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物理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生物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污水处理技术书籍

化学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物理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生物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污水处理技术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传华,朱廷风,代国俊,许开明 著 著
图书标签:
  • 水处理
  • 污水处理
  • 化学处理
  • 物理处理
  • 生物处理
  • 处理过程
  • 处理设备
  • 环境工程
  • 水环境
  • 环保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义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2639
商品编码:12066942214
页数:1
字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YL4823  9787122259387   9787122261625   9787122262639

化学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本书是“水处理过程与设备丛书”中的一个分册,书中将化学法水处理工艺分为中和、化学混凝、化学沉淀、离子交换、常温化学氧化、湿式空气氧化、临界水氧化法、焚烧、电化学化、光化学氧化等,并分别针对各处理方法的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的设计与选型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调试人员参考用书。
第1章绪论
1.1中国的水资源现状1
1.1.1水资源的分布1
1.1.2水资源量4
1.2水的循环5
1.2.1水的自然循环5
1.2.2水的社会循环6
1.3废水的水质6
1.3.1生活污水和城市污水的水质7
1.3.2工业废水的水质8
1.4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分类与制定原则9
1.4.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0
1.4.2《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13
1.4.3《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13
1.4.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13
1.4.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15
1.5废水处理工艺15
1.5.1废水处理程度的分级15
1.5.2工业废水的处理方式16
1.6水和废水的化学处理方法16
1.6.1化学处理方法的原理17
1.6.2化学处理方法的分类18
第2章中和
2.1酸性废水与碱性废水20
2.2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21
2.2.1用碱性废水或碱性废渣中和22
2.2.2投药中和23
2.2.3过滤中和25
2.3碱性废水的中和方法28
参考文献29
第3章化学混凝
3.1胶体的特性与结构30
3.1.1胶体的特性30
3.1.2胶体的结构31
3.1.3胶体的稳定性33
3.1.4胶体的凝聚34
3.2水的混凝过程34
3.2.1混凝过程34
3.2.2混凝剂35
3.2.3助凝剂39
3.2.4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39
3.2.5混凝试验41
3.3混凝过程的机理41
3.3.1双电层压缩理论42
3.3.2吸附电中和作用机理43
3.3.3吸附架桥作用机理43
3.3.4网捕或卷扫机理44
3.3.5铝盐在水中的化学反应及其混凝机理44
3.4混凝过程的动力学46
3.4.1碰撞速率与混凝速率46
3.4.2速度梯度的计算47
3.4.3混凝控制指标49
3.4.4混凝工艺一般流程及设计要点50
3.5混凝的应用50
3.5.1给水处理50
3.5.2废水处理51
参考文献51
第4章化学沉淀
4.1基本原理53
4.1.1沉淀的化学平衡53
4.1.2化学沉淀法的分类55
4.2氢氧化物沉淀法55
4.3硫化物沉淀法58
4.4碳酸盐沉淀法59
4.4.1水的化学软化60
4.4.2石灰�泊考钊砘�法61
4.4.3石灰�彩�膏软化法62
4.5铁氧体沉淀法63
4.6其他沉淀法64
4.6.1钡盐沉淀法64
4.6.2卤化物沉淀法65
4.6.3磷酸盐沉淀法66
4.6.4磷酸铵镁沉淀法66
4.6.5有机试剂沉淀法66
4.7化学沉淀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67
4.8化学还原法68
4.8.1化学还原法的分类68
4.8.2还原法除铬69
4.8.3还原法除汞70
4.8.4还原法除铜71
参考文献72
第5章投药、混合、反应设备
5.1投药设备73
5.1.1药剂投加方法73
5.1.2药剂干式投配设备74
5.1.3药剂湿式投配设备74
5.2混合设备77
5.2.1机械搅拌混合77
5.2.2水力混合79
5.2.3水泵混合81
5.3反应设备81
5.3.1水力隔板反应池82
5.3.2涡流反应池83
5.3.3机械搅拌反应池84
5.3.4折板反应池86
5.3.5其他形式反应池86
5.4沉淀池87
5.4.1平流式沉淀池87
5.4.2竖流式沉淀池92
5.4.3辐流式沉淀池94
5.4.4斜板(管)式沉淀池96
5.5清泥设备99
5.5.1刮泥机和浓缩机100
5.5.2吸泥机103
参考文献106............

