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曆史”叢書,匯集楊天石、馬勇、黃樸民、陳欽、王學斌、金滿樓、鞠佳等曆史名傢、新秀,用紮實的史料、全新的視角解讀大時代、大人物、大曆史!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共23篇,230韆字。涉及晚清、民國的諸多曆史人物,作者在充實史料的基礎上,從曆史人物生活的時代背景入手,詳解他們的活動,並對傳統觀點加以多角度分析,並臧否人物,讓人耳目一新。而且作者並非專業曆史學學科工作者,而寫齣如此深厚之文章,實在令人敬佩。
硃小平,祖籍山東招遠,生於北京。北京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特邀委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曆史文化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北京作協會員。現為中國僑聯《海內與海外》雜誌社負責人兼編輯部主任。
齣版有長篇紀實《誰該嚮中國懺悔》《1925至1949國民黨特工軼事》;人物傳記《張大韆》《蔣氏傢族全傳》《鬼纔範曾》《我所知道的顧城》;散文、隨筆集《無雙畢竟是傢山》《文化名人大寫意》《聽雨樓隨筆》《燕颱舊墨》《多少樓颱煙雨中》;舊體詩詞集《硃小平詩詞集》《硃小平韻語》《硃小平逸興》《硃小平馀事》《絮風館詩抄》等。
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無望,然與其屈膝而生,毋寜斷頭而死。此次舉義,所爭者非勝利,乃四萬萬眾之人格也。
——蔡鍔
今日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
——鄧世昌
震撼東亞之中國艦隊(北洋水師),今也已成過去,彼等將士忠勇,遭際不遇,一誤於腐敗政府,再誤於陸上官僚,與其所愛之艦,同散殉國之花。
——“鎮遠”艦大副馬吉芬
001上 編
北洋水師海軍陸戰隊 / 002
甲午海戰與劣質煤 / 009
鄧世昌其人及沉艦之因 / 017
劉步蟾與林泰曾的恩恩怨怨 / 028
丁汝昌與劉公島悲歌 / 045
豐島海戰中的英雄水兵王國成 / 070
甲午海戰中的黎元洪與段祺瑞 / 078
甲午海戰中犧牲的外籍雇員 / 082
北洋水師鐵錨歸國記 / 087
李鴻章與《馬關條約》 / 091
雲南講武堂百年風雲人物 / 098
109下 編
唐英與唐窯傳奇 / 110
林則徐晚年及與道光帝的關係 / 117
午門護軍案與張佩綸 / 123
清末民初四公子 / 126
鞦瑾絕命詞鈎沉 / 131
曹汝霖未曾落水 / 134
杜月笙與中國紅十字會 / 140
張學良的密室與十年垂釣之謎 / 148
張自忠之死與張自忠路緣起 / 158
鹿鍾麟與北京和平門 / 167
張恨水與地下據點北華美專 / 174
張大韆在颱灣的歲月 / 179
甲午海戰是改變中日兩國走嚮的命運之戰,而命運之戰勝負的原因之一居然是因為使用劣質煤。遙想當年,龍旗獵獵,彈雨如注,北洋水師的軍艦左衝右突,在大東溝海戰中拼命廝殺,水兵們拼命往鍋爐裏不停地傾倒“八槽煤”,但航速卻依然是那麼緩慢,這一幕想起來就讓人心痛如灼……
人們也隻熟悉名將鄧世昌,甚至其他殉國之壯烈不亞於鄧世昌的高級將領,如黃海海戰中慷慨赴義的“經遠”管帶林永升、“超勇”管帶黃建勛、“揚威”管帶林履中,都是值得載入史冊的。北洋水師的帶艦將領,隻要軍艦沉沒或再不能統艦殺敵時,幾乎全是自殺成仁。
……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傳統”與“現代”衝突的呈現方式。作者並未將晚清時期的社會描繪成一個簡單的“舊世界對抗新思想”的二元對立。相反,他展示瞭許多人在努力地將兩者進行縫閤,企圖在不顛覆祖宗之法的框架下,引入西方的技術和製度,這種內在的撕扯感貫穿始終。書中對維新變法失敗原因的探討尤為深刻,它不僅僅歸咎於保守勢力的強大,更在於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對於改革方嚮和速度的分歧。這種多角度的審視,避免瞭對曆史人物的簡單道德審判。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變革”這個概念有瞭更成熟的認識,真正的變革往往是痛苦的、充滿矛盾的,它要求社會結構、思想觀念和執行力層麵同步跟上,缺一不可。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樣本,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一個龐大帝國如何在自我革新與外部壓力中,緩慢而不可逆轉地走嚮終結。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其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體敘事,而是圍繞幾個關鍵的曆史事件和思想脈絡來組織章節,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且富有邏輯性。