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詹弗兰科·皮斯托亚(Gianfranco Pistoia) 著
图书标签:
  • 锂离子电池
  • 电池技术
  • 储能
  • 新能源
  • 材料科学
  • 电化学
  • 能源材料
  • 电池材料
  • 可充电电池
  • 绿色能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58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766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0
字数:7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相关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籍,亦可作为新能源相关专业、材料相关专业等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教材。
引进国外的“锂离子电池”经典著作,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国际专家的宝贵经验。它涵盖了从电池开发之初到现在,与锂离子电池组件、电子选项、电池应用、成本分析、回收等相关的几乎全部内容。书中有作者自己的开发经验,也有基于数据进行的前景分析和评估。这些经验以及分析可以为我们自身的学习以及研发道路提供翔实的基础和前行的明灯。

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25章,涵盖了从材料到应用,再到回收等锂离子电池相关的全部内容。书中详细介绍了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功能添加剂、隔膜等相关组件的研究背景,以及近些年来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并重点评述了将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以及大型固定应用中时,如何实现不同的性能以及电子选项要求。本书还从原理上详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以及回收等问题,并对锂离子电池未来可用性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估和说明。
本书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相关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籍,亦可作为新能源相关专业、材料相关专业等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以及最新技术趋势001
1.1概述001
1.2实用型锂离子电池的开发历程002
1.3阴极材料的发展现状004
1.3.1阴极材料的发展历史004
1.3.2阴极材料的最新技术趋势005
1.3.3阴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005
1.4阳极材料发展现状007
1.4.1阳极材料的发展史007
1.4.2阳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008
1.5电解液的发展现状009
1.5.1电解液的发展历史009
1.5.2电解液的最新研究进展009
1.6隔膜技术010
1.6.1隔膜制造方法及特征010
1.6.2隔膜最新研究进展012
1.7结论013
参考文献013
第2章锂离子电池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新技术能否开启新局面?015
2.1概述015
2.2锂离子电池是如何诞生的?015
2.3消费者们期许的锂离子电池性能017
2.4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改进018
2.4.1锡基阳极018
2.4.2硅基阳极019
2.4.3钛基阳极019
2.4.4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电池020
2.4.5以LiFePO4为阴极的锂离子电池023
2.5新电池技术能否为锂离子电池开启新篇章?024
2.5.1富锂阴极024
2.5.2有机阴极材料024
2.5.3陶瓷包覆隔膜026
2.6结论027
参考文献027
第3章锂离子电池和模块快速充电(最高到6C)的电热响应以及循环寿命测试029
3.1概述029
3.2基本注意事项和考虑要点029
3.2.1快速充电意味着什么?029
3.2.2快速充电功率要求030
3.2.3对所有电池体系充电的一般方法030
3.3不同锂电池材料的快速充电特征031
3.450A·h LTO电芯及模块的快速充电测试033
3.4.1电芯测试033
3.4.2模块测试036
参考文献040
第4章锂离子电池纳米电极材料041
4.1前言041
4.2基于脱嵌机理的电极材料的纳米效应041
4.3正极纳米结构磷酸金属锂材料044
4.4负极钛基纳米材料045
4.5转换电极046
4.6负极锂合金049
4.7纳米结构碳用作负极活性材料050
4.8碳基纳米复合材料053
4.9结论054
参考文献054
第5章未来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汽车体系对电池的要求及其潜在新功能060
5.1概述060
5.2电池的功率性能分析061
5.3汽车的基本性能设计063
5.4热分析和设计065
5.5建立电池组体系065
5.6锂离子电池的高功率性能066
参考文献068
第6章电动汽车电池制造成本069
6.1概述069
6.2性能与成本模型070
6.2.1电芯和电池组设计类型070
6.2.2性能建模071
6.2.3成本建模073
6.3影响价格的电池参数075
6.3.1功率和能量075
6.3.2电池化学成分077
6.3.3电极厚度的限制079
6.3.4可用荷电状态以及使用寿命的相关注意事项080
6.3.5电芯容量�膊⒘�电芯结构082
6.3.6电池组集成组件082
6.4价格评估上的不确定性083
6.4.1材料和固定设备084
6.4.2电极厚度084
6.4.3电芯容量084
6.4.4不确定性计算示例085
6.5生产规模的影响085
6.6展望086
参考文献087
第7章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组089
7.1概述089
7.2锂离子电池设计考虑的因素090
7.3可充电能源储存系统092
7.3.1锂离子电池单体电池092
7.3.2机械结构094
7.3.3电池管理系统和电子元件095
7.3.4热管理系统097
7.4测试与分析099
