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

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会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
  • 说部
  • 士人生活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学术研究
  • 金粟儒林
  • 文献研究
  • 思想史
  • 民国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47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98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小品的形式,聊聊小说人物,谈谈书背后的历史

  ☆羊羔酒里有羊羔吗

  有。这酒中真的有羊肉,而且是嫩肥羊肉。小农经济时代自有其妙处,无论吃的喝的,大多可自家DIY,真材实料,质量可靠,保证“绿色”。

  ☆范进中举的另类解读

  范进从二十几岁考到五十几岁,回回落榜,岁岁伤心。他为什么如此坚持,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单是名利双收的美好前景,能引诱他如此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吗?

  ☆何止“十万雪花银”

  晁思孝为官两任,究竟贪污了多少?且看作者给你算算账,这笔银子在当时若是用来买米,够十六万人一年的口粮。即使在米价较高的念头,也够八九万人吃一年的。若是用来购房,可买上完间。

内容简介

  “世情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zui高水平,经典之作有《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及《歧路灯》等。它们的诞生,将读者从帝王将相、英雄好汉、神佛妖魔的遥远世界,拉回眼下的现实生活。书中细说凡人的吃饭穿衣、喜怒哀乐,让读者从平凡中品味出生活的乐趣。

作者简介

  侯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水浒〉源流新证》《〈水浒〉〈西游〉探源》《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元曲诵读》《四书语录》《国学经典跟我读:儒家十三经》《食货<金瓶梅>:晚明市井生活》《物欲<红楼梦>:清朝贵族生活》等。

