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钻完井技术

页岩气钻完井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猛 著
图书标签:
  • 页岩气
  • 钻井完井
  • 油气工程
  • 工程技术
  • 石油工程
  • 完井技术
  • 钻井工程
  • 页岩气开发
  • 能源
  • 技术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45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841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29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策划于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及《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公布之时,跨越“十二五”到“十三五”,契合新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套丛书的出版希望能从国家层面为我国能源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我国页岩气的大规模、高质量开发利用提供助推燃料,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提供政策舆论支持。
  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内页岩气领域专家的支持,丛书编委包括: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戴金星院士、金之钧院士,中国工程院康玉柱院士、胡文瑞院士推荐作序;张金川教授任丛书主编;张大伟、董宁、董本京任丛书副主编。丛书获国家出版基金年检“优秀”,得到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资助。
  《页岩气钻完井技术》一书为《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第13分册。

内容简介

  《页岩气钻完井技术》主要从页岩气井钻井设计、钻头与钻具组合、欠平衡压力钻井、井壁稳定性与控制技术、钻井液与储层保护、井眼轨迹测量与控制、水平井降摩减阻工艺和工具、固井与完井、钻井井控技术、弃井工艺和技术、页岩气开发的降本增效等方面,系统介绍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技术。
  《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包括页岩气地质理论与勘探评价、页岩气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页岩气开发工程与技术、页岩气技术经济与环境政策等4卷20分册。丛书对页岩气产业链相关理论、方法及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阐述与讨论。

