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教你用简单的花材与杂货搭配,为生活点缀日日不同的风景。没有花瓶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一个小茶杯、普通的玻璃瓶、法郎陶瓷器皿、小篮子就足够了……花儿才是主角,所以不论插在哪里都会很漂亮。再加上一点个人的小小创意,马上就可以做出世界上****的手作花礼。零技巧,轻松让花艺成为生活一部分。
李有珍
大学本科学的是摄影专业,在纽约进修了一段时间。但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手工,梦想成为一名花艺师,于是中途改道伦敦,前往McQueens Flowers School学习花艺课程。回国后,我在网上开了一家名叫“The Flower Shop”的花店。现在我还开设了1对1的花艺课程,从事店铺风格的设计等等。
花的挑选 / 08
花的预处理 / 11
花的养护 / 12
花艺工具 / 13
花泥 / 16
DAILY LIFE FOR FLOWER
玻璃+散扎:浪漫茶杯 / 22
玻璃+绑扎:田园风玻璃瓶 / 24
玻璃+铁丝:玫瑰玻璃船 / 26
玻璃+绑扎:迷你壶&手扎花束 / 28
双层玻璃+花泥:双层花瓶 / 32
玻璃+花苞:迷你花器 / 36
陶瓷+胶带:康乃馨马克杯 / 38
搪瓷+胶带:芬芳的风信子搪瓷器皿 / 40
搪瓷+散插:清丽的万寿菊花壶 / 44
搪瓷+绑扎:浪漫的玫瑰花壶 / 48
搪瓷+摆放:迷你搪瓷托盘 / 52
洋铁+胶带:高筒洋铁花器 / 54
篮子+塑料袋:绿意盎然的花篮 / 58
篮子+花泥:迷你花篮 / 62
篮子+散插:自行车花篮 / 68
篮子+花泥:礼品花篮 / 72
篮子+花泥:蓬松的菊花盒饭 / 76
帆布包+散插:帆布包里的野花 / 78
纸盒+花泥:手提花盒 / 80
SPECIAL DAY FOR FLOWER
陶瓷+铁丝:情人节之寄语马克杯 / 88
纸盒+花泥:情人节之牛皮纸鲜花礼盒 / 92
玻璃+花泥:双亲节之玫瑰&康乃馨花瓶 / 98
玻璃+丝带:双亲节之丝带&康乃馨 / 104
玻璃+花泥:双亲节之玻璃盆里盛放的康乃馨 / 106
洋铁+花泥:双亲节之树雕 / 108
陶瓷+草皮:餐桌装饰之素雅风格 / 112
玻璃+摆放:餐桌装饰之浪漫的蛋糕托盘 / 116
花泥+插花:餐桌装饰之蜡烛花环 / 118
双层玻璃+花骨朵:宝贝们的派对 / 122
生日派对桌花 / 126
白色圣诞节:雪地上的圣诞树 / 132
圣诞节:圣诞节蜡烛桌花 / 138
乡村圣诞节:田园风的室内圣诞树 / 144
LONG LASTING
陶盆+花泥:绢花陶盆 / 154
藤环+铁丝:田园风的绢花花环 / 158
花瓶+散插:瓶插绢花 / 164
藤环+铁丝:玫瑰&绣球花环 / 168
玻璃+蜡烛:香橙果冻蜡 / 174
玻璃+精油:自制浴盐 / 180
玻璃+粗砂:养在玻璃瓶里的多肉 / 184
陶瓷+土:养在?烤罐里的多肉 / 188
搪瓷+粗砂:迷你多肉花园 / 190
FLORIST TIP
丝带碎碎念 / 196
花朵求上镜 / 198
阳光和煦的春日
放学回家,看到妈妈坐在螺钿柜前,铺开报纸,把一朵又一朵的鲜花小心翼翼地插在花插上。20世纪80年代的地方小城生活拮据,妈妈上要服侍公公婆婆,下要照顾三个小孩。对于她来说,这恐怕是如宝石般珍贵的时间了吧。
秋高气爽的秋日
爸爸必定会从花店买回几盆菊花。看到家门口台阶上含苞待放的秋菊,我不免心生感慨:秋天到了啊,就快中秋节了。每逢春天,院子里的金达莱和杜鹃花竞相开放。初夏的玫瑰、盛夏的藤萝会在大门前撑起一片绿荫。而到了秋天,则又是火红的枫叶和院子里飘落的银杏叶。这一切我曾经都以为是理所当然。然而,这都得感谢勤勉的爸爸。
实际上,插花和花艺并不需要特别的手艺,因为花本身就已经很美了。但是,卖鲜花的花店并不常见,往往需要四处奔波寻找,而且鲜花的价格不算便宜,过几日就都凋谢了,大部分人会觉得有点可惜。即便如此,我也不辞辛苦地奔波于花市。春天一到,就想在家里摆上几盆鲜花。遇到特别的日子,也会首先想到用鲜花作礼物。约了喜欢的人见面,该准备什么样的花好呢,一想到这,心脏就扑通扑通直跳。每天的日常大同小异,但因为这些小小的努力和心动,生活似乎变得更加幸福了呢。
这本书既包括装点日常生活的花艺,也针对双亲节、情人节、生日等特别的日子安排了专门章节。书中教授的花艺制作过程简单,即使是新手也可以轻松掌握。希望大家看了我粗糙的演示后,能够拿出勇气把花儿带回家。无论你是手法熟练,还是忐忑不安双手微颤,完成的花艺都会非常美丽。因为这正是“花的魔法”。用花来表达你的心意吧。倘若再加上一点小创意,它就将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手工礼物了。
李有珍
2012年春
我一直觉得,花艺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达,一种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花艺在“情绪疗愈”方面的巨大潜力。作者用非常温暖和细腻的笔触,分享了她如何通过花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从花材中汲取力量和慰藉。她会讲述一些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如何通过插花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也会分享一些在开心的时候,是如何用花艺来放大幸福感。她鼓励读者,在插花的时候,放下一切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感受花材的芬芳,去感受色彩的律动,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她认为,插花的过程,就像一次冥想,能够帮助我们疏导压力,舒缓焦虑,找回内心的宁静。她还提到,不同的花材,能够唤起不同的情绪。比如,一些带有淡淡香气的花,能够帮助我们放松身心;一些颜色鲜艳的花,能够激发我们的活力;一些形态奇特的花,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她还分享了如何根据自己的心情,来选择合适的花材和花器,创造出能够呼应自己情绪的花艺作品。比如,在感到沮丧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明亮、积极的花材;在感到疲惫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舒缓、柔和的花材。她还鼓励我们,将自己创作的花艺作品,摆放在能够经常看到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生活中充满了美好,而自己也有能力去创造和感受这份美好。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花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情绪管理”和“自我关怀”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原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美丽的方式,来疗愈自己的心灵。