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思維(第一捲)

係統思維(第一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昝廷全 著
圖書標籤:
  • 係統思維
  • 復雜性科學
  • 係統動力學
  • 建模
  • 仿真
  • 問題解決
  • 決策分析
  • 管理學
  • 科學方法
  • 跨學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17104
版次:01
商品編碼:1209904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係統經濟學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頁數:43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係統時代。係統思維是一種新的思維參證框架。本書主要介紹瞭係統思維的基本坐標框架,分彆提齣瞭係統思維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科學技術等領域的具體分析模式。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五個部分:1.係統思維與經濟;2.係統思維與政治;3.係統思維與文化;4.係統思維與科學;5.係統思維與技術。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係統思維的基本坐標
1.1 走嚮係統時代
1.2 什麼是係統?
1.3 結構與功能(Ⅰ)
1.4 結構與功能(Ⅱ)
1.5 特徵尺度
1.6 廣義認識主體
1.7 認識相對性
1.8 臨界戰略
1.9 層級戰略
1.10 連通性
1.11 連通的力量
1.12 連通資源
1.13 係統資源
1.14 係統價值論
1.15 係統主義價值論
1.16 係統主義價值觀
1.17 係統主義
1.18 係統文明
1.19 係統化生存
1.20 層級過渡中的靈活性
1.21 敬畏規律
1.22 再談敬畏規律
1.23 Hilbert無窮旅館(有限與無限的本質區彆)
1.24 大係統與統計規律
1.25 動力學規律與統計規律
1.26 人本主義與結構主義
1.27 還原論方法
1.28 自主係統
1.29 知識狀態決定行為選擇
1.30 選擇價值、變分原胖與製度改革
1.31 關聯與、自私與經濟人假設
1.32 選擇模式:知識結構+行為指令
1.33 論利益:真實利益與認識到的利益
1.34 極端與內在尺度
1.35 極端與中庸之道
1.36 慢變量:決定係統最終狀態的關鍵因素
1.37 宏觀評判
1.38 信息精交流
1.39 分離性的重要性
1.40 係統思維與世界秩序
1.41 關於世界秩序的係統思考
1.42 世界秩序的本質與齣路
1.43 分類的學問
1.44 難得本性任天然:人工係統與天然係統
1.45 嚮著“U盤”前進
1.46 因為規律就在那裏
1.47 握簡馭繁
1.48 問題的描述與解決
1.49 分類的力最
1.50 係統時代景觀

第二部分 係統思維與科學技術
2.1 簡論科學與技術
2.2 允分可觀控實驗
2.3 科學品格
2.4 科技進步與産業革命
2.5 移動互聯網與獨立思考
2.6 互聯網與企業組織形式轉變
2.7 互聯網與傳統媒體
2.8 互聯網的分離功能
2.9 互聯網技術的本質
2.10 互聯網的分離功能與個性化商業模式
2.11 個性化商業模式
2.12 《創客》與新工業革命
2.13 人機大戰:機器能否奴役人類?

第三部分 係統思維與經濟
3.1 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3.2 係統需求理論初探
3.3 耗散結構與生産的非綫性發展
3.4 非綫性效應的經濟含義
3.5 資源有限,不進則退
3.6 社會生産的關聯與成本節約
3.7 個人資源位
3.8 基業長青的資源位對策
3.9 重商主義的現代啓示
3.10 饅頭應該給誰
3.11 中國需要多少糧食
3.12 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
3.13 社會福利
3.14 中國經濟到瞭崩潰的邊緣嗎?
3.15 股票大漲的兩點積極意義
3.16 係統經濟製度架構
3.17 經濟普查與經濟決策
3.18 自貿區與受控實驗
3.19 俄羅斯危機
3.20 頂層設計與係統經濟製度
3.21 行為科學與係統需求
3.22 劉易斯的發展經濟學
3.23 國際貿易的邏輯
3.24 製度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3.25 國傢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3.26 新年國傢喜事
3.27 經濟增長的邏輯
3.28 貨幣主義學說及其政策主張
3.29 “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3.30 科斯定律與係統産權理論
3.31 管理決策新科學
3.32 經濟增長的資源位理論
3.33 製度變遷與經濟增長
3.34 個人選擇與社會選擇
3.35 人力資本
3.36 傢庭經濟學
3.37 公共選擇
3.38 重迴供給學派
3.39 拉弗麯綫
3.40 企業是一個係統
3.41 評價製度的內在尺度
3.42 不平等背景下的發展經濟學
3.43 市場如牌局
3.44 如何與比你信息多的人打交道
3.45 一個教你賺錢的公式
3.46 個人目標會不會相同
3.47 理性預期學派
3.48 是小河沒水大河乾嗎?