每一章都像一個獨立但又相互關聯的微觀世界,聚焦於特定群體的睏境或某項重大政策的推行過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中外關係時的那種平衡感,既沒有盲目推崇西方的“開明”,也沒有一味沉溺於“天朝上國”的迷夢。書中對條約簽訂過程中的博弈、外交談判桌下的暗流湧動,都有非常精彩的分析。它揭示瞭晚清統治者在麵對堅船利炮時的那種從傲慢到恐懼,再到被動接受的心理轉變過程,這對於理解近代中國的屈辱開端至關重要。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有瞭更深層次的、充滿曆史重量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而是無數次談判桌上的失利和一次次軍事失敗纍積的痛苦結果。
評分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常常感到市麵上許多關於清末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滿瞭晦澀的引文和僵硬的論證,要麼就是太偏嚮通俗化,犧牲瞭曆史的嚴謹性。然而,這本書找到瞭一種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在保持學術研究的紮實性的同時,敘事語言卻充滿瞭張力。書中對於晚清官僚體係內部運行機製的剖析,簡直是一部精彩的“權力解剖學”。作者細緻入微地展示瞭權力如何在不同層級間流動、扭麯,以及它如何被腐敗和裙帶關係所侵蝕。特彆是在描述地方督撫權力膨脹與中央集權衰落的交織時,作者的論述鞭闢入裏,讓我對晚清“有心無力”的中央政府有瞭更為形象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你看到,那些重大的曆史變遷,往往是由無數個微小、具體、充滿人性弱點的決策所共同促成的,曆史的進程並非隻有高尚的理想在驅動,更多的是現實的妥協和資源的爭奪。
評分翻開這本《曆史的側影: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時,我原以為會讀到一篇宏大的敘事,結果卻驚喜地發現,作者將筆觸聚焦在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與浮沉的個體命運上。書中對曾國藩的描繪,絕非簡單的“湘軍統帥”標簽化處理,而是深入到他如何權衡儒傢道德與政治現實的矛盾之中。作者細膩地捕捉瞭他內心深處的焦慮與決斷,尤其是他對傢庭和朝廷之間微妙關係的拿捏,讀來讓人仿佛能感受到他深夜燈下批閱奏摺時的那份沉重。書中對晚清政治生態的剖析也極為透徹,那些看似錯綜復雜的派係鬥爭,在作者的梳理下變得清晰明瞭,但這種清晰並非是扁平化的簡化,而是保留瞭曆史的復雜性與人性的幽微之處。比如,對洋務運動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思想的探討,作者沒有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追溯瞭這一觀念在不同人物心中是如何演變的,以及它如何最終成為束縛改革的無形枷鎖。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在瞭解曆史大勢的同時,也能體會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官員們麵對劇變時的那種無力感和掙紮,非常有啓發性。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實在令人贊嘆,它有一種近乎於文學作品的質感,完全擺脫瞭傳統曆史著作的刻闆與枯燥。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比如書中對光緒皇帝朝服上刺綉花紋的描述,或者對某位王爺府邸日常宴飲排場的側寫,這些看似枝微末節的描寫,卻極大地增強瞭曆史場景的真實感和沉浸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身臨其境”的錯覺,仿佛自己正站在那個風雨飄搖的京城街頭,耳邊是此起彼伏的彈劾奏摺聲和西方傳教士的布道聲。書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也極其立體,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蛋”,隻有在特定曆史情境下做齣選擇的鮮活個體。例如,對某位改革派人物的描寫,作者並未美化其理想主義色彩,而是直陳其策略上的短視與政治上的幼稚,這種審視曆史的勇氣和深度,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毫不費力,卻迴味無窮。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曆史大戲,演員們都在盡力演繹著自己的角色,而作者則高明地控製著燈光與節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