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里面”是一艘飞往某个行星的飞船,在漫长的岁月和动荡后遗忘了自己的目标,变成了独裁世界。管道工特蕾拉和同伴联合推翻了专制统治后,却面临重建“里面”秩序的重重困难,一切似乎回到了糟糕的原点,原本的同伴甚至变成了新的敌对阵营。
矛盾一再升级,恶性事件接连出现,特蕾拉不得不正视问题,却发现“里面”世界已经被“控制者”掌握,自己被解除权利并陷入致命危机,更可怕的是,曾被“里面”世界驱逐的“外面人”复仇归来,内外勾结……
作者简介
玛丽亚·斯奈德(1969-),美国科幻/奇幻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有“立方体世界”系列、“研究”系列、“灵魂探测者”系列、“治疗者”系列等多部作品。
玛丽亚原为气象学家,在厌倦了这份工作后开始写作。她的处女作《毒药研究》于2005年10月出版,入选当年《轨迹》杂志推荐阅读书单,并赢得了2006年的康普特?克洛科奖zui佳处女作奖。
除写作之外,玛丽亚的兴趣还包括旅行、摄影、制作首饰和打排球。她目前与家人和一只名叫瓦莱克的黑猫一同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精彩书评
令我惊讶,让我感动。这是一本精彩绝伦、引人深思的书,充满了鲜活的人物。而故事发生的地点,立方体世界,令人觉得既陌生又熟悉。
——美国畅销书作家瑞秋·凯恩
“斯奈德的又一力作。”
——美国《出版人周刊》
精彩书摘
《立方体之战·反攻》:
我手指酸痛,腿部肌肉颤抖不已。汗珠顺着脖颈滑落,留下一道痒酥酥的痕迹。我紧贴在近乎垂直的金属墙壁上,深吸了一口气。等呼吸平静了些,我放开紧握的右手,伸向下一个能攀住的地方:小截管子:接着用左手重复相同的动作,又朝上爬了一米高。
遥远的下方,星星点点的白光照耀着才修建了一半的第十层。尘土飞扬的浑浊空气里依稀传来人语声。我已经爬过了最后一排发着蓝光的灯,如今上方只有一片黑暗。
我偏了偏头,用头上的电筒光扫过墙面,搜寻下一个能伸手攀缘的管子。洛根替我设计了这种带电筒的特殊头盔,好让我能腾出双手。
“特蕾拉?”莱利的声音冒出来,吓了我一跳。
我双手一滑,坠了下去。我不禁咒骂自己:怎么就这么蠢,竟然忘记关掉耳环接听器?
“我知道你能听见。”他的语气有几分着恼,“你在哪儿?”
我一把抓住救生绳,紧攥着它减缓下落的速度,结果手掌被一路擦伤。仿佛下落了一千周的时间,我才掉到绳子的尽头,然后猛地弹起,还咬到了舌头。我悬空摇晃着,嘴里满是血味,为自己的不当心悔恨不已。刚才我掉下来的地方,便是我和其他所有人抵达过的最高点了。
莱利沮丧地咕哝了一声:“特蕾拉,你可以晚些时候再去探险。你迟到了。委员会的人都在等你。”
感到沮丧的可不止他一人。过去十二周以来,其他人一直向我保证,会给我时间去探索“广域”。可每次我爬上去还不到一小时,就会被召唤下去参加什么重要会议。这回我下定决心,任谁叫我也不应。却忘了还有接听器这玩意儿。
我本指望能爬到“广域”的顶部,可如今要是从头爬起,这身疲惫的肌肉着实吃不消了。我只好放弃,留着下回再来,于是伸手去扶墙壁,以稳住摇晃的身体。
建筑工人想沿着“广域”的墙壁修一道梯子,再安上白色灯,以便探索最高处在哪里。可委员会坚持让他们先修完新增的六层空间,好让“里面”的居民先分散出去生活。我赞同委员会的做法,却无法平息自己的好奇心,非要确定“广域”有多高不可。
我按了按衬衫最上面的那粒扣子,对莱利说:“告诉委员会,我再过一小时就过去。他们可以别管我,先开始。他们并不需要我对每件小事都发表意见啊。”
“你说得对。”莱利说,“他们只有在讨论无关紧要、一文不值以及纯粹浪费大家时间的那些小事时,才需要你发表意见。”
尽管我能理解他很心烦,但像莱利这么平和的人如此露骨地讽刺别人并不常见。“发生什么了?”