3.49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3.50 新凱恩斯主義
3.51 貨幣研究的邏輯
3.52 自主進化與産業升級
3.53 經濟學的變分原理
3.54 選擇價值
3.55 偏好是什麼
3.56 生産的技術信息
3.57 生産的係統結構
3.58 生産的製度結構
3.59 生産係統的耗散結構
3.60 什麼是管理
3.61 管理者的自然標準
3.62 生産係統的技術管理
3.63 技術信息嚮經濟信息的過渡
3.64 市場的本質
3.65 市場的穩定性
3.66 經濟管理
3.67 價格的基礎作用
3.68 市場的品質
3.69 “五一節”話勞動
3.70 微商
3.71 分配的結構主義特徵
3.72 總需求不等於個體需求之和
3.73 個人利益與關聯利益
3.74 再談技術進步與經濟結構演化
3.75 財富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
3.76 股份製的偉大意義
3.77 資源與財寓的技術信息
3.78 基於統計規律的精準扶貧
3.79 貧睏的標準
3.80 技術創新與市場
3.81 3個關鍵詞讀懂中國經濟(2015)
3.82 2016新年關鍵詞(Ⅲ):資本市場與股權投資
3.83 2016新年關鍵詞(Ⅳ):思想係統(創新=思想+金融+政府)
3.84 2016新年關鍵詞(Ⅴ):係統思維(今天的改革急需係統思維)
3.85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條件
3.86 熔斷機製被熔斷:改革需要係統思維
3.87 長江經濟帶建設與係統思維
3.88 “供求索交顯充要”:也談“供給側”改革
3.89 關於創設世界貨幣的藍圖構想
3.90 再談應當創設“世界貨幣”
3.91 中等收入陷阱
3.92 每個人的決策鬱是最優的
3.93 理性有限的真正原因
3.94 貨幣不是財富,卻是緻富的手段
3.95 比特幣目前還隻是一場電腦遊戲
3.96 巨聯網金融的本質與硃米
3.97 供給側改革的簡單與復雜
3.98 經濟學與經濟政策
3.99 中國經濟到底齣瞭什麼問題(Ⅰ):政府發揮作用的邏輯
3.100 中國經濟到底齣瞭什麼問題(Ⅱ):12個根本問題
3.101 中國經濟到底齣瞭什麼問題(Ⅲ):係統經濟學對策
3.102 經濟係統的內在尺度與參證框架
3.103 中國經濟的未來取決於對未來的預期
3.104 應當關注産齣和失業率
3.105 全球係統化背景下的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
3.106 企業問題的最優解往往不在企業內部
3.107 慢變量:影響係統最終狀態的關鍵因素
3.108 特徵尺度:企業傢評價與培養的客觀標準
3.109 瞭特徵尺度與發展規劃
3.110 特徵尺度與企業發展戰略
3.111 改革與改革紅利的本質
3.112 經濟變量的穩定性
3.113 分工的本質是長程關聯
3.114 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區彆與聯係
3.115 總需求並不等於個體需求的簡單之和
3.116 資源價值的一般理論與貼現率問題
3.117 股權結構與企業行為
3.118 財富分配的正當性基礎
3.119 經濟研究的係綜方法
3.120 係統經濟學夢想:第三次經濟學綜閤
3.121 係統經濟學夢想(采訪稿,2015)
……
第四部分 係統思維與政治
第五部分 係統思維與文化
第六部分 係統思維與社會
延伸閱讀

精彩書摘

  《係統思維(第一捲)》:
  現代意義上的股份製概念與私有製有關。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由於剩餘太少,隻能被少數人占有,所以被稱為“私有製”。這些“少數人”成為剩餘占有者的信息基礎兀J能是他們在體力、智力等方麵優於常人,此外還可能是隨機因素的特彆眷顧。
  人們對私有製的認識,曆來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私有製是萬惡之源,必須予以廢除,以公有製代替;另一種觀點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私有製將萬古長青。為瞭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局限於直覺的感性認識,必須經過科學的分析和論證。也就是說,必須深入到財産占有製度的信息基礎層麵纔能找到問題的答案。這個信息基礎就足財富分配的信息和財産繼承的信息,再加上隨機因素的影響,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産的技術信息。
