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状态的典籍,规范了各种建筑的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在施工设计、用料、结构和比例等方面的要求,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书内容涉及《营造法式》所录各工种(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信、旋作、锯作、竹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是对该书的全面解读。编译者不是对《营造法式》作逐卷逐条的注释,而是对《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各工种的工程做法进行实质性剖析、介绍,并用现代语言及图示方法加以表述,帮助读者跨越古代术语和文字的障碍,获得对宋代建筑和《营造法式》本身的正确认识。增加的延伸阅读内容,紧密联系实际,以古朴典雅的设计风格和“有用有趣”的内文激发广大读者的阅读欲望。
《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状态的典籍,规范了各种建筑的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在施工设计、用料、结构和比例等方面的要求,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书内容涉及《营造法式》所录各工种(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信、旋作、锯作、竹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是对该书的全面解读。编译者不是对《营造法式》作逐卷逐条的注释,而是对《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各工种的工程做法进行实质性剖析、介绍,并用现代语言及图示方法加以表述,帮助读者跨越古代术语和文字的障碍,获得对宋代建筑和《营造法式》本身的正确认识。
李诫,字明仲,北宋时期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出生于官吏世家。生年不详,卒于大观四年(1110年)二月。他在将作监工作了十七年,从开始下层的官员一直升到将作监的总负责人,在这期间,他负责过龙德宫、九成殿、太庙、朱雀门、尚书等大量工程项目,可以说是一位建筑管理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的专家。李诫在接到编修诏令后,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了工匠们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以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最终完成《营造法式》一书,并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书中以大量篇幅叙述了工限和料例,对每一工种的构件都按照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规定了工值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地杜绝了当时工程中出现大量的贪污盗窃现象,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优秀的建筑学专著。
《营造法式》是我国现存的官方编定的建筑技术专书。书中规范了宋代各种建筑的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在施工设计、用料、结构和比例等方面的要求,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在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整个建筑行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管理经验,以及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建筑业劳动组合、生产力水平等多方面的状况,为后人研究唐宋代建筑的发展,考察宋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做法、当时的施工组织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北宋中晚期,各地大肆建造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等,造型极尽奢华,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趁机贪污,使得整个建筑业腐败丛生,国库也因此亏空。面对这种危急情况,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下令当时负责宫室建筑的部门——将作监,编制出一部关于建筑工程方面的规范书。此书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编制完成,但因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工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因此并没有实施开来,后来失传。到了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朝廷又诏令将作监的李诫重新编修,李诫此次编著完成的正是《营造法式》一书。
劄子015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016
卷一018
总释上018
宫018
阙021
殿023
楼025
亭026
台榭028
城030
墙032
柱础034
定平036
取正037
材038
栱040
飞昂041
爵头042
枓043
铺作044
平坐046
梁047
柱048
阳马049
侏儒柱051
斜柱052
卷二053
总释下053
栋053
两际055
搏风055
柎056
椽057
檐059
举折060
门062
乌头门064
华表066
窗067
平棊069
斗八藻井070
钩阑071
拒马叉子072
屏风073
槏柱074
露篱075
鸱尾076
瓦077
涂079
彩画081
阶082
砖083
井084
在阅读《古法今观——营造法式》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惊叹,继而是对古人智慧的由衷赞叹。书中对于古代测量工具和方法的介绍,让我对“精准”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做到如此精确的放样和施工的?书中提到的“鲁班尺”和各种巧妙的测量技巧,让我大开眼界。这些工具和方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几何原理和实践经验。它们是如何被世代相传,并最终成为“营造法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工匠们在追求精确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耐心、细致和创新精神。我甚至开始尝试在生活中运用一些简单的测量方法,去感受那种对精准的追求。此外,书中对古代建筑防火、防水、防腐等方面的措施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古人对建筑寿命的重视。他们并非只关注建筑的美学和结构,更是在意建筑的“可持续性”。这些细节,都让我对“营造法式”有了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对古代建筑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了一个能够品味其中细节和智慧的“鉴赏家”。
