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第一卷)

系统思维(第一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昝廷全 著
图书标签:
  • 系统思维
  • 复杂性科学
  • 系统动力学
  • 建模
  • 仿真
  • 问题解决
  • 决策分析
  • 管理学
  • 科学方法
  • 跨学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710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0990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系统经济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4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系统时代。系统思维是一种新的思维参证框架。本书主要介绍了系统思维的基本坐标框架,分别提出了系统思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具体分析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系统思维与经济;2.系统思维与政治;3.系统思维与文化;4.系统思维与科学;5.系统思维与技术。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系统思维的基本坐标
1.1 走向系统时代
1.2 什么是系统?
1.3 结构与功能(Ⅰ)
1.4 结构与功能(Ⅱ)
1.5 特征尺度
1.6 广义认识主体
1.7 认识相对性
1.8 临界战略
1.9 层级战略
1.10 连通性
1.11 连通的力量
1.12 连通资源
1.13 系统资源
1.14 系统价值论
1.15 系统主义价值论
1.16 系统主义价值观
1.17 系统主义
1.18 系统文明
1.19 系统化生存
1.20 层级过渡中的灵活性
1.21 敬畏规律
1.22 再谈敬畏规律
1.23 Hilbert无穷旅馆(有限与无限的本质区别)
1.24 大系统与统计规律
1.25 动力学规律与统计规律
1.26 人本主义与结构主义
1.27 还原论方法
1.28 自主系统
1.29 知识状态决定行为选择
1.30 选择价值、变分原胖与制度改革
1.31 关联与、自私与经济人假设
1.32 选择模式:知识结构+行为指令
1.33 论利益:真实利益与认识到的利益
1.34 极端与内在尺度
1.35 极端与中庸之道
1.36 慢变量:决定系统最终状态的关键因素
1.37 宏观评判
1.38 信息精交流
1.39 分离性的重要性
1.40 系统思维与世界秩序
1.41 关于世界秩序的系统思考
1.42 世界秩序的本质与出路
1.43 分类的学问
1.44 难得本性任天然:人工系统与天然系统
1.45 向着“U盘”前进
1.46 因为规律就在那里
1.47 握简驭繁
1.48 问题的描述与解决
1.49 分类的力最
1.50 系统时代景观

第二部分 系统思维与科学技术
2.1 简论科学与技术
2.2 允分可观控实验
2.3 科学品格
2.4 科技进步与产业革命
2.5 移动互联网与独立思考
2.6 互联网与企业组织形式转变
2.7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
2.8 互联网的分离功能
2.9 互联网技术的本质
2.10 互联网的分离功能与个性化商业模式
2.11 个性化商业模式
2.12 《创客》与新工业革命
2.13 人机大战:机器能否奴役人类?

第三部分 系统思维与经济
3.1 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3.2 系统需求理论初探
3.3 耗散结构与生产的非线性发展
3.4 非线性效应的经济含义
3.5 资源有限,不进则退
3.6 社会生产的关联与成本节约
3.7 个人资源位
3.8 基业长青的资源位对策
3.9 重商主义的现代启示
3.10 馒头应该给谁
3.11 中国需要多少粮食
3.12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3.13 社会福利
3.14 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吗?
3.15 股票大涨的两点积极意义
3.16 系统经济制度架构
3.17 经济普查与经济决策
3.18 自贸区与受控实验
3.19 俄罗斯危机
3.20 顶层设计与系统经济制度
3.21 行为科学与系统需求
3.22 刘易斯的发展经济学
3.23 国际贸易的逻辑
3.24 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25 国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3.26 新年国家喜事
3.27 经济增长的逻辑
3.28 货币主义学说及其政策主张
3.29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30 科斯定律与系统产权理论
3.31 管理决策新科学
3.32 经济增长的资源位理论
3.33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3.34 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
3.35 人力资本
3.36 家庭经济学
3.37 公共选择
3.38 重回供给学派
3.39 拉弗曲线
3.40 企业是一个系统
3.41 评价制度的内在尺度
3.42 不平等背景下的发展经济学
3.43 市场如牌局
3.44 如何与比你信息多的人打交道
3.45 一个教你赚钱的公式
3.46 个人目标会不会相同
3.47 理性预期学派
3.48 是小河没水大河干吗?
