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百科典藏”丛书从单兵、陆地、海上、空中等领域详细罗列了人类历史上各个重大或偏门的武器装备,内容翔实,方便查找,在尽可能简短的文字中为您罗列尽可能到位的武器情报。“武器装备百科典藏”丛书既可以充当您闲余时间的放松读物,也可以作为军事行业的一套实用工具书进行收藏。
本书全面介绍了世界著名的攻击机与轰炸机,从其性能、研发历史、技术参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方位的阐述,让广大读者对相关机种的发展以及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本书还配备了大量的实物图片,使介绍更形象、更直观。
本书内容丰富,图例清晰,非常适合军事爱好者阅读,同时也可作为游戏、模型设计相关行业人员的参考书。
丛书主编刘青山为《坦克装甲车辆》杂志总编。参编人员为杂志社的知名编辑与众多的知名作者。《坦克装甲车辆》是中国著名军事杂志,重点介绍世界各国坦克装甲车辆、相关武器及其应用,图文并茂,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颇受专业人士与公众喜爱。
目录
第1章 攻击机
拉格-3-37型战斗攻击机[苏] 2
A-12“伯劳鸟”攻击机[美] 3
A17/33 轻型攻击机[美] 4
Ju-87G“大炮鸟”对地攻击机[德] 5
BTM/AM“拳师”攻击机[美] 6
“英俊战士”鱼雷攻击机[英] 8
Hs-129型对地攻击机[德] 9
G3M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日] 10
G4M一式陆上攻击机[日] 12
T.2“标枪”型鱼雷攻击机[英] 13
B-5“巴芬”鱼雷攻击机[英] 14
飞龙S.4型舰载鱼雷战斗机[英] 15
“剑鱼”鱼雷攻击机[英] 16
“大青花鱼”型鱼雷攻击机[英] 18
火把T.F.5型舰载鱼雷战斗机[英] 19
B2M八九式舰载攻击机[日] 20
B4Y九六式舰载攻击机[日] 21
B5N/B5M九七式舰载攻击机[日] 22
A6M7零式舰载战斗机62型[日] 24
B6N“天山”舰载攻击机[日] 26
A-10“雷电Ⅱ”对地攻击机[美] 27
B7A“流星”舰载攻击机[日] 28
AU-24“公马”攻击机[美] 30
伊尔-102攻击机[苏] 32
苏-7对地攻击机[苏] 33
苏-17对地攻击机[苏] 34
苏-25对地攻击机[苏] 35
苏-30多用途战斗机[苏] 36
Go-145夜间袭击机[苏] 37
苏-39对地攻击机[苏] 38
米格-27对地攻击机[苏] 40
TSR.2攻击机[英] 42
SEPECAT美洲虎攻击机[英/法] 43
“狂风”IDS多用途战斗机[德] 44
“军旗IV”攻击机[法] 46
J-35“龙”多用途截击机[瑞典] 48
AJ-37“雷”多用途战斗机[瑞] 50
A-3“空中战士”攻击机[美] 52
A-4“天鹰”攻击机[美] 53
F-4“鬼怪Ⅱ”舰载多用途战斗机[美] 54
“掠夺者”攻击机[英] 56
“鹞”式垂直起降战机[英] 58
“超军旗”舰载攻击机[法] 60
R-5夜间袭击机[苏] 62
Po-2夜间袭击机[苏] 64
樱花自杀式攻击机[日] 66
A6M零式舰上战斗机(神风)[日] 68
AC-47“幽灵”炮艇机[美] 70
AC-119炮艇机[美] 72
AC-130炮艇机[美] 74
MQ-1“掠食者”无人攻击机[美] 76
MQ-9“收割者”无人攻击机[美] 78
“神经元”无人攻击机[法] 80
第2章 轰炸机
504战斗轰炸机[英] 84
DH.4轰炸机[英] 86
Ca.3轰炸机[意] 87
G.V轰炸机[德] 88
DH.9轰炸机[英] 89
R.VI轰炸机[德] 90
DH.10轰炸机[英] 91
“维米”轰炸机[英] 92
“弗吉尼亚”轰炸机[英] 93
F.60“巨人”轰炸机[法] 94
TB-1/ANT-4轰炸机[苏] 95
B-10轰炸机[美] 96
P.29“侧滩”型轰炸机[英] 97
“雄鹿”轰炸机[英] 98
B-9轰炸机[美] 99
“亨登”轰炸机[英] 100
加里宁K-7实验型超重型轰炸机[苏] 101
BB-1/Su-2战斗轰炸机[苏] 102
SB-2高速轰炸机[苏] 104
TB-3重型轰炸机[苏] 106
图-2中型轰炸机[苏] 107
图-4重型轰炸机[苏] 108
佩-2前线轰炸机[苏] 110
佩-8战略轰炸机[苏] 112
雅克-4轰炸机[苏] 113
雅克-6轰炸机[苏] 114
雅克-9T/B型攻击轰炸机[苏] 115
B-17“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美] 116
P-47“雷电”战斗轰炸机[美] 117
B-18“博罗”中型轰炸机[美] 118
A-20“浩劫”轻型轰炸机[美] 120
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美] 122
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美] 124
B-26“劫掠者”轰炸机[美] 126
B-32“统治者”重型轰炸机[美] 128
B-29“超级空中堡垒”
重型轰炸机[美] 130
B-34“列克星顿”中型轰炸机[美] 132
B-50“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美] 133
B-36“和平制造者”
超重型轰炸机[美] 134
P/F-51“野马”战斗轰炸机[美] 136
AJ/A-2“野人”原子轰炸机[美] 137
A-1“天袭者”攻击轰炸机[美] 139
Do-17轻型轰炸机[德] 140
Ju-86侦察轰炸机[德] 141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德] 142
Ju-88中型轰炸机[德] 143
He-111中型轰炸机[德] 144
Ju-188中型轰炸机[德] 146
Do-217中型轰炸机[德] 147
He-177重型轰炸机[德] 148
Me-264重型轰炸机[德] 149
Fw-190F战斗轰炸机[德] 150
Fw-200长程轰炸机[德] 152
