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

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冯珠娣 著
图书标签:
  • 食文化
  • 性文化
  • 当代中国
  • 社会学
  • 人类学
  • 欲望研究
  • 消费主义
  • 文化研究
  • 性别研究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567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6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冯珠娣从“食”和“色”两方面入手,审视了当代中国人“欲望”的变迁,挑战了“食色,性也”的论断,揭示了“快乐”的政治和历史本质。作者探讨了从对饥饿的记忆到经济发展时代的美食,从传统中药的香气到对古典文献的挖掘,从对集体身份的颂赞到对个人经历的关注诸方面,认为这些在当代中国被体现的存在都必然创造并存留于对个人和国家生活的公众反映之中。本书运用人类学、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生活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她的解读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的关注对象-家庭,也涵盖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冯珠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另一硕士学位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执教18年后,于2004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人类学讲座教授。曾发表有关中医药和中国社会文化的论文数十篇。《认识实践:遭遇中医临床》乃其汉学处女作。曾主编《chaoyue肉体:物质生活的人类学读本》。

精彩书评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犹如电影的慢镜头一样,在这本书中被一页一页地打开了。冯珠娣教授相信日常生活的重心在于饮食男女。而在这方面,当代中国人发展出一套du一无二的自我技术,这本书正是对此的一个绝妙而生动的展示。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犹如一面镜子,不仅能让我们惊讶地看到自我以及自我的身体,而且还能看到这种身体所镌刻的历史。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本书将我们带上了愉悦的知识之旅。冯珠娣以其深厚的中医知识功底为依托,评论小说、反思自身在中国的际遇、阐释中国古代经典及当代政治,创建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文化人类学研究模式。她帮助我们领悟物质实践以何种方式传递着历史的意义(包括当代中国的历史)。其论述智巧兼优,引人入胜。
  ——王斯福,伦敦商学院讲座教授

  中医、食物和性与食欲、性欲和对身体的焦虑之间的密切关系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冯珠娣在此方面表现不俗。她精当地阐释了体现如何被打上了历史和政治的烙印,如何与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丽萨·拉斐尔,加州大学教授

目录

致谢
中文版序言
引言
食色,性也
欲望
世俗人类学
非连续性
来自/作为阅读的民族志
干预:中医关于身体的修辞
食物和性
第一部分 吃:感觉的政治
导言
雷锋:不倦的人民公仆
第一章 药膳
具体的逻辑
小城药膳
味觉的语言,味觉的体验
实践中的中医
身体:溢香的世俗载体
第二章 精神会餐
饥饿的简史
牢记苦难:《白毛女》
精神会餐:《芙蓉镇》
身体的盛宴
超越需求
第三章 “实”与“虚”
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
莫言的《忘不了吃》
系统的虚损与局部的实邪
多乎哉?
划界线
第二部分 欲:体现的伦理
导言
杜晚香:优秀共产主义者的瑰丽光环
公开场合的激情
第四章 书写自我:个人的罗曼司
对爱的探讨
心灵的伴侣
保护光辉
在路上
语言危机
小结
第五章 性科学:行为的再现
性知识典籍
对性的想象
性调查
教育国民的研究
性教育
压抑的假设
第六章 色情艺术
性:宇宙(cosmic)的性,内在的本质?
马王堆:汉代的快乐
养生
无能和资本主义
再现和伦理
在卧室
结论 为历史的身体欢呼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吃:感觉的政治
  第一章药膳
  本章探讨的是世俗权力和饮食与药之间的关系。人们都有吃的经验,他们不仅仅是吃,而且还享用食物,或者希望能享用食物,日复一日,无论是疾病还是健康,都是如此。既然这种吃的体验是(经济上的和认识论上的)权力不对称分布,我们很难想象一种没有被权力渗透的生活(即经过不断协调,这些权力不断以乏味的、但是不可以完全预测的规律出现)。吃的政治经济学强调营养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而吃的政治现象学则关注把吃作为体验的社会实践。医学人类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和现象学两个分支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一切东西,它建立在具有吃的功能的身体之上:其经验源于生活。这种生活经常因为分配不均而导致纷争,具有建构与被建构的双重属性。即便我们当中最幸运的人也无法控制吃的事件。它挑战了权力的自然化所构成的常识。
  本章更多地关注医药,用较长的篇幅探讨中医的逻辑与实践。处方药的使用是医学的一个方面,乍看上去好像和政治无关。在中国,中药是古老的、技术含量高的、又十分重要的药品,因为它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用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干扰疾病。中药有生理学的功效,中医们根据“经验”就知道如何配制这些草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草药的效用。当然这是一种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不同的权力。
  从理论上说,应该对权力的种类和构成加以区分。但是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它们总是被混杂在一起。人们可能把长期存在的社会地位所赋予的权力(比如说,老师拥有控制学生的权力)和私人的微观控制权力相混淆。而疲劳和沮丧的情绪会削弱老师控制学生的有效性,至少会有这种削弱的感觉。有时很难把对于个人经验的控制与对他人影响力的程度区分开来。
  性无能就是个很贴切的例子。在当代中国,性无能受到普遍的关注(进一步的讨论请参阅第六章)。人们对性能力的普遍担心以及对性无能的自我诊断,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隐喻:比喻某阶级权力减弱(比如党的干部)或民族的弱点(中国被看作是落后的国家)。这种比较把两种不同“无能”的含义混为一谈。为什么这些现象都和丧失能力相关?部分原因在于英语的用词巧合。如果男性性活动中的不同变化不曾用与权力有关的词语来描述,也许就不再会有任何误解了。汉语中阳痿一词就与不同权力的形成没有什么关系,相反,它是一个基于阴阳关系的术语,在严格的医学领域之外仍具有某种普遍性意义。
  ……