“第五层的一条故障电线需要修理,可我一个工人也找不到。这儿都乱成一团了,其他人却都在忙着修建第六层,腾不出手。我们已经在四层空间里挤了一百四十七千周了,再多待几天又不会死。”
以前,下两层过度拥挤,令人难以忍受,而现在上下层终于合而为一,下层人当然该享有更多的空间。只不过,上层人不会考虑让擦洗工搬进自己的地盘,他们坚持说,给下两层的人腾地方只是浪费力气,因为我们很快就能建好几层新的空间。
“我会想想办法的。”说着,我靠回墙上,将救生绳从身上的安全吊带上解开。又往下爬了两米,我便降落到了第十层的顶部。我抬头仰望:下回得带根长一些的绳子来。
等我下次来探险时,第六层多半已经完工了。我朝供人上下通行的梯子走去。如今我跨层行动的时候,不必再在“间隙带”里挤来挤去了,真是桩美事。但还没抵达梯子,我就听见建筑队的工头在唤我的名字。
我站在原地,等他过来找我。当那个结实的男人进入视线时,我冲他微微一笑。
“嗨,汉克!建筑队干得怎么样了?”
“情况挺糟。”他把一头灰发剃成了短短的发茬,一手拿着写字板,一手握着签字笔敲打着上面的文字,“从第一层到第四层都有需要修理的地方,但没人愿意去干这些事。而且每个钟头我的队里都有人员流失。”
“怎么个流失法?”
“他们说要休息一会儿,然后就一去不回了。”我脸上一定是露出了紧张兮兮的表情,因为汉克赶紧又开口安抚我,“不是你想的那样。他们只是很愤怒,因为上层人什么活儿也不干。我队里的人最近越来越难管了,不是上班迟到,就是下班早退,或者干脆缺勤。”
非暴力不合作啊。妙极了。“那为什么没人愿意负责修理呢?”
……
立方体之战·反攻:一段关于生存、牺牲与重生的史诗 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的星火濒临熄灭。一场突如其来的异变,将原本熟悉的地球笼罩在一层名为“次元裂隙”的神秘现象之下。扭曲的空间如同癌细胞般蔓延,将无数陌生的维度碎片吞噬、重组,形成了一个个由纯粹几何体构成的,冰冷而危险的“立方体世界”。这些立方体并非静止不动,它们拥有自我意识,并从裂隙中涌出,带着毁灭性的力量,侵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这便是“立方体之战”的开端。 面对着无法理解的力量和前所未有的危机,人类社会陷入了混乱与绝望。传统的武器在次元裂隙的能量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科技的进步在未知面前显得渺小。然而,求生的本能,以及对失去的一切的眷恋,却点燃了残存的人类心中不屈的火种。 故事的主角,并非某个身披英雄光环的救世主,而是一群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曾经的科学家,在绝望中寻找改变现实的理论;可能是坚韧的士兵,用血肉之躯筑起最后的防线;可能是普通的市民,为了保护家人而迸发出惊人的勇气;甚至可能是尚未完全理解世界真相的孩子,在恐惧中传递着希望的微光。 “立方体之战·反攻”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关于理解、适应与进化的艰难探索。人类必须学会与这些来自异次元的几何体共存,甚至利用它们。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研究立方体的构成原理,试图从中找到破解它们的关键,或是学习它们的能量运作方式。士兵们则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磨练出与立方体战斗的独特技巧,他们不再依赖传统的战术,而是学会了如何在扭曲的空间中移动,如何在随机生成的维度碎片中寻找生机。 立方体世界的呈现方式是令人惊叹且极度危险的。想象一下,当你行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地面突然翻转,天空化为地面,身边的建筑变成漂浮的几何体,而无处不在的立方体则以各种形态向你逼近。它们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缓慢移动的方块,拥有坚不可摧的外壳;也可能是一群高速旋转的棱柱,能瞬间将一切切割成碎片;更可能是复杂的、变幻莫测的多面体,其攻击方式如同鬼魅般难以捉摸。 然而,这些立方体并非完全没有弱点。在长期的观察与实验中,人类逐渐发现,某些特定的频率、能量组合,甚至是某些看似随机的组合,能够干扰立方体的内部结构,甚至引发它们的自我崩解。