目录

书藏“金粟”话儒林(代序)/ 1


辑一 白银时代,穿衣吃饭

白银有价,与时沉浮/ 3

二分银子吃饱饭/ 7

两文的烧饼八分的面/ 11

小酌席面,凄美爱情/ 14

乡民酒席与名士饮馔/ 18

“吃货”马二的庐山真面/ 22

羊羔酒里有羊羔吗/ 26

圆领·道袍·直裰·襕衫/ 32

穿衣戴帽规矩多/ 36

一套顾绣衣料的故事/ 41


辑二 求田问舍,雇马赁舟

晁源的豪宅买亏了/ 47

人间有价屋,天上神仙府/ 51

谭家大院盛衰史/ 55

明末清初田价低/ 59

舟车鞍马行路难/ 64

包浆古炉值几何/ 69

男女工价谁更多/ 72

“人价”低微不及马/ 76


辑三 儒林经济,科举引领

从刘氏奖学碑说起/ 83

秀才不好当,学台更辛苦/ 86

廪生的甜头与面子/ 90

聊胜于无说“五贡”/ 94

监生的帽子不值钱/ 98

鱼龙混杂的援例监生/ 103

国子监是“创收大户”吗/ 107

为范举人的痰症把脉/ 110

“范进中举”的另类解读/ 114


辑四 边缘儒士,谋生百态

鬻儿秀才羡优伶/ 121

塾师境况,南北不同/ 125

休把塾师当“学匠”/ 130

塾师败类汪为露/ 134

坟墓前的笑声/ 137

《歧路灯》: 择师不慎烦恼多/ 141

贡生前程苜蓿官/ 147

幕宾价值有多高/ 152

“选家”生涯,居大不易/ 157

“自费出书”的名利思考/ 161

《歧路灯》里刻书潮/ 167

清廷编《四库》,影响入小说/ 170


辑五 当官做吏,鲜不为利

升官报喜,闹剧开锣/ 177

当了官,想不发财都难/ 181

有了钱,又何愁没官做/ 186

何止“十万雪花银”/ 190

一个借机贪渎的小标本/ 193

晁源惹上人命官司/ 199

贪官“操作”有规程/ 202

胡大尹的任性与结局/ 206

“强盗”在地方,百姓贫彻骨/ 209

一篇完整的审案记录/ 213

女牢里盖起大瓦房/ 216

珍哥: 一个至死不悟的“娼妇”/ 221

吏役: 唤不醒的作恶群体/ 226

官、吏矛盾几时休/ 229

跟着潘三爷做点“有想头的事”/ 233

惹不起的书办/ 238


辑六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不幸家庭也有相似处/ 245

半天挥霍两万多/ 248

晁源何事肯花钱?/ 253

有其父必有其子/ 258

晁夫人差点被扫地出门/ 262

魏三平地起风波/ 266

严贡生的官司打赢了吗/ 269

娄公子当不成信陵君/ 274

悭吝胡公子,泄气汤衙内/ 277

顾影自怜杜慎卿/ 281

杜少卿的“失败”人生/ 284

戒赌劝学《歧路灯》/ 289

不成器的官宦子弟/ 293

赌博成风的十八世纪/ 298

谁挡住盛希侨的为官路/ 301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305


附录

名家评《醒世姻缘传》/ 309

名家评《儒林外史》/ 311

名家评《歧路灯》/ 314

精彩书摘

  书藏“金粟”话儒林(代序)

  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书痴》一篇,写彭城郎生家境贫寒,百物典尽,唯独父亲留下的藏书,一卷不肯弃置。他将父亲手抄的《劝学篇》贴在壁上激励自己,每日苦读不辍——“不为干禄,实信书中真有金粟!”(不为求官,只信书中真有金钱、米粟!)

  《劝学篇(一作“诗”)》相传为宋真宗赵恒所作,内有“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赵恒《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等语,千百年来,成为鼓舞贫寒子弟发愤读书的座右铭。——而“书痴”郎生苦读的结果,竟真的获得了“窖粟”“金辇”,还得到神女的眷顾,最终进士及第,做了高官。

  文中所叙虽属“小说家言”,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士人的生活现状及处世心态,而类似的状况及心态,在明清世情小说中还多有反映。

  一般认为,“世情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最高水平,经典之作有《金瓶梅》《醒世姻缘传》《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全书100回。作者署名“西周生”,或以为是蒲松龄的笔名。故事背景为明代,叙两代姻缘。第一代男主人公为官宦子弟晁源,他宠幸侍妾珍哥,逼死嫡妻计氏,又因猎杀妖狐而遭报应,最终死于非命,珍哥也瘐毙狱中。第二代男主人公为财主子弟狄希陈,他先后迎娶薛素姐、童寄姐,婚后备受妻妾凌虐;家中一婢珍珠被寄姐逼死。后经高僧指点,希陈始知自己是晁源转世,素姐、寄姐及珍珠分别为妖狐、计氏及珍哥托生。希陈诵经消怨,后得善终。《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全书56回,作者为清人吴敬梓。是书以明代为背景,实则展示了18世纪清中前期的社会面貌。书中重点描写文人儒士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突出了批判科举、轻视功名富贵的主题,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儒生形象,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王惠、严贡生、严监生、王玉辉、虞育德、杜慎卿、杜少卿等,刻画生动,堪称典型。该书是明清说部中唯一一部足称讽刺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及《歧路灯》《歧路灯》,全书108回,作者为清人李绿园。作品以明代为背景,实则反映了清代中前期的社会生活图景。全书讲述乡绅子弟谭绍闻幼年失怙,又为庸师所误,加之交友不慎,遂致堕落;赌博狎妓,无所不为。后家业凋零,在父执劝导、忠仆扶持及亲戚提携下,幡然悔悟,浪子回头,终于重振家声。等。它们的诞生,将读者从帝王将相、英雄好汉、神佛妖魔的遥远世界,拉回眼下的现实生活。书中细说凡人的吃饭穿衣、喜怒哀乐,让读者从平凡中品味出生活的乐趣。

  通俗小说的读者以“下里巴人”居多,受市井习气浸染,心胸眼界不无局限。他们见东家财主钱过北斗、米烂陈仓,不由得心中一阵阵“羡慕嫉妒恨”;可看到西邻秀才穷得揭不开锅,又找回了几分优越感。眼见富裕人家出了败家子,他们幸灾乐祸、暗自拍手;路过公爵府的高墙,又心生好奇,很想见识见识“钟鸣鼎食”的排场、少爷小姐的风流……世情小说的出现,恰恰迎合并引领了世俗读者的阅读趣味。

  这类小说的一大特点,都将衣食住行、银钱经济当成描述重点——这又是百姓每日一睁眼就会遇上的问题。而名著之所以永不过时,原因之一,便是因应了百姓这“永不过时”的需求!