7.4.1分析工具100
7.4.2标准化100
7.5电动汽车可充电储能系统的应用100
7.5.1尼桑聆风(Nissan Leaf)101
7.5.2雪佛兰沃蓝达(Chevrolet Volt)101
7.5.3福特福克斯(Ford Focus)BEV102
7.5.4丰田普瑞斯PHEV102
7.5.5三菱“I”103
7.6结论103
参考文献104
第8章Voltec系统——储能以及电力推动105
8.1概述105
8.2电动汽车简史105
8.3增程式电动汽车109
8.4Voltec推动系统112
8.5Voltec驱动单元以及汽车运行模式114
8.5.1驱动单元运行114
8.5.2司机选择模式115
8.6电池经营策略116
8.7开发及生效过程118
8.8汽车场地经验119
8.9总结121
参考文献123
第9章锂离子电池应用于公共汽车:发展及展望124
9.1概述124
9.1.1背景和范围124
9.1.2电力驱动在公交汽车中的配置趋势124
9.2在电力驱动公交汽车中整合锂离子电池126
9.3基于LIB充电储能系统(RESS)的HEB/EB公共汽车128
9.3.1使用锂离子电池的公共汽车综述128
9.3.2FTA先进公共汽车示范与配置项目132
9.4经验积累、进展以及展望135
9.4.1案例研究以及从LIB公共汽车运行中学习到的安全经验135
9.4.2LIB用于公共汽车市场:预测和展望136
参考文献140
第10章采用锂离子电池的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汽车144
10.1概述144
10.1.1锂离子电池的革新144
10.1.2电动汽车分类144
10.2HEVs147
10.2.1奥迪O5混合电动汽车(全混HEV)147
10.2.2宝马ActiveHybrid 3(全混HEV)147
10.2.3宝马ActiveHybrid 5(全混HEV)147
10.2.4宝马ActiveHybrid 7(轻混合EV)148
10.2.5宝马Concept Active Tourer(PHEV)149
10.2.6宝马i8(PHEV)150
10.2.7本田(讴歌)NSX(PHEV)151
10.2.8英菲尼迪EMERG�睧(EREV)151
10.2.9英菲尼迪M35h(全混EV)152
10.2.10奔驰S400混动(轻混EV)152
10.2.11奔驰E300 BlueTEC HYBRID(全混EV)153
10.2.12奔驰Vision S500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PHEV)153
10.2.13丰田Prius插电混合电动汽车(PHEV)154
10.2.14丰田Prius+(全混EV)155
10.2.15沃尔沃V60插电混合电动汽车(PHEV)155
10.3BEVs和EREVs157
10.3.1比亚迪e6(BEV)157
10.3.2宝马ActiveE(BEV)157
10.3.3宝马i3(EV&也可作为EREV)158
10.3.4雪佛兰Spark EV 2014(BEV)158
10.3.5雪佛兰Volt(EREV)159
10.3.6雪铁龙C-Zero(BEV)160
10.3.7雪铁龙电动Berlingo(BEV)160
10.3.8菲亚特500e(BEV)162
10.3.9福特Focus EV(BEV)162
10.3.10本田FIT EV(BEV)162
10.3.11英菲尼迪LE 概念车(BEV)163
10.3.12Mini E(BEV)164
10.3.13三菱i-MiEV(BEV)164
10.3.14尼桑e-NV200(BEV)164
10.3.15尼桑Leaf(BEV)165
10.3.16欧宝Ampera(EREV)165
10.3.17标致iOn(BEV)165
10.3.18雷诺Fluence Z.E.(BEV)167
10.3.19雷诺Kangoo Z.E.(BEV)167
10.3.20雷诺Zoe Z.E.(BEV)168
10.3.21Smart Fortwo电动车(BEV)168
10.3.22Smart ED Brabus(BEV)169
10.3.23Smart Fortwo Rinspeed Dock+Go(BEV或EREV)169
10.3.24特斯拉Roadster(BEV)169
10.3.25丰田eQ(BEV)170
10.3.26沃尔沃C30(BEV)171
10.3.27Zic kandi(BEV)171
10.4电动微型汽车172
10.4.1Belumbury Dany(重型四轮)172
10.4.2雷诺Twizy(轻型和重型四轮车)172
10.4.3Tazzari Zero(重型四轮车)173
10.5城市运输车辆新概念173
10.5.1奥迪Urban Concept173
10.5.2欧宝Rak�睧174
10.5.3PSA VELV174
10.5.4大众Nils175
10.6结论175
第11章PHEV电池设计面临的挑战以及电热模型的机遇177
11.1概述177
11.2理论178
11.3设置描述179
11.4提取模型参数180
11.4.1热对流180
11.4.2热阻183
11.4.3热容184
11.5结果和讨论185
11.5.1校准开发的模型185
11.5.2确定开发的模型188
11.5.3传热系数变化189
11.6结论190
附录190
参考文献191
第12章电动汽车用固态锂离子电池194
12.1概述194
12.1.1汽车发展环境194
12.1.2汽车用可充电电池194
12.1.3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和相关问题195
12.1.4对电动汽车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的期望196
12.2全固态锂离子电池196
12.2.1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优点196
12.2.2Li+导电固态电解液197
12.2.3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问题199
12.2.4总结205
12.3结论205
参考文献206
第13章可再生能源储能以及电网备用锂离子电池207
13.1概述207
13.2应用207
13.2.1与PV系统共用的住宅区电池储能207
13.2.2分布式电网中的季度电池储能210
13.3系统概念和拓扑结构212
13.3.1交流耦合PV电池系统213
13.3.2直流耦合PV电池系统213
13.4组件和需求215
13.4.1电池系统215
13.4.2电力电子215
13.4.3能源管理系统215
13.4.4通信设施216
13.5结论217
参考文献217
第14章卫星锂离子电池219
14.1概述219
14.2卫星任务219
14.2.1GEO卫星220
14.2.2LEO卫星221
14.2.3MEO/HEO卫星(中地球轨道或者高地球轨道)222
14.3卫星用锂离子电池223
14.3.1主要产品规格224
14.3.2资格鉴定计划226
14.4卫星电池技术和供应商228