目录

第1章页岩气藏钻井技术特点及关键技术001
1.1页岩气藏的特点003
1.2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现状004
1.3页岩气钻井技术特点与难点007
1.4页岩气钻井关键技术010
1.4.1井壁稳定技术010
1.4.2井眼轨迹优化设计和控制技术011
1.4.3下套管与固井技术012
1.4.4降摩阻技术018
1.4.5井眼清洗技术018
1.4.6优化钻具组合019
1.4.7完井技术019
1.5水平井对页岩气开发的重要性021
1.5.1水平井对页岩气开发的必要性021
1.5.2水平井开发现状和开发效果022
1.6页岩气水平井分类022
1.6.1单个水平井022
1.6.2丛式水平井024
1.6.3多分支井025
1.6.4大位移水平井026
1.7页岩气水平井的钻井难点032
1.7.1页岩气藏井壁垮塌严重032
1.7.2岩屑床的存在032
1.7.3页岩气水平井钻井难点033
1.8页岩气水平井关键技术034
第2章页岩气井钻井设计037
2.1钻井设计包括的内容038
2.2钻井设计的考虑因素038
2.3井身结构设计039
2.4丛式井设计039
2.5水平井设计042
2.5.1水平井设计原则042
2.5.2水平井设计流程043
2.5.3水平井井眼轨迹设计045
2.5.4钻具组合设计050
2.5.5钻井液设计050
2.5.6固井与完井设计051
2.6欠平衡与气体钻井设计052
2.7测量要求052
VVI第3章钻头与钻具组合053
3.1钻头优选054
……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刚性需求持续攀升。1993年我国生产原油总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而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此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2013年煤炭消费占比67.5%,石油消费占比17.8%,天然气消费占比5.1%,其余为核能、水电能、风能等。煤炭消费占比是全世界最高的。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消费占比与世界平均占比23.7%相比,差距巨大,与我国的规划目标12%相比也有相当大的距离。
  进入21世纪以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重要突破,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成为油气发展的重要领域。美国是最早开展页岩气研究和勘探开发的国家。1981年,美国成功对Barnett页岩实施大规模压裂,实现了真正的页岩气突破。200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到2012年该比例已经上升到了近40%。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压力、提高我国的能源保障能力、改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海相地层中发育的优质烃源岩是国内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专家初步估计页岩气资源量大约30×1012m3。
  本书主要从页岩气井钻井设计、钻头与钻具组合、欠平衡压力钻井、井壁稳定性与控制技术、钻井液与储层保护、井眼轨迹测量与控制、水平井降摩减阻工艺和工具、固井与完井、钻井井控技术、弃井工艺和技术、页岩气开发的降本增效等方面,系统介绍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技术。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单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引用了相关机构和专家的部分数据和资料,董本京专家对本书的章节目录、结构编排、基本素材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帮助,在此向董本京、申瑞臣、耿东士、程晓年、史怀忠等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书涉及知识面较广,数据较多,编写难度很大,加之作者水平所限,书中不可避免出现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深海油气开发工程》 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性阐述深海油气开发工程的专业著作,旨在为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全书内容涵盖深海地质条件、深海储层评价、深海钻井技术、深海完井技术、深海生产设施、深海管道铺设、深海维护与保障、深海环境保护等多个关键领域,并针对我国深海油气开发的特殊性和挑战性,提出了若干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深海油气资源与地质条件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全球深海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及勘探前景,重点关注了我国南海、东海等海域的油气地质特征。详细介绍了深海储层类型、岩石物理性质、流体性质以及储层评价方法,包括地震勘探、测井评价、岩心分析等技术在深海油气评价中的应用。同时,阐述了深海烃类成藏模式、运移规律及评价方法,为深海油气藏的定位和勘探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深海钻井工程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深海钻井工程的特点、挑战及关键技术。涵盖了深海钻井平台选型与部署、深海钻井设备与系统、深海钻井液与固井技术、深海钻井过程中遇到的地质风险(如井涌、井漏、井壁失稳等)及其应对策略。重点阐述了深海钻井的精确控制技术、非常规钻井技术(如大斜度井、水平井、多分支井等)在深海的应用,以及深海钻井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体系。 第三部分:深海完井工程 本部分聚焦深海完井工程的各个环节,旨在实现高效、安全的油气生产。详细介绍了深海完井设计原则、完井方式的选择(如油管完井、套管完井、裸眼完井等)、完井液的选择与优化。深入阐述了深海封隔器、防砂筛管、射孔技术、完井工具等关键设备的性能与应用。特别关注了深海井下作业的挑战,如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完井方案和技术措施。此外,还探讨了深海增产措施(如酸化、压裂等)的应用潜力与风险控制。 第四部分:深海油气生产与集输 本部分系统阐述了深海油气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和运行。包括深海平台(如FPSO、固定式平台、半潜式平台等)的设计理念、结构类型、布置原则及建造工艺。详细介绍了深海海底管线系统,包括海底管道的选材、设计、铺设技术、连接技术及防腐蚀措施。阐述了深海集输系统,如汇管、集输井口装置、海底阀组等的设计与运行。同时,探讨了深海油气处理技术,包括油气水分离、脱硫、脱水等工艺流程。 第五部分:深海油气开发的安全、环保与经济性 本部分强调了深海油气开发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问题。详细介绍了深海开发的安全管理体系、风险评估与控制、应急响应预案等。阐述了深海油气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包括溢油防治、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等措施。同时,对深海油气开发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包括投资成本、运营成本、生产效益等,并探讨了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创新点与特色: 系统性与前瞻性: 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性、全面性阐述深海油气开发工程的专著,内容涵盖了从资源评价到生产集输的各个环节,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针对性强: 针对我国深海油气开发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分析严谨,同时紧密结合国内外实际工程案例,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技术前沿: 涵盖了近年来深海油气开发领域最新的技术进展,如智能完井、海底生产系统集成、深海绿色开发等。 多学科交叉: 融合了地质学、石油工程、海洋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现了深海油气开发工程的复杂性与交叉性。 本书适合石油工程、海洋工程、地质勘探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从事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的“圣经”!它以一种极其严谨和全面的方式,将这项复杂的技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井下工具的选择与应用”的章节,我反复研读了数遍。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井下工具的功能、性能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在不同地层条件下的选型原则。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定向钻井工具”的分类和介绍,例如不同类型的马达、转盘、井下测量仪器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书中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复杂地层条件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组合,以保证钻井作业的顺利进行。我曾根据书中提供的选型指南,为一次复杂钻井任务选择了合适的定向钻井工具,结果大大提高了钻井效率,避免了潜在的井下复杂情况。此外,书中对“完井工具”的介绍,也同样精彩。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完井工具(如封隔器、管串、射孔枪等)的结构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如何根据储层条件和生产需求,选择最优的完井方案,以确保完井质量和油气高效生产。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将他毕生的绝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系统地梳理了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地质认识,到最前沿的工艺技术,再到实际的工程应用,无所不包。书中对于页岩层系的构造特征、孔隙结构、渗透率等关键地质参数的分析,可以说是入木三分,让我对页岩气的赋存状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水平井钻井技术、体积压裂技术、多级支撑压裂技术等核心技术的讲解,不仅理论阐述严谨,还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图表,使得这些复杂的技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钻井液和压裂液体系优选的部分,作者结合不同页岩层的地质特点,给出了详尽的配方选择建议和性能评价指标,这对于实际作业中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对井身结构设计、井下工具的选择、完井方式的优化等环节的探讨,也都充满了实战经验的智慧。我曾尝试过书中介绍的某些压裂液体系,效果确实比以往的经验有了显著提升,出砂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任何从事页岩气开发的相关人员,都不应错过。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的大门,让我们能够以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式开展工作,迎接页岩气开发的更大挑战。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的著作,其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在对页岩气地质特征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钻井和完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水力压裂”这一核心技术的详尽解读。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水力压裂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的压裂液体系(如凝胶体系、泡沫体系、酸化体系等),还深入探讨了压裂参数(如排量、压力、注入量、支撑剂类型和粒度等)对压裂效果的影响。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参数组合下的裂缝扩展形态和支撑效果,这为优化压裂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曾经根据书中提出的“差异化压裂”理念,在某个区块实施了调整,显著提高了单井产量。此外,书中对“多级支撑压裂”技术的论述,也让我领略到其精妙之处。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多级分割、逐级注入支撑剂等方式,实现裂缝的有效支撑和长期导通,从而最大化页岩气的采收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解决技术难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启发我们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页岩气开发的技术体系,并不断进行创新和优化。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的书,其专业性和实用性都令我印象深刻。书中对页岩气储层改造技术的探讨,深入而全面。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水力压裂缝网复杂性控制”的章节所吸引。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影响水力压裂缝网复杂性的各种因素,包括储层岩石力学性质、压裂液性质、注入参数、支撑剂性能等,并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这些因素来提高缝网的复杂性和连通性。书中对于“脉冲式压裂”、“高效支撑剂”等创新技术的介绍,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曾尝试过书中提出的“脉冲式压裂”技术,它在提高裂缝的支撑效果和导流能力方面,确实表现出色。此外,书中关于“酸化压裂”技术的论述,也让我对如何利用酸液溶解岩石、扩大裂缝、提高渗透率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酸液的选择、酸液注入方式、酸液侵蚀的控制等关键技术环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技术难题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它启发我们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期获得更好的页岩气开发效果。