  笔者前面两本书《食货〈金瓶梅〉: 晚明市井生活》和《物欲〈红楼梦〉清朝贵族生活》,都是从物质生活角度入手,来阐释小说名著。所涉及的两部名著,一写外埠土豪,一写京师贵戚,于中下层百姓,稍有间离感。本书则对《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和《歧路灯》三书做一番探讨,小说主人公多为士人,与市民比邻而居,更觉熟悉。本书的讲说模式,依然侧重银钱经济、世俗生态,书名弁以“金粟”,也仍取“食货”“物欲”之义。

  三部小说的作者,《醒世姻缘传》署名“西周生”,或以为即《聊斋》作者蒲松龄(1640—1715)。不过也有人不予认同,以为作者另有其人,活动时间尚应前移。《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701—1754)则生活于18世纪上半叶。《歧路灯》作者李绿园(1707—1790)的一生,差不多跟整个18世纪相吻合。——三书作者的活动时间前后相衔,涵盖17世纪下半叶到整个18世纪。书中反映的生活图景,也应与明崇祯至清乾隆这一时段相对应。

  这一二百年,又是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时期,经济的运行极不平稳。单就白银的购买力而言,百多年间起伏甚大;而衣食住行的价格,也因社会的治乱、年景的丰歉,多有浮动。因而本书第一、二辑在讨论物价时,答案颇有参差。

  三书主人公既多士人,必然与科举功名发生扯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因而本书第三、四辑“儒林经济,科举引领”“边缘儒士,谋生百态”,便都是围绕科举与经济的话题展开。

  “功名”与“富贵”向来是一对孪生兄弟。本书第五辑“当官做吏,鲜不为利”,摘取三书所叙官场贪渎的骇人内幕做集中论述。对于今人认识中国官场运作的历史,不无帮助。

  这三部书还映射着封建末世某种普遍的社会忧思,即对子孙不肖、后继乏人的焦虑。这又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科举制对世袭体制的成功制约。——本书第六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对此略作探讨。

  本书不是纯学术著作,不过尝试以小品的形式,聊聊小说人物,谈谈书背后的历史。熟悉这几部小说的读者,不妨换个视角跟在下重新审视;没读过的,权当听听故事。

  还应指出,三部小说的思想艺术水平并不均衡。《醒世姻缘传》的风格近于《金瓶梅》,西周生对经济信息及底层世相的记录描摹,详赡而生动,有超越笑笑生处。《儒林外史》格调自高,然而作者笔下的儒士,也是要吃饭穿衣的;透过钱孔看去,往往呈现着别样面目。相比之下,《歧路灯》的思想深度、艺术水准似不能与二书比肩;不过书中对子弟教育的关注,对赌博之害的警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取其一点,无论其他,亦不失读书一法,故一并论及。

                                                    丙申秋月,于与德堂


  为范举人的痰症把脉

  范进中举的故事尽人皆知,事在《儒林外史》第2回,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读者数以亿计。

  跟周进一样,范进出场时,也是个老童生。周进钦点广东学道,那日主持院试,轮到考南海、番禺的童生。在纷纷入场的众考生中,周学道注意到一个老童生,“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这人就是范进。

  本场考试,范进是第一个交卷的——一考过二十多回的老手,这一切早已驾轻就熟。大概是同病相怜吧,周学道对这位老童生格外同情,心生关照之意。不过周进阅卷的过程,又颇耐人寻味: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吴敬梓的文字,永远是那样冷峻客观,不著感情。范进的文字到底怎样?周进前后做出的不同评价,哪个更准确?作者全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自己则站过一旁,听读者的笑声。