14.4.1ABSL228
14.4.2三菱电气公司230
14.4.3Quallion公司232
14.4.4Saft237
14.5结论241
参考文献242
第15章锂离子电池管理244
15.1概述244
15.2电池组管理的结构和选择245
15.3电池管理功能246
15.3.1性能管理246
15.3.2保护功能247
15.3.3辅助功能248
15.3.4诊断功能248
15.3.5通信功能248
15.4电荷状态控制器248
15.4.1基于电压估算SoC值248
15.4.2基于电流估算SoC值(安时积分法)249
15.4.3联合基于电流与基于电压的方法249
15.4.4根据阻抗测试来估算SoC值251
15.4.5基于模型的方法251
参考文献253
第16章锂离子电池组电子选项255
16.1概述255
16.2基本功能255
16.3监控256
16.4测量257
16.5计算258
16.6通信259
16.7控制260
16.8单电芯锂离子电池设备(3.6V)261
16.8.1手机、平板电脑、音乐播放器和耳机261
16.8.2工业、医疗及商业设备263
16.9双电芯串联电池设备(7.2V)263
16.9.1平板电脑、上网本和小型笔记本电脑263
16.9.2车载电台、工业、医疗和商业设备263
16.103~4个电芯串联电池设备(一般10.8~14.4V)264
16.10.1笔记本电脑264
16.10.2工业、医疗和商业设备264
16.115~10电芯串联电池设备265
16.11.1电动工具、草坪和花园工具265
16.11.2汽车SLI电池266
16.1210~20电芯串联电池267
16.12.1电动自行车268
16.12.248V通信系统及不间断电源268
16.13超大阵列电池系统269
16.13.1汽车:混合动力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70
16.13.2汽车:纯电动汽车270
16.13.3电网储能和稳定系统270
16.14结论270
参考文献271
第17章商业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272
17.1概述272
17.2便携式设备用商业锂电池组273
17.3商业锂离子电池的局限性273
17.4商业锂离子电池的质量控制281
17.5商业锂离子电池的安全认证过程282
17.6结论284
参考文献285
第18章锂离子电池安全性287
18.1概述287
18.2系统层面的安全性288
18.3电芯层面的安全性290
18.4滥用耐受测试291
18.4.1热失控耐受以及热稳定性测试291
18.4.2电滥用耐受测试292
18.4.3机械滥用耐受测试293
18.4.4对可控内部短路测试的需求294
18.5内部短路和热失控297
18.6大型电池及其安全性301
18.7锂沉积302
参考文献304
第19章锂离子电池组件及它们对大功率电池安全性的影响306
19.1概述306
19.2电解液307
19.2.1控制SEI膜307
19.2.2锂盐的安全问题308
19.2.3针对过充的保护措施309
19.2.4阻燃剂309
19.3隔膜311
19.4阴极的热稳定性312
19.5Li4Ti5O12/LiFePO4:最安全、最强大的组合314
19.6其他影响安全性的参数316
19.6.1设计316
19.6.2电极工程316
19.6.3电流限制自动复位装置317
19.7结束语317
参考文献318
第20章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324
20.1概述324
20.2电池安全的基本考虑324
20.3电解液被负极化学还原325
20.3.1石墨电极325
20.3.2硅/锂合金327
20.4电解液的热分解328
20.4.1LiPF6/碳酸烷基酯混合溶剂电解液328
20.4.2LiPF6/二氟乙酸甲酯电解液330
20.5电解液在正极的氧化反应333
20.5.1LiCoO2333
20.5.2FeF3334
20.6滥用测试的安全评估335
20.6.1安全设备336
20.7总结337
参考文献337
第21章锂离子电池的环境影响339
21.1概述339
21.2锂离子电池回收的益处339
21.3锂离子电池环境影响340
21.3.1电池组成341
21.3.2电池材料供应链342
21.3.3电池装配344
21.3.4电池对电动车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贡献345
21.4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概述及分析347
21.4.1高温冶金回收过程347
21.4.2BIT回收过程349
21.4.3中间物理回收过程350
21.4.4直接物理回收过程351
21.4.5回收过程分析351
21.5影响回收的因素354
21.6总结355
参考文献356
第22章回收动力电池作为未来可用锂资源的机会与挑战358
22.1资源危机358
22.2锂储备和锂资源的地理分布361
22.2.1锂资源概述361
22.2.2锂储量分布的特征362
22.3未来电力汽车对锂需求的影响364
22.4目前不同研究中采用的回收额度综述366
22.5不同回收额度对锂可用性的影响368
22.6结论370
参考文献370
第23章生产商、材料以及回收技术374
23.1锂离子电池生产商374
23.1.1公司概述374
23.2电池生产的材料以及成本378
23.3回收380
23.3.1电池回收方面的法律条款、经济和环境友好原则380
23.3.2可充电电池回收过程381
23.3.3一些电池回收的工业方法382
23.3.4电池回收总述386
参考文献387
第24章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现状、趋势以及影响389
24.1概述389
24.2锂离子电池市场389
24.3电池和材料生产过程390
24.3.1当前成本结构391
24.3.2中期成本结构以及利润率394
24.3.3长期成本结构(2015~2020年)395
24.4产业链结构以及预期改变396
24.4.1阴极和其他材料396
24.4.2电池生产397
参考文献398
第25章锂离子电池热力学399
25.1概述399
25.2热力学测量:程序和仪器400
25.3老化前的热力学数据:评估电池成分401
25.4过充电池的热力学402
25.4.1概述402
25.4.2过充老化方法403
25.4.3放电特征403
25.4.4OCP曲线404
25.4.5熵和焓曲线404
25.5热老化电池的热力学408
25.5.1概述408
25.5.2热老化方法408
25.5.3放电特征408
25.5.4OCP曲线410
25.5.5熵及焓曲线410
25.6长时循环电池的热力学415
25.6.1概述415
25.6.2老化方法415
25.6.3放电特性415
25.6.4OCP曲线416
25.6.5熵及焓曲线416
25.7热力学记忆效应420
25.8结论422
参考文献424
索引427