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实用性”很看重的人,总觉得一本书如果能带给我一些实际的改变,那才是最有价值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太多惊喜。作者在书中非常详尽地介绍了如何将花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让美变得触手可及。她不仅仅教你如何制作精美的花束,更教你如何用花艺来点缀你的家,如何为你的餐桌增添仪式感,如何为你的派对营造氛围。她会分享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建议,比如如何利用厨房里的香草来制作小巧精致的盆栽,如何用路边的落叶来制作别致的胸花,如何用简单的花材来布置一个温馨的阳台。我尤其喜欢她关于“可持续花艺”的理念。她鼓励我们在花艺创作中,尽量使用本地当季的花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她还提倡重复利用花器,减少浪费;甚至她还分享了如何将用过的花材进行堆肥,回归自然。这种对环境负责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钦佩。她还提到了“小成本花艺”的概念,教我们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花艺作品。她会分享一些性价比高的花材选择,以及一些无需昂贵花器的创意DIY方法。这让我觉得,花艺不再是只有富裕阶层才能享受的奢侈品,而是普通人也能够轻松拥有的生活情趣。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本“生活美学指南”,让我能够用更经济、更环保、更创意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恰到好处的花卉插画,让人一看就心生喜爱。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花艺师,但从小就对花有着特别的情感,总觉得花能给生活带来许多美好和慰藉。这本书的开篇,并不是直接教你如何搭配花材,而是从花器的选择入手,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以往看花艺书籍,大多是直接进入花束的制作,很少有人会强调花器的重要性。而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各种材质、形状、大小的花器,比如陶瓷、玻璃、金属、竹编等等,它们各自的特点,适合搭配什么样的花材,甚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花器审美。它不仅仅是介绍,更像是在和你聊聊天,分享一些她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老物件新生”的部分,作者如何将一些旧的、不常用的器皿,比如旧茶壶、旧酒坛,赋予新的生命,变成独一无二的花器,这个想法太有创意了。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装饰,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将平凡化为不凡的艺术。读完这部分,我开始重新审视家里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当作废品的旧物,仿佛都闪耀起了新的光芒,期待着被赋予新的意义。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田,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华丽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她对于花材的理解,也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色彩和形状,而是深入到每一朵花的生命周期,每一片叶子的生长纹理,甚至花瓣上细微的露珠。她会告诉你,为什么在某个季节,某种花材最美;为什么在某种光线下,某种颜色最动人。她仿佛能洞察到每一朵花的灵魂,并将这份灵魂用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花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感知生活,如何发现美,如何创造美的书。它让我明白,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评分我本身是从事设计工作,对视觉美学有着天然的敏感度。这本书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作者在书中非常系统地讲解了花艺的“视觉语言”,比如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质感来构建一幅富有表现力的花艺作品。她会用非常直观的图例,来展示不同的构图方式,比如对称式、不对称式、三角形、圆形等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她还深入讲解了色彩的搭配原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冷暖色调,还包括同类色、对比色、邻近色等等,以及色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我尤其喜欢她关于“留白”的艺术。她认为,适当的留白,能够让作品更有呼吸感,更能突出主体花材的魅力,避免画面过于拥挤和杂乱。她还分享了如何运用“对比”来增强视觉冲击力,比如将柔美的花材与硬朗的枝叶搭配,将鲜艳的色彩与素净的背景结合,等等。这些技巧,不仅仅适用于花艺,也对我的日常设计工作有着极大的启发。她还提到了“动态美”的营造,如何通过花材的朝向、姿态,来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动感和张力。她会教我们如何捕捉植物最自然、最动人的瞬间,并将其凝固在花艺作品中。她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秘密武器”,比如如何运用一些特殊的枝叶,来作为画面的骨架,如何利用一些具有纹理感的配材,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美”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仅仅是静态的观赏,更是对生命力、对动感的捕捉。