  范进进学后,在周进的鼓励下,次年八月又要到省城参加乡试。按照规定,生员须参加科试,方能取得乡试资格。范进是否在院试后又参加了科试?抑或因范进获得院试第一(又称“道案首”),因而具备了直接参加乡试的资格?书中未做交代。向岳父借盘缠时,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什么“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

  不过范进还是偷着去了。考试归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出榜那日,家中无米,范进抱了家里生蛋的母鸡,到集市上售卖,恰值报录的来报中举消息,于是发生了人们熟悉的那幕: 范进禁受不住巨大喜悦的冲击,一时痰迷心窍,竟发了疯,把报帖“看过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跌倒在地,牙关紧咬、不省人事!醒来后“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有其师必有其徒。周进、范进这一对科举“发烧友”,一哭一笑,表现虽然不同,患的却是同一种病。——然而范进的表现又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人把青春、身家性命都押在一桩“事业”上,当其殚精竭虑、屡战屡蹶,眼看成功无望时,幸运突然降临,在大悲大喜的刺激下做出超常举动,也并不稀奇!

  那么举人究竟是何种身份,让范进如此激动?原来,秀才、贡生、监生也可以做官,那是通过学校途径进入仕途,官做得再热闹,在两榜出身的官员面前,也很难伸直腰杆儿。——“两榜出身”是指考取举人、进士,那才是做官的正途。其中进士为“甲榜”,因为要分三甲;有甲就有乙,举人也便成为“乙榜”。

  也就是说,为官正途是从举人开始的。人们见了秀才,要尊他一声“相公”,见了举人,则要磕头称“老爷”。这种区别,从势利小人胡屠户前后表现,看得最为明白。

  范进进学后,胡屠户来贺他,带的礼物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值不了钱把银子。在相公女婿面前,胡屠户还要摆谱训话,一口一个“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也只有唯唯诺诺,还要千恩万谢。

  待范进中举后,胡屠户来贺,“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这份贺礼要值六七两银子,是前一回的几十倍!一张口,对范进的称谓也由“现世宝穷鬼”变成了“贤婿老爷”!范进的相貌人品,也从“尖嘴猴腮”变成“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走在路上,见范进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胡屠户“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其实胡屠户,还是蛮可爱的,他的愚昧中透着真诚。当他斗胆出手、对范进实施“休克疗法”后,由于心理作用,“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他真的相信中举者是“天上文曲星”,打了文曲星,菩萨是要怪罪的!

  官绅乡宦也来联络,却是另有打算。城里的绅士张静斋从来不曾与范进有过交集,如今却不请自来。他也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与范进见面,两人“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攀谈。张乡绅一次就送了五十两贺仪,还将县城东门大街一所三进三间的房屋,白白赠与范进!——这份大礼价值几百两银子,非同小可!然而张乡绅懂得,范举人一旦做官,相互提携的事情尚多,区区几百两银子,又何足道哉!

  这还没完,自此以后,又有许多人来奉承,“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儒林外史》,3回)

  范娘子是胡屠户的女儿,从前的模样是“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靸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如今则是“家常戴着银丝喩髻……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按乡邻的话说:“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听见说做了夫人,好不体面,你说,那里看人去!”

  这还只是经济上的变化,更重要的变化,体现在社会地位上。范进的母亲过世了,请了和尚念经做法事。其间和尚遭人讹诈,被绑送官府,范进“随即拿帖子向知县说了”,知县立刻让班头将和尚释放。——廪生、贡生说情,知县都要给面子,何况是举人老爷!