前言/序言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出现于1991年。早的锂离子电池大部分技术发展侧重于便携电子设备,之后制备出的电池性能便倾向于满足大中型设备,如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第1章)。的确,正是由于新型电极材料如钛酸锂的使用,才使得锂离子电池可以满足上述提及应用中所需要的大倍率(到6C)充放电的要求(第3章)。纳米结构使得钛酸盐以及磷酸铁锂等廉价但电导率较低的材料得以运用在锂离子电池体系中,并得到商业化。同时,纳米结构也扩展到了碳以及碳基纳米复合物材料的研究上(第4章)。
当然,锂离子电池更多的商业化应用不仅取决于它们的性能,也同样受到价格的影响。第6章主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价格产生的来源,降低它们的途径以及未来锂离子电池会降低到何种程度,并提出了一个可以直接统计电池生产成本的模型,采用该模型可以模拟出电池关键部分的价格细节,为电动汽车选用电池时提供一个特别的参考。
虽然受到价格以及使用范围等因素的影响,汽车电动化的过程却从未间断。第7章介绍了驱使汽车电动化的相关管理以及市场趋势,并涉及混合动力以及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设计上的考虑因素,同时也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测试要求及其工业标准发展现状。Voltec汽车如雪佛兰·沃兰达,欧宝·安培拉(第8章)具有续航里程长的特点:它们在车辆负载电池能量充足时可作为电动汽车使用,一旦电池能量耗尽,内燃机便充当能量转换器驱使汽车继续前行。
第9章介绍了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在不同的公共汽车中应用的概况,主要讨论了电池安全性、价格、可靠性、实用性以及相关维护问题。本章也提及了锂离子电池在公共汽车中大规模应用的经验总结以及面临的挑战,并陈述了未来锂离子电池性能方面的改进、预测,以及在电池与汽车整合应用时遗留的挑战。而在第10章中,几乎总结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或即将商业化的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汽车的性能特点,在汽车分类上,主要考虑了其动力系统电动化的程度。
基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储存,从几秒到几个月不等。如第13章所述,锂离子电池技术特别适合应用在这项领域,并可以作为分散光伏电池系统解决办法,本章也展示了相关的模拟研究结果。
从21世纪初期开始,大型的锂离子电池也开始应用于地球卫星中(第14章),锂离子电池使火箭和卫星在质量和使用寿命上都颇为受益。
大中型锂离子电池需要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的相关内容也在第15章中有所体现,在该章中,对比了不同BMS的结构以及它们针对不同电池系统型号所体现的优势。
当锂离子电池被组装进电池组时,可以设置电子选项,这一点将在第16章进行讨论。测试、监控、计算、通信和控制等功能不仅可以应用于智能手机所用的单体电池,也适用于千瓦时级的大型电池堆。针对摄像机和手机,一些用于监控和控制功能的简单的、安全可靠的组件被首次开发出来。而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提电脑中,则可以安装一些更为先进的耗能装置,这些装置具有测量、通信以及计算等功能。近,适用于电动工具和电动自行车的大电流装备也越来越普遍。而适用于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高电压系统的组件也被开发出来。
本书也特别关注电池安全问题。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通常应用于动力便携设备,但是它们也能够组装成大型电池组应用于地面上的(电动汽车),空中的甚至水下的设备上。第17章提供了有关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测试数据,并提出了一些当电池应用于大型电池结构中时,有关安全设计上的建议。第18章主要从电池单体以及系统层面关注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并用实际测试数据解释了电池在滥用条件下的耐受测试。此外,锂离子电池发生的内部短路问题以及锂沉积问题及其对应的电池失效机理也在本章进行了讨论。第19章中展示了目前电池组件的安全水平,也列出了一些尚未商业化电池的测试结果,这些电池在没有BMS辅助的条件下通过了所有的安全测试。
本书同样提到了锂离子电池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回收问题。第21章主要针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回收来减弱这一影响。对回收的材料(正极、铝、铜)进行重新使用可以大大减少能量损耗的生命周期,高可达50%。是否存在足够的锂资源以供锂离子电池生产使用以及电池回收能增加未来锂储量几成等这些问题,都在第22章有所讨论。一份研究锂储量与需求的报告显示:即使从能源政策的角度预测,近些年来也并不存在锂缺乏的问题。但是一旦过了2050年,这种情况就会改变。届时一些局势稳定国家的容易开采的锂储量将会大幅下降。
在第23章中,将会展示电池组件的价格,也会讨论回收所涉及的经济、环境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此外,欧洲以及美国的几大回收企业所针对锂离子电池回收采用的技术也会在这一章讨论到。
随着应用在汽车上的大型锂离子电池价格从2015年的大约250美元或者更高在十年内进一步降低到180~200美元内,在容量更高的电池材料且电池生产技术进步的驱动下,电池生产商以及材料加工商的利润也能实现有限的增长。更高利润的压力、对产品研发的需求和生产过程的创新,会使得锂离子电池工业在未来迎来大规模的整合(第24章)。