3.49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50 新凯恩斯主义
3.51 货币研究的逻辑
3.52 自主进化与产业升级
3.53 经济学的变分原理
3.54 选择价值
3.55 偏好是什么
3.56 生产的技术信息
3.57 生产的系统结构
3.58 生产的制度结构
3.59 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
3.60 什么是管理
3.61 管理者的自然标准
3.62 生产系统的技术管理
3.63 技术信息向经济信息的过渡
3.64 市场的本质
3.65 市场的稳定性
3.66 经济管理
3.67 价格的基础作用
3.68 市场的品质
3.69 “五一节”话劳动
3.70 微商
3.71 分配的结构主义特征
3.72 总需求不等于个体需求之和
3.73 个人利益与关联利益
3.74 再谈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演化
3.75 财富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3.76 股份制的伟大意义
3.77 资源与财寓的技术信息
3.78 基于统计规律的精准扶贫
3.79 贫困的标准
3.80 技术创新与市场
3.81 3个关键词读懂中国经济(2015)
3.82 2016新年关键词(Ⅲ):资本市场与股权投资
3.83 2016新年关键词(Ⅳ):思想系统(创新=思想+金融+政府)
3.84 2016新年关键词(Ⅴ):系统思维(今天的改革急需系统思维)
3.85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3.86 熔断机制被熔断:改革需要系统思维
3.87 长江经济带建设与系统思维
3.88 “供求索交显充要”:也谈“供给侧”改革
3.89 关于创设世界货币的蓝图构想
3.90 再谈应当创设“世界货币”
3.91 中等收入陷阱
3.92 每个人的决策郁是最优的
3.93 理性有限的真正原因
3.94 货币不是财富,却是致富的手段
3.95 比特币目前还只是一场电脑游戏
3.96 巨联网金融的本质与朱米
3.97 供给侧改革的简单与复杂
3.98 经济学与经济政策
3.99 中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Ⅰ):政府发挥作用的逻辑
3.100 中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Ⅱ):12个根本问题
3.101 中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Ⅲ):系统经济学对策
3.102 经济系统的内在尺度与参证框架
3.103 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
3.104 应当关注产出和失业率
3.105 全球系统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
3.106 企业问题的最优解往往不在企业内部
3.107 慢变量:影响系统最终状态的关键因素
3.108 特征尺度:企业家评价与培养的客观标准
3.109 了特征尺度与发展规划
3.110 特征尺度与企业发展战略
3.111 改革与改革红利的本质
3.112 经济变量的稳定性
3.113 分工的本质是长程关联
3.114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3.115 总需求并不等于个体需求的简单之和
3.116 资源价值的一般理论与贴现率问题
3.117 股权结构与企业行为
3.118 财富分配的正当性基础
3.119 经济研究的系综方法
3.120 系统经济学梦想:第三次经济学综合
3.121 系统经济学梦想(采访稿,2015)
……
第四部分 系统思维与政治
第五部分 系统思维与文化
第六部分 系统思维与社会
延伸阅读

精彩书摘

  《系统思维(第一卷)》:
  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概念与私有制有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由于剩余太少,只能被少数人占有,所以被称为“私有制”。这些“少数人”成为剩余占有者的信息基础兀J能是他们在体力、智力等方面优于常人,此外还可能是随机因素的特别眷顾。
  人们对私有制的认识,历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予以废除,以公有制代替;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私有制将万古长青。为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局限于直觉的感性认识,必须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也就是说,必须深入到财产占有制度的信息基础层面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信息基础就足财富分配的信息和财产继承的信息,再加上随机因素的影响,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技术信息。
  要求废除私有制的一条最为重要的理由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股份制。最初的方案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原始积累就是不择手段地将资本快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其目的是为了资源的统一调配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这里的“不择于段”主要是指不按照财富分配的通常法则去获得财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管理复杂性的提高逐步出现了资源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的部分分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股份制。发展到今天,股份制有很多种实现方式,其中最为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股市对全社会公开,只要拥有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购买最低限额的股票,从而成为股东,享有分红和取得资本利润的权利。因此实现了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私有制向财富掌握在多数人于中的私有制的转变。从理论上讲,这种“多数人的私有制”完全可以变为“全民的私有制”。这种全民的私有制实际上就等于是“公有制”,而且这种“全民私有制的公有制”比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的界定更加清晰明白。20世纪50年代有人将其称之为“人民资本主义”。
  ……