SM.79食雀鹰中型轰炸机[意] 154
“台风”战斗轰炸机[英] 156
“布伦海姆”重型轰炸机[英] 158
A.W“惠特利”重型轰炸机[英] 160
“惠灵顿”重型轰炸机[英] 161
“哈利法克斯”重型轰炸机[英] 162
“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英] 163
“蚊”式战斗轰炸机[英] 164
“斯特林”重型轰炸机[英] 166
“林肯”重型轰炸机[英] 168
Ki-1九三式重型轰炸机[日] 169
Ki-2九三式双发轻型轰炸机[日] 170
Ki-3九三式单发轻型轰炸机[日] 171
Ki-20九二式重型轰炸机[日] 172
Ki-21九七式重型轰炸机[日] 173
Ki-30九七式轻型轰炸机[日] 174
Ki-32九八式轻型轰炸机[日] 175
Ki-48九九式双发轻型轰炸机[日] 176
Ki-49百式“吞龙”重型轰炸机[日] 177
Ki-51九九式俯冲轰炸机[日] 178
Ki-67四式“飞龙”重型
...
拉格-3-37型战斗攻击机[苏]
拉格-3(LaGG-3)战斗机是苏联1939年设计的单发单座下单翼战斗机。由LaGG-1发展而来,主要是改进了控制系统和减轻结构重量。1941年春天开始装备部队,和米格-3、雅克-1一起成为苏联空军准备取代I-153,I-16的先进战斗机,是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参加空战的主力战斗机之一。
换装了Sh-37的拉格-3被命名为K-37(也有说称为拉格-3It或者拉格-3-37),飞行员普遍反映虽然Sh-37在开火时后坐力巨大,飞机有偏航趋势,但是在近距离内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因为炮弹威力极大,可以在300~400米距离上对当时德军所拥有的所有飞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杀伤,并且可以对各种地面目标形成相当大的威胁。不过鉴于其较低的射速,K-37的主要交战目标还是集中在多发大型飞机和地面软目标上。飞行员佩里斯柯科夫在一次战斗中被3架德国Bf-110双发战斗机追击,他沉着地小心操作飞机进行反击,击落其中2架,而自己仅发射了12发炮弹。
最大速度:575千米/时 重量:3190千克 航程:1000千米
乘员:1人 输出功率:927千瓦
载弹量/对地攻击武器:1×37毫米火炮
A-12“伯劳鸟”攻击机[美]
A-12伯劳鸟(A-12 Shrike)俯冲轰炸机是美国寇蒂斯-莱特在1933年为了取代旧式的A-3和英制DH.4轰炸机这两种双翼机而研制的,此型机在抗战时也为中国空军采用,而由于当时的英语翻译问题而把此机Shrike音译为许来克,中国飞行员简称其为许机。
A-12“伯劳鸟”的机身被分成两部分,翼根梁柱和发动机架由钢管焊接而成为一体,翼根下方为固定式起落架,两机轮之间为人字形可调校式连杆连接,左右翼之上也各有人字形可调校式连杆连接到机身以增加结构强度,后段机身为铝合金制骨架外加薄铝蒙皮,机翼为下单翼,机翼前缘装有滑动式自动开缝翼,翼后部分为襟翼,总体来说,A-12攻击机在20世纪30年代来说是先进的设计,但其机身和机翼之间仍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双翼机一样有张线。
最大速度:285千米/时 重量:2611千克 航程:838千米
乘员:2人 输出功率:507千瓦 载弹量:4×55千克
A17/33 轻型攻击机[美]
A-17轻型攻击机是诺思罗普公司在“伽玛”运输机基础上自担风险研制的轻型攻击机,于1934年6月接受了美国陆军航空部队的评估。该机型先是被命名为YA-13,不久在更换了发动机后,被重新命名为XA-16。
1935年,诺思罗普公司拿到了生产110架A-17轻型攻击机的订单,同年10月,首批生产型飞机交付给美国陆军航空队。同一个月,诺思罗普公司又拿到一份改进型A-17A轻型攻击机的生产订单。该机型一共生产了129架,其中93架只在美国陆军航空部队服役了18个月,之后被退回道格拉斯公司(道格拉斯公司于1937获得了诺思罗普公司40%的股份),卖给了英国和法国。
最大速度:354千米/时
重量:2316千克
航程:1175千米
乘员:2人
输出功率:552千瓦
载弹量:408千克炸弹;
6×12.7毫米机枪
BTM/AM“拳师”攻击机[美]
AM“拳师”(原BT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伦?马丁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一款舰载攻击机。由于生产延误,直到1948年3月才进入海军服役。直到1950年,共建成151架次。该型飞机有着显著的承载能力,6431千克的有效载荷中,可包括4848千克的弹药。AM“拳师”也许是有史以来载荷最重的单引擎活塞动力
飞机。
作为更为成功的AD“天空袭击者(Skyraider)”的竞争机型,“拳师”是一种既可执行侦察任务又可执行俯冲轰炸和鱼雷轰炸的机型。它的机组成员仅为一名飞行员,而不像早先的设计需要2~3名机组人员。到1949年年底,已有好几个单位在驾驶“拳师”。不过,在交付了151架飞机后,生产于10月份结束了。海军决定把更优良的AD“天空袭击者”作为舰载中队的标准装备,“拳师”降格给了预备役。由于未获得使用者的满意,所有的AM-1攻击机于1950年退役。
最大速度:590千米/时
重量:6575千克
航程:2898千米
乘员:1人
输出功率:2795千瓦
载弹量/对地攻击武器:
2041千克炸弹;
6×20毫米机炮
Ju-87G“大炮鸟”对地攻击机[德]
容克87型(JunkersJu87)俯冲轰炸机,为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投入使用的一种俯冲轰炸机,于1935年开始投入使用,Ju-87G首次出战是在克里米亚与苏军作战,大规模参战则是从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开始。