Gianfranco Pistoia
于意大利罗马
Gianfranco.pistoia0@alice.it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集成与热管理技术》 内容简介: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和环保出行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系统不仅决定了车辆的续航里程、性能表现,更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而动力电池系统的优化集成与高效热管理,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技术瓶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集成与热管理技术》一书,深入剖析了动力电池系统在整车集成过程中的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热管理策略来保障电池在各种工况下的 optimal 性能和长久寿命。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动力电池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及技术发展趋势。从电芯、模组到电池包,详细介绍了不同层级的结构设计原则、材料选择的考量以及接口连接的可靠性技术。尤其是在系统集成方面,本书着重探讨了电池包的轻量化设计、结构强度与碰撞安全性的提升,以及与整车底盘、车身等部件的协调匹配。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通过先进的仿真分析技术,如有限元分析(FEA)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来优化电池包的结构设计,确保其在各种严苛的道路和碰撞条件下都能保持完整性和安全性。 书中对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探讨,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如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分析了电池在充电、放电、驻车等不同工况下的产热机理及其对电池性能和寿命的影响。本书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电池热管理技术,包括: 风冷系统: 探讨了自然对流和强制风冷的优缺点,风道设计、风扇选型以及空气动力学在风冷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液冷系统: 深入分析了直冷和侧冷等不同液冷方式的原理、优势和局限性。重点阐述了冷却介质的选择、冷却板/冷却管的设计、流体的循环路径优化,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冷却液流量和温度来实现对电池温度的精细调控。 相变材料(PCM)热管理: 介绍了相变材料在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潜力,包括其储能放热特性、封装方式以及与其它热管理技术的结合应用。 制冷剂直冷/侧冷系统: 详细讲解了利用空调系统的制冷剂直接或间接为电池包降温的技术,包括蒸发器设计、管路布局以及与整车空调系统的集成。 除了对各种热管理技术的原理和设计进行深入介绍外,本书还特别关注热管理系统的控制策略。详细阐述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模糊逻辑控制(FLC)以及神经网络等先进控制算法在动力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通过这些智能控制策略,在保证电池温度处于最佳工作区间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能量消耗,提高整车效率。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电池热管理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评估和可靠性分析。针对高温、低温以及高湿等恶劣工况,详细讨论了热管理系统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大量的仿真案例和实验数据,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热管理策略对电池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集成与热管理技术》一书,不仅为新能源汽车研发工程师、电池系统工程师、热管理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者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平台。本书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和前沿技术的介绍,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集成与热管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实现更安全、更高效、更可靠的新能源汽车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这本书,我的目光立刻被其严谨的标题吸引。作为一个对科技发展趋势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我知道锂离子电池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可能引发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因此,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极高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原理的复述,而是能够深入探讨那些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硬核”研究。比如说,书中所提及的“研究进展”部分,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描绘当前科研界的前沿阵地。是否会涉及新型电极材料的开发,例如富锂锰基、镍钴锰酸锂(NCM)和镍钴铝酸锂(NCA)等高镍材料在提升能量密度方面的最新进展?又或者,书中会详细介绍一些备受关注的下一代电池技术,诸如金属锂负极的稳定性问题如何克服,固态电解质在实现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方面的潜力和挑战?我对固态电池的关注尤为强烈,因为这被认为是实现电池技术“飞跃”的关键。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如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制备工艺和界面问题?对于“应用”部分,我期待看到的不仅是冰冷的参数,而是基于实际需求的分析。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如何平衡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成本和安全性?在消费电子领域,如何实现更轻薄、更长寿的电池解决方案?在储能领域,又有哪些针对电网稳定、可再生能源接入等需求的定制化电池技术?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深入探讨,毕竟再好的电池也需要智能的“大脑”来驾驭。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关于锂离子电池技术全景式的图景,从基础原理到前沿探索,再到多元化应用,每一个环节都扎实可信,引人入胜,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未来能源的深度探索之旅。作为一个对科技发展有着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深知锂离子电池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渴望了解它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最新的发展动态。我最期待的是,书中“研究进展”的部分,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最前沿科学发现的大门。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当前科学家们在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突破。