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我们在深入把握考生备考需求的基础上,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双色设计,并在重要知识点下面画了曲线,帮助考生迅速抓住重点。在文中知识内容的阐述中增设了真题再现、考题预测、知识拓展等内容,为考生的备考指明方向。相信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提高考生阅读的效率,有效抓住图书的结构和核心内容,而且能够帮助考生实现准确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书配有移动自习室,助力考生备考。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在研究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的基础上,结合考试大纲,架构起以学科知识、教学知识与运用、教学设计为主体的知识体系,是一本真正符合考试特点的图书。整本教材,内容上紧扣考试大纲,根据历年考试重点进行增删,有效覆盖真题考点;结构上,系统分配合理,条理清晰,严格从基本、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知识要点。并且设置真题二维码,帮助考生通过视频讲解充分理解试题。相信这样的设计,更利于考生的备考。
目录
第一部分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第一章
地理科学基础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
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特点(2)
考点梳理(2)
一、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2)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4)
三、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4)
四、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4)
第二节
人地关系理论(6)
考点梳理(6)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6)
二、我国人地关系的历史和发展现状(7)
三、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8)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理论(10)
能力提升训练(13)
第二章
地理环境要素和区域地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
考点聚焦(14)
第一节
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14)
考点梳理(14)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地理环境要素概述(14)
二、地形与气候(15)
三、地形与河流(15)
四、地形、河流与聚落(16)
五、地形、气候与工业(16)
六、地形、气候与交通(16)
七、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16)
八、资源与工业(17)
第二节
世界地理(18)
考点梳理(18)
一、全球地表形态与气候(18)
二、居民与聚落(22)
三、发展与合作(27)
四、世界分区地理(30)
第三节
中国地理(55)
考点梳理(55)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概况(55)
二、中国的地形(56)
三、中国的气候(59)
四、中国的河流与湖泊(63)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66)
六、中国的行政区划(70)
七、中国的人口与民族(70)
八、中国的农业(72)
九、中国的工业(75)
十、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78)
第四节
中国地理分区(80)
考点梳理(80)
一、中国区域差异(80)
二、北方地区(82)
三、南方地区(85)
四、西北地区(87)
五、青藏地区(90)
六、台湾省、香港和澳门(92)
能力提升训练(93)
第三章
地理图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99)
考点聚焦(99)
第一节
地球仪与地图的应用(99)
考点梳理(99)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99)
二、地球仪(99)
三、地图学基本知识(102)
四、等压线(106)
第二节
日照图的判读及解析(107)
考点梳理(107)
一、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107)
二、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107)
三、时间的确定(107)
四、季节或日期的确定(108)
五、太阳高度(108)
六、昼夜长短(108)
第三节
地理图表的绘制(108)
考点梳理(108)
一、柱状图(108)
二、线状图(109)
三、扇状图(109)
四、饼状图(109)
能力提升训练(111)
第四章
自然地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14)
考点聚焦(114)
第一节
宇宙与地球(114)
考点梳理(114)
一、宇宙(114)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115)
三、地球的演化(118)
四、外力作用及各种地貌类型(118)
第二节
宇宙中的地球(124)
考点梳理(124)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24)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25)
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126)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33)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134)
考点梳理(134)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134)
二、内外力作用(135)
三、大气的基本知识(141)
四、风、天气系统和气候(143)
五、水循环(146)
六、洋流分布及其影响(147)
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49)
考点梳理(149)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气候的影响(149)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150)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53)
考点梳理(153)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53)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54)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水资源为例)(155)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57)
五、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158)
能力提升训练(158)
第五章
人文地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63)
考点聚焦(163)
第一节
人口与城市(163)
考点梳理(163)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63)
二、人口迁移(165)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167)
四、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68)
五、城市化及其影响(169)
第二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70)
考点梳理(170)
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170)
二、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175)
三、地域联系(179)
第三节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81)
考点梳理(181)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181)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82)
三、可持续发展之路(182)
能力提升训练(184)
第六章
区域地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9)
考点聚焦(189)
第一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89)
考点梳理(189)
一、区域(189)
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190)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91)
5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192)
考点梳理(192)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92)
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93)
三、区域经济发展(195)
第三节
区际联系(198)
考点梳理(198)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198)
二、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99)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201)
一、地理信息技术(201)
二、遥感(RS)及其应用(201)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202)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203)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204)
能力提升训练(205)
第二部分教学知识与运用
第一章
初中地理课程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12)
考点聚焦(212)
第一节
初中地理课程体系(212)
考点梳理(212)
一、初中地理课程地位和特点(212)
二、初中地理课程特点分析(213)
