓦解时的那种集体无措。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秩序”和“体面”的坚守,即便在时代巨变面前,依然试图维护的姿态,令人动容。这种对“身份”的执着,是那个阶层特有的文化烙印。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时的那种克制情感,她很少直接评论政治,而是通过描述她所感知到的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的微妙调整来侧面烘托时代的巨变。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那种对“失落的美学”的慨叹,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都意味着无数个体生活细微碎片的彻底消亡,而这本书,恰恰是为这些碎片所做的最温柔也最坚实的记录。

评分

这本回忆录的笔触,真是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个逝去时代的真实脉络。叙述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且充满温度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了那个我们只在历史课本上粗略了解的宫廷深处。我特别欣赏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它没有刻意追求戏剧性的高潮,反而是在那些日常的琐碎、细微的观察中,构建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人物群像。那种对旧日生活的描摹,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细腻和克制,你能够感受到那种深深植根于血脉中的身份认同与时代洪流冲击下无力感之间的拉扯。读完之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如何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努力去维护尊严、维系情感的挣扎过程。作者的叙事视角,无疑为我们理解那个时期的某些侧面提供了一个罕见且宝贵的切入口,那种对情感的真挚流露,即便相隔百年,依然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在场感”。它没有试图去为历史人物做道德审判,而是呈现了一种极其真实的“局内人”的视角。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定论”,在书中通过当事人的生活细节被微妙地解构和重塑。你会发现,那些高高在上的符号背后,是同样有着喜怒哀乐、需要面对柴米油盐和情感困境的普通人。这种去宏大叙事化的处理方式,是极其高明的。它迫使我们必须放下预设的框架,去真正倾听一个曾经身处历史漩涡中心的人,是如何看待她的世界、她的责任与她的遗憾。这种由内而外的洞察力,远比外部的观察报告要来得深刻和有力,它让人对“历史记忆”的建构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反思。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考究且富有韵味的,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一种“旧式”的表达美学,那种不疾不徐、讲究章法的叙事腔调,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留声机。我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后提炼出的智慧和沧桑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敏感或涉及家族隐私的部分时,作者的措辞极为谨慎,但恰恰是这种“有所保留”,反而更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让人去体会字里行间那份深藏不露的家族荣辱与个体的无奈。每一次转折,每一次情绪的起伏,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一味地煽情,却能自然而然地引人入胜。这不仅仅是一部口述史,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文学散文集,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记录了风云变幻中,个体生命轨迹的复杂纠缠。

评分

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完全不像一本沉重的回忆录。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插入一些幽默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有效缓解了时代背景带来的压抑感。例如,某些关于宫廷日常生活的描写,那种精细到令人咋舌的规矩和习俗,被描述得既详实又带着一种旁观者的戏谑,使得冰冷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我甚至能想象出她在讲述这些往事时,那种带着一丝怀念却又保持清醒的眼神。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现代读者得以跨越时空的鸿沟,去理解并共情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逻辑。它不仅满足了我们对“宫廷秘辛”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在满足这份好奇心的同时,升华了对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杂性的探讨。

评分

非常好,配送速度快,京东的配送速度就是快

评分

是正品,多读书,读好书,选京东

评分

这应是一本讲述唐石霞作为女性传奇一生的史诗巨作,更是一副浓墨重彩描绘清末民初动荡形势的辉煌图景。它向读者展示出了最后一批离开紫禁城的皇亲国戚的跌宕的命运轨迹,更是赞扬了唐石霞不凡的民族气节!与此同时,作者也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史料揭秘的盛宴。是历史,更是一段传奇往事!

评分

老师推荐的书,读读应该很有趣

评分

发货太快了!早上下的单下午就到了!而且书的质量无论是设计还是纸张印刷都特别好,是正品毋庸置疑。图片清晰,内容充实,比其他评论性的书要更加真实,因为是溥仪的弟妹亲自口述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在历史真实性上更值得相信,一些历史细节叙述的也要详实很多,让人看到了更真实更生动的清王朝和更鲜活的溥仪。

评分

刚刚收到货,包装很好,塑封的书很完整,觉得超值!如果你是喜欢历史的,尤其是清宫历史的,那绝对不要错过这本书。之前去过长春的伪满皇宫,所以对溥仪更是有特别的兴趣。虽然还未看完,但前面的内容讲的特别好。推荐给大家,如果有哪位朋友也很喜欢清朝的历史,欢迎交流~~

评分

不错 挺好的

评分

正在看,感觉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发货太快了!早上下的单下午就到了!而且书的质量无论是设计还是纸张印刷都特别好,是正品毋庸置疑。图片清晰,内容充实,比其他评论性的书要更加真实,因为是溥仪的弟妹亲自口述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在历史真实性上更值得相信,一些历史细节叙述的也要详实很多,让人看到了更真实更生动的清王朝和更鲜活的溥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