  要求廢除私有製的一條最為重要的理由就是生産的社會化與生産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在曆史的不同階段齣現瞭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資本的原始積纍和股份製。最初的方案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纍。所謂原始積纍就是不擇手段地將資本快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其目的是為瞭資源的統一調配以適應大規模生産的需要。這裏的“不擇於段”主要是指不按照財富分配的通常法則去獲得財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彆是經濟管理復雜性的提高逐步齣現瞭資源的所有權與支配權的部分分離,在此基礎上提齣瞭股份製。發展到今天,股份製有很多種實現方式,其中最為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麵嚮全社會公開發行股票。股市對全社會公開,隻要擁有少量的資金,就可以購買最低限額的股票,從而成為股東,享有分紅和取得資本利潤的權利。因此實現瞭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私有製嚮財富掌握在多數人於中的私有製的轉變。從理論上講,這種“多數人的私有製”完全可以變為“全民的私有製”。這種全民的私有製實際上就等於是“公有製”,而且這種“全民私有製的公有製”比傳統意義上的公有製的界定更加清晰明白。20世紀50年代有人將其稱之為“人民資本主義”。
  ……
《組織變革的邏輯:從復雜性到可持續增長》 一、導論:迷失在現代組織的迷宮中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組織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傳統上,自上而下的、綫性的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和內部動態。許多企業投入巨資進行結構重組、流程再造,然而變革往往陷入“試錯陷阱”——投入産齣不成比例,甚至適得其反。問題齣在哪裏? 本書旨在為企業領導者、戰略規劃師和變革推動者提供一套全新的、基於深刻理解組織動態和非綫性互動的框架。我們不提供一蹴而就的“萬能藥”,而是深入剖析組織運行的底層邏輯,幫助讀者看清“為什麼”變革如此睏難,並在此基礎上構建更具韌性、適應性和可持續性的組織形態。 二、復雜性時代的組織病竈:綫性思維的桎梏 當代組織的許多睏境源於根深蒂固的綫性思維模式。我們習慣於將問題分解成孤立的部分,尋找單一的原因和直接的解決方案。然而,現代組織是一個典型的復雜適應係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在這個係統中,局部行為的微小變化可能通過意想不到的反饋迴路,引發全局的巨大震蕩。 2.1 結構與流程的僵化: 許多組織在設計之初就過度強調控製和效率,將流程固化為不可觸動的“鐵律”。這種設計在穩定市場中或許有效,但在需要快速迭代和創新的環境中,卻成瞭創新的最大障礙。我們探討“結構性慣性”如何阻礙信息的自由流動,並將組織導嚮“局部優化”而非“整體最優”。 2.2 激勵機製的反作用力: 激勵理論往往關注於設計清晰的奬勵機製,卻忽略瞭這些機製在復雜係統中的“溢齣效應”。例如,過度強調個人KPI可能導緻部門間的“資源囤積”和信息壁壘,從而破壞瞭跨職能協作的根基。本書詳細分析瞭如何在保持問責製的同時,激發集體智慧和協作意願。 2.3 認知偏差與信息繭房: 組織的決策往往受到群體思維(Groupthink)和確認偏差的嚴重影響。高層管理者傾嚮於接收支持其既有觀點的報告,使得組織對外部環境的真實變化産生“隧道視野”。我們必須學會識彆並打破這些認知障礙,建立一個真正能夠自我修正的反饋循環。 三、係統動力學視角:洞察隱藏的結構 要真正實現變革,必須超越錶象,深入挖掘驅動組織行為的底層“心智模型”和“反饋迴路”。本書引入係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的核心概念,幫助管理者“看見”那些看不見的關聯。 3.1 反饋迴路的識彆與管理: 我們區分瞭“增強迴路”(Reinforcing Loops,導緻指數級增長或衰退)和“平衡迴路”(Balancing Loops,試圖維持現狀或設定目標)。例如,“聲譽提升→更多投資→更高質量→更好聲譽”是一個增強迴路;而“績效下滑→增加管控→流程僵化→績效進一步下滑”則是一個惡性平衡迴路。成功的變革在於識彆並重塑這些關鍵迴路。 3.2 滯後效應(Delays)的力量: 許多管理決策失效,是因為管理者未能意識到行動與結果之間存在的時間滯後。人力資源決策、文化建設、技術投資的見效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忽視滯後效應會導緻管理者在短期內過度反應(overreacting)或在長期內反應不足(underreacting)。 3.3 杠杆點(Leverage Points)的定位: 在復雜係統中,並非所有乾預措施都能産生同等效果。本書強調尋找“高杠杆點”——那些看似微小、但能帶來結構性轉變的關鍵乾預位置。這可能不是增加預算或改變組織架構,而是調整一個關鍵的溝通頻率,或重新定義一個核心的價值衡量標準。 四、從控製到賦能:重構組織邊界與適應性 可持續的變革不是一次性項目,而是組織DNA的重塑。這要求管理範式從“預測與控製”轉嚮“學習與適應”。 4.1 敏捷性與韌性(Resilience)的平衡: 現代組織需要在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敏捷性)與吸收衝擊、維持核心功能(韌性)之間找到動態平衡。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建立“冗餘(Slack)”而非消除所有冗餘來增強韌性,並利用“分布式決策權”來提高對局部衝擊的抵抗力。 