例如,在能量密度方面,是否会深入解析新型正极材料(如钴含量逐渐降低的高镍体系,以及一些全新的氧化物和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工艺和微观结构调控,以及它们如何提高材料的储锂容量和工作电压?在负极方面,硅基负极和金属锂负极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解决体积膨胀、锂枝晶析出等关键瓶颈上的策略,是否会得到详尽的介绍?此外,我对安全性和寿命的提升同样充满期待。书中是否会重点介绍新型电解液添加剂、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以及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的界面工程技术?而“应用”方面,我期望看到的是更加贴近现实的分析。除了大家熟知的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我更希望了解锂离子电池在储能系统、分布式能源、甚至是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如深海探测、低轨道卫星等,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阐述不同应用场景下对电池性能的具体要求,以及技术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例如,在电网级储能领域,如何平衡循环寿命、功率响应和成本效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锂离子电池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清晰地看到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能源储存技术,特别是能够驱动我们现代生活运转的锂离子电池,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了解的渴望。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堆砌,而是能够切实感受到作者在梳理“研究进展”时所展现的严谨与前瞻性。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当前锂离子电池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例如,在提升能量密度方面,是否会着重分析新型正极材料(如高镍NCM/NCA,富锂锰基,以及稀土掺杂材料)的合成方法、结构调控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在负极方面,硅基负极、金属锂负极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在克服体积膨胀、锂枝晶形成等关键挑战上的策略,是否会得到深入的阐述?我同样关注电解液和隔膜的创新,书中是否会介绍新型的高性能电解液(如离子液体、固态电解质),以及具有优异热稳定性和离子导电性的新型隔膜材料?“应用”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多元化的视角。除了显而易见的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我更希望了解锂离子电池在航空航天、医疗设备、军事领域以及大型储能电站等特殊应用场景下的技术需求、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电动飞机领域,如何权衡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在医疗植入设备中,如何实现长寿命、高可靠性的微型电池?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详细分析特定应用场景下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脉络和市场前景?我对这本书的最大期望,是它能够在我脑海中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锂离子电池技术生态系统,让我能够洞察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这本书时,我的兴趣立刻被点燃了。作为一名对科技前沿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而锂离子电池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世界。在“研究进展”部分,我希望能够读到那些真正推动行业发展的突破性研究。例如,在提升能量密度方面,是否会详细介绍目前最前沿的正极材料体系,如高镍三元材料(NCM/NCA)的最新发展,它们在如何通过优化合成工艺、结构设计来进一步提升容量和稳定性?我同样对负极材料的革新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硅基负极,书中是否会深入解析其在克服体积膨胀、提高循环寿命方面的最新技术突破,例如纳米硅复合材料、硅碳负极的制备方法和性能提升策略?此外,我对固态电池的进展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书中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不同类型的固态电解质(如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提高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的潜力。在“应用”部分,我期望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除了我们熟知的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我更想了解锂离子电池在大型储能系统、智能电网、甚至是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特殊应用场景下的技术需求、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技术创新如何驱动这些领域的进步?例如,在储能系统领域,如何通过优化电池管理系统(BMS)和电池包设计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寿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概览,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这项技术在当下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这个书名本身就传达了一种深入探索和全面覆盖的意愿,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一直对那些驱动现代社会运转的关键技术充满好奇,而锂离子电池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员。我特别期待书中“研究进展”的部分,能够为我揭示这项技术背后的前沿探索和科学奥秘。我设想,书中会详尽地介绍当前科学家们在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方面所进行的各种创新性研究。例如,在能量密度方面,是否会深入分析新型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如富锂锰基材料,以及它们在结构稳定性、电压衰减等方面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负极材料方面,我非常想了解关于金属锂负极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如何有效抑制锂枝晶的形成,以及固态电解质在实现金属锂负极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方面的潜力?此外,我对电解液和隔膜技术的创新同样充满兴趣。书中是否会介绍新型的高性能电解液,如含有高浓度盐或特定添加剂的电解液,以及具有优异热稳定性和离子导电性的新型隔膜材料?在“应用”方面,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具有前瞻性的视角。除了大众熟知的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我更希望了解锂离子电池在大型储能电站、智能电网、甚至是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如电动航空、深海探测等,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技术创新如何驱动这些领域的进步?例如,在智能电网领域,如何利用电池储能技术来平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图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项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评分

