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法式》是代錶我國古代建設科學與藝術狀態的典籍,規範瞭各種建築的做法,詳細規定瞭各種建築在施工設計、用料、結構和比例等方麵的要求,對研究中國建築、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著深遠的意義。
本書內容涉及《營造法式》所錄各工種(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信、鏇作、鋸作、竹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窯作等),是對該書的全麵解讀。編譯者不是對《營造法式》作逐捲逐條的注釋,而是對《營造法式》中記載的各工種的工程做法進行實質性剖析、介紹,並用現代語言及圖示方法加以錶述,幫助讀者跨越古代術語和文字的障礙,獲得對宋代建築和《營造法式》本身的正確認識。增加的延伸閱讀內容,緊密聯係實際,以古樸典雅的設計風格和“有用有趣”的內文激發廣大讀者的閱讀欲望。
《營造法式》是代錶我國古代建設科學與藝術狀態的典籍,規範瞭各種建築的做法,詳細規定瞭各種建築在施工設計、用料、結構和比例等方麵的要求,對研究中國建築、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著深遠的意義。
本書內容涉及《營造法式》所錄各工種(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信、鏇作、鋸作、竹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窯作等),是對該書的全麵解讀。編譯者不是對《營造法式》作逐捲逐條的注釋,而是對《營造法式》中記載的各工種的工程做法進行實質性剖析、介紹,並用現代語言及圖示方法加以錶述,幫助讀者跨越古代術語和文字的障礙,獲得對宋代建築和《營造法式》本身的正確認識。
李誡,字明仲,北宋時期管城(今河南鄭州)人,齣生於官吏世傢。生年不詳,卒於大觀四年(1110年)二月。他在將作監工作瞭十七年,從開始下層的官員一直升到將作監的總負責人,在這期間,他負責過龍德宮、九成殿、太廟、硃雀門、尚書等大量工程項目,可以說是一位建築管理和實踐經驗都非常豐富的專傢。李誡在接到編修詔令後,參閱瞭大量的文獻和舊有的規章製度,收集瞭工匠們講述的各工種操作規程、技術要領以及各種建築物構件的形製、加工方法,最終完成《營造法式》一書,並於崇寜二年(1103年)刊行全國。書中以大量篇幅敘述瞭工限和料例,對每一工種的構件都按照等級、大小和質量要求,規定瞭工值的計算方法,從而有效地杜絕瞭當時工程中齣現大量的貪汙盜竊現象,同時也給後世留下瞭一部優秀的建築學專著。
《營造法式》是我國現存的官方編定的建築技術專書。書中規範瞭宋代各種建築的做法,詳細規定瞭各種建築在施工設計、用料、結構和比例等方麵的要求,全麵、準確地反映瞭中國在11世紀末到12世紀初,整個建築行業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管理經驗,以及當時的社會生産關係、建築業勞動組閤、生産力水平等多方麵的狀況,為後人研究唐宋代建築的發展,考察宋及以後的建築形製、工程裝修做法、當時的施工組織管理等提供瞭重要的參考依據。
北宋中晚期,各地大肆建造宮殿、衙署、廟宇、園囿等,造型極盡奢華,負責工程的大小官吏趁機貪汙,使得整個建築業腐敗叢生,國庫也因此虧空。麵對這種危急情況,熙寜二年(1069年),宋神宗下令當時負責宮室建築的部門——將作監,編製齣一部關於建築工程方麵的規範書。此書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編製完成,但因缺乏用材製度,工料太寬,不能防止工程中齣現的各種弊端,因此並沒有實施開來,後來失傳。到瞭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朝廷又詔令將作監的李誡重新編修,李誡此次編著完成的正是《營造法式》一書。
劄子015
進新修《營造法式》序016
捲一018
總釋上018
宮018
闕021
殿023
樓025
亭026
颱榭028
城030
牆032
柱礎034
定平036
取正037
材038
栱040
飛昂041
爵頭042
枓043
鋪作044
平坐046
梁047
柱048
陽馬049
侏儒柱051
斜柱052
捲二053
總釋下053
棟053
兩際055
搏風055
柎056
椽057
簷059
舉摺060
門062
烏頭門064
華錶066
窗067
平棊069
鬥八藻井070
鈎闌071
拒馬叉子072
屏風073
槏柱074
露籬075
鴟尾076
瓦077
塗079
彩畫081
階082
磚083
井084
當我翻閱《古法今觀——營造法式》時,我常常會沉浸在一種對古人精湛技藝的無限遐想之中。書中對“匠人精神”的描繪,讓我感同身受。那些對每一個構件的打磨,對每一個榫卯的精雕細刻,都凝聚著工匠們的心血和智慧。我記得書中有一段關於木工的論述,提到瞭對木材紋理的順逆、對木材濕度的控製,以及對不同木材特性的瞭如指掌。這些細節,都展現瞭古代工匠們對材料的敬畏和對技藝的極緻追求。這種精神,在現代社會中,似乎越來越少見瞭。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工匠精神”的起源和發展,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的古代匠人,充滿瞭敬意。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到瞭古代的“工程管理”和“質量控製”。原來,如此龐大而精密的工程,並非依靠個人的靈感,而是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係來保證其順利進行。這種對細節的把控,對流程的規範,都讓我看到瞭“營造法式”作為一種成熟的建築體係的魅力。這本書,讓我明白,任何偉大的成就,都離不開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懈的實踐探索。
評分《古法今觀——營造法式》就像一本穿越時空的建築秘籍,它以一種極為詳實和係統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寶庫。我一直在思考,為何古代的建築能夠如此經久不衰,仿佛蘊含著某種永恒的生命力。這本書試圖迴答我的疑問。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模數製”和“等比例”原則的探討。原來,古代建築的各個部分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遵循著一套精密的比例關係,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這種對整體性的追求,與現代建築中常見的“拼湊”和“堆砌”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書中通過大量的圖示和計算,讓我得以理解這種“法式”的精髓。例如,關於屋頂坡度、鬥拱的大小比例、梁柱之間的間距等等,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計算方法。這讓我不禁感嘆,古人是如何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掌握瞭如此先進的建築理論和實踐。此外,書中對古代建築材料的耐久性處理,比如木材的防腐、石材的防水等,也讓我學到瞭不少寶貴的經驗。這不再是簡單的“建造”,而是一種對建築生命周期的深刻考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展示瞭“是什麼”,更在於它深入剖析瞭“為什麼”和“如何做”。
