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

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多林O.内亚克苏 著,路秋生 译
图书标签:
  • 开关变换器
  • 电力电子
  • DC-DC变换器
  • AC-DC变换器
  • 逆变器
  • 功率电子
  • 电路设计
  • 控制系统
  • 新能源
  • 电子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96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789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电力电子技术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电气自动控制技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涵盖了当代关心的三相中、大功率DC-AC或AC-DC变换的相关主题,以一个非常独特的技术视角看待电力电子系统技术并提供了一个技术回顾,而不是各种设计步骤的集合。《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中大功率变换器尖端领域的技术文摘,有大量的实例和参考文献。涵盖过去的25年中世界各地出版的众多论文、专利、研究报告中介绍的有关方法,大都是相关行业已被选定为技术演进的样本。这《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重要的焦点是专用的PWM算法,希望本书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概念。

  从简单的事实陈述到前沿研究课题,无需读者在电气工程或电力电子技术方面有很深的技术背景。在本书首部分的章节结束部分留有有关问题以帮助读者提高学习效果。《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结合理论和实例,是作者多年来在不同大学教学的结果及作者大量来自工业“实践”的一手经验。

内容简介

  《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对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系统的多学科方面进行了有关讨论,包括基本的电力电子技术、数字控制和硬件、传感器、模拟信号的预处理、保护器件和故障管理、脉冲宽度调制(PWM)算法、中大功率的开关变换器等。《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适合从事电力电子技术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电气自动控制技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Dorin O.Neacsu,PhD (IEEE M95,SM00)分别于1988和1994在罗马尼亚雅西科技大学获得电子硕士和博士学位。Neacsu博士还拥有美国马萨诸塞州梅德福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戈登研究所的工程管理硕士学位。

  Neacsu博士在罗马尼亚雅西科技大学的TAGCM-SUT从1988年到1990年度过了他的强制性工业试用期。并在1990~1999年,在罗马尼亚的雅西科技大学电子系任副教授。在这期间,他还是加拿大位于Trois河畔的魁北克大学、美国通用汽车/德尔福、印第安纳波利斯、印第安娜的访问学者。Neacsu博士从1999年8月~2006年6月在美国工业界持有不同的位置(咨询顾问、工程师、产品经理),分别在国际整流器(IR)公司、Satcon技术公司和Azure Dynamics/Solectria公司工作过。他在先进的栅极驱动器、同步热插拔、并联三相电源变换器和交错式功率变换器等工作领域做出了创新性的工作。自2006年8月后,Neacsu博士在多个美国学术机构,包括新奥尔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联合技术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或做短期工作。目前,Neacsu博士是罗马尼亚雅西科技大学的副教授。

