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譜管理與監測(第2版)

頻譜管理與監測(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翁木雲,呂慶晉,謝紹斌,劉正鋒 著
圖書標籤:
  • 頻譜管理
  • 頻譜監測
  • 無綫通信
  • 電磁兼容
  • 無綫電技術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術
  • 射頻技術
  • 信號處理
  • 標準規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04415
版次:2
商品編碼:1211702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通信與導航係列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0
字數:57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介紹瞭頻譜管理和頻譜監測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知識,詳細闡述頻譜管理的機構、法規,管理的內容、過程和方法,頻譜監測測嚮定位的基本原理、係統設備組成分類,以及頻譜監測和頻譜檢測的主要參數的測試原理、方法步驟和要求。

作者簡介

翁木雲:博士,空軍工程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近五年來參加科研項目8項,其中國防預研項目3項,國傢863和973項目各1項。齣版著作5部;在核心刊物發錶學術論文12篇,其中SCI 收錄1篇,EI、ISTP檢索3篇。

目錄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
1.1 電磁頻譜及其特性 1
1.1.1 電磁頻譜 1
1.1.2 電磁頻譜劃分 2
1.1.3 電磁頻譜特性 3
1.2 電磁空間與電磁環境 5
1.2.1 電磁空間 5
1.2.2 電磁環境 6
1.3 電磁頻譜管理基本概念 9
1.3.1 電磁頻譜管理的定義和特點 9
1.3.2 電磁頻譜管理的主要內容 10
1.3.3 電磁頻譜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1
1.4 電磁頻譜管理發展曆史 12
1.4.1 國外電磁頻譜管理及其發展 12
1.4.2 我國電磁頻譜管理發展曆史 15
第2章 電波傳播 18
2.1 地球大氣層和電離層 18
2.1.1 大氣層 18
2.1.2 電離層 19
2.2 電波傳播方式 24
2.2.1 地波(地錶麵波)傳播 24
2.2.2 天波傳播 25
2.2.3 視距傳播 26
2.2.4 散射傳播 26
2.2.5 波導電波傳播 26
2.2.6 各波段電波傳播特性及代錶性業務錶 27
2.3 自由空間傳播 29
2.3.1 自由空間傳播時的場強及接收功率 29
2.3.2 自由空間傳播損耗 30
2.4 地波傳播及場強計算 30
2.4.1 地球錶麵的特性 31
2.4.2 地波沿平麵地麵傳播時場強的計算 32
2.4.3 地波沿球形地麵傳播時場強的計算 33
2.4.4 地下和水下傳播 36
2.5 天波傳播及場強計算 39
2.5.1 電波在電離層中的傳播 39
2.5.2 短波天波傳播 42
2.5.3 中、長波天波場強計算 47
2.5.4 短波天波場強計算 48
2.6 視距傳播及計算 49
2.6.1 視綫距離 49
2.6.2 地形地貌對微波傳播的影響 51
2.6.3 低空大氣層對微波傳播的影響 54
2.7 對流層散射的傳播損耗計算 58
2.8 常用傳播模型 59
2.8.1 傳播模型的選擇 60
2.8.2 奧村-哈塔(Okumura-Hata)模型 60
第3章 電磁頻譜管理機構及法規標準 62
3.1 國際電信聯盟 62
3.1.1 國際電信聯盟成立發展 62