  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足以衬托出科举的巨大诱惑力。“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正是周进、范进以及王进、李进甘愿耗费一生精力,拼命追求、百折不挠的根本原因吧。


  何止“十万雪花银”

  晁思孝为官两任,究竟贪污了多少?读者不难从小说字里行间找出答案。如第1回写晁源到华亭任上看望爹爹,在衙内住了半年光景,甚感无聊,便“卷之万金,往苏州买了些不在行玩器,做了些犯名分的衣裳,置了许多不合款的盆景”,回家去了。——“半年光景”便能“卷之万金”,晁思孝的贪污“力度”可想而知!

  回乡后的晁源,用六千两银子买了姬尚书家的大宅院,又花八百两银子娶了唱戏的小珍哥,所花的,便都是这万金之数!

  旧时清官离任,县学乡学的秀才往往要送“帐词”,犹如今日送锦旗,上面所写,无非是“两袖清风”“爱民如子”等谀词。众百姓还要弄个仪式,例如把官员的靴子脱下,留作纪念,美其名曰“脱靴遗爱”,自然还要替他换上一双新靴子。

  然而晁知县离任,“那华亭两学秀才,四乡百姓,恨晁大尹如蛇蝎一般,恨不得去了打个醋坛的光景。那两学也并不见举甚么帐词,百姓们也不见说有‘脱靴遗爱’的旧规”。(《醒世姻缘传》,6回)——贪官离任,人们拍手称快还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人去“捧他那臭脚”?

  平时得到晁知县好处的乡宦们见局面不好看,便盗用学校的名义,私下做了帐词,让子弟们送去;又叫家下的佃户庄客“假妆了百姓,与他脱脱靴”,弄虚作假,总算圆了面子。

  然而真正的民意则是:“合县士民也有买三牲还愿的,也有合分资做庆贺道场的,也有烧素纸的,也有果然打醋坛的,也有只是念佛的,也有念佛中带咒骂的。”——打碎醋坛子,是民间祛除不祥的作法,这是把晁大尹当成瘟神、灾星了!不难想象晁思孝在华亭的所作所为,是何等天怒人怨!

  日后晁知县离开华亭去北通州上任,有巡按御史巡视华亭,上千的百姓前去喊冤,状告前任知县晁思孝。晁思孝在任时的两个爪牙——库吏宋其礼、快手曹一佳一齐被抓,晁思孝的“内书房”孙商以及管家晁书,也都成了被告。上级衙门把状子批下来,由苏松道姓陈的理刑官审理。陈理刑先拘捕了宋、曹二人,又追问孙书办、晁管家的下落。

  晁思孝闻讯惊惶失措,仍是拜请胡旦、梁生二人托关系、走门路,求得徐翰林的两封说情信,孙、晁二人才免于提审,晁思孝也脱了干系。——说情信当然不白写,代价是“三十两叶子金,八颗胡珠”。另有上下打点的费用,自不用提。

  黄金与白银的比价,明初的官定价格为一两黄金抵四两白银。不过在实际兑换中,多为五六换不止。到明崇祯时,已上涨至十换以上。——假使按七八换计算吧,三十两叶子金少说也值二百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七八万元;胡珠及上下打点的费用,尚不包括在内。

  胡旦、梁生两个对晁家可谓恩重如山,可自从王振死于土木堡之役,苏、刘两指挥也都死于战场。后台一倒,胡、梁两个也成惊弓之鸟,躲到晁思孝衙中。晁思孝见两人失去利用价值,竟要过河拆桥将两人赶走。

  晁夫人劝谏丈夫:“……亏不尽他两个撺掇我们早早离了地方,又得这等一个好缺。虽是使了几两银子,我听得人说,我们使了只有一小半钱。如今至少算来将两年,也不下二十万银子,这却有甚么本利?这也都是两个的力量。……”(《醒世姻缘传》,15回)

  晁夫人的一席枕边私语,无意间透露了晁思孝的“贪渎指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知州的级别低于知府,晁思孝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搜刮了二十万两白银,可谓骇人听闻!