  Neacsu博士已在IEEE学报、会议和其他的国际期刊发表过8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并在各大洲举办的IEEE会议作了7场技术报告。他拥有三项美国专利,在加拿大和罗马尼亚与同事合作写了几本大学教材,并著有《功率变换器的仿真建模》一书。Neacsu博士是IEEE高级会员,曾担任多个IEEE学报的评论员,并在不同IEEE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或组织委员会担任委员。他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静态功率变换器、功率半导体器件、PWM算法、微处理器控制和功率变换器的仿真与建模。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1章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简介1
1.1中大功率变换器市场1
1.1.1技术现状1
1.1.2交通电气化系统3
1.1.3传统工业中的应用5
1.2本书主要内容6
1.3可调速驱动器8
1.3.1AC-DC变换器8
1.3.2中间电路9
1.3.3直流电容器组9
1.3.4软充电电路10
1.3.5直流电抗器10
1.3.6制动电路10
1.3.7三相逆变器11
1.3.8保护电路11
1.3.9传感器11
1.3.10电动机的连接11
1.3.11控制器12
1.4电网接口或分布式发电13
1.4.1电网谐波14
1.4.2功率因数14
1.4.3直流电流注入14
1.4.4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15
1.4.5频率和电压变化16
1.4.6低压电网的最大连接功率16
1.5多变换器电力电子系统16
1.6总结18
参考文献18
第1部分传统功率变换器
第2章大功率半导体器件20
2.1功率半导体市场现状20
2.2功率MOSFET23
2.2.1工作原理23
2.2.2控制29
2.3IGBT30
2.3.1工作原理30
2.3.2控制及栅极驱动34
2.3.3保护39
2.4功率损耗估算41
2.5有源栅极驱动电路42
2.6GTO晶闸管45
2.7先进功率器件45
2.7.1特种器件45
2.7.2高频、高电压器件46
2.7.3采用新基板材料的器件47
2.8数据手册信息48
问题50
参考文献50
第3章基本三相逆变器53
3.1用作简单开关的大功率器件53
3.2逆变器引脚与感性负载工作54
3.3什么是PWM算法56
3.4基本三相电压源逆变器的工作原理与功能60
3.5性能指标的定义和在不同国家使用的术语65
3.5.1频率分析66
3.5.2三相变换器的调制指数67
3.5.3性能指标67
3.6利用逆变器波形直接计算谐波频谱70
3.6.1准矩形波形分解70
3.6.2矢量法71
3.7三相逆变器的预编程PWM72
3.7.1用于单相逆变器的编程PWM73
3.7.2用于三相逆变器的编程PWM75
3.7.3二进制编程的PWM76
3.8三相逆变器的开关函数建模77
3.9电动机驱动电源变换器中的制动脚78
3.10AC-DC-AC电源变换器中的直流母线电容器79
3.11总结81
问题82
参考文献82
第4章基于载波的PWM和工作限制84
4.1载波PWM算法:历史的重要性84
4.2改进基准信号基于载波的PWM算法88
4.3压/频驱动中使用的PWM:根据要求的电流谐波系数选择脉冲数92
4.3.1工作于低频范围92
4.3.2工作于高频范围94
4.4采用载波PWM实现谐波抑制94
4.5工作限制:最小脉冲宽度96
4.5.1利用谐波注入避免脉冲下降101
4.6工作限制106
4.6.1死区时间106
4.6.2零电流钳位110
4.6.3过调制110
4.7总结112
问题112
参考文献113
第5章用于基本三相逆变器的矢量PWM115
5.1空间矢量理论回顾115
5.1.1概念的历史和演变115
5.1.2理论:矢量变换和优势116
5.1.3三相控制系统的应用119
5.2三相逆变器的矢量分析120
5.2.1在复平面6步工作电流空间矢量轨迹的数学推导120
5.2.2磁通矢量和理想磁通轨迹的定义124
5.3SVM理论:通过有源和零状态平均时间间隔的推导125
5.4自适应SVM:直流纹波补偿127
5.5连接到矢量控制:在(d,q)坐标系中不同形式和时间间隔方程表达式127
5.6开关基准函数的定义130
5.7开关序列的定义133
5.7.1连续基准函数:不同的方法133
5.7.2用于降低开关损耗的不连续基准函数136
5.8不同矢量PWM之间的比较143
5.8.1损耗特性143
5.8.2THD/HCF的比较143
5.9SVM的过调制144
5.10PWM逆变器的V/Hz控制145
5.10.1低频工作模式146
5.10.2高频工作模式147
5.11改善高速变换器的瞬态响应148
5.12总结154
问题155
参考文献156
第6章构建三相功率变换器的实践159
6.1三相逆变器中功率器件的选择159
6.1.1电动机驱动159
6.1.2电网应用159
6.2保护160
6.2.1过电流保护160
6.2.2熔断器保护163
6.2.3过温度保护167
6.2.4过电压保护167
6.2.5缓冲电路168
6.2.6栅极驱动器故障176
6.3系统保护管理176
6.4通过逆变器技术降低共模EMI177
6.5取决于功率等级的传统逆变器典型构建结构180
6.5.1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封装181
6.5.2变换器的封装183
6.5.3外壳183
6.6辅助电源185
6.6.1技术要求185
6.6.2用于电源的集成电路186
6.6.3反激式开关电源变换器的工作188
6.7总结190
问题190
参考文献191
第7章热管理与可靠性193
7.1热管理193
7.1.1理论193
7.1.2瞬态热阻抗195
7.2可靠性和寿命定义理论198
7.3故障和寿命200
7.3.1系统故障率200
7.3.2器件故障率200
7.3.3用于电力电子系统不同元器件的失效率202
7.3.4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故障模式203
7.3.5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损耗机制203
7.4寿命计算与建模204
7.4.1问题的提出204
7.4.2电子设备的加速测试205
7.4.3物理故障建模210
7.5标准和软件工具210
7.5.1标准210
7.5.2软件工具211
7.6半导体厂商的可靠性测试213
7.7可靠性设计213
7.8总结214
参考文献215
第8章PWM算法的实现218
8.1模拟PWM控制器218
8.2混合工作模式电动机控制器集成电路220
8.3计数器的数字结构:FPGA实现221