評分初次翻開《古法今觀——營造法式》,我懷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因為“營造法式”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的曆史感和工藝的神秘感。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建築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曆經韆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宮殿、廟宇和園林,總讓我不禁思考,古人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妙絕倫的設計和堅固無比的建造的。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便帶著一種素雅的質感,淡淡的宣紙色調,輔以古樸的字體,似乎在訴說著一個遙遠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所謂的“法式”究竟包含瞭哪些核心的理念和方法,它們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被傳承和演變的。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木構件的榫卯結構,講解梁架的跨度計算,或是介紹古代的測量技術?我尤為關注的是,那些宏偉的建築背後,是否蘊藏著一套完整的工程管理和質量控製體係,畢竟,如此大規模的工程,絕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我希望能從中看到那些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汗水,感受到他們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他們如何將天地之間的自然之力與人文的秩序巧妙地融為一體。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像是一把鑰匙,能打開我通往中華文明深處的大門,讓我得以窺探那些輝煌的過去,並從中汲取寶貴的啓示。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營造法式”的真諦,讓我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理解,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評分我之前對中國古代建築的認識,多半停留在一些宏觀的印象上,比如氣勢恢宏的宮殿,或是麯徑通幽的園林。然而,《古法今觀——營造法式》這本書,卻將我帶入瞭建築的微觀世界,讓我得以窺探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我被書中對“材”的計量單位和應用方式的講解深深吸引。原來,古代建築的尺寸並非隨心所欲,而是有一套嚴謹的度量體係,並且這個體係還會根據建築的等級和功能有所變化。這種細緻入微的設計,讓我看到瞭古人對秩序和等級的重視,也看到瞭他們如何通過建築來體現社會結構和文化觀念。書中對於不同構件的命名和功能解釋,也讓我對古代建築的組成部分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梁、柱、枋、檁、椽……這些曾經模糊的概念,在書中變得具體而鮮活。我甚至開始嘗試去辨認現實中的古代建築,想象著這些構件是如何相互連接,共同支撐起一座宏偉的建築。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還涉及到瞭古代的防災減災技術。在沒有現代地震監測和加固技術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來提高建築的抗震能力的?這些內容讓我對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一個更加懂得欣賞和理解的“內行”。
評分《古法今觀——營造法式》帶給我的,遠不止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深敬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書中所展現的古人嚴謹細緻的工匠精神所打動。那些關於尺寸、比例、構件連接的論述,無不體現齣對精確性的極緻追求。我記得書中提到的一段關於木材紋理走嚮和力學性能關係的講解,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對自然材料的理解,已經滲透到瞭古代建築的方方麵麵。這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而不是簡單的徵服和改造。書中的案例分析,也讓我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雖然“營造法式”本身可能強調的是一套普適性的規範,但在實際應用中,又如何與當地的文化、氣候、材料特點相結閤,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築?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這些復雜性,而是試圖通過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圖解,為我們呈現齣一個多元而立體的古代建築圖景。我驚喜地發現,原來我一直以來對古代建築的美學感受,並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如此紮實的技術和理論基礎之上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傳統技藝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術的傳遞,更是包含著一種價值觀念、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文化傳承的集體記憶。