Ju-87G型是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强力苏联坦克而开发的专用反坦克型,在每侧机翼下部吊挂一门 Flak18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有用 D-3 型改制的 G-1 型和用 D-5 型改制的 G-2 型,由于装载了重型武器而取消了 D 型原有的挂弹架、散热器挡板、副油槽和氧气泵。即使这样,弹药还是不够——每次升空只能携带 12 枚 37 毫米炮弹。
最大速度:600千米/时
重量:5000千克
航程:500千米
乘员:2人
输出功率:871千瓦
载弹量/对地攻击武器:2×37毫米炮
“英俊战士”鱼雷攻击机[英]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大多数国家对于双发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并不十分重视,因为对于白天战斗机承担的任务,单发战斗机已经基本上能够胜任,只有德国从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直在发展Bf-110重装备、远程双发战斗机。战争开始后英国皇家空军才发现,缺乏一种较“飓风”“喷火”留空时间更长、能够执行多种任务的重型战斗机。于是,“英俊战士”作为一种凑合着用的重型战斗机,在最需要的时间,即战争开始后的一年后开始服役。
到1942年年末,带有鱼雷投放装置的“英俊战士”Mk.VIC研制成功,被称为ITF鱼雷攻击机。该机替代了原有的“博福特”轰炸机。1943年4月4日,“英俊战士”
Mk.VIC取得了首次鱼雷攻击的战果:成功击沉了2艘从挪威出发的德国运输船。为了让“英俊战士”更能胜任低空突防攻击任务,英国专门发展了“大力神”MkXVⅡ型发动机,将该机改称为“英俊战士”
TF-Mk.X,英军也称之为“Torbeau”。同时还发展了一种不带鱼雷挂架的攻击机,称为Mk.XIC型。
最大速度:530千米/时 重量:9720千克 航程:2368千米
乘员:2人 输出功率:2×1177千瓦
载弹量/对地攻击武器:1×18英寸鱼雷或8×152毫米火箭
从人类获得独立的知性后,争斗便成为人类发展演进中无法回避的头等大事,对资源的争夺和占有是一个物种生存的起码保证。在这一过程中,武器开始渐渐兴起并壮大。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一件武器(工具)是否趁手说是决定了种群的存续也不为过。
早在石器时代的祖先们就已经用石片、石块制作简单的石矛、石匕首,甚至于一块未加工的石头在必要的时候也是他们狩猎的利器。武器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谓的武器仅指冷兵器,也就是刀枪剑戟,尽管在锻造和使用以及设计上常有让后世为之惊叹的巧妙之处,但科技水平的天花板限制了过去冷兵器的杀伤力。大约11世纪前后,最早的火药武器雏形初现,从此掀开了热兵器的辉煌篇章。在几个世纪的演进中,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火药武器,从单兵携带的火绳枪、燧发枪到各式各样的大炮,武器的发展也带动了战争形势的变动,过去大兵团方阵传统渐渐显得落伍。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热兵器出现后的几个世纪中的发展总体上依然是缓慢的,虽然战争形势在潜移默化地演进,但一直未能出现真正革命性的进化,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武器开始以日新月异的惊人速度在成长。
我们现在熟知的半自动步枪、自动机枪、冲锋枪等概念均是在一战的战场上崭露头角,这其中特别要提及的是广为人知的坦克的初登场以及作战飞机的快速成熟。如果说步枪、火炮的发展只是加快了战争的速度,那么在一战中还如襁褓中婴儿的坦克、飞机现在已经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概念。
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由纳粹德国先进的空地协同以及闪电战战术拉开序幕,这场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冲突,也是人类历史上武器技术发展最快速的一个时期。以火炮为例,二战开始前长身管火炮的口径普遍为37~47毫米,负责火力支援的榴弹炮口径也多为75毫米,截至二战结束时155毫米或是203毫米的大口径火炮在战车上已经不在少数了。坦克和作战飞机的成熟使得战争从古板的战壕对垒演进为快速突进的机动化立体战争。
1945年随着美国两架B-29轰炸机投下的原子弹,二战结束了。但和平并未如期到来,以核武器作为主题的冷战时代到来了。由于核武器独一无二的战略威慑性,海陆空三军的装备建设无不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展开,而现在取代了很多身管武器的导弹武器也是崛起于这个时代。冷战时代处于一种高压下的病态和平。与二战不同的是冷战时期的装备多带有一种赌博性质的设计思想,在这个时代诞生了XB-70超音速轰炸机、279工程坦克等非常独特又科幻的装备。
随着苏联的解体,数十年的冷战时代终于结束,时代主题再次回到了和平与发展上。由于战争压力减缓,各国的装备更新明显放缓,但装备研发的成本却在显著上升,因此联合研制成为不少国家的选择。在技术上,现代武器装备主要着眼于数字化、信息化、轻量化、机动化上,尽管军备规模减小了,但战争的技术水平却依然在快速发展,放眼未来又会出现怎样的革命性武器着实让人好奇。
在阅读本丛书时,读者可以参考以上这些人类近代史的历史进程与重大事件进行了解,体会装备背后的故事。本丛书从单兵、陆地、海上、空中等领域详细罗列了人类历史上各个重大或是偏门的武器装备,内容翔实、方便查找,在尽可能简短的文字中为您罗列尽可能到位的武器情报。“武器装备百科典藏”丛书既可以充当您闲余时间的放松读物,也可以作为军事行业的一套实用工具书进行收藏。本丛书共分为:《手枪与冲锋枪》《步枪与机枪》《牵引火炮》《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辆》《战斗机》《导弹》《作战支援飞机》《攻击机与轰炸机》《大型舰船》等十余本。
