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拉丁历史铭文举要

希腊拉丁历史铭文举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强,张楠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古典文学
  • 希腊历史
  • 罗马历史
  • 拉丁文
  • 希腊文
  • 铭文
  • 考古学
  • 文化研究
  • 文献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49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278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古典学、古代史专业研究人员、历史系学生

对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而言,史料和语言的训练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而史料除了传世典籍,还有考古发现的铭文材料等。近年来,我国学界对铭文材料的研究进一步加强,本书即为新的成果。 《希腊拉丁历史铭文举要》收录古代希腊罗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铭文106篇,为西方古典学、古代史专业提供了一手研究文献。选文大多译自M.N.托德的《希腊历史铭文选》、R.梅格斯与D.刘易斯合编的《希腊历史铭文辑要》以及T.蒙森等编订的《拉丁铭文汇编》,亦参阅了西方各国古典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并据此对相关问题予以注释。 主要译注者张强,师从历史学泰斗林志纯先生,专事西方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现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希腊拉丁历史铭文举要》为古代希腊罗马原始历史文献选辑,收录古代希腊罗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106篇,涉及西方古典各历史时期的铭文。本书旨在为古代希腊罗马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基本的铭文文献,以备国内学界参考。


作者简介

张强,生于1960年,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历史学泰斗林志纯先生,专事西方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上编 希腊历史铭文
一 年表
(一)帕罗斯碑
(二)林多斯碑
二 古风时代
(一)奈斯托尔酒樽
(二)德莱洛斯法
(三)科尔库拉“proxenos墓志铭”
(四)库勒内法令
(五)德拉古法
(六)希腊雇佣兵远征记
(七)叙巴里斯人与塞尔达伊奥伊人的盟约
(八)埃利斯人与赫拉埃亚人的盟约
(九)庇西斯特拉托斯任职铭刻
(十)大流士致伽达塔斯书
(十一)雅典关于萨拉米的法令
三 古典时代
(一)马拉松大捷谢恩祭献
(二)雅典陶片放逐制
(三)地米斯托克利法令
(四)科林斯阵亡将士墓志铭
(五)普拉提亚大捷纪念碑
(六)米利都反僭主令
(七)雅典关于埃里斯拉伊的法令
(八)雅典帝国币制法令
(九)克雷伊尼阿斯法令
(十)雅典关于卡尔基斯的法令
(十一)雅典殖民布莱亚的法令
……
下编 拉丁历史铭文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前言/序言

