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杰出小说家
茨威格、君特·格拉斯推崇的大师,林语堂、巴金鼎力推荐。
★以赤诚对抗狂热——时代燃烧着,我的生命却冰冷了。“爱国主义”让少年们热血上战场,但战壕中的蹉跎和绝望的奔跑粉碎了慷慨的幻想,腐蚀了年轻的生命。
雷马克代表作,世纪经典,名家译本。热销88年,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翻译家朱雯经典译本,绝版30年重新面世。
同名电影摘得奥斯卡佳片及导演桂冠。
雷马克因本书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九岁的保罗·博伊默尔受到“爱国主义”的激励,跟同学们一起志愿参军,但战争与军队生活的残酷完全超出想象。在新兵训练营里,他们被迫抛弃从前对知识和自由的信仰,接受彻底的改造。短暂的训练后,新兵们被派往前线作战,所见所闻尽是残酷:战壕内都是老鼠、虱子;烈性传染病威胁着每个士兵的生命;战友们一个个阵亡,或受伤被送到野战医院;野战医院设备简陋,药品缺乏,伤患的死亡率极高。
?? 保罗休假回家,发现德国国内仍沉浸在对于战争的英雄主义幻想中,普通人无法想象士兵们在前线所受的灾难,他和从前的生活已完全脱节,他的感受无人能懂。保罗重回前线,此时战争愈发惨烈,未来一片迷茫……??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 ~ 1970),德裔美籍小说家。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负伤,战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引起轰动,迅速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因为他的反战立场,纳粹上台后,将他与托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国籍,后流亡美国。194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次年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马克的家乡奥斯纳布吕克设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和平奖。
雷马克的著作大多带有自传色彩,用词精练,抒情的书写中却透出客观、冷峻的气质,被比作德国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说、三部剧本和两部文集,其中,《西线无战事》《凯旋门》《三个伙伴》《爱与死的年代》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
译者:朱雯(1911—1994),江苏省松江县(现属上海市)人,著名翻译家、作家。1928年,朱雯进入东吴大学文学院学习,读书期间即开始翻译丁尼生、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同时也有小说和诗歌发表,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说集《现代作家》和首部长篇小说《旋涡中的人物》。大学毕业后,朱雯任省立松江中学国文教员,业余时间仍进行翻译和创作,还曾与施蛰存合编《中学生文艺月刊》。抗战爆发后西行,于广西桂林高级中学任教。1939年,朱雯初到上海,曾任中学教员和新闻翻译。1943年,因“抗日罪”被捕,出狱后前往安徽屯溪的上海法学院任教。战争结束后,他返回上海定居,在高校任教并翻译。
?? 朱雯一生译著颇丰,主要有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凯旋门》《里斯本之夜》等多部作品及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他所译的雷马克作品虽然是从英文转译,但译笔忠实而流畅,感情充沛,影响深远。??
“不需劝诱,你就会被他(雷马克)的作品征服;无需夸张,他就能震撼你的心灵。”
——斯蒂芬·茨威格
Remarque给我们看的不是英雄,只是与你我相同的丘八,恐怖,恐怖,永远在恐怖及神经错乱如醉如狂的状态中自卫与杀人,而且杀人是所以自卫,自卫不得不杀人。这才是战争的真相,是英雄的本色。
——林语堂
雷马克是伟大的作家。毫无疑问,他有一流的文笔,能自如地驾驭语言。不管是写人还是写物,他的笔触都敏锐、稳重、坚定。
——《纽约时报》
?? 雷马克对现代战争残酷性的刻画,其威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丝毫减弱。
?? ——《泰晤士报》????