3.1.2 國際電信聯盟組織結構 63
3.1.3 國際電聯的宗旨與職能 64
3.1.4 國際頻率登記 65
3.2 國傢無綫電管理機構 66
3.2.1 組織結構 66
3.2.2 主要職責 67
3.3 國際法規及建議 69
3.3.1 《無綫電規則》 69
3.3.2 ITU-R建議 70
3.4 國傢法規製度 71
3.4.1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綫電管理條例》 72
3.4.2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綫電頻率劃分規定》 72
3.4.3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綫電管製規定》 73
3.4.4 《業餘無綫電颱管理辦法》 74
3.5 技術標準 79
第4章 頻率管理 82
4.1 頻率劃分 82
4.1.1 無綫電業務 83
4.1.2 國際頻率劃分 86
4.1.3 我國頻率劃分 88
4.2 頻率規劃 91
4.2.1 頻率規劃的原則 91
4.2.2 頻率規劃的程序 92
4.2.3 頻率規劃的分類 93
4.2.4 頻率規劃的內容 94
4.3 頻率分配 97
4.4 頻率指配 100
4.4.1 頻率指配方法 100
4.4.2 頻率指配工作程序 104
4.4.3 頻率指配的權限和要求 104
4.5 衛星軌道/頻率資源管理 105
4.5.1 衛星軌道/頻率資源管理的內容 105
4.5.2 國際電聯的衛星網路運行規定 107
4.5.3 我國設置衛星網絡空間電颱管理規定 108
4.5.4 衛星網絡空間電颱執照 111
第5章 無綫電颱站設備管理 113
5.1 颱站設置管理 113
5.1.1 颱站設置審批權限 113
5.1.2 颱站設置管理程序 114
5.1.3 電颱執照 115
5.1.4 電磁兼容分析 116
5.2 颱站使用管理 118
5.2.1 使用管理的主要內容 118
5.2.2 使用管理方法 119
5.2.3 使用管理要求 120
5.3 颱站資料管理 121
5.3.1 數據庫的作用 121
5.3.2 數據庫的內容 121
5.3.3 資料管理的方法和要求 122
5.4 無綫電設備管理 123
5.4.1 管理方法 123
5.4.2 型號核準 124
5.4.3 輻射電磁波的非無綫電設備管理 127
第6章 常用參數的概念和計算 128
6.1 電磁波屬性 128
6.2 分貝(dB)單位 129
6.3 增益G(或衰減L) 132
6.4 天綫增益 132
6.5 天綫因子 134
6.6 功率與功率密度 135
6.7 噪聲係數與靈敏度 136
第7章 噪聲與乾擾 139
7.1 無綫電乾擾的概念 139
7.2 噪聲 139
7.2.1 噪聲的分類與特性 139
7.2.2 人為噪聲 140
7.3 同頻乾擾 142
7.4 鄰道乾擾 142
7.5 互調乾擾 144
7.5.1 互調乾擾的基本概念及分類 144
7.5.2 發射機的互調乾擾 145
7.5.3 接收機的互調乾擾 149
7.5.4 無三階互調的頻道組 150
7.6 阻塞乾擾 153
7.7 帶外乾擾 155
第8章 無綫電監測與乾擾查處 157
8.1 監測的概念、目的和作用 157
8.2 監測的基本內容 158
8.3 監測係統設備 160
8.4 乾擾查處 168
8.5 乾擾分析判彆 170
第9章 無綫電測嚮定位 174
9.1 概述 174
9.1.1 相關概念 174
9.1.2 無綫電測嚮的主要用途 176
9.1.3 無綫電測嚮技術起源與發展 178
9.2 測嚮設備的組成與分類 181
9.2.1 測嚮設備的組成 181
9.2.2 測嚮設備的分類 182
9.2.3 測嚮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184
9.3 無綫電測嚮技術體製 187
9.3.1 比幅測嚮法 187
9.3.2 沃特森-瓦特(含角度計和交叉環)測嚮法 192
9.3.3 烏蘭韋伯測嚮法 195
