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路史(第三册)

中国公路史(第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公路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公路史
  • 交通史
  • 中国交通
  • 公路建设
  • 交通发展
  • 基础设施
  • 历史研究
  • 工程技术
  • 第三册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1141382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02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32
字数:7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公路史(第三册)》记述了1991年至2010年这20年间,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的辉煌成就,在着重记述公路基础设施取得跨越式发展历程的同时,重点从战略规划、建养管理、技术进步、运输发展、法制建设、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记述了公路行业改革创新、抓住机遇、不断取得突破的历程。

目录

综述
一、20年的历史进程
二、20年的主要成就
三、20年的基本经验

第五章 公路建设的逐步提速(1991年1月-1998年5月)
第一节 规划引领
一、国道网规划
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布局规划
三、公路主枢纽规划
四、“八五”计划(1991-1995年)
五、“九五”计划(1996-2000年)
第二节 高速公路
一、对高速公路认识的深化
二、济南会议掀起高速公路建设高潮
三、高速公路建设逐步提速
四、各省(区、市)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五、投融资政策及机制转变
第三节 干线公路及县乡公路
一、国省干线公路建设
二、县乡公路建设
三、公路扶贫及援藏公路工作
第四节 桥隧建设
一、桥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隧道建设迈向长大化
第五节 公路运输
一、客运的多元发展
二、货运的快速增长
三、客运站场及货运市场建设
四、运输市场管理
五、车辆及公路运输安全管理
六、出入境汽车运输
第六节 建设管理
一、建设市场管理
二、工程质量监管
三、工程建设监理
第七节 养护管理
一、公路养护事业稳步发展
二、公路路政管理
三、公路绿化
四、GBM工程
五、文明样板路创建
六、“绿色通道”建设
第八节 规费征收与管理
一、规费征收
二、征稽机构建设
第九节 行业体制机制改革
一、部机关机构改革及职能调整
二、地方公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三、公路交通国有企业改革
第十节 行业法制建设
一、《公路法》颁布施行
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规章
三、技术政策及技术标准
第十一节 公路科技教育
一、科技发展战略与体制改革
二、公路科技工作
三、公路勘设及建养技术
四、公路安全、环保及运输技术
五、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六、教育与培训

第六章 公路事业的加快发展(1998年6月-2010年12月)
第一节 发展战略与重大决策
一、新世纪交通发展“三阶段”战略
二、福州会议确定加快公路建设目标
三、行业发展战略
四、成都会议确定西部大开发公路建设目标
第二节 发展蓝图
一、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
二、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三、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
四、西部公路发展总体规划
五、区域交通发展规划
六、“十五”发展计划(2001年至2005年)
七、“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至2010年)
八、全国公路网规划
第三节 高速公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
二、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加快建设
三、高速公路初步成网
四、高速公路改扩建
五、高速公路服务区逐步完善
六、高速公路网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四节 干线公路建设与改造
一、国道主干线及重点干线公路建设
二、路网改造
三、西部开发公路通道建设
四、普通干线公路服务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节 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
一、农村公路内涵的逐步明晰
二、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公路扶贫和援藏公路工作的新发展
四、农村公路建设的巨大效益
第六节 桥隧建设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一、桥梁建设全面赶超
二、隧道建设快速推进
第七节 公路运输基础地位不断强化
一、公路客运稳步增长
二、货运能力大幅提升
三、场站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运输市场监管理念创新
五、车辆管理及安全服务水平提升
六、出入境汽车运输的新进展
第八节 建设管理全面加强
一、建设市场管理的法制化
二、公路建设质量年及公路工程质量管控
三、工程监理市场的发展
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
第九节 养护与管理的新进展
一、公路养护理念转变
二、公路养护事业的新发展
三、公路路政管理
四、治理超限超载
五、公路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六、公路绿化
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八、GBM工程及文明样板路创建
九、公路安保工程和灾害路段整治
十、桥梁养护和危桥改造
十一、“绿色通道”建设
第十节 费税改革的推进与完成
一、养路费完成历史使命
二、“车购费改税”改革圆满完成
三、养路费征稽机构改革和征费人员分流安置
第十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部机关职能调整及大部制改革
二、各地交通管理体制及公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三、交通企业深化改革
四、武警交通部队的改革
第十二节 行业法规体系建设
一、《公路法》修正
二、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三、公路行业法律、行政法规及主要部门规章
四、技术政策及技术标准
第十三节 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
一、科技发展战略与改革管理
二、公路科技工作
三、公路勘设及建养技术
四、公路安全、环保及运输技术
五、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六、教育与人才培养