在编纂本丛书的过程中我们在几本书中各有侧重,以《牵引火炮》一书举例:牵引火炮在国内的资料处于非常缺乏的状态,而牵引火炮本身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不受青睐,因此此书的重点放在对二战甚至一战的经典火炮的资料收集上,方便读者能够对这种被称为“战场之神”的经典武器有一个直观又详细的认识。书中罗列了240余种火炮兵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它们的详细资料,让读者大饱眼福。
和我们身边的科技产品一样,武器装备的种类也是日新月异,短短几年间苹果手机已经发展到了7代,武器装备同样推陈出新让人眼花缭乱。本书中我们不仅将侧重点放在经典老装备上,同时也十分注重帮助读者了解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式装备的相关资讯,可以说本丛书也是您目前能够找到的最“与时俱进”的典藏图鉴。
作为出版业的从业人员,我们的初衷便是能够收集、整理这些珍贵的资料,将它们作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向大众推广,将其薪火传承下去。如果通过这一套丛书使您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那将会是我们相关编纂人员莫大的荣幸。
编者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军事装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航空兵器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专业,要么信息碎片化,很难系统地了解。没想到这本书一下子就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各种型号的飞机,更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的历史渊源、设计理念、实战表现以及技术演进。 书中对“攻击机”和“轰炸机”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区分,我之前一直有些模糊,但这本书用大量的图文资料,配合清晰的文字描述,让我豁然开朗。比如,它会详细介绍不同时期攻击机如何在地面支援中发挥关键作用,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战术规避敌方防空火力;同时,也会深入剖析战略轰炸机是如何在高空执行远距离打击任务,其对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机型的深入解读,比如斯图卡俯冲轰炸机那标志性的“魔鬼之吼”,以及兰开斯特轰炸机那庞大的载弹量,这些细节描写,仿佛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空战的激烈与残酷。 而且,书中对于武器装备的讲解也同样精彩。它不是简单地列出武器的型号和参数,而是会去探究这些武器的设计初衷,例如为什么会研发出XX机枪,它的射速和穿透力在当时的战局中意味着什么?还会分析这些武器在实战中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与飞机本身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书中对各种弹药、炸弹、鱼雷甚至是电子对抗设备的介绍,都非常详实,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科技与智慧的较量。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极其用心。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精美的三视图、生动的作战示意图,让原本枯燥的技术数据变得鲜活起来。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量,但我却一点都不会觉得疲惫,反而会沉浸其中,不断地翻阅和学习。我经常会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咖啡,然后沉浸在这本书的海洋里,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图书购买体验,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军事历史和航空器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我一直对二战的军事历史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在天空中翱翔的钢铁巨兽,但市面上的书籍大多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内容浅尝辄止。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知识的盛宴”。它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为我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军事装备画卷,让我对攻击机和轰炸机这两个重要的军事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对飞机型号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它会从历史的纵深出发,讲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设计理念、技术突破以及战术应用。例如,书中对“俯冲轰炸机”这个概念的讲解,我一直认为它只是低空投弹,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了,俯冲轰炸机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精准的俯冲角度和强大的穿透力,以及如何通过战术配合来最大化其作战效能。 