9.3.4 乾涉儀測嚮法 197
9.3.5 相關乾涉儀測嚮法 201
9.3.6 多普勒測嚮法 203
9.3.7 時差測嚮法 206
9.3.8 空間譜估計測嚮法 208
9.4 無綫電定位 214
9.4.1 一點定位原理 215
9.4.2 交叉定位原理 216
9.4.3 動態定位原理 221
9.4.4 到達時間差(TDOA)定位 222
9.4.5 其他無源定位方法簡介 227
第10章 頻譜參數監測 229
10.1 測量原理 229
10.1.1 時域和頻域測量 229
10.1.2 幅度和相位域(矢量)測量 231
10.1.3 FFT分析 231
10.2 頻率測量 234
10.2.1 傳統頻率測量方法 235
10.2.2 基於DSP的頻率測量方法 241
10.2.3 頻率測量的精度 244
10.2.4 用於頻率測量的信號發生器 246
10.3 場強和功率密度測量 247
10.3.1 電磁場場強 247
10.3.2 場強或功率密度的測量設備 248
10.3.3 測量的頻率範圍和天綫 249
10.3.4 測量場地的選擇 250
10.3.5 測量室和設備 252
10.3.6 測量方法 254
10.3.7 測量精度 258
10.3.8 測量設備和天綫的校準 259
10.3.9 測量結果的評估、處理及文件編製 261
10.4 帶寬測量 262
10.4.1 帶寬定義 263
10.4.2 帶寬測量方法 264
10.4.3 帶寬測量的條件 268
10.4.4 對帶寬測量設備的要求 270
10.5 調製測量 271
10.5.1 幅度調製的遠距離測量 271
10.5.2 角度調製的遠距離測量 273
10.5.3 數字調製的監測 275
10.5.4 擴頻信號的測量 275
10.6 頻譜占有度測量 278
10.6.1 頻譜占用度測量目的 278
10.6.2 頻譜占用度測量技術 278
10.6.3 頻譜占用度監測接收機 279
10.6.4 30 MHz以下頻段的測量 279
10.6.5 30 MHz以上頻段的測量 280
10.6.6 頻段占用度的測量 282
10.6.7 占用度數據的顯示和分析 283
第11章 頻譜參數檢測 285
11.1 概述 285
11.1.1 檢測的分類 285
11.1.2 檢測的主要內容 285
11.1.3 檢測的一般步驟 286
11.2 檢測要求 287
11.3 檢測的主要頻譜參數 288
11.4 主要頻譜參數的檢測方法 290
11.4.1 測量方式 290
11.4.2 發射頻率範圍 291
11.4.3 發射頻率容限 291
11.4.4 功率測量 292
11.4.5 發射帶寬測量 294
11.4.6 鄰道功率測量 294
11.4.7 帶外域發射功率測量 299
11.4.8 雜散發射功率測量 299
11.4.9 接收機鄰道抑製測量 301
11.4.10 接收機互調響應抑製 301
11.4.11 接收機雜散響應抑製 302
11.4.12 接收機傳導雜散發射功率 303
11.5 測量中的不確定度分析 303
11.5.1 名詞術語 303
11.5.2 涉及到的基本理論 304
11.5.3 功率測量中的不確定度分析實例 306
11.5.4 傳導雜散發射測量的不確定度 308
11.5.5 頻率測量的不確定度 309
第12章 典型調製信號及其頻譜 310
12.1 模擬調製 310
12.1.1 幅度調製(AM) 310
12.1.2 角度調製FM和PM 312
12.1.3 其他模擬調製 314
12.2 數字調製 315
12.2.1 幅移鍵控(ASK) 317
12.2.2 頻移鍵控(FSK) 317
12.2.3 相移鍵控(PSK) 318
12.2.4 正交幅度調製(QAM) 319
12.2.5 編碼正交頻分復用(COFDM) 320
12.2.6 數字電視 320
12.2.7 數字音頻廣播(DAB) 321
12.3 擴頻調製 322
12.3.1 直擴DSSS 322
12.3.2 跳頻FHSS 323
習題 326
附錄A 頻譜管理的術語與定義 331
附錄B 保護頻率和頻段 341
參考文獻 343

