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较为完整地收录了当代活跃的哲学家之一——童世骏教授的20场精彩演讲与对话,其中主要是对时下颇受关注的一些哲学命题、哲学思想等进行的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一名哲学家,童世骏教授著述颇丰,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作为一位党委书记,童世骏更是通过观照社会现实的一系列公开演讲,主题上至家国天下、下达个体尊严,有梦想,有理性,有乐观,有智慧,以语言的力量诠释了“中国人向何处去”。
作为一部演讲集,本书收录了童世骏近几年来所作的20场精彩演讲与对话,主要是对时下颇受关注的一些哲学命题、社会现实等进行的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也是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的回应。相对于哲学家们晦涩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的语言更通俗易懂,内容更贴近生活,里面列举了很多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件,比如“5?12”汶川地震捐款、公交车爱心专座引发的争议等等。而且,作为一名哲学家,童世骏的视角总是与众不同,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哲学分析》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常委兼教卫文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实践哲学和社会理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有《论规则》《中西方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现代化的辩证法:哈贝马斯与中国的现代化讨论》(英文)等著作,《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译作。
陈卫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这本书重要的意义,或者说之所以值得我们去看的价值在哪里呢?那就是使我们去思考我们今天的精神生活正道是什么。
顾红亮(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要关注精神生活的质量,同时也要把它理解成是一种目的来追求,不能把它作为数量和手段来追求。童老师有这样的理论勇气,接受这个话题,谈这个话题,解剖这个话题,我从中得到很多启发,读完感觉“热血沸腾”。
林牧茵(上海广播电视台知名新闻主播、《道?理》节目主持人):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感到清风拂面。一位优秀思想者的确可以让人们摆脱心中的困惑,让我们明辨是非,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纷繁复杂的世界,我觉得这也是哲学家在当代非常重要的使命,我觉得童老师就是当代优秀的哲学家之一。
同胞情谊的哲学反思 / 1
当代中国的精神挑战 / 15
从《中国问题》到“中国模式”/29
讲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 44
梦想和理性:中华腾飞的精神两翼 / 57
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 71
乐观的责任与智慧 / 82
提升中国梦背后的精神力量 / 91
凡俗生活与理想境界 / 104
冯先生的“不言之教”——第 30个教师节之际的怀念 /123
规则意识与社会文明 / 129
教师的一大责任是“尊严教育”/143
理性评价西方思潮的社会意义 / 157
与李泽厚关于“体用”“超越”和“重叠共识”等的对话 / 167
我们该怎样讲述中国故事 / 192
大爱本身就是广义理性的重要内涵 / 204
在做好“接着讲”的基础上争取“领着讲”——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一点理解 /217
作为哲学问题的“中国向何处去”——理解冯契哲学思想的一个视角 /226
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235 WHY“ECNU”?——谈谈我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263
本书的内容,多多少少与我最近十来年当中所承接的两个“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有关,一个是关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1]一个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2]回过头来看,这两个课题大致对应于梁漱溟先生在接受其传记作者艾恺访谈时所说的“占据了我的头脑 ”的那两个问题——“人生问题 ”和“中国问题 ”,[3]也大致呼应了我对冯契先生之所以把“中国向何处去 ”看做一个哲学问题曾做过的那个解释:问“中国向何处去 ”,很大程度上就是问“中国人向何处去”[4]两位先生告别我们已有两三个十年;在“中国向何处去 ”越来越影响“世界向何处去 ”的今天,中国人该如何回答自己的人生问题,是当代中国所面对的最大的精神挑战,也是我们作为当代中国学人应该付出最大努力去攻关克难的“重大课题”。[5]
本书的主体是讲演稿,主要是面对非专业听众所做的公共演讲,也有少量面对专业听众而做的学术发言,再加上几篇访谈和对话。
这些文字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最初不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发表,而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发表的。从1985年开始的教学经历告诉我,面对实际在场的听众表达自己的思考,与面对想象的读者表述自己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在实际在场的听者面前,讲者直接就能感受自己的话语效果;话题是否引起兴趣,观点是否形成共鸣,论证是否具有说服力,立场是否具有感召力,讲者立刻就能有所感知和了解。这种感知和了解即使不对讲者的发言质量造成实时影响,也多半会对“讲者 ”走下讲台或退出对话以后作为“思者 ”和“写者 ”的工作,产生独特刺激。一场特别成功的讲演和一场特别失败的讲演,都能让具有适量敏感性和自尊心的学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感觉,甚至使他们的学术生涯发生方向性的转变。讲演的意义除了可以作这种“思想史 ”角度的理解以外,或许也可以从“哲学史 ”的角度加以考察:中国人倾向于把“理性 ”理解为“讲理 ”,德语中与“理性 ”对应的 Vernunft一词有“倾听 ”的意思;“讲理 ”或“说理 ”和“听理 ”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或许也可以通过对演讲现场或对话现场中讲者与听者的这种“主体间关系”的分析,做一番研究。