前言/序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致力于电能变换的一个电子技术分支。这个变换包括适应多种应用的电能变换,如电源电压或电流的变换、电气传动、电力系统有源滤波、分布式发电和智能电网、电化学过程、感应加热、照明和烹饪控制、分布式发电和海军或汽车电子。这个很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其研究和开发,每天都有电力硬件新控制方法推出。中、大功率变换器系统要求基本电力电子等多学科知识,例如数字控制和硬件、传感器、信号的模拟预处理、热管理、可靠性、保护装置和故障管理,或数学演算。

  由于对同一概念有许多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使得为执业工程师或学生跟踪新的发展或在给定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变得有点困难。这使得在开发一个推理问题的基础上,对系统层次的理解而不是针对百科全书收集的解决方案要更容易。这自然将问题从“如何做”变成了“如何做得更好”。因此,一个涉及工业活动的好工程师需要了解技术的演进、市场时机、元器件的可用性和技术的循环、社会环境和可靠性要求,所有这些都和经典的现代电路设计有关。图书馆和书店提供了大量关于电力电子技术的书籍,这些书籍没有太深入技术开发实践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侧重于理论性的学术教材。

  其他出版物也提供了多种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方案被分为百科全书式的手册。给出了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边缘多学科知识的需要,并且给出了大量应用的各种技术资料,提供的这些技术应用资料往往超出了手册提供的范围。

  相反地,《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提供了一个技术回顾,而不是各种设计步骤的集合。为读者提供了重要成就的历史信息,当今业界的预期,从激进到渐进式解决方案的技术演进,S曲线和技术开发周期内的技术成果,以及可靠性设计或标准的现代要求。所有这些使本书有别于图书馆书架上的书,《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以一个非常独特的技术视角看待电力电子系统技术。这样,开发的决策并非完全取决于对电路进行调查然后再做出决策,而需要考虑到许多其他技术相关的标准。

  《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中大功率变换器尖端领域以精确方式的技术文摘,有大量的实例和参考文献。从过去的25年中世界各地出版的众多论文、专利、研究报告中介绍的有关方法,大都是相关行业已被选定为技术演进的样本。在电力电子技术和性能的改进的每个话题都给予强调和公正评价,并证明其在电力电子技术史上的地位。这本书最重要的焦点是专用的PWM算法,希望本书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概念。

  从简单的事实陈述到前沿研究课题,无需读者在电气工程或电力电子技术有很深的技术背景。在《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第1部分的章节结束部分留有有关问题以帮助读者提高学习效果。《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结合理论和实例,是作者多年来在不同大学教学的结果及作者大量来自工业“实践”的第一手经验。

  《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首先概述了工作于中高功率工业电源变换器和功率半导体,介绍了包括市场的有关内容。在《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第2章简要对功率半导体技术回顾后,《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第3~5章通过对工作于脉冲宽度调制(PWM)的传统三相逆变器,定义了传统三相逆变器的基本工作。第6~10章结合许多实例,基于现有的工业平台主要介绍了有关具体实现的实际问题。《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第11~17章主要介绍来了其他特殊三相拓扑及有关控制。第14章介绍了一个在过去几年中已被更频繁使用,利用传统低功率变换器来实现更高的功率的解决方案。常用三相逆变器并联或交错运行有助于通过多个在市场上可以得到的低功率单元电路来提高变换器的功率容量。

  最后,受益于IPM工作可靠性的提高和损耗的降低,《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第18章给出了未来采用开关网络的概念,给出了采用IPM作为构建模块的概念来构建新颖变换器拓扑结构有关研究课题的构思。作者相信开关网络概念可以代表当代电力电子从双极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的过渡,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模拟电子技术过渡的年代。

  《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涵盖了当代关心的三相中、大功率DC-AC或AC-DC变换的相关主题,本书可以作为研究生的教材或作为业内工程师在工作中的参考书。