前言/序言

《通信與導航係列規劃教材》總序

  互聯網和全球衛星導航係統被稱為是二十世紀人類的兩個最偉大發明,這兩大發明的交互作用與應用構成瞭這套叢書齣版的時代背景。近年來,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機器人不斷豐富著這個時代背景,呈現齣繽紛多彩的人類數字化生活。例如,基於位置的服務集成衛星定位、通信、地理信息、慣性導航、信息服務等技術,把恰當的信息在恰當的時刻、以恰當的粒度(信息詳細程度)和恰當的媒體形態(文字、圖形、語音、視頻等)、送到恰當的地點、送給恰當的人。這樣一來通信和導航就成為通用技術基礎,更加凸顯瞭這套叢書齣版的意義。

  由空軍工程大學信息與導航學院組織編寫的14部專業教材,涉及導航、密碼學、通信、天綫與電波傳播、頻譜管理、通信工程設計、數據鏈、增強現實原理與應用等,有些教材在教學中已經廣泛采用,曆經數次修訂完善,更趨成熟;還有一些教材匯集瞭學院近年來的科研成果,有較強的針對性,內容新穎。這套叢書既適閤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題學習,也可作為高校教材或參考用書。希望叢書的齣版,有助於國內相關領域學科發展,為信息技術人纔培養做齣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

第2版前言

  自本書第一版齣版以來,電磁頻譜(無綫電)管理與監測發展迅猛,新製定或更新瞭不少管理方麵的法規製度和技術標準。監測技術和設備也發展很快,不斷推陳齣新,用頻係統和設備更是飛速發展。用頻需求增長迅速,供需矛盾更加尖銳,乾擾影響日益嚴重。為瞭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我們在第一版的基礎上,結閤多年的教學科研實際,參考頻譜管理與技術方麵的最新資料,對書中主要內容進行瞭全麵的更新和修訂。

  本書第2版共12章,主體可分為頻譜管理和頻譜監測兩大部分,其中第1~5章為頻譜管理部分,第6~12章為頻譜監測部分。具體如下:第1章介紹電磁頻譜、電磁空間、電磁環境、電磁管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國內外電磁管理的發展情況。第2章介紹各波段電磁波的傳播特性和場強計算;第3章介紹國際電信聯盟、國傢無綫電管理機構的組織結構及主要職責,以及有關頻譜管理的國際、國內法規與技術標準;第4章介紹無綫電頻率的劃分、規劃、分配、指配與衛星軌道資源管理;第5章介紹無綫電颱站的設置、使用與資料,以及無綫電設備的型號核準等;第6章介紹頻譜監測常用參數的概念和計算方法;第7章介紹噪聲以及各種無綫電乾擾産生與消除的基本原理;第8章介紹無綫電監測的基本內容、係統設備組成分類,以及乾擾分級、乾擾查處原則程序與乾擾分析判斷方法;第9章介紹無綫電測嚮係統的組成分類,以及各種測嚮技術體製與無綫電定位原理;第10章介紹頻譜監測中所涉及的主要參數的測量原理、方法和設備要求;第11章介紹頻譜檢測中所涉及的主要參數的測量方法和步驟;第12章簡要介紹各種調製信號及其頻譜特性,方便於頻譜監測時對信號的分析識彆。另外,附錄A為頻譜管理的常用術語與定義;附錄B為國際保護頻率,包括遇險和安全通信頻率、(衛星)標準頻率和時間信號業務頻段。

  本書可作為頻譜管理、無綫電監測、電子對抗、通信工程、頻譜工程等相關專業或方嚮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從事與頻譜管理與監測有關的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或案頭常備手冊。

  本書由翁木雲主編,其中第1、3、4、9、11章、習題、附錄A由翁木雲修訂,第2、5、12章、附錄B由呂慶晉修訂,第6、7章由謝紹斌修訂,第8、10章由劉正鋒修訂。全書由翁木雲統稿。

  本書在編寫和修訂過程中得到瞭空軍工程大學信息與導航學院和空軍電磁頻譜管理中心的領導和同事們的支持和幫助,特彆是得到瞭黃國策、郭建新兩位教授的熱情幫助和指導,瀋國勤、李昊成、臧帆、王鋒、黃清艷、狄閔瑉、劉蕓江等同誌提供瞭寶貴的資料和修改意見,書中還引用瞭其他作者的一些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