  从白银购买力上核算,二十万两折合人民币7000万元。好年景一两银购米两石,则这些银子可购米40万石,合5720万斤,够16万人一年的口粮!即便在米价较高的年头,也够八九万人吃一年的!

  这笔银子若用来购房,可买上万间!——晁源买姬尚书前后八层的大宅,用了六千两银子,我们替他算账,说他多花了一倍冤枉钱。就是照这个价格,二十万两也可买这样的大宅33所!如此豪宅,在今天已属文物级别,即使远在外省他州,也要一两千万一所;则晁思孝不到二年所贪银两,实际价值可达数亿!

  怪不得晁源花钱如流水。小说家形容晁源的心情,说他“恨不得叫晁老儿活一万岁,做九千九百九十九年的官,把那山东的泰山都变成挣的银子,移到他住的房内方好”——古今贪官及其家眷的心态,由此可以窥见!


卷首语 曾几何时,文人墨客,以笔为犁,耕耘文字的田野,播撒思想的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时代的风貌,也记录着自身的悲欢离合。其中,清代的说部,作为一种承载着丰富社会信息与个人情感的文学形式,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士人生活的独特窗口。本书,正是试图通过对这些说部的细致解读,重构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图景。 引言:镜鉴古今,洞察士人心 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士人阶层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知识的传承者,文化的载体,更是影响社会走向的重要力量。从科举制度的设立,到文人雅士的聚会,再到他们的日常起居、情感寄托,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文化风貌。然而,历史的尘埃往往会掩盖许多细节,使得我们对于士人生活的真实面貌,可能只停留在一些宏大叙事的碎片化认知中。 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以及文人群体的生活状态,都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而“说部”,这一在当时广为流传的文学形式,以其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特点,成为了反映社会现实、刻画人物百态的绝佳载体。这些故事,无论是在市井街巷的口耳相传,还是在书斋案头的传抄阅读,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本书《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便致力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借助清代说部这一独特的“镜子”,深入审视那个时代士人的生活轨迹,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并非要猎奇或评判,而是怀着一份严谨的学术态度,希望能够还原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士人形象,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感受他们曾经的心跳与呼吸。 第一章:士人身份的流动与固化——科举之外的浮沉 士人身份的定义,在传统中国社会,往往与科举制度紧密相连。然而,清代说部所描绘的士人群体,其身份的获取与维系,并非只有一条科举大道。本章将从说部中的描写出发,探讨士人身份的多重维度。 科举之路的万象: 从寒窗苦读的学子,到功名显赫的官员,再到落榜失意的书生,说部中对科举之路的描绘可谓包罗万象。我们将分析书中人物如何面对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纠葛,以及一旦金榜题名或名落孙山后,他们的生活将如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面既有对“学而优则仕”理想的坚守,也有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揭露。 “儒林”的内涵延展: 除了主流的科举士人,说部中还出现了许多身份相对模糊但又被视为“儒林”一部分的人物。例如,那些在乡间讲学、著书立说的文人,或是参与地方事务、具有一定声望的士绅。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道德追求,与官场士人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也丰富了我们对“儒林”概念的理解。 身份的失落与挣扎: 并非所有人都能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说部中也不乏那些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或是因种种原因跌落仕途的士人。他们的失落、迷茫、甚至堕落,构成了另一面悲情而真实的士人画卷。这些人物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对个体选择的限制,以及士人个体在面对命运不公时的种种挣扎。 “假士”与“真儒”的辨析: 在说部的叙事中,一些披着士人外衣,却品行不端、追名逐利之徒也屡见不鲜。本章也将探讨如何通过说部的描写,辨析那些真正秉持儒家精神的“真儒”,与那些沽名钓誉的“假士”,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清代社会对士人品德的要求与现实的差距。 第二章:书斋与江湖——清代士人的精神栖居 士人,既有安于书斋,潜心治学的一面,也有行走江湖,体验世情的一面。清代说部为我们展现了士人精神生活的多重图景。 书斋的寂静与喧嚣: 书斋,是士人汲取知识、进行创作的场所。说部中对于书斋的描写,往往带有某种象征意义。从古籍的堆砌,到笔墨纸砚的精致,再到窗外的风景,无不透露出士人的品味与追求。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描写,揭示书斋在士人生活中所扮演的“精神栖居地”的角色,以及士人如何在寂静的书斋中,通过阅读与思考,与古人对话,与世界沟通。 社交的网格: 士人并非孤立的存在,他们的社交圈子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从文人雅集的诗酒唱和,到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再到与商贾、百姓的互动,说部中的描写展现了士人社交的多样性。我们将分析这些社交活动如何影响士人的仕途、声望,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 “游”与“思”的辩证: 许多清代士人并非终日困守书斋,他们也会“游历”,体验山川风物,结识各色人等。这种“游”既是身体的移动,也是心灵的拓展。本章将探讨这种“游”与士人思想的碰撞,他们如何在行走中获得新的体悟,如何将游历的见闻融入他们的创作与思考之中。 情感世界的潮起潮落: 士人的情感生活,在说部中被赋予了丰富的笔墨。从对功名的渴望,对友谊的珍视,到对家庭的责任,以及男女之情,这些都构成了士人丰富内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重点分析说部如何刻画士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他们是如何在现实的压力与个人的欲望之间寻找平衡。 第三章:日常的细节,生活的纹理——衣食住行与风雅情趣 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忽略了普通人的生活细节,而清代说部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本章将聚焦士人日常生活的点滴,勾勒出那个时代士人的生活纹理。 