4.2 嵌入式學習的機製: 學習必須融入日常工作流程,而非作為附加的培訓活動。本書介紹如何構建“實驗文化”,鼓勵“快速失敗,快速學習”,並將失敗視為係統進化過程中的必要輸入,而不是需要懲罰的錯誤。 4.3 領導力的新角色:從指揮官到“係統架構師”: 變革的領導者不再是製定所有答案的人,而是負責設計一個能夠自我優化的環境。這包括清晰界定“不變的原則”(Guiding Principles),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允許團隊自主行動的“決策範圍”。領導力的核心在於創造清晰的邊界條件,允許湧現(Emergence)的發生。 五、變革的路徑圖:分階段的乾預策略 本書最後提供瞭一套結構化的變革實施框架,該框架承認變革的非綫性本質,並提供工具來管理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5.1 診斷階段:繪製組織地圖: 運用係統思維工具(如因果迴路圖、存量與流量圖)來可視化當前係統的運作方式,識彆主要的衝突點和延遲點。這比傳統的SWOT分析更深入地揭示瞭問題的根源。 5.2 試點與迭代:從小處著手,影響全局: 避免在整個組織範圍內推行“大爆炸”式的變革。選擇具有代錶性的、但風險可控的子係統進行試點乾預,觀察反饋,並根據實際觀察到的係統響應來調整策略。 5.3 文化的深層重塑:超越口號: 真正的文化變革源於共同的經驗和被驗證的行為模式。我們討論如何通過改變“什麼會被奬勵、什麼會被容忍”的潛規則,而非僅僅發布新的價值觀宣言,來實現持久的文化轉變。 結語:駕馭湧現,走嚮可持續的未來 《組織變革的邏輯》不是一本關於“如何做”的管理手冊,而是關於“如何思考”的方法論。它要求管理者放下對確定性的執念,學會欣賞和駕馭復雜性。隻有真正理解組織作為一個生命體的運作規律,我們纔能從根本上超越周期性的危機,構建齣能夠持續學習、自我進化並最終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未來型組織。這本書將幫助您從“修補”轉變為“重塑”,從“控製”走嚮“賦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怎麼說呢,《係統思維(第一捲)》這本書,我大概是在一個研討會上,聽一位做戰略谘詢的朋友推薦的。他當時談到,很多企業遇到的瓶頸,其實不是技術或者市場的問題,而是思維模式的僵化。我當時雖然嘴上應著,心裏也沒太當迴事,覺得可能又是些高深莫測的大道理。但後來真正拿到這本書,翻開來看,纔發現完全不是那麼迴事。 它不是那種堆砌理論、讓人雲裏霧裏的大部頭。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通過一些非常生活化、非常容易理解的例子,一點點地剖析我們是如何構建自己的認知模型的。比如,它講到“非綫性”的概念,不是用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用“越是想用力拉緊繩子,它可能就越容易斷”這樣的比喻,瞬間就讓你明白瞭其中的道理。 我特彆喜歡它裏麵提到的“因果鏈”和“反饋環”。以前我總是習慣性地找直接原因,比如“因為A,所以B”。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很多時候,B的齣現,可能是A經過一係列的中間環節,甚至是一個循環之後纔造成的。而且,這個循環本身又會影響到A。這種“多米諾骨牌”式的思考方式,突然間讓我覺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也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 閱讀這本書,最讓我興奮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周圍的世界。我開始注意到,很多我們以為是“問題”的事情,其實可能隻是係統運行過程中必然會齣現的“癥狀”。而我們過去那些“對癥下藥”的方法,往往隻是在治標,而沒有觸及根本。這本書就像一個透視鏡,讓我看到瞭事物的內在結構和運行機製。 雖然我目前還隻是初步涉獵,但這本書已經徹底改變瞭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我開始更加審慎地去分析問題,不再輕易下結論。我更加注重去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演變的。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我覺得遠比掌握任何一項具體技能都來得重要,它讓我有信心去應對那些看似復雜棘手的問題。

評分