《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这本书的标题就如同一个承诺,预示着一场关于现代能源核心技术的深度探索。作为一个对科技发展趋势保持着高度敏感的普通人,我深知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性,并渴望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它。我尤其期待书中“研究进展”这一部分,能够为我展现锂离子电池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探索和技术突破。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当前科学家们在提升电池性能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比如,在能量密度提升方面,是否会深入剖析新型正极材料,例如高镍三元材料(NCM/NCA)的最新发展,以及它们在如何通过结构优化、元素掺杂等方式来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在负极材料领域,我非常好奇硅基负极和金属锂负极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如何有效解决其在体积膨胀、锂枝晶形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此外,我同样关注固态电解质的研发,希望书中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如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它们在实现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电池方面的潜力。在“应用”部分,我期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具有前瞻性的视角。除了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我更希望了解锂离子电池在储能系统、智能电网、甚至是在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如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技术创新如何驱动这些领域的进步?例如,在电网级储能领域,如何通过电池技术和能量管理系统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全面且富有启发性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图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项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评分

我一直对新能源技术,尤其是那些能够驱动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部件充满好奇,所以当我看到《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这本书时,就立刻被它吸引住了。市面上的科普读物常常流于表面,对于技术细节的讲解往往是浅尝辄止,而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透着一股扎实的学术气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电池的参数和性能指标,更应该深入浅出地剖析锂离子电池的内部工作原理,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层面,到材料选择的宏观考量,都应该有详尽的阐述。例如,我特别希望能了解不同正负极材料、电解液成分以及隔膜结构如何共同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书中是否会列举一些最新的突破性材料,比如固态电解质的进展,或者是更环保、成本更低的材料体系?此外,我对电池的应用场景也非常感兴趣,不仅仅是手机、电动汽车这些显而易见的例子,我希望书中还能拓展到储能系统、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更广阔的领域,详细介绍锂离子电池在这些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书中的“研究进展”部分,更是让我充满了遐想,我期待能读到关于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最新探索,比如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它们是否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离商业化还有多远?而“应用”部分,则需要有足够多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转化为实际产品的,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电池性能的具体要求和权衡。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望是,它能够填补我在这个领域知识上的空白,让我对锂离子电池有一个系统、深入、前沿的认识,同时也能激发我对未来能源技术的更多思考。