评分

这是一本我近期阅读过的,关于页岩气钻完井技术非常出色的著作。其内容之系统、分析之透彻,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于“多级体积压裂”这一核心技术的论述,尤为详尽。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多级体积压裂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还深入探讨了多级体积压裂对裂缝网络复杂性、导流能力、储层改造效果的影响。书中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和现场数据,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压裂级数、不同压裂液体系、不同支撑剂粒度和注入量对压裂效果的差异。我曾根据书中提出的“应力敏感性分析”理论,对某个区块的压裂方案进行了优化,显著提高了压裂后储层的导流能力。此外,书中对“定向水平井钻井”技术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详细介绍了定向钻井的各种工具、技术和控制方法,以及如何根据页岩层系的特点,设计出最优的井眼轨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钻井效率和页岩气的可采储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解决技术难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启发我们如何将先进的理论与精湛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的发展。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石油行业的一本“活地图”,清晰地勾勒出了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的全貌。书中对于页岩气储层特点的分析,细致入微,仿佛将储层“透视”了一般。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钻井液体系选择与优化”的部分。作者根据页岩层系的不同特点,对各种钻井液(如水基钻井液、油基钻井液、合成基钻井液)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给出了在不同地层条件下选择最佳钻井液体系的指导建议。书中对于钻井液失水量、黏度、流变性等关键参数的控制方法,也讲解得非常到位,这对于保证井壁的稳定性和防止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至关重要。我曾经根据书中提供的配方,优化了钻井液体系,有效解决了钻井过程中出现的井壁垮塌问题。此外,书中关于“完井液体系”的论述,也同样精彩。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完井液(如盐水完井液、密度可调的完井液等)的性能特点,以及如何根据储层条件选择合适的完井液,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储层的渗透性,为后续的油气生产奠定良好基础。这本书就像一本“秘籍”,为我们揭示了页岩气钻完井的种种奥秘,让我们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评分