评分当我翻阅《古法今观——营造法式》时,我常常会沉浸在一种对古人精湛技艺的无限遐想之中。书中对“匠人精神”的描绘,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对每一个构件的打磨,对每一个榫卯的精雕细刻,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木工的论述,提到了对木材纹理的顺逆、对木材湿度的控制,以及对不同木材特性的了如指掌。这些细节,都展现了古代工匠们对材料的敬畏和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似乎越来越少见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匠精神”的起源和发展,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古代匠人,充满了敬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古代的“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原来,如此庞大而精密的工程,并非依靠个人的灵感,而是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来保证其顺利进行。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对流程的规范,都让我看到了“营造法式”作为一种成熟的建筑体系的魅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实践探索。
评分《古法今观——营造法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骨骼”和“血脉”。我之前对古代建筑的认识,更多是停留在其“表象”上,比如宏伟的体量,精美的装饰。但这本书,却深入到了建筑的“筋骨”之处,揭示了支撑起这一切的内在逻辑和技术体系。书中关于“斗拱”的详细讲解,让我终于理解了这一中国古代建筑最具标志性的构件,是如何在力学上实现巧妙的支撑和传导。那些层层叠叠、相互咬合的木块,仿佛拥有了生命,将屋顶的巨大重量,化解于无形。这不仅仅是建筑的智慧,更是艺术的体现。此外,书中对“测绘”和“放样”的严谨描述,让我认识到,古代建筑的精确性,并非依靠巧合,而是建立在科学的计算和精密的测量之上。这种对过程的重视,对细节的把控,让我对“营造法式”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建筑之美,不仅仅在于视觉的享受,更在于其内在的逻辑、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从“看热闹”升级到了“看门道”。
评分初次翻开《古法今观——营造法式》,我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因为“营造法式”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工艺的神秘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建筑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宫殿、庙宇和园林,总让我不禁思考,古人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精妙绝伦的设计和坚固无比的建造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便带着一种素雅的质感,淡淡的宣纸色调,辅以古朴的字体,似乎在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所谓的“法式”究竟包含了哪些核心的理念和方法,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传承和演变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木构件的榫卯结构,讲解梁架的跨度计算,或是介绍古代的测量技术?我尤为关注的是,那些宏伟的建筑背后,是否蕴藏着一套完整的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毕竟,如此大规模的工程,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我希望能从中看到那些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汗水,感受到他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将天地之间的自然之力与人文的秩序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通往中华文明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那些辉煌的过去,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营造法式”的真谛,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当我沉浸在《古法今观——营造法式》的字里行间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代的工坊之中。书中所描绘的种种细节,让我对“营造法式”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实践。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材料选择和处理的阐述。究竟什么样的木材才能支撑起宏伟的殿宇?它们又是如何经过烘干、防腐等一系列处理,以保证建筑的持久性?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代工匠们对材料性能的精湛把握。此外,关于图纸和模型的部分也让我大开眼界。在没有现代CAD软件的时代,古人是如何通过手绘的图纸和精密的模型来指导施工的?那些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符号和线条,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数学和几何知识?我仿佛能看到一群专注的匠人在油灯下,一丝不苟地绘制着每一条线,每一个角度,力求将设计完美地呈现出来。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古代施工工艺的细致描绘。从地基的夯实,到墙体的砌筑,再到屋顶的搭建,每一个环节都显得如此严谨而有序。那些看似朴实的技艺,在古代匠人手中却能发挥出惊人的力量,构建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营造法式”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套充满智慧和经验的系统,它在不断地实践和传承中发展壮大,最终成就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
评分我之前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多半停留在一些宏观的印象上,比如气势恢宏的宫殿,或是曲径通幽的园林。然而,《古法今观——营造法式》这本书,却将我带入了建筑的微观世界,让我得以窥探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我被书中对“材”的计量单位和应用方式的讲解深深吸引。原来,古代建筑的尺寸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一套严谨的度量体系,并且这个体系还会根据建筑的等级和功能有所变化。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秩序和等级的重视,也看到了他们如何通过建筑来体现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书中对于不同构件的命名和功能解释,也让我对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梁、柱、枋、檩、椽……这些曾经模糊的概念,在书中变得具体而鲜活。我甚至开始尝试去辨认现实中的古代建筑,想象着这些构件是如何相互连接,共同支撑起一座宏伟的建筑。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古代的防灾减灾技术。在没有现代地震监测和加固技术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的?这些内容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更加懂得欣赏和理解的“内行”。
