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高等院校文科教材。書中結閤社會發展分章論述中國語言學的演進、變化,研究各個曆史時期的語言學傢、語言學著作,評述各個曆史時期的語言學成果。
第一章緒論1
一、 中國語言學史研究的對象和任務1
二、 正確對待語言學史中的繼承問題7
三、 研究語言學史要以馬剋思主義爲理論指導10
第二章先秦時期的語言研究13
一、 概述13
二、 先秦諸子關於語言、文字問題的討論29
三、 荀子的語言學思想35
荀子?正名(節録)40
第三章秦漢魏晉時期的語言研究43
一、 概述43
二、 我國古代第一部語言學專著《爾雅》54
爾雅注序郭璞67
三、 揚雄的語言觀及其《方言》一書的成就69
方言注序郭璞94
揚雄答劉歆書95
劉歆與揚雄書98
四、 許慎的語言觀及其《説文解字》一書的成就100
説文解字序許慎119
五、 探求漢語語源的專著《釋名》125
六、 漢末魏晉時期的語言研究134
第四章南北朝至明代的語言研究149
一、 概述149
二、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韻書170
切韻序陸法言199
顔氏傢訓?音辭篇顔之推204
三、 宋代的韻書211
四、 元明時代的北音韻書251
五、 宋元時代的等韻學271
六、 宋明時期的古音研究298第五章清代的語言研究307
一、 概述307
二、 顧炎武的古音學研究308
音學五書序顧炎武317
三、 古音學研究的全盛時期319
六書音均錶序戴震338
四、 古代語言學的繼承和發展354
廣雅疏證序段玉裁394
五、 語法研究的興起396
第六章“五四”運動後的中國現代語言學411
一、 “五四”運動和中國現代語言學的産生411
二、 語文改革新領域的開拓420
附録揚雄《方言》的研究427
主要參考書目511
後記517
再版後記521
這本《中國語言學史》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本以為語言學史這種學術研究會枯燥乏味,沒想到作者的筆觸如此生動,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古老的時代,親身經曆中國語言學從萌芽到發展的漫長曆程。我尤其喜歡關於漢代《說文解字》的部分,作者 not only 詳細介紹瞭許慎的生平及其治學精神,更是深入淺齣地解讀瞭《說文》的字形結構、部首分類以及訓詁方法。讀到這裏,我纔明白,原來那些看似簡單的漢字背後,蘊含著如此深厚的文化和智慧。作者的敘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從對文字的樸素認知,到對文字音、義、形的係統研究,再到各種學派的論戰與融閤,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能感受到作者對中國古代語言學傢的尊重和熱愛,字裏行間流露齣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自豪感。對於我這樣一個對語言文字充滿好奇但又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不僅普及瞭知識,更點燃瞭我對傳統文化研究的興趣。我常常在閱讀後,會拿起身邊的古籍,嘗試著用書中介紹的方法去理解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在與古人對話,這種體驗非常美妙。它讓我明白瞭,語言學並非僅僅是枯燥的符號遊戲,而是連接古今、傳承文明的寶貴橋梁。
評分《中國語言學史》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謂是跌宕起伏,充滿驚喜。作者在講述每一段曆史時,都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說書人,能夠抓住最引人入勝的細節,將古籍中冰冷的文字轉化為鮮活的圖景。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古代學者們探求文字奧秘時的那種“癡迷”勁兒,他們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花費數十年甚至一生去校勘文字、考證音義,那種精神令人肅然起敬。書中的故事性很強,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例如,關於古代學者們為瞭辯論某個字的發音,爭得麵紅耳赤,甚至因此而結下深厚友誼的故事,讀來讓人忍俊不禁,又深感那時的學術風氣是多麼的純粹和熱烈。作者在敘述中穿插瞭大量的曆史軼事和人物傳記,讓我在學習語言學知識的同時,也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和社會生活有瞭更直觀的瞭解。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不應該是闆上釘釘的陳詞濫調,而應該是充滿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鮮活故事。《中國語言學史》讓我體會到,學習曆史,不僅僅是為瞭瞭解過去,更是為瞭從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
評分對於《中國語言學史》這本書,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現齣的學術脈絡的嚴謹與清晰。作者在梳理中國語言學發展史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人物和著作,而是將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思想進行有機串聯,揭示瞭它們之間的繼承與發展關係。例如,在探討宋代學者的音韻研究時,作者不僅介紹瞭他們的主要成就,還著重分析瞭他們如何繼承瞭前代的學說,又如何在此基礎上提齣瞭新的見解,為後世的研究奠定瞭基礎。特彆是對於瀋約等人提齣的“四聲八病”理論,作者用非常詳盡的篇幅進行瞭剖析,並引用瞭大量當時的文獻資料作為佐證,讓我對這一理論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學術爭議時所展現齣的客觀公正的態度,他既不迴避不同觀點的存在,又能以史為據,分析各方言論的閤理之處。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為我提供瞭一個學習如何進行曆史研究的範例。讀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關於語言學的知識,更學到瞭如何以一種批判性思維去審視和分析問題。它教會我,在麵對復雜的學術問題時,要追根溯源,多角度思考,纔能得齣更全麵、更準確的結論。
評分坦白說,起初翻閱《中國語言學史》時,我略感畏懼,畢竟“語言學史”幾個字聽起來就十分“硬核”。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被書中精妙的理論闡述和豐富的史料細節所深深吸引。作者在介紹各個學派的觀點時,善於運用類比和圖示,將復雜的學術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語言。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六書”理論的講解,他不僅梳理瞭曆代學者對“六書”的不同解釋,還通過大量具體字例,生動地展示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法的魅力。讀到這裏,我纔真正體會到漢字作為一種錶意文字的獨特智慧。此外,書中對不同時期語言學研究方法的演變也進行瞭深入探討,從早期的訓詁、考據,到後來的音韻、文字學,作者都給予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讓我對中國語言學研究的學科發展有瞭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本引導讀者走進語言學殿堂的入門指南。它讓我明白,即使是看似高深的學術領域,也能夠通過恰當的引導,變得如此迷人。
評分《中國語言學史》這本書所帶來的啓發,遠不止於對語言學本身的認知。作者在講述中國語言學發展曆程時,巧妙地將其置於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的大背景之下,展現瞭語言學研究與時代思潮、社會現實之間的緊密聯係。我深切感受到,古代學者們在探究語言文字時,往往不僅僅是為瞭文字本身,更是為瞭理解宇宙萬物,探尋人生哲理。例如,書中關於老子《道德經》中對“道”的闡釋,以及其對語言的看法,讓我看到瞭早期哲學思想與語言研究的交織。同樣,佛教傳入中國後,對漢譯佛經的研究,也極大地推動瞭中國語言學的發展,這一點在書中得到瞭精彩的呈現。作者並非孤立地講述語言學的知識,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宏大的文化框架中,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思想世界和人文關懷。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國語言學史》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語言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它在中國曆史與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