《组织变革的逻辑:从复杂性到可持续增长》 一、导论:迷失在现代组织的迷宫中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上,自上而下的、线性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内部动态。许多企业投入巨资进行结构重组、流程再造,然而变革往往陷入“试错陷阱”——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甚至适得其反。问题出在哪里? 本书旨在为企业领导者、战略规划师和变革推动者提供一套全新的、基于深刻理解组织动态和非线性互动的框架。我们不提供一蹴而就的“万能药”,而是深入剖析组织运行的底层逻辑,帮助读者看清“为什么”变革如此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具韧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组织形态。 二、复杂性时代的组织病灶:线性思维的桎梏 当代组织的许多困境源于根深蒂固的线性思维模式。我们习惯于将问题分解成孤立的部分,寻找单一的原因和直接的解决方案。然而,现代组织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在这个系统中,局部行为的微小变化可能通过意想不到的反馈回路,引发全局的巨大震荡。 2.1 结构与流程的僵化: 许多组织在设计之初就过度强调控制和效率,将流程固化为不可触动的“铁律”。这种设计在稳定市场中或许有效,但在需要快速迭代和创新的环境中,却成了创新的最大障碍。我们探讨“结构性惯性”如何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并将组织导向“局部优化”而非“整体最优”。 2.2 激励机制的反作用力: 激励理论往往关注于设计清晰的奖励机制,却忽略了这些机制在复杂系统中的“溢出效应”。例如,过度强调个人KPI可能导致部门间的“资源囤积”和信息壁垒,从而破坏了跨职能协作的根基。本书详细分析了如何在保持问责制的同时,激发集体智慧和协作意愿。 2.3 认知偏差与信息茧房: 组织的决策往往受到群体思维(Groupthink)和确认偏差的严重影响。高层管理者倾向于接收支持其既有观点的报告,使得组织对外部环境的真实变化产生“隧道视野”。我们必须学会识别并打破这些认知障碍,建立一个真正能够自我修正的反馈循环。 三、系统动力学视角:洞察隐藏的结构 要真正实现变革,必须超越表象,深入挖掘驱动组织行为的底层“心智模型”和“反馈回路”。本书引入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的核心概念,帮助管理者“看见”那些看不见的关联。 3.1 反馈回路的识别与管理: 我们区分了“增强回路”(Reinforcing Loops,导致指数级增长或衰退)和“平衡回路”(Balancing Loops,试图维持现状或设定目标)。例如,“声誉提升→更多投资→更高质量→更好声誉”是一个增强回路;而“绩效下滑→增加管控→流程僵化→绩效进一步下滑”则是一个恶性平衡回路。成功的变革在于识别并重塑这些关键回路。 3.2 滞后效应(Delays)的力量: 许多管理决策失效,是因为管理者未能意识到行动与结果之间存在的时间滞后。人力资源决策、文化建设、技术投资的见效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忽视滞后效应会导致管理者在短期内过度反应(overreacting)或在长期内反应不足(underreacting)。 3.3 杠杆点(Leverage Points)的定位: 在复杂系统中,并非所有干预措施都能产生同等效果。本书强调寻找“高杠杆点”——那些看似微小、但能带来结构性转变的关键干预位置。这可能不是增加预算或改变组织架构,而是调整一个关键的沟通频率,或重新定义一个核心的价值衡量标准。 四、从控制到赋能:重构组织边界与适应性 可持续的变革不是一次性项目,而是组织DNA的重塑。这要求管理范式从“预测与控制”转向“学习与适应”。 4.1 敏捷性与韧性(Resilience)的平衡: 现代组织需要在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敏捷性)与吸收冲击、维持核心功能(韧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冗余(Slack)”而非消除所有冗余来增强韧性,并利用“分布式决策权”来提高对局部冲击的抵抗力。 4.2 嵌入式学习的机制: 学习必须融入日常工作流程,而非作为附加的培训活动。本书介绍如何构建“实验文化”,鼓励“快速失败,快速学习”,并将失败视为系统进化过程中的必要输入,而不是需要惩罚的错误。 4.3 领导力的新角色:从指挥官到“系统架构师”: 变革的领导者不再是制定所有答案的人,而是负责设计一个能够自我优化的环境。这包括清晰界定“不变的原则”(Guiding Principles),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允许团队自主行动的“决策范围”。领导力的核心在于创造清晰的边界条件,允许涌现(Emergence)的发生。 五、变革的路径图:分阶段的干预策略 本书最后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变革实施框架,该框架承认变革的非线性本质,并提供工具来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5.1 诊断阶段:绘制组织地图: 运用系统思维工具(如因果回路图、存量与流量图)来可视化当前系统的运作方式,识别主要的冲突点和延迟点。这比传统的SWOT分析更深入地揭示了问题的根源。 5.2 试点与迭代:从小处着手,影响全局: 避免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推行“大爆炸”式的变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但风险可控的子系统进行试点干预,观察反馈,并根据实际观察到的系统响应来调整策略。 5.3 文化的深层重塑:超越口号: 真正的文化变革源于共同的经验和被验证的行为模式。我们讨论如何通过改变“什么会被奖励、什么会被容忍”的潜规则,而非仅仅发布新的价值观宣言,来实现持久的文化转变。 结语:驾驭涌现,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组织变革的逻辑》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管理手册,而是关于“如何思考”的方法论。它要求管理者放下对确定性的执念,学会欣赏和驾驭复杂性。只有真正理解组织作为一个生命体的运作规律,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超越周期性的危机,构建出能够持续学习、自我进化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未来型组织。这本书将帮助您从“修补”转变为“重塑”,从“控制”走向“赋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系统思维(第一卷)》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从一位资深行业前辈那里听说了这本书。当时他提到,很多时候我们陷入困境,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过于线性,忽略了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系统思维(第一卷)》正是从这个核心出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书中的概念引入非常巧妙,从最基础的“反馈回路”开始,逐步深入到“存量和流量”、“延迟”以及“意图”等核心要素。