我之前一直覺得,解決問題最重要是找到“對的人”或者“對的方法”,但《係統思維(第一捲)》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問題並非齣在“人”或“方法”本身,而是齣在我們看待問題的“框架”和“結構”上。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提供一成不變的“解決方案”,而是教會你一種“解題思路”。它通過對“湧現性”、“自組織”等概念的講解,讓我看到瞭復雜係統是如何在沒有中央控製的情況下,自行演變的。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去“控製”係統,而是去“引導”它。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結構”和“行為”關係的闡述。它強調,係統的行為,往往是由其底層結構所決定的。如果你想要改變某個行為,與其不斷地去修補行為本身,不如去理解和重塑它的底層結構。這就像你要改變一棵樹的生長方嚮,與其不斷地去拽它的枝葉,不如去調整它的根係和土壤。 書中還深入探討瞭“信念”在係統中的作用。我們的信念,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而行為又會作用於係統,進而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理解這一點,讓我開始關注那些隱藏在我們行為背後的“默認假設”,並思考如何去打破那些限製性的信念。 《係統思維(第一捲)》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賦予瞭我一種“洞察力”。我開始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它讓我明白瞭,很多看似混亂無序的現象,其實都遵循著一定的“係統邏輯”。掌握瞭這種邏輯,我纔能更有效地去影響和改變我所處的環境。

評分

這本《係統思維(第一捲)》簡直是一場思維的盛宴!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從一位資深行業前輩那裏聽說瞭這本書。當時他提到,很多時候我們陷入睏境,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過於綫性,忽略瞭事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係統思維(第一捲)》正是從這個核心齣發,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 書中的概念引入非常巧妙,從最基礎的“反饋迴路”開始,逐步深入到“存量和流量”、“延遲”以及“意圖”等核心要素。我特彆喜歡作者用生活中的具體案例來解釋這些抽象概念,比如水槽裏水的存量和龍頭流齣的流量,以及這之間存在的延遲效應,讓我瞬間對“係統”有瞭具象的認知。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講解,而是通過大量的圖示和模型,幫助讀者直觀地理解復雜的係統動力學。我花瞭很多時間去臨摹那些模型,並嘗試套用在我目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上。 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的決策模式。很多時候,我隻看到瞭問題的錶象,而沒有去探究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比如,在團隊協作中,齣現溝通不暢的問題,我總是習慣性地歸咎於個人溝通技巧,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由“信息傳遞延遲”、“角色模糊”等組成的係統性問題。理解這一點後,解決問題的思路就完全變瞭,不再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著眼於優化整個協作流程。 盡管我纔剛剛閱讀完第一捲,但我已經能感受到這本書對我思維方式的深刻影響。我開始更加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動態變化,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個元素。以前我可能會急於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現在我更傾嚮於去識彆係統中存在的“杠杆點”,並嘗試通過微小的、有針對性的乾預來引發係統的整體性改善。這種從“局部優化”到“係統優化”的轉變,讓我覺得既充滿挑戰,又無比激動。 《係統思維(第一捲)》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而富有洞察力,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直擊問題的本質。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清晰邏輯和耐心。雖然我並不是學界齣身,但這本書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輕鬆理解並吸收那些原本可能顯得高深莫測的理論。它讓我明白瞭,很多看似無法解決的難題,其實都隱藏在我們可以理解和操作的係統之中,隻需要換一種視角,用更宏觀、更動態的眼光去看待。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我當初拿到它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覺得可能又是些空泛的理論。但翻開之後,就被它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瞭。《係統思維(第一捲)》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是一套全新的“觀察世界”的眼睛。 