评分

《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单单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脉搏有着持续关注的读者,我深知锂离子电池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驱动我们手中的智能设备,到推动绿色出行革命,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因此,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研究进展”这一核心内容,为我揭示这项技术背后那些令人兴奋的科学突破。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目前锂离子电池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例如,在提升能量密度方面,是否会深入探讨新型正极材料(诸如富锂锰基,或者基于无钴、低钴镍锰酸锂体系)的化学特性、结构设计以及优化策略?在负极材料方面,我对硅基负极的最新研究进展尤为感兴趣,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其在克服体积膨胀、提高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突破性技术?此外,我同样关注固态电解质的研发,书中是否会系统性地分析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如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解决锂枝晶、提升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的潜力?在“应用”部分,我期望看到的是更加多元化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除了大家熟知的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我更希望了解锂离子电池在诸如大型储能系统、分布式能源管理、甚至是一些新兴领域,如电动航空、智能电网等,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书中是否会提供详实的案例研究,来展示技术创新如何驱动这些领域的进步?例如,在电网储能领域,如何通过电池系统设计和智能控制来优化电能质量、平抑波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关于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全面、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项技术是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

评分

自从我开始关注新能源技术以来,锂离子电池就一直是我的一个焦点。《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我期待着它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能够真正深入到技术的核心。在“研究进展”的部分,我尤其希望能够看到那些正在改变游戏规则的最新科学突破。比如,在提升能量密度方面,是否会详细解析新型高镍正极材料(如NCM811、NCA)的微观结构演变及其稳定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元素掺杂、表面包覆等手段进行优化?对于负极材料,硅基负极因其高理论容量而备受瞩目,书中是否会深入介绍其在解决体积膨胀、延长循环寿命方面的最新技术进展,例如纳米硅复合材料、硅碳负极的制备工艺和电化学性能?我同样对固态电解质的进步充满好奇,希望书中能够系统介绍不同类型的固态电解质(如LLZO、LGPS、PEO基固态电解质)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实现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电池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在“应用”篇章,我希望看到更加广阔的视野。除了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我还想了解锂离子电池在储能系统、智能电网、甚至是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特殊应用场景下的发展和应用。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技术创新如何推动这些领域的进步?例如,在家庭储能系统领域,如何通过电池技术和管理系统来提高能源自给率,降低电力成本?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关于锂离子电池技术全景式的图景,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掌握这项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评分

这本书《锂离子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的问世,无疑给像我这样渴望了解前沿科技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我一向对那些能够塑造未来的技术充满热情,而锂离子电池无疑是当下最重要、最受瞩目的技术之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项技术背后更为深邃的奥秘。书中“研究进展”这一部分,我想象它会像一部精彩的科技纪录片,把我带入实验室,亲眼见证科学家们是如何在分子层面操控物质,从而创造出性能更优越的电池。我特别想知道,在提升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方面,目前最前沿的研究集中在哪些方向?例如,是否正在探索基于硅、锂金属等新型负极材料,以突破现有石墨负极的理论极限?在正极方面,高镍三元材料的进一步优化,或者全新的正极材料体系,例如硫化物或氧化物,它们在克服电压衰减、循环稳定性等问题上取得了哪些突破?当然,安全性也是我非常关心的一点。书中是否会重点介绍那些致力于解决热失控、短路等安全隐患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新型阻燃电解液、纳米涂层隔膜,甚至是更具革命性的固态电解质技术?而“应用”部分,我期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除了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我还希望了解锂离子电池在分布式能源存储、智能电网、甚至是未来航空和深空探测等极端应用场景下的发展和挑战。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技术创新如何驱动这些领域的进步?例如,针对储能系统,如何通过优化电池包设计和能量管理策略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一本能够兼具科学深度和行业广度的锂离子电池技术专著,将是无价之宝。

评分

好书!!!!

评分

京东众包,失望至极

评分

写的不错

评分

那么贵,里面既然还是黑白的图片,有点不爽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书籍不错,值得专业阅读

评分

给一星 无关产品,给客服。补开发票各种不跟进,无力吐槽

评分

正品,到货很快,下次还会继续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