《电力电子系统设计宝典:原理、应用与优化》 本书深入剖析现代电力电子系统的核心——开关变换器,从基础原理出发,逐步引导读者掌握复杂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技巧。全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旨在为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开关变换器基础理论与拓扑结构 本部分将为您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石。我们从最基本的半导体开关器件特性讲起,包括MOSFET、IGBT、SiC、GaN等关键器件的选型考量,如耐压、电流能力、导通损耗、开关损耗以及热阻特性。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PWM(脉冲宽度调制)控制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PWM策略(如电压模式PWM、滞环控制PWM、数字PWM)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 随后的章节将系统性地介绍各类经典开关变换器拓扑,包括: DC-DC变换器: 升压变换器(Boost Converter): 详细分析其工作原理、能量存储与释放机制,深入探讨效率优化技术,如无电感升压、多相升压等。 降压变换器(Buck Converter): 讲解其连续导通模式(CCM)与断续导通模式(DCM),分析纹波抑制方法,介绍同步降压等高效拓扑。 升降压变换器(Buck-Boost Converter): 剖析其输出电压极性与输入电压极性的反转特性,探讨其控制策略与应用限制。 Cuk、SEPIC、Zeta变换器: 介绍这些具有隔离或非隔离直流输出的拓扑,分析其在特定应用中的优势,如噪声特性、元件数量等。 多相变换器: 探讨多相并联技术在提高功率密度、降低纹波、增强可靠性方面的作用。 DC-AC变换器(逆变器): 单相逆变器: 从单极性、双极性PWM控制讲起,深入分析方波逆变、正弦波PWM(SPWM)及其各种优化算法(如三角波法、查找表法)。 三相逆变器: 讲解三相PWM生成原理,如空间矢量PWM(SVPWM),分析其在电机驱动、并网发电等领域的关键作用。 多电平逆变器: 介绍NPC(中点箝位)、FC(飞跨电容)、H桥级联等主流多电平拓扑,分析其在降低器件电压应力、减小谐波、提高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 AC-DC变换器(整流器): 线性整流器与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 介绍传统二极管整流的缺点,深入讲解Boost型、Buck-Boost型APFC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如何实现单位功率因数和低谐波注入。 交错并联整流器: 探讨交错技术在降低输入电流纹波、提高整流器性能方面的应用。 第二部分:关键设计挑战与优化策略 本部分将聚焦实际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功率器件选型与驱动: 详细讨论不同功率器件(MOSFET, IGBT, SiC, GaN)的特性、损耗模型以及对驱动电路的要求。介绍光耦、隔离驱动芯片、栅极驱动电源等技术。 电感与电容设计: 深入讲解电感参数(电感量、饱和电流、直流电阻、频率特性)的选择与设计,以及如何根据纹波要求、ESR(等效串联电阻)特性选择合适的电容。介绍磁性元件的设计方法,包括铁芯材料、绕组结构等。 散热与热管理: 分析功率器件的散热机制,介绍PCB散热设计、散热片选型、热管、风扇等被动与主动散热技术,以及热阻的计算与优化。 控制回路设计: 讲解开关变换器的闭环控制原理,包括电压模式控制、电流模式控制(峰值电流控制、平均电流控制)的详细分析。介绍PID控制器设计、补偿网络设计(如零极点配置)、以及环路稳定性分析(如Bode图、Nyquist图)。 瞬态响应与动态性能: 分析负载突变、输入电压变化等瞬态扰动对变换器输出电压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控制参数和补偿网络来改善瞬态响应速度和过冲、跌落。 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讲解开关变换器产生的电磁干扰(EMI)源,分析传导干扰与辐射干扰的传播路径。介绍滤波技术(输入滤波器、输出滤波器)、屏蔽技术、PCB布局技巧等,以满足EMC标准要求。 可靠性设计: 讨论影响变换器可靠性的因素,如温升、过载、短路、元件寿命等,介绍冗余设计、降额使用、故障诊断与保护机制。 第三部分:先进技术与典型应用 本部分将拓展您的视野,介绍当前电力电子领域的前沿技术,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深入剖析。 软开关技术: 详细阐述零电压开关(ZVS)、零电流开关(ZCS)等软开关技术的工作原理,分析其在降低开关损耗、提高效率、减小EMI方面的优势。介绍各种实现软开关的拓扑结构,如谐振变换器、移相全桥变换器等。 多相交错技术: 深入探讨多相交错在提高功率密度、降低纹波、改善动态响应方面的原理与设计考量。 数字控制技术: 介绍基于微控制器(MCU)或DSP的数字控制系统,分析数字控制在实现复杂控制算法、灵活配置参数、集成通信功能等方面的优势。 SiC与GaN器件应用: 重点分析宽禁带半导体器件(SiC MOSFET, GaN HEMT)在提高效率、工作频率、耐高压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在电动汽车、新能源发电、数据中心电源等领域的应用。 隔离技术: 介绍隔离变压器、光耦、数字隔离器等在隔离型变换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隔离的必要性与设计要点。 典型应用实例分析: 服务器电源: 分析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多路输出的服务器电源设计要点。 电动汽车充电器与车载电源: 探讨高压直流母线、双向AC-DC转换、DC-DC转换等技术在EV中的应用。 新能源并网逆变器: 分析光伏、风电等并网逆变器的MPPT控制、并网检测、谐波抑制等关键技术。 LED驱动电源: 讲解恒流控制、高效率、低纹波的LED驱动器设计。 本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的图示、波形分析和设计算例,帮助读者透彻理解每个概念,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系统设计与优化中。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资深工程师,都将从中获益匪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在电源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对各种开关变换器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深知其中的复杂性。过去,我阅读过不少关于电源的书籍,但往往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时,我立刻被它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而是从最基础的开关器件特性、基本拓扑结构讲起,逐步引导读者理解每一个概念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尤其是对几种经典中大功率变换器拓扑(例如,PFC电路、DC-DC变换器中的LLC、正激、反激等)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书中对不同拓扑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关键设计参数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说明,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例如,在讨论LLC谐振变换器时,作者不仅详细讲解了谐振网络的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整谐振参数来优化效率和动态响应,这一点是我在其他资料中很少见到的。而且,书中对EMI的抑制和热管理等实际工程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正是很多理论书籍容易忽略的方面。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力作,非常值得电源工程师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评分