我最欣賞它的一點是,它沒有用枯燥的術語去嚇唬讀者,而是選擇瞭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復雜的概念拆解開來。比如,它用“滾雪球”的例子來解釋“增強性反饋”,用“恒溫器”來解釋“平衡性反饋”,這些生動的比喻,讓我瞬間就抓住瞭問題的核心。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思考過程中。 書中對“延遲”的分析,讓我豁然開朗。我們很多時候看到的“原因”和“結果”,其實都隔著一層“時間差”。而我們往往隻關注瞭眼前,忽略瞭這種延遲可能帶來的纍積效應或者反噬效應。比如,一個政策的實施,它的真正效果可能要幾個月甚至幾年後纔會顯現,而我們可能在短期內就根據初步的反應來否定它。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更有耐心,也更懂得去觀察和等待。 它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在決策過程中的“偏見”。很多時候,我們因為慣性或者對某個因素的過度關注,而忽略瞭其他同樣重要的變量。係統思維就像一個“全局視角”,它鼓勵我們把所有相關的因素都納入考量,並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態度,讓我覺得在解決復雜問題時,更加遊刃有餘。 《係統思維(第一捲)》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思考”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行動”的書。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模型,讓我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去識彆問題的根源,並找到最有效的乾預點。我真心覺得,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提升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寶藏。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探索一些新的認知工具,《係統思維(第一捲)》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近期最驚喜的發現之一。我一直覺得,我們很多時候之所以會撞牆,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努力,而是因為我們用的“工具”不對。這本書,就是給瞭我一套非常強大的“思維工具”。 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艱深的理論,而是從非常具象的案例入手,比如一個簡單的“浴缸放水”的模型。你以為隻是一個簡單的放水過程,但作者通過分析“進水量”、“齣水量”、“水位”之間的關係,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延遲”和“反饋”,讓你看到瞭一個看似簡單的過程背後,隱藏著多麼復雜的動態平衡。這讓我開始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很多事物,背後都可能是一個精妙的係統。 書中對於“反饋迴路”的講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區分瞭“增強性反饋”和“平衡性反饋”,並且通過生動的圖示,讓你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微小的初始變化,是如何在增強性反饋的作用下,被不斷放大,最終導緻巨大的結果。反之,平衡性反饋則能將係統拉迴穩定狀態。這種對“力量”和“方嚮”的辨析,對我理解社會現象、經濟波動,甚至是人際關係,都提供瞭極大的幫助。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意圖”的闡述。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係統錶現,並不是設計者的“意圖”直接造成的,而是係統本身的結構和動力學規律所決定的。這一點讓我反思瞭過去很多項目和決策,是不是我們隻看到瞭現象,而忽略瞭係統本身的“慣性”和“阻力”。理解這一點,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去設計和乾預係統,而不是做無謂的掙紮。 總的來說,《係統思維(第一捲)》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世界的新框架。它讓我不再滿足於對事物錶象的描述,而是開始深入探究其運行機製和內在邏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會我“思考”,更教會我“如何思考”。它讓我看到,很多復雜的挑戰,都可以被分解成可理解的係統,並找到有效的乾預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