一本关于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的书籍,其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叹。作者仿佛将多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呈现出一种“学以致用”的风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水平井轨迹控制的章节。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轨迹控制技术,如随钻测量(MWD)、定向钻井工具等,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轨迹设计对钻井效率和后期压裂效果的影响。书中对于微裂缝缝网的形成机理和延伸规律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通过详细的图示和文字描述,清晰地展现了压裂液在页岩储层中的流动路径,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压裂设计来形成高效的缝网结构。我曾尝试过书中介绍的微应力封窜技术,它在提高压裂液的有效利用率方面,确实表现出色。此外,书中对酸化压裂技术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对如何优化酸液体系、控制酸液侵蚀、提高储层渗透率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将他多年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掌握页岩气钻完井的核心技术。

评分

我近期有幸接触到一本探讨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的著作,其内容之详实、论述之精炼,令我爱不释手。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页岩气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书中对于页岩气储层改造的章节,其分析角度独到,见解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地质、工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融为一体,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缝网复杂性”这一概念的阐释,作者通过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不同压裂方案对缝网形态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压裂参数来提高储层改造效果。书中对压裂液体系的分类和性能评价,也极具参考价值。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压裂液的组成成分、增粘机理、滤失控制方式等,并结合不同储层条件,给出了相应的优选建议,这一点对我指导实际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我曾根据书中提供的思路,调整了压裂液的配方,结果发现储层的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后期维护成本也降低了不少。此外,书中对固井质量控制、酸化压裂技术、水力压裂优化等内容的论述,同样精彩纷呈,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指导实践的百科全书。

评分

这本页岩气钻完井技术专著,在我阅读过的众多专业书籍中,无疑是佼佼者。它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赢得了我的高度赞誉。书中对于“压裂液的返排”这一关键环节的论述,尤为精彩。作者详细分析了影响压裂液返排效率的各种因素,如压裂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储层渗透率、井筒压力等,并提出了多种有效的返排技术,如低压返排、高压脉冲返排、酸化返排等。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现场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不同返排技术的效果,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返排方案。我曾根据书中提供的建议,对压裂液的返排方案进行了优化,显著缩短了返排周期,提高了油气产量。此外,书中对“压裂液的残留物处理”的讨论,也极具价值。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压裂液残留物的性质,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这些残留物,以防止其对储层造成二次污染,或影响油气的正常生产。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解开了页岩气钻完井过程中的诸多难题。

评分

我对一本关于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的著作进行了细致的阅读,其内容之详尽,论述之深刻,让我受益匪浅。本书在介绍页岩气地质特征、钻井技术、完井技术等基础内容的同时,着重探讨了页岩气开发中的核心技术——水力压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可变粘度压裂液”的介绍。作者详细阐述了可变粘度压裂液的工作原理,即在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的粘度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更好的缝网支撑效果和更低的阻力。书中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可变粘度压裂液在提高裂缝渗透率、降低注入压力、减少支撑剂沉降等方面的优势。我曾根据书中提供的配方,成功地应用了可变粘度压裂液,有效解决了高渗透储层中的垮塌问题。此外,书中对“可溶性支撑剂”技术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可溶性支撑剂的种类、性能特点,以及如何在压裂完成后,通过化学溶解的方式,使支撑剂从裂缝中消失,从而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获得更好的采油效果。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导手册,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我们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宝典。

评分

非常不错。相信京东!!!

评分

领导指明要的书,买了同事们一起学习

评分

很好的专业方面的书籍,有用

评分

一次买了不少书,活动力度大,书印刷和质量都没有问题,头天下单,第二天到,一切都好。

评分

东西相当不错,是正品行货,下次有机会还买,相当满意

评分

包装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

送货速度杠杠的,不错哦

评分

henhao

评分

这套书的内容安排似乎有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