  2003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十五·211”建设科研项目启动。作为“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研究之一,“希腊拉丁历史铭文举要”获批立项。
  在西方古典历史上,以希腊文、拉丁文为载体的铭文极为庞杂,大到勒石刊布的法律、法令,小至随意刻泐,几尽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西方古典文献整理而言,流传下来的铭文往往可征信古史,而有些铭文则可补苴相关文献阙如。例如,除修昔底德等史家的记述外,有关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帝国的历史及性质的主要资料均源自这一时期勒石刊布的法令;而“奥古斯都功德碑”则为奥古斯都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一手史料。
  在西方古典学界,系统的铭文整理与研究始于拉丁铭文的辑录,其中以T.蒙森等编订的《拉丁铭文汇编》为大观。比较而言,希腊铭文的辑录工作相对分散,《希腊铭文汇编》《希腊铭文》以及《希腊铭文补编》是为重要的系列丛书。至若选本,学界惯常引据的有M.N.托德的《希腊历史铭文选》和R.梅格斯与D.刘易斯合编的《希腊历史铭文辑要》。本书所举,除关照西方古典各历史时期的铭文外,另兼及铭文本身的多样性。因篇幅所限,诸多已选铭文只能割舍未录,唯期他日再事译注。
  希腊、拉丁铭文原本无题,后人追题,或因发现地而名,如“帕罗斯碑”(Marmor Parium);或据碑文内容而定,如“尤利乌斯城市法”(Law of Caesaron Municipalities)。汉译时,本书对所举铭文的若干标题略有改动;无追题者,自行拟定,如“狄卡伊奥斯家族题献”。为方便计,行文中的希腊语均采用拉丁化形式。译文方括号中的内容为校勘拟补。因中文文字异于西方的字母文字,汉译无法逐一对应标出,多从略。圆括号中的内容为汉译者所加。符号“口”意指阙文或可辨识、约略的字母个数。带星号者为已刊译注,本书复录亦有补正。古典文献系引据《洛布古典丛书》。附图除注明外,均源自网络信息。
  在译注过程中,我们得到诸多友人的大力支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奇科分校古典学教授M.克利夫先生倾其所藏的大批希腊铭文复印本相赠。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古典学讲席教授F.-H.穆启乐先生为我们复印了《拉丁铭文汇编》中的诸多铭文。在国外求学的阴元涛君、刘军君则补足了克利夫先生藏书中的缺失部分。他们的慷慨襄助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此谨致谢忱。本书完稿时,我们订购的《拉丁铭文汇编》与《希腊铭文》陆续而至。欣喜之余,更感任重而道远。我们所做的仅仅是个开端,一种尝试,错讹之处定然难免,尚祈学界同道多以教正。
  本书下编译注由张楠博士承担,上编及全书统稿由我负责。
  张强
  记于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世界史的侧影: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思潮》的图书简介,旨在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结构、思想演变与人类文明进程。 --- 世界史的侧影: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思潮 作者:[此处可设想一位虚构的资深历史学家或研究团队] ISBN:[此处可设想一个ISBN] 出版社:[此处可设想一家知名学术出版社] 导言:历史的复调与多维视角 历史并非一条单一、线性的叙事,而是一部由无数交织、碰撞的文明碎片共同谱写的宏大交响乐。本书《世界史的侧影》旨在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编年史的视角,深入剖析世界主要文明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经济基础以及精神世界的变迁。我们聚焦于那些“侧影”——那些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社会群体、边缘思潮以及环境因素,探究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本书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致力于解析特定历史维度下的复杂性与内在逻辑。 ---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古代社会的权力、信仰与日常生活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古代近东、地中海世界以及早期东亚文明的起源与基础结构。我们不满足于对政治事件的罗列,而是着力于重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图景与权力运作机制。 1. 农业革命与早期国家的兴起: 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以及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系统如何催生了最初的城市化进程。重点分析了早期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如何通过规范资源分配来巩固统治阶层的合法性。同时,我们将比较苏美尔城邦的精英政治与古埃及法老制的中央集权模式之间的根本差异。 2. 地中海世界的商业与公民权: 详细考察了腓尼基的贸易网络对地中海文化传播的作用。重点剖析了古希腊城邦中“公民”概念的形成、演变及其排他性。雅典民主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其对奴隶劳动力的依赖,被置于更广阔的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在罗马部分,本书着重分析了共和制向帝国制转型的内在矛盾,以及元老院、骑士阶层与平民之间的权力博弈如何最终导向军事独裁。 3. 东方古国的结构性稳定: 聚焦于古代中国(商周至秦汉)的宗法制度、礼乐文化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考察青铜器铭文(而非仅是史官记录)所揭示的贵族权力结构与祭祀体系。此外,我们也探讨了印度河流域早期城市规划的先进性,以及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社会固化效应。 ---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世界观的重塑 轴心时代(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大爆发。本部分探讨了在不同地域独立发生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和宗教思想的诞生及其对社会行为的规范。 1. 希腊哲学的理性溯源: 详细辨析了从米利都学派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谱系。重点不在于复述其理论本身,而是分析这些哲学思辨如何挑战了传统的神话解释,为后来的科学思维和政治理论奠定了基础。探讨了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交织。 2. 东方智慧的“道”与“真理”: 深入解读了孔子对“仁”与“礼”的重构如何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意识形态。同时,对比了老庄思想中的自然无为观与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实践理想之间的张力。在印度,本书分析了奥义书思想如何深化了轮回与业报的概念,并探讨了佛教兴起时,如何针对婆罗门教的教义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3. 犹太教的一神论革命: 分析先知文学在巴比伦之囚期间,如何通过强调选民与唯一上帝的契约关系,构建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宗教共同体,这种对超越性权威的信仰如何塑造了西方历史的底层叙事。 --- 第三部分:帝国的中衰、融合与中世纪的多元面貌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古典帝国解体后的“中世纪”时期,着重展现这一时期的复杂性、地方化趋势以及跨区域交流的深化。 1. 罗马世界的遗产与重构: 考察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蛮族王国的建立过程及其对罗马法律和行政体系的继承与改造。重点分析了拜占庭帝国在保存古典知识、传播东正教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2. 伊斯兰世界的崛起与知识整合: 阐述了伊斯兰教的早期扩张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知识、贸易与技术整合运动。详细分析了巴格达“智慧宫”在翻译与汇集希腊、波斯、印度科学成果中的关键贡献,强调了阿拉伯世界在代数、医学和光学领域取得的突破。 