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导读:从1968年到现在 [An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al Theory: 1968 to the Present Harry Francis Mallgrave and David Goodman]

建筑理论导读:从1968年到现在 [An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al Theory: 1968 to the Present Harry Francis Mallgrave and David Goodm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哈里·弗朗西斯·马尔格雷夫,[美] 戴维·戈德曼 著,赵前,周卓艳,高颖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理论
  • 现代建筑
  • 后现代建筑
  • 解构主义
  • 批判理论
  • 文化理论
  • 空间理论
  • 建筑史
  • 西方建筑
  • 当代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978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19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al Theory: 1968 to the Present Harry Francis Mallgrave and David Goodm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理论导读:从1968年到现在》是一本全面介绍自1968年以来过去40多年问重要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想的图书。它以敏锐而生动的文字阐述了深刻的问题,描述了发生在建筑思想领域中的一场真正的革命,以及这种知识大动荡所带来的影响。《建筑理论导读:从1968年到现在》也是di一本完整的且具有批判性的建筑理论史,它涉及了广泛意义上的建筑理论架构,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结构和景观设计;涵盖了对自1968年以来的建筑思想史的调查(包括对高技派现代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建构),全面回顾了过去15年在建筑思想中所产生的显著变化,系统介绍了20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个10年中出现的新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总结、分析了建筑领域的现状及其未来一些年可能会出现的趋势。
  《建筑理论导读:从1968年到现在》实例充足、文字生动,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我国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相关专业的在校师生而言,这无疑是本很有价值的建筑理论文献,而对建筑历史、建筑理论感兴趣的一般读者而言,《建筑理论导读:从1968年到现在》也具有较高的阅读性。

作者简介

  哈里·弗朗西斯·马尔格雷夫(Harry Francis Mallgrave),是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建筑学教授,也是一位屡获殊荣的杰出学者、翻译家和编辑。
  
  戴维·戈德曼(David Goodman),是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工作室副教授,也是R+D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他还在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院和波士顿建筑学院授课,其作品被收录在《芝加哥建筑:历史,更新和选择》(Chicago Architecture:Histories,Revisions,Alternatives)选集中,也被收录在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沃尔特。纳什编著的《一部批判的欣赏和原始资料》(A Critical Appreciation andSourcebook/Walter Netsch)中。