  頻譜管理與監測發展非常迅速,由於編著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讀者和同行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16年10月

第1版前言

  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各種通信、廣播、電視、雷達、導航、遙測遙控、射電天文等無綫電業務的需求迅速增長,電磁環境越來越復雜,電磁頻譜供需矛盾日益尖銳。電磁頻譜資源與水、土地、礦藏等資源一樣,是人類共享的有限自然資源,也是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閤理、有效、經濟地使用電磁頻譜資源,保障各種用頻業務的正常開展,維護空中電波秩序,直接關係到國傢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展。因此,為瞭適應國傢和軍隊對電磁頻譜管理(也稱無綫電管理)實踐的需要,強化電磁頻譜意識,普及電磁頻譜知識,提高電磁頻譜管理與監測水平,我們編著瞭這本書。

  本書強調係統性、理論性和工程應用的實踐性,全麵介紹瞭頻譜管理和頻譜監測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知識,詳細描述瞭頻譜管理的內容、過程、方法和手段,以及頻譜監測、檢測、測量所涉及的主要參數的測試原理、方法和要求。

  本書共13章,分為頻譜管理和頻譜監測兩部分。其中頻譜管理部分共5章(第1~5章),包括電磁頻譜管理的基本概念,各波段電磁波的傳播特性及場強計算,國際、國傢及軍隊電磁頻譜管理機構,無綫電頻率的劃分、規劃、分配、指配與衛星軌道管理,以及用頻颱站設備管理。頻譜監測部分共8章(第6~13章),包括頻譜監測常用參數的概念及計算,噪聲與各種無綫電乾擾,無綫電監測的基本概念,無綫電測嚮係統的組成及各種測嚮技術體製,無綫電定位原理和衛星定位,頻譜監測中所涉及的主要參數的測量方法和要求,無綫電設備(特彆是發射機)的參數檢測方法和過程,以及各種調製信號及其頻譜特性。

  本書可作為電磁頻譜管理、無綫電監測、頻譜工程、通信偵查、電子對抗、通信工程及相關專業或方嚮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工程碩士)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與電磁頻譜管理與監測有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參考書或案頭常備的查詢手冊。

  本書由翁木雲主持編寫,其中第1、2、6、8、9、11章、習題、附錄A由翁木雲編寫,第3、4章、附錄B、附錄C由張其星編寫,第5、10章由謝紹斌編寫,第7章由劉蕓江編寫,第12章由劉正鋒編寫,第13章由計同鍾編寫。全書由翁木雲統稿。

  本書由國傢無綫電監測中心李明高工擔任主審,他在百忙之中審閱瞭本書的主要內容和提綱,並提齣瞭一些中肯的意見和建議,特此緻謝。

  本書的齣版得到瞭空軍工程大學電訊工程學院許多同誌的支持和幫助,特彆是得到瞭黃國策、達新宇兩位教授的熱情幫助和指導,呂慶晉提供瞭許多寶貴資料,書中還引用瞭其他作者的一些內容和研究成果,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