想起来也觉得奇怪,在我家里一张书桌的抽屉里,还藏着一个刚写了个开头的剧本《扫罗》,还有一叠诗稿。不知有过多少个夜晚,我曾从事剧本和诗文的写作。我们差不多人人都做过这种事。可是现在在我看来,那一切已经变得那么虚无缥缈,我都不能理解那时的自己了。
自从我们来到这里,早年的生活就被完全割断了,没费我们吹灰之力。我们常常试着回顾过去,想找到一种解释,可是并不怎么成功。对我们这些二十岁的年轻人而言,对克罗普、缪勒、勒尔和我而言,对我们所有被坎托列克称为“钢铁青年”的人而言,偏偏一切都特别模糊。凡是年纪大一点的人,跟他们过去的生活总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都有立足之地,他们都有妻子,有儿女,有职业,有爱好,这种种联系是那样牢固,便是战争也破坏不了。我们这些二十岁的年轻人,却只有父亲和母亲,有些人也许还有一个姑娘。那也算不了什么,因为在我们这种年纪,父母的影响是最微弱的,而姑娘们呢,也还不能把我们控制起来。除此以外,也没有多少别的东西了,有几分热情,有一点业余爱好,还有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生活并没有超出这个范围。而这些东西,现在却一点也没有留下来。
坎托列克会说,我们正好站在生活的门槛上。看来也正是这样。我们还没有扎下深根,战争就把我们给冲走了。对其他的人,对那些年纪大一点的人来说,这不过是个中断,往后的事情他们可以想象出来。但我们却被它抓住了,也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是怎样。我们所知道的,只是眼下我们已经以一种奇特而忧伤的方式变成了被荒废的人。尽管如此,我们并不是常常感到愁闷。
尽管缪勒很想弄到克默里希的那双长筒皮靴,但他跟别人一样并不缺少同情心,这种人不敢在痛苦面前想到同情。他不过把事情看得更加透彻罢了。要是这双靴子对克默里希还有一点用处的话,那么缪勒宁可赤着脚在带刺铁丝网上走路,也不会去考虑怎么样才能够弄到手。可是按照眼下的情况,那双长筒靴就克默里希目前的处境来说毫无用处,而缪勒却可以很好地利用这双靴子。克默里希就要死了,不管谁能得到那双靴子,反正都不重要了。那么为什么缪勒就不能得到呢?跟那个护理员比起来,他更应该得到这双靴子。克默里希一死,那就来不及了。因此,缪勒老早就在注意了。
我们早就失去进行其他考虑的能力了,因为其他的考虑全是假的。只有事实是真的,对我们来说才是重要的。何况,漂亮的长筒靴又很少见呢。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当初到区指挥部应征入伍的时候,我们一个班级总共有二十个青年,其中很多人在进营房之前,还生平第一次高兴得忘乎所以地一起刮了胡子。对于未来,我们没有确定的计划。事业和工作的想法只是我们人生理想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点缀。我们仍然满脑子都是模糊的观念,把人生乃至战争理想化了,甚至给它们增添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我们受了十个星期的军事训练,这段时期所进行的培养改造,比在学生时代的十年影响更加深远。我们懂得了,一颗擦亮的纽扣要比四卷叔本华的著作更为重要。先是惊讶,接着是怨恨,最后是满不在乎。我们意识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思想,而是靴子刷;不是智力,而是制度;不是自由,而是磨炼。我们怀着热情和渴望成为了士兵,可是他们却千方百计把这些东西从我们身上打下来。三个星期过后,我们再也不觉得这样的事情是不可思议的了:一个穿着镶边制服的邮递员,对我们来说要比从前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从柏拉图到歌德的全部文化都有着更大的权威。我们用那年轻的已觉醒了的眼睛,看到我们的老师们所保持的关于祖国的传统观念,此刻在这里已经化成对个性的抹杀,即使对最卑贱的奴仆也绝不会被要求这样做:敬礼,立正,分列前进,举枪致敬,向右转,向左转,鞋跟相碰的声音,辱骂以及故意想出的千百种折磨。我们之前设想我们的任务也许会有所不同,但没料到发现我们接受着英雄主义的训练,竟同马戏团里的马匹完全一样。可是不久,我们也就习惯了。我们甚至还懂得,这些事情中有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余部分只要做样子就够了。在分辨这两类事情上,士兵倒是有着一种出色的嗅觉。
我们一个班级,三人一群,四人一伙,分散在各个排里,跟弗里西亚的渔夫、农民、工人和手工业者在一起,大家很快就成了朋友。克罗普、缪勒、克默里希和我,编在第九排,排长是希默尔施托斯下士。
他在营房里被看作是折磨人最残酷的家伙,而他也因此颇为自豪。他身材矮小,肢体结实,两撇赤褐色小胡子打了蜡,已经服了十二年军役,原来的职业是邮递员。他特别不喜欢克罗普、加登、韦斯特许斯和弗里西亚群岛,位于北海,分成三群:西弗里西亚群岛属荷兰,东弗里西亚群岛属德国,北弗里西亚群岛分属德国与丹麦。我,因为他感觉到我们身上有种无声的反抗。