《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一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社会在饮食文化与性别观念这两个并行却又紧密交织的维度上所展现出的复杂图景。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美食或情爱故事,而是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的视角,审视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全球化浪潮以及传统文化的回响中,中国人如何理解、实践、消费、甚至重新定义“食”与“色”。 第一部分:舌尖上的变迁——从温饱到品鉴的时代洪流 本书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中国人的餐桌。这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摆盘与调味,更是关于“吃”的意义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物质匮乏年代的“填饱肚子”成为首要目标,到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再到如今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口味偏好、以及与食物相关的社会实践,无不映射着经济转型、城乡差异、代际隔阂以及文化认同的多元光谱。 我们会详细探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 “吃”的符号化与仪式化: 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吃”早已超越了生理需求,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一种身份的表达、一种情感的寄托,甚至是一种政治话语的载体。从天价食材的追逐到对健康养生的极致追求,从网红餐厅的打卡潮到家庭聚餐中蕴含的复杂人情世故,本书将层层剥茧,揭示“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密码。我们会分析不同社会阶层、年龄群体、地域文化在饮食偏好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与他们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念相互印证。例如,大城市白领对精致摆盘、异国风情料理的追捧,与他们追求生活品质、国际视野的生活方式相呼应;而老一辈对家常菜肴的深情眷恋,则可能承载着对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坚守。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奏: 麦当劳、星巴克的连锁店遍布街头,寿司、披萨、火锅、川菜……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同时,中国菜肴也在走向世界。本书将深入分析全球化饮食文化如何渗透并重塑中国本土的饮食生态,以及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巧妙地将其本土化,创造出新的饮食风尚。我们会考察川菜在海外的“变味”与“流行”,以及西式快餐在中国年轻人中的接受度,这些现象背后反映了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和中国文化的强大适应性。 健康、伦理与消费主义的交织: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有机”、“绿色”、“无添加”等概念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本书将探讨这些概念如何被市场放大,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选择。同时,我们也会触及食品安全问题、素食主义的兴起、以及与饮食相关的伦理考量,如动物福利、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新兴议题如何挑战传统的饮食观念。 “食”与社会资本的关联: 从商务宴请中的酒局文化,到亲友聚会中的“抢着买单”,再到特定节庆的饮食习俗,食物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润滑剂和权力场。本书将分析“吃”是如何成为建立、维系或挑战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通过“晒吃”来构建和维护个人在社交网络中的形象。 第二部分:镜中的风情——现代中国人的性别叙事 紧随“食”的深入探讨,本书将视角转向“色”,即当代中国人的性别观念、情爱体验以及身体政治。在经历了长期的压抑与禁锢后,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的解放,性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它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东方与西方的张力中不断演进。 本书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传统观念的余震与重塑: 尽管社会在进步,但传统的男尊女卑、贞洁观念、以及对女性身体的规训,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性别认知和行为模式。本书将分析这些传统观念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以新的形式出现,以及年轻一代如何回应和挑战这些刻板印象。例如,对“剩女”的污名化,以及对男性“阳刚之气”的过度强调,都是传统性别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奏。 情感表达的多样化与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情爱关系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线上交友、虚拟恋爱,到社交媒体上的情感展示,再到各种情感咨询与陪伴服务的兴起,本书将探讨网络在塑造现代中国人的情感体验中的作用。我们会分析“PUA”现象、网络红人的情感人设、以及“舔狗”文化等新近出现的社会现象,它们折射出复杂的情感需求和沟通模式。 身体的解放与规训的再现: 女性身体的自主权、对美的多元化追求、以及男性身体形象的建构,是当代中国性别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审视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审美标准,以及女性如何通过化妆、健身、整形等方式来应对这种标准。同时,我们也会关注男性身体的“娘化”争议,以及男性群体内部对自身形象的探索,这些都反映了性别边界的模糊与重构。 性与权力的博弈: 性别议题始终与权力结构紧密相连。本书将分析在职场、家庭、以及社会公共领域中,性别如何影响个体的机会与待遇。我们会探讨“性骚扰”、“性别歧视”等问题,并考察女性在争取性别平等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同时,我们也会关注 LGBTQ+ 群体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与权利诉求,这为理解当代性别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欲望”的解码与呈现: 无论是在对珍馐美馔的渴望中,还是在对情感连接的追寻里,“欲”始终是贯穿人类生存体验的驱动力。本书将尝试解码当代中国人在“食”与“色”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欲望,它们是纯粹的生理冲动,是文化符号的解读,是社会期待的回应,还是个体独立意志的表达?我们将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呈现一个充满活力、矛盾,同时又不断演变的欲望图谱。 《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并非试图提供简单化的答案,而是希望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反思和探讨的空间。