  頻譜管理與監測發展非常迅速,由於編著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錯誤和失之偏頗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信號分析與解讀:從理論到實踐》 內容簡介: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號無處不在,它們構成瞭我們溝通、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礎。從微弱的無綫電波到復雜的生物電信號,再到浩瀚的宇宙輻射,信號的分析與解讀是諸多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核心課題。本書《信號分析與解讀:從理論到實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信號分析框架,係統性地介紹信號的産生、傳播、接收、處理和分析方法,並著重於如何在實際應用中有效解讀信號所蘊含的信息。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領域的信號,而是涵蓋瞭廣泛的信號類型,從物理世界的電磁信號、聲學信號,到信息科學中的數字信號、通信信號,再到生物醫學中的生理信號,力求為讀者建立一個通用的信號思維模式。 本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基礎理論與工具、信號的獲取與預處理、信號的特徵提取與模式識彆、以及信號的綜閤應用與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基礎理論與工具 本部分是理解後續內容的基礎,將從信號最本質的數學描述齣發。我們將首先探討信號的基本概念,包括信號的分類(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周期信號與非周期信號、確定性信號與隨機信號等),以及信號的能量與功率。隨後,將深入介紹傅裏葉分析,這是信號處理中最強大的工具之一。我們將詳細講解傅裏葉級數和傅裏葉變換,闡述它們如何將時域信號分解為不同頻率的成分,從而揭示信號的頻譜特性。理解傅裏葉變換對於分析周期性、準周期性信號以及理解信號的帶寬至關重要。 除瞭傅裏葉分析,我們還將引入拉普拉斯變換和Z變換,它們在處理瞬態信號、穩定性分析以及離散時間信號分析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們將詳細闡述這些變換的性質、求解方法以及它們與傅裏葉變換之間的關係。 此外,本部分還將介紹信號分析中常用的其他數學工具,如捲積定理、相關函數(自相關與互相關)的意義和應用,以及希爾伯特變換在單邊帶信號生成和相位分析中的作用。對於隨機信號,我們將介紹其統計特性,包括概率密度函數、均值、方差、自相關函數和功率譜密度,為後續的隨機信號分析打下基礎。 第二部分:信號的獲取與預處理 在理論層麵掌握瞭信號分析的基礎後,本部分將轉嚮實際操作。我們將探討信號的獲取過程,包括傳感器的工作原理、采樣定理(Nyquist-Shannon采樣定理)及其重要性,以及量化誤差的來源和控製方法。理解采樣和量化的過程是進行數字信號處理的前提,我們將詳細分析理想采樣和實際采樣之間的差異,以及如何選擇閤適的采樣率以避免混疊。 信號預處理是信號分析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其目的是提高信號質量、去除噪聲、增強有用信息。本部分將詳細介紹多種常用的預處理技術: 濾波技術: 包括低通、高通、帶通和帶阻濾波器,以及它們的理論基礎(如巴特沃斯、切比雪夫、橢圓濾波器設計)。我們將討論模擬濾波器和數字濾波器(FIR和IIR濾波器)的設計原則和應用場景。例如,如何設計一個濾波器來消除特定頻率範圍的噪聲,或者增強信號的某個頻段。 噪聲抑製方法: 除瞭濾波,還將介紹其他去噪技術,如時域平均、自適應濾波、小波去噪等。我們會分析不同噪聲類型的特點,以及針對不同噪聲選擇最有效的去噪策略。 信號變換與壓縮: 介紹離散傅裏葉變換(DFT)和快速傅裏葉變換(FFT)在數字信號分析中的應用,以及它們在頻譜分析中的優勢。同時,還將探討其他信號變換,如離散餘弦變換(DCT),它在圖像和音頻壓縮領域有著廣泛應用。 第三部分:信號的特徵提取與模式識彆 信號的原始數據往往龐雜,直接解讀睏難。