专题记述
一、行业精神文明创建与文化建设
二、收费公路
三、公路环保与节能减排
四、国际与地区合作交流
五、港澳台公路概况
大事记
附录
公路交通行业主要指标对比(1978-2013年)
《中国公路史(第三册):变革与复兴》 历史的脉络,时代的印记 《中国公路史(第三册):变革与复兴》并非一本孤立的著作,而是中国公路发展史宏伟画卷的第三章。它承接前两卷所描绘的早期探索与初步建设,将视角聚焦于20世纪后期至今,这一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覆变化的时代。本书深入剖析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公路事业如何从相对落后走向日新月异,成为支撑国民经济腾飞、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性基础设施。 时代洪流中的公路建设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溯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中国公路建设在经历了战争的摧残与初期的恢复之后,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为后续的飞跃奠定基础,将在这一部分得到详细阐述。我们将审视在特定历史时期,公路规划、技术引进、工程管理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一代代公路建设者们如何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铺就一条条通往富强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引擎 改革开放是中国公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书将着重分析这一时期,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空前重视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将看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如何激发了公路建设的活力,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参与,推动了大规模、高标准的公路网建设。高速公路的兴起,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布局优化、激发消费活力的强大引擎。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技术标准的提升、建设模式的创新,以及由此催生的巨大建设成就。 技术革新与管理升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公路建设在技术层面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书将详细介绍从最初的土路、砂石路,到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演进过程。我们将探讨大跨径桥梁、复杂隧道工程、山区公路建设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以及现代化的施工机械、测量技术、养护技术是如何应用于实践的。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公路管理理念的更新,从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逐渐转向多元化的管理体系,包括收费公路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公路管理中的应用,为提升公路网络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连接城乡,惠及民生 公路的意义,远不止于交通运输。本书将深刻揭示公路建设如何成为连接城乡、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农村公路的普及,打破了长期以来阻碍乡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农产品运输、人员往来、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城市内部道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则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挑战与前瞻 当然,中国公路事业的发展并非坦途。本书也将客观地分析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环境保护问题、资金筹集压力、技术瓶颈的突破、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和日益严峻的交通安全问题。在描绘辉煌成就的同时,本书也着眼于未来,探讨中国公路事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如何拥抱绿色出行理念,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的交通体系,为实现交通强国目标而不懈努力。 编织宏大的时代叙事 《中国公路史(第三册):变革与复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道路和桥梁的记录,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奋斗史、改革开放进程的生动写照。它将通过详实的史料、深入的分析、鲜活的案例,勾勒出中国公路从“先行”到“领先”的伟大跨越,展现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本书旨在让读者深刻理解公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感受建设者们的艰辛与荣光,并为中国公路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深刻的历史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交通技术都颇感兴趣,但总觉得零散,缺乏一个宏观的视角。《中国公路史(第三册)》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翻开第一页,就被那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脉络所吸引。作者在论述上,并没有仅仅罗列史料,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朝廷对于修筑道路的政策、投入的资源,以及这些政策如何深刻影响了经济发展、军事部署乃至文化交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汉唐时期官道修建的章节,那些关于不同路基处理技术、排水设施以及路政管理制度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宏伟的交通网络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书中提到的许多细节,比如不同时期的路面材料选择、里程碑的设置方式、以及沿途驿站的规模和功能,都展现了古人对工程的智慧和对效率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古代公路技术的简单梳理,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和技术演进的百科全书。《中国公路史(第三册)》对于元朝时期,特别是其强大的骑兵部队对陆路交通网络的依赖,以及其统治期间对现有道路的维护和扩建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书中对蒙古帝国征服过程中,其特有的驿站制度“站赤”的详细阐述,以及它如何有效地支撑起其庞大的疆域管理,都让我大开眼界。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视角,也让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让我惊叹!《中国公路史(第三册)》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揭示了中国公路发展背后深刻的历史规律。作者在探讨不同时期公路建设的技术瓶颈和解决方案时,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战国至秦汉时期,统一修建的里程碑和路网所发挥的军事战略意义的论述。这些不仅仅是交通设施,更是国家权力延伸和控制的象征。书中对这些早期路网建设的成本估算、劳动力组织方式的探讨,都极具参考价值。