3. 封建体系的演化与欧洲的分权: 剖析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契约关系(采邑、效忠)如何构成了权力分散的社会网络。考察修道院在维护农业技术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并分析教会(教皇权)与世俗王权之间持续的权力斗争如何塑造了欧洲政治格局的独特性。 4. 宋代中国的经济革命与社会变迁: 深入研究宋代的商业繁荣、货币经济的发展、印刷术的普及,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精英的构成,探讨其对地方社会的深远影响。 --- 第四部分:全球化的前夜——思想的觉醒与现代性的萌芽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15世纪至18世纪,阐述技术、经济和思想的互动如何为现代世界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1. 航海大发现与“哥伦布交换”: 本章不仅仅描述探险家的壮举,更着重分析地理大发现对全球生态、经济和人口构成的灾难性与结构性影响。探讨了美洲白银流入欧洲如何加速了商业革命,以及奴隶贸易的兴起如何固化了新的种族与经济等级体系。 2. 科学革命的认知范式转变: 分析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发现如何系统性地颠覆了以亚里士多德为核心的宇宙观。重点考察了科学方法论的建立,以及它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之间的哲学关联。 3. 启蒙运动与主权国家的诞生: 考察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如何通过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的论述,直接挑战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分析这些思想如何转化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的具体政治实践,最终确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原则和公民社会的构想。 --- 结语: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历史进程中,每一个重大的“创新”往往建立在对既有体系的批判性继承之上。通过观察这些“侧影”,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在面对生存挑战、权力更迭和思想冲突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性与复杂性。本书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旨在培养对历史深度互动的批判性洞察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新颖,它似乎避开了我们传统教科书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挖掘那些“角落里”的故事和声音。从目录看,它似乎更倾向于从社会生活的微观层面切入,比如对某个小城邦日常行政文书的分析,或者某个特定时期民众的法律诉求记录。这种“以小见大”的策略,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真实。我期待它能揭示出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充满烟火气的古代生活细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帝王将相的功绩上。如果它能深入到手工业者的行会记录,或是宗教仪式中普通信徒的祷文片段,那就太棒了。这种深入肌理的考据,远比泛泛而谈的概括要耐人寻味得多,也更能展现出一个文明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沉稳、克制的学术腔调,没有任何浮夸或煽情的词汇,完全是基于文献事实的冷静陈述。这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来说是极大的优点,因为它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客观性。但同时,我也在好奇,在如此克制的表达下,作者如何巧妙地传达出那些古代文本中蕴含的强烈情感——无论是公民的骄傲、奴隶的悲怆,还是哲人的思辨。我期待在某些关键的引文翻译和注释中,能够捕捉到那种“言外之意”。如果作者能用一种精准到位的白话文,将那些古老语汇中蕴含的张力与韵味还原出来,那就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胜利,更是文学上的成功了。这本书看起来,更像是一本“研究者之间的对话记录”,而非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逻辑非常严谨,看得出作者在编排上花费了大量心力。它似乎采用了时间轴和主题并行的双重叙事结构,这在处理跨越数个世纪的文献时是个高明的处理手法。我注意到它并没有完全遵循传统的罗马-希腊划分,而是将某些特定时期的文化交融地带作为核心章节进行剖析,这显示出一种超越地域局限的全球史观。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将古代文明割裂开来看待的弊病。阅读时,我设想自己会像在地图上追踪一条条历史河流的支流与汇合点,不断地在不同地理空间和时间节点上进行切换和对比。这种动态的、网状的结构,比起线性的叙事,更能体现历史的复杂性和相互影响性。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是比较高的,毕竟“举要”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提纲挈领、高度概括的意味。但翻阅目录和前言后,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本速读或入门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或者深度研究的参考手册。它似乎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可能需要读者对古典语言的某些基础概念有所了解。我对其中涉及的“碑刻语境分析”那一部分特别感兴趣,这部分往往能反映出文本在特定历史场景下被塑造和解读的动态过程。我希望作者在处理这些材料时,不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提供一个审视这些“石上之言”如何被后世权力结构所利用或误读的批判性视角。如果能有详尽的图版索引和文献出处对照,那对学术研究的帮助就更大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泛黄的羊皮纸质感,配上烫金的古典花纹,立刻就让人联想到古老的智慧和知识的重量。内页的纸张选用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光溜溜的现代纸张,而是略带粗粝感的米白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我特别喜欢它排版上的用心,每一章的引言部分都用了一种手写体的衬线字体,仿佛是直接从某个失传的图书馆里拓印下来的手稿。虽然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普通的书籍,而是在触摸历史的脉络。尤其是一些重要章节的插图,采用了精致的木刻风格,黑白分明,线条硬朗,精准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肃穆与庄严。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足以成为书架上的一件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古典文献的深深敬意。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也相当好。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也相当好。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也相当好。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也相当好。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也相当好。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也相当好。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也相当好。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也相当好。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也相当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