本部分將聚焦於如何從信號中提取有意義的特徵,並利用這些特徵對信號進行分類和識彆。 時域特徵: 包括信號的幅值、峰值、零交叉率、均方根值、峭度等統計特徵。這些特徵能夠描述信號的動態範圍、波動性以及其非高斯性。 頻域特徵: 基於傅裏葉分析,我們將提取信號的頻譜能量集中度、中心頻率、帶寬、諧波成分等。例如,通過分析功率譜密度,我們可以識彆信號的主要頻率成分及其強度。 時頻域特徵: 對於非平穩信號,時域和頻域分析可能不足以完全捕捉其動態變化。本部分將介紹短時傅裏葉變換(STFT)、小波變換(WT)等時頻分析方法,它們能夠同時展現信號在時間和頻率上的變化規律。我們會深入探討小波分析在信號去噪、特徵提取和信號壓縮中的優勢。 模式識彆與分類: 在提取瞭豐富的信號特徵後,本部分將介紹如何利用這些特徵構建分類器。我們將涵蓋經典的模式識彆算法,如K近鄰(KNN)、支持嚮量機(SVM)、決策樹、樸素貝葉斯等,並討論它們在信號分類任務中的適用性。此外,還將介紹基於深度學習的信號分類方法,例如捲積神經網絡(CNN)和循環神經網絡(RNN)在處理復雜信號模式方麵的強大能力。 第四部分:信號的綜閤應用與案例分析 為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本部分將通過一係列不同領域的案例,展示信號分析與解讀的實際應用。我們將精選具有代錶性的應用場景,深入剖析其信號特性、分析方法和最終結論。 通信係統中的信號分析: 討論調製解調信號的頻譜分析、信噪比(SNR)的測量與優化、誤碼率(BER)的評估以及抗乾擾技術。例如,分析調頻(FM)或調幅(AM)信號的頻譜,理解其帶寬需求。 生物醫學信號處理: 介紹心電圖(ECG)、腦電圖(EEG)、肌電圖(EMG)等生理信號的特點、常見的異常模式識彆(如心律失常的檢測)以及噪聲的去除。 工業故障診斷: 分析機器設備的振動信號、聲音信號,通過頻譜分析和時頻分析來識彆潛在的機械故障,如軸承磨損、齒輪損壞等。 環境監測與遙感: 探討雷達信號、聲納信號、衛星遙感圖像信號的分析方法,用於目標探測、地形測繪、大氣成分分析等。 音頻與語音信號處理: 分析語音信號的聲學特徵、說話人識彆、語音閤成、音頻降噪等。 每個案例分析都將遵循“信號特性識彆-選擇分析工具-實施處理與分析-解讀結果與得齣結論”的流程,力求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信號分析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本書特色: 係統性與全麵性: 從基礎數學理論到前沿算法,再到實際應用案例,構成瞭一個完整的信號分析知識體係。 理論與實踐並重: 既深入闡述瞭信號分析的數學原理,也提供瞭大量實際應用指導和案例分析。 跨學科視野: 涵蓋通信、生物醫學、工業、遙感等多個領域的信號處理,展現瞭信號分析的普適性。 強調解讀能力: 不僅教你如何處理信號,更重要的是培養你理解信號、從中提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 《信號分析與解讀:從理論到實踐》適閤作為高等院校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從事信號處理、模式識彆、數據分析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的參考書。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係統地掌握信號分析與解讀的核心技能,從而在各自的領域內解決更加復雜和深入的問題。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探索之旅。每一章都像一個新發現的島嶼,我在這上麵停留,瞭解它的獨特風貌,然後繼續航行。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頻譜效率提升和新技術應用的討論印象深刻。在日益增長的無綫通信需求下,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頻譜資源,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頻譜管理與監測(第2版)》為我提供瞭多個角度的思考,從動態頻譜共享到認知無綫電,這些前沿技術讓我看到瞭頻譜管理未來的無限可能,也感受到瞭技術進步帶來的強大驅動力。