同时,书中对于“战略轰炸机”的论述,也让我惊叹于其巨大的能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轰炸城市”,而是会详细分析战略轰炸机如何成为改变战争格局的关键,如何通过对敌方后勤、工业、交通等关键节点进行毁灭性打击,从而从根本上削弱敌方的抵抗能力。书中关于“地毯式轰炸”的描述,以及它对战争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都让我对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有了更深的体会。 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武器装备的介绍,也做得极其到位。它不会仅仅停留在飞机外形,而是会详细讲解飞机的“内在”——那些令人闻风丧胆的武器。比如,对于轰炸机携带的各种型号的炸弹,从破片弹到燃烧弹,再到穿甲弹,书中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目标上的打击效果。这种对细节的追求,让我看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让我对这些武器的威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大气,但又充满了力量。它不像有些科普读物那样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复杂的知识娓娓道来。我经常会沉浸在书中,忘记了时间,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见证历史的观察者。这本书绝对是我军事阅读史上的里程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军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对军事装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一直觉得攻击机和轰炸机就是“炸弹飞机”的代名词,但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根本上解析了这两类飞机在战争中的定位、功能以及战术上的差异,而且讲得非常透彻。 书中对攻击机的描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强调了攻击机在地面支援中的“近距离呼叫”和“精确打击”能力。它会详细介绍攻击机是如何针对地面目标进行袭扰和摧毁,例如如何利用低空优势,避开雷达探测,对敌方装甲部队、工事等进行精准打击。书中列举的一些案例,比如二战中苏联的伊尔-2“斯图莫维克”攻击机,它在战场上的表现简直就是“陆地坦克的克星”,让我对攻击机的威力有了直观的感受。 而对于轰炸机,书中则重点阐述了其“战略威慑”和“大规模杀伤”的功能。它会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轰炸机,例如轻型轰炸机、中型轰炸机、重型轰炸机,以及它们在执行不同任务时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对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战争后期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比如对敌方工业、交通枢纽等进行战略打击,从而削弱敌方的战争潜力,这些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 除了飞机本身,书中对配套武器装备的讲解也同样精彩。它不会仅仅停留在飞机的外形描述,而是会深入到飞机的“武装”,比如各种型号的航空炸弹、鱼雷、火箭弹,甚至是机枪、机炮的性能和用途。书中对这些武器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是轰炸机,有的能携带XX吨炸弹,有的只能携带XX枚;为什么有的攻击机能装备XX门机炮,有的则只能配备XX挺机枪。这些细节,都让飞机不再是冰冷的钢铁机器,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力量的杀戮利器。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平实,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便是对军事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同时,书中穿插的大量精美图片和清晰的图解,也为我的阅读增添了不少乐趣。我经常会一边看文字,一边对照图片,仿佛真的在与这些经典战机“面对面”交流。这本书绝对是了解攻击机和轰炸机知识的不二之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战场的大门,让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却能近距离地感受到战争的脉搏。我之前对军事装备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电影和游戏里,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客观、详实的态度,为我揭示了“攻击机”和“轰炸机”这两个在现代战争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书中对“攻击机”的定义和作用,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它不再是简单地将攻击机归类为“支援地面部队”,而是深入剖析了攻击机在各种作战环境下的具体应用。