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没有丝毫的生硬感,而是充满了那种作者与读者之间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细致地分享着她多年来在花艺领域的探索和感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会深入地探讨“为什么这么做”。她会从植物的生长习性出发,分析为什么某些花材适合在特定的季节生长,为什么某些花材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展现出最佳的状态。她还会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解读不同花材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能指南,更是一本关于“花卉学”和“文化史”的入门读物。她还非常注重“触感”和“嗅觉”的体验。她会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花瓣的细腻,叶片的质感,以及不同花材散发出的独特香气,并鼓励读者去亲身感受这些细节。她会告诉你,如何通过触摸和嗅闻,来更深入地了解一朵花,更深入地感受生命的美好。她还分享了一些关于“花材的保存”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延长鲜切花的花期,如何处理一些容易凋谢的花材,这些都是非常贴心的内容。她还提到了“花材的搭配”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和谐,更应该是嗅觉上的协调。比如,一些香气浓郁的花材,应该避免与香气过于冲撞的花材搭配,以免影响整体的嗅觉体验。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花的认识,从“看”到了“闻”,从“形”到了“质”,从“表”到了“里”,真正地立体起来。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花材的认识仅限于玫瑰、百合之类的常见品种,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作者就像一位博学的引路人,带领我走进了一个更加广阔而神奇的花材世界。她并没有生硬地罗列花材名称,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了很多我从未听说过的植物。她会讲述每一种花材背后的故事,比如某种花的起源,它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甚至它在古代传说中的角色。这让我觉得,每一朵花都拥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而不仅仅是一堆美丽的植物。她还非常细致地讲解了不同花材的“性格”,比如有些花材天生就带有一种忧郁的气质,有些则充满阳光和活力。她会教我们如何根据花材的“性格”,来搭配出和谐统一的花艺作品。我特别欣赏她关于“细节之美”的描绘。她会放大花瓣上的纹理,叶片上的脉络,甚至花蕊中细小的绒毛,让我们看到植物最真实、最动人的细节。她还强调了“自然主义”的理念,鼓励我们在花艺创作中,尽量模仿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的生长方式,避免过度的人为雕琢。她会教我们如何利用植物本身的形态,来创造出富有张力和动感的作品。她还提到了“季节性花材”的魅力,如何在不同的季节,去寻找和运用当季最美的花材。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日里娇嫩的花苞,夏日里热烈绽放的花朵,秋日里成熟饱满的果实,以及冬日里坚韧挺立的枝叶。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花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色彩和造型,更在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理解。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不是浓烈的花香,而是一种淡淡的、如春风拂面的温柔。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但又没有丝毫的刻板和冗余,仿佛是和一位知心的朋友在分享她对花的热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并没有急于教授复杂的插花技巧,而是从“花礼”的本质出发,探讨了“赠予”的意义。她认为,一个好的花礼,不仅仅是一束好看的花,更是一份心意的传递,一种情感的表达。她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在生日的时候,选择一束充满生命力的花,代表着对对方未来美好祝福;在告别的时候,选择一束沉静而优雅的花,寄托着深深的思念。她还强调了“场合与心境”的重要性,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花礼,而送花人的心境,也应该与花材的寓意相契合。我尤其喜欢她关于“量身定制”的理念。她认为,最棒的花礼,是能够根据收礼人的喜好、性格,甚至他们的经历,来精心设计的。这是一种充满智慧和温度的赠予方式,能够让收礼人感受到被理解和被重视。她还分享了一些关于包装的妙思,如何在不使用过多华丽材料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折叠、绑扎,让花礼更显精致和个性化。她会告诉你,有时候,一张素净的纸,一根麻绳,反而能衬托出花材本身的美,并传递出一种返璞归真的高级感。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送花”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它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赠予的机会,并思考如何用花艺来传递我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这本书就像一堂关于“爱的艺术”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觉得,选择一个好的花器,就像为一幅画配了一个合适的画框,它能瞬间提升整个作品的质感和意境。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作者在书中非常细致地剖析了不同花器与花材之间的“对话”关系。她不是简单地列举,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同一个花材,放在不同的花器里,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传达。