物理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本书是《水处理过程与设备丛书》中的一个分册,本书将物理法水处理工艺分为格栅、筛网、沉砂、调质等预处理工艺和澄清、沉淀、气浮、过滤、萃取、吸附、膜分离、蒸发浓缩、结晶、吹脱与汽提等,并分别针对各处理方法的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的设计与选型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调试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第1章绪论1.1中国的水资源现状11.1.1水资源的分布11.1.2水资源量41.2水的循环51.2.1水的自然循环51.2.2水的社会循环51.3废水的水质61.3.1生活污水和城市污水的水质71.3.2工业废水的水质81.4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分类与制定原则91.5废水处理工艺151.5.1废水处理程度的分级151.5.2工业废水的处理方式151.6废水的物理处理方法16第2章预处理2.1格栅172.1.1格栅的分类172.1.2格栅的设置182.1.3格栅除渣机192.1.4设计参数与计算公式252.1.5栅渣272.1.6操作管理272.2筛网282.2.1作用与设置282.2.2筛网设备282.3沉砂312.3.1作用与设置312.3.2平流式沉砂池312.3.3曝气沉砂池332.3.4旋流式沉砂池342.3.5操作管理342.3.6除砂与砂水分离设备352.4均质与水量调节362.4.1调节池的分类362.4.2调节池的位置设置372.4.3调节池的容积计算382.4.4设计参数38参考文献39第3章澄清3.1澄清池的特点与类型403.1.1澄清池的特点403.1.2澄清池的类型413.1.3澄清池的主要设计参数413.2机械搅拌澄清池423.2.1机械搅拌澄清池的结构423.2.2机械搅拌澄清池的类型443.2.3机械搅拌澄清池设计要点463.2.4机械搅拌澄清池的设计计算内容473.2.5运行管理513.3水力循环澄清池523.3.1水力循环澄清池的特点523.3.2水力循环澄清池设计要点543.3.3水力循环澄清池的设计计算内容543.3.4运行管理573.4脉冲澄清池573.4.1脉冲澄清池的组成及特点573.4.2脉冲发生器的类型583.4.3其他类型的脉冲澄清池603.4.4脉冲澄清池设计要点623.4.5钟罩脉冲发生器的设计内容623.4.6脉冲澄清池的运行管理633.5悬浮澄清池643.5.1悬浮澄清池的分类643.5.2悬浮澄清池设计要点653.5.3悬浮澄清池的计算内容673.5.4运行管理69参考文献70............

生物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本书是《水处理过程与设备》丛书中的一个分册,系统介绍了生物法水处理工艺及相关设备,根据采取的技术措施的不同,生物法水处理工艺分为好氧和厌氧两类处理工艺,这两类处理工艺又各自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工艺。本书分别对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厌氧活性污泥法、厌氧生物膜法等各种生物处理方法的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的设计与选型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及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调试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第1章绪论1.1中国的水资源现状0011.1.1水资源的分布0011.1.2水资源量0041.2水的循环0051.2.1水的自然循环0051.2.2水的社会循环0061.3废水的水质0061.3.1生活污水和城市污水的水质及计算0071.3.2工业废水的水质0081.4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分类与制定原则0091.5废水处理工艺0151.5.1废水处理程度的分级0151.5.2工业废水的处理方式0161.6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0161.6.1有机物的生物降解0171.6.2微生物的代谢0181.6.3生物降解的环境条件0181.6.4生物处理技术的分类019第2章有机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2.1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基本生物过程0212.1.1好氧生物处理的生化反应0212.1.2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的代谢过程0222.1.3有机物好氧生物降解过程0222.1.4好氧生物处理中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关系0232.1.5废水好氧生物处理途径0232.2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基本方法与分类0232.2.1好氧活性污泥法0232.2.2好氧生物膜法0262.2.3氧化塘法0272.2.4氮和磷的生物去除工艺0282.3好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与条件0282.4好氧生物技术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方向029参考文献030第3章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3.1好氧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0313.1.1好氧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基本流程0313.1.2活性污泥的形态与组成0323.1.3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0323.2活性污泥法的工艺过程及其运行方式0333.2.1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0343.2.2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0353.2.3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参数及影响因素0383.2.4活性污泥法的主要运行方式0403.2.5氧气曝气0433.3曝气池0443.3.1曝气池的类型与构造0443.3.2曝气的原理与理论基础0473.3.3氧转移速率的影响因素0493.3.4氧转移速率与供气量的计算0513.4活性污泥系统的工艺计算与设计...............