評分

作為一個對技術細節有著強烈探求欲的讀者,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頻譜監測技術部分的深入闡述。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詳細地介紹瞭各種監測設備的工作原理、技術指標,以及實際應用場景。我仿佛親眼看到瞭那些高科技的監測站,它們如何在復雜的電磁環境中捕捉、分析頻譜使用情況,如何識彆非法信號,如何定位乾擾源。這種對實踐操作的細緻描繪,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頻譜管理並非紙上談兵,而是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和精密的儀器設備。

評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實踐性知識的學習者,所以當我在《頻譜管理與監測(第2版)》中看到大量關於頻譜監測實際操作的案例和流程時,我感到非常興奮。書中詳細描述瞭從現場勘查、設備部署到數據采集、報告撰寫的全過程,甚至還涉及到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國際標準。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工作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指南。它讓我看到瞭理論與實踐之間緊密的聯係,也為我指明瞭未來學習和發展的方嚮。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發。在理解瞭頻譜管理和監測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周圍的世界。手機信號的穩定,Wi-Fi的順暢,甚至廣播電視的清晰播放,背後都有著看不見的“規則”在默默運行。這本《頻譜管理與監測(第2版)》讓我明白,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便捷,實際上是無數技術專傢、管理人員和政策製定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它讓我對“秩序”和“和諧”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初次翻閱,就被它那厚重的紙張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仿佛捧著的是一座知識的寶庫,而非一本尋常的書籍。封麵上“頻譜管理與監測(第2版)”幾個大字,透露齣其專業性和權威性。我一直對無綫電通信及其背後的種種規則和技術充滿好奇,而頻譜,無疑是這個領域最核心、最稀缺的資源。想象一下,無處不在的無綫電波,它們如何被分配、如何被管理,又如何確保不被隨意侵占和乾擾,這一切都顯得神秘而又至關重要。這本書無疑打開瞭我窺探這一神秘世界的一扇窗。

評分

作為一名對事物原理有強烈探究精神的讀者,我對書中對頻譜監測的理論基礎和數學模型部分尤為關注。它不僅僅描述瞭“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和“如何”。通過對信號處理、統計學原理的介紹,我更清晰地理解瞭監測設備是如何從復雜的電磁信號中提取有用信息的,又是如何進行精確的測量和分析的。雖然有些數學公式我需要反復推敲,但這正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提供的是嚴謹的學術支持,而非淺嘗輒止的介紹。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頻譜管理”這個詞匯感到有些枯燥和遙遠,以為會是一本充斥著枯燥法規和晦澀概念的書。然而,《頻譜管理與監測(第2版)》卻顛覆瞭我的這種預設。書中運用瞭大量的圖錶、案例分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例如,在講述頻率劃分時,它會結閤實際的通信係統,解釋不同頻段的特性如何適閤特定的應用,比如低頻段適閤長距離傳播,而高頻段則能承載更大的數據量。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瞭關鍵知識點。

評分

我是一個對事物發展脈絡有著強烈興趣的讀者。在閱讀《頻譜管理與監測(第2版)》時,我特彆關注書中對頻譜管理技術發展曆程的迴顧和展望。它不僅僅介紹瞭當前的技術現狀,還追溯瞭頻譜管理理念和技術是如何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而演變的。從早期的模擬通信到如今的5G、6G,頻譜管理策略也隨之不斷調整和優化。這種對曆史的梳理和對未來的預測,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感受到瞭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和挑戰與機遇並存。

評分

在閱讀《頻譜管理與監測(第2版)》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其內容的全麵性和深度。它涵蓋瞭頻譜管理從宏觀的政策法規製定,到微觀的技術實現和應用。對於頻譜的劃分、分配、使用、監測以及乾擾處理等各個環節,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尤其是在國際頻譜管理章節,讓我瞭解到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頻譜管理方麵的差異和閤作,以及國際電信聯盟(ITU)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讓我對全球頻譜管理體係有瞭更宏觀的認識。

評分

我通常在深夜,伴著柔和的颱燈光,沉浸於書本的海洋。這一次,《頻譜管理與監測(第2版)》帶我進入瞭一個我從未真正深入瞭解過的領域。它並非那種輕鬆愉悅的讀物,需要我全神貫注,細細揣摩每一個概念,每一個術語。當我讀到關於頻譜劃分和分配的章節時,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巨大的、無形的棋盤,上麵有著無數的格子,每一個格子都代錶著一種特定的頻率,而這些格子又被精心地規劃,分配給不同的用途:廣播電視、移動通信、航空航天、衛星服務,甚至還有我們日常使用的Wi-Fi。這種精密的規劃,讓我不禁驚嘆於人類在管理如此抽象且寶貴的資源時所付齣的智慧和努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