目录

序言 20世纪60年代

第一部分 20世纪70年代
第1章 打破旧风格:1968一1973年
第2章 意义的危机
第3章 早期后现代主义
第4章 现代主义的持续

第二部分 20世纪80年代
第5章 后现代主义和批判的地域主义
第6章 传统主义和新城市主义
第7章 理论的黃金时代
第8章 解构主义

第三部分 20世纪90年代及现在
第9章 风暴复苏
第10章 实用主义和后批判性
第11章 极简主义
第12章 可持续与超越

注释
致谢
人名对照表
译后跋

精彩书摘

  《建筑理论导读:从1968年到现在》:
  第6章 传统主义和新城市主义建筑学的王子
  大约每隔130年,英国的建筑理论界就会爆发一次极具争议性的讨论,当然这种讨论不会没有贵族的参与。18世纪20年代,沙夫茨伯里伯爵三世(17hirdEarlofshaftesbury,1671-1713年)和伯林顿爵士(Lord Burlington)共同以帕拉第奥主义复兴的古典手法遏制了约翰·凡布鲁(John Vanbrugh,1664-1726年)和尼古拉斯·霍克斯莫尔的巴洛克嗜好。1850年前后,来势凶猛的“风格之争”在激烈的言语混战中展开,它与“折中主义”相对立,支持工业化比如阿尔伯特王子(Prince Albert,1819-1861年),反对奥古斯塔斯·韦尔比·普金(Augustus WelbyPugin,1812-1852年)和约翰·拉斯金回归中世纪的伪善做法。这样说来,按照次序到20世纪80年代时,也应该再次出现一场典型的英国辩论。然而,有点不同寻常的是这次大讨论应该是被汉普顿宫一次社会上层范围内的演讲所点燃的——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150周年纪念日的庄严场合下。周三夜晚,人潮涌动,衣着考究的女士们和先生们纵声欢唱,建筑革命很少会在这种情况之前爆发。
  尽管现在查尔斯王子(.Prince Charles,阿尔伯特王子的玄孙,1948年一)关于“怪异的粉刺的演讲”(Monstrous Carbuncle Speech)已变得众所周知,但是也不能过高估计它对建筑思想的影响,即使这次演讲在很多方面还是相当谨慎且留有余地的。查尔斯王子在开场白中表达了对查尔斯·科雷亚(Charles Correa,当年的金牌得主)的赞美,而在结尾中则引用了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yon Goethe,1749-1832年)所说的“品味”,当然这一请求毫无争议。当查尔斯王子进入他演讲的主体并提及残疾人的无障碍标准时,他认为建筑师需要考虑“普通人”的“情感和愿望”,而且也应考虑同样这些人在“社区设计”中的重要性,他几乎没有引起太多的异议。甚至连他呼吁回归“那些在设计中表达情感的曲线和拱形”可能也会被许多出席的人看作仅仅是一个建筑新手的个人意见。
  但王子毫无疑问还期待着随后汉普顿宫大运河上的烟花表演,他像一只狐狸似的一直狡猾地使用这些和蔼可亲的言语。这一天的早些时候,他已将自己的演讲稿全部传送至《泰晤士报》和《卫报》,(一旦传到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建筑机构就会想方设法邀请王子“走出宫殿”做不同的演讲。。王子对两个在建方案分别所做的简短评论尤其冒犯了气派十足的整个建筑师群体。其中一个是搁置已久的由密斯·凡·德·罗为府邸广场(Mansion House Square,1964年)设计的一座塔楼,由于租赁合同的原因,直到1986年才安排施工;另一个则是特拉法尔加广场(17rafalgar Square)的国家美术馆扩建方案。这是最终的设计——即阿伦兹(Ahrends)、比东(Burton)和科拉莱克(Koralek)的竞赛获奖方案,查尔斯王子著名的(或者如果你喜欢可以将它称为“声名狼藉”的)演讲将其描述为“一个颇受青睐且举止优雅的朋友脸上长着的怪异粉刺。”’人们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建筑史的相关内容才能找到一种可以比作恶劣医疗条件的设计。
  正如人们所料,王子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迅速的反应,但却(正如人们不希望的那样)如此醒目地出现在了《泰晤士报》基本适中的几页版面上。这显然已经触动了一根神经。星期五,在这件事结束刚超过24小时后,《泰晤士报》已经发表了一篇支持王子的评论,其内容涉及他对现代主义的谴责以及对现代建筑好与坏的鉴别。同时,这篇评论也告诫他不要追求“退回到保护、复制和模仿”的后现代。。此外,在这篇文章中,国家美术馆扩建工程的设计师彼得·阿伦兹(Peter Ahrends)针对王子的言论提出了异议,在从建筑当局将不会受到王子这一比喻过多影响的事实中获得安慰之前,他将王子的这番言论称为“无礼、保守且充满恶意的”。‘然而,这种乐观带来了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周,《泰晤士报》的大多数读者来信不仅支持王子看待这个独特的设计的立场,而且还将这一争论扩大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令人不愉快的英国建筑。这就好像在大英博物馆地下室的某个地方已发现并开启了潘多拉的盒子。
  ……