有一天早晨,我给他整理了十四次床铺。每次他都能找出些差错,把叠好的床铺又抖乱了。我曾花了二十个小时——中间当然也歇过几回——把他那双古老的、硬得像石头一样的皮靴揉得和黄油一样软,连希默尔施托斯自己也挑不出瑕疵来。我又曾奉他的命令,用一柄牙刷去擦干净下士住的宿舍。克罗普和我还曾奉命拿着一把笤帚和一只铁簸箕,去清扫营房庭院里的积雪,若不是偶然被一位中尉撞见,把我们打发走,还申斥了希默尔施托斯一顿,那么我们准会继续干下去,直到冻死为止。可惜这件事的后果,只是使希默尔施托斯更加怀恨我们。接连四个星期,每逢星期日都轮到我站岗,还在营房里值了四个星期的班。我得背着全副行军装备和步枪,在那又松又湿、新翻耕的田地里练习“预备,跑步走”和“卧倒”的动作,直到我变成一团污泥,筋疲力尽为止。四小时之后,我还得向希默尔施托斯报告,那时身上的衣服已经换洗干净,不过擦破的双手还在流血。我曾和克罗普、韦斯特许斯、加登一起,没戴手套在严寒之中一口气“立正”了一刻钟,光手指搭在那冰冷的步枪钢管上,而希默尔施托斯还暗中监视着我们,看我们的手指是不是有挪动。我曾在凌晨两点钟,只穿一件衬衣,要从营房的最高层跑到下面的庭院,一连八次,因为我的抽屉冒出放东西的矮凳边缘仅仅几厘米。下士希默尔施托斯挨在我旁边奔跑,往我的光脚趾上乱踩。在训练拼刺刀的时候,我经常得跟希默尔施托斯对打,我拿的是一件沉重的铁质武器,而他用的是一支轻便的木枪,因此他很容易打着我的胳膊,直到把我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有一回,我实在气疯了,便不假思索地朝着他冲过去,往他肚子上狠命地撞了一下,把他撞倒了。他到连长那里去诉苦,连长只是对着他发笑,跟他说应该自己留心才是。他知道希默尔施托斯的为人,看到他当众出丑,似乎没有一点不乐意的样子。我练成了一个双杠能手,还逐渐成了举重行家。我们本来一听到他的声音就会发抖的,可是这匹脱缰的驿马毕竟制服不了我们。
……
每次翻开《西线无战事》,我都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感。这本书,不像我之前读过的许多战争题材小说,它没有刻意营造的紧张气氛,也没有渲染英雄主义的光环。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具普遍性的关于战争的真相。我看到,那些被战争裹挟的年轻人,他们原本的生活,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对爱情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然而,一旦踏上战场,这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书中的描写,充满了对细节的关注,那些泥泞的战壕,那些发霉的食物,那些冰冷的枪械,都成为了战争的真实写照。我仿佛能闻到战场的腐臭味,听到炮火的轰鸣声,感受到士兵们内心的绝望。这种写实的手法,让我对战争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我看到了,战争是如何剥夺一个人的尊严,如何扭曲一个人的灵魂。这本书,让我对和平有了更强烈的渴望,也让我对那些为和平而牺牲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西线无战事》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超越了时间的。我读到书中那些年轻士兵的对话,他们谈论着家乡的美好,谈论着未来的计划,但下一秒,他们可能就会永远地沉默。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无情。作者的笔触,有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力,他没有过度的煽情,也没有刻意的悲壮,而是用最朴实、最真实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我看到了,那些士兵的眼神,从最初的锐利,逐渐变得麻木,再到最后的空洞。这种眼神的变化,是对战争最直接的控诉。我读到,他们对战争的厌倦,对死亡的恐惧,以及那些偶尔闪现的对和平的渴望。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都成为了战争对人性摧残的有力证据。这本书,让我对战争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触目惊心的个体生命体验。我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悲痛,也为人类的战争史,感到深深的警醒。