评分《古法今观——营造法式》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建筑秘籍,它以一种极为详实和系统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我一直在思考,为何古代的建筑能够如此经久不衰,仿佛蕴含着某种永恒的生命力。这本书试图回答我的疑问。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模数制”和“等比例”原则的探讨。原来,古代建筑的各个部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遵循着一套精密的比例关系,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这种对整体性的追求,与现代建筑中常见的“拼凑”和“堆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计算,让我得以理解这种“法式”的精髓。例如,关于屋顶坡度、斗拱的大小比例、梁柱之间的间距等等,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这让我不禁感叹,古人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掌握了如此先进的建筑理论和实践。此外,书中对古代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处理,比如木材的防腐、石材的防水等,也让我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这不再是简单的“建造”,而是一种对建筑生命周期的深刻考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展示了“是什么”,更在于它深入剖析了“为什么”和“如何做”。
评分《古法今观——营造法式》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份关于传承的思考。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营造法式”能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给了我答案。我被书中关于“规矩”和“变通”的探讨深深打动。一方面,“营造法式”强调的是一套严谨的规范和标准,它保证了建筑的质量和风格的统一。另一方面,它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够根据地域、材料、功能等因素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创新。这种“求同存异”的智慧,让“营造法式”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在不同的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书中通过对一些区域性建筑风格的分析,让我得以理解这种“法式”是如何在地方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它让我看到,真正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包含着创造和发展。这本书,让我对“传统”的理解,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它鼓励我去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重新发掘和传承那些宝贵的传统技艺和智慧。
评分《古法今观——营造法式》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所展现的古人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所打动。那些关于尺寸、比例、构件连接的论述,无不体现出对精确性的极致追求。我记得书中提到的一段关于木材纹理走向和力学性能关系的讲解,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对自然材料的理解,已经渗透到了古代建筑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征服和改造。书中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营造法式”本身可能强调的是一套普适性的规范,但在实际应用中,又如何与当地的文化、气候、材料特点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性,而是试图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解,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多元而立体的古代建筑图景。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一直以来对古代建筑的美学感受,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如此扎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之上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包含着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传承的集体记忆。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承载文化的载体。《古法今观——营造法式》这本书,恰恰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讲解,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解读。我被书中关于“礼制”与“建筑”之间关系的论述深深吸引。原来,古代的建筑并非只是满足居住和使用的功能,它更是社会等级、权力象征和伦理道德的体现。不同等级的建筑,在形制、规模、装饰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背后蕴含的是一套完整的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书中通过对一些典型建筑的案例分析,让我得以直观地理解这种“法式”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礼制精神的。例如,宫殿的布局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宗祠的结构如何象征家族的传承和尊严,这些都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古人是如何将哲学思想、社会规范和技术实践融为一体,创造出既实用又充满文化内涵的建筑。它让我明白,“营造法式”的精髓,并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智慧。
评分又是愉快的一次购物,好开心
评分很棒的书
评分书分两册,里面是彩图,对中国古建筑的的每个部件都很详细的介绍。
评分货物收到了!非常感谢!祝您们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评分内容经典,建筑奇书。印刷精美,纸质好。
评分内容翔实内容翔实内容翔实内容翔实
评分好书,京东图书特价活动,值得购买
评分看看古法,想想今天的建筑构造
评分书不错,很好看,值得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