前言/序言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中叶,建筑界被两大价值观所主导。一种表现为现代性视野下的政治信仰——社会改良派相信通过影响社会变革并建立起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环境秩序,建筑师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人性,也能挽救由于全球物质和精神破坏而产生的灾难。另一种则相信技术及其应用是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面对这些豪言壮语描述下的理想,有人可能会说在统一的现代性前提下,20多年来,技术幻想一直迷惑着建筑风格的“女主人”,而她却一点儿也没有想到这种令人兴奋的诱惑会如此之迅速便失去了魅力。
  其实,我们在追溯历史时不难发现这时期存在一些预示着未来建筑将发生分歧的迹象。1947年,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年)提出地域性现代主义的可能性,但却遭到了自封为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Art)权威的无礼审查。。同年,阿尔多·凡·艾克(Aldovan Eyck,1918-1999年)在布里奇沃特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上挑战了奉行现代设计的极端理性主义者,然而并未得到支持。。1953年,在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城举行的另一次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上,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建筑师团队递交了一份住宅设计方案,其建筑样式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所推崇的典范大相径庭,而来自伦敦的另一建筑师团队也大胆挑战了《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1959年,作为意大利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美屋》的编辑,厄内斯托·罗杰斯(Ernesto。Rogers)在两个层面上质疑建筑现状:其一,意大利从现代主义“撤退”,这主要表现为近期一些建筑师着迷于20世纪初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ty)形式;其二,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已成为历史主义致命的子弹——也就是说建筑渴望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有时也应谦恭有礼地参照历史。说也奇怪,这种对现状的抨击居然促成了罗杰斯(他的设计公司是BBPR’s)的设计作品维拉斯加塔楼(Torre Velasca。195ff-1958年,图P.1)的建成。这座建筑是米兰市区的一座现代混凝土塔楼,对很多评论家而言,它悬挑出的顶部楼层唤起了人们对意大利中世纪城镇的回忆。这次,来自官方的反应是快速而敏锐的,在荷兰奥特罗举办的第59届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上,罗杰斯的历史主义隐喻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建筑理论的轨迹:批判性思维与当代实践的对话 建筑,作为人类创造性的物质载体,始终与思想的演进、社会的变革以及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理解建筑的本质,不仅在于欣赏其形态与空间,更在于洞悉其背后的理念与理论。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建筑史年表,而是一场深入探索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建筑理论领域核心思想、关键人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旅程。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塑造了当代建筑景观的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潮流。 自1968年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点算起,建筑理论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在经历了一段时期对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推崇后,开始出现反思与质疑。战后经济的繁荣与工业化带来的标准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的同质化和对地域文脉的忽视。与此同时,社会政治的动荡、身份认同的危机以及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都对既有的建筑观念发起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理论不再仅仅是关于形式、功能或技术的单纯探讨,而是逐渐融入了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政治学以及心理学等多重学科的视野。 本书将从1968年作为分水岭,回顾并分析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转向。首先,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在建筑领域的表现与争论。它并非单一的风格,而是对现代主义的理性、普适性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反拨。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强调多元性、历史传承、地方性以及象征意义的回归。它拥抱混合风格、戏谑手法、引喻以及对过往建筑元素的重新解读,试图挑战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和功能至上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梳理诸如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少即是乏味”(Less is a bore)以及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对后现代建筑的定义与批评等关键论述。 紧随其后,我们还将深入研究“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对建筑理论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解构主义思潮,深受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影响,质疑文本(包括建筑)的稳定意义和固定的形式。它关注的是破碎、不确定、矛盾以及边界的模糊性。在建筑设计中,解构主义表现为对传统几何形态的挑战,对直线和对称的打破,对材料的非常规运用,以及对空间感知和体验的重新定义。本书将分析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以及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等代表性建筑师在解构主义框架下的探索与实践,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建筑作品来体现对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以及理性秩序的质疑。 “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流派。面对全球化浪潮对地方文化和特色的冲击,批判性地域主义试图在回应全球现代性的同时,保留并发展地方性的建筑特征。它并非简单地复古或模仿传统,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态度,重新审视并转化地方的文脉、材料、气候以及社会实践,使其与当代建筑的需求相融合。肯尼斯·弗兰普敦(Kenneth Frampton)是该理论的重要倡导者,他的论述深刻影响了我们如何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的文化身份问题。本书将探讨批判性地域主义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通过对地方性经验的精细捕捉与理论化,为建筑提供一种抵抗单调性和同质化的可能性。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激进建筑”(Radical Architecture)和“社会性建筑”(Social Architecture)等议题。前者,尤其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意大利,以其激进的姿态和对建筑作为社会变革工具的信念,提出了许多挑战现状的激进构想,如Superstudio和Archizoom的乌托邦式设想。后者则更加关注建筑在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居住条件、促进社区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例如,对低成本住房、参与式设计以及建筑伦理的探讨,都将为我们理解建筑的社会责任提供重要的线索。 21世纪以来,建筑理论的焦点进一步拓展。随着数字技术(如参数化设计、虚拟现实)的飞速发展,以及对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建筑理论也呈现出新的面向。我们将会探讨“数字时代的建筑”(Architecture in the Digital Age)如何通过新的设计工具和思维方式,挑战传统的建筑生成逻辑,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形态和空间体验。同时,对“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 Architecture)和“生态建筑”(Ecological Architecture)的理论化,也已成为当代建筑理论的核心议题,它不仅关乎技术层面的节能减排,更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本书还将关注建筑理论中关于“身体性”(Embodiment)和“经验性”(Experiential)的讨论。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建筑如何影响人的感官、情绪以及身体经验的深入研究。建筑不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触觉、听觉、嗅觉乃至心理感受的综合体验。通过分析相关的理论,我们将理解建筑如何通过其空间、材料、光影以及氛围来塑造我们的感知世界。 在探讨了上述主要理论流派和议题后,本书还将回顾建筑理论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理解,建筑并非孤立的实体,而是构成城市肌理、塑造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建筑理论的理解,也必然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城市和环境的框架下进行考察。 最后,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当代建筑理论的未来走向。在经历了多元化的思潮冲击后,建筑理论正朝着更加综合、跨学科以及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气候变化等新兴议题的关注,必将进一步重塑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实践。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入、系统且富有批判性的视角,来理解自1968年至今建筑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不回避理论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这些思想的对话中。通过对这些关键理论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建筑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并最终形成自己对建筑的独到见解,为未来的建筑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是一本让我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绝佳入门读物。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建筑理论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建筑杂志上的泛泛而谈,或者是对某些网红建筑的惊鸿一瞥。然而,《建筑理论导读》以一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了1968年至今的建筑理论的核心。作者们并没有回避那些相对复杂的哲学和思想渊源,而是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引述,将它们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建筑理论概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解构主义”和“地方性”等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描述了这些理论的表象,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因为某个理论的深刻洞见而拍案叫绝,因为它们恰恰解释了我内心深处对某些建筑现象的困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如何随着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创新。它让我明白,建筑理论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理解和塑造我们所处世界的重要思想工具。