比如,她用一个古朴的陶罐来插简单的麦穗,就营造出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而将同样的麦穗插在一个现代简约的金属花瓶里,则瞬间充满了艺术感和时尚气息。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材质与触感”的讨论。她让我们去感受陶瓷的温润,玻璃的清透,金属的冰凉,竹编的自然,并思考这些触感如何与花材的柔美、坚韧形成对比或呼应。这种感官上的引导,让我觉得自己在读一本关于“触觉美学”的书。而且,她还深入到花器的大小、比例,以及与空间的匹配度。比如,对于小巧的桌面,她会推荐精致的小型花器;而对于宽敞的客厅,则可以选择体量感更强、造型更独特的落地花器。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教我“怎么做”,而是在教我“为什么这样做”,并且给了我足够的理由和依据去做出自己的判断。她还分享了一些关于花器保养的小窍门,比如如何清洁不同材质的花器,如何避免水垢的产生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且贴心的内容。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花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简单地把它当作一个容器,而是把它看作是花艺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赋予花艺生命和灵魂的重要载体。它让我对生活中的器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我平时是个比较务实的人,总觉得花艺这东西,要不就是学费昂贵的课程,要不就是摆弄着一些我不认识的花材,感觉离我生活有点远。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亲切和易懂的方式,把我带进了花艺的世界。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使用那些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相反,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分享了她对花艺的理解和实践。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从身边寻找灵感”的章节。她鼓励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元素中汲取灵感,比如雨后的叶片、路边的野花、甚至家里的旧布料、包装纸等等,都可以成为花艺创作的素材。她用一些简单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巧妙地融入到花艺作品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美。这让我觉得,花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情趣。她还提到了“季节的韵味”这个概念,让我明白了不同季节的花材有不同的性格,也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春天,万物复苏,花材就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夏天,热情似火,花材就应该大胆奔放;秋天,丰收的季节,花材就应该沉静而有质感;冬天,虽然万物凋零,但也可以通过一些带有冬日气息的元素,来营造温馨的氛围。这种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尊重,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个真正热爱自然,懂得顺应自然的人。她还分享了自己在家中布置花艺的经验,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房间功能,选择不同的花材和花器,如何营造不同的居家氛围。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巧,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花艺,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花艺来提升生活品质的书。它让我看到,原来一点点的小改变,就可以让生活变得如此不同。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作者并没有将花艺捧上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将其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她用极其接地气的语言,分享了她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美,并将这份美,通过花艺的形式,得以升华。她会讲述她如何在清晨的阳光下,发现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她会在雨后,欣赏植物叶片上淋漓的雨痕;她会在散步时,留意路边被遗忘的野花。她将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景象,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悟,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花艺作品。她强调的“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深刻。她并不是试图去改造自然,而是去理解自然,去尊重自然,去借用自然的力量。她会教我们如何观察植物的生长趋势,如何捕捉植物最自然的姿态,如何利用植物本身的形态来创作。她还分享了如何运用一些“非花材”的元素来丰富花艺作品,比如一些枯枝、落叶、苔藓,甚至是一些带有纹理感的石头,它们都能为作品增添意想不到的惊喜。她还提到了“时间的维度”。她会告诉你,不同季节的花材,有不同的美,而即使是同一朵花,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也有着不同的韵味。她鼓励我们去欣赏花开的绚烂,也去珍惜花落的静美。她还分享了如何利用“光影”来为花艺作品增添层次感和戏剧性。她会教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光线下,去观察花材的形态和色彩,并利用光影的变化,来创造出更加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生活美学”的大门,让我能够用更细腻、更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