三、初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214)
四、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及其体系结构(214)
第二节
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培养目标(215)
考点梳理(215)
一、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215)
6
二、初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218)
能力提升训练(220)
第二章
地理教学方法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21)
考点聚焦(221)
第一节
地理教学方法概述(221)
考点梳理(221)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特点及作用(221)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224)
第二节
地理教学的主要方法(225)
考点梳理(225)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225)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228)
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229)
四、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方法(230)
五、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233)
六、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234)
能力提升训练(235)
第三章
地理教学基本技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7)
考点聚焦(237)
第一节
地理课堂导入技能(237)
考点梳理(237)
一、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237)
二、导入技能的基本要求(238)
三、导入的基本类型(239)
第二节
地理课堂提问技能(241)
考点梳理(241)
一、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过程与功能(241)
7
二、提问的基本类型(242)
三、提问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244)
四、提问技能训练的主要方法(244)
第三节
地理课堂语言技能(245)
考点梳理(245)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功能与要求(245)
二、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248)
三、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249)
四、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训练(249)
五、地理课堂教学体态语言的形式及使用技巧(251)
六、地理课堂教学体态语言使用原则(252)
第四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253)
考点梳理(253)
一、地理课堂教学结束的功能(254)
二、地理课堂教学结束的类型(255)
三、结束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256)
第五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258)
考点梳理(258)
一、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功能与构成(258)
二、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259)
三、地理课堂教学组织技能训练原则(262)
第六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技能(263)
考点梳理(263)
一、地理板书的功能(263)
二、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263)
三、地理板图、板画技能(264)
四、地理课堂教学"三板"技能的训练(266)
能力提升训练(267)
第四章
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68)
考点聚焦(268)
8
第一节
地理教学媒体(268)
考点梳理(268)
一、地理教学媒体的含义(268)
二、地理教学媒体的类型(268)
第二节
常见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269)
考点梳理(269)
一、地图、图表的使用(269)
二、地理标本、地理模型的使用(270)
三、地理图片的使用(271)
四、电教媒体的使用(272)
能力提升训练(273)
第五章
地理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75)
考点聚焦(275)
第一节
地理教学评价概述(275)
考点梳理(275)
一、地理教学评价的定义(275)
二、地理教学评价的目的(275)
三、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依据(276)
第二节
地理教学评价的原则(278)
考点梳理(278)
一、发展性原则(278)
二、全面性原则(278)
三、多样性原则(278)
四、多主体性原则(278)
五、客观性原则(279)
六、指导性原则(279)
第三节
地理教学评价的分类(279)
考点梳理(279)
一、按照功能分类(279)
二、按照基准分类(280)
9
三、按照目的分类(280)
四、按照表达分类(281)
第四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281)
考点梳理(281)
一、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282)
二、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282)
三、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282)
四、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283)
第五节
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写与实施(283)
考点梳理(283)
一、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制(283)
二、教学评价方案的实施(286)
能力提升训练(286)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第一章
初中地理课程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90)
考点聚焦(290)
第一节
教学对象研究(290)
考点梳理(290)
一、知识情况(290)
二、心理特点(290)
三、生理特点(291)
第二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目标"(291)
考点梳理(291)
一、地理课程目标概述(291)
二、地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292)
三、地理课程总目标解析(292)
能力提升训练(293)
10
第二章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94)
考点聚焦(294)
第一节
地理教材研究(294)
考点梳理(294)
一、地理教材的基本认识(294)
二、研究地理教材(296)
第二节
地理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297)
考点梳理(297)
一、教材重点分析(297)
二、难点分析(298)
能力提升训练(299)
第三章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优化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00)
考点聚焦(300)
第一节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300)
考点梳理(300)
一、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依据(300)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301)
第二节
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化(302)
考点梳理(302)
一、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302)
二、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组合(303)
能力提升训练(303)
第四章
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05)
考点聚焦(305)
第一节
常用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305)
11
考点梳理(305)
一、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305)
二、自学-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306)
第二节
新课程倡导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307)
考点梳理(307)
一、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307)
二、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308)
三、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309)
四、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模式(309)
能力提升训练(310)
第五章
地理教案设计与写作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12)
考点聚焦(312)
第一节
地理教案的写作方法(312)
考点梳理(312)
一、地理教案的构成(312)
二、地理教案的编写格式(313)
第二节
教案设计示例(314)
课题一大洲和大洋(314)
课题二印度(第一课时)(318)
课题三西亚(320)
课题四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322)
附录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327)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34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45)