评分

在翻阅这本《建筑理论导读》的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清晰且具有逻辑性的历史叙事。作者们并非将1968年至今的建筑理论视为一系列孤立的事件或观点,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编织成一个连贯的发展过程。我特别欣赏他们在梳理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例如,他们是如何将后现代主义中的一些反思,转化为批判性地域主义对本土性表达的探索,又或是如何与后殖民主义的批判性视角相融合。这种梳理,让我看到了理论的演变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充满互动、对话甚至冲突的复杂过程。书中对各个理论流派的源起、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以及对建筑实践的影响,都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阐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们在探讨“数字时代”对建筑理论的影响时,不仅仅是关注到技术本身,更是深入分析了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设计思维、建造方式,乃至我们对空间和物质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理论的发展有了全局性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它与社会、文化、技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拨云见日”的过程。在读之前,我对于1968年至今的建筑理论,总是觉得它们像是一些零散的、难以关联的碎片,充满了各种各样晦涩的术语和难以理解的概念。然而,作者们以一种极其清晰和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将这些碎片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他们不仅仅是在介绍各种理论流派,更是将它们置于历史的脉络中,展现了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批判、又如何共同构成了当代建筑理论的丰富图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思潮在建筑理论中的体现的阐述,它们是如何挑战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并引入了对权力、身份、多元性等议题的深刻反思。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建筑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本书也让我开始认识到,建筑设计并不仅仅是关于形式和功能,更是关于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以及权力关系的表达。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理论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塑造我们未来生活空间的重要思想工具。