这种发现,成为了人类反攻的第一个微弱曙光。 “反攻”的序幕,从一个被遗忘的地下研究基地悄然拉开。那里,一群曾经被视为疯子的科学家,在绝望中坚持着一项大胆的设想——利用人类自身的精神力量,与立方体的能量场产生共振,从而实现某种程度的“维度同步”。这种同步,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潜意识层面的理解,去触碰立方体的“本质”,从而影响它们。 当然,这项研究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实验过程中,无数研究员因此精神崩溃,甚至永远地迷失在了自我意识与次元裂隙的能量漩涡之中。但他们的牺牲,却为后来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具备特殊精神天赋的人类被发掘出来。他们被称为“谐灵者”,能够在高度专注的状态下,与周围的立方体产生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表现为预知立方体的攻击路径,有时则表现为短暂地改变立方体的运动轨迹,甚至能够在极端情况下,引发微小的维度“闪烁”,让立方体暂时“失效”。 “反攻”的浪潮,正是由这些“谐灵者”带领的特种部队所掀起。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士兵,而是兼具战士与精神媒介的双重身份。他们深入立方体世界的腹地,寻找那些关键性的“次元节点”,那里是立方体力量的源泉,也是人类反攻的战略目标。 战斗场面是极具想象力的。当谐灵者施展能力时,他们周身可能会闪烁着与立方体相似的光芒,他们的身体可能也会发生微妙的几何形变,以适应扭曲的空间。而他们所指挥的队伍,则利用各种经过改良的武器,以及对立方体弱点的精准打击,与这些来自未知维度的敌人殊死搏斗。 “反攻”的过程,充满了牺牲与抉择。为了赢得胜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些城市彻底沦陷,成为被立方体吞噬的几何废墟;有些舰队在次元裂隙中彻底蒸发,连一丝痕迹都不曾留下。主人公们必须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做出艰难的决定,有时是为了更大的利益,不得不牺牲一部分人;有时是为了拯救一个重要的人物,而冒着巨大的风险。 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即便是人类一方,也存在着猜忌、背叛与内斗,在极端压力下,人性最丑陋的一面也可能暴露无遗。而立方体本身,也并非纯粹的邪恶,它们更像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宇宙的法则,只是以一种对人类极其不利的方式呈现出来。 “立方体之战·反攻”将带领读者深入一个充满未知与想象力的世界。读者将跟随主角们,体验在扭曲空间中的惊险求生,见证人类在绝望中迸发出的强大韧性,感受每一次微小胜利的来之不易,以及每一次惨痛牺牲的沉重。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对抗外星生物的战争,更是一场关于人类自我认知、文明存续以及在未知面前如何寻找希望的深刻寓言。 故事的高潮,并非仅仅是击败某个强大的敌人,而是人类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对宇宙规律的理解,以及对未来选择的坚定。当最后一道次元裂隙被封锁,当残存的立方体被驯服或驱逐,当人类重新踏上熟悉的土地,尽管伤痕累累,但他们已经不再是曾经的自己。他们经历了一场凤凰涅槃,在立方体的冰冷光芒下,绽放出属于人类文明最耀眼的光辉。 “立方体之战·反攻”,这是一曲关于生存的壮歌,一首关于勇气的赞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宇宙洪流中,如何顽强挣扎,寻找光明,并最终实现重生的史诗。它将挑战你的想象力,震撼你的心灵,让你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对生命,对未来,有全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