精彩书摘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本章内容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2.在考查中,地理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为重点,在复习的时候应注意从整体上来把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在识记的基础上加以理解,灵活运用。
节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特点
一、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地理学基本概念是学习地理学知识的基础,它构成了地理学和其他有关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概括起来,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区位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也离不开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因此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实际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要从作用于生产活动和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着手。
(二)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指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地理位置是用来界定地理事物间的各种时间、空间关系的地理专业术语。它一般根据需要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描述。我们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一般分为相对地理位置和绝对地理位置,这是地理位置的自然位置。另外,人们更多地是从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划分为政治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军事地理位置等功能性地理位置。
(三)区域
区域是指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地理学意义上的区域是指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四)循环
循环概念可以用来分析许多地理过程,如土壤形成过程、大气循环过程、贫穷产生拥挤、拥挤产生贫穷的循环过程。循环分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两种,循环可以被人为影响打破。
(五)景观
景观是指我们看到的地球表层或其某部分的形态,是漫长时空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产物。在许多情况下,景观、环境和空间结构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它一般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从自然景观可透视地球自身所发生的一些事实,从人文景观可以透视人类活动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使用景观概念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许多现存的景观是古代景观的遗迹,如冰川地貌等;
2.景观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被大大改变;
3.人类活动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景观;
4.经济繁荣不仅会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同时也会影响自然环境。
(六)网络
许多地理现象都有网络结构,如交通线路、河流分布等。因此在空间结构中,常常需要进行网络分析。网络分析要侧重于网络结点的分析以及网络变化所引起的空间结构的变化。
(七)等级
等级分布几乎到处存在。如区域等级,有大小之分;聚落存在等级,依其规模和功能布局、娱乐设施存在差别,反映了人们愿意为其付出多少和旅行多远的事实;不同社会和经济条件也能孕育出不同的组织等级,等等。因此,地理研究中要注意等级分布现象。
(八)时空耦合
时空耦合是地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把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和时间过程综合在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中。
时间和距离是贯穿地理研究的动态要素。只有同时把时间及空间这两大范畴纳入某种统一的基础之中,才能真正认识地理学的基础规律。
(九)机制
机制是地理研究能否深入进行的关键。只有摸清了某一过程的机制,才有可能去较好地利用或改变某一过程。人口迁移理论和板块学说都属于机制性研究。
(十)模型
模型指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所构成的一种格局,如能源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模型等。对模型的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差异和区域分类的研究。在建立地理模型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①相似性;②抽象性;③简捷性;④精密性;⑤可控性。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
(一)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思想——系统论的思想
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研究自然地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学者认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而相互作用着的整体,是一个所有的组成要素处在相互作用之中的动态系统。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把地理环境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当今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思想。
(二)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区位论的思想
“区位论”思想与方法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中学地理教师还对如何分析区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朱立新等人构建了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即从自然与人文两大要素分析区位。可见,区位论在人文地理内容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蕴涵其中的地理思想。
三、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
(一)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
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如朱雪梅等提出“地理学科思想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理论支撑”。而区域特征是区域地理核心知识,运用综合分析法学习区域特征的研究比较成熟,具体思路与程序为:明确区域空间范围—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综合分析区域人文特征—归纳区域特征—区域利用评价。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已经注重运用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并探究教学策略。
(二)地图法
地图法是研究深入、广泛的地理方法。有关地图法的文章非常多,《地理教育》中还专门设有“地图世界”专栏,经过分析,许多学者在地图的重要性与作用、地图的教学方法、地图的绘制和地图学习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地图是教学的专门语言、常用工具、信息库;地图是和课本文字同等重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运用地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等智能。发挥地图表现空间信息的优势,可提高学生空间认知和定位能力,构建空间位置概念。
关于地图教学方法的研究,应在地图上寻求地理规律的方法,运用读图分析方法等;还有各类地图的教学方法,如等值线地图、区域微观图的判读,教学方法多样。
探索地理的奥秘,点燃教育的激情——中学地理教师的必备指南 这本教材,旨在为怀揣教师梦想的您,构建一条通往中学地理教育专业殿堂的坚实桥梁。我们深知,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论述者和教育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精湛的教学技艺。因此,本书倾注心力,融合了最新的教育理念与考试要求,为您量身打造了一套全面、深入、实用的备考方案。 第一部分:地理学科知识——构建坚实的知识体系 中学地理,绝非简单的罗列地理名词和地图标记,它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的科学,关乎自然环境的演变、人类活动的分布以及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您系统地梳理和深化中学地理的各项核心知识点,确保您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专业水准。 地球的认识与地图学基础: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地球概况出发,深入探讨地球的运动规律(自转、公转及其影响),解析经纬度、相对位置、绝对位置等定位要素,并教授您如何阅读、分析和应用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包括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密度图等。您将学会识别等高线,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地图符号的含义,并能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现代地理学中的应用,让您了解这项前沿技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管理地球。 