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催乳按摩及宝宝辅食添加两部分内容。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产妇乳房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一学就会的催乳按摩法及保健方法,母乳喂养的营养饮食疗法及饮食禁忌,母乳喂养成功的技巧等。此外,还包括宝宝辅食添加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给宝宝断奶等内容。
周英,高级母婴护理师,催乳按摩专家,母婴护理及中医催乳师培训讲师,高级营养师。从事母婴护理工作多年,亲手护理过100余位产妇和新生儿,为多家月嫂公司做过培训讲师。
母乳喂养的好处·1
母乳是妈妈给宝宝最宝贵的礼物·2
母乳中的主要营养成分·3
1.蛋白质·3
2.脂肪·3
3.碳水化合物·3
4.矿物质·4
5.维生素·4
6.免疫成分·4
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好处·5
1.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5
2.为宝宝提供全面营养·5
3.增进母子感情,有助于婴儿情商及智商的发展·6
4.安全无菌、经济方便·6
5.预防肥胖·6
6.降低过敏风险·7
母乳喂养对妈妈的好处·7
1.有助于子宫复原·7
2.有助于产后体形的恢复·7
3.降低妈妈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8
4.推迟更年期的到来·8
5.哺乳有利于母亲身体放松,心情愉快·8
母乳喂养对家庭及社会的好处·9
乳房的生理结构·11
乳房的外部结构·12
1.乳头·12
2.乳晕·12
3.乳房体·12
乳房的内部结构·13
乳房畸形的种类有哪些·15
1.副乳·15
2.乳房不对称·16
3.巨乳症·17
4.小乳症·18
5.乳头内陷·18
6.扁平乳头(小乳头)·18
7.巨大乳头·19
乳房的发育及生理变化·19
1.青春期·19
2.月经周期·20
3.妊娠期·20
4.哺乳期·20
5.绝经期·21
乳汁的分泌与生成·23
乳汁是怎样产生的·24
乳汁分泌全过程·24
母乳各阶段的成分及营养·25
1.初乳·25
2.过渡乳·26
3.成熟乳·26
4.晚乳·26
前奶和后奶的区别·26
1.前奶·26
2.后奶·27
母乳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27
为什么有的新妈妈会缺乳·27
孕期乳房按摩·29
1.孕早期·29
2.孕中期·30
3.孕晚期·30
母乳不足的原因·31
1.乳量的多少与乳房的腺体组织有关·31
2.与乳腺管是否畅通有关·31
3.与饮食调理有关·31
4.与宝宝是否吸吮有关·32
这本书的“早期语言启蒙”章节,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做成一门小课。我一直以为,语言启蒙就是多跟宝宝说话,多读书,但这本书告诉我,这只是表层。作者把重点放在了“语境构建”上,强调了如何通过环境的“暗示性”来促进宝宝的词汇积累。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场景重现法”,要求父母在给宝宝换衣服时,不仅要说出衣服的名称,还要用夸张的语气重现“穿上它去玩雪的感觉”,从而将抽象的词汇与具象的体验强行挂钩。这种教学方法非常直观,我尝试着在我家宝宝玩积木时加入了更多“形容词的戏剧化演绎”,效果立竿见影,他开始尝试用一些更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而且,书中还非常巧妙地引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儿语言学习的案例对比,这使得整个讨论的深度远超一般工具书的水平。它不是教你“读什么”,而是教你“怎么读出灵魂”,这才是真正厉害的地方。
评分坦白说,我买过不少关于“宝宝辅食制作”的书,但大多不是配方过于复杂,就是食材过于小众,根本不接地气。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极简主义烹饪哲学”。作者似乎深谙中国家庭厨房的实际情况,所有的食谱都围绕着“一锅出”和“快速变身”展开。我试了其中一个“三步搞定高铁蛋白泥”的做法,简直神乎其技,用最常见的食材,通过精确的火候控制,做出了口感细腻到不可思议的泥状食物,完全没有那种粗糙的颗粒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教你怎么做,还深入探讨了“食物与情绪关联”的课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对某些食物表现出莫名的抗拒,书中从食物的颜色、温度、乃至制作过程中的气味,都给出了非常有趣的解释。我曾经为此困扰了很久,以为是孩子挑食,现在才明白,这其实是一场感官学习的拉锯战。这本书的介绍部分,寥寥数语就点明了核心,完全没有废话,直击痛点,让人读了立刻就有动手的冲动。
评分我向来是个对任何“育儿速成班”嗤之以鼻的人,总觉得那些花里胡哨的技巧都是表面文章,治标不治本。然而,这本书的“时间管理与精力分配”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一味鼓吹“牺牲一切奉献给孩子”的传统观念,而是非常务实地提供了一套适合现代职场父母的“碎片化高质量陪伴”方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番茄育儿法”的变种应用,作者提出,即使只有十分钟的专注时间,只要是心无旁骛的全身心投入,其效果远胜于一小时心不在焉的陪同。书中详尽地列举了不同月龄宝宝可以在五分钟内完成的互动游戏清单,这些清单操作性极强,让我这种经常需要处理邮件的职场妈妈找到了平衡点。而且,它还穿插了大量关于如何管理自身“育儿倦怠感”的技巧,比如如何设置心理边界,如何优雅地拒绝不必要的社交压力。这种对父母自我成长的关注,让我觉得作者真正站在了现代家庭的立场上说话,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它不是一本只关注宝宝的说明书,更像是一本写给父母的“生存指南”。
评分关于“宝宝睡眠训练”,市面上的书总是把“哭泣”和“坚持”这两个词挂在嘴边,搞得家长们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就“训练失败”。但这本书的哲学观完全是“反向操作”。它不是教你如何让宝宝停止哭泣,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哭泣背后的“信号系统”。作者把宝宝的夜醒描述成一种“信息反馈机制”,而不是“行为缺陷”。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夜间环境的微调”的建议,它没有要求家长采用任何极端的“冷处理”方法,而是专注于优化卧室的温度、湿度、光线甚至空气的流动性,来模拟一个更接近子宫的安全环境。书中详细列举了哪些细微的环境变化可能会引发夜惊或啼哭,数据详实,分析精辟。读完后,我立刻调整了卧室的遮光帘角度,第二天宝宝的夜间睡眠质量果然有了显著改善,而且过程中我完全没有感到挫败感,因为我感觉自己是在与宝宝“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和他“对抗”。这本书的温和与科学性,给我注入了巨大的信心。
评分这本育儿书的视角真的太独特了,我完全没想到会在一本育儿宝典里读到这么多关于“潜意识沟通”的深刻见解。作者好像完全不是在教我们怎么给宝宝换尿布,而是在教我们如何与新生儿进行一场跨越物种的心灵对话。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那些看似无意义的咿呀声、小动作背后隐藏的宝宝的真实需求和情绪波动。举个例子,书中对比了三种不同哭声的细微差别,用极其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比如“像一只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小提琴,音调高亢而带着一丝颤抖”,读起来简直像在看文学作品,而不是一本工具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建立安全感依恋”的章节,它没有用枯燥的心理学术语,而是通过讲述几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展示了父母在关键时刻的一个眼神、一次轻抚是如何在宝宝心里筑起一座坚固的信任堡垒。这种深入骨髓的情感教育,比任何技巧性的指导都来得更扎实、更持久。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育儿,而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敏感、更有同理心的人。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强,逻辑层层递进,读完后我对“养育”这件事有了全新的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延续,更是一场深层次的人格塑造工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