现代水处理技术:精细化、绿色化与智能化发展新篇章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探讨当前水处理技术的前沿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聚焦于“精细化”、“绿色化”与“智能化”三大核心理念。全书共分为三个主要篇章,分别从水处理的微观机理、新型工艺与装备,以及系统集成与智能调控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现现代水处理技术的创新活力与应用潜力。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水处理技术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具备解决复杂水污染问题的专业人才,推动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水处理过程的精细化调控与微观机制解析 本篇将打破传统对水处理过程的宏观认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微观化学、物理及生物机制。我们将详细阐述各单元操作如何通过精细调控反应条件、界面特性及微生物群落,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和资源的再生利用。 高级氧化技术(AOPs)的微观机理与创新应用: 自由基的生成与反应动力学: 深入剖析臭氧氧化、过氧化氢-紫外(UV/H₂O₂)、芬顿(Fenton)及类芬顿(Fenton-like)反应等高级氧化过程中关键自由基(如·OH, ·O₂⁻, HO₂·)的生成途径、浓度变化及其与目标污染物的反应动力学模型。重点解析不同催化剂(如Fe²⁺/Fe³⁺, TiO₂, Fe₂O₃, 活性炭负载催化剂)在自由基产生效率、选择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以及pH、温度、溶氧、有机物共存等因素对反应效率的影响。 非均相催化氧化新进展: 介绍负载型金属氧化物、金属有机框架(MOFs)、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等新型非均相催化剂的设计理念、制备方法及其在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和可回收性方面的优势。探讨其在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Cs)等难降解污染物中的应用潜力。 电化学高级氧化(EAOPs)的电极过程与传质强化: 详细讲解电化学氧化过程中电极反应(阳极氧化、阴极还原)的机理,包括直接电氧化、间接电氧化(通过产生·OH, O₃, H₂O₂等)以及电化学还原。重点介绍电极材料(如BDD, Ti/IrO₂-Ta₂O₅, PbO₂, Pt)的性能表征,以及传质强化技术(如微通道反应器、电磁搅拌、超声辅助)如何提高电极表面污染物浓度,进而提升处理效率。 光催化与光电催化: 阐述TiO₂、ZnO等半导体材料的光生载流子行为,以及光催化剂的敏化、掺杂、形貌调控等改性策略。重点介绍光电催化协同效应,即在光照和电场共同作用下,增强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对染料、酚类、农药等污染物的深度降解。 膜分离技术的精密过滤与选择性截留: 纳滤(NF)与反渗透(RO)的选择性机理: 深入分析纳滤与反渗透膜的孔径分布、表面电荷、化学结构等对不同尺寸、不同性质离子的截留机制。讲解盐离子、重金属离子、有机小分子等在膜表面的传质阻力与溶质-溶剂-膜相互作用。 膜污染的形成机制与防治策略: 详细解析有机物吸附、无机物沉淀、微生物生长等导致膜污染(浓差极化、滤饼层形成、孔道堵塞)的微观过程。介绍预处理技术(如超滤、活性炭吸附)、清洗技术(化学清洗、物理清洗)以及新型抗污堵膜材料(如亲水性涂层、改性聚合物)的设计与应用。 电驱动膜分离技术(EDFs): 介绍电渗析(ED)、电容去离子(CDI)等技术,以及其结合膜过程(如电驱动纳滤)在脱盐、水软化、选择性去除特定离子(如硝酸盐、砷)方面的优势。重点探讨电极材料、膜材料的选择及其协同作用。 吸附与离子交换的微观界面化学: 活性炭的表面化学与吸附行为: 深入解析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如羧基、羟基、酚羟基)的性质及其对不同类型有机污染物(如酚类、芳香胺、氯代烃)的吸附选择性。探讨孔结构(微孔、中孔、大孔)对吸附容量和动力学的影响。 新型吸附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介绍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生物质炭等新型吸附材料的设计理念、合成方法及其在吸附重金属离子、有机染料、药物分子等方面的优异性能。 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位点与竞争吸附: 详细阐述强酸性、弱酸性、强碱性、弱碱性阳/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机理,以及在水体中多种离子共存时,离子交换树脂的竞争吸附行为与选择性。介绍新型功能化离子交换材料在特定离子去除方面的应用。 第二篇:绿色环保型水处理新工艺与高效能装备 本篇将聚焦于开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水处理技术,并介绍与之配套的新型高效能装备。我们将重点关注低能耗、低药剂消耗、副产物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的工艺。 低能耗与资源化技术: 人工湿地与生态修复的模拟与优化: 深入研究人工湿地植物、微生物、填料等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如何通过物理沉淀、吸附、化学转化及生物降解等协同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有机物、重金属等。重点介绍不同填料(如陶粒、生物炭、火山岩)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水力学、传质及微生物附着的影响,以及湿地单元(如沉淀池、厌氧池、好氧池、人工沉水)的优化设计。 生物膜反应器的创新设计与高效运行: 介绍流化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膜生物反应器(M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等生物膜反应器的结构特点、填料选择(如PVC、PE、PTFE等载体)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重点关注生物膜的形成、生长、脱落机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曝气、回流、污泥龄等工艺参数,提高氮、磷的去除效率,并减少污泥产量。 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在脱氮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Anammox菌群的代谢途径、生长条件及其在低溶解氧、低温度环境下的脱氮机理。介绍Anammox反应器(如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固定床反应器)的运行特点,以及其在处理高氨氮废水的低能耗优势。 藻类生物处理技术与资源化: 探讨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包括其吸收氮磷、降解有机物的能力,以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过程。重点介绍藻类养殖与分离技术,以及藻类生物质的综合利用,如生产生物燃料、饲料、肥料或高附加值化学品。 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技术: 介绍污泥预处理技术(如热解、水热碳化、超声波、酶解)如何改变污泥的结构和性质,提高后续脱水效率和资源化利用率。