当我拿到《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开关变换器的书籍琳琅满目。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种变换器拓扑,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拓扑背后的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例如,书中对谐振变换器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谐振”这个概念上,而是深入剖析了能量转移的机理,包括感性耦合、电容耦合等,并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调整参数来改变变换器的增益特性和工作模式。对我而言,最震撼的是书中对“软开关”技术的详尽阐述。在实际工作中,我一直对如何实现零电压开关(ZVS)和零电流开关(ZCS)感到困惑,这本书则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地解释了不同拓扑如何实现软开关,以及软开关对于提高效率和降低EMI的优势。书中还对比了不同软开关技术的实现难度和成本,为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对开关变换器技术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用一种非常系统和严谨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工程实践的灵活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磁性元件设计”的讲解。以往我总觉得磁性元件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很难用精确的公式来描述。然而,《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则用一种非常系统的方法论,将磁性元件的设计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可控的步骤。从材料的选择,到磁芯形状的优化,再到绕组的结构设计,书中都给出了清晰的指导和计算公式。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权衡磁芯损耗、铜损和体积的讲解,这在实际产品设计中是非常关键的考量因素。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避免磁性元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噪声的技巧,这对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非常重要。而且,书中通过大量的图例和表格,将复杂的磁性元件设计过程可视化,让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磁性元件设计大师,在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设计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磁性元件。

评分

《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它对“新兴技术”的关注。在快速发展的电源技术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这本书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及时地引入了一些前沿的技术和理念。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如GaN和SiC)在开关变换器中的应用”的讨论很感兴趣。这些新型器件在效率、功率密度和工作频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设计挑战。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些器件的特性,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设计更高性能的开关变换器。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数字控制在开关变换器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控制算法来提升电源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这些对新兴技术的介绍,让我对未来的电源技术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研究和开发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