评分

这部《中国公路史(第三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史,但读起来却充满了故事性和启发性。作者在叙述中,不仅关注了宏观的政策和技术,更深入到具体工程的实施细节,以及这些工程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的方方面面影响。比如,书中对唐朝“驿传”制度的详尽介绍,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分析,还涉及到人员配置、通信效率、甚至与边疆稳定之间的关系。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上升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中国社会运作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评分

读《中国公路史(第三册)》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中国大地上那纵横交错的交通脉络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不断发展演变的。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入手,然后详细阐述该时期公路发展的特点、遇到的挑战以及突破性的进展。我对书中关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路交通相互促进的部分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巧妙地将陆上交通的瓶颈与海上贸易的繁荣联系起来,分析了地理条件、技术进步以及国家政策如何共同塑造了不同时期的交通格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拿出地图对照,勾勒出那些书中描绘的古道,想象当年商旅往来、军队调动、信息传递的场景,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评分

《中国公路史(第三册)》这本书简直是信息量巨大,但又组织得井井有条。作者的学术功底可见一斑,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呈现出了一幅幅生动而复杂的古代公路发展图景。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明清时期,官道维护和私营交通发展并存的论述所吸引。书中详细分析了朝廷在维护国家主要交通动脉上的投入,同时也揭示了民间力量在地方交通改善中的作用。那些关于不同时期运河与公路系统的协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支撑起庞大的国内贸易网络的分析,让我对古代中国经济的韧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中国公路史(第三册)》这本书让我对“路”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连接点与点之间的物理通道,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动态载体。作者在分析唐宋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南北交通格局的变化时,提出的观点非常独到。书中详细阐述了经济重心南移对公路网发展的影响,以及运河交通如何逐渐成为主要的南北交通动脉。这种对宏观经济和社会变迁与交通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

评分

读《中国公路史(第三册)》的过程,就是一场智慧的盛宴。作者在探讨不同时期,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导致公路交通的衰落与恢复的循环,分析得鞭辟入里。书中对当时政府如何努力修复战损的道路,以及民间力量在地方交通维持中的作用的描述,都让我印象深刻。这种对历史周期性变动的深刻理解,以及作者如何将其体现在公路发展脉络中,是我非常欣赏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必须说,《中国公路史(第三册)》是我的宝藏!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对各个朝代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公路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古人如何凭借智慧和经验,因地制宜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描写,非常精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四川等地的山地公路修建的研究很感兴趣。那些关于悬崖栈道、桥梁技术以及应对复杂地形的巧妙设计,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评分

这部《中国公路史(第三册)》简直是一部史诗级的巨著!作者以极其详尽的史料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公路发展波澜壮阔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明代加强陆路交通,特别是对驿站制度的重建和完善的论述。书中不仅分析了其军事和行政功能,还揭示了它对民间商贸和信息传播的间接促进作用。那些关于不同时期驿道沿途城镇的兴衰,以及它们如何围绕交通节点发展壮大的案例,都极具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