評分在閱讀《古法今觀——營造法式》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感到一種深深的驚嘆,繼而是對古人智慧的由衷贊嘆。書中對於古代測量工具和方法的介紹,讓我對“精準”有瞭全新的認識。在沒有現代精密儀器的時代,他們是如何做到如此精確的放樣和施工的?書中提到的“魯班尺”和各種巧妙的測量技巧,讓我大開眼界。這些工具和方法,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幾何原理和實踐經驗。它們是如何被世代相傳,並最終成為“營造法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代工匠們在追求精確的過程中,所展現齣的耐心、細緻和創新精神。我甚至開始嘗試在生活中運用一些簡單的測量方法,去感受那種對精準的追求。此外,書中對古代建築防火、防水、防腐等方麵的措施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古人對建築壽命的重視。他們並非隻關注建築的美學和結構,更是在意建築的“可持續性”。這些細節,都讓我對“營造法式”有瞭更加全麵和立體的認識。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對古代建築的“門外漢”,逐漸變成瞭一個能夠品味其中細節和智慧的“鑒賞傢”。
評分當我沉浸在《古法今觀——營造法式》的字裏行間時,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古代的工坊之中。書中所描繪的種種細節,讓我對“營造法式”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具體的、可感知的實踐。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材料選擇和處理的闡述。究竟什麼樣的木材纔能支撐起宏偉的殿宇?它們又是如何經過烘乾、防腐等一係列處理,以保證建築的持久性?書中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讓我深刻體會到古代工匠們對材料性能的精湛把握。此外,關於圖紙和模型的部分也讓我大開眼界。在沒有現代CAD軟件的時代,古人是如何通過手繪的圖紙和精密的模型來指導施工的?那些圖紙上密密麻麻的符號和綫條,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數學和幾何知識?我仿佛能看到一群專注的匠人在油燈下,一絲不苟地繪製著每一條綫,每一個角度,力求將設計完美地呈現齣來。更讓我驚嘆的是,書中對古代施工工藝的細緻描繪。從地基的夯實,到牆體的砌築,再到屋頂的搭建,每一個環節都顯得如此嚴謹而有序。那些看似樸實的技藝,在古代匠人手中卻能發揮齣驚人的力量,構建齣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營造法式”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一套充滿智慧和經驗的係統,它在不斷地實踐和傳承中發展壯大,最終成就瞭中國古代建築的輝煌。
評分《古法今觀——營造法式》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建築的“骨骼”和“血脈”。我之前對古代建築的認識,更多是停留在其“錶象”上,比如宏偉的體量,精美的裝飾。但這本書,卻深入到瞭建築的“筋骨”之處,揭示瞭支撐起這一切的內在邏輯和技術體係。書中關於“鬥拱”的詳細講解,讓我終於理解瞭這一中國古代建築最具標誌性的構件,是如何在力學上實現巧妙的支撐和傳導。那些層層疊疊、相互咬閤的木塊,仿佛擁有瞭生命,將屋頂的巨大重量,化解於無形。這不僅僅是建築的智慧,更是藝術的體現。此外,書中對“測繪”和“放樣”的嚴謹描述,讓我認識到,古代建築的精確性,並非依靠巧閤,而是建立在科學的計算和精密的測量之上。這種對過程的重視,對細節的把控,讓我對“營造法式”産生瞭由衷的敬佩。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建築之美,不僅僅在於視覺的享受,更在於其內在的邏輯、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讓我對中國古代建築的認識,從“看熱鬧”升級到瞭“看門道”。
評分我一直認為,優秀的建築是凝固的曆史,是承載文化的載體。《古法今觀——營造法式》這本書,恰恰讓我對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體悟。它不僅僅是關於建築技術的講解,更是對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和解讀。我被書中關於“禮製”與“建築”之間關係的論述深深吸引。原來,古代的建築並非隻是滿足居住和使用的功能,它更是社會等級、權力象徵和倫理道德的體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在形製、規模、裝飾等方麵都有嚴格的規定,這背後蘊含的是一套完整的社會秩序和價值體係。書中通過對一些典型建築的案例分析,讓我得以直觀地理解這種“法式”是如何在實踐中體現禮製精神的。例如,宮殿的布局如何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宗祠的結構如何象徵傢族的傳承和尊嚴,這些都讓我對中國古代建築有瞭更加宏觀和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看到,古人是如何將哲學思想、社會規範和技術實踐融為一體,創造齣既實用又充滿文化內涵的建築。它讓我明白,“營造法式”的精髓,並不僅僅在於技術本身,更在於它所代錶的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文化智慧。
評分《古法今觀——營造法式》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一份關於傳承的思考。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營造法式”能夠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強大的生命力?這本書給瞭我答案。我被書中關於“規矩”和“變通”的探討深深打動。一方麵,“營造法式”強調的是一套嚴謹的規範和標準,它保證瞭建築的質量和風格的統一。另一方麵,它又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能夠根據地域、材料、功能等因素進行靈活的調整和創新。這種“求同存異”的智慧,讓“營造法式”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並在不同的時期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書中通過對一些區域性建築風格的分析,讓我得以理解這種“法式”是如何在地方實踐中得到豐富和發展的。它讓我看到,真正的傳承,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包含著創造和發展。這本書,讓我對“傳統”的理解,不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充滿活力的生命體。它鼓勵我去思考,如何在當今社會,重新發掘和傳承那些寶貴的傳統技藝和智慧。
評分這本書就是一本專業術語講解書,比較一般
評分很棒的書
評分一直購買,品牌值得信賴,挺好的
評分很棒的書
評分經典的古建築圖書,值得擁有。
評分正版
評分比較不錯的版本可以收藏
評分書印刷很好,正版文獻,很喜歡。
評分作為專業書籍,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值得一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