探讨污泥的热解产物(生物炭、生物油、合成气)的应用,以及污泥堆肥、沼气发酵等过程的优化。 高效能水处理装备: 新型反应器设计与流体力学模拟: 介绍先进的反应器设计理念,如折流式反应器、微孔曝气反应器、高效混合器等,如何通过优化内部流场,强化传质与传热,提高污染物转化效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对反应器内部流场、停留时间分布、污染物浓度梯度进行模拟分析,指导反应器优化设计。 智能监测与控制装备: 介绍在线传感器(如pH、ORP、溶解氧、氨氮、COD、浊度)的应用,以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探讨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控制算法在优化曝气强度、药剂投加量、污泥回流比等参数方面的应用,实现水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节能型泵与曝气设备: 介绍高效离心泵、螺杆泵等,以及变频调速技术在节能方面的应用。深入分析微孔曝气器、射流曝气器等新型曝气设备,如何提高氧利用率,降低能耗。 集成化与模块化水处理单元: 介绍将多个水处理单元集成到预制模块中,方便运输、安装和扩展。探讨模块化设计在应急供水、临时性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及分布式水处理系统中的优势。 第三篇:水处理系统的智能化集成与集成优化 本篇将聚焦于将单一的水处理工艺与装备有机结合,构建智能化、一体化的水处理系统,并实现全局性的优化控制。 系统集成与工艺耦合: 多级串联与并联工艺的优化: 分析不同水处理单元(如初沉、生化处理、深度处理、消毒)的组合方式,如何根据原水水质和出水要求,设计最优的工艺流程。例如,厌氧+好氧+深度氧化组合,或A/O+MBR组合,以达到更高的污染物去除率和资源回收率。 工艺耦合的协同效应: 探讨不同处理技术之间的协同作用,例如,微电解与生物处理的结合,可以有效降解难生物降解有机物,为后续生物处理创造有利条件。膜生物反应器(MBR)集成了生化处理和膜分离,实现了高效率的污染物去除和高品质的出水。 能量回收与物质循环利用: 重点介绍污水源热泵技术、沼气发电技术、污泥资源化利用等,将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能源和物质进行回收利用,构建闭环水系统,降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调控与优化控制: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传感器收集的大量实时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对水质变化、设备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并实现智能化的故障诊断与预警。 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处理厂的应用: 探讨构建水处理厂的数字孪生模型,通过虚拟仿真模拟不同运行工况和设备故障,优化运行策略,提高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MPC): 介绍MPC技术如何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水质变化和设备响应,并据此制定最优的控制策略,实现对水处理过程的精准控制。 分布式水处理系统的智能管理: 针对分散式污水处理点,介绍物联网(IoT)技术在设备状态监测、远程控制、故障诊断方面的应用,实现高效的集中式或区域化智能管理。 风险评估与韧性提升: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 探讨建立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利用快速响应的移动式水处理装备,有效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系统抗干扰能力分析: 评估水处理系统在面临负荷波动、设备故障、外部环境变化等不利因素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提出提升系统韧性的策略。 本书将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技术展望等多种方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现代水处理技术的核心理念与发展方向,培养面向未来水环境挑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学习环境工程专业。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经常推荐阅读一些经典教材和专业书籍,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本参考资料。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工艺过程。我喜欢书中对于各种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清晰标注,以及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图示讲解,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水处理的本质。我特别喜欢“物理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这部分,它用大量的插图和流程图展示了各种过滤、膜分离设备的工作原理,让我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想象出设备在实际运行中的样子。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实际工程案例,例如,某个工业园区如何通过引入MBR技术来解决COD超标问题,某个城市如何利用反渗透技术来处理苦咸水,这些案例让我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憧憬。这本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未来在环保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评分

当我翻开“物理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章节时,我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为一名环保工程师,我一直对物理法的简洁高效印象深刻。这本书在这部分的阐述,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从最基础的筛分、沉淀、浮选,到更高级的过滤、膜处理、吸附,书中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特别关注的是膜处理技术,这是当前污水处理领域的热点,也是我们工厂即将升级改造的方向。书中详细介绍了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不同膜的孔径大小、截留性能以及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应用。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关于膜污染的机理和清洗方法,因为这是影响膜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书中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列举了实际案例,比如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如何通过预处理来延长膜的使用寿命,如何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和清洗周期。