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与相互作用: 这一模块将为您打开认识地球自然面貌的大门。 大气圈: 您将深入了解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季节性移动。掌握常见的天气现象(如锋面、气旋、反气旋)及其预报原理,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我们将重点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引导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水圈: 从全球水循环的宏观视角,到海洋、淡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的微观分析,您将全面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我们将探讨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海陆变迁、海岸地貌的形成,以及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岩石圈: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掌握岩石的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和循环过程。分析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我们将探索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如高原、山地、平原、盆地)及其形成原因,例如风力、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 生物圈: 探讨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理解自然带(如陆地自然带、海洋自然带)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分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包括物种灭绝、生态破坏等问题。我们将讨论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活动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将引导您理解人文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人口: 深入研究人口的分布、数量变化(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迁移及其影响。分析不同地区人口问题(如老龄化、人口过剩、人口不足)的成因和对策。您将掌握人口金字塔的解读方法,理解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聚落: 探讨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类型、分布、形态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理解城市化进程及其带来的影响,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可持续城市发展。 交通运输与商业: 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特点、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商品流通的规律,探讨不同区域的商业分布与发展模式,以及全球贸易体系的构建。 区域地理: 本部分将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为重点,引导您将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对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整体认知。 中国地理: 深入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分析中国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格局、区域差异,以及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挑战。重点研究中国各区域(如东部沿海、西北内陆、西南边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优势与劣势,以及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世界地理: 掌握世界主要大洲、大洋、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概况。分析世界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特征,理解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色及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将重点关注全球性的经济格局、地缘政治、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及其相互影响。 第二部分:地理教学能力——点燃教育的智慧之光 扎实的学科知识是基础,但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激发他们对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才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关键。本书的第二部分,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地理教学能力培养方案。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目标设定: 我们将详细解读国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帮助您理解课程的宗旨、目标和核心素养要求。您将学习如何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 这一模块将聚焦于教学活动的具体规划。您将学习如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结构合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我们将提供不同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的运用技巧,并指导您如何编写一份既符合规范又富有创意的教案。我们将强调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课堂教学实施与组织: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管理和引导。您将学习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生互动。我们将探讨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与反馈。您将学会如何利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地理模型等多种教学工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依据。您将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教学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测验、考试和作业。我们将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引导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现代地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观念、地理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和区域认知。本书将具体指导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些核心素养。例如,如何通过分析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如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如何鼓励学生进行地理考察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与反思: 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是一个持续学习和不断成长的过程。本书将引导您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您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将提供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资源,帮助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本书的独特优势: 紧扣考试大纲,精准把握命题方向: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深入研究了历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真题和考试大纲,力求内容覆盖全面,重点突出,让您的备考更具针对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能力培养: 我们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指导,帮助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技能。 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本书力求语言简洁明了,避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图表和流程图,帮助您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丰富的习题与解析,巩固学习效果: 每章都配有高质量的习题,覆盖了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并提供详细的解析,帮助您检验学习成果,巩固所学知识。 结语: 怀揣教育理想的您,选择了地理,就是选择了探索地球的广阔与精彩,选择了播种知识与智慧的种子。这本教材,是您通往成功之路上的忠实伙伴。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备考,您一定能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受社会尊重、有温度、有情怀的优秀中学地理教师!愿您在教育的征途上,点燃心中对地理的热爱,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