衣着的品味与象征: 服饰不仅仅是蔽体之物,更是身份、地位与品味的象征。说部中对士人服饰的描写,往往暗示着人物的性格、经济状况,甚至政治立场。我们将细致分析这些描写,理解服饰在士人生活中的意义。 饮食的讲究与情趣: “民以食为天”,士人的饮食同样不乏讲究。从日常的粗茶淡饭,到文人雅集的珍馐美馔,说部中的饮食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物产与烹饪方式,更折射出士人的生活情趣与社交礼仪。 居所的雅致与功能: 庭院深深,曲径通幽,说部中对士人居所的描绘,常常充满了艺术气息。本章将从建筑风格、室内陈设、园林景致等多个角度,展现士人居所的雅致与实用,理解他们如何通过营造一个舒适而有格调的生活空间,来安顿身心。 游艺与消遣: 士人的生活并非只有读书考科举,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琴棋书画、品茗赏花、吟诗作赋,这些风雅的活动,不仅是士人消遣的方式,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体现。本章将探讨这些游艺活动在士人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丰富了士人的精神生活。 第四章:困境与超越——清代士人的精神困境与时代反思 清代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旧有的秩序面临挑战,新的思潮开始涌动。身处其中的士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 道德的坚守与妥协: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士人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又会做出怎样的妥协?说部中对这些道德困境的刻画,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时代的局限与反抗: 清代士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开始接触一些新的思想与观念。本章将探讨说部中如何反映士人对时代局限性的认识,以及他们是否尝试进行某种程度的反抗或改良。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张力: 儒家思想中,“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始终存在一种张力。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士人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说部中的人物命运,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对未来的期盼与忧虑: 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会对未来抱有期盼,也会心存忧虑。本章将尝试从说部的描写中,探寻清代士人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以及他们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 结语:回望士人,照见当下 历史的河流奔腾不息,但过去的印记,却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清代说部,作为那个时代士人群体生活轨迹的一面镜子,为我们描绘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追求与困顿,他们的挣扎与超越。 本书《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正是希望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细致品读,能够帮助读者走进那个久远的时代,理解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我们相信,对历史的深入理解,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当下的反思。通过了解清代士人的生活与精神,或许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照见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如何追求价值。 本书所呈现的,并非一个完美的士人图景,而是一个复杂、真实、充满人性光辉的群体。希望这份学术的探索,能够引发您对历史的兴趣,对人文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探究欲。清代,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时代,而“儒林”所代表的士人阶层,更是那个时代文化与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一直对他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选择“说部”作为研究的视角,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切入点。“说部”这种文学形式,通常更加贴近民间生活,也更容易捕捉到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真实的生活轨迹和情感波动。我迫切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那些生活在说部中的清代士人,他们是如何应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他们的精神追求是否与我们今天有何异同。我设想着,书中可能会描绘出他们在家中的温情日常,在官场的尔虞我诈,在文人圈的雅集与论辩,甚至是在社会动荡中的无奈与挣扎。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希望能窥见一个真实、立体、有温度的清代士人群像,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历史画卷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人群体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兴趣,尤其是清代这个既有延续又有变革的时期。想到可以通过说部这种形式来窥探他们的生活,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文人在书斋中挥毫泼墨,品茗论道;或是与三五好友,在曲径通幽的园林中吟诗作对,谈笑风生;又或是参与科举考试,为功名利禄奔波劳碌,经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命运转折。说部,作为当时一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往往更加贴近市井生活,也更能反映士人生活的真实图景,而非仅仅是官方史书或高雅文学所呈现的精英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鲜活的清代士人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抱负,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或许,书中还能揭示出一些我们今天看来颇为有趣的文化现象,甚至是士人阶层在社会转型期的一些微妙心态变化。总之,光是这个标题,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评分