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反渗透膜在海水淡化和苦咸水处理中的应用,书中不仅解释了渗透压的原理,还详细介绍了多级反渗透系统设计和能量回收技术的应用,这对于我们这种沿海城市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对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等技术的原理、设备选型和操作要点也进行了详细介绍,让我对物理法的多样性和高效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环境监测领域的从业者,日常工作需要对污水处理效果进行精准的评估和监控。这本书中的“过程与设备”的结合,为我理解监测数据背后的工艺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曾经觉得,监测报告上的各项指标只是枯燥的数字,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些数字背后所代表的复杂生化和物理化学过程。例如,在生物处理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溶解氧、pH值、氨氮、硝氮、总氮等关键监测参数的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微生物活性和处理效果的。当我看到关于“污泥龄”(SRT)的解释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即使曝气量很大,硝化效果也并不理想。书中清晰地阐述了SRT对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排泥量来控制SRT。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报告中的数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此外,书中对化学法和物理法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副产物和监测难点也进行了详细介绍,例如,高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膜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浓差极化现象等。这些内容对于我设计更科学的监测方案,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作为一个在环保设备制造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兵,我深切地感受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们行业的一次“提神醒脑”。我主要负责污水处理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对于各种设备的结构、性能和操作原理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在“设备”部分的详细阐述,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设备,更是从原理出发,深入分析了设备的设计理念、选型依据以及运行维护要点。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膜处理设备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膜组件(如卷式、管式、平板式)的结构特点、流体力学设计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它还对膜清洗、膜更换等维护操作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这对于我们指导客户正确使用和维护设备非常有帮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曝气设备的设计优化,如何通过改进曝气盘的结构来提高氧利用率,降低能耗,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此外,书中对泵、阀门、管道等通用设备的选型原则和材质选择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为我们设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生物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毕竟,大多数污水处理厂的核心工艺都离不开生物处理。这本书在这部分的篇幅也相当可观,内容详实,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污水处理厂的生物硝化菌种培养管理员,我对微生物的习性、代谢途径以及影响因素有着天然的敏感性。这本书对厌氧、好氧、兼氧等不同生物处理方法的机理,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到生化反应动力学,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活性污泥法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曝气沉砂池、生物接触氧化、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等工艺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水质条件下如何进行优化操作。书中还对污泥膨胀、硝化细菌失活等常见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对我平时的工作指导意义重大。我曾经在冬季处理工业废水时,遇到过硝化效率大幅下降的问题,书中关于温度、pH值、溶解氧、营养盐等因素对硝化反应影响的论述,让我恍然大悟,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此外,书中对厌氧消化技术在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应用也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UASB、IC等反应器类型,这对我了解污泥处理的未来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硬核”的味道,深蓝色的封底配上烫金的标题,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是一名污水处理厂的一线操作员,每天和各种设备打交道,对于工艺流程的理解尤为看重。拿到这本书,我最先翻阅的就是关于“化学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的部分。我一直觉得,化学法是处理复杂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利器”,但有时候操作起来总感觉摸不着门道,参数的微调对处理效果影响巨大。这本书在这块儿写得真是太细致了,从混凝沉淀的原理,到不同絮凝剂的选择和投加量控制,再到高级氧化技术的反应机理和催化剂选择,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你。特别是关于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让我对“为什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高级氧化技术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臭氧氧化、高级催化氧化(AOPs)等技术,并给出了不同污染物种类对应的最佳处理方案。以前我只知道这些技术能除 COD,但具体怎么控制反应时间和温度,不同氧化剂的协同效应,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解答。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让我能够更精准地调整设备参数,提高处理效率,减少药剂的浪费。而且,书中对各种化学反应的方程式都给出了清晰的推导过程,虽然我不是研究员,但了解这些原理,能让我更有底气去应对突发状况,而不是单纯地按照说明书操作。