我特别喜欢作者用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来解释这些抽象概念,比如水槽里水的存量和龙头流出的流量,以及这之间存在的延迟效应,让我瞬间对“系统”有了具象的认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模型,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系统动力学。我花了很多时间去临摹那些模型,并尝试套用在我目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上。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决策模式。很多时候,我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没有去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在团队协作中,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我总是习惯性地归咎于个人沟通技巧,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由“信息传递延迟”、“角色模糊”等组成的系统性问题。理解这一点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完全变了,不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着眼于优化整个协作流程。 尽管我才刚刚阅读完第一卷,但我已经能感受到这本书对我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我开始更加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元素。以前我可能会急于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现在我更倾向于去识别系统中存在的“杠杆点”,并尝试通过微小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来引发系统的整体性改善。这种从“局部优化”到“系统优化”的转变,让我觉得既充满挑战,又无比激动。 《系统思维(第一卷)》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而富有洞察力,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直击问题的本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耐心。虽然我并不是学界出身,但这本书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轻松理解并吸收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理论。它让我明白了,很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其实都隐藏在我们可以理解和操作的系统之中,只需要换一种视角,用更宏观、更动态的眼光去看待。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当初拿到它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觉得可能又是些空泛的理论。但翻开之后,就被它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了。《系统思维(第一卷)》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套全新的“观察世界”的眼睛。 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它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去吓唬读者,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拆解开来。比如,它用“滚雪球”的例子来解释“增强性反馈”,用“恒温器”来解释“平衡性反馈”,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我瞬间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思考过程中。 书中对“延迟”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原因”和“结果”,其实都隔着一层“时间差”。而我们往往只关注了眼前,忽略了这种延迟可能带来的累积效应或者反噬效应。比如,一个政策的实施,它的真正效果可能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会显现,而我们可能在短期内就根据初步的反应来否定它。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有耐心,也更懂得去观察和等待。 它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惯性或者对某个因素的过度关注,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变量。系统思维就像一个“全局视角”,它鼓励我们把所有相关的因素都纳入考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态度,让我觉得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 《系统思维(第一卷)》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行动”的书。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模型,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识别问题的根源,并找到最有效的干预点。我真心觉得,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提升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