通过对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渗透的维度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本书力求呈现当代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经验与集体文化如何碰撞、融合,又如何孕育出新的意义和可能。它是一次对中国人当下生存状态的细致描摹,也是一次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呐,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主要原因不是它有多厚,而是我需要不断停下来,消化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密度。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冷峻、克制,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解剖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每一个下刀的角度都计算得恰到好处,毫不留情。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跟随一位顶尖的社会学家进行一次暗访,那些关于城市空间、阶层流动、符号消费的描述,精确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特别是它对于某种特定群体生活哲学的描摹,那种压抑下的狂欢,那种在规范边缘游走的精致,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获取这些一手资料的?文字的张力十足,但又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观察者姿态,这反而让读者产生了更强烈的代入感,因为你仿佛被邀请进入了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触及的隐秘世界。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它要求读者拿出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面对那些不太光彩的真相。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审美化”这一概念的解构力度。作者似乎对所有表面上被赞誉为“进步”或“精致”的事物,都保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怀疑态度。他不断地追问,在那些被包装得极其诱人的事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权力逻辑和资源分配机制?文字的韵律感极强,有时像一首节奏急促的现代诗,充满了尖锐的诘问;有时又像一段缓慢推进的纪录片配音,沉稳而富有穿透力。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或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将一个又一个的道德困境赤裸裸地摆在你的面前,让你自己去感受那种沉重的拉扯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社会现象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个人立场和价值取向的深度拷问。我必须承认,读完后我审视自己衣柜里的某些物件时,都会多一层微妙的心理活动。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种对社会脉络的抽丝剥茧,精准得让人不寒而栗。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透视眼,能够穿透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直达骨子里那些被精心掩盖的欲望与权力的纠葛。我尤其欣赏它在构建宏大叙事时,如何巧妙地穿插那些微小到几乎被忽略的个人故事,使得那些抽象的社会学概念瞬间具象化,变得有血有肉。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更像是一场身临其境的田野调查,但又超越了纯粹的纪实,加入了深刻的哲学反思。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的视角彻底被颠覆了,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行为、亲密关系,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某种复杂的符号系统,充满了张力和隐喻。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需要全神贯注地去解码每一个句子背后的潜台词,但每一次破解,都带来巨大的智力上的满足感。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的碎片化体验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既古典又极度现代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上,简直是一次大胆的实验。它完全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迷宫,信息点散落在不同的章节和引用之间,需要读者自己去搭建逻辑的桥梁。初读时,我甚至有些许的迷失,觉得线索太过跳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领悟到这种“碎片化”恰恰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当代生活的本质就是如此支离破碎、充满矛盾。作者在处理跨学科的引用时,那种信手拈来的自信,让人叹为观止,从经济学理论到文学批评,再到都市传说,信手拈来,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固的知识框架。它迫使我的思维模式从传统的因果链条中抽离出来,学会用更具网络化、互文性的方式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那些原本孤立的知识点,现在都有了新的连接和参照系。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深感兴趣的读者,我不得不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社会转型的全新视角——它不是从宏观经济政策入手,而是从最贴近个体感受的层面切入,比如饮食的仪式感、身体的自我塑造,以及人际关系中的“边界”如何被重新定义。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尤其擅长使用那些略带嘲讽意味的比喻,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既想融入主流又试图保持个性的微妙心态。阅读体验是相当“痛快”的,因为他敢于触碰那些被普遍认为是禁区的话题,却又不流于肤浅的哗众取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常识”的分析工具,让你能够从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在驱动力。它不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样生活”。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与人激烈讨论的作品。

评分

非常好,正版图书,送货及时

评分

宝贝很不错的!

评分

The product is really good

评分

非常好的体验!性价比超高!!!!!!!!!

评分

书的内容很不错?,就是物流慢了点,而且没有塑料包装,书有点脏啊。

评分

The product is really good

评分

海外汉学家的观点,值得一看,收了。

评分

宝贝很不错的!

评分

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