我必须说,《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这本书的逻辑清晰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在学习某个复杂的概念之前,作者总会先铺垫好必要的背景知识,然后一步步地引出主题,确保读者不会感到突兀或难以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损耗分析”部分的细致讲解。以往我在设计电源时,虽然知道损耗是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但往往很难精确地计算和定位具体的损耗来源。这本书则通过引入详细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传导损耗、开关损耗、磁性元件损耗等各个部分的贡献,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例如,在探讨MOSFET的开关损耗时,书中不仅解释了栅极电荷、输出电容等因素的影响,还通过对比不同驱动方式和门极电阻对开关波形和损耗的影响,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此外,对于磁性元件的设计,作者也提供了非常系统的方法论,从材料选择、磁芯形状到绕组设计,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对于解决电源设计中的瓶颈问题至关重要。书中的图表也非常精炼,恰到好处地辅助了文字的说明,使得复杂的电路原理和数学推导变得直观易懂。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攻克技术难题。

评分

这本书的实践性真的让我印象深刻。《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保护功能的实现和设计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在实际的电源产品开发中,各种故障保护,如过压保护、过流保护、过温保护等,是保证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生命线。作者在书中详细讲解了这些保护功能的实现原理,以及如何在电路设计中集成这些保护措施,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元件、如何设计触发电路、如何选择合适的保护器件等。书中还对不同保护机制的响应速度、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对于我进行实际产品设计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PCB布局、散热设计以及EMI抑制的实用技巧,这些都是在实际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例如,关于PCB布局,书中就提到了如何优化电流回路,减少寄生电感,从而提高效率和降低EMI。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小,但在实际产品中却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实用性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为学术研究者准备的,更是为广大电源工程师量身打造的实践指南。

评分

《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其对“动态响应”的深入剖析。在许多实际应用场景中,电源不仅需要稳定地输出电压,还需要在负载变化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这本书则将这一重要的性能指标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并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设计方法和分析工具。作者从控制环路的稳定性、补偿网络的设计,到负载扰动对输出电压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控制策略(如电压模式控制、电流模式控制、PR控制等)的详细比较,以及它们在动态响应方面的优劣分析。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利用数字控制技术来优化动态响应的思路,这对于跟上当前电源技术的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讨论了如何通过优化拓扑结构和选择合适的功率器件来提升电源的动态性能,例如,通过减小寄生参数、优化开关损耗等。这些细致的分析和实用的建议,对于我这个需要在高性能电源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评分

《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这本书在“可靠性设计”方面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在电源设计中,可靠性始终是放在首位的重要考量。这本书不仅关注电路的性能,更关注如何在各种严苛的工作条件下保证电源的长期稳定运行。书中对功率器件的选型、热管理策略、绝缘设计以及元器件的寿命预测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的讲解印象深刻,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系统性分析方法,能够帮助工程师提前识别潜在的故障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可靠性测试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测试结果来优化设计。例如,书中就提到了如何通过加速寿命试验来预测元器件的长期可靠性,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此外,书中还强调了PCB布局、走线设计对可靠性的影响,例如,如何避免高压爬电,如何优化散热路径等。这些细节的关注,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实际工程经验上的深厚积累。

评分

这本书的“仿真与建模”部分,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上,而是非常强调仿真工具在电源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SPICE等仿真软件来对开关变换器电路进行建模和分析,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建立精确的寄生参数模型,以及如何利用仿真来预测和优化电路性能的部分。例如,书中就讲解了如何通过仿真来精确地分析不同开关器件的开关波形和损耗,以及如何通过仿真来评估不同驱动电路的性能。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高级仿真技术,如瞬态仿真、频域仿真和蒙特卡洛仿真等,来更全面地评估电源的性能和可靠性。这些仿真技巧和方法,对于我进行复杂的电源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精通仿真工具,是现代电源工程师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

评分

总而言之,《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原书第2版)》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本电源工程师的“修行手册”。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将中大功率开关变换器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从基础原理到高级应用,从理论分析到实践技巧,这本书几乎涵盖了与该领域相关的所有重要内容。书中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图文并茂,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这本书的价值,是因为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电源设计挑战。无论是初入电源领域的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行业资深人士,我相信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评分

书不错!写的太深看不懂!

评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祖国的国防建设献出绵薄之力。

评分

原版书有两本,翻译完才这么薄,有点意外

评分

书是正品,内容很深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专业书籍,适合专业的好书

评分

比较专业的书籍,希望对自己有帮助!

评分

性价比很好品质有保障!

评分

单位购书上京东,真的很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