我之前一直觉得,解决问题最重要是找到“对的人”或者“对的方法”,但《系统思维(第一卷)》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问题并非出在“人”或“方法”本身,而是出在我们看待问题的“框架”和“结构”上。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而是教会你一种“解题思路”。它通过对“涌现性”、“自组织”等概念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复杂系统是如何在没有中央控制的情况下,自行演变的。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去“控制”系统,而是去“引导”它。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结构”和“行为”关系的阐述。它强调,系统的行为,往往是由其底层结构所决定的。如果你想要改变某个行为,与其不断地去修补行为本身,不如去理解和重塑它的底层结构。这就像你要改变一棵树的生长方向,与其不断地去拽它的枝叶,不如去调整它的根系和土壤。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信念”在系统中的作用。我们的信念,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又会作用于系统,进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理解这一点,让我开始关注那些隐藏在我们行为背后的“默认假设”,并思考如何去打破那些限制性的信念。 《系统思维(第一卷)》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赋予了我一种“洞察力”。我开始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它让我明白了,很多看似混乱无序的现象,其实都遵循着一定的“系统逻辑”。掌握了这种逻辑,我才能更有效地去影响和改变我所处的环境。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探索一些新的认知工具,《系统思维(第一卷)》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最惊喜的发现之一。我一直觉得,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会撞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而是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对。这本书,就是给了我一套非常强大的“思维工具”。 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艰深的理论,而是从非常具象的案例入手,比如一个简单的“浴缸放水”的模型。你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放水过程,但作者通过分析“进水量”、“出水量”、“水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延迟”和“反馈”,让你看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动态平衡。这让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事物,背后都可能是一个精妙的系统。 书中对于“反馈回路”的讲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区分了“增强性反馈”和“平衡性反馈”,并且通过生动的图示,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微小的初始变化,是如何在增强性反馈的作用下,被不断放大,最终导致巨大的结果。反之,平衡性反馈则能将系统拉回稳定状态。这种对“力量”和“方向”的辨析,对我理解社会现象、经济波动,甚至是人际关系,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意图”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系统表现,并不是设计者的“意图”直接造成的,而是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动力学规律所决定的。这一点让我反思了过去很多项目和决策,是不是我们只看到了现象,而忽略了系统本身的“惯性”和“阻力”。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去设计和干预系统,而不是做无谓的挣扎。 总的来说,《系统思维(第一卷)》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的新框架。它让我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描述,而是开始深入探究其运行机制和内在逻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我“思考”,更教会我“如何思考”。它让我看到,很多复杂的挑战,都可以被分解成可理解的系统,并找到有效的干预点。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系统思维(第一卷)》这本书,我大概是在一个研讨会上,听一位做战略咨询的朋友推荐的。他当时谈到,很多企业遇到的瓶颈,其实不是技术或者市场的问题,而是思维模式的僵化。我当时虽然嘴上应着,心里也没太当回事,觉得可能又是些高深莫测的大道理。但后来真正拿到这本书,翻开来看,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让人云里雾里的大部头。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非常容易理解的例子,一点点地剖析我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模型的。比如,它讲到“非线性”的概念,不是用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用“越是想用力拉紧绳子,它可能就越容易断”这样的比喻,瞬间就让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我特别喜欢它里面提到的“因果链”和“反馈环”。以前我总是习惯性地找直接原因,比如“因为A,所以B”。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很多时候,B的出现,可能是A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甚至是一个循环之后才造成的。而且,这个循环本身又会影响到A。这种“多米诺骨牌”式的思考方式,突然间让我觉得,很多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阅读这本书,最让我兴奋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周围的世界。我开始注意到,很多我们以为是“问题”的事情,其实可能只是系统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症状”。而我们过去那些“对症下药”的方法,往往只是在治标,而没有触及根本。这本书就像一个透视镜,让我看到了事物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 虽然我目前还只是初步涉猎,但这本书已经彻底改变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我开始更加审慎地去分析问题,不再轻易下结论。我更加注重去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的。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觉得远比掌握任何一项具体技能都来得重要,它让我有信心去应对那些看似复杂棘手的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