评分

我是一名环保项目的业主代表,负责投资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在项目初期,我最关心的是技术的成熟度、经济效益和长远的可持续性。这本书在“过程与设备”的结合上,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技术评估框架。我曾经在选择处理工艺时,被各种新技术、新概念弄得眼花缭乱,但这本书通过对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三大核心技术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分析,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比较维度。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各种工艺的经济性分析,包括初始投资、运行成本、药剂消耗、能源消耗等方面。例如,书中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和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成本比较,让我能够更理性地评估投资决策。它不仅给出了理论上的分析,还引用了实际项目的案例数据,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此外,书中对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强调,这与我们业主追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部分,书中介绍了几种主流的污泥处理技术,并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这为我们未来的污泥处理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

我是一名化工行业的安全工程师,在工作中,我必须时刻关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这本书在介绍各种水处理技术的同时,也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提及,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补充。例如,在化学法水处理部分,书中对强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氢)的使用和储存安全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其化学性质、接触禁忌以及泄漏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它还强调了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通风和监测来保证操作安全。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高级氧化技术中,对臭氧发生器安全操作规程的详细描述,这包括了高压电、紫外线辐射等潜在危险源的防范。在生物法部分,书中也提到了污泥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易燃易爆风险,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通风和防爆措施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水处理过程,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而对这些风险的提前了解和防范,是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合理,它将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这三大水处理技术体系划分开来,但又在各个部分之间巧妙地穿插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我是一名环保技术的研究生,正在撰写关于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毕业论文,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组合工艺的分析。例如,在处理含有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将高级氧化技术与生物接触氧化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它不仅解释了各自的处理原理,还深入分析了两种技术协同作用的机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来最大化协同效应。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案例和工程实践数据,这对于我的论文写作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资料。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高级氧化技术在去除微量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应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光催化、芬顿反应等技术,并对影响反应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催化剂种类、pH值、氧化剂浓度等。这让我对微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评分

作为一名环保咨询顾问,我经常需要为客户提供不同水质、不同行业污水处理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的全面覆盖,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技术工具箱。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各种技术,而是深入地分析了每种技术的适用范围、优缺点、经济性和环保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工艺组合”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污水特性,将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进行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例如,对于高浓度、难降解的工业废水,书中提供了将高级氧化技术与厌氧-好氧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案,并对每一步的处理目标、工艺参数和设备选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零排放”概念的探讨,以及如何通过多级串联和组合工艺来实现这一目标。这对于我们咨询行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帮助我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并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因素。这本书是我工作案头常备的参考资料,也是我提升专业技能的得力助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