当我看到《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清代,一个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的朝代,而“儒林”,则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我一直对文人雅士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也对他们如何在那个时代生存和发展感到好奇。这本书以“说部”为切入点,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说部”往往更贴近市井生活,也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对说部的解读,为我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清代士人形象。他们是否也会有柴米油盐的烦恼?他们的情感世界是否也充满了爱恨情仇?他们与家人、与朋友、与社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价值追求,去探究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说部之下的,关于清代士人的别样人生。

评分

《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非常古雅而富有深意的感觉。“金粟”二字,往往与富贵、文采、或是某种美好的意象联系在一起,而“儒林”更是直接指向了读书人的群体。“篇”字则暗示着这是对一个特定主题的深入探讨。“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这句话则具体地指明了内容的研究方法和对象。这让我联想到,说部作为一种在清代得到广泛传播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仅是供人消遣的读物,更是一种承载了当时社会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它可能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甚至是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而士人,作为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文化精英,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无疑会在说部中有所体现。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通过分析这些说部,来揭示清代士人真实的生活图景的。他们是否会面临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困境?他们的精神世界,又与我们有多么大的差异?通过这些鲜活的叙事,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个体。

评分

这是一本名字很有格调的书,读来让人觉得书卷气十足。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清代文学的学者,但对于那段历史时期,以及那些生活在其中的士人,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我喜欢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他们,而“说部”这个切入点,似乎比正史或者正规的笔记小说更接地气一些。我想象着,那些说部里描写的,或许不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而是那些在地方上经营着自己人脉和声望的读书人,他们的生活可能充满了许多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细节。比如说,他们是怎么和地方官员打交道的?逢年过节,有哪些特殊的礼仪和宴请?在风俗人情方面,又有哪些独特的讲究?再比如说,在休闲娱乐方面,他们除了吟诗作赋,还会做些什么?是不是也有一些市井的爱好,比如听戏、斗蛐蛐,甚至是参与一些民间娱乐活动?说部这种形式,本身就承载了大量的社会信息,如果能够从中提炼出士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将是一次非常丰富和生动的阅读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加真实、更加具体、更加有血有肉的士人形象,而不是一些脸谱化的符号。

评分

非常好,很喜欢这本书,值得一读的。

评分

一直想买的书,很好!

评分

成系列了 收一套

评分

京东送货很及时,价格便宜。

评分

侯会这套古典小说解析非常不错,很值得一读。

评分

成系列了 收一套

评分

京东购物超爽,头天下单,第二天马上送到

评分

物流非常快 东西非常好 棒极了

评分

他的书都收了,闲暇时间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