本书各篇都曾分别在报刊发表过,个别还曾收入其他小册子,收入本书时我补全了被删内容,并增加了引文注释,特此说明。对曾以不同方式对书内各篇文字的形成有过帮助的老师、朋友、同事和学生,在此也表示衷心感谢。
童世骏 2017年4月3日于松江小屋
注 释
[1]其最终成果是由我主编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一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丛书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这个课题后来因为我于 2011年7月从上海社会科学院回到华东师范大学任职,而改由潘世伟教授主持,在方松华等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该课题的最终成果《中国模式研究》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 2016年11月出版。
[3]《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晚年口述》,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一耽学堂整理,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版,第32页。
[4]童世骏:《作为哲学问题的“中国向何处去 ”——理解冯契哲学思想的一个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双月刊)2016年第3期。
[5]很大程度上作为前两个课题的延续,我和华东师大相关学科同事们又承接了另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即将完成。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力量和张力。作者的用词考究而精准,有些段落的句式结构如同精密的仪器,每一个词语都各司其职,共同服务于其表达的复杂意图。虽然内容涉及诸多深奥的概念,但作者的笔触却保持着一种令人惊叹的清晰度,很少出现那种为了显示高深而故意堆砌的晦涩辞藻。相反,在关键的转折处,他会适当地使用比喻或典故,瞬间点亮整个语境,如同在黑暗的隧道中突然看到了远方的灯光。这种成熟的文字功底,使得阅读体验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和表达的艺术。对于那些追求高质量文本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文字质量绝对是上乘之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翻过一个章节,都有种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鲜活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画面感。尤其是在论述某一复杂社会现象时,他总能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让人在跟随其思路前行时,既能体会到思想的深度,又不至于迷失在晦涩的术语之中。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每次读完一个核心论点,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其背后的深层意涵,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不断拓宽。这不仅仅是在阅读信息,更像是在参与一场高级的思想对话,作者的提问往往比答案更引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跨学科的视野和宏大的关怀。它似乎跳脱出了单一学科的窠臼,融合了社会学、哲学、人类学乃至一些艺术批评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这种广阔的视角使得他对所探讨的主题的剖析异常透彻和立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那种审慎和平衡感,他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致力于呈现不同立场之间的张力与对话,鼓励读者自行形成判断。在阅读那些关于文化变迁的章节时,我时常能感受到作者那份深沉的文化乡愁和对未来的隐忧,这种情感的投入,让冰冷的分析多了一层人性的温度。它迫使我们跳出日常的惯性思维,用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坐标系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初看便有一种深入探究的欲望。书页的质地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而踏实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细读。特别是扉页上的那句引言,选取得极为精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全书的精神内核,仿佛是为接下来的思想旅程拉开了一扇引人入胜的序幕。装帧的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字体选择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舒适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理论书籍,而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从封面到内页的整体视觉体验,无不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让人在捧读之初就已心生好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精神工具箱”。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和提问的工具,让我们得以更有效地去解剖和理解我们时代所面临的复杂处境。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看社会事件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那种被动接受信息的模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审视。这本书像是给了我一副新的“眼镜”,让我看清了许多以往被习惯性忽略的结构性问题和深层驱动力。这种赋能感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带来的知识沉淀是持久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对于任何希望深刻理解当下世界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启发性和持久价值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