评分

这本《建筑理论导读》最让我惊喜的一点,在于它能够将看似抽象和遥远的建筑理论,与我日常的生活体验和对城市景观的观察联系起来。作者们不仅仅是在介绍理论,更是在引导读者去“看”建筑,“思考”建筑。书中对各种理论流派的案例分析,往往都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并且不仅仅停留在对建筑形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建筑背后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意图。我常常在阅读完某个理论的介绍后,会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经过的一些建筑,然后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奇特的造型,那些独特的空间体验,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撑。例如,在读到关于“解构主义”的章节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了几座我曾见过的、充满扭曲和不对称感的建筑,然后我才明白,这些建筑并非是随意而为,而是承载着对传统秩序的挑战和对理性思维的反思。这种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抽象理论的方式,大大增强了我的阅读兴趣和学习效果。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理论并非是只存在于学术殿堂中的高深学问,而是切实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环境,塑造着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和体验。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体验是,它让我看到了建筑理论是如何在不断地“自我修正”和“自我超越”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后来出现的理论,都是在回应和批判前人提出的理论。例如,现代主义对装饰的排斥,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纠正”,而后现代主义的某些过度强调的“拼贴”和“符号性”,又在后来的理论中引发了进一步的审视。作者们通过细致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这种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地方性”和“全球化”这两个概念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建筑理论如何在回应全球化趋势的同时,又努力寻找和强化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这种在普适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当代建筑理论一个重要的讨论维度。本书也让我意识到,理论并非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问题的出现而不断演进的。例如,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促使可持续性理论成为当代建筑理论的核心议题之一。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理论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它是一个不断吸收新知、解决新问题的、动态发展的思想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建筑理论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内部的学术讨论,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乃至科技发展的语境中进行阐释。这种宏观的视野,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看到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从而对建筑理论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们在探讨“后殖民主义建筑”时,并没有仅仅从美学角度进行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身份认同以及历史创伤。通过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我才真正理解到,建筑在塑造和巩固某种社会秩序,或者挑战和颠覆某种既有权力结构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在评判和理解建筑时,是否常常忽略了这些深层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此外,作者们对于“可持续性”在当代建筑理论中的地位和演变的阐述,也让我看到了理论如何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并不断演进。从最初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到如今对生态系统、社会公平以及经济可行性的全面考量,可持续性理论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建筑理论自身的发展和成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思想、回应新挑战的、充满活力的领域。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1968年到现在”这个时间跨度所涵盖的建筑理论,脑海中只有零星的印象,比如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名字,或者几个被广泛引用的理论词汇。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作者们构建了一个极其详实且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建筑理论的浩瀚海洋中循序渐进地航行。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理论的根源、发展脉络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解构主义”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关于形式上的扭曲和破碎,更是关于对现有秩序、权力结构以及意义系统的质疑。作者们通过对德里达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解构主义会在那个时代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潮,以及它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怎样革命性的冲击。同样,对于“地域主义”的讨论,也让我对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和强化建筑的本土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不同地域的建筑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理论的多元性和地域性特征。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们还关注到了技术发展对建筑理论的深刻影响,例如数字建造、参数化设计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挑战和重塑我们对建筑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建筑理论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技术以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态发展的思想体系。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领域的思想,仅仅阅读理论家的著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而这本《建筑理论导读》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们在介绍每一个理论流派时,都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作为例证,并且不仅仅是罗列建筑师的名字,而是深入分析这些建筑是如何体现了某种理论思想,以及这些理论思想又是如何影响了建筑的设计和空间体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激进建筑”或“批判性建筑”的案例分析,它们往往挑战了人们固有的认知,并引发了深刻的思考。例如,书中对一些反乌托邦式的建筑设想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理论在探索社会未来可能性方面的作用。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对现实建筑的观察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理论并非是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与我们所处的建筑环境息息相关,并且能够指导我们创造出更具意义和价值的建筑空间。

评分

坦白说,在购入这本《建筑理论导读》之前,我对建筑理论的认知,大概停留在一些高中时期接触到的“风格”概念,比如哥特式、巴洛克式,再到现代主义的简洁和功能性。我一直觉得,建筑理论似乎是少数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晦涩学科,离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似乎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令人惊叹的亲切感和引导性,将我一步步带入了1968年至今的建筑理论世界。作者们似乎非常理解非专业读者的困惑,他们不仅仅是罗列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以及对历史背景的细致梳理,将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形式上的“杂糅”和“戏仿”,更是关于一种对宏大叙事的反思,对多元价值的肯定,以及对历史文本的重新解读。作者们通过对罗伯特·文丘里、查尔斯·詹克斯等人的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如何回应当时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的。此外,书中对“地方性”和“全球化”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对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进行建筑设计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不再仅仅将建筑视为简单的“建造”,而是开始将其理解为一种承载着文化、历史、社会意义的复杂载体。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建筑理论的力量,它不仅仅是指导设计的工具,更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一种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为我这样对建筑理论感到一知半解,却又渴望深入了解的人,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在阅读之前,我总是觉得建筑理论仿佛是一团迷雾,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难以捉摸的概念,即便偶有接触,也常常是在某个具体的项目或建筑师的传记中零散地看到,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和系统性的梳理。而《建筑理论导读:从1968年到现在》则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以一种令人惊喜的清晰度和条理性,将1968年至今的建筑理论发展历程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们没有将理论生硬地堆砌,而是通过对关键人物、重要事件以及时代背景的细致描绘,将理论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在学习抽象的理论,更是在理解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怎样的社会思潮影响而产生、演变,甚至相互碰撞的。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拼贴,到批判性地域主义对本土性的探索,再到科技浪潮下的数字建造与可持续性思考,每一个阶段都被作者们赋予了生动的生命。我常常被书中对某些理论流派的精准概括所折服,例如对“激进建筑”那种充满颠覆性和乌托邦式的想象力的描绘,又或是对“后殖民建筑”那种对权力、身份与空间的深刻反思。更重要的是,本书并未止步于介绍历史,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这些理论的当下意义与未来走向。它让我意识到,理论并非是陈旧的教条,而是与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甚至是塑造我们未来建筑实践的重要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