例如,书中会详细介绍攻击机如何利用其低空飞行能力,规避敌方雷达的侦测,并对敌方的装甲单位、野战工事进行精准的火力打击。它还会讲解不同时期攻击机在战术上的演变,从二战时的“空中堡垒”到现代的“对地攻击机”,其设计理念和武器配置是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的。 而对于“轰炸机”,书中则为我展现了其在战争中的战略意义。它不再仅仅是“投掷炸弹的机器”,而是会深入分析轰炸机如何成为改变战争走向的决定性力量。书中会讲解不同类型的轰炸机,例如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它们各自的任务目标和作战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战略轰炸”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轰炸机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削弱其战争潜力,从而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最让我赞叹的是,书中对各种武器装备的描述,精准而详实。它不仅仅是罗列武器的型号,更是会深入到武器的设计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实战效果。例如,书中对各种航空炸弹的分类和用途,对机载火炮的射速和穿透力,以及对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的介绍,都让我大开眼界。这些细节,让飞机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力量的杀戮利器。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花哨的辞藻,但字字珠玑,信息量巨大。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教官,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我。我经常会反复阅读书中关于某个机型或某个武器的介绍,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本书是我军事阅读生涯中的一本珍宝,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更让我对战争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作为一名对军事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带我走进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了解那些叱咤风云的战机。这本书,恰恰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一本。它没有那些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没有华而不实的空洞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但又不失深度的语言,为我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军事装备世界。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攻击机和轰炸机发展的梳理。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某个型号的介绍,而是会去探讨这些飞机是如何在战争的需求下不断演变,如何从早期的简陋设计发展到后来的高科技结晶。比如,书中关于二战初期德国空军的闪电战体系,以及后来盟军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战术演变,都描述得非常到位,让我对战争的宏观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武器装备的描述,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参数堆砌。它会去讲述每一件武器背后的小故事,比如某次著名的空战中,一款特定的炸弹是如何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或者某种机枪是如何改变了步兵与空中支援的协同方式。这些细节,让原本遥远的战争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历史的温度。 此外,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也做得非常出色。精美的插画,清晰的航拍照片,以及那些详细的剖面图,都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航空博物馆。我经常会花很多时间去仔细研究那些飞机的结构,想象它们是如何在空中翱翔,执行那些惊心动魄的任务。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军事知识的百科,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无限想象力的艺术品。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也让我对军事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论你是军事爱好者,还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你拥有。它能让你在轻松阅读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并且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