评分这本书,名为《西线无战事》,我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读完的,书页泛黄,散发着一种陈旧而又沉郁的气息。起初,我被书名所吸引,总以为会看到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然而,它所呈现的,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战火蹂躏的泥泞战场,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血腥和绝望的气息。那些年轻的生命,本应在阳光下挥洒青春,却在这片土地上被无情地吞噬。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残忍,他没有歌颂英雄主义,也没有渲染宏大的战役,而是将镜头聚焦于每一个普通士兵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恐惧、迷茫、对死亡的麻木,以及那些偶尔闪现的对和平的渴望,都如同一把把尖刀,刺入读者的心脏。我看到,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战争的洪流中变得支离破碎,他们的眼神空洞,仿佛早已失去了灵魂。那种无声的呐喊,那种深不见底的绝望,让我夜不能寐。书中对战争残酷性的描绘,不是简单的事实堆砌,而是深入骨髓的体验,让我深刻理解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和平的珍贵。
评分读到《西线无战事》的某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旁观者,被迫观看一场残酷而又毫无意义的屠杀。书中的细节描绘得如此真实,以至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士兵们在战场上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的加速。那些被子弹撕裂的血肉模糊的景象,那些在壕沟里挣扎求生的画面,都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回放。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战争中个体的脆弱和无助。他没有试图美化战争,反而用最朴素、最直白的语言,揭示了战争背后隐藏的巨大痛苦。我看到了那些失去亲人的哭喊,看到了那些身心俱疲的眼神,看到了那些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生命。这些画面,让我对战争的认识,从课本上的概念,变成了触目惊心的现实。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这些年轻的生命,被卷入这场漩涡?又是为了什么,他们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这本书,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冲突,更是无数个体生命被碾碎的悲剧。
评分《西线无战事》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是难以言喻的。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仿佛听到了那些士兵在战场上的低语,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煎熬。书中的人物,不是高大全的英雄,而是有着七情六欲、充满缺点和挣扎的普通人。他们的对话,质朴而真实,充满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我看到,他们曾经的梦想,在枪林弹雨中化为泡影,他们的青春,被无情地埋葬在这片土地上。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反而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描绘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我看到了那些失去肢体的残疾人,看到了那些精神崩溃的士兵,看到了那些在恐惧中麻木的生命。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它不仅夺走了生命,更摧毁了灵魂。我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悲哀,也为人类的愚蠢和仇恨感到深深的叹息。
评分好书,囤起来慢慢读。
评分给我儿子买的,儿子很喜欢
评分又到每年618,疯狂屯书没解释。
评分我只能说很难相信这是《凯旋门》的作者著出的
评分我只能说很难相信这是《凯旋门》的作者著出的
评分谢谢,我暂时说不错,挺好的。
评分反战的经典小说,雷马克的作品
评分挺好的,就是送过